道地药材来源探究整理

道地药材来源探究整理
道地药材来源探究整理

道地药材探究

1“道地”一词的起源和演变

“道地药材”指具有有特定种质、产自特定地区、有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经过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总结出的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它是传统中医药学中对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中药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其生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在长期的社会以及文化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这一理论。

1.1“道地药材”概念的形成

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与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道地药材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适应自然,并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资,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置于大自然循环中的一员的理念,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人们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水和空气,不可避免受到其中一些物质的侵害,又从大自然中寻找另一种物质加以克制,仍然保持着人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循环发展、天人合一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从药物本身出发对部分药材的生境作了描述,如生于山谷、丘陵、田野等,同时指出药要区分产地的产地的观点,即“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首次产地将产地与药材联系起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著作,它的问世初步确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其中有“岁物者,天地之专精好。非同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从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的关系方面阐述了特定产地药材在对中医药的意义。

公元200-205年(东汉末年),张仲景在总结数千年中医实践经验基础上著《伤寒杂病

论》,共收录方剂113种,其中诸多道地药材如如代赭石、巴豆、阿胶等得到广泛应用。

《范子·计然》提出黄连以出蜀郡黄肥坚者善,当归出陇西无枯者善等,在明确药材产地的基础上对该地所产地材性状进行了叙述,并阐明优劣。

公元480-498年(梁代)陶弘景在总结医家实践经验基础上对《本经》进行拓展著《本草经集注》,对药材的产地、性状、药效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指出“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书中对40多种常用道地药材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使“道地性”成为药材质量优劣的判别标准。

公元657-659年(唐显庆年间),苏敬等编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其中对药材地道性有更为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对药材“道地性”认识进一步提高。

公元682年(唐永淳二年),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中首次以当时的全国地理行政区划“道”对药材产区进行明确,并指出“用药必依土地”,为“道地”和药材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宋代医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对道地药材的认识。公元1058年,在对全国药用动植物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由苏颂编撰《图经本草》,通过“博物坚考”对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运用上提出要求。1082年,北宋唐慎微所著《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进一步丰富,并将产地所产药材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银州柴胡”等。1116年,寇宗奭编著《本草衍义》明确提出“用药须择州土所宜者”。表明,此时,“道地药材”在理论和实践的认知日趋成熟。

明朝时,“道地药材”作为专用术语已经见于本草及文学作品,首次出现在1505年成书的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中,书对每种药物项专列“道地”条目,明确道地优劣药材

268种,包括川药32种,广药27种,怀药8种,其他199种。汤显祖所作《牡丹亭》中也有“好道地药材”一语。

公元1590年(明),李时珍集中医理论和实践之大成著《本草纲目》,书中阐述了道地产区水土、气候、采收加工等因素与地道药材的质量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道地药材”的内涵。

至清代,社会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道地中药材发生变化,如部分药材野生环境变化、由野生向家种发展、非道地产区引种等引起部分药材临床效用渐弱,众多医家开始对“道地药材”与“非道地药材”进行综合比较、鉴别、论述。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对浙贝、银柴胡、南沙参等品种道地性作详尽阐述。

2“道地药材”的形成和演变

从现在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知中可以看出: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标准,体现在药材的性状、药效等方面,一味药材或者一个物种要成为“道地药材”是需要由多种因素来推动的,包括种质、生境、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传承和发展、资源量以及商贸五方面,对于某一味道地药材而言,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而不同时期不同因素的此消彼涨也导致了道地药材的发展和演变。不同品种成为道地药材的时间有先后,但大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随着中医实践发展的需求和理论探索水平的提高,道地药材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种质是形成道地药材内在决定性因素。如胆药材有四种植物基源,其中条叶龙胆质量最佳,历史上作为龙胆药材的主流品种成为道地药材。

药材生长的环境即特定产区对道地药材的形成是多方面。首先产区所在的区域位置要靠近人口聚居区、采集方便,如桑叶、桑枝、山药等很早就成为道地药材。其次,产区特定的自然环境对于物种的生长起到决定作用,古代社会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本草图经》中载“大黄,今蜀川,河东,陇西州部皆有之,以蜀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至今还公认四川阿坝地区及青海,甘肃武威所产大黄最佳,属地道。

对一部分药材来说,优良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药效并呈现较好的性状,而对有些药材尤其是加工品而言,生产方法则是其决定性因素,如神曲、、阿胶均是加工品入药,其道地性即主要体现在生产方法上。许多地道药材都有由野生变家种(家养)的过程,中药材的道地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继承和提升,如通过如选种、育苗、移栽、嫁接、剪枝不断改善环境和种质,从采收、拣、洗、切片、蒸、煮、烫、发汗、干燥等方面提高加工技术等,如人参采挖、杭白芍加工因其方法独特而富有内涵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白术,挥发油含量2年生者明显高于1年生;青蒿中的青蒿素在生长盛期含量最高。产地加工在中药材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药材采收时间不同,产地加工方法不同,造成药材相当大的质量差异。如牡丹皮,烘干(80℃,2h)与晒干(48℃,4h)丹皮酚含量差异较大,晒干品含量较低为0.94%,烘干品含量较高为7.023%。菊花,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炕干等不同方法,其挥发油含率,生晒品比炕干品高出一倍以上;黄柏饮片,晒干品中的小檗碱要比阴干或烘干的损失约32%;槟榔片,换水浸泡切片与不换水浸泡切片和淋后闷润切片相比,槟榔碱含率相差达18%以上;苦参片药典规定就有趁鲜切片和浸泡6~7成润透后切片两种方法,但后者的苦参总碱要比前者损失39%左右。

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中药材的地道性是古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通过用进废退,去伪存真,优胜劣汰筛选出来的。《神农本草经》强调用药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内经》对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方面的论述,《伤寒论》的方药中运用的大量地道药材,《本草纲目》对地道药材质量与产地、采收加工等关系的论述等,都是中医用药实践的总结。许多“地道药材”的资源在国外也有分布,但至今仍被当作野草闲花而未成为中药材,就是

因为外国人不具备我们传统的中医理论。因此,仅有资源,没有中医科学配方的理论为基础,这些资源就很难成为药材,更没有“地道”而言。

道地药材因其疗效确切,在临床用量上用量巨大,很多品种面临资源问题。有些品种因资源枯竭而消失,有人统计《中国道地药材》中记述的植物药131种,其中目前道地产地可追朔至宋代之前的中药只有17种,明清时期形成的道地药材种类10种,总计为27种,只占总数的20%左右,众多道地品种已经消失。而有些品种则由野生变家种(家养),资料表明中药栽培已经有2 600多年的历史。如人参,《名医别录》:“如人形者有神,生上党及辽东”。苏颂曰:“今河东诸州(辽东)及泰山皆有之。明代的李时珍在其所撰的《本草纲目》中云:“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皆为辽参”今多以辽参为道地药材。

商贸往来多道地药材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明清以来,如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带有浓、十大广药等道地药材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都离不开商贸往来的推动。有些品种如高丽参、贡菊花等品种更是因岁岁纳贡进而为民间广泛接受。而“四大药都”、“十三帮”的出现更是商贸往来的直接体现。

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得以利用环境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现代工业水平,对地道药材的本草、药理、生药、栽培生态、加工炮制、临床验证、综合开发等进行研究,使道地药材的开发与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

3“道地药材”的特征和意义

道地药材的特征主要体现为特“地”、特“质”和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三个方面。

首先,道地药材与生俱来就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是辨识药材是否道地药材的直接依据。特定环境下的土壤、温度、水、光、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品质优良的药材,现在中医药行业仍以地域对道地药材进行分类,如川药、广药、怀药等。

特“质”是道地药材的本质特征,道地药材即是同品种中质优者。在环境、生产加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道地药材具有不同于其他同品的产量、性状、药效等方面特质。如浙白术“菊花心”性状是其他地区白术所不具备的,黄芪的道地产区在山西,湖北引种的黄芪,植株较高大,根部分枝多质硬,味不甜而微苦,检检结果标明不合微量元素硒。

从以上道地药材的形成和演变中可以看到,道地药材不仅有特“地”和特“质”两项基本属性,还有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内涵。比如体现在其生产加工技术的农业生产技艺是建立在农业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而历代医家辩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则是中医药文化的一大亮点,其“天药合一”的认识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天人合一”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中,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市场地位,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明确道地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精髓、更好地对药材质量进行鉴别和使用以及能够更好地....

4.“道地药材”的发展现状

4.1 道地药材的历史变迁

道地药材是一个地理性概念,仅生产于某一特定产区,但产地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产地。纵观历史,药材产地的变迁似乎存在着普遍性。有人统计《中国道地药材》中记述的植物药131种,其中目前道地产地可追朔至宋代之前的中药只有17种,明清时期形成的道地药材种类10种,总计为27种,只占总数的20%左右。

4.2 传统道地药材产地区域间的变迁

《名医别录》记载泽泻:“生汝南(属河南)池泽”,《本草图经》记载“山东、陕、江、淮亦有之,汉中者为佳”,《植物名实图考》曰:“临川产泽泻,其根圆自如小蒜”。《唐本草》注:云夸汝南不复采用,惟泾州(甘肃)、华州(陕西)者为善也”,而现代则以福建泽泻为道地药材,茶菊发源于浙江,原产于余杭的白茶菊逐渐北移至桐乡形成现在的杭白菊,原产

于德清的德菊被引入安徽歙县形成贡菊,原产于海宁的茶菊被引入江苏射阳形成射阳菊;药菊发源于河南,原产于焦作的怀菊逐渐南移至安徽亳州形成亳菊,亳菊被引入山东嘉祥形成济菊对著名的“浙八味”的产地考证,其原主产地也并非为浙江。上世纪初,浙江省笕桥盛产著名的“笕桥十八味”,新时期杭州市江干区笕桥镇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仅存薄荷等为数不多的药材品种,面积也不大。

4.3 传统道地药材产地向边远产地的变迁

我国东北地区盛产人参、龙胆、防风、五味子、刺五加、细辛、柴胡、黄柏等多种道地药材,产量大,不仅供应全国,而且很多品种出口国外。但由于历史上该分布区人烟稀少,中医药的发展较为落后,基本是药材产地的盲区。对该区目前的道地药材本草进行考证,发现除元胡(延胡索)、细辛等极少量药材品种产自辽宁省南部外,其他所有道地药材基本上是由华中和华北产区变迁而来,而后原产地基本不复存在。如人参古产地为陕西上党,龙胆的古产地为山东的莱州及荷泽、浙江的湖州、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开封;防风的古产地为陕西渭南、河北南部、山东、江苏;五味子的古产地为陕西、甘肃、内蒙、浙江、山西、江苏等。此外,通过新资源开发,在边远地区出现新的药用资源,因此有些药材产地的变迁也涉及基源的改变。宋代以前及其以后的正品细辛应该是华细辛,仅梁代本草和部分明清本草认为东北产细辛亦为质优的细辛[17];古代五加生山东省荷泽、江淮、汉中及其所处的秦巴山区,与现在刺五加基源品种可能存在不同;通过资源普查和开发,在新疆发现了比原有紫草药材更优质新疆紫草等等。

4.4异地引种

补骨脂由国外引进后,逐步在四川、河南形成道地产区;水飞蓟原产欧洲,生长期仅为三个月,适合于高寒地区,在黑龙江省北部每年种植万亩以上。在国内,异地引种也改变或出现了不少的道地产区,如从宁夏引进而主产于天津的“津枸杞”、从浙江象山引进主产于

鄞州及磐安等地的“浙贝母”、从广西引进主产于云南文山的三七、从昆仑及广州的(广木香)引入云南丽江及鲁甸等地的“云木香”,等等。

导致变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然资源的减少;发现新的道地药材资源产地;道地产地优化缩减;野生产地改为栽培产地;新的道地资源产地的发现;道地品种的改变等[18]。从以上产地特点变化情况来看,传统道地药材产地区域间的变迁情况较为复杂,可能包含上述诸多原因,其中原产地资源减少,道地品种的变迁及人文等发挥重要的作用;传统道地药材产地向边远产地的变迁原因,根据古今文献记载分析基本上是产地自然资源的减少,而后发现新的道地药材资源产地,实质也是产量的问题;异地引种显然是产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纵观整体中药产区的变化,道地产区的变化基本上是产量变化在起主导作用。4.5 道地药材现状

初步整理研究,全国道地药材约208种,约占常用中药的2/5,而产值和产量却占80%以上,在中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随中药需求量的增加,野生资源的减少,栽培的种类和数量也不断增加。目前,全国栽培药材种类已近300种,栽培面积600万hm2以上。然而,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药材发展面积扩大,异地引种的现象日益突出,如板蓝根主产于安徽,以亳州、宿县为佳,由于近些年来用量的急剧增加及该物种较大的适应性,板蓝根产地也迅速扩大,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其中非板蓝根分布区的黑龙江省的大庆市已成为全国的最大产地,种植面积达几万亩。主产山东省的北沙参也在内蒙古赤峰大量引种,并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一些传统的药材产区也日渐消亡,如“石牌藿香”、“双流郁金”等,这些状况都需要不断挖掘新的产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产区虽未消亡,但其市场的主导地位也逐渐削弱,如浙江的延胡索转至较为贫困的陕西,四川平原地区江油的附子向山区安县转移等等

附表道地药材统计表

5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保护

道地药材与地理标志相结合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道地药材本身包含了地理标志的诸多要素,而与地理标志的结合则是现代社会经济背景下对中药资源进行保护的有效措施,是中医药产业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流通发展、发挥品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道地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的现状及成就

为了有效保护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规范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志的使用,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2005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新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正式施行。这一制度的实施,为保护我国产自特定地域的名优产品及相关知识产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保护具有地域特点的名优产品,特别是相关传统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1999年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以来,至今已对6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截至2006年底70多个中药材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其中多数是千百年流传的道地药材,如文山三七、四大怀药(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长白山人参、禹白附、禹白芷、卢氏连翘、西峡山茱萸等,为中药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及保护积累了经验。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我国10大道地药材产区

我国10大道地药材产区 道地药材主要指某些地区栽培生产的优质药材,也包括优质野生药材。该产地称道地产区。“道”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如唐代将全国分为关南道、河东道等10余道。道地本指各地特产,后演变为“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名词。道地药材之所以质量优良,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有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期优育、栽培形成了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独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了美观的商品性状。这些商品性状常常是鉴别道地药材的方法之一。道地药材由于品质优良,在国内外具有很高信誉,在经营中具有很强竞争力,因而形成了较大的商品规模。据初步统计,传统道地药材有200多种,其生产数量和产值都占80%以上。一些道地药材,常在名称前加上道地产区,例如川泽泻、建泽泻分别表示四川和福建产道地药材泽泻。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一、道地药材产区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变化大,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条件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与地域是不可分的,根据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区域和主要药材10大道地产区介绍如下: (一)关药产区 关药通常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著名关药有人参、鹿茸、防风、细辛、五味子、关木通、刺五加、黄柏、知母、龙胆、哈蟆油等。所产人参占全国人参产量的99%,人参加工品边条红参体长、芦长、形体优美;辽细辛气味浓烈、辛香;北五味肉厚,色鲜、质柔润;关龙胆根条粗长、色黄淡;防风主根发达,色棕黄,被誉为“红条防风”;梅花鹿茸粗大、肥、壮、嫩、茸形美、色泽好;哈蟆油野生蕴藏量占全国99%。 (二)北药产区 北药通常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主要有北沙参、山楂、党参、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酸枣仁、远志、黄芩、赤芍、知母、枸杞子、阿胶、全蝎、五灵脂等。山西潞党参皮细嫩、紧密、质坚韧;河北酸枣仁粒大、饱满、油润、外皮色红棕;河北连翘身干、纯净、色黄壳厚;河北易县,涞源县的知母肥大、柔润、质坚、色白、嚼之发黏,称“西陵知母”;山东东阿阿胶驰名中外。 (三)怀药产区 怀药泛指河南境内所产的道地药材。河南地处中原,河南的怀药分南北两大产区, 产常用药材300余种,有著名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以及密(县)银花、茯苓、红花、全蝎等。 (四)浙药产区

1227打造商洛特色的“商药”品牌战略研究

打造商洛特色的“商药”品牌战略研究 摘要 经过了多年的摸索和发展,目前商洛市中药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也逐渐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发展前景也十分喜人。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同时其他地区的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对陕西省商洛市中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在此背景下需要陕西商洛市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加明确的发展战略,更加有利于打造商洛特色的“商药”产业。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以打造商洛特色的“商药”品牌战略作为研究主题。首先,对陕西省商洛市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对其展开进行SWOT分析;其次,全面总结了目前陕西省商洛市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最后,为了打造商洛特色的“商药”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第一,陕西省商洛市也积极利用“十大商药”的优势资源,以此作为陕西省商洛市重要产业发展的重点,真正建立起“十大商药”的品牌效应,从而促进陕西省商洛市重要产业的整体发展。第二,陕西省商洛市应大力推广林药套种的发展模式,陕西省商洛市需要提炼并推广标准化的林药套种的发展模式。第三,陕西省商洛市应该更加注重“商药”特色品牌的建设,从整体上打造并提升“商药”品牌知名度。第四,为了有效解决目前在中药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陕西省商洛市需要多渠道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目前来看主要的融资渠道有银行融资、专项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第五,陕西省商洛市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解决中药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 关键词:陕西省商洛;商洛特色;商药;品牌战略

目录 一、绪论 (3)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3) 1.1.1研究背景 (3) 1.1.2研究意义 (3)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2.1研究内容 (4) 1.2.2研究方法 (4) 二、商洛中药产业现状及问题研究 (6) 2.1商洛中药产业现状 (6) 2.2商洛中药产业SWOT分析 (7) 2.2.1商洛中药产业优势分析 (7) 2.2.2商洛中药产业劣势分析 (9) 2.2.3商洛中药产业机会分析 (10) 2.2.4商洛中药产业威胁分析 (10) 2.3商洛中药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11) 三、商洛中药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12) 3.1推进“十大商药”产业的发展 (12) 3.2大力推进林药套种发展模式 (12) 3.3注重“商药”特色品牌的建设 (13) 3.4多渠道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14) 3.5人才瓶颈问题的解决 (15) 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贵州道地药材天麻深度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贵州道地药材天麻深度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一、概述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1.的干燥块茎。为多年生寄生植物,其寄主为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1ex Fr)Quel,以蜜环菌的菌丝或菌丝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借以生长发育。分布于贵州、四川、陕西、云南等地,现广为栽培。 天麻性平,味甘,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能。主治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天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言“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清代名医张志聪称赞“天麻功同五芝,力倍五参,为仙家服食上品”(五芝系赤芝、紫芝、黑芝、黄芝、青芝;五参系指人参、党参、沙参、玄参、紫参)。这是古代医家对天麻延年益寿功效的充分肯定。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药性本草》),“治风虚眩晕头痛”(《珍珠囊》,故名定风草”。在《唐宫惊变》中记载了唐明皇李隆基,每日清晨调服一盅天麻粉后才临朝,视之为滋补上品,益寿珍品。 天麻作为珍贵名产,身价可与茅台酒齐名。贵州境内西北部大方、毕节、黔西等地所产野生天麻更是久享佳誉。作为地道药材,名气堪与人参媲美,享有“北方的人参,贵州的天麻”之盛名。据历史可查阅的资料记载:《中华本草》列天麻产地时,贵州为首选。胡世林主编的《中国地道药材》一书,也将“天麻”列为贵药之首。日本著名

药学博士难波恒雄在《汉方入门》中称“天麻佳品出贵州”再次论证了贵州天麻的珍贵、道地性。 现代研究证实,天麻中主要含有天麻素、天麻苷元、天麻多糖、维生素A样物质、琥珀酸等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表明,天麻能提高肌体免疫功能,改善心肌和脑的营养血量,提高耐缺氧力,改善记忆、镇静、降血压、抗炎等作用。此研究结果,为天麻“久服益气、轻身长年”,能延年益寿,治疗眩晕、头昏头痛及老年性痴呆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天麻已被中国卫生部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二、制约贵州天麻产业链发展的瓶颈 (一)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贵州尚无通过国家GAP认证的天麻药材生产基地 天麻的药用历史悠久,但药源却长期依赖于野生,由于滥采滥伐及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其野生资源日益枯竭,致使天麻已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药物品种。作为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之一,天麻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和公众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 贵州大方作为“中国天麻之乡”已叫响了贵州天麻品牌。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大方野生天麻品相与质量在天麻中均为上乘,且天麻素含量高达1%,居全国之首,备受客商青睐,与此同时,所形成的20余家天麻公司疯狂抢购本地野生天麻,造成大方野生天麻的灭顶之灾。现阶段,在贵州大方已通过保护和培育对天麻进行野生抚

道地药材的形成探究综述

道地药材的形成探究综述 2012级7年制中西临床医学 唐瑞 201270202047 【摘要】目的:为道地药材的形成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方法:引用了各类文献有关道地药材的论述。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分析了道地药材质量与生长环境、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微量元素等的关系问题。结果:道地药材的形成确实与有效成分、微量元素、优良品种和种植加工技术等密切相关。为用现代中药科学研究方法重新认识道地药材阔拓宽思路。 【关键词】道地药材;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传统文化 道地药材是指具有特定地理产区,品种优、品质好、产量大,生产加工规范,临床疗效显著,世所公认的久负盛名的优质正品药材。千百年来,道地药材的形成始终以药材“道地产区”为条件,“择优而立”为准则,“质优效佳”为标志,“技术规范”为保障,“中华人文”为特色。故本文就道地药材的形成的探究进行论述。 1.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 中药种质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中药研究开发应用的生物遗传资源,是所有中药物种的总和。优良的种质资源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基础,因此也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内在因素。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是优质的遗传资源,主要包括栽培品种或类型、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和选育的良种等[1]。 附子早在公元前140年《淮南子》中就有记载,被医家誉为“药中四维”之一、“百药之长”。在四川江油的栽培历史有1300多年。附子的栽培比较特殊,分附子种源“乌药”的栽培和附子的栽培。附子的栽培品种、品系较多,但按叶型主要分为南瓜叶型、丝瓜叶型、小花叶型。其中,南瓜叶型块根肥大,产量高,总生物碱含量较高,但抗病能力较差;丝瓜叶型产量较低,抗病力较强,不易烂根枯死,产量稳定。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有野生人参(野山参)、半野生人参(林下参)和栽培人参(园参),人参的种质资源有野生种和栽培品种。人参的栽培品种按茎果色泽分为紫茎红果、青茎黄果、紫茎黄叶红果,按根形分为大马牙、二马牙、长脖、园膀园芦。其中,大马牙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地下根产量高,

道地药材产区产地

道地药材产区产地 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

我国10大道地药材产区 道地药材主要指某些地区栽培生产的优质药材,也包括优质野生药材。该产地称道地产区。“道”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如唐代将全国分为关南道、河东道等10余道。道地本指各地特产,后演变为“货真价实、质优可靠”的代名词。道地药材之所以质量优良,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有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期优育、栽培形成了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独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了美观的商品性状。这些商品性状常常是鉴别道地药材的方法之一。道地药材由于品质优良,在国内外具有很高信誉,在经营中具有很强竞争力,因而形成了较大的商品规模。据初步统计,传统道地药材有200多种,其生产数量和产值都占80%以上。一些道地药材,常在名称前加上道地产区,例如川泽泻、建泽泻分别表示四川和福建产道地药材泽泻。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一、道地药材产区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变化大,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条件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与地域是不可分的,根据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区域和主要药材10大道地产区介绍如下: (一)关药产区 关药通常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着名关药有人参、鹿茸、防风、细辛、五味子、关木通、刺五加、黄柏、知母、龙胆、哈蟆油等。所产人参占全国人参产量的99%,人参加工品边条红参体长、芦长、形体优美;辽细辛气味浓烈、辛香;北五味肉厚,色鲜、质柔润;关龙胆根条粗长、色黄淡;防风主根发达,色棕黄,被誉为“红条防风”;梅花鹿茸粗大、肥、壮、嫩、茸形美、色泽好;哈蟆油野生蕴藏量占全国99%。 (二)北药产区 北药通常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主要有北沙参、山楂、党参、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酸枣仁、远志、黄芩、赤芍、知母、枸杞子、阿胶、全蝎、五灵脂等。山西潞党参皮细嫩、紧密、质坚韧;河北酸枣仁粒

1道地药材来源探究(整理)

道地药材探究 1“道地”一词的起源和演变 “道地药材”指具有有特定种质、产自特定地区、有特定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方法、经过长期的中医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总结出的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材,它是传统中医药学中对中药材质量的一项独特的综合判别标准。 中药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其生境产生了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经过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的发展,在长期的社会以及文化演变中,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这一理论。 1.1“道地药材”概念的形成 中医药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与人所在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道地药材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适应自然,并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物资,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人置于大自然循环中的一员的理念,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活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人们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水和空气,不可避免受到其中一些物质的侵害,又从大自然中寻找另一种物质加以克制,仍然保持着人与大自然共生共荣、循环发展、天人合一的关系。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该书从药物本身出发对部分药材的生境作了描述,如生于山谷、丘陵、田野等,同时指出药要区分产地的产地的观点,即“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首次产地将产地与药材联系起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著作,它的问世初步确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其中有“岁物者,天地之专精好。非同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从药材产地与质量、疗效的关系方面阐述了特定产地药材在对中医药的意义。 公元200-205年(东汉末年),张仲景在总结数千年中医实践经验基础上著《伤寒杂病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 重庆湿润的气候, 复杂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重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多种生物共存,生物资源的种类多,具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分布、典型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现有中药种质资源5832种。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历史悠久, 自国家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属重庆道地药材和大宗传统药材30多种。 重庆中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品种多、单品种规模小、发展潜力大。除主城及潼南和万盛外, 重庆市各区县均有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于石柱、丰都、巫山、巫溪、奉节、酉阳、秀山、江津、武隆、綦江、合川等20多个区县。其中,黄连、木香、丹皮、白术、枳壳、款冬花、党参、小茴香、天麻、半夏、青蒿、厚朴、黄柏等为国家重点发展品种;金银花、银杏、佛手、红豆杉、辛夷、前胡等20多个品种为市级重点发展品种。 三峡库区及大巴山药材区 主要包括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州、城口等区县。

该区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75%左右,海拔最低73米,最高2797米,相对高差达2700多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主要药材党参(庙党、板党)、太白贝母、贝母、云木香、味牛膝、银杏、杜仲、小茴香、玄胡、枳壳、半夏、冬花等。主要名特道地药材有:巫山、奉节的庙党、开县的云木香,奉节的贝母,巫溪的天麻,云阳的小茴香,忠县和万州的野生半夏等。 〃巫溪党参、天麻 巫溪县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党参、天麻、独活等药材蕴藏量丰富,是全国中药材生产重点县,早年曾获“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是国家商务部颁发的“绿色中药出口基地”。 〃巫山庙党 巫山庙党属川党参,因产于巫山县庙宇镇而得名,是全国"四大名党"之一,被列入《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据《中国药典》记载:“党参味甘平、功能是补中气不足,润肺止咳,尤以巫山庙党最佳。”早在19世纪就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欧洲市场。 〃开县木香 开县的地理环境非常的适合云木香的生长,该县木香种植面积产量约占全国木香总产量的70%,年产量为5500多吨,占

道地药材标准通则及编制说明修订稿

道地药材标准通则及编 制说明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附件1: 道地药材标准通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道地药材鉴别及道地药材标准撰写的通用格式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道地药材鉴别及道地药材标准建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国药典》(2010版)。 《中国道地药材》(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此处要求注明道地药材的名称。 .非道地药材 正品药材,但不是产在道地产区,不符合道地药材的质量要求。这里指道地产区以外同种药材。 .道地产区 道地药材的原产地。此处应注明道地药材的道地产区。 .生境 适合道地药材生长的环境。 4.来源及性状 主要描述道地药材来源,描述其原植物、动物或矿物的性状,重点描述道地与同种非道地药材在来源上有差别。

5.历史沿革 提供道地药材历史沿革考证信息,该信息必需表明:1)历史记载该道地药材的最优或主产地;2)公认的优良品质;3)优良品质与产地相关的的信息。本条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必要条件,应给与详尽描述。 6.质量要求 .基本要求 符合《中国药典》对该药材所有质量要求。 .性状特色 本部分记述经验鉴别方法、肉眼观察到的性状或借用仪器观察到的微性状及显微性状。主要描述道地药材有别于非道地药材的优良特征或特性,同时描述道地药材有别于非道地药材的形态学特征与特性(主要作为道地药材鉴别的依据),应突出道地药材应在品质、产量、抗逆性或经济价值等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的特色。 .化学成分特征 比较道地与非道地产区化学成分后,提取描述道地药材有别于非道地药材的化学成分特征。 7.遗传特征 因道地药材以数量遗传性状为主,在基因水平表现为多基因构成的数量遗传,导致很多道地药材无法找到分子水平的特征基因片段。但对于个别已发现特定分子特征的道地药材,鼓励对其稳定的遗传特征进行描述。 8.生境特征 比较道地与非道地产区自然环境后,提取道地产区导致药材品质形成的土壤、气候等生态主导因子及特征,描述与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相关的道地产区土壤、气候等立地条件。 9.栽培、采收及产地加工 对于栽培道地药材,应总结归纳道地产区特有的与优良品质相关的栽培、采收及产地加工经验。 10.包装、标志及运输 .包装 按照道地药材贮存特性,说明有利于道地药材品质保存的包装材料及规格。

神农架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神农架道地药材公司简介 目录 一、企业概况 二、发展历程 三、公司产品 四、发展规划 五、结语 一、企业概况 企业简介企业文化企业荣誉分支结构 ?企业介绍 神农架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神药公司”)创立于2018年6月,注册资金1亿元,由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和深圳嘉道谷投资共同出资建设。 作为神农架林区政府唯一参股地方中药产业发展公司,我们将依托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的资源禀赋,以及神农架独特的区域品牌文化底蕴,

立足以土壤修复技术为基础、构建中药材生态种植标准、大力发展中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产业为目标,打造国药精品源头。 公司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创新生态技术与农业技术”为发展核心,致力于成为“国内安全中药材第一品牌”,努力实现神农架区域中药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及规范升级,全方位推动神农架林区生态中药材种植产业、仓储及中药材饮片加工分级与中药材产业链的发展。 ?企业文化 企业愿景:致力于成为“国内安全中药材第一品牌” 企业发展核心:以创新生态技术与农业技术,重塑中药材产品品质,打造绿色中药,重构中药产业生态系统。 企业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企业使命: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指数为己任,引领“健康医药”行业发展。 ?企业荣誉 2020年度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神农架林区楚商联合会副会长单位

神农架林区慈善会捐助单位

?分支结构(示例)

二、发展历程 发展时间轴企业大事记 ?发展历程 ? 2018年5月21日 神农架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神药公司)择址神农架林区自然博物馆内,总部正式落成。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道地药材相关性研究

有机质含量较多。 2 生物学特性2.1 生长习性大叶木兰生长较为缓慢,一般一年生长3次,但每次大都只部分枝条生长,生长时间各年各株也不一致,一般干热季(3~5月)生长1次,雨季(6~10月)生长1次,雾凉季(11月~次年2月)生长1次。幼苗、幼树的株高和地径全年都在生长,株高年生长量为38.1c m ,地径年生长量为0.77c m 。10年生株高5.45m ,胸径6.29c m ,年平均株高生长54.5c m ,胸径生长0.63c m 。2.2 开花结实习性2~3月花蕾出现,4月下旬至5月为开花期,大叶木兰花朵大,直径5~10c m ,乳白色,但花数不多,不集中开放,没有盛花期。果熟期7月下旬至9月初。种植后10~12年始花,但不结果,15年左右始果,但很少。丰年间隔期3~5年。2.3 种子特性大叶木兰聚合果圆柱形或圆柱状卵圆形,长10~18c m,直径3~4.5c m ;蓇葖80~104枚,种子外有一层假种皮,红色,含油,种皮褐色,近偏圆形,种脐一端较平,另一端较尖,长宽约1c m ,厚0.5c m 。 果熟期果皮由绿色变为黑色,种子未脱落前采收,将采到的熟果摊放在阴凉处,待果壳裂开后抖出种子,搓去假种皮,洗净后即可播种。鲜果出种率约10%~30%,种子千粒重183g ,新鲜种 子含水量23.8%,发芽率83%。 种子在常温下易丧失发芽力,最好随采随播,湿沙和低温湿沙最多可贮藏3个月,但到那时正值低温季节,对发芽不利。8~9月播种平均气温在24~25℃时播后24d 左右开始发芽,发芽后10d 左右子叶出土,出土后24d 真叶出现。1年苗龄高约20c m ,地径约1c m 左右。2.4 抗性大叶木兰较耐干旱,也较耐阴湿,未有病虫危害。3 讨论 由于产地森林破坏严重,大叶木兰成年植株几被砍光,目前只在云南西双版纳及思茅地区残存少量植株,呈星散分布。由于环境湿热,成熟种子落地后容易腐烂,天然更新受到限制,林内幼苗、幼树极少,种质资源已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原生境和现有植株的保护,并通过人工繁殖扩大栽培。大叶木兰种子发芽率高,但寿命短,采集种子后,应随采随播。要求圃地排水良好,如浇水过多,容易引起种子霉烂,苗期注意遮荫。 参考文献: [1] 张洪魁.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66.[2]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M ].北京:科学 出版社,1992:450. 收稿日期:2005-11-11; 修订日期:2006-02-14基金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N o .2001B A 701A 55-22)作者简介:杨俊杰(1979-),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现在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任教,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栽培专业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教学、科研工作.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道地药材相关性研究 杨俊杰1 ,张振凌 2 (1.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 464000; 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道地药材相关性。方法分析中药材产地加工在道地药材道地性形成、产业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状况三个方面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论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地加工是道地药材的道地性的一个重 要因素,直接影响到道地药材体系的形成与产业的发展。结论二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发展道地药材时要重视产地加工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词:中药材; 产地加工; 道地药材;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 9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5-0676-02 S t u d y o n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t h e C h i n e s eMe d i c i n a l C r o p s b e t w e e nt h eP r o c e s s i n gi n t h e P r o d u c i n g A r e a a n dt h e F a m o u s -r e g i o nD r u g s Y A N GJ u n -j i e 1 ,Z H A N GZ h e n -l i n g 2 (1.X i n y a n g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o l l e g e ,X i n y a n g 464000,C h i n a ;2.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Z h e n g z h o u 45000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T o s t u d y o n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c r o p s b e t w e e n 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i n t h e p r o d u c i n g a r e -a a n d t h e f a m o u s -r e g i o nd r u g s .Me t h o d sA n a l y z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a n d p r o b l e m s o f 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c r o p s i n t h e p r o d u c i n g a r e a i n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f a m o u s -r e g i o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y e v o l u t i o n a n ds t a t e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m .R e s u l t sT h e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c r o p s i n t h e p r o d u c i n g a r e a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f o r t h e f a m o u s -r e g i o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i n d u s t r y e v o l u t i o n ,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 s t h e f o r m i n go f t h e f a m o u s -r e g i o nd r u g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i n d u s t r y d i r e c t l y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t w o h a v e c l o s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h i c h s h o u l d b e p a y e d a t t e n t i o nt o .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a l c r o p s ; P r o c e s s i n g i nt h e p r o d u c i n ga r e a ; F a m o u s -r e g i o n d r u g s ; C o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道地药材”或称“地道药材”,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特定 产区的名优正品药材的一种特称[1]。由于其品质佳,疗效好,历来备受各医家重视。在当前的中药材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道地性的形成和产业的发展一直是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产地加工作为中药材生产的一个环节,也是道地药材形成道地性的因素之一。但人们研究时,却往往忽视了产地加工的作用。特别是现阶段道地药材规模化、产业化的迅速发展,落后 的加工经验和加工水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道地药材相关性加以分析,探明产地加工在道地药材道地性的形成和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产地加工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从而更好的为道地药材产业化发展服务。 1 中药材产地加工在道地药材道地性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1 产地加工是道地药材形成道地性的因素之一1.1.1 我国古代对道地药材道地性的论述可见于历代名家本草文献中《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巴豆、秦皮、蜀椒、吴茱萸等都以古国命名药材,表明产地。梁代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描述道:“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论述了药材的产地分布,何处所产为胜。初步形成“道地”的概念。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在继承前人的“道地”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产地加工的作 · 676·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第17卷第5期L I S H I Z H E NME D I C I N EA N DM A T E R I AM E D I C AR E S E A R C H 2006V O L .17N O .5

湖北道地药材研究现状

湖北道地药材研究现状 摘要:湖北省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本草纲目》所记载的1800多味中草药,武当山有400多种,神农架有1200多种,其中,道地药材资源尤其丰富,占全国道地药材品种总数的10.5﹪。至今为止,本省已形成了多个生产基地,建立了多个道地药材主产区,拥有道地药材生产的极大优势。本文重点介绍了湖北道地药材资源种类、分布情况和个别地药材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湖北、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 道地药材资源是我国中药资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逐渐形成的货真质优,疗效卓著,药用价值极高的精品中药资源。每一种道地药材都是在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某一特定区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等诸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药资源精髓。湖北省是“神农尝百草”这一古老传说的发生地,具有浓厚的中医药人文资源,同时也是著名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的故乡。 湖北是拥有中医药自然和人文双重优势的中医药大省,在地理条件上具有环境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特征,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素有“中华药库”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湖北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批中药材生产的特色县市和专业乡镇村也不断出现,郧西被誉为“中国黄姜之乡”,安陆素有“中国银杏之乡"之称,罗田县素有“茯苓之乡”的美称,利川被誉为“中国黄连之乡”,现今,中药材原料生产已经成为很多县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尤以恩施和蕲春两大药材生产基地规模最为巨大和成功。本文介绍的道地药材有中国板党、黄连、厚朴、当归、竹节参、湖北贝母、缬草、白术以及“蕲春四宝”。 中国板党:“板党”是党参家族中最为珍贵的一种,品质最好,因产于湖北恩施板桥镇而得名。“板党”于明朝洪武年间由野生转为家种,1997年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它外型美观、根条细嫩、肉质饱满,是纯天然绿色植物,无污染、药用功能独到,可与人参毗美。 鸡爪黄连:利川素有“黄连之乡”的美誉,盛产“南岸味连”,其品质明显优于云连、雅连及其它味连。黄连以根、茎、叶入药,是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材料。位于福宝山的湖北省黄连GAP试验示范基地,2004年通过省级认证,目前正在争取国家认证,种植面积6000亩。紫油厚朴:恩施为其原产地,有500多年种植历史,属名贵药材和珍稀保护植物。以根皮、茎皮入药,皮细、断面浮棕色,内表深紫色,油性重,香气浓烈,厚朴酚含量高。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将其列为GAP试验示范研究品种,2002年11月紫油厚朴种子种苗规范种植与研究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合格。 石窑当归:恩施石窑所产当归因其品质俱佳留芳天下,历史以来称为窑归。本品“主根圆柱形,归尾多少不相等,质地油润色黄棕,裂缝油性为特征,气香浓郁甘辛苦,活血补血又调经”。经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窑归为合格产品,并且含有16种氨基酸。该产品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湖北省名优产品。 竹节参:又名白三七,属五加科植物,以根茎入药。它具备南药三七和北药人参的共同品质,专家学者称其为“百草药之王”。因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氧耗作用,用于滋补强壮、散瘀止痛、止血等,其药用价值潜力巨大,近来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据统计我国的竹节参储量只有2吨左右,属珍稀名贵药材。竹节人参为恩施州珍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野生转家生”种植研究已获成功,为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1992年获恩施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申报科技部创新基金获65万元项目资金资助,现有种植面积40亩,规范化种植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恩施州重点发展品种之一。 湖北贝母:别名窑贝、板贝。鳞茎卵球形、扁卵形或倒圆锥形,表面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

十大道地药材产区

道地药材产区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变化大,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各个地区都形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条件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与地域是不可分的,根据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区域和主要药材10大道地产区介绍如下: (一)关药产区 关药通常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著名关药有人参、鹿茸、防风、细辛、五味子、关木通、刺五加、黄柏、知母、龙胆、哈蟆油等。所产人参占全国人参产量的99%,人参加工品边条红参体长、芦长、形体优美;辽细辛气味浓烈、辛香;北五味肉厚,色鲜、质柔润;关龙胆根条粗长、色黄淡;防风主根发达,色棕黄,被誉为“红条防风”;梅花鹿茸粗大、肥、壮、嫩、茸形美、色泽好;哈蟆油野生蕴藏量占全国99%。 (二)北药产区 北药通常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主要有北沙参、山楂、党参、金银花、板蓝根、连翘、酸枣仁、远志、黄芩、赤芍、知母、枸杞子、阿胶、全蝎、五灵脂等。山西潞党参皮细嫩、紧密、质坚韧;河北酸枣仁粒大、饱满、油润、外皮色红棕;河北连翘身干、纯净、色黄壳厚;河北易县,涞源县的知母肥大、柔润、质坚、色白、嚼之发黏,称“西陵知母”;山东东阿阿胶驰名中外。 (三)怀药产区

怀药泛指河南境内所产的道地药材。河南地处中原,河南的怀药分南北两大产区,产常用药材300余种,有著名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以及密(县)银花、茯苓、红花、全蝎等。 (四)浙药产区 浙药包括浙江及沿海大陆架生产的药材,狭义的浙药系指“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如白术、杭白芍、玄参、延胡索、杭菊花、杭麦冬、山茱萸、浙贝母,以及温郁金、温厚朴、天台乌药等。浙江地处亚热带,产常用药材400余种。 (五)江南药产区 江南药包括湘、鄂、苏、皖、闽、赣等淮河以南省区所产药材。江南湖泊纵横,素称鱼米之乡,道地药材品种较多。湘鄂地区出产的著名药材有安徽亳菊、滁州滁菊、歙县的贡菊、铜陵牡丹皮、霍山石斛,宣州木瓜;江苏的苏薄荷、茅苍术、石斛、太子参、蟾酥等;福建的建泽泻、建厚朴、闽西乌梅(建红梅)、蕲蛇、建曲;江西清江枳壳,宜春香薷,丰城鸡血藤、泰和乌鸡;湖北大别山茯芩,鄂北蜈蚣,江汉平原的龟甲、鳖甲,襄阳山麦冬、板桥党参,鄂西味连和紫油厚朴、长阳资丘木瓜、独活,京山半夏;湖南平江白术,沅江枳壳,湘乡木瓜,邵东湘玉竹,零陵薄荷,零陵香、湘红莲、汝升麻等。 (六)川药产区 川药指四川、重庆所产道地药材。四川、重庆是我国著名药材产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和气候多样,药材资源丰富,药材种植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 药用植物学廖凯 摘要: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关键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问题;保存 前言种质一词源于德国著名遗传学家魏斯曼1892年所提出的“种质论”,他认为,“种质遗传物质”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产生“体质”。种质是指植物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种、新培育的推广品种、重要的遗传材料以及野生近缘植物,都属于种质资源的范围。植物遗传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农业生产和作物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植被破坏、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急剧下降,从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工作,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常规的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以田间种植、室内贮藏等形式为主,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等,这使其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的保存受到了限制。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已经将世界上大部分植物有用的基因收集起来,贮存在一个“仓库”中,这个仓库就称之为“基因库”,通俗的名称叫“种质库”。用以保存种质资源,库内有先进的保温隔湿的结构和空调仪器,常年保持着低温干燥环境,减缓种子新陈代谢,延长种子寿命,使种子在几年乃至近百年仍不丧失原有的遗传性和发芽能力。近年来,在离体培养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低温保存技术,以其无菌培养、保存稳定、占用空间少等优点在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中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建成各类种质库500多座,收藏种质资源180 多万份。其中,禾谷类120 万份,豆类35 万份,根茎类8 万份,饲料类20 万份[1]。种质库为研究农作物的起源和进化、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植物种质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包括特殊营养品和药品。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培育新品种和生物技术研究需要的丰富的植物基因资源[2]。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是指药用植物的“种性”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的总体,包括原种的综合体(种群) 、群体、家系、基因型和决定特

中药材保护及发展规划(2016年_2020年]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科技部 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保监会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材,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强中药材保护、促进中药产业科学发展,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具有扎实基础。党和国家一贯重视中药材的保护和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药材生产研究应用专业队伍初步建立,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基本满足了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具备有利条件。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特别是原料质量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绿色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创新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药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中药材保护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重产量轻质量,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了中医药信誉。此外,中药材生产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价格起伏幅度过大,也阻碍了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河北道地药材

黄芩 (热河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 晒后撞去粗皮,晒干。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列为草部中品。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之功。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 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 胎动不安。 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 8~25cm,直径 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异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呈角质样,味微苦。 黄芩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主产于燕山背部的黄芩历来以条粗长,质坚实,加工后外皮金黄、杂质少而著称于世,被誉为“热河黄芩”。《药物出产辨》云:“直 隶、热河一带均有出”。明确指出黄芩道地产地在河 北承德地区。通过对黄芩生长的地形因子与气候条 件分析,河北北部最适宜黄芩生长,其产量和质量 均优于其他省份。 黄芩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汉黄芩素已被开发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一类新药,而其主要代 谢产物汉黄芩苷在体外和体内都表现出了抗细胞增 殖的特性,而且这种成分能通过诱导 G1 期阻滞和促 进分化,有效抑制U937 和 HL-60 细胞的增殖,有 望成为一种新的能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抗肿瘤天然产物。

知母 (西陵知母) 知母来源于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采 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 趁鲜除去外皮,晒干,习称“知母肉”。具有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知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知母性寒, 味苦,主热中消渴,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生川谷”, 汉末《名医别录》中的记载:“生河内 川谷。”河内:即太行山区包括河北西 部和北部。在《药物出产辨》(民国时期) 记载:“知母产直隶东陵西陵”最为出名, 其中河北易县所产“西陵知母”最为道地。 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 枝,长 3~15cm,直径 0.8~1.5cm,一端有 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 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 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 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山西道地药材

山西道地药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它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指同种异地出产的药材,在质量上有明显差异,如人参、地黄、、等,产地不同药效差异很大,常把某地出产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而其他产地出产的则叫“非道地药材”;其二是指同一种药材国内外均有分布,但在中国,在指导下应用,则具有独特的;其三是指原产其他国的药物流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发展,成为常用中药,这些药物在中国的某些或某一地区已经引种成功,如、木香等;其四是指经加工而形成的药品,其“道地”所在主要是指工艺上的考究;其次是指一些药物的代用品,这些代用品相对于“道地”的正品药物而言,就是“非道地”的药材了。 山西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也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中药材的种类、储量、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目前探明的中药材种类有1116种,其中植物药95 3种,动物药133种,矿物药30种,占全国《中药汇编》收载中药材数量的25%。我省共有30多种中药材申报国家道地药材,有8种入选国家道地药材,包括连翘、黄芪、党参等。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三种药物的生活应用。 一.黄芪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补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黄芪对人体的益处有很多下面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