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实做强艺术教育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实做强艺术教育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实做强艺术教育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做实做强艺术教育

近几年来,学校坚持走艺术教育特色之路,追求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努力创造条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下功夫,着力实施“一二三”战略,增强艺术教育,促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强化教育管理,营建一种氛围

学校充分理解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管理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在注重硬件投入的同时,更为注重软件的建设,强化各项艺术活动,坚持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使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

1、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亲自挂帅,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教导处、政教处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以音乐教师和聘请的校外艺术名人为骨干力量,班主任大力协作,课任教师积极配合,全员参与,齐心协力,共同抓好艺术教育。

2、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把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部位融进艺术教育,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浓厚的艺术气息的大环境之中。建立文化长廊和文化墙,利用走廊、楼梯间和墙壁,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设置荣誉墙、群英榜、黑板报,张贴名言名句、新三字经、百家姓,供学生学习、理解、体会,让学生随处能够感受到艺术气息。在学校大门口出示“让学生拥有幸福童年,让教师品味精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在教学楼过道,分楼层分主题展览学生书画,走廊上,通道口,布置富有儿童气息和亲切感的行规提示语、名人名言录:如“小草向您笑,请君勿打扰;轻步慢行靠右走,文明用语记心头;今天我以实小为荣,明朝实小以我为荣”……用无声的提示和典型示范来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见识得到增长。办好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积极展开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播放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歌曲,让校园处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形成健康的艺术氛围。

3、完善功能教室配套建设。学校装备了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舞蹈厅等功能用房,并增添了一批图书、艺术专题光碟等资料及演出道具和服装。同时鼓励学生自备发展艺术特长所需要的设备和用

具,让学生都拥有自己喜爱的乐器、画具、雕塑用具等。

二、挖掘课程资源,落实两个关键

学校在认真落实部颁艺术课程的同时,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致力于校本艺术课程的开发,深化艺术教育的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增强了教育实效。

(一)坚守主阵地,抓好艺术课堂教学。

首先,学校严格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艺术类课程,开齐开足音乐、美术、手工课,抓好音乐、美术、手工课堂教学。在落实好教学常规的同时,重点通过教研课、示范课、汇报课及说课、上课、评课等比赛来推动教改。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了“教师教歌,学生学歌”、“教师板画,学生学画”的单调的做法,把游戏搬进课堂,把器乐引进课堂,把实物带进课堂,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我校展开的传统美术教学研究,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一草一木、一个玩具、一个盆景等等,都是可供写生绘画的好教材。

其次,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拓宽教学之路。艺术教育不但仅几位音美教师的事,而是学校的要事、大事。我们组织其他学科的教师与艺教老师一起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教案,做到教学环境优美化,教学手段艺术化,学生学得实,学得活,切实提升艺术教育质量。在音乐课中,采取“听、唱、奏、赏、动”的愉快教学法,“听”引导学生专心听音乐;“唱”指导学生把歌唱好唱准;“奏”让学生参与各种表演歌曲乐曲的活动;“赏”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中外名曲;“动”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在美术课中,让学生“听乐曲,想意境,玩玩画画,剪剪贴贴,”把音乐、绘画、工艺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品德等课中,配上录音,录像、图解、小品、角色表演等,以优美动听的旋律,新颖的艺术构思,娓娓动听的朗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课文的内容,懂得语言美、行为美。提倡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编自演课本剧,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体育课,让学生自编蛙跳、划船等动作,矫健的姿态,敏捷的动作,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再加上队形变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又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二)挖掘资源优势,抓好校本艺术课程开发。

1、开设活动课程。安排每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为固定的艺术活动时间,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自愿报名,组建兴趣小组。分器乐、合唱、舞蹈、书法、绘画、手工等项目,辅导教师制定活动计划,书写授课教案,积累原始资料,并要有阶段性成果展示。并充分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使艺教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

2、开发校本课程。

①学校成立了中华文化传承——根雕艺术课题研究组,充分发动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山区林木优势,化腐朽为神奇,让不起眼的树根在自己手中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感受成功的喜悦。课题组自行编印《根雕艺术》校本教材一套,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学校把学生一百多件根雕作品陈列在美术室,组织师生实行参观,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李行敏老师《会变的树根》在省电教馆举办的优质课评比中获特等奖,郑当娥老师《走进家长的根雕》、赵香玲老师《盆景的欣赏》在市教育局课例评比中双双获一等奖。

②增强书法教学,努力创造条件,认真实施三年规划,达到“一年见成效,二年出成果,三年创一流”的目标,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学校的书法教育走在全省的前列。学校先后两次被评为“湖北省写字教学先进单位”。

③开发艺术体育课程,利用每天课外活动课时间展开独轮车、竹竿舞、空竹、网绳等特色班活动。体育汇报课以自己的特色班活动内容体现,做好了图片、文字、音像资料的收集,完成经验汇编。2010年申报了省教科所课题“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主要在一二年级展开短绳练习,三到六年级展开长绳活动,每周很多于一节课时。校本教材《花样跳绳》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上。

④编演课本剧,组织各教学班积极展开课本剧编演活动,充分发挥各班的主观能动作用,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示班级文化艺术特色,形成了浓厚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

3、给学生搭舞台,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条件。艺术教育的源动力来自于兴趣,兴趣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能参加各种艺术类社会活动,举行以“小

小艺术家”为载体的艺术月活动:举办小小书法家、小画家、小舞蹈家、小歌手等小能手比赛。先每个班级全体同学参与,实行班级小能手的比赛,接着班级的小能手参加校级比赛。“六一”举办校园文化艺术科技节,主要有校园书画展、文艺汇演、现场艺术展示等。利用红领巾电视台举办“小能人”、“露一手”等才艺展示,搭建平台,让学生施展才华。每次活动后,认真总结,对涌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先进典型给予精神和物质双重奖励,激发师生积极参与。

4、坚持面向全体。为使全校学生能歌善舞,达到艺术育人的目的,学校还不定期的展开校园集体舞、团体操表演、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美的教育。

5、利用家长学校开办艺术教育讲堂。家庭教育是艺术教育得以展开和深入的重要保证。学校的教育要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特别是艺术教育的深入展开,更应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所以,我校的很多艺术教育活动都请一些家长参加,如在科技艺术节中安排一些家长能够参与的项目,以便得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

三、提升教育质量,抓好三支队伍

1、抓好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我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确保艺术教育的质量。学校不但配足了专职教师,更重要的是把提升他们的素质作为重点。现在学校艺术组的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老师们不但善于上好每节课,还善于传播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多次在市以及省级开课。撰写的论文,制作的课件多次获省、市、县一等奖。辅导文艺节目、书画作品获得国家、省级奖励的十余人次,获得省市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有4名。

一是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通过集体备课、课题研究、送课下乡、示范观摩课、同课展示等教研活动,持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是练好教学基本功。学校组织教师练好“三笔两(画)话”的同时,还增强艺术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考核。

三是制度完善,奖惩分明。学校的每一项艺术教育活动,都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某个人,并且负责到底,以便奖惩。对各级各类的艺术类比赛成绩,都有详细的奖励标准,使学校的每项艺术教育活动都能

顺利实行。

四是增强教育科学研究。我校现有艺术教育类省市级课题2个,通过收集资料、调查实践、分析比较等方法,有条不紊地展开实验与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

同时,学校聘请地方文化名人作为学校的校外辅导教师,请他们协助学校打造艺术精品,出谋划策,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地方艺术相结合,创出自己的特色。

2、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方面增大培训力度,明确职责。另一方面完善对班主任的考核制度,确保学校各方面工作地顺利展开。

3、抓好特长学生队伍建设。抓好这支队伍,能够以点带面,使学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对特长学生学校予以优惠政策,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参加活动,增长才干。在期末评选先进、“校园小十佳”、“校园小名人”等活动时,增加“才艺奖”的内容,以此鼓励。

学校先后被评为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被襄樊市教育局授予“市示范学校”和“五园”建设中的“示范书香园、示范艺术园、示范科技园、示范平安园”。有2500多人次的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多家媒体分别实行了报道。学校在“双龙”杯、“黄鹤美育节”及“全国校园春节晚会”节目征集和其它各项大赛中频频获奖,受到各级表彰,两次走进央视参加“挑战800”竞赛,获团体第一名,学生有2人获一等奖。自编节目葫芦丝合奏《校园欢歌》赴珠海参加全国第二届少儿艺术展演获二等奖,器乐合奏《喜洋洋》赴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十周年庆祝活动获金奖,在南漳县历届中小学艺术节中,学校参演节目多个奖,得到社会高度赞誉。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课程开发计划

年级:09级教育学2班姓名:黄儒军学号:20090512442 《我的美丽家乡—垫江》课程开发计划一、开发背景 (一)国家和地方层面: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远的规划,而垫江正处于西部地区,开发本课程让个多的人了解垫江,有助于垫江的发展,垫江的发展也就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最好诠释。 (二)学校层面:开发本课程,通过向学生们介绍家乡,让他们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自豪,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也让他们立志建设家乡。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学校层面目标:体现学校关于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提升自己优势,以及一切从学生出发,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的办学宗旨。 (二)实践上的目标:通过带领学生们走进家乡一年一度的牡丹节、油菜花节以及石磨豆花制作现场,通过他们的观察和带队老师的讲解,让其明白家乡牡丹节、油菜花节的特色之处,以及石磨豆花是如何制作的。 (三)学生层面的目标:了解家乡特色文化,如天然气资源—垫江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全国第二,开采量全国第一,具有发展天然气化工工业的良好条件。旅游文化—垫江牡丹节、油菜花节、双桂堂,饮食文化—垫江石磨豆花以及咂酒,同时让学生明白家乡的这些特色是垫江人宝贵的财富,建设家乡就应该利用好这些财富。 三、课程开发的理念和假设

(一)课程开发的理念:地方的发展应该是利用好地方特色,而且要通过地方人民自己动手,而且要保证热情,而这份热情源于我们对下一代进行的家乡文化教育。 (二)课程开发的假设: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有反映地方特色的课程,同时对于体现家乡特色的课程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操。 四、课程开发的资源和条件 (一)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 垫江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及牡丹节油菜花节等旅游项目,同时饮食文化也很突出。 (二)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 充足的经费保障,组织的支持,地区的特色资源,课程开发团队(三)课程开发的不利方面 将表面的课程内化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显得比较棘手。 五、课程开发的内容框架 (一)简介:本课程拟定分为三个大部分,分别为,首先介绍家乡的天然气资源、牡丹花、石磨豆花,其次介绍这些资源对于国家、家乡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们思考作为家乡人的自己,应该如何面对家乡的这些宝贵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建设家乡。 (二)具体安排: 第一部分:认知篇(初一上): 第一篇美丽家乡概说 (1)

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方案 总结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充分发挥学校及周围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化发展的课程。本学期校本课程将在上学期开发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学校持续发展目标,把读书活动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力求取得更好效果。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本着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最适应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的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一名既能全面发展,又能突出个性的合格小学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丰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改变学习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 4、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 5、建立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激励性评价形式。 6、为突出校体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按季节和时令选择相应授课内容。 7、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三、课程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日常交往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现将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内容 1、习惯养成 2、永年历史名人故事 4、大棚西瓜的种植 5、安全教育 四、课程实施及建议: 1、课程教学结构: 创设情境小组交流汇报表演师生评价 2、组织形式: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探究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案例分析新一轮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同时也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开发和利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是思想政治课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学生能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更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目前,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就综合探究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谈谈如何开发和利用政治课课程资源,并借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 一、案例呈现: 教学设计说明: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设计这个综合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清就业前景,掌握就业常识,了解就业及自主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试选创业之路,为成就个人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1)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划分为五个小组:调查小组、信息小组、招聘小组、访谈小组、创业小组,分别完成了调查统计、信息搜索、招聘模拟、访谈录音、案例分析等。(2)课堂上按照共同的职业志向分成了8大小组围坐在教室两侧,进行了调查小组、信息小组、招聘小组、访谈小组的信息交流;并通过设置“畅谈理想”、“直击招聘现场”、“自主创业案例分析”等环节,展开小组间讨论,全员参与,并由小组发言,阐述观点。(3)经过课前的准备、课堂的交流与讨论,给与了学生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并在合作中提高了综合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畅谈理想,规划未来——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八小组的同学因职业理想趋同展开讨论,小组长分别总结各个组员的看法,并作交流。

如何开发和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如何开发和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学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充分利用已是制约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便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益新思路,因而它也已成为为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帮助。基于此,就地理学科校内外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和充分利用而言,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人教社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的教学为例,下面来谈一下自身的体会。 在日常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首先我们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 教材不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资源,以至于让大多数人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尽管它现在依然很重要,但它不是唯一的,就拿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来说,过多的运动原理和规律必须借助于实验分析和现实生活观察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但由于课堂受限,实验不易过多或无法进行,因而就需要可能将一部分实验、观察交由学生课后操作并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从而最终让其真正地理解与应用知识。同时随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应用,就更不能把教科书当作圣经一样来解读了,那样显然是陈旧的、过时的。网络资源的异军突起,已为地理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不竭动力。 教师是最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这一点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纳入课程计划,要有时间保证。时间也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课程计划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以适应学生学习、活动和所学内容的需要。此外,教师的教学准备也必须纳入日常教学安排。 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成本的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课程资源的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要有课程成本的观念。然在现实社会中,很多学校往往只注意到了开始设备的引进却忽视了后期的老化、整理与更新,这是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能力进步的培养。 那么如何更好的来开发地理校内外课程资源从而满足师生的学习需要呢? 一般可有以下五个较好途径: 一是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料,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全球气候变化一节而言:学生一方面利用课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收看天气预报、收集有关全球或本市区近年来的气温降水等变化情况,近而了解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整理后放在网页上的讨论区通过讨论后制作成图表、小论文、谩画、演示文稿、动画等。 二是紧扣三维目标,重视能力培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身边素材,学习对学生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课本后面活动实验热力环流到大气运动作用力的学习,为其后面培养学生学习“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作知识、技能和方法上准备,进而学习季风有关知识提供先决条件,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应用知识能力。 三是鉴别和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有选择的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四是建立地理课程资源库,拓宽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共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此时计算机网络课外资源的应用学习将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王集镇中心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学校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学校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实践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一、学校课程开发的理念 我校学校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 (一)学校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曹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激励方案的通知》精神,着眼于促进学生兴趣、需要和特长的个性发展,着眼与促进学生当前与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 展,结合学校的具体特点,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体优化课程 资源和课程实施过程,构建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科 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民族传统与现代相统一、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开 发、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课程开发需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求学生整体参与;课程实施要坚持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课程的实施还要考虑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整体协调。 2、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3、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4、发展性原则。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我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5、以生为本原则:教师设计课程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运用相应的方法、施以相应的教育,为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使每个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其特长。 6、民主参与原则: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培育。

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课程资源开发计划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教材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方式。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本可以适当地选用课外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音像设备、电视机等多媒体设备和常规的教学设施,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资源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我校的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注意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英语课程资源,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以多种课程资源利用下小学英语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如何改革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英语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3、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全面地锻炼我校英语学科教师队伍,切实提高英语教师英语素养和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一)本课题设计和指导思想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研究小学英语教与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实现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本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说的“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基于现代教育环境下英语学与教的研究,主要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研究如何教好英语和如何学好英语的理论、方法与模式以及研究和开发利用英语课程资源。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教材所包含的具体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和教师发现教材本身的魅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2、除英语教材以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像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 3、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鼓励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四、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收集有关英语课题资源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组织课题研究组对参加研究教师进行资源收集的培训。开题:邀请有关专家教师作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创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教学素材库的建设;组织教师研究开发多种英语课程资源并尽可能系列化;推出利用课程

挖掘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885386.html, 挖掘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 作者:杨金枝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08期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一、二年级是设为地方课程的。在以《人自然社会》这本地方课程为主要活动手册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笔者结合校本教材和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字: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挖掘;适时;整合;有效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浙江省诸暨市一、二年级教材是《人自然社会》,在实施中,笔者发现一些问题:纸上谈兵,缺少实践;拘泥教材,缺少连贯;学校特色,无法彰显。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利用教材达成训练目标 《人自然社会》地方教材非常有特色,联系实际,我们可以利用这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在根据教材上课的过程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现实生活,对这本教材进行充实,适时走出教室,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能力,增强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 结合体育活动,训练合作能力《人自然社会》课程一、二年级的第一板块都是关于地方游戏的。于是,笔者和体育活动课教师商量,在讲完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后,在体育活动课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做一做这些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笔者给他们分组,进行合作,分析如何才能把游戏玩得更好,初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笔者还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游戏工具,如铁圈、高跷、毽子等。 结合家乡特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地方教材二年级有一个板块介绍家乡的特色。学到家乡的特产茶叶的时候,笔者请小朋友们回去搜集茶叶,不同的茶叶用一个小透明袋装好,贴上标签。到学校后,笔者请孩子们把自己的茶叶放在桌上,小组成员进行观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尝一尝。通过这样的课堂,使得孩子们学会如何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 结合传统文化,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地方教材中,有一个版块是讲传统文化,比如,除夕、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在学习这些版块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比如,学到过年剪窗花;学到元宵节,清明节,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全班分小组带器材和家长一起做饺子,做清明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初步学会如何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开发思路 一、发展现状 小学数学是一个发展的动态体系,是一门抽象性、严谨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课程。《课标》指出,要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由于数学学科性质,造成了数学学科不容易表达也不容易理解。所以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成为了现代数学教育发展和新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我校“大美课程”建设下,做好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校目前已拥有“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先进学校、河南省校园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十佳科普教育学校、郑州市创客教育基地、“探索号科学社团”和“绘心绘境科幻画社团”两个金星社团。结合

课题,我校数学学科课程计划以“大美教育”为目的,以“ 1+X”为路线,“ 1”代表数学课程,“ X”代表从数学学科延伸出来的几门丰富的微型课程,以此发挥数学特有的学科价值。在我校大美课程开发下,数学学科注重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开发,形成数学智美课程,让学生成为数学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维开发 数学课程改革是我校“大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亦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达到数学智美教育,我们对开发数学课程建设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利用我校校园和班级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 首先注意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营造生机盎然的课程生态环境。因为人的心理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人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是直接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影响的。因此,积极仓U 设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以丰富多彩的育人形式,让学生耳濡目染,体验净化,及时引导他们解惑、明理、进取,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促进思想道德与心理素质、科研文化、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我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时,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数学课就是开展活动“游园活动”,带领他们参观我们的校园,启发学生发现校园的一些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分类、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数学知识,同时还对他们进行热爱红旗、热爱校园、爱护花草树木等思想品质的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期工作计划

十二五课题“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1日 一、工作思路 在集团化办学的新形势下,本学期英语组将继续在践行“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进程中,以“十二五”课题“学科育人,基于课程纲要开发的教学变革实践研究”为主阵地,持续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积极探索校本学科指导纲要,创新构建校本课程资源网络,着力完善弱势群体的分类诊断及帮扶策略。传承突破、开放共享,突出常规工作的科学性,强化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注重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性,努力提升教研水平,促进师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具体工作 (一)以展示为契机,持续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素养 随着“新基础教育”扎根性研究的持续推进,我们的英语团队也受到越来越多同行的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老师走进我们的常态课堂,无疑,这对老师们的学科素养、课程理解力、实施力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新学期,恰逢市英语教师基本功大赛和“新基础教育”第二轮精品课,我们将抓住这些展示机会,突破超越,持续提升英语组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 1.抓实专业学习,提升学科素养 一方面继续在刘太伟校长的带领下,学习教材;另一方面,推行主题化、系列化的“研读结合式”专业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学习、人人导读,将学习的责任、学习的策划、学习的选择重心下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主动性,通过纯英语的朗

读、思考、交流、对话,以此锤炼英语教师基本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升学科素养。 2.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素养 本学期理论学习内容以教材为主,在暑假自学的基础上,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读这本书,可通过交流研讨、写读书笔记等方式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有更清晰的理解,并在课堂中积极实践、内化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 3.扎实日常积累,提升临场智慧 要在比赛和课堂开放中有精彩表现,贵在日常锤炼。一方面我们结合日常调研,对不同梯队的教师,提出明确差异要求(对青年教师加大推门课的力度,重点考察课堂策划力;对骨干教师加大开门课的力度,重点考察课堂推进力;对中老年教师加大敲门课的力度,重点考察课堂互动生成力),力争使每位教师在课堂策划力、推进力和互动生成力方面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方面我们将提前策划、步步落实,做到提前确定人员,确定内容,确定前期研讨的方式,对相关内容所需要的理论反复学习,对相关班级所需的课堂常规和基本功进行打磨,对比赛项目:学科专项能力、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能力、课堂观察能力、语言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进行持续跟进关注。 (二)以课题为载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区域性课程实施的高质量是以学校课程实施的高质、高效为基础的,因此,学校一直希望通过撰写校本学科指导纲要的形式积极探索我校课程实施的新策略,不断提高我校创造性实施课程的能力,促进老师整体课程实施质量的提升。 1.框架设计,促研究整体化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是教育机构存在和实施教育的核心。课程与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它涉及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课程是教育机构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它体现着国家、社会对教育机构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影响着教育机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与教材在教与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我国校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然而其在地位和作用发挥上只局限于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及补充。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迅速向社会化国际化态势发展。我国以青少年宫为龙头的校外教育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发挥出特有的作用。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项目与课程是每位校外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适应学校新课改及社会教育发展的需求,作为素质教育新领域的校外教育课程建设是校外教育机构存在和发展的充要条件,必须要将校外教育项目规范为校外教育课程。 校外教育当前没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及教材,课程建设主要依靠教师开发,但是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如何建设校外教育精品课程,推广实行,对校外教育大有裨益。 校外教育课程建设不光体现在教材上,还要充分发挥本区的公共资源的作用,开发好这些校外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一)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文化资源,在开发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也可以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还可以考虑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图书馆本就是一种公共资源,是每个孩子都可以享用的,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有的孩子很少去图书馆。把图书馆纳入校外课程资源,让孩子养成去图书馆的习惯,这对孩子一生有益。 (二)科技馆。科技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加强学生对校内教学科目,如科学、自然、地理等课程的直观和形象的理解,为正式的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北京有很多科技馆,可以带孩子去体验,科技馆也有专业人员讲解,孩子在科技馆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科学实验,科学知识,这种方式也是孩子们乐意接受的。 (三)博物馆。我国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积累非常深厚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资源。全国各地的各种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价值。在开发的形式选择上,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博物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或者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形式传播博物馆资源。北京更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都,全国政治中心,有很多博物馆,开发博物馆的资源,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喜欢去博物馆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

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计划

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计划 一、开发背景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既是为师者用来“教”的材料,同时又是制约着为师者“教”的效果。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可是,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有哪些特点?怎样来把握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体,可以采用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所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及时解决原来隐藏在课程不同环节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已成为广大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研究者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课程资源这一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既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术语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这样根深才会叶茂,源远才会流长。

二、工作计划 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在学生中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2、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扩大图书阅览室的功能,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并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3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如我校在新成立的松北校区建立了学生的劳动基地,七彩果蔬园,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4、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

小学2021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模板

小学2021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模板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制定计划能够让课程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下面是带来关于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一)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二、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校本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校本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校本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

微课计划与开发

微课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的定义及组成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mp4,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 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就学校教育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

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的育人作用

摘要:潜在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受现阶段教学理念的制约,潜在课程的研究与挖掘工作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实际功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潜在课程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未来潜力巨大。主要从潜在课程资源开发意义着手,提出充分挖掘潜在课程价值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潜在课程;教学资源;育人 潜在课程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提出的,之后随着该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相关教学实践中国外也给出了具体论证与方法,这使潜在课程逐渐成为一种巨大的教学资源,能够对学生的兴趣、想象、直觉等起到提升的作用。因此,在国内的教育研究与高效德育工作上,要充分挖掘潜在课程资源,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高效性。 一、潜在课程的概念及开发意义 (一)潜在课程的含义 一般来讲,课程资源包括实际课程资源与潜在课程资源,由于目前潜在课程资源在含义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对其描述比较详尽且具有权威性的是美国学者范兰丝给出的定义,他认为:“潜在课程指具体课程指导与学校政策中一些不能明确的教育实践内容与结果, ‘潜在’即使这部分难以正确表述,但是不可否认,潜在课程经常在学校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的意思是随着作者对现象的观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二)潜在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补充当前正规课程的不足。我国现有的课程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学内容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上发生了重要改变,但是课程基本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课程与实际不符、课程与实践相脱离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潜在课程能够弥补这些缺陷,因此在现有的教学中,单靠正规课程远远不能达到培育人才的目的,要充分挖掘潜在课程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新课改下的教育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创新与实践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潜在课程通过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进行创新与实践行为,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很多时候会突然萌发出“灵感”与“感悟”,这实际上是潜在课程的影响。 二、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深化认识,以马列理论武装自我 马列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考虑到我国教学模式的特殊,在挖掘潜在课程资源中,首先要运用马列理论作为资源开发的政治保证,引导师生进一步了解潜在课程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树立新课程改革教学与学习的观念。同时,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式、正确的思想引导方式,确保潜在课程的开发始终朝着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教育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创造有力的物质条件 教学物质资源是潜在课程的保障,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也必须结合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学设备。一方面要抓好与潜在课程开发相配套的现代教学设施与基础工程的建设,力求基础设施与潜在课程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优势,加快潜在资源开发力度,由平面发展逐步演变为立体发展,这样能够保证潜在资源开发速度与现实社会发展同步,保证课程资源始终与实际接轨。 (三)以人为本 潜在课程开发最初与最终都是作用于人,人是主体,因此在潜在课程的挖掘上要明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只有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其育人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备课讲稿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 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条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目标的开放性和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必然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和支撑。课程资源本身往往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学科教学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其教学的内容,课程具体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设计,这就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二)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来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三)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活动方式 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类型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分成不同的种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人文资源和活动资源。校内硬件资源包括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园地等;校内人文资源包括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校内活动资源包括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工厂、农村、部队以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资源;学生与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按存在方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又称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有形资源指具有一定的物理形态,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图书馆、实验室等。 无形资源指附着于一定的物理形体,不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却以潜在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包括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态度、教师人格魅力等。 (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