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

么? 生:v=t s 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 ),时间的单位是“秒”(s ),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 ”或“m ·s -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 ”或“km ·h -1”表示。

速度单位“m/s ”与“km/h ”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s 3600m 1000=6

.31m/s 1m/s=h 3600

1km 10001=3.6km/h 72km/h=72⨯s 3600m 1000=72⨯6

.31m/s=20m/s 10m/s=10⨯h 3600

1km 10001=10⨯3.6m/s=36m/s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 ”代表路程是5m ,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t

s ,如果已知v 、t ,求s 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 、v ,求t 。那么t =?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房屋贷款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教材P24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 要换成m 。(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 /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 处运动到B 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 AB -l 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

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5图2—25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量速度,说明其原理。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问题:请同学们看教材P26图2—26所示,一辆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26图2—27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一些速度值:阅读教材P27信息窗.

课堂归纳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t

s ,变形式s=vt ,t=v s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

换算单位:1km/h=

6

.31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t

s ,测出s 、t ,求出v 。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t

s (定义式) s=vt ,t=v

s (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6

.31km/h 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t

s ,测出s 、t ,求出v 。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

(暑假一日一练)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进行新课】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师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 学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 学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

师(播放视频1“100m赛跑”)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师(播放视频2“100m赛跑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 (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 (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路程内,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课堂训练】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 速度 (1)速度的概念 师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师多媒体播放: a.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5秒,乙同学用了18秒,谁快? b.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20米,谁快? c.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30秒跑了270米,谁快?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或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师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板书: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 (2)速度的定义式 师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 板书:速度定义式: s v t .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⑵.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⑶.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⑷.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⑸.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断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速度的概念、公式的应用; 2.难点: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变化的方法及运动状态判断。 三、教具: 玩具小车、停钟、卷尺、桌面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共两个标题:“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运动”。从生活中人们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入手,引入速度的概念,导出公式及其应用,利用生活实例探究物体运动时速度的变化,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平时生活中,物体运动得有快有慢,那我们在生活中怎样比较运动的快与慢呢?引入新课--快与慢 (二)、新课教学: ◎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举例: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百米赛跑正在进行,谁能获得冠军,观众正在试目以待。 提问:如果你们是观众,用眼睛看,谁运动得快? (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 提问:作为裁判员,你认为谁运动得快? (最早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说明:观众和裁判员判断谁快谁慢所用的方法是不同的。观众看谁跑在前面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裁判员看谁先到达终点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的方法; ⑵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员的方法。 2、结合图2-20和生活中一些实例(1-3个,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教师启发学生找到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运动快慢与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有关,引导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 3、根据速度的概念,设计一个小例题(简单的数学题)启发学生得到速度、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v = s/t 。 启发学生根据公式v = s/t 得出速度的单位及其读法(以讲述为主),并且明确速度单位“米/秒(m/s)”与“千米/时(km/h)”的换算关系,即1m/s=3.6km/h。 利用公式v = s/t 让学生自行比较谁快谁慢(结合课本例子),进一步理解公式并得出变形公式s = vt 或t = s/v 。

第三节快与慢基础知识点

第三节快与慢基础知识点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的时间的长短,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②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路程的长短,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在物理学中,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采用了比值定义法) 3.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一个物理量。速度大说明物体运动快,速度小说明物体运动慢。 4速度公式:v=s/t v:速度 s:路程 t:时间 还可变型为:s= vt或t=s/v 5.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写作“米/秒”,读作“米每秒”用符号“”或”“m.s-1”表示。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6. 1m/s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通过1m的路程。 7. 1m/s=3.6km/h 所以m/s,km/h是小单位,从m/s换算为km/h 要乘以3.6;从km/h换算为m/s要除以3.6 。 8.做物理计算题的要求:①解题格式:写出“已知、求、解、答”。 ②写已知条件时,速度、路程、时间这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要么均用基本单位(m/s、m、s),或者均用常用单位(km /h、km、h)。 ③解题过程中,要写明公式,并带单位计算。 9.根据物体运动轨迹是否是直线可以把物体的机械运动分为曲线运

动和直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根据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把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0.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1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12.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物体通过各段路程时的速度一般不相等。 13.我们可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中的运动快慢。其公为v=s总/t总。 14.人步行约1.2m/s;骑自行车约5m/s ;高速公路上的小车约28m/s;客机约250m/s;真空中光速 3×108m/s。 15. 匀速直线运动的两种图像表示: ①②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张龙一中邵霞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张龙一中邵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的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二、速度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归纳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可用公式 表示。(给学生指出这样的定义方法为比值定义法)。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 t──时间──秒(s)学生自学、 思考。 学生思考、 讨论。 掌握速度 的概念、公 式、单位。 掌握两个单

初中物理_快与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快与慢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三节快与慢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快慢。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客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养成实事求是、最终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有良好的思想情感基础。在生活中,学生对运动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大量的生活经验,但其思维只处于简单的表象概括水平,缺乏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运动的快慢已经有一定的认知,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速度公式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已有接触,并已经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但是小学阶段学生对速度公式应用的重点在于数学演算,对于速度的物理意义、单位、物理计算格式等还比价陌生。对直线运动有观察和体验,但对速度的变化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效果分析

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三节快与慢

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材分析 运动的世界可以说是学习物理的入门课,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直接关系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第三节“快与慢”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速度的物理意义,单位等,如何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速度概念,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教学的关键,教学过程中速度概念的引入,要从学生已有的快慢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出速度的概念,找出如何解决比较快慢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刚入八年级的学生知识积累参差不齐,初步接触物理,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正处于高涨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可贵的教育契机,使每个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尽快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积极高涨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概念.及公式; (3)知道速度单位的组成及由来,会对不同的单位进行换算; (4)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自然现象的事列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切感; (2)通过对速度相关知识的引导以及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锻炼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刘翔夺冠的事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教学难点 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激趣、任务驱动和演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2.学法 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迁移融合、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设计思想 1.情境创设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要求,主要采用了“问题情

初中物理 第三节_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学习目标 1能够比较物体的快慢。 2速度的引入。 3了解运动的分类,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能运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计算。 5能过看懂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和V---t图像。 学习重难点 速度的理解、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计算、S---t图像和V---t图像的运用。 学习过程 一、探究运动快慢的比较 1.生活中快慢比较 观察课本P23图2—23看谁跑得快并思考: ⑴在运动会上跑100m的时候是怎样比运动员快慢的? 观众的判断:(谁在前面谁更快。) 裁判的判断:(到达终点时,先到达的更快。) (2)如果一运动员跑100m,另一运动员跑60m,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 二、速度 ⑴意义:表示的物理量。 ⑵定义:物体在1s内通过的。 ⑶公式:。 ⑷两个变形公式:①s= ;②t= 。 ⑸单位: ①常用单位:、符号或m·s-1,读作:。 ②其他单位:、符号或km·h-1,读作:。 ③换算关系:1m/s= km/h 1 km/h=________________ m/s 演示换算过程: 请你练习: 1.刘翔百米跨栏的速度约为“9m/s”合多少km/h?9m/s这个数据有什么物理意义?(师先点 拨:“m/s”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 2.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5m/s读作__________,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v=s/t,由此判定 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其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其速度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无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八年级物理快与慢3

第三节快与慢 一、教材分析: 《快与慢》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介绍了速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了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速度的测量方法,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研究方法。教材从生活中人们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入手,引入速度的概念,建立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公式,然后利用公式解题。在速度的测量中,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匀速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与区别。 二、学生现状: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正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在学习过程中,仍倾向于从具体的现象或事物入手,再逐步建立起对现象或事物质的认识。因此,在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时,应按照这种心理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宏观到微观来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速度就已有接触,并且能利用速度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但是,小学阶段学生对速度公式应用的重点在于数学演算,对于速度的物理意义、单位等还不太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物理意义上来。 三、设计思路: 采用边探究、边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分组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各种方法,并在教师适当引导下,归纳分析、建构自己有关速度方面的知识,适时进行速度简单计算练习。 四、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的方法科学的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五、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物理沪科版第二章第三节 快与慢 说课稿培训讲学

物理沪科版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说课 稿

初中物理沪科版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也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同时,速度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2)初步尝试测量速度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自主设计实验,学会通过实验收集、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 【难点】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己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 三、教学流程 1. 生活出发,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了使物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奥运会游泳比赛录像,让学生观察哪位运动员游得最快? 2. 创设情景,建立概念 学生比较运动员游泳时的快慢,发现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具有可见、重现、可控的特点,使稍纵即逝的现象能定格在学生面前,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时间,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教案1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1 (新 版)沪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是: (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思路如下: 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比较分析、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幻灯片、玩具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1、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 前后4个同学一组,每组桌上有两辆不同的电动玩具小车、刻度尺。让两辆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让学生自主探究。 生:小车在相同进间内,路程长的运动的快。也可以说在相同路程内,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例如: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沪科版)

第三节 快与慢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快。 二、速度的基本知识 物理学中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即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大的则物体运动的快。 1.定义: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衡量物体运动的快慢 3.公式:v =S t v :速度 s :路程 t :时间 4.变形式:s =vt 或 t =s v 5.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或m •s -1 (读作“米每秒”);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km/h 或km •h -1(读 作“千米每时”) 6.单位换算:1m/s=3.6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3.瞬时速度:指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

4.平均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运动的速度 注意: ①平均速度是衡量物体在某一段时间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②求平均速度的公式:V= s 总 t 总 四、运动的图像 1.s-t 图像 (1) .s-t 图像知识点总结: ①.在s-t 图像中倾斜的直线代表匀速直线运动 ②.倾斜的直线越靠近S 轴,其速度越大 ③.与时间t 轴平行的直线代表物体静止 ④.交点代表相遇

(2).根据知识点对图像的解析: ①.图像中a、b都是匀速直线运动,c是静止状态; ②.由图像可知,v a>v b(当a、b运动的时间都为t1,路程S a>S b;当a、b运动的路程都为10m时,t1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快与慢 上海科技版

初二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上海科技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 二、考点点拨 本节内容主要学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以及速度单位m/s 和km/h之间的换算关系。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三、跨越障碍 1、比较快慢的方法 (1)相同的时间比较路程 例如在110m的跨栏比赛中,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我们观众就会说刘翔运动得最快,因为刘翔最先冲过终点。同学们细想一下此过程中,当刘翔冲到终点的那一刻,而其他运动员还在半程中,刘翔和其他运动员在相同时间内跑的距离不一样,刘翔跑了110m,而其他的运动员没有跑到110m,所以我们说刘翔跑得快的原因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刘翔跑得距离大。这就是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路程越大,运动得越快。 (2)相等的路程比较时间 计时员会对每个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记录各自的成绩,如刘翔跑110m时,计时员记录的是12.91s,而计时员对其他运动员记录的成绩要大于12.91s。所以计时员说刘翔最快。那是因为跑相同的路程刘翔用的时间最少。 这就是另一种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越少,运动得越快。 例1: (a)、(b)两图分别表示比较运动员游泳快慢的两种方法: 其中图(a)表明__________. 图(b)表明__________. 点拨: 图(a)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而图(b)表明三个运动员在通过相同的路程时,中间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所以中间的运动员运动得最快 (3)物理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2、速度: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路程:S

.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问题: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三、快与慢同步练习及答案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三、快与慢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三节快与慢 1、理解速度的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一、选择题 ) A 、1 m/s 比1 km/h 的速度大 B 、1 m/s 比1 km/h 的速度小 C 、1 m/s 与1 km/h 的速度一样大 D 、单位不同,不能比较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 C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D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3、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 内行驶15km ;乙在3min 内行驶750m ;丙行驶100m 需24s ;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A 、甲最快,丙最慢 B 、甲最慢,丙最快 C 、乙最快,甲最慢 D 、三人一样快 4、甲、乙两人从相距200km 的A 、B 两地相向运动,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则在通常情况下,甲、乙两人相遇时所需时间约为() A 、 60min B 、200min C 、600min D 、2000min

5、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 ,则这列队伍长() A 、50m B 、100m C 、150m D 、250m 6、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图2-4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7、某物体在第一、第二分钟内共前进了260m ,第三分钟静止不动,第四分钟前进了100m ,则它在4min 内的平均速度为() A 、1.67m/s B 、1.5m/s C 、2.17m/s D 、2m/s 二、填空题 8、单位换算: 3.6m/s=____________km/h 0.8cm/s=____________km/h 9、百米赛跑中,观众是以____ ________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而终点裁判员是以_________ ___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10、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看到图2-5中的两 个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要 ________min 。 11、一滑雪运动员沿240m 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 要点点击 快乐自主研学 滑行250m 才停止。运动员在斜坡和水平面滑行的时间分别是16s 和25s ,则滑雪运动员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 12、雷达可用于飞机导航,也可用来监测飞机的飞行,其工作原

【学海风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导练):2.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基础导练 1.物理学中用________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其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 2..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______.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要通过135 km路程需要______h.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平直的铁轨上从车站开出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射出枪口的子弹在空中飞行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D.在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做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提升 1.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s v t 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A.1.25 s B.0.625 s C.0.8 s D.2.5 s 3.(多选)“骑车的速度比步行的速度快”,这句话表示() A.骑车的人通过的路程比步行的人通过的路程长 B.通过的路程相等时,骑车的人所用的时间比步行的人少 C.在相同的时间内,骑车的人通过的路程比步行的人通过的路程长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汽车沿平直公路从甲地开往乙地,两地相距90 km,开始时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1.5 h,然后余下的路程要在45 min内匀速行驶完,求:后来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三节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三节快与慢 第1课时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知道仅有路程或时间是不能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知道速度公式的导出过程. 理解速度的单位,会写、会读、会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找到定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而设计实验对物体运动快慢进行定量比较,建立速度的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一一科学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速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 导学学案教学流程 我会自学 1. 在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读作________________ ,可用符号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 示,它是由______________ 位禾廿___________ 单位组合而成的,日常生活中速度的单位还常用,读作 ___________ ,用符号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 示。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 百米赛跑中,观众是以________ _________ 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而终点裁判员是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的方法比较运动员运动的 快慢。 2. 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如图2.3-1所示。请你观察情境,比 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判断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 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_________ ____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3.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值得公路上行使,为了反映两辆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 化而变化的情况,某人拍摄了一张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 2.3-2所示.已知每隔2秒曝光一次,哪一辆运动得快一些?为什么? 知识点二:速度 1. 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 快慢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面的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a. 离弦之箭 b.风弛电擎 c. 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 2. 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54km/h二m/s

快与慢工作的效率

快与慢工作的效率 第一节:快与慢的定义及影响 工作效率是现代社会中备受重视的一个指标。人们对于快与慢工作 效率之间的选择常常陷入矛盾。快速完成任务可能带来高效率,而慢 慢行事则可能保证高质量的成果。然而,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远不止 这些,有时候,我们需要平衡快与慢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快工作的优势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快速工作常常被视为一种优势。快速工 作既能增加工作的产出,又能节约时间。人们通常认为,快速完成任 务的人更加高效,并且能够在紧迫的时间限制下应付各种挑战。 然而,快速工作并不完全是一种理想状态。尽管快速完成任务意味 着更高的工作效率,但却可能牺牲了工作的品质和准确性。在进行复 杂的任务时,过于追求速度容易导致遗漏细节或疏忽大意。此外,长 时间的快速工作可能会带来身心健康的问题,如压力和焦虑。 第三节:慢工作的价值 相较于快工作,慢工作注重细节和深度思考,更容易产生高质量的 工作成果。慢工作强调的是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慢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困难。

然而,过于慢工作同样会带来一些问题。慢工作可能导致任务完成时间的延长,造成效率的下降。此外,一些问题可能也不需要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过分强调细节可能会降低工作效率。 第四节:平衡快与慢的关系 要提高工作效率,人们需要在快与慢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首先,我们需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来决定工作的速度。一些简单且重复的任务适合快速完成,以节约时间和资源。而在复杂的任务和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工作中,慢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的发展来提高工作效率。各种软件和工具的使用能够加快工作的速度,并保证质量。另外,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会管理任务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最后,调整心态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增加工作的动力和效率。 总结: 快与慢工作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快速完成任务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而慢工作保证了工作成果的质量。合理平衡并灵活运用快与慢的工作方式才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工作效率不仅仅取决于速度,与合理安排时间、科技的应用以及调整心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最终,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追求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教育资料】第三节快与慢第1课时速度学习专用

第三节快与慢 第1课时速度 知识点1比较运动的快慢 1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如图 2 — 3 — 1所示),其中甲是 ;乙是。 图 2— 3- 1 2. 如图2 — 3-2所示是“龟兔赛跑”的情形,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 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 “裁判员”通过比较 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图 2— 3-2 知识点2速度的理解及其计算 3. 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 B. 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C. 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少的物体速度大 D. 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速度大 4.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 ) A . 1.2 cm/s B. 1.2 m/s C. 12 cm/s D . 12 m/s 5. 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 1000 m C ・ 54 km/h = 54 km x 3600 s = 15 m/s A. 20 m/s = 20 m/s x 1000 3600 =72 km/h B. 20 m/s = 20 x 1000 km 1 3600 =72 km/h

6. 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物理学中, 称为速度。计算公式是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 1 m/s =km/h 。 7.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 3.5 m/s =km/h 。 (2) 36 km/h =m/s 。 (3) 5 cm/s =m/s 。 (4) 180 km/h =m/s 。 8.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 30 min ,通过的路程是 27 km,则汽 车行驶的速度是 km/h , 表示 的物理意义是 。 9. 如图2 - 3-3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现在起车速不得 超过,如果这时汽车以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则他 (选填“有”或“没 有”)违反交通规则,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 最快还要经过 min 到达北大桥。 图 2— 3-3 10. 某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40 km/h ,它可能是( ) A. 行人 B.卡车 C.飞机 D.人造卫星 11. 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 km/h ;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 每秒可跑40 m ; 空中飞行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 5 km 。比较它们速度的大小,则 ( ) A. 猎豹的速度最大 B. 旗鱼的速度最大 C. 褐海燕的速度最大 D. 三者一样大 12. 一辆轿车行驶的速度是 100 km/h, 一辆自行车前D. 54 km/h = 54 X 1000 3600 =15 m/s

《第三节 快与慢》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

《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视频与实例分析,知道仅有路程或时间是不能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讨论,知道速度公式的导出过程。 3、理解速度的单位,会写、会读、会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经验找到定性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而设计实验对物体运动快慢进行定量比较,建立速度的概念。并在此过程中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科学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体会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以及速度的概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的换算,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用具】:刻度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启发思考、详略讲解、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玩取乒乒球游戏:两名裁判,一名记录员,四名参赛者。游戏规则学生制定。(1分钟夹取多少球胜负?)(规定20个球比耗时多少决定胜负?) 一.新课引入 观看雅典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录像,问:大家看哪个运动员跑得快呢?(学生讨论) 引入:要知道哪个运动员跑得快,我们必须要进行比较,那么,如何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呢?生活中物体运动有快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进行新课 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结合学校举办第四届运动会分析,在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可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 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第三节 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 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进行新课】 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定义式 师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 板书:速度定义式: s v t =.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还用到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符号km/h或km·h-1;两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1m/s=3.6km/h、1km/h= 1 3.6 m/s. 师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中,应该注意单位的物理意义,如1m/s是指物体1s 运动1m,照此速度物体3600s(1h)运动3600m(3.6km),所以1m/s=3.6km/h. 多媒体展示: 例题1 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要4000h可到达贵阳 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 解析:在应用公式计算时,一定要统一单位,若路程的单位为m(km),时间的单位为s(h),则速度的单位就是m/s(km/h);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计是以km/h为单位的,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 几km/h,图中速度计的示数为80km/h;由v=s/t知,t=s/v= 2 3.210 80/ km km h ⨯ =4h. 答案:D. 师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速度大,则运动快.请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学生1:如果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那么所用的时间越多,则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