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4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语文版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分析诗歌的意境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1)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题要具体。 【答题指导】 描述画面+景物氛围特点+作者感情 01 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挂罥.(juàn) 塘坳.(ào)突兀.(wù) 鸡黍.(shǔ) 羌.管(qiāng) 人不寐.(mèi) 场圃.(pǔ) 唇.焦(chún) 2.词语积累——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B.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 C.还来就.菊花(靠近) (农民散养的土鸡) D.休将白发唱黄鸡 .. (解析:D项中的“黄鸡”指代时光流逝。)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饱含哲理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壮志未酬、思念故乡的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苏轼在《浣溪沙》中发表感慨,表现作者虽身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的句子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 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文化积累——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过故人庄》中诗人去的地方是农庄,诗中写的是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也是农事,因此本诗可以称作是一首田园诗。 B.《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应了“鸟鸣山更幽”一说,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渔家傲秋思》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整首词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哀怨和渴望归家之情。 D.《游山西村》描绘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农家的淳朴与热情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7.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辑古诗】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次北固山下》王湾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 选自 《东坡志林》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卷一,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 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 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 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精品导学案

17 奇妙的克隆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阅读课文,体会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和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繁衍. y ?n 囊胚..期 náng pēi 蟾蜍.. chán 孵. 化 f ū 性腺. xiàn 胰.蛋白酶. yí méi 濒.临 b īn 分泌. mì 2.解释词义: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夭亡:短命,夭折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濒临:接近,临近。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3.全文约3000字,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又准确地了解全文内容?速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从小标题或中心句入手介绍了克隆的定义,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克隆的意义。) 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 1.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巩固提升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思考: 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979年克隆鲫鱼、1960、19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举例子、列数据。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明确: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4.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总课时序数: 《短文两篇》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Array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 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 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 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 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 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 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 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9老王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9老王 班级_______ 学习小组 _____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 上课时習豊学习目标J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陶冶美的情操。 2 __ 、 重点难点3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学习用简朴的语言记平淡的琐事和人物的技巧。 1 ?走近作者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积累字词,整体把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①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我”与老王的交往 ② 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炸。 ③ 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印象。 我从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看出他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合作探究 1 ?默读1至4段,归纳出老王受了哪些苦?老王受的苦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伛(y u)荒僻(p i) 塌败(t a ) 髅(k 功(I cu) 翳(y i) 滞笨(zh i) 攥着(zu cn) 炸(ku i)(zu 0 2 ?解释词义。 伛:弯(腰)曲(背)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关闭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凑合:将就。 3 ?整体把握。 取缔(d i ) 干校(g C ) 骷 惶恐(hu m g) 镶嵌(qi C ) 愧 惶恐:惊慌害怕 塌败: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 骷髅:干枯的死人头骨或全身骨骼 愧炸:惭愧 攥住:用手握住。 1 ?读准字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主体文意梳理 1. 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2.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 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 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 (4)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 ”来源于希腊文“Klone ”,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选文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引用等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 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 _________ ___。 4.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你从正反两方面简单谈谈。 (二)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 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 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 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读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游承天寺?他在承天寺都看到 了什么美景?承天寺夜里的景色很美吗?) 师:大家看到题目就提出了直观的问题,主要是: 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作品,诵读,玩味,解解这个迷。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思考并作出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教学预设: 方案一:引导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去承天寺是为了欣赏月亮)板书:清闲遇月 师:好了,同学们谁先来解这个谜? 生:我觉得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着,而后又被外面的月光所吸引,所以打算观赏月亮,才想起邀请自己的朋友张怀民到承天寺去的。 师: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判断,读一读? 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的深入。 1. “解衣欲睡”学生读得缓慢。 师:刚才老师听到你读这四个字时读得很是缓慢?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 生:因为作者似乎不想睡觉,所以很不情愿的要休息了。 师:苏轼那时是不是无事可做呢,看一段资料? (推荐资料: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也就是作者写此文的四年前,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这场文字狱,将苏轼抓进乌台,被捕入狱后获释出狱,总算保得一命,被贬至黄州做了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的小官,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行动还受到监禁。) 师: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 生:恩,是很清闲。 师:清闲的苏轼,这里我们就就得用稍缓的语调来读出此句来了,大家一起试试:元丰六年……,读 生:读。 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的朗读重音放在“欣然”一词上。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发布时间:2010-03-01 浏览:412 人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 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 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苏教版

17.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说出课文大意。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学习使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2.查阅资料,补充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藻荇交横.(héng) 怀民亦未寝.(qǐn) 遂.至承天寺(suì) 盖竹柏.影也(bǎi)

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 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 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5.参照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6.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寻伴夜游 写景 月色 ——积水空明竹柏—— 藻、荇交横 抒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失意苦闷乐观豁达 问题一: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念/无 与 乐 者 (2)相 与/步 于 中 庭 (3)盖/竹 柏 影 也 (4)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问题二:二读,明晓内容,理解文义。 1.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 解决生字词注音; 2.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 疏通文意 1)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 研习课文 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 》,作者。(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