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发表时间:2013-01-18T14:49:55.43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03期供稿作者:赵淑玲刘明军李鹏飞[导读] 要让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在你的课堂中学有所获,关注到整个学生的发展,或者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赵淑玲刘明军李鹏飞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262700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老师讲解、示范过多,技术动作分解过多,学生在没有强度的状态下一遍遍进行模仿练习,课中调整场地、队形等无谓的环节浪费时间太多,学生失去了练习的过程就谈不上体能的发展。无论是运动技能的掌握还是发展体能,都必须有一定的练习时间和适宜的练习负荷。我们提高练习的密度,控制适宜的负荷,不只是发展体能的需要,也是运动技能学习的需要。要尽量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尽量以比较小的分组,尽量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场地、器材和资源,进一步开发资源,使尽量比较少的人一组进行练习。这样练习密度增加了,不仅有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而且也有利于体能的发展。可是密度大了,学生就不愿意了,那就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兴趣。一个人有了兴趣,他才会去做,或者坚持做一件事情。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提前做好学情调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很多学生对体育运动不太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新课程强调运用三大新型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但是,钟启泉老师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本书里就明确地提出来,它们是传统学习的有益补充,所以呢,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新课程强调三大学习方式,就把传统学习舍弃掉,而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不断变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参与。而事实上,仅仅采用一种教学方式,是难以让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的,仅仅采用一种教学方式也难以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和价值。教学中要从兴趣的发展规律出发,由有趣到乐趣到志趣,交替使用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使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对体育感兴趣,把培养兴趣和现实理想教育结合,使之兴趣强烈、稳固、持久。比如学生普遍不喜欢的耐久跑,如果一味地绕着操场跑,他们肯定不愿意跑,甚至偷懒,如果变换一下方式,设计一个竞赛游戏,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大事,既锻炼了耐力又关心了时事。比如要举行奥运会时可以用“奥运火炬传递”,教师确定城市路线,学生充当火炬手,让他们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根据班级人数分成几个小组比赛,先完成者为胜,可以用接力棒充当火炬。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烈,既培养了学生果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体能。

二、处理好游戏教学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游戏是属于儿童阶段的初中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对学生来说一定是非常受欢迎的。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个部分,它的特征之一就是身体直接参与运动,要不然就不是体育游戏。那么游戏有哪些特征呢?第一是虚构,不是真实生活本身,如“拉网捕鱼”游戏,它不是真的拉网捕鱼;第二是自主,这是必须有的;第三是非功利性,游戏赢了并非要拿奖,它是自己对自己的奖励。游戏的过程和结果是开放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想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游戏就是让每个人把最优秀的东西可以表达出来,这就是游戏的本质,所以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时玩得很开心,乐此不疲。其实很多运动都是从游戏发展来的,游戏可以自由地运用到课的准备活动、技能教学和放松活动中。尝试性地进行无限制的教学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强烈。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在你的课堂中学有所获,关注到整个学生的发展,或者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为学生的体能、技能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肯定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体能、不同的体型、不同的学习技术,这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企图把学生放在一起齐步走,这肯定是不行的。比如日本教学设计中的一个事例,在五对五打篮球的情况下,肯定有人打得好,有人打得差,有人投得准,有人投得不准,这是必然的,肯定有1、2、3、4、5名排出来,假如我们正常比赛,五打五,最后会出现最差的一个学生,在场上经常会是刚刚拿到一个球,其他的同学就喊“赶快传过来”,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他投篮不准,当其他人都被防守住了,他在篮下是个空位的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不行,也没人传球给他。好不容易抢到一个球,就传给其他人,其他人有球的时候,即使他在最好的位置,也没人传球给他,这种情况下,他是很失落的,很可能选择放弃。他是差了一点,但是其他人让他显得更差,更没有自信,更觉得没意思,所以选择了放弃。根据这个情况,怎么让基础差的孩子一样抬起头来呢?教师做了一个调控:五位同学,请你们根据每个人的水平,排一个序,五个人排出1、2、3、4、5名来。这时老师又说:排在最后的第5名,在接下去的比赛中,投中一球算五分;排在第4名的,投中一球算4分……排在第1名的学生,投中一球得1分——称之为五分制与一分制,这就是调控。调控之后,一旦较差的学生在篮下空位时,就有同伴会传球给他了,因为他一旦投中就得五分啊!这种教学就是调控,面对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进行调控。这种调控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为他们的潜能不一样。我们创造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给每一个学生进步的机会,这种调控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目前的教学过程当中,用比赛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怎么去比赛?用什么规则去比赛?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正规比赛的规则有时不能直接都用到我们的学生当中去,否则学生当中肯定会有最差的,最差的肯定是被抛弃的,而这些学生更需要体育。对于所有的人而言,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我们要关注他们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基础,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分层次教学。对于同一人而言,我们要关注他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等,通过我们体育课来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谈体育课如何“减负”

谈体育课如何“减负” 南关学校赵建军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游戏,玩这种游戏的人应该是很快乐的。而许多学生并不十分喜欢上体育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心里曲线而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练而无趣;其次是为了考核、考察的达标要求,拼命地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练而无味;最后是教师的“内功”差,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长期不变,顽固僵化,不能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去教学,使学生练而无劲。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就要给学生添点“兴”,要为学生的体育课“减负”。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快乐式教学。 快乐式教学模式就是要从传统的讲授式、单向传授式转变到启发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上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互动、互助、互学的过程,其特点为: 1.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 2.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心理上进行运动的“减负”。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针对这一现象,我把学生四路纵队分别编成“小鸭子队”、“小黄狗队”“小白兔队”、“小花猫队”,并给每位同学都变成号,这样一来,儿童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再集合的时候,老师就说:“看哪一队的小动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师的表情,语言提示,可使儿童进入角色,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3.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映求知者本身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这就昭示我们在授课上应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现代课堂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当作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让学生动起来,使数学学习永远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举行评选“我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为题,分别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打算,怎样评才是最公正的?指导他们填写选票、唱票、计票、统计结

果等,并适时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使学生明白用频数和频率来说明频繁程度的道理。然后让他们四人一组做抛掷硬币的游戏,开动脑筋,设计一份统计表并求出正面和反面的频数和频率,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这样,整个一节课学生都是在动手、动脑中度过的,有效地调动了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其推理、应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做出来,老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与实践,大胆猜想、尝试,从中感悟出数学的某些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运应。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特征”一节时,教师在平行线识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叙述,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作为一个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格纸上任意画截线,用量角器度量一下,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学生体会至深,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三、力求知识的趣味化,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学习数学 新教材内容的编排虽然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数学知识进一步趣味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策略分析报告 一、“磁化”是前提所谓“磁化”,就是增加教学的吸引力。罗伯特.特拉费斯说过:“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与其它的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体育课表演的技巧性、和谐性和美感愉悦性的特点,就是教师内在的人格显露。教师的表演同演员一样在声、神、行等方面具有艺术修养,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真实情感,只不过不象演员那样“自我”罢了。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与其责怪学生,不如反问自己。要使体育教学有实效,第一要紧的是要把学生的心“磁化”过来,使学生乐学。这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便形成合力,产生“磁化”效应,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二、“变化”是关键所谓“变化”,就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变换教学方法,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把猜谜、讲故事引进体育课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方法单调,吸引不住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采用提问式教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猜谜语的特点,我在教《前滚翻》时,出了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谜语一出,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易学易记,从而达到了寓教于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2、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由于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时往往是“人到课堂心未到”。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学生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每逢星期一上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就更加严重,甚至连队伍都排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些韵律操,配上音乐或指挥学生做反口令练习、模仿动物动作等各种新颖、有趣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多采用小型竞赛低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热衷于小型竞赛,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如:当学生掌握快速跑动作后,就可以组织他们进行直线接力跑、十字接力跑;单脚跳可演变成跳进去拍人和斗鸡;投掷小垒球可组织学生打坦克、打飞机比赛,由于比赛激烈,学生就能较好地全身心投入。又如:学生甲在走廊上玩,学生乙在其背后打了一下,只见甲猛一转身,拔腿就追,直到甲、乙两人都气喘嘘嘘地趴在地上为止。此种在操场上屡见不鲜的镜头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在学习起跑时反应就不那么快?为什么学生练习耐久跑时就不能那样卖力?其实,学生在玩耍时都显露出其个性心理特征,如果教学过程能适应其个性,能激发其个性倾向性,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三、“感化”是目的

小学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的教学设计 1、能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 2、能够用实验证实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建议:3人一小组,先猜想与设计,然后自己验证,再请同位同学学验证。 1.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让小球动起来?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妙。 2、想与设计:将自己的想法记在观察记录表中 3、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与设计。

设计让小球动起来方案实验验证什么力 同学评价 4.交流汇报: 小结:有多种方法可以使小球运动起来 5.交流与评价:谁想的方法多而奇特 6.思考: ⑴实验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并将结论写在教材的横线上。 ⑵结合课本P38中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的物体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⑶让学生结合生活举出更多人们如何利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物体运动方式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1、填空: ⑴我知道力,可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 ⑵我知道帆船、箭、碾子分别在力的作用下开始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核心教育原则,1953年由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选择,练习的设计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已知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再派代表发言,然后请学生自学新知,又鼓励学生对书本提出疑问。学生自学新知识后,在全班交流了自己学习的情况,并提出了像“书上的日历是98年的,太老了。”“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不是16个月”等问题,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接着,教师采用和学生讨论、游戏等方法一道理解、记忆大月、小月、平月、闰年、平年。这样全班参与,积极动脑,发表不同看法,通过互补、互看,充分发挥了主体教育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课堂要创新,才有发展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要进行创新教学。学生有了好奇心,就急于表现自己,这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厘米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里找

实物测量,有的量课本封面的长与宽,有的量胳膊的长,有的量文具盒。量着量着,学生发现了问题。想量黑板的长度,却感到尺子太短;想量圆形物体的长度,又遇到尺子不好用的困难。怎么办?教师让学生一起来想办法,一起来研究。一时间,学生争先恐后想出了许多办法,用短尺一把一把接着量;又想到发明长长的尺子,还得发明软软的尺子。他们还设想这些尺子将用什么材料制作,能更好地测量物体。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合作,主动探索,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三、以求营造良好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有参与自由表达的机会,有参与自由思考的机会,有参与自我评价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提供在于教师的意识,只有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大胆、主动地参与,课堂才能真正边为学生的“学堂”。 如教学小数乘法导入时,教师可创设情境:同学们,这个双休日,我们班准备和希望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活动前我们要准备好赠品,联欢活动的奖品和胶卷,另外还有同学们来回的车票等,这总共花费将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节课来算算!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小数乘法的学习

立足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立足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的学生活动。“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在历史课堂上,我立足成才,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议起来 就是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把“古代造纸的主要工序”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用树皮和烂衣服。”“把树皮打烂。”“要1米大的锅来煮。”“用脚去踩。”……各个小组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接着,我又展示现代造纸工艺流程图,让学生对古代造纸与现代造纸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古代造纸工艺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探究,亲身体验认知过程,既开发了智力,又增强了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科技史部分的兴趣更浓厚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讲起来 就是让学生当老师来讲授课文内容,特别是一些比较枯燥的,学生又了解不多的、缺乏兴趣的知识,效果还挺好的。例如“世界三大宗教”这节内容时,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是课前准备。①学生根据各自爱好组成三个宗教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与合作。②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纲,学生用两周的时间,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实物,做好准备工作。③每组有15分

钟的活动时间,活动的方式不限。 两周后,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了精心制作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活动”。有的展示并介绍木鱼、佛珠、十字架等宗教的实物,有的讲述有关宗教人物的故事,有的介绍他在旅游时拍摄的大型佛教雕像,有的播放并解说教徒们拜佛诵经、做礼拜等宗教活动的视频……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李成同学讲述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故事了。学生们绘声绘色地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时有掌声和笑声。 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辩起来 辩论,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材中,“曹操是英雄还是奸臣?”“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适合辩论的问题很多。只要学生有明确的观点、有力的论据和确凿的事实,就OK了。 四、赛起来 在历史课堂上,采用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 每次单元复习,我都会把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必答题,四个小组轮流答题,而且同组学生也轮流答题。学生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不加分,同组的学生可以补答,补答答对的加5分。第二个环节是抢答题,哪个小组的学生抢先举手,哪个小组的学生就回答问题,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扣10分。学生反映:这是最紧张、最兴奋、最盼望的历史课。 五、演起来 (1)演示。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

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心得体会

如何上好一堂体育课心得体会 河西堡第二小学朱玉虎 随着各种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终身体育已逐渐成为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但据调查了解,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外活动中却生龙活虎。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存在“厌恶”体育课的状态,究其根源便是体育课缺乏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动力。其中有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体育课不再是花样繁多、生动活泼的锻炼场所;师资力量缺乏,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掌握较少;学校管理体制及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体育教学没有考评,形成“体育课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局面等诸多因素。 体育课到底应该怎么上?怎样才算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上好一堂体育课要把握住以下几个要素: 1、明确体育课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为课程目标,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标准的内涵,将“健康第一”这一目标放在首位。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首先必须把“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在课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做到科学、严谨,提高体育课的授课质量,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

学生年龄特征,游戏以其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它对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同伴间的良好关系及优良品质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尽可能将其游戏化、趣味化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在体育课中不仅仅是让学生锻炼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并从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如鼓励同伴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研究。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 导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对等学生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下册20.让小车动起来教学设计

粤教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20.让小车动起来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 一、教材分析: 让小车动起来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课先从推力和拉力开始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推力大小和方向的改变可以影响小车运动的情况,拉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小车能否被启动。本课教材编排了两个活动。活动 1.推小车,能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知道可以用推的方法改变小车运动情况。活动2.拉小车,通过“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的探究实验知道小车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启动。 二、学情分析: 玩小车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都有玩过小车,他们知道如何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等。但学生比较关注的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缺乏对用力的关注。 三、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推”和“拉”都能启动小车。知道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可改变小车运动的情况。知道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启动小车。 科学能力目标: 能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和同学合作,共同完成探究实验。 四、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推”和“拉”都能启动小车。知道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可改变小车运动的情况。知道需要一定大小的拉力才能启动小车。教学难点是能用推的方法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 五、教法: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 六、教学准备: 小车、秒表、米尺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2

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1 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1.1 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时要结合学生所长,突破难点进行教学。学生对耐力跑教材不感兴趣,也是最难教的内容,学生一听上课内容是耐力跑就害怕,不愿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将跳绳作为发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与耐力跑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中长跑的技术,克服了“厌跑”心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奔跑兴趣。 1.2 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虽然学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给他们教的过程中,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如在一堂课中前滚翻的技术学好了,就可以在下节课中教前滚翻分腿起的教材了。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

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学之乐。 1.3 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使教材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为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运用各种练习手段,既可以严密教学组织,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情况,灵活运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 2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2.1 多用激励的语言。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以下几类活动: 游戏类。人们对喜欢的东西学得最快。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我们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我们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和“一个也不能少”,跟我做生态球,猫和老鼠、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变具体为抽象,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识。 制作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

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堂上,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探究实验类。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实验材料、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根据实际作了相应改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2.2.4 设计与创作类:我们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设计,新的动物运动方式设计与制作、动物通讯方式探究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讨论等等。

关于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共5页文档

关于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省高中课改已有时日,课堂教学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比如课堂时间不够的问题,课堂检测缺失的问题,有形无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在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目前诸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经几年的尝试和探索,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善于营造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有很多知识都是抽象微观的,像蛋白质、DNA的结构,细胞分裂的过程,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等内容都是高考的主干知识,如果不能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学生将丧失学习生物的乐趣和信心,本来应该拿分的学科反而成了落分的学科。所以,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迫在眉睫。如在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为了让学生清楚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我让学生利用小磁条上台演示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在学习“细胞膜的结构”时,我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搭建流动镶嵌模型;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我让学生利用橡皮泥捏制染色体变化模型;在学习“DNA的结构”时,我让同桌在手上写上碱基名称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在学习“氨基酸结构”时,我让学生上台以自己为例介绍氨基酸“头是R基,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两腿是氢键,心脏是C原子”……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头有脑有思想的学习者,是一个主动参与的求知者。 因此,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够从内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除了可以是活动情境,还可以是语言情境: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我让学生想象“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木头,从河的上游向下游运白面,从河的下游向上游运食盐”三者有什么区别,进而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者的关系;也可以是生活情境: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时,我出示事先调查好的几组家庭的眼皮遗传情况,以此引起学生的质疑和好奇;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给学生展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画面,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还有实验情境:实验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在学习“酶”一节时,我给学生演示过氧化氢涂抹伤口的实验,并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大量气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除运用传统的“实验”“资料分析”“讲授”等形式外,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形式穿插在其中来创设课堂情境,使生物课堂变得“新、奇、特”,给孩子们以全新的刺激,较长时间保持兴奋,继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二、要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说了一遍又一遍,然而,一些教师总感觉放不下,不放心。其实,只有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物科学知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有效信息,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预期目的。 1.以问题驱动学生,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课堂离不开问题,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的问题,能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上,让学生动起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新课改理念中,提倡在教学时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要求在课堂上更多的为学生提供“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使其各方面思维能协调和谐的发展。如现在使用的苏教版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教材中设有“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引导学生通过“做”感受数学、探求新知和结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 心动 人的行为是受情感支配的,数学课上让学生心动,就是要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景,能使其萌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热情。如在教学第三册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看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然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很快回答,但大多数会不令人满意,这时我说,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结果这节课同学们参与的认真、投入,这就是心动的原因。也可用幽默亲切的语言,消除师生之间的障碍,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得有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像石头一样激起学生内心探求知识的涟漪,从而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怦然心动。 2 眼动 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双眼动起来。主要是教具演示,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的教具更形象,教师也可以有的放矢的使用教材,设计教材,在形象直观中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课堂内容加深理解。如在认识图形时,可以用小棒等教具动手做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等进行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很直观的了解了这些图形的边及他们的特点。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等都能让学生的眼睛动起来,变亮起来。但是要注意,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把观察与思维、猜想、想象结合起来,同时通过比较提高观察的效果。 3 手动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教师要让学生的双手在动作和思维之间弹奏起和谐美妙的旋律。在教学过程中,摆,拼,画,制作,实验,练习等活动都是提供给学生动手的好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过程。如观察物体中的对称,通过让孩子剪一剪,比一比,看一看等,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有些物体是对称的,从而引出对称轴。 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课堂上的各种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满足其心理需求,放手让学生去摆弄、敲击“琴键”,将有利于加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在操作中有所发现,使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新课程标准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应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它要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玩就是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因此,玩在体育教学中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使学生享受体育的乐趣。而许多学生并不十分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有存在以下现象: 1、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教师“一本正经”地上课!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喜欢玩,学生对体育除了兴趣之外还是兴趣,不感兴趣的事情一概不想做。 2、学生的体育知识面较窄,很多知识是一窍不通,教师讲解起来非常费劲; 3、学生虽然喜欢踢足球、打篮球,但大多数学生连最基本的犯规、违例都不知道。运动欣赏水平更低; 4、“自由活动”时学生的活动内容单调得可怜:男同学除了玩球,还是玩球,而且是瞎玩!女同学除了跳皮筋、掷沙包,就是丢手娟、老鹰捉小鸡,还有一部分同学是无所是事; 5、在教学一些较难动作时,动作的难点光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领会起来比较困难,而老师又不可能对某一动作作反复示范,造成学生学得比较费劲。 基于以上认识,如何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呢?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 二、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心理上进行运动的“减负”。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针对这一现象,我把学生四路纵队分别编成“小鸭子队”、“小黄狗队”“小白兔队”、“小花猫队”,并给每位同学都变成号,这样一来,儿童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再集合的时候,老师就说:“看哪一队的小动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师的表情,语言提示,可使儿童进入角色,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三、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儿童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猫、小兔、小狗、猴子、小鸡、小蜜蜂等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例如,用“老猫”教“小猫”学本领为主线,用投掷羽毛球、鸡毛毽、纸飞机等代替掷沙包、垒球,这些内容不仅学生练习兴趣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与“玩”结合起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门学科,体育教学与其它课程教学一样,也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和独特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把“教”与“玩”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我们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满堂灌” 为主要模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取而代之的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一)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 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Χ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是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的把它干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力量。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λ,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小朋友都深刻地感受到要珍惜生命。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学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个班都有些学困生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的不如他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其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的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因此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

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 摘要: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决定着体育课能否成功,而学生未能积极参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因为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和引导者的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课堂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找出学生厌倦体育课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改正并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关键词:兴趣性主动参与 随着各种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终身体育已逐渐成为体育发展的一个热点。但令人费解的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喜欢上体育课的人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明显减少。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要不就是故意请假躲避上课,到课外活动时却生龙活虎。可以说,学校体育教学造就了相当多的既无参加体育活动意识,又无参加体育活动能力的“合格人才”。新课改的实施虽然对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很多一线教师却出现了一个共同的困惑:体育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为什么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热情? 研究成果与分析: 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决定着体育课能否成功,而学生未能积极参与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因为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和引导者的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课堂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找出学生厌倦体育课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改正并加以引导,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经过分析,学生反感体育课有以下几个因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存在“厌恶”体育课的状态,究其根源便是体育课缺乏学生所需的学习动力。经过调查取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学校场地及体育器材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发挥体育课的真正意义。二是部分教师不注意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且责任心不强,对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掌握较少;三是有些学校管理体制及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体育教学没有考评,致使体育课成为一门学也可、不学也可的“副课”,

如何激发小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小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参加组别:小学研究类型:综合研究学科分类: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摘要:兴趣是引导人们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体育教学仍不同程度的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出现了在体育教学中,常有部分学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以致现在的学生在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方面逐年持续下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但主要的是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所致。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就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阐述笔者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1、研究目的 过去人们对体育教学这方面的认识比较狭窄,以为学校体育就是打球、做操、玩耍。因此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喜欢上户外课不喜欢上体育理论课,在体育活动中又表现为怕吃苦、喜欢轻松的活动,不喜欢800米此类的耐力项目等等。以致现在的学生近视率和肥胖率逐年升高,体能素质逐年持续下降。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就要让学生自发的进行体育锻炼,而不能靠教师、家长的监督。这就需要重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重视体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2、课题研究的方法: 2、 1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学生体育课的现状。通过分析进行调研。 2、2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促进研究的深入。 3、结果与分析 结果发现:一类体育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集队、整理队形、跑步、学习本节课的活动内容、练习、自由活动、集队下课,有时也会加入一些游戏活动,但都是一些过去的老游戏。这类老师所教的班级,学生刚开始兴趣也很浓厚,但在后半学期就会发现,自由活动时在运动场上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大大减少,大多学生要么是在运动场边上坐着聊天,要么就是在一旁看课外书。另一类教师虽然教学过程与前一类差不多,但这些教师通常会根据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设计一些体育游戏活动,并参与学生的游戏,注意听取学生的看法,及时对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这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等亲身实践体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走进常态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经常让人感到热闹,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快,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过于注重当前发展,却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效率低下。如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首先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和感兴趣的一些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上课一开始,我用谈话的方式导入,“米饭是我们的主食,米饭什么味道?”有的学生说:“甜的”,也有的认为没有味道。看来学生是各执己见,我接着说:“米饭到底是甜的,还是没有味道,让我们仔细品尝便知道了。”于是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咀嚼米饭,并交流自己的体验,学生发现刚吃进嘴里的米饭没有味道,咀嚼2——3分钟后,米饭出现了甜味,他们自然而然产生疑问:“米饭为什么在咀嚼的过程中会出现甜味?是什么使米饭出现了甜味?”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积极主动学习寻求答案,通过阅读课本,知道米饭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发生了反应。我随机说:“米饭的主要成分是不是淀粉,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的被动“执行者”转化为主动的“探究者”。 二、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动起来 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探究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探究材料。当实验材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