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规》新旧区别

《抗规》新旧区别
《抗规》新旧区别

新旧抗规主要区别(GB50011-2010学习小结)

新旧抗规主要区别

-------GB50011-2010学习小结

一、本次修订后有原来13张11个附录改为14张12个附录。增加第14张“地下建筑”,和附录M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

二、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 x值(表5.1.4-1):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三、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 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I0类根据地震分组相对I1减小0.05s)

三、4.3.4条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4.3.11条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四、5.1.2条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关于时程分析的选波规则有变化了。

五、5.1.4条:

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以前6度抗震性能化设计都是参考设计,这下有了明确界定)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六、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七、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以前我们用的六度区剪重比有了明确的条文支持了。)另,以往本层不满足只调整本层,现要求以上层也要相应调整,分3种情况见新抗规条文说明。

八、5.3.4条,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九、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十、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但含抗震墙的三种结构形式中H在24 ~25m范围内的情况没有说明,应属笔误,建议按25米以上考虑

十一、6.1.3条第3款修改: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6.

1.3条第4款条文说明,明确了乙类建筑按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的方法,是按照提高一度查表6.1. 2确定抗震等级,按抗震等级采取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01规范条文及说明不够明确,没有说清楚抗震措

施是否包括内力调整系数。

十二、6.1.4条,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由70mm增大至100mm。

十三、6.1.8条,该条针对框剪结构,取消横墙与纵墙宜相连的规定,取消对一二级连梁的要求;增加对楼梯间及抗震墙端柱的要求。

十四、6.1.9条,1、抗震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宜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2、框支部分落地墙的两端(不包括洞口两侧)应设置端柱或与另一方向的抗震墙相连,也就是不允许一字形剪力墙落地了。各墙段高宽比限值由2改为3。

十五、6.1.10条,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不管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当计算嵌固端位于地面以下是,还需向下延伸,但加强部位的高度仍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由墙体总高度的1/8改为1/10。房屋高度≤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十六、6.1.14条。

1. 6.1.14条第2款,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条文说明对“相关范围”的解释是: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也就是说,地下室顶板再大,你在判断其是否能够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需要计算地下室顶板的侧向刚度时,顶板的计算范围不能取得太大,超过20m外的侧向刚度就不能算了。

2. 6.1.14条第4款,地下一层抗震墙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墙肢端部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01规范只对地下一层柱的每侧配筋面积不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的每侧配筋面积的1.1倍,现在剪力墙也有了相应的要求。

十七、6.1.15条,增加对楼梯间的具体要求

十八、6.2.2条,按实配钢筋计算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时,可计入梁受压筋和相关楼板钢筋的作用,01规范则规定可计入梁受压钢筋。钢筋混凝土框架强柱弱梁柱弯矩放大系数变为1,2,3,4级都要放大,并且系数增大为1.7,1.5,1.3,1.2;

十九、6.3.4条将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大于2.5%的要求由强制性改为非强制性。

二十、6.3.5条,柱截面尺寸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二十一、6.3.6条,增加了四级抗震柱的轴压比要求,同时框架结构柱的轴压比限值下降了0.05,限值更严了。

二十二、表6.3.7-1,柱截面纵筋的最小总配筋率有所调整。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注2中规定: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二十三、6.3.9条,删除了关于复合箍应扣除重叠部分箍筋体积的规定,箍筋强度也不限制在标准值400M Pa以内。四级框架柱加密区最小体积配箍特征值,与三级框架柱相同。

二十四、6.4.2条,剪力墙的轴压比控制范围,有一、二级扩大到三级,三级轴压比不宜大于0.6,与二级相同;并且由底部加强部位扩大到全高。

二十五、6.4.3条,增加高度小于24m且剪压比很小的四级抗震墙,其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允许按0. 15%采用的要求。

二十六、6.4.4条,增加剪力墙分布筋的最大间距(一般剪力墙为300mm,框支剪力墙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

强部位为200mm)和最小直径要求。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

二十七、6.4.5条。

1. 6.4.5条第1款,修改了转角墙和翼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三级抗震底部加强区部分纵向钢筋最小值增大。

2. 6.4.5条第2款,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由一、二级扩大到三级;约束边缘构件的大小及其配箍特征值根据墙肢轴压比的大小确定。

二十八、6.4.6条,矩形墙肢(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的墙肢)的厚度不大于300mm时,尚宜全高加密箍筋。

二十九、6.4.7条,跨高比较小的高连梁,可设水平缝形成双连梁、多连梁或采取其他加强受剪承载力的构造。

三十、6.2.13条文说明中指出:计算地震内力时,抗震墙连梁刚度可折减,计算位移时,连梁刚度可不折减。

三十一、6.2.4 增加了三级抗震柱节点核心区的验算,以往不要求,现要求。

三十二、6.3.9 柱最小体积配箍特征值增加了四级按三级控制的要求。

钢结构部分

增加了抗震等级的概念

8.2.3条:偏心支撑关联构件的内力调整系数的最小值,由原来的根据抗震等级设定,改为根据抗震等级设定。

5.4.2条:钢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调整为强度0.75/稳定0.80。

5.5.1条:钢结构的侧移限值改为 1/250.

16G101系列新平法知识体系---新旧平法对比解析

16G101系列新平法知识体系---新旧平法对比解析 目录 第一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1)概述-------------------------------2 第二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1)总则和一般构造------------------ 5 第三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1)柱部分---------------------------12 第四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1)剪力墙部分----------------------22 第五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1)梁部分---------------------------38 第六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1)板、楼板-------------------------53 第七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2)楼梯部分-------------------------60第八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3)基础部分 (包括总则、墙柱插筋构造、独立基础、条形基础)-------------------63 第九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3)基础部分 (包括基础梁、桩、桩承台、基础相关)------------------------------74

第一章新旧平法对比解析(16G101-1)概述 一、实施时间 新平法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替代11G101-1、11G101-2、11G101-3) 二、变化及影响 16G101-1不适用于非抗震现浇混凝土墙、梁、板等主体结构的设计;锚固搭接长度及做了局部的调整;抗震等级、钢筋种类、保护层等方面影响不大。新增连梁(LLK)、楼层框架扁梁(KBL)、托柱转换梁等墙梁、梁、柱类型。 三、图集主要设计依据 本次图集的修编按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2016年局部修订、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等新标准,结合近年来工程实践对图集处理的反馈意见,对原有图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修订,同时考虑实践工程应用需要又新增了框架扁梁等内容。 四、适用范围 16G101-1;适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替代原11G101-1; 16G101-2;适用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替代原11G101-2; 16G101-3;适用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桩基础,替代原11G101-3 五、柱 1.新增柱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 (1)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时 (2)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 (3)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 2.柱编号:“转换柱”替代“框支柱”; 3.取消原11G图集“非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4.新增:KZ边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ISO14001 2015 to ISO 14001 2004 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 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促进持续改进; 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 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 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 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 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 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环境方针应: ——保持文件化信息;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可为相关方获取。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e)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f)传达到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 g)可为公众所获取。 5.3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 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应确保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组织的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和财力资源。 为便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对作用、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予以传达。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无论他(们)是否还负有其他方面的责任,应明确规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以便:

新版和旧版环境管理体系的区别

本文件仅供参考 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 中国国家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 2005年2月1日 译者按:ISO14001:2004标准(以下简称2004版标准)已经于2004年11月15日正式发布。为了配合2004版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尤其是依据2004版标准的认证,国际认可合作组织(IAF)在2004年12月20日发布《IAF关于获得认可的认证从ISO14001:1996到ISO14001:2004的转换计划》。该计划要求IAF成员认可的认证机构应该在2004年11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期间将已经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以下简称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其中建议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5月15日为转换准备期,2005年5月15日至2006年5月15日为转换实施期。 CNAB作为IAF多边互认协议(MLA)成员,要求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按照IAF的转换计划对其发布的依据ISO14001:1996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实施转换,即在2006年5月15日之前,转换为依据2004版标准认证的认证证书。 考虑到目前2004版标准的国家标准还未正式发布,为了帮助获得CNAB认可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的组织能够尽早地为认证证书的转换做出安排,CNAB秘书处经征得有关标准专家的同意,将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提供给有关各方。同时,CNAB邀请认证机构、认可评审员与CNAB共同对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和“ISO 14001: 1996和ISO 14001: 2004的比较”进行了校译。 感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范与华、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王顺琪和寇欣、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的刘秀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燕航、中环联合(北京)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的邹兰、CNAB认可评审员周璐、薛兵、冯显富以及CNAB李燕、刘晓红、周文权、夏清为上述工作做出的努力。 另外,希望有关各方对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CNAB将把这些意见或建议反馈到2004版标准的国家标准的制定部门。请将有关意见或建议以E-MAIL的形式发到 zhouwq@https://www.360docs.net/doc/fe13895310.html, 。 2004版标准的中文译稿不能作为认证依据。 CNAB 秘书处 2005年2月1日1、标准名称的变化 这一修改是为了和ISO 9001: 2000取得一致 2、体系要素的变化 目标和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合并 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从监视和测量中分解出来 在提法上的变化

2016新旧版《评审准则》的对比及区别

2016新旧版《评审准则》的对比及区别 一、名称改变 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框架改变 1、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19个要素 ◆管理要求:11个要素 4.1组织、4.2 管理体系、4.3 文件控制、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4.6 合同评审、4.7 申诉和投诉、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4.9 记录、4.10 内部审核、4.11 管理评审 ◆技术要求:8个要素 5.1 人员、5.2 设施和环境条件、5.3 检测和校准方法、5.4 设备和标准物质、5.5 量值溯源、5.6 抽样和样品处置、5.7结果质量控制、5.8 结果报告2、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共5个要求+1个特殊要求,还增加3个术语解释 (1)5个要求+1个特殊要求 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4.2 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4.3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满足检验检测要求; 4.4具备从事检验检测活动所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 4.5具有并有效运行保证其检验检测活动独立、公正、科学、诚信的管理体系; 4.6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标准、技术规范规定的特殊要求。

(2)3个术语解释 3.1资质认定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3.2检验检测机构 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3.3资质认定评审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自行或者委托专业技术评价机构,组织评审员,对检验检测机构是否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的资质认定条件所进行的审查和考核。 三、参考文件改变 (1)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GB/T15481:2000(GB/T27025::2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86号局长令)、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质技监认实函[2000]046号) (2)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最新高中历史新旧版教材的区别

高中历史新旧版教材的区别 在新课程改革大气候下,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的编写已经走出了一大步,那就是一“标”多“本”。“标”就是课程标准,“本”就是有多种版本的教材,有岳麓书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等4家出版单位出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在一种版本下,既有必修3个模块,也有选修6个模块。下面以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为例,说一说目前教材与旧版人教社教材的区别。 一、新旧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不同。 传统以来,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进行,中国史又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 两大块;世界史也分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在中国史这一条线中,不管是古代史也好,近代史也罢,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举个例子,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三年过渡时期(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年)、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78年以后),也按照这样的模式编写世界史那一大块。 新教材则改变了过去编写教材的模式,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 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其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I)、历史(II)、历史(III)等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6个选修模块。必修(I)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当然既包括中国史的内容,也包括世界史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今世界政治格 局的多极化趋势等。必修(II)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 构与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当今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等。必修(III)中的8个专题,则属于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 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等。 这样就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纵横交错编写教材。

03vda6.3过程审核,新旧版本的区别

过程审核,新旧版本的区别 目录 一正文前言部分的区别提示 二关于标准的应用范围 三过程评审与潜力分析之间的区别 四关于“风险分析”这也是新版增加的要求。 五新版前言删除了旧版“2 体系审核、过程审核及产品审核之间的关系”。 六新版对人员提出了明确的(单独列为一章)更高的要求: 七评审程序也更加“细化”。 八审核要素发生改变 一前言部分的区别提示 1 新版开宗明义的说:“对经过考验的评审标准VDA (1998年版)进行了全面的改版。目的是对过程评审进行重新编排、细化以及调整,使其适应汽车制造业变化了的要求”。因此,新版是“全面的改版”,不是“修订”。 2 新版前言就讲了四点重要区别: 1)对A部分(即正文部分—编注)(1998年版)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并且增加了多个过程要素,包括潜力分析和项目管理。对B部分(1998年版)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以及增补,目的是为了实现尽量高的可辨别性。 2)对评价过程中的降级标准进行了内容方面的扩展。对涉及特殊产品和过程风险的问题进行了标记(*-问题),将等级减少为A,B和C三个级别(原来是A* AB*B*C 四级—编注)。 3)除了本VDA 中的问题以外,还建议创建知识储备库,以便为涉及具体产品和过程的重要问题,提供足够的论据支持。 4)针对具体的产品,其他评价方法(例如采用汽车制造业的SPICE开展的软件评审)同样也有可能适用,因而可以被作为一种补充。 二关于标准的应用范围 旧版的规定,刻板。标准“应用范围”规定: “在内部和外部可以在整个质量控制环的下列部门运用过程审核方法: 营销 开发 采购(产品/服务) 生产/服务的实施 销售/运行 售后服务/服务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

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变化对比 【文章摘要】20XX 年2 月15 日, 财政部在北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发布会, 共颁布了项会计准则和48 项审计准则, 并规定于20XX年1月1日在境内上市公司实行。会计准则的历史性变革,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财务报表数据,从而使上市公司的利润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因此,研究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 无论对还是对投资者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归纳总结了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 希望能对业界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变化;对比分析 新会计准则体系已由财政部颁布, 即将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新会计准则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实际,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国情, 较好地处理了会计的国际化和中国特色的关系。颁布和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 结束了我国会计“制度”和“准则”两张皮的历史, 必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实现了广大会计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和追求, 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突破。新准则较旧准则在修订上,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准则有所变更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 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原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 具体规定了12 项会计一般原则。这些原则都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明了等要求, 国际上一般称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新准则将原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主要是因为基本准则中再规定“一般原则”较难解释, 与国际惯例也难以协调, 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能体现该章的内容实质。同时对原准则规定的12项原则进行了适当调整:将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进行了规定。 二、存货管理办法发生变革新存货准则下,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一律使用“先进先出”法记账,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影响。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采用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后, 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例如, 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

质量体系新旧版本对照表

ISO9001:2015版与GB/T19001-2008版条款要求的对照及变化 序 号 ISO9001-2015条款GB∕T19001-2008条款变化和新要求备注 1 4.组织的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1.0范围 1.1总则 将与组织的战略有关的内外部环境影响列入标准要求,并要求进行监视 和评审 2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 1.1总则将相关方与QMS的需求和希望列入标准要求并要求监视评审 3 4.3确定QMS的范围1.2应用 4.2.2质量手册 新增加的要求,确定QMS范围时要考虑4.1、4.2的要求,提出QMS范 围应文件化,内容包括QMS的产品和服务,如标准的某些要求不能应用, 应证明其合理性等两个方面,不再提及“删减”条款的要求。 4 4.4QMS及其过程 4 质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1、突出了过程及其应用 2、增加了过程的职责权限分配、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的策划与控制、对支持过程必要的运行程序形成文件和过程按策划实施保持记录方面作出总要求,未明确要求建立文件化的QMS,比较灵活。 5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领导作用和对QMS的承诺 5 管理职责 5.1管理承诺 1、突出了最高管理者的核心力量,强化了领导力的要求 2、对最高管理者提出了10条要求,增加了①对QMS有效性负责②确保 QMS要求整合到组织的业务流程中③促进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思维的 应用④确保QMS实现预期效果⑤支持员工作业贡献,支持其他管理层成 员的领导作用等要求。 6 5.1.2顾客为关注焦点 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变化不大,增加可能影响产品服务符合性和提高顾客满意能力的风险和机遇得到确定和应用。 7 5.2方针 5.3质量方针增加了方针应支持其战略方向,适用时为相关方所获取的要求 8 5.3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5.5.1职责和权限 5.5.2管理者代表 1、增加了最高管理者分配职责和权限的5条要求,强调了最高管理者对 QMS有效性负责的责任 2、删除了任命管代规定,展示了加强最高管理者的要求和管理的灵活性 9 6 QMS的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5.4.2QMS策划 8.5.3预防措施 新增加要求将风险及其控制引入QMS,要求组织考虑其环境,确定应对 风险和机遇,策划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在QMS中整合实施的措施,

VDA6.3过程审核,新旧版本的区别

VDA6.3过程审核,新旧版本的区别 目录 一正文前言部分的区别提示 二关于标准的应用范围 三过程评审与潜力分析之间的区别 四关于“风险分析”这也是新版增加的要求。 五新版前言删除了旧版“2 体系审核、过程审核及产品审核之间的关系”。 六新版对人员提出了明确的(单独列为一章)更高的要求: 七评审程序也更加“细化”。 八审核要素发生改变 一前言部分的区别提示 1 新版开宗明义的说:“对经过考验的评审标准VDA 6.3(1998年版)进行了全面的改版。目的是对过程评审进行重新编排、细化以及调整,使其适应汽车制造业变化了的要求”。因此,新版是“全面的改版”,不是“修订”。 2 新版前言就讲了四点重要区别: 1)对A部分(即正文部分—编注)(1998年版)进行了全面的改版,并且增加了多个过程要素,包括潜力分析和项目管理。对B部分(1998年版)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以 及增补,目的是为了实现尽量高的可辨别性。 2)对评价过程中的降级标准进行了内容方面的扩展。对涉及特殊产品和过程风险的问题进行了标记(*-问题),将等级减少为A,B和C三个级别(原来是A* AB*B*C 四级—编注)。 3)除了本VDA 6.3中的问题以外,还建议创建知识储备库,以便为涉及具体产品和过程的重要问题,提供足够的论据支持。 4)针对具体的产品,其他评价方法(例如采用汽车制造业的SPICE开展的软件评审)同样也有可能适用,因而可以被作为一种补充。 二关于标准的应用范围 旧版的规定,刻板。标准“3.3 应用范围”规定: “在内部和外部可以在整个质量控制环的下列部门运用过程审核方法: 营销

开发 采购(产品/服务) 生产/服务的实施 销售/运行 售后服务/服务 回收。” 新版的规定,原则。在声明可用于“内部和外部”后,没有提出“部门”。而是提出了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并且“将过程要素的各个问题与产品生命周期关联到一起”。因此,审核不光是“部门”范围,还有“时间的阶段性”和“过程要素”问题。标准在“2.1 过程评审的应用范围 ”中规定:“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过程评审既可以应用于内部,也可以应用于外部。问卷目录的编排,确保了其不仅适用于大型的集团企业,同样也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从插图1中可以了解到,在供应链插图1:供应链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插图2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可以不受供应链中不同地位的影响,将过程要素的各个问题

ISO14001-2015-to-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新旧版标准要求对照表

ISO14001:2015 to ISO 14001:2004

b)4.2所提及的合规义务; `$B27020 698C 榌30145 75C1痁37374 91FE 釾25680 6450 摐b c)其组织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 d)其活动、产品和服务; e)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应保持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相关方获取。 4.4 环境管理体系 为实现组织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其环境绩效,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组织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应考虑4.1和4.2获得的知4.1 总要求 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确定如何实现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界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

结果; 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促进持续改进; 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注:本标准所提及的“业务”可从广义上理解为涉及组织存在目的的那些核心活动。 5.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 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组织所处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 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4.2 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确定本组织的环境方针,并在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保其: a)适合于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b)包括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的承诺; c)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d)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

新版质量体系文件与老版本的区别修订稿

新版质量体系文件与老 版本的区别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I S 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一、标准现状——回顾 回望ISO 9000 系列标准发展的25 年,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是ISO 最畅销的标准。他们不仅为各类组织建立了一个质量管理的通用框架和语言,也为组织提供了生产合格产品的基本信心,实现了全球贸易。 在ISO 9000 系列标准的基础上也建立和发展了其他管理体系标准,如环境、健康和安全、信息安全及能源。现在ISO 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ISO 9004:2009 组织持续成功管理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到各个领域,如航空、电信、教育、政府和医疗等行业。标准现状——展望 ISO/TC 176/SC 2 的愿景是希望以ISO 9001 和 ISO 9004 为主的各项标准能在“世界范围内被认识和关注,希望这些标准能成为组织主动实现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ISO 9001 标准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会是组织实施任意一个管理体系的切入点,也是实施第三方认证的驱动力。 展望质量标准的发展,可以确定质量管理活动已经不仅仅是通过ISO 9001的认证,而是能切实帮助组织获得长期成功的工具。从广义上讲,这意味着推进质量不只是组织寻求对一系列要求的符合性,而是作为组织使用ISO 9004 或其他ISO 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个桥梁。 二、主要变化-1 标准结构 原标准8个章节,现10个章节 通过应用ISO 导则中的附件SL,增强其同其他ISO 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和符合性 2008版:

2015新版质量体系文件与老版本的区别

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一、标准现状——回顾 回望ISO 9000 系列标准发展的25 年,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是ISO 最畅销的标准。他们不仅为各类组织建立了一个质量管理的通用框架和语言,也为组织提供了生产合格产品的基本信心,实现了全球贸易。 在ISO 9000 系列标准的基础上也建立和发展了其他管理体系标准,如环境、健康和安全、信息安全及能源。现在ISO 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ISO 9004:2009 组织持续成功管理的方法已经被广泛使用到各个领域,如航空、电信、教育、政府和医疗等行业。标准现状——展望 ISO/TC 176/SC 2 的愿景是希望以ISO 9001 和ISO 9004 为主的各项标准能在“世界范围内被认识和关注,希望这些标准能成为组织主动实现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ISO 9001 标准在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会是组织实施任意一个管理体系的切入点,也是实施第三方认证的驱动力。 展望质量标准的发展,可以确定质量管理活动已经不仅仅是通过ISO 9001的认证,而是能切实帮助组织获得长期成功的工具。从广义上讲,这意味着推进质量不只是组织寻求对一系列要求的符合性,而是作为组织使用ISO 9004 或其他ISO 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个桥梁。 二、主要变化-1 标准结构 原标准8个章节,现10个章节 通过应用ISO 导则中的附件SL,增强其同其他ISO 管理体系标准的兼容性和符合性2008版: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质量管理体系 5 管理职责 6 资源管理 7 产品实现 8 测量、分析和改进2015版 0 引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的背景 5 领导作用 6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7 支持 8 运行 9 绩效评价

新旧版体系区别

2015年12月,2015版本ISO9000将发行,从而2008版本ISO9000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ISO一般是5-8年改一次版本,所以这次换版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新版本有十章,老版本只有八章,以下是十章的内容: 第一章–范围(Scope)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Normative references) 第三章–术语和定义(Terms and definITions) 第四章–组织的环境(Context of the organization) 第五章–领导(Leadership) 第六章–计划(Planning) 第七章–支持(Support) 第八章–运行(Operation) 第九章–绩效评价(Performance evaluation) 第十章–改进(Improvement) 以下四个是主要的修改内容: 1.组织的背景:如对不识字的工人,要提供的文件化要求就不那么高等等。 2.领导力:各个层次的领导都要,都需要有各自的质量目标,如质量目标和人的个人目标没有联系是不好的 3.绩效评估 4.改进 以上四个是旧版本没有的. 针对于具体条款的变化,主要的有: 4.1理解组织及其背景 组织应确定那些与其某管理体系目标相关并影响其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ISO9001:2015将用货物和服务替代产品。 如4.2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预期 9001有可能要增加文字,要求组织将下列包括在内:直接顾客、最终用户、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监管者等。 4.4某管理体系组织应根据本国及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一个某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过程方法“将被嵌入到所有ISO管理体系标准当中。现行的9001:2008的4.1条款有可能被纳入到这个条款当中。比如文件化是非常重要的,用于坚定我们的信心,如果没有必要文件化,是否要采取其他的措施。 5.1领导力 高管层的人员和全组织中的其他相关管理角色,针对管理体系,应证实其领导力。 注意,领导力可用下列方法得到证明:通过激励并授权有关人员为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组织的高管对管理体系是不关心的,中层受夹板气,这样的体系是不可持续的。 5.2管理层承诺 确保管理体系与组织的战略方向相适应 将管理体系的要求整合到组织的业务过程当中 提供资源以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宣贯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达到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意义 确保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的结果 6.1处理风险与机会的行动 预防措施这个名词被删掉了。因为这是最后一个条款,完全是浪费时间,他恰恰是最应该首先考虑的条款,这是因为当时大家并没有完全理解这个条款。审核的时候,我们开不符合报告,会写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不符合已经发生,何来预防呢? 确定需要解决的风险和机遇以便保证实现预期结果,预防不想要的结果,实现改进机会。 8.1运行策划与控制 将会包括现行的7条款大部分内容,如顾客、策划、外包、产品创造或变更(包括原设计开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