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 醇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 醇
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 醇

第一节醇酚

第1课时醇

1.掌握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醇类的官能团、结构特点、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

3.掌握实验室由乙醇制乙烯的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

知识点一醇的概念、分类及命名[学生用书P41]

阅读教材P48~P49,思考并填空。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官能团为羟基(—OH)。

2.分类

3.命名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醇的是( )

解析:选C。根据醇的概念,C选项不是醇。

2.结构简式为CH3(CH2)2C(CH2CH3)2OH的名称是( )

A.1,1-二乙基-1-丁醇B.4-乙基-4-己醇

C.3-乙基-3-己醇D.3-丙基-3-戊醇

解析:选C。将所给的结构简式写成具有支链的形式为

,依据系统命名原则应为3-乙基-3-己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A选项由命名方法可知正确;B选项由名称写出结构简式为

,故此命名错误,正确的命名为5-甲基-1,4-己二醇;C的名称应为3-甲基-3,4-己二醇;D项中最长的碳链应为8个碳原子,正确名称为6-甲基-3-乙基辛醇。

[答案] A

(1)醇命名时的主链应选择含有—OH的最长的碳链,但不一定是分子中最长的碳链。

(2)有多个羟基的醇,应标明二醇、三醇……在其前面标明主链碳原子的数目,如乙二醇、丙三醇,不能写作二乙醇、三丙醇。

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饱和一元醇的分子式的通式为C n H2n+2O(n≥1,整数),符合这个通式的有机物一定属于醇。

(2)—OH只是醇类的官能团。

答案:(1)不正确。有些醚类也符合这个通式,如乙醚(CH3CH2OCH2CH3)。(2)不正确。—OH 不仅是醇类的官能团,还可以是酚类的官能团。

醇的概念、分类及命名

1.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醇类,但不是同系物的是( )

解析:选C。根据醇的定义,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有机物属于醇,

因此A项中的CH3—O—CH3,B项中的均不属于醇类;C项两种物质都属于醇类,但由于二者结构不相似,所以不是同系物;D项两种物质都是饱和二元醇,所含碳原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系物,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2.分子式为C4H10O的醇有( )

A.3种B.4种

C.5种D.6种

解析:选B。其结构有以下几种:CH3CH2CH2CH2OH、

知识点二醇的性质[学生用书P42]

阅读教材P49~P52,思考并填空。

1.物理性质

2.递变规律

(1)沸点?????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

点远远高于烷烃

②饱和一元醇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沸点

逐渐升高

③碳原子数目相同,羟基的个数越多沸点越高

(2)

溶解性

甲醇、乙醇、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可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这是因为这些醇与水形成了氢键。

3.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由于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比氢原子和碳原子强,O —H 键和C —O 键的电子对偏向于氧原子,使O —H 键和C —O 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

1.今有四种有机物:①丙三醇;②丙烷;③乙二醇;④乙醇。它们的沸点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④②

D .①③②④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醇的沸点变化规律,醇的羟基之间易形成较强的相互作用,故醇的沸点比同碳原子数的烃要高,醇中碳原子数越多,其沸点越高,碳原子数相同的醇,所含羟基数目越多,其沸点越高,故选C 项。

2.等物质的量的下列醇与足量钠反应,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最大的是( )

解析:选D。产生H2体积最大的是分子中含有—OH最多的。

3.下列反应属于消去反应的是( )

A.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到140 ℃

B.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

C.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乙醇与浓硫酸共热到170 ℃

解析:选D。A属于取代反应,B、C都属于氧化反应,D属于消去反应。

1.醇的消去反应规律

(1)醇分子中,连有—OH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必须连有氢原子时,才能发生消去反应而形成不饱和键。

(2)若醇分子中与—OH相连的碳原子无相邻碳原子或其相邻碳原子上无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如CH3OH、(CH3)3CCH2O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2.醇的催化氧化规律

醇能否被氧化以及被氧化的产物的类别,取决于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的个数,具体分析如下:

3.醇的取代反应规律

醇分子中,—OH或—OH上的氢原子在一定条件下可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替代,如醇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脱水及与HX的取代反应。

乙醇分子中各种化学键如下图所示,关于乙醇在各种反应中断裂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和金属钠反应时键①断裂

B.和浓H2SO4共热到170 ℃时键②和⑤断裂

C.和浓H2SO4共热到140 ℃时仅有键②断裂

D.在Ag催化下与O2反应时键①和③断裂

[解析] 根据乙醇在发生反应时的实质进行分析。A选项乙醇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是乙醇羟基中O—H键断裂,故是正确的。B选项是乙醇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和水,是键②和⑤断裂,也是正确的。C选项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醚,其中一分子乙醇断键①,另一分子乙醇断裂键②,故是错误的。D选项是乙醇氧化为乙醛,断键为①和③,也是正确的。

[答案] C

(1)乙醇分别发生酯化反应和消去反应过程中,所用到的浓硫酸的作用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2)所有的醇都可以发生消去反应吗

答案:(1)相同之处:都起催化剂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乙醇的酯化反应中浓硫酸还起到吸水剂的作用,而在消去反应中浓硫酸还起到脱水剂的作用。

(2)不是。只有与—OH相连碳原子有相邻碳原子且相邻碳原子上有氢原子的醇才能发生消去反应。醇发生消去反应所具备的结构条件与卤代烃的是相同的。

醇类的性质

1.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

A.溴苯和水B.甘油和水

C.乙醇和乙二醇D.乙酸和乙醇

解析:选A。能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B、C、D中的两种物质均相互溶解。

2.下列四种有机物的分子式均为C4H10O:

其中能被催化氧化生成含相同碳原子数的醛的是( )

A.①和②B.只有②

C.②和③D.③和④

解析:选C。能氧化成醛的是与—OH相连的C原子上至少有两个H原子的醇。

3.下列物质能发生消去反应,但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是( )

B.(CH3)2CHOH

C.CH3CH2C(CH3)2CH2OH

D.CH3CH2C(CH3)2OH

解析:选D。羟基所连C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有H原子可发生消去反应,羟基所连C原子上无H原子则不能被氧化。

醇类的性质实验探究

4.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计插入到反应物液面以下

B.加热时要注意使温度缓慢上升至170 ℃

C.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会逐渐变黑

D.生成的乙烯中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解析:选B。本实验温度计所测温度为反应时的温度,所以温度计应插入到反应物液面以下,A项正确;加热时应使温度迅速上升至170 ℃,减少副反应的发生,B项错误;浓硫酸使有机物脱水炭化,并且氧化其中的成分,自身被还原产生二氧化硫,所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颜色会逐渐变黑,生成的乙烯中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D项正确。

5.如图所示是一套实验室制取乙烯并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各装置中注入相应的试剂(如图所示);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烧瓶中液体混合物逐渐变黑。

(2)能够说明乙烯具有还原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甲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装置甲,是否也能说明乙烯具有还原性,简述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制取气体的装置气密性必须良好,实验前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实验室制乙烯时应使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迅速升至170 ℃,从而减少乙醚的生成。(2)乙烯具有还原性是根据氧化剂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来判断的。由于烧瓶中混合物变黑,则说明生成了单质碳,联想浓H2SO4具有强氧化性,可知在乙烯中含有还原性气体SO2,由于SO2也会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会干扰验证乙烯的还原性,所以检验乙烯的还原性前必须除净SO2,则装置甲的作用是除去SO2、CO2等酸性气体。

答案:(1)①组装仪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加热,使温度迅速升到170 ℃

(2)乙中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紫色褪去除去乙烯中混有的SO2、CO2等酸性气体不能,SO2具有还原性,也可以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

重难易错提炼

1.乙醇能发生的反应小结

2.乙醇的消去反应实验要求迅速升温至

170 ℃,因为在 140 ℃时,反应主要生成乙

醚。温度计应插入液面以下,但不能接触烧

瓶底部,而蒸馏或分馏时水银球的位置为蒸

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3.乙醇的消去反应与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原理

相似,产物均为不饱和烃,但反应条件不同,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为NaOH与乙醇加热,

乙醇的消去反应条件为浓H2SO4、170 ℃。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14(独立成册)]

[基础巩固]

1.在下列物质中分别加入金属钠,不能产生氢气的是( )

A.蒸馏水B.无水酒精

C.苯D.75%的酒精

解析:选C。水及乙醇均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苯不与钠反应。

2.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时化学键断裂如图所示:,则乙醇在催化氧化时,化学键断裂的位置是( )

A.②和③B.②和④

C.①和③D.③和④

解析:选B。根据醇的氧化条件,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和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

3.下列反应中,属于醇羟基被取代的是( )

A.乙醇和金属钠的反应

B.乙醇和乙酸的反应

C.由乙醇制乙烯的反应

D.乙醇和浓氢溴酸溶液的反应

解析:选D。乙醇和金属钠发生的是置换反应,乙醇和乙酸的反应是醇羟基中的氢原子被取代,由乙醇制乙烯的反应是消去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4.为缓解能源紧张,部分省市开始试点推广乙醇汽油。下列有关乙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醇和甲醇互为同系物

B .乙醇不能用玉米生产

C .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 2H 6O

D .乙醇只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选A 。玉米富含淀粉,可以发生反应:(C 6H 10O 5)n (淀粉)+n H 2O ――→催化剂

n C 6H 12O 6(葡萄糖),C 6H 12O 6(葡萄糖)――→酒化酶

2CH 3CH 2OH +2CO 2↑;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 3CH 2OH ;能与活泼金属反应,能发生氧化反应、消去反应等。

5.天文学家在太空发现一个长4 630亿千米的甲醇气团,这一天文发现为揭示“原始气体如何形成巨大恒星”提供了有力证据。下列关于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醇能使蛋白质变性

B .所有的醇都能发生消去反应

C .都符合通式C n H 2n +1OH

D .醇与钠反应比水与钠反应剧烈

解析:选A 。A 选项,甲醇、乙醇、甲醛都能使蛋白质变性,符合题意;B 选项,与羟基(—OH)相连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发生消去反应,不符合题意;C 选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才是C n H 2n +1OH ,不符合题意;D 选项,醇不能电离出氢离子,而水能够微弱电离出氢离子,故醇与钠的反应没有水与钠反应剧烈,不符合题意。

6.丙烯醇(CH 2===CH —CH 2OH)可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①加成 ②氧化 ③燃烧 ④加聚 ⑤取代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③④

解析:选C 。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其结构决定,关键是找出物质所含的官能团。丙烯醇中

含有两种官能团“”和“—OH”,因此上述五种反应均能发生。

7.下列各物质中既能发生消去反应又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并且催化氧化的产物为醛的是( )

解析:选D。能发生消去反应,羟基碳的相邻碳原子上必须有氢原子,催化氧化产物为醛的醇中须含有—CH2OH结构,符合此条件的为D选项。

8.分子式为C7H16O的饱和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在下列该醇的同分异构体中,

(1)可以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两种单烯烃的是________;

(2)可以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的是________;

(3)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________;

(4)能被催化氧化为酮的有________种;

(5)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有________种。

解析:(1)因该醇发生消去反应时,生成两种单烯烃,这表明连有—OH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应连有氢原子,且以—OH所连碳为中心,分子不对称。(2)~(4)连有—OH的碳上有2个氢原子时可被氧化为醛,有1个氢原子时可被氧化为酮,不含氢原子时不能发生催化氧化。(5)连有—OH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时,可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为羧酸或酮,它们都会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答案:(1)C (2)D (3)B (4)2 (5)3

9.如图甲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快速实验装置。实验前先将铜丝1处理成下端弯曲的一小圆环,并用铁锤击成带小孔的小匙;将铜丝2一端弯曲成螺旋状(见图)。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Ⅰ中先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2)操作铜丝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Ⅰ中:________________;Ⅱ中:________________。

(4)这样处理铜丝1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处理铜丝2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学生把图甲改成图乙,容器内加有某液体X,稍加热,铜丝的操作方法同铜丝2。若发现铜丝由黑变红,则液体可能是________。

解析:铜丝在空气中加热易被氧化。若在H2的气流中加热,铜丝表面的CuO可以被H2还原为单质铜(亮红色)。该铜丝被空气氧化后,若遇有机物蒸气变为亮红色,则说明该有机物为伯醇或仲醇等。

答案:(1)盐酸或稀硫酸(2)在Ⅰ中开始产生H2后,将铜丝2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迅速伸入Ⅱ中(3)Zn粒不断溶解,产生气泡铜丝由黑色变成亮红色(4)形成铜锌原电池,产生H2速率快,实验完毕时可将铜丝向上提起,反应随即停止,类似于启普发生器原理为了提高铜丝局部的温度,以利于CuO在H2中持续、快速地被还原(5)乙醇等10.劣质酒及假酒中含有的有害醇是____________,常用作防冻液的醇是________________,常用于化妆品成分的多元醇是______________,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芳香醇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不饱和脂肪醇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符合通式C n H2n O,不含R—CH===CHOH)。醇的同系物的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________,对于饱和链状一元醇,当分子中碳原子数目n取最小值时,试确定符合下列条件的醇的结构简式或n值:存在同分异构体时n=________,存在醇类同分异构体时n=________,与浓硫酸反应可生成两种不饱和烃的醇是__________,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醇是____________。

答案:甲醇乙二醇丙三醇(或甘油)

CH2===CHCH2OH 升高 2 3

CH3CHOHCH2CH3(CH3)3C—OH

[能力提升]

11.医学上最近合成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该物质结构简式为

下列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12H19O4

B.是乙醇的同系物

C.可发生氧化反应

D.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最多有5个

解析:选C。分子式为C12H18O4,A错;乙醇的同系物应该是饱和一元醇,B错;该化合物分子中有碳碳双键和醇羟基,易被氧化,C正确;乙烯分子中的6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在含有碳碳双键的有机物分子中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至少有6个,D错。

12.乙醇在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反应过程中,受反应条件的影响,可发生两类不同的反应类型:

1,4-二氧六环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它可以通过下列合成路线制得:

其中的A可能是( )

A.乙烯B.乙醇

C.乙二醇D.乙酸

解析:选A。四个选项中只有乙烯是烃,且满足题意。

13.如图表示4-溴-1-环己醇所发生的4个不同反应。其中产物只含有一种官能团的反应是( )

A.②③B.①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

实验室可用酒精、浓硫酸作试剂来制取乙烯,但实验表明,还有许多副反应发生,如反应中会生成SO2、CO2、水蒸气等无机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备纯净的乙烯并探究乙烯与单质溴能否反应及反应类型。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备乙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混合浓硫酸与乙醇的方法是将______________慢慢加入另一种物质中;加热F装置时必须使液体温度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浓硫酸与酒精直接反应生成上述无机副产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实现上述实验目的,装置的连接顺序为F→__________________→D。(各装置限用一次)

(4)当C 中观察到____________时,表明单质溴能与乙烯反应;当D 中____________时,表明C 中发生的是取代反应;若D 没有出现前面所描述的现象时,表明C 中发生的是________反应。

解析:混合浓硫酸与乙醇,相当于稀释浓硫酸,故应将浓硫酸缓慢加入乙醇中;加热时应使溶液迅速升温到170 ℃。为得到纯净的乙烯,应用NaOH 溶液除去SO 2、CO 2(并用石灰水检验是否除尽),然后用浓H 2SO 4干燥。乙烯与单质溴之间可能发生加成反应,也可能发生取代反应,若是取代反应,则会有HBr 生成,HBr 遇AgNO 3溶液会产生淡黄色沉淀。

答案:(1)CH 3CH 2OH ――→浓硫酸

170 ℃CH 2===CH 2↑+H 2O 浓硫酸 迅速升至170 ℃

(2)CH 3CH 2OH +6H 2SO 4(浓)―→2CO 2↑+6SO 2↑+9H 2O (3)A→B→E→C

(4)溶液褪色 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加成

15.由丁炔二醇可以制备1,3-丁二烯。请根据下面的合成路线图填空:

(1)写出各反应的反应条件及试剂名称: X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__;

Z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 、B 的结构简式: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烯烃可以由醇脱水或卤代烃与NaOH 的乙醇溶液共热发生消去反应制得。饱和一元醇脱水可得到只有

一个双键的单烯烃,若制取二烯烃,则应用二元醇脱水制得。涉及到的各步反应为

答案:(1)Ni作催化剂、H2浓氢溴酸、加热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2)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11·上海高考)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可能自由组合 D.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解析:F1(YyRr)自交时,可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目很多,且雄配子的数目远多于雌配子的数目。自由组合定律是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D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于下图中的哪个过程()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①为形成配子的过程。 答案:A 3.(2011·海南高考)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A.1/32 B.1/16 C.1/8 D.1/4 解析: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DD×dd→Dd(等位基因杂合),故只要其他四对等位基因纯合即可,则其比率是(1/2)×(1/2)×(1/2)×(1/2)=1/16。 答案:B 4.(2012·山东高考)某遗传病的遗传涉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已知Ⅰ-1基因型为AaBB,且Ⅱ-2与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根据以下系谱图,正确的推断是()

A .Ⅰ-3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B .Ⅱ-2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C .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 或AABb D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女性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推出当个体基因型中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时个体表现正常,当个体基因型中只含有A 或B 基因时或不含有显性基因时个体表现为患病。Ⅱ-2和Ⅱ-3婚配的子代不会患病,说明其子代基因型同时含有A 和B 基因,结合Ⅱ-2、Ⅱ-3的表现型,可判定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 和AAbb ,Ⅲ-1和Ⅲ-2的基因型为AaBb ;Ⅲ-2与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婚配,则子代患病的概率为3/16(A_bb)+3/16(aaB_)+1/16(aabb)=7/16。 答案:B 5.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对其子代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黄、绿用Y 、y 表示,圆、皱用R 、r 表示) (1)亲本的基因型:黄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绿色圆粒豌豆是__________。 (2)杂交后代有____________种表现型,各种表现型及其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数量占总数的________。 (4)杂交后代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________,其中双隐性类型占重组类型的________。 解析:(1)据子代性状分离比推断亲本基因型如下: ? ????黄色∶绿色=1∶1?Yy×yy 圆粒∶皱粒=3∶1?Rr×Rr ?YyRr×yyRr (2)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Yy×yy →2种,比例1∶1;Rr×Rr →2种,比例3∶1。因此表现型种类数为2×2=4种,比例为(1黄∶1绿)×(3圆∶1皱)=3黄圆∶1黄皱∶3绿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技能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电视天气预报为重点,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为难点。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策略:活动策略 五、教学模式:激趣质疑探究创新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激趣引课)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中央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 (生答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因此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题目) 活动一: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天气离我们有多远呢?阅读并分析以下资料:(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学生讨论探究) (过渡)不仅如此,天气还对旅游、商业、工业、休闲娱乐等都有影响,天气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天气呢?先感受一下天气: (播放录像) (提问)看完这个片断,你对天气有什么感受?(谈天气,说感受) (过渡)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常成为谈论的话题,如克鲁达说:“这鬼天气,热死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描述天气大比武)(学生成果展示)(提问)

人教版高二下册化学选修五: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醇导学案设计

第一节醇酚 第1课时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反应类型。 一、醇的概念、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 1.醇的概念、分类、命名 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3OH②CH3CH2CH2OH

上述物质中属于醇的有①②④⑤⑥⑦,根据上述几种醇的组成和结构,完成下列问题:(1)概念: 醇是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 (2)分类 (3)命名 ①步骤原则 选主链—选择含有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的最长碳链为主链,根据碳原子数目称某醇 碳编号—从距离羟基最近的一端给主链碳原子依次编号 标位置—醇的名称前面要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羟基的位置; 羟基的个数用“二”“三”等表示 ②实例: CH3CH2CH2OH1-丙醇 2-丙醇 1,2,3-丙三醇 (4)通式 醇可以看作烃分子或苯环侧链烃基上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故醇的通式可由烃的通式

衍变而得。例如: 烷烃(C n H2n+2)―→饱和一元醇通式为C n H2n+2O(n≥1,n为整数)或C n H2n+1OH。 2.醇的同分异构现象 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3CH2OH②CH3CH2CH2OH ⑤CH3—O—CH3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2H6O,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3H8O,但是在分子中—OH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醇的分类及命名中的注意事项 (1)①并不是只要含有—OH的有机物就是醇,醇必须是—OH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若—OH与苯环直接相连,则为酚类。 ②用系统命名法命名醇,确定最长碳链时不能把—OH看作链端,只能看作取代基,但选择的最长碳链必须连有—OH。 (2)醇的同分异构现象有:①羟基位置异构,②官能团异构,③芳香醇、酚和芳香醚为类别异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三中高二期末)据报道,2011年5月3日上升,墨西 哥北部一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死伤。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 B .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 .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 .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2.(2015·重庆市一中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两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D .“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3.(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4月阶段性测试)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 4――→高温 C +2H 2 B .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 C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D .C 2H 6+Cl 2――→光C 2H 5Cl +HCl 4.(2015·湖南省益阳市六中高二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3Cl B .CCl 4 C .CH 2Cl 2 D .CH 4 5.(2015·安阳一中高一下学期二次考试)取1 mol 甲烷与4 mol 氯气放入一密闭容器 中,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为( )

高中化学 第3章 第2节 氮的循环(第1课时)学案 鲁科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习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究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检测第三章第一节醇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 第一节醇酚 第1课时醇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如果变蓝则含水 B.除去乙醇中的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C.从乙醇与乙酸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乙醇,滴加Na2CO3溶液后进行蒸馏 D.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通常是先用生石灰吸水,然后再加热蒸馏 答案:B 2A、B、C三种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 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则A、B、C三种醇的分子里羟基数之比为() A.3∶2∶1 B.2∶6∶3 C.3∶1∶2 D.2∶1∶3 解析:设甲、乙、丙分子中的羟基数分别为x、y、z,则3x=6y=2z,x∶y∶z=2∶1∶3。答案:D 3乙醇分子中各化学键如图所示,对乙醇在各种反应中应断裂键的说明不正确的 是() A.与金属钠作用时,键①断裂 B.与浓硫酸共热至170 ℃时,键②和⑤断裂 C.与浓HBr溶液共热时,键④断裂 D.在铜催化下与氧气反应时,键①和③断裂 解析:与浓HBr溶液共热时,键②断裂。 答案:C 4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 构)()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解析: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说明该化合物一定含有—OH,所以此有机物的结构符合C5H11—OH,首先写出C5H11—碳链异构有三种:①C—C—C—C—C、② 、③,再分别加上—OH。①式有3种结构,②式有4种结构,③ 式有1种结构,共8种。 答案:D 5下列醇不能在铜的催化下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A. B.CH3CH2CH2CH2OH C. D. 答案:D 6分子式为C7H16O的饱和一元醇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在下列该醇的同分异构体中, A. B. C. D.CH3(CH2)5CH2OH (1)可以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两种单烯烃的是; (2)可以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醛的是; (3)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4)能被催化氧化为酮的有种。 解析:(1)因该醇发生消去反应时,生成两种单烯烃,这表明连有—OH的碳原子的相邻碳原子上应连有氢原子,且以—OH所连碳为中心,分子不对称。(2)~(4)连有—OH

第三章 第2节 第2课时.doc

第2课时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 考点一利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极值问题多维探究 角度1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极值 【例1-1】已知函数f(x)在R上可导,其导函数为f′(x),且函数y=(1-x)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B.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C.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D.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x<-2时,f′(x)>0;当-22时,f′(x)>0.由此可以得到函数f(x)在x=-2处取得极大值,在x =2处取得极小值. 答案 D 规律方法由图象判断函数y=f(x)的极值,要抓住两点:(1)由y=f′(x)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可得函数y=f(x)的可能极值点;(2)由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看出y =f′(x)的值的正负,从而可得函数y=f(x)的单调性.两者结合可得极值点. 角度2已知函数求极值 【例1-2】(2019·哈尔滨模拟)已知函数f(x)=ln x-ax(a∈R). (1)当a=1 2时,求f(x)的极值; (2)讨论函数f(x)在定义域内极值点的个数. 解(1)当a=1 2时,f(x)=ln x- 1 2x,函数的定义域为(0,+∞)且f′(x)= 1 x- 1 2= 2-x 2x, 令f′(x)=0,得x=2, 于是当x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0,2) 2 (2,+∞) f ′(x ) + 0 - f (x ) ln 2-1 故f (x )在定义域上的极大值为f (x )极大值=f (2)=ln 2-1,无极小值. (2)由(1)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 f ′(x )=1 x -a =1-ax x (x >0). 当a ≤0时,f ′(x )>0在(0,+∞)上恒成立, 即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此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无极值点; 当a >0时,当x ∈? ? ? ??0,1a 时,f ′(x )>0, 当x ∈? ?? ?? 1a ,+∞时,f ′(x )<0, 故函数在x =1 a 处有极大值. 综上可知,当a ≤0时,函数f (x )无极值点, 当a >0时,函数y =f (x )有一个极大值点,且为x =1 a . 规律方法 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 =f (x )的极值的一般步骤:(1)先求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再求其导数f ′(x );(2)求方程f ′(x )=0的根;(3)检查导数f ′(x )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特别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角度3 已知函数的极(最)值求参数的取值 【例1-3】 已知函数f (x )=ln x . (1)求f (x )图象的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g (x )=f (x )-mx +m x 存在两个极值点x 1,x 2,求m 的取值范围. 解 (1)f (x )的定义域为(0,+∞),且f ′(x )=1 x . 设切点坐标为(x 0,ln x 0),则切线方程为y =1 x 0 x +ln x 0-1. 把点P (0,-1)代入切线方程,得ln x 0=0,∴x 0=1. ∴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为y =x -1. (2)因为g (x )=f (x )-mx +m x =ln x -mx +m x (x >0),

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 [课下作业]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7分,至少一个答案正确,选不全得4分,共70分) 1.16世纪末,伽利略用实验和推理,推翻了已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理论,开启了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在以下说法中,与亚里士多德观点相反的是A.四匹马拉的车比两匹马拉的车跑得快,这说明,物体受的力越大,速度就越大 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了,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 C.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较重的物体下落较快 D.一个物体维持匀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力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静止,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而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比萨斜塔实验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故选D. 答案 D 2.(2013·鞍山统考)在向前行驶的客车上,某时刻驾驶员和乘客的身体姿势如图3-1-7所示,则对客车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客车一定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客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客车可能是突然减速 D.客车可能是突然加速 答案 C 3.质量分别为m和M的两个物体A和B,其中M>m,将它们放在 水平且光滑的平板车上,平板车足够长,如图3-1-8所示,A和B随车 一起以速度v向右运动.若车突然停止运动,则 A.A和B两物体都静止 B.A物体运动得快,B物体运动得慢,两物体相撞 C.B物体运动得快,A物体运动得慢,两物体间的距离加大 D.A、B两物体都以原来的速度v向右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 解析车板光滑,无摩擦,车突然停止运动,A、B两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因而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 答案 D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水的电离 1、水是一种极弱的,它能微弱的电离,离方程式为,可简写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为,25℃水的离子积常数K W = ,升温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c(H+)= c(OH-) 10-7mol/L, 100℃时,纯水中c(H+)= c(OH-)=10-6 mol/L,则K W = 。 2、水的电离是吸热的,故升温,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电离平衡向移动,降温时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 3、向水中加酸,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若加碱,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只要温度一定,K W ;向水中加入能水解的盐,水的电离平衡向移动,水电离出的c(H+)和c(OH—)都,温度不变则K W 。 4、常温下,酸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中性溶液中,c(H+) c(OH-) 1×10-7mol/L 碱性溶液中,c(H+) c(OH-),c(H+) 1×10-7mol/L 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判断标准是。 5、pH可以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计算溶液pH的表达式为,反之,如果知道了溶液的pH,也可用pH来表示溶液中c(H+)和c(OH—),如c(H+)= ,c(OH —)= 。 6、100℃时,纯水pH=6,那么酸性溶液的pH ,碱性溶液的pH 。 7.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OH-)=1×10-13mol/L,对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显酸性 B.溶液一定显碱性 C.溶液一定显中性 D.溶液可能是c(OH-)=0.1mol/L的溶液8.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9.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A.盐酸溶液中无氢氧根离子B.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氢离子 C.氯化钠溶液中既无氢氧根离子也无氢离子 D.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 w=c(H+)·c(OH-)=1×10-14 10.下列水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含氢离子的溶液B.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pH<7的溶液D.c(H+)>c(OH-)的溶液 11.下列试纸,使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A.红色石蕊试纸B.蓝色石蕊试纸C.淀粉KI试纸D.pH试纸12.(1)25℃时, 0.05 mol/LH2SO4溶液的pH= ;0.05 mol/LBa(OH)2溶液c(H+)= 。 (2)某温度下纯水中的c(H+)= 2×10-7mol/L,则此时溶液中的c(OH-)= ;若温度不变,滴入稀盐酸,使c(H+)= 5×10-4mol/L,则溶液中c(OH-)= 。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版选修5 目标要求 1.从乙醇断裂化学键的角度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2.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醇类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苯环上的氢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类 按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 醇,如 等; 醇,如 等; 醇,如 等。 3.通式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类的物理性质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质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体,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车用防冻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沸点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____烷烃,这是由于醇分子间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醇,分子内的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氢原子,所以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可发生如下反应 1.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热到______时可生成乙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取代反应 (1)与氢溴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脱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目标任务一览 情境导入任务导航 若充分发挥想象,早上你喝的一杯水也许来自冰塔林立的唐古拉山主峰,也许来自广阔无垠的东海。起初,也许是冰晶,也许是溪水。它曾经在空中,也曾经在地下。从水体相互联系的观点看,这是为什么呢? 2019课标2019课标教学内容建议 Ⅰ-1.6绘制 示意图,解 释各类陆地 水体之间的 相互关系。 无 1.说出地球上各种水 体的空间分布特点。 2.结合图示,简要分析 河流水的五种补给形 式的补给特点和变化 规律。 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54“相互联系的水体”,完成下列问题。 1.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水的三种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2)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大气水。 (3)陆地水体间的关系:一般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4)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有雨水、冰雪融水、湖沼水和地下水。 2.河流水、地下水和湖泊水相互补给关系 (1)由图a可知,陆地水体之间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 (2)图b中左图表示丰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3)图b中右图表示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4)图中各水位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合作探究] 第①步:案例探究 1.参照下图,概括河流水、湖泊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提示除河流源头处的湖泊单向补给河流外,三种水体相互补给。 2.判断正误,并举例说明。 (1)各地的河流水均能得到地下水的补给。 提示错误。黄河下游和长江荆江段为“地上河”,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2)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出现在夏季。 提示错误。以我国为代表的夏雨型气候区河流汛期在夏季,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 3.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和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两类河流流量过程线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提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突出特点是有春汛;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突出特点是有夏汛,冬季断流。 第②步:名师精讲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 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 变化示意图 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两 季为主 ①降水量的多 少;②降水量 的季节分配; ③降水量的年 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 东部季风区最 为典型

【襄樊五中】第三章第2节《气体摩尔体积》第1课时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二节气体摩尔体积(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本课要点 1.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及适用范围 2.物质体积大小的决定因素,影响因素 3.气体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二、课前思考 1.影响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什么叫气体摩尔体积? 3.如何进行气体物质的量、气体体积及气体摩尔体积间换算? 三、同步训练 1.一定温度、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大小 2.气体摩尔体积指的是() A.22.4L/mol B.标准状况下,1 mol气体所占的体积 C.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 D.在一定温度、压强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CO2在20℃时的体积小于22.4L B.1 mol CO2和1 mol CO的体积相同 C.1 mol 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D.1 mol CO2和38g 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 4.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间的关系是() A.它们的密度一定不同B.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C.含有的分子数一定相同D.含有的分子数一定不相同 5.一个集气瓶的质量为20.0g,在相同状况下,装满O2时质量为21.0g,装满A气体时为22.0g,则A气体的摩尔质量为() A.16g/mol B.32g/mol C.64g/mol D.128g/mol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在通常状况下,11.2LN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B.71g氯气所含原子数为2N A C.1 mol氖气所含原子数为N A D.标准状况下,5.6L氮气所含原子数为0.5N A 7.14gN2所占的体积是() A.5.6L B.11.2L C.22.4L D.不能确定8.标准状况下A L氧气中含有n个氧分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表示为() A. 2.34. 22n B. A n4. 22 C.2.4n D.An 9.下列各物质按所含原子数由大到小顺序排列的是() ①0.5 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③9ml H2O(4℃)④0.2mol磷酸 A.①④③②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①④②③ 10.通常状况下,CO、CO2、H2、N2四种气体以相同体积混合,则153g此混合气中H2的质量为() A.3g B.4g C.5g D.6g 11.下列各种物质中所含的氢原子个数与3.2g氧气所含的分子数相同的是()A.1.8g水B.4.9gH3PO4C.4.9gH2SO4D.2.24L HCl气体12.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钠作还原剂可提供电子N A个 B.标况下22.4L Cl2中所含的氯原子数为N A个 C.16g氧气中含N A个氧分子 D.18g水中所含电子数为8N A 13.质量相等的SO2和CO2,它们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比为________,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为________,若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8L,质量为3.5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含有的分子数_________。15.将同温同压下的下列气体:H2、CH4、SO2、O2、N2填入下面两题。 (1)如果等质量时,则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以上顺序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排列顺序。 (2)密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按照_________由______到_______的排列的,也是等___________时质量的排列顺序。

人教版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醇

第一节醇酚 知识点一醇的概念、分类及命名[学生用书P41] 1.概念 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官能团为羟基(—OH)。2.分类 3.命名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醇的是( ) 解析:选C。根据醇的概念,C选项不是醇。 2.结构简式为CH3(CH2)2C(CH2CH3)2OH的名称是( ) A.1,1-二乙基-1-丁醇B.4-乙基-4-己醇 C.3-乙基-3-己醇D.3-丙基-3-戊醇 解析:选C。将所给的结构简式写成具有支链的形式为

,依据系统命名原则应为3-乙基-3-己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A选项由命名方法可知正确;B选项由名称写出结构简式为 ,故此命名错误,正确的命名为5-甲基-1,4-己二醇;C的名称应为3-甲基-3,4-己二醇;D项中最长的碳链应为8个碳原子,正确名称为6-甲基-3-乙基辛醇。 [答案] A (1)醇命名时的主链应选择含有—OH的最长的碳链,但不一定是分子中最长的碳链。

(2)有多个羟基的醇,应标明二醇、三醇……在其前面标明主链碳原子的数目,如乙二醇、丙三醇,不能写作二乙醇、三丙醇。 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饱和一元醇的分子式的通式为C n H2n+2O(n≥1,整数),符合这个通式的有机物一定属于醇。 (2)—OH只是醇类的官能团。 答案:(1)不正确。有些醚类也符合这个通式,如乙醚(CH3CH2OCH2CH3)。(2)不正确。—OH 不仅是醇类的官能团,还可以是酚类的官能团。 醇的概念、分类及命名 1.下列各组物质都属于醇类,但不是同系物的是( ) 解析:选C。根据醇的定义,羟基与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原子相连的有机物属于醇, 因此A项中的CH3—O—CH3,B项中的均不属于醇类;C项两种物质都属于醇类,但由于二者结构不相似,所以不是同系物;D项两种物质都是饱和二元醇,所含碳原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系物,故只有C项符合题意。 2.分子式为C4H10O的醇有( ) A.3种B.4种 C.5种D.6种 解析:选B。其结构有以下几种:CH3CH2CH2CH2OH、 知识点二醇的性质[学生用书P4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练习题

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1课时甲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易溶于汽油、酒精等有机溶剂的物质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B.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 C.有机化合物和无机物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不是绝对的 D.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易燃烧 2.下列事实中能证明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A.$ Cl只代表一种物质 B.CH3 C.CH3Cl2只代表一种物质 D.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E.甲烷的四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相等 3.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该实验事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烷的分子式为CH4 B.甲烷气体中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甲烷分子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D.《 E.甲烷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4.在光照条件下,将1molCH4与 Cl2反应,得到物质的量的4种取代物,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

A.1mol B.2mol C.2.5mol D.10mol 5.完全燃烧一定量在甲烷,其燃烧产物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碱石灰,使装有碱石灰的玻璃管增加质量8.8g。则原来的甲烷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4.48L $ B.2.24L C.1.12L D.0.56L 6.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4、NH3、H2、CO、CO2和HCl组成的无色混合气体.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O4时,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O2中能够点燃,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4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体的成份是() A.HCl和CO B.HCl和CH4 C.CH4和NH3 D.H2和CO2 7.#

2019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 分子晶体语文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1课时分子晶体 1.了解分子晶体的概念及其结构。 2.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掌握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分子晶体的概念和性质[学生用书P39] 1.分子晶体的概念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1)概念 只含分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 (2)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晶体内相邻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相互吸引,分子内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 2.常见的分子晶体 (1)所有非金属氢化物,如水、硫化氢、氨、甲烷等。 (2)部分非金属单质,如卤素(X2)、氧(O2)、硫(S8)、氮(N2)、白磷(P4)、碳60(C60)等。 (3)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SO3、P4O6、P4O10等。 (4)几乎所有的酸,如H2SO4、HNO3、H3PO4、 H2SiO3等。 (5)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如苯、乙醇、乙酸、葡萄糖等。 3.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和分子间作用力。() (2)酸性氧化物都属于分子晶体。() (3)分子晶体熔化时一定会破坏范德华力,有些分子晶体还会破坏氢键。() (4)有些分子晶体的水溶液能导电。() (5)分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分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 (6)因水分子间存在着比分子间作用力更强的作用力——氢键,故水分子较稳定。() (7)沸点:H2O>H2S>H2Se。() 答案:(1)×(2)×(3)√(4)√(5)×(6)×(7)× 2.(2019·哈尔滨测试)下列各组物质各自形成晶体,均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是() A.NH3、P4、C10H8 B.PCl3、CO2、H2SO4 C.SO2、SiO2、P2O5

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气温和降水 【基础知识回顾】 1、气温的变化:气温日变化: 气温年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差气温 :一年中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2、气温的分布: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度气温,高温度气温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冬季陆地气温,海洋气温 山地: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 米,下降℃3、降水与生活:形式: 降水等级划分: 4、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为什么不出现在正午而是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 6、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原因是? 7、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8、赤道附近是否都多雨?哪里降水较少?原因是什么? 第 40 页

9、南北回归线两侧地区是否都少雨?哪里多雨?为什么? 10、如何判读等温线? 11、大气降水需要哪些条件? 12、根据成因,可以把降水划分为哪些类型? 13、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14、如何分析降水的多少? 答案: 1、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2、高,低,高,低,低,高,0.6 3、雨、雪、冰雹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4、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5、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是,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总共只有14%左右,而有43%左右被地面吸收了。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第 41 页

最新高三化学练习题 第3章 第2节 第1课时

第3章第2节第1课时 1.下述对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嘚说明,正确嘚是 2.( ) ①钾嘚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②先将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嘚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验嘚物质 ③每次实验后,要将铂丝用盐酸洗净 ④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浅嘚火焰 ⑤没有铂丝时,也可以用光洁无锈嘚铁丝代替 A.仅有③不正确 B.仅有④不正确 C.仅有⑤不正确D.全对 解析:焰色反应由于是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检验离子存在嘚实验,所以实验时所用火焰和所用金属丝在灼烧时都不应该有很明显嘚颜色,否则将无法观察到被检验离子嘚真实焰色反应情况.观察钾嘚火焰颜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目嘚是为了滤去黄光. 答案:D 2.(2009·潍坊高三统一考试)将一块银白色嘚金属钠放在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嘚变化:表面迅 嘚是 速变暗→“出汗”→变成白色固体(粉末),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 ... ( ) A.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嘚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 B.“出汗”是因为生成嘚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嘚水蒸气在表面形成了溶液 C.最后变成碳酸钠粉末 D.该过程嘚所有化学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钠在空气中嘚先后变化为:Na―→Na2O―→NaOH―→Na2CO3.表面迅速变暗是因为钠与空气中嘚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所以A对;“出汗”是因为生成嘚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嘚水蒸气在表面形成了溶液,故B对;钠在空气中最后变成碳酸钠粉末,所以C对;但Na在空气中

嘚一系列变化并不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如Na 2O ―→NaOH 就不是,故D 错. 答案:D 3.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内分别放入0.1 mol 嘚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然后各加入100 mL 水,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则甲、乙、丙、丁溶液中溶质嘚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 ( ) A .甲<乙<丙<丁 B .丁<甲<乙=丙 C .甲=丁<乙=丙 D .丁<甲<乙<丙 解析:根据与水反应嘚方程式: 2Na +2H 2O===2NaOH +H 2↑ Na 2O +H 2O===2NaOH 2Na 2O 2+2H 2O===4NaOH +O 2↑ 溶质嘚物质嘚量为甲=丁<乙=丙,溶剂嘚量为:丁>甲=乙=丙,而质量分数w = m (溶质)m (溶质)+m (溶剂) ×100%,所以质量分数为乙=丙>甲>丁,选B. 答案:B 4.取a g 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嘚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嘚质量恰好也增加了a g .下列物质中不. 能满足上述结果嘚是 ( ) A .H 2 B .CO C .C 6H 12O 6 D .C 12H 22O 11 解析:涉及Na 2O 2嘚有关计算可以采用方程式叠加法简化运算过程,根据选项A 嘚化学方程 式:2H 2+O 2=====点燃2H 2O,2Na 2O 2+2H 2O===4NaOH +O 2,叠加后推得Na 2O 2+ H 2===2NaOH ;同理可推得Na 2O 2+CO===Na 2CO 3;进而推得,凡符合形如分子式为(CO)m (H 2)n 嘚物质充分燃烧后通过足量嘚过氧化钠均可被Na 2O 2全部吸收,只有D 项不符合,故选D. 答案:D 5.(2009·全国Ⅱ理综高考)下列叙述正确嘚是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