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大学生就业难的文章:从”天之骄子”到跌落凡尘的一声叹息大学生,曾经的“天之骄子”,身上罩着太多太多的光环,然而自1998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起到现在,就业难一年胜过一年。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正式承认,现在大学生的定位为普通劳动者。眼下,新一轮的大学考试就要开始,又有一大批毕业生即将走上社会,找工作成为当务之急。大学生就业难又一次成为一个较为涩重的话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下面的采访。

教育与现实脱节学无所用

今年26岁的小陈毕业于西安某大学,离开学校已三年了。毕业后,当她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赤峰准备就业时发现,情况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容易。手拿大学证书的她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不多,在人才市场她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最后她进了一家报社,当了一名实习记者。做记者很辛苦,每天要东奔西跑采写稿件,糟糕的是一篇几百字的消息她好几天才能拿出来,这样自然拿不到多少薪水,干了几个月之后,她只有自动辞职。

刘先生是一家电脑专卖商店的部门经理,他告诉记者,去年一个大学生前来应聘,没想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连一台电脑都组装不了,

还不如从社会上找来的小青年利索。刘经理感慨地说,真不知道他在学校四年学了什么,学校又教给了他什么。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有些大学的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当前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这一现象尤其在文科班学生中较为常见。某矿负责企业宣传的一位部长告诉记者,去年他单位来了一名大学生,应聘宣传干事,可是连一个起码的简单告示都写不出来。面对这样的孩子他只有苦笑。

部分学校的教育与现实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学无所用,出来的几乎都是废品。

要求有工作经验无形设置门槛

要求有工作经验是几年来一直限制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一特点在人才市场很明显。记者在几次大型人才招聘会的现场看到,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不同的岗位后面都注上了”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字样。一位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招聘会上有几家很不错的单位,但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虽然有的单位也会接收我们的简历,但面试的机会几乎没有。工作经验成为了我们就业的门槛。无奈之下,为了不让白跑冤枉路,就随便乱投了几份简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都至少参加过3至5场人才招聘会,但成功的却是为数不多。

心往高处想人往低处走

今年27岁的李然来自农村,2002年考上了大连一所大学。尽管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9%,但是对李然来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4年大学生活,李然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过着“三点一线(课堂一宿合一食堂)”的生活。

和高中时对大学的想象很不一样,等到李然上大学时,有关大学生跌落凡尘的故事已经遍布于社会。从杀猪卖肉,到卖冰糖葫芦、烤羊肉串,”天之骄子”的光环已经不再惠顾这一群体了。

李然说当他拿着四年的青春梦想和父母的血汗钱结成的大学毕业证去应聘的时候,他没想到现实远比传说中来的严酷。他苦笑着对我说,他万万没想到一个大学生的实际价值只值一个月800块。父母每年拿出一万四五供他读书,四年下来,他的工资是每月800元。这已是相当优惠的价格了,你没有工作经验,干不干?你不干有人干。李然说,他一直瞒着父母,没敢告诉他们自己每月只拿800元。他在饭馆打工的妹妹每月还开800元呢,而且三餐免费。李然说,虽然自己现在的工资每月已经涨到了1200元,可是扣掉物价上涨因素,与以前比并没有太大变化。他说现在连女朋友都不敢谈,他的状况养不活一家人。

我市某大学毕业的曹磊告诉记者,相对于一些对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既无社会人脉,也没有权力授予的社会位置,他们的机会只能依仗市场型进入这一条通道。而目前留给这些年轻人的市场通道

还很狭窄。对于应聘者来说,每月一千二三的工资标准在我市是较普遍的,没有特殊变化,只能拿这些。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可以随着国家工资调整涨工资,而像他这样的应聘者,在过去的称谓是临时工,是不可能奢望有涨工资机会的。扣除个人应缴的养老保险部分、医疗保险等,每月拿到手的不足千元。以目前的消费水准,这样的工资仅够维持最低生活底线。曹磊说,他看不到未来。想到南方去闯一闯,一想到哪都不容易,也就只好作罢。

同样境遇的胡晓说,现在她对报纸上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大学教育:“收费精英化,就业大众化。”支出与收入不成比例。

高知----一个新的失业群体

48岁的郑旭华是毛纺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是一名老牌大学生。自1998年从企业下岗后,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不是他不想工作,而是一般企业大多把用人年龄卡在35岁以下,加之毛纺企业少,离开本行业他的知识就没了用武之地。无奈何,他成了一名“老待业青年”

现在有些单位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一些45岁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特别是知识阶层,正是经验丰富出成绩的时候,却被婉令退休了。这些人沦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失业者,被边缘化了,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种损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还有一些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大学毕业生成了失业人群中的新成员。

小马是河北某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因为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单位赋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 81-8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e7355253.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e7355253.html,/10.12677/ass.2018.71014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Yida Cao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an. 3rd, 2018; accepted: Jan. 15th, 2018; published: Jan. 23rd, 2018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annual expansion of college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s face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finding a job.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competition is getting fiercer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Fac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graduates and to fi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problems,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better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曹以达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3日 摘要 目前,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每年大量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进入201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屡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存在的外在因素有: 1、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2、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再者,很多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二存在的内在因素有:

1、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也有很多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2、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因此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合理。 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3、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很多同学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也有同学理想或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营管理类,且期望薪酬很高。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且没有考虑自身能力限制与缺乏经验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大学就业指导教师访谈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既有社会, 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 我们最近找到社会黑大知名专家给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就业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

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 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 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 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 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

大学生就业问题 英语论文

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In recent years, it is reported that China has experienced an alarming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rate as well as all around the world, which is result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we all know, unemployment is more than an economic problem. If it were not handled properly, it would result in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solve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I hold the opinion that the following means can be employed. Firstly, maintaining a high economic growth is very important. Economic growth produces new jobs and positions. It will bring several of chances for those people who are wondering for jobs. It is reported that if our GDP growth rate stays between 7 and 8 percent, we will have about 20 million new jobs yearly. Secondly, unemployment fund and insurance system have to be established to help the laid-off workers to support themselves. The employment security system must be put into practice entirely, 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 that advocates the Family Planning. If not, the child-relied life style for the parents in our country can’t be reliable. Thirdly,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is also a good way to ease employment pressure. Meanwhile, the state should offer som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uch kinds of graduating students. Actually, the state is going to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preferential reemployment policies. Furthermore, paying employees for training cannot be neglected, since training can keep their skills current and up-dated, thus getting employable and being competitive throughout their lives a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society. It’s critical that adequate time and resources are dedicated to providing proper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skills of staff members in reducing unemployment rate. To sum up,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we are full of confidence that we can decrease the jobless rate and ease the unemployment problem.

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难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谈谈你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看法

谈谈你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的能力“考试能抄就抄抄不到就补考补考不过还有重修大不了就是交钱……”我曾经在网上看到网友这样说很多大学生素质低学生目标不明确、混日子、谈恋爱……却很少想过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这样的大学生在职场上不可能有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和高校扩招有关自从扩招以后大量生源涌入高校可以说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想优秀的毕业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不难的。第二我认为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有些高校忘记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初中相脱离。学生只有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却不强、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眼高手低总想找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对自己的毕业远景高估 不能脚踏实地地干工作于是就处在待业状态 第三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竞争。例如一个单位就写到“本单位招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名要求男性身高1.75米以上”。这样的岗位和身高、性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反映在求职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过性别、年龄、形体相貌、地域等方面的歧视。一些人情招聘和灰色招聘也屡见不鲜 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将来和祖国的未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从现在就开始脚踏实地地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得看法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一大矛盾,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私有企业虽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再次是扎堆现象严重。专业扎堆: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同学们也纷纷报考,导致大家一起来哄抢就业机会,而有些就业机会却受到冷落。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觉得,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相信一句话:平平淡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我们的人生达到生命的制高点。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 近几年来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

当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1世纪初,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这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也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也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应届生就业现状 2001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未就业人数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1年—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以大于10%的幅度增长,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以大约20%的幅度增长,为何应届生就业压力还是如此严峻?原因是未就业应届大学生人数约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成增加趋势,如2001年所占比重为10%,2002年—2003年所占比重分别是20%、30%,从2004年—2007年此比重的增长幅度稍微放缓一些,但是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幅度并没有放缓,这就意味着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还是在大幅度增长,也就意味着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成下降趋势。 据相关调查,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

多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虽然中国现在是经济以高速度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同时加大了企业的投资,房地产业迅崛起,但是这并没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又是为什么?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即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没有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自身问题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 应届毕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均。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 (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 (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大学生就业难论文

如何看待我国大学生 就业难 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来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艰难。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呢?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业形势艰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形势的需求所导致。 2、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冲击,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不少中小企业国外订单锐减,效益下滑,只能想办法压缩成本,减少生产,裁员、停工甚至倒闭关门,而这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但影响到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所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就业难,是否意味着大学生太多了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热点甚至难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在加速、社会在转型,“中国制造”特点

突出,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这个时期,大学生就业难是否有其客观性? 中国的就业市场,从其特点来看,还是一个分割的市场。比如农民工竞争的就业市场和大学生竞争的就业市场并不是一个市场,二者之间难以替代。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技工的就业市场,往往是大学生不愿意做而农民工还做不了的工作。我国经济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升级阶段以后,这三个就业市场都面临新的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其实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与城市化紧密相连。但我们的增长方式是工业占主导,工业产出占GD P的比例之高,在世界各国中少有。而城市化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是职位供给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 那是不是我们大学生数量过多了?有人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批评大学扩招的政策。但问题不在这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增长,要求孩子上大学,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基本需求,我们应努力满足这个需求,而不是抑制这个需求。何况谁也抑制不了这个需求。另外,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3%。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所以必须从就业供给上想办法。趋之若鹜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

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目录 一、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取向加大了就业难度 2 (一) 追求大城市、发达地区 2 (二) “铁饭碗”、“一职定终身”思想严重 2 (三) 择业期望理想化 2 (四) 部分毕业生择业趋向于回归生源地 3 (五) 部分独生子女毕业生择业取向盲目从众 3 (六) “对口”心理比较明显 3 二、影响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原因分析 4 (一) 功利化倾向的价值取向 4 (二) 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生扎堆现象严重 5 (三) 求稳定、怕挫折心理的影响 5 (四) 陈旧的“天之骄子”观念的影响 5 (五) 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的特殊性 6 (六) 综合能力不高 6 三、转变大学生不合理择业观念,促进有效就业的对策 7 (一) 学校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为就业打下基 础 7 (二)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 (三) 寻找多种就业渠道,尝试自主创业 8 (四)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8 (五) 家庭要给予支持 8 (六)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大学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 环境 8 (七) 积极开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问题思考 张燕妮 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 2009级指导教师:王小红 摘 要:随着高校扩招,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走向社会,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史上最高,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持有怎样的择业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本文就当代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的表现,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为转变大学生不合理择业观念,促进有效就业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取向;择业观;就业难;压力 On Thinking about the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zhangyanni education(2009), faculty of education Instructor:wangxiaohong Abstract: With the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s into society,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2013 was the highest in history,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vere, in such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orientation,graduates with employment orientation to influence their employment to a large extent. In this paper,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orientation performanc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nalysis, a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reasonable idea of choosing a job, promote effective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university graduate;employment orientation;employment outlook; difficult employment;pressure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