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实验题目蚯蚓

实验目的蚯蚓生活的环境

实验器材湿土、干土、纸盒、黑色罩子、几条蚯蚓

实验步骤及现象1.在纸盒内一边放入湿土,一边放入干土。中间留有一定距离

2.把蚯蚓放在纸盒中间罩上罩子,过10分钟后观察

3、整理实验器材

现象:打开罩子后发现在湿土的那边蚯蚓数量最多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小学科学三年级实验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实验

2017年浙江省高职考数学全真综合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 设{}1≤=x x P ,32=a ,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

A.P a ?

B.P a ?

C. {}P a ∈

D. {}P a ?

2. 已知1>ab ,0

A.b a 1>

B.b a 1<

C.b a 1->

D.a

b 1> 3. 已知函数)(x f 在)5,2(-上是增函数,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 )

A. )3()2(f f <-

B. )3()4(f f <

C.)1()1(f f =-

D.)1()0(->f f

4. 下列四个直线方程中有三个方程表示的是同一条直线,则表示不同直线的方程是 ( )

A.012=+-y x

B.12+=x y

C.11

2=+-y x D.)0(21-=-x y 5. 一次函数b kx y -=(0b )

的图象一定不经过的象限为 (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6. 函数x x

y -+=11的定义域是 ( )

A.[)()+∞,11,0

B. ()()+∞,11,0

C.),0(+∞

D.[)1,1-

7. 若x 的不等式a x -≥-32的解集为R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

A.),3(+∞

B. ),3[+∞

C.)3,(-∞

D. ]3,(-∞

8. 在数列{}n a 中,若95=a ,且1223+=++n n a a ,则=3a ( ) A.53

B.52

C.23

D.54

9. 若直线1l :062=++y x 与2l :013=-+ky x 互相不垂直,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 第一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一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我们都是科学家 实验序号: 1 9.12 实验名称:做纸鹦鹉 实验仪器:一张彩色卡纸、铅笔、水彩笔、剪刀、回形针 实验过程: 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二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二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 实验序号: 2 实验名称:观察我们周围的小动物 所需仪器:蜗牛、蚂蚁放大镜、菜叶子、玻璃瓶、玉米粒实验类型:分组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三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一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3 实验名称: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仪器: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 汁机、水果刀、烧杯、弹簧秤 实验过程:1.把带有完整根的小草放入试管中,装入适量水。 2.在水面滴入几滴油,防止水分蒸发 3.每天观察液面的变化 实验结论: 第四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4 实验名称: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所需仪器: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直尺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 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 水、直尺 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五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5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毛细现象 所需仪器:烧杯、纸巾(或棉布条)、红墨水 实验类型:演示和分组 实验过程:1、把学生按每五人一组分开,进行实验。 2、观察水的毛细现象 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4、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体会。 第六次实验记录 单元:第三单元 课次:第三课 实验内容:生命之源——水 实验序号: 6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完整word版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工作总结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海石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 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以下是我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的总结: 一、教学内容完成情况与学生掌握情况 本学期圆满完成了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掌握情况如下; 1、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体的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 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能从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 2、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 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任务,能体会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

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 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 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 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科学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 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

三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教案

观察和拓印树皮 一、实验的目的: 1.掌握观察一棵树的方法和顺序。 2.学习怎样拓印树皮的拓片。 3.学会些观察记录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放大镜(02051)20把、白纸20张、蜡笔20支、 三、实验步骤; 1.观察树皮眼看颜色、形状鼻闻气味手摸树皮的粗糙与细腻2表述观察到的。 2、记录观察到的树皮的情况。 3拓印树皮(1)首先用白纸紧贴在树皮上,(2)用蜡笔在白纸上纵向或横向涂抹;(3)涂抹完毕后揭开白纸. 四、实验总结: 观察要掌握好方法、正确运用看、闻、摸、尝等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拓印树皮制作拓片时:白纸要紧贴树干在白纸上涂抹时要掌握好轻重。

观察大树、小草、水生植物、叶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的异同和生长情况。 二、实验器材: 天然材料:狗尾草、水葫芦、金鱼藻、树叶。水槽(02129)2个、放大镜(02052)1个、记录纸(自备) 三、实验操作步骤: (1)观察校园里的大树与狗尾草它们的生长条件并做好记录。(2)观察大树和狗尾草的生长状况的异同并记录。 (3)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并记录。 (4)观察金鱼藻和水葫芦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四、实验结论: 叶是有生命的,也有生长和衰老的过程。

观察蜗牛、蚯蚓、蚂蚁、金鱼等小动物的 身体、运动、呼吸和捕食等特征。 一、目的要求: 1.观察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2.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实验器材: 放大镜(02052)1个 三、方法步骤: 1.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生活环境; 2.观察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运动; 4.整理实验器材。 四、结论分析: 通过观察,学生了解了蚯蚓、蚂蚁、蜗牛、金鱼的生活环境、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等。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所有实验题

一)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一种 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块相同的中间带有小孔的纸板、三个支架 方法步骤:1将纸板安在支架上; 2将三块直板平行放置,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3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 现象:手电筒的光会通过小孔照到墙上 4将中间的直板向右移动10厘米; 5打开手电筒,光对准第一个小孔。 现象;手电筒的光不会通过三个小孔,照到墙上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二种 实验材料:蜡烛、吸管 方法步骤:通过用直吸管观察蜡烛火焰,把吸管弯折再观察火焰。 实验现象:通过直吸管可以看到火焰,吸管弯折看不到火焰。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想个办法,不让磁铁沾水,取出杯中的曲别针。 将磁铁贴在杯子外壁上,慢慢向上推动磁铁,曲别针就会随磁铁向上移动,直到杯口,这样就去取出了曲别针(三)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的什么性质设计而成的?有哪些优点? 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设计而成的优点:(1)提高行驶速度(2)降低噪音 (3)节省能源(4)不污染环境 (四)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好处:塑料具有防水、轻便、耐磨、透明等性质,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不足: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五)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物体停止发声时振动停止。这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 (六)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另一只手戴塑料手套,两只手的感 觉一样吗?为什么? 两只手的感觉不一样。 棉布手套透气性好,透水性好; 塑料手套透气性差,不透水。 (七)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声音怎样传到我 们耳朵里?) 因为地球上有空气,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声音可以通过空 气传到耳朵里,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八)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怎样减弱噪音?(减弱噪 音的方法)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长时间受到喧闹声的刺激,容易患上失眠 症或不能集中精力思考。 (1)可以禁止鸣喇叭 (2)摩托车尾部安装消声器

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一单元 一、实验名称:研究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实验材料:一张长30厘米,宽10厘米的白纸,彩色笔,长杆铅笔9(用来卷纸条) 实验方法: 1、将准备的白纸对折。 2、在对折的两张纸条上分别画上大小相同,神情不一的小人。 3、把上面的一张纸条紧紧的卷在一枝铅笔上。 4、左手按住纸条上部,右手拿着铅笔,让上面的纸条随铅笔不断地快速伸展,卷曲,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结论:这是人眼的一种暂时记忆能力——“视觉暂留”造成的。 二、实验名称: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实验材料:一张红色彩纸、回形针、铅笔、彩笔、剪刀。 实验方法:(一)先做一只纸鹦鹉 1、从活动记录上描下鹦鹉图形,并用剪刀沿边线剪下来。 2、将剪下的鹦鹉图形贴在红色彩纸上,沿轮廓剪

下。 (二)试试让纸鹦鹉站起来 1、把回形针插在纸鹦鹉身上,看看回形针放在哪里,纸鹦鹉可以“站” ,在指环上不掉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回形针放在支撑点的下面,纸鹦鹉就能“站”在指环上不掉下里。结论:纸鹦鹉“站”在指环上不掉下来的秘密是(重物放在支撑点的下面,使 纸鹦鹉上轻下重,保持平衡的缘故。) 三单元 一、实验名称;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材料:一株完整的小草,大试管,试管架,小铲,少许油,水,直尺,橡皮泥 实验方法:1、先用小铲挖一株完整的小草,尽量不要伤到小草的根。 2、把小草根放进大试管中,试管中加水,水面滴少许油,再用橡皮泥封好口,防止水分蒸发。 3、用直尺测量水面的的高度,做好记录。 4、坚持观察一周做好观察记录。 5、比较记录结果。 我的发现:水面高度逐渐下降。 结论:植物每天要“喝水”,生命离不开水。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篇一: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科目科学班级三年级实验日期: 篇二: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篇三: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操作要求及评分标准 1. 清点器材(15分) (1)有清点实验器材的动作。(5分)(2)能准确说出器材名称。(10分) 2. 进行实验(50分) (1)正确使用仪器,合乎规范,注意安全。(10分) (2)按正确的实验步骤,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操作。(30分)(3)实验过程中,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及时做好记录。(10分) 3. 填写实验报告(20分)(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10分) (2)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10分) 4. 整理仪器、收拾桌面(15分)(1)仪器归位、摆放整齐。(10分)(2)桌面整洁。(5分)

(一)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生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鼓和鼓槌、绿豆、钢锯条。实验步骤: 1.把绿豆放在鼓皮上,用鼓槌敲击鼓,观察绿豆。 2.把锯条放在课桌上,一半落空,一只手按住桌上一端,另一只手拨动锯 条。 实验现象:1. 绿豆跳动2. 锯条颤抖实验结论:物体发声时振动。(二)实验名称: 水能传声实验器材:水槽、砂纸。实验步骤: 1. 水槽中加满水。 2. 一个同学在水中磨砂纸,另一个同学将耳朵贴在水槽边听。实验现象:听到了磨砂纸声音。实验结论:水能传声音。(三)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的: 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实验步骤: 1. 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 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完整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亲历科学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 吹纸片 一、活动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 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三、课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和沉 实验时间班级:组号: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气球、泡沫塑料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泡沫塑料放在水里,泡沫塑料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2.把气球放在水里,气球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3.把钩码放在水里,钩码沉了下去。把钩码拴在橡皮筋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放进水里,再用尺子量,发现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说明水中有一股力把钩码往上托了。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 2.所有的物体,在水中无论是沉还是浮,都受到水的。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

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 实验时间班级:组号:实验材料水槽清水瓶盖橡皮泥石块沙子 小组成员记录人:实验目的改变物体浮和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实验步骤 实验一: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把牙膏皮展开;把铁钉放在泡沫塑料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把浮在水面的小瓶装入沙子,把泡沫塑料与石块绑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把鸡蛋浸泡在水槽中,松开手,看到什么现象?往清水中加入食盐,再把鸡蛋浸没在水中,松开手,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一:橡皮泥、牙膏皮、铁钉。实验二:塑料小瓶与泡沫塑料。实验三:鸡蛋在清水中,在盐水中。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时间班级:组号:材料准备水、烧杯、胶头滴管、曲别针、一枚硬币 小组成员记录人:实验目的证明水有表面张力 实验步骤实验一:硬币装水 把一枚硬币平放在实验台上,用胶头滴管往硬币上滴水,边滴边观察,直到水流下来为止,记录有多少滴水。实验二:杯子吞针 1.将烧杯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 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的数量。注意:最后放入的曲别针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4.清点仪器,摆放整齐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一:有滴水水成形状。 实验二:放入枚曲别针,水成形状。结论: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完全相同的中间带 孔的硬纸片三张,纸屏一个。实验步骤1、将三张中间带孔的硬纸片、 纸屏排在一条直线上,(孔在一 条直线上),用手电筒从一端向 纸屏上照射,观察现象; 2、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用手 电筒从一端向纸屏上照射,观察 现象。 观察到的 现象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有光;将中间的硬纸片错开,孔不在一条直线上时,观察到纸屏上没有光。 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光的反射实验 实验目的光是否可以被反射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中间带缝的硬纸片 1张,平面镜一个,纸和尺子。 实验步骤将中间带缝的硬纸片、平面镜放 在纸上,排在一条直线上,用手 电筒从硬纸片缝隙一端向平面 镜上照射,改变平面镜摆放的角 度观察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 线。 观察到的 现象光的传播路线不一样,被改变了。 实验结论光可以被反射

光的色散 实验名称光的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光的组成 实验器材手电筒一个,三棱镜一面,纸屏 一面 实验步骤将手电筒光照在三棱镜上,慢慢 转动三棱镜,直到纸屏上出现七 色光带。 观察到的 纸屏上出现七色光带 现象 实验结论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颜色的光组合在一起 会出现什么现象。 实验器材3支手电筒,橡皮筋,红、绿、 蓝玻璃纸,白纸。 实验步骤将手电筒分别罩上红、绿、蓝玻 璃纸,然后将3个手电筒的光两 两照在白纸上,作好记录;在然 后将3个手电筒的光照在白纸的 同一个地方,观察记录。 观察到的 现象红色+绿色=黄色 蓝色+绿色=靛(青)色红色+蓝色=品红色 红色+绿色+蓝色=白色 实验结论色光混合后会变色,阳光是一种 复色光。

2019最新冀教版三年级科学(2017秋)上册必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上册必背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 1 (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仔细观察刻度尺(零刻度线)的位置,读出其(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 用直尺测量笔的长度,注意直尺的(零刻度线)与笔的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 3. 生活中的刻度尺有(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等。他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不)一样 4. 用直尺可以测量书本的(长)和(宽),用它不能测量我们的腰围,测腰围需要用(软尺)。 5. 现在测量身高多采用(全自动身高测量仪)。我们也可以用身上的尺子(拃)、(步)来估测物体的长度和距离的远近。 6.体育老师要用(轮式测距仪)测量跑道的长度,建筑工人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房屋的长度。 7.(量筒)是常用的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壁上标有(刻度)和(单位),在使用量筒时要知道它的(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 8. 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先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将不规则物体完全放入水中,记录总体积,用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9.液体常用的体积单位一般是(升)、(毫升) 固体体积单位为(立方厘米)、(立方米)等。( 1毫升= 1立方厘米) (1升= 1立方分米) 10. (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11.托盘天平的构成有:左托盘、右托盘、指针、平衡螺母、游码、底座、砝码、镊子构成。 12.托盘天平使用方法: 1.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游码移至0处。 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3.将待测物体放于左托盘,用镊子向右托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的位置。直至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 4.记录称量结果.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5.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盒中,游码移回0处。 13.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14.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使用温度计时,要知道它上面的每一个(刻度)及(最大量程) 15.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要手持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水杯的底和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读取液柱示数。 16停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17.停表的结构:复位键、开始/停止键、显示屏,俗称两键一屏 18.停表的使用方法: 先按复位键,使停表显示的示数归零。按下起始键,停表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按下停止键,停表停止计时。 第二单元知识点 1.像石油、木头、棉花这样直接来自于大自然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2.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石油、粘土、沙、石头、木头、棉花、麻、丝等。 3.常见的人造材料有:人造纤维、尼龙、涤纶、晴纶、玻璃、塑料、纸、陶瓷、石灰、水 泥等等。 4.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玻璃是由(天然材料),经过加工形成的。 5.玻璃是一种人造材料,它们是由(石英砂等天然材料)经过(煅烧)制成的。 6.生活中常用的碗、花瓶、瓷砖等物品,很多都是由(陶瓷)材料制成的。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说出测量长度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测量时使用工具会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长度。 2.能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身体部位的任 务。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测与精准测量,并对其结果敢于质疑和讨论。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测量仪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经过一个暑假,老师看到同学们都长高了,腰围也变粗了,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身高和腰围等各是多少吗?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形成问题: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 (二)认识刻度尺,学会观测方法 1.认识刻度尺。 引导:请大家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学生观察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提示:①刻度尺对齐测量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度线。记数时,切记要减掉代替零刻度线的刻度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加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的记录结果没有意义。 2.学习使用刻度尺。 (1)学生用刻度尺测量一支笔或一本书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 (学生交流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实时评价。) 3.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让学生辨别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介绍测量长度仪器:体育老师用来测量跑道长度的“轮式测距仪”最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练习题

1、亲历科学 一、填空(每空5分,共20分) 1、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的,但他并不()。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就开始了。 2、向两片纸中间吹气,会发现纸片会向()靠拢。 二、选择(每空5分,共30分) 3、昼夜现象是由于()形成的。 A地球的自转B月球的自转C太阳的公转D气候的变化 4、将白糖放入盛有水的量杯中,等白糖溶化后水面会()。 A明显上升B不动C明显下降 5、夏天,人从水中游泳出来,到阳光下会感到()。 A暖和B凉爽C没什么变化 6、闪电和打雷()同时发生的。 A是B不是 7、将一块中间是穿有正方形孔的木板拿到太阳下照射,木板下的阴影中间亮点是()。A方的B圆的C不规则的 8、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乒乓球()。 A会被风吹跑B会在电吹风的吹风口上方旋转 三、判断(每空5分,共10分) 9、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10、水从高处流往低处,说明地球有引力。() 四、问答(每题20分,共40分) 1、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我猜想: 原因: 2、用手托住乒乓球,从漏斗半径口向下吹气,再慢慢放开手,会发生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 原因: 2、认识自己 一、填空 1、我的身体由()()()()部分组成。 2、、指纹终生不变,皮肤损伤,新的指纹仍具有原来的()。近年来,科学家已将()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计算机的()系统和()系统就利用了这一技术。 3、躯干包括()和(),四肢包括()和()。

4、每个人的指纹都(),而且终生()。 5、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双眼皮,可以利用()看,要知道身高,可以利用()量,要知道心脏在哪里,可以利用听筒(),要知道有几根肋骨可以用手()摸。 6、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 7、留指纹时一般留()手()指的指纹。 二、选择 1、在我们人体的特征中,()等是不易改变的。()等是容易改变的。 A胎记B指纹C有、无耳垂D有、无小辫E有、无酒碗 F平舌、卷舌G指甲长短H大拇指能否向背弯曲I单、双眼皮 2、人有脖子,脖子又叫(),胳膊和腿统称()。 A头B颈C躯干D四肢 3、人的心脏位于()。 A胸腔中部偏左B胸腔中部偏右C胸腔正中部 三、判断。 1、在每个人的一生,特征是不会改变。() 2、我们左右手的指纹是一样的() 3、孪生姐妹长得一定一模一样。() 4、人的手指受伤了,再长出指纹与原来不一样了。() 5、没有卷尺无法测量胸围和腰围。 四、在轮廓图上填出人体各部分名称。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记录单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物体的浮与沉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气球、泡沫塑料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下沉的物体就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步骤 1、把泡沫塑料放在水里,泡沫塑料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2、把气球放在水里,气球浮在水面上,往下按,感觉有一股向上的力。 3、把钩码放在水里,钩码沉了下去。把钩码拴在橡皮筋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再把钩码放进水里,再用尺子量,发现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说明水中有一股力把钩码往上托了。 实验现象及结论 1、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 2、所有的物体,在水中无论就是沉还就是浮,都受到水的。下沉的钩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的重量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改变浮与沉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实验材料水槽清水瓶盖橡皮泥石块沙子 小组成员记录人: 实验目的改变物体浮与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实验步骤 实验一: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把橡皮泥捏成碗形;把牙膏皮展开;把铁钉放在泡沫塑料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二:让浮着的物体沉下去 把浮在水面的小瓶装入沙子,把泡沫塑料与石块绑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三:把鸡蛋浸泡在水槽中,松开手,瞧到什么现象?往清水中加入食盐,再把鸡蛋浸没在水中,松开手,瞧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一:橡皮泥、牙膏皮、铁钉。实验二:塑料小瓶与泡沫塑料。实验三:鸡蛋在清水中 ,在盐水中。 三年级科学实验记录单 实验名称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时间班级: 组号: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各课知识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题 一亲历科学 1. 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 2. 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 3. 关于电视你想知道什么?答:电视机为什么会有图像,而且图像还会动?电视机开的时间长了为什么会发热?为什么看电视会伤眼睛? 4.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你会看到纸片(向中间靠拢),这种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 5、闪电和打雷时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6、用手轻轻托住乒乓球,从漏斗颈口向下吹气,再慢慢放开手,会发现(乒乓球不落下来,却在漏斗颈口上下跳动)。 二认识自己 1. 记下现在的我的办法是什么?分别用什么来帮忙?答:勾画轮廓,是眼睛和手来帮忙。量身高和测体重,是尺子和称来帮忙。 2.我们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躯干又分为(胸部)和(腹部);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 3.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4.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有些特征是(会改变)的。如:(身高、体重、发型等);有些特征是(不会改变)的。如:(指纹、胎记、血型等)。 5、要知道自己的特征有很多办法,比如,要知道有没有双眼皮,可以利用(镜子)看;要知道有几根肋骨,可以用(手)摸;要知道身高,可以利用(尺子)量;要知道心脏在哪里,可以利用(听筒)听。 6、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而且终生(不会改变)。皮肤损伤后,新生的皮肤仍然

具有(原来)的(纹理)。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将(指纹识别技术)运用到其他领域,计算机中的(指纹识别系统)和(银行储蓄系统)就利用了这一技术。 三寻找动物和植物 1. 我们周围有许多(动物)和(植物),只要我们认真去寻找。我们周围的动物有蚂蚁、蝴蝶、小猫、小狗、小羊等,植物有小草、杨树、柳树、月季花等。 2. 我们在观察动植物时,不了解的物体不要(直接用手摸),不要去(危险)的地方。 3. 我们在寻找周围的动物和植物时,要(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 4. (眼)(耳)(鼻)(舌)(手)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在观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5. 观察动物和植物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耳朵听。眼能帮助我们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耳能听出声音的(高低)(强弱),鼻能帮助我们辨别物体散发出的(气味),舌使我们尝出物体或物质的(味道)。 四蚯蚓 1. 通过实验我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2. 蚯蚓的身体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身体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在离大环较(近)的一端,身上长有短而坚硬的(刚毛)。 3.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观察与一般的观察不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全面)、(仔细)地观察,及时记录。 4. 科学观察可以凭借我们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进行,也可以利用(放大镜)(显微镜)(摄像机)等仪器对事物进行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同时,在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实验一 实验名称:模拟猫足接触和感知环境实验 实验器材:凳子、毛巾(或棉布)、皮筋等。 实验步骤: 1.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时,分别挪动凳子,对比声音的大小。 2.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时,分别推动凳子,对比声音和用力的大小。 3.凳子腿不包裹毛巾和包裹毛巾时,将凳子拾至同一高度后,手握凳子让其落下,对比落地时手上震动感的强弱。 实验现象: 不包裹毛巾时,推动凳子,凳子容易向前滑;向前挪动凳子、抬起凳子撞击地板,声音会非常大,凳子落地时手部的震动感比较强。 包裹毛巾后,不容易推动凳子;无论向前挪动凳子,还是抬起凳子撞击地板.基本没有声音,凳子落地时手部也没有很强的震动感。 实验结论:猫通过足接触和感知环境,猫足肉垫有消音、防滑、缓冲的作用。 实验二 实验名称:探究鱼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 实验器材:气球、水、洗洁精等。 实验步骤: 1.给气球装满水,摸一摸气球球的表面。 2.在气球表面涂上洗洁精,再摸一摸。 3.比一比两次触摸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鱼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减小鱼游泳时水对它们的阻力,有利于鱼的生存。 实验三 实验名称:探究鸟羽毛的特点 实验器材:羽毛、滴管、盘子、小刀 实验步骤: 1.掂一掂羽毛,感受羽毛的重量与身边的哪些物品接近。 2.用小刀横切或纵切羽轴,观察羽毛内部的结构。 3.羽毛放在盘子中,用滴管滴-滴水在羽毛上,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羽毛的重量很轻。羽毛羽轴是中空结构的。水很难渗人羽毛中。 实验结论: 羽毛是中空结构的,质量很轻,具有防水性,有利于鸟飞行。

实验名称:探究翅膀大小对鸟飞行时间的影响 实验器材:两张不同颜色的A4纸 实验步骤: 1.用质量相同的两张A4纸,折成“翅膀"大小不同的纸飞机。 2.在室内无风的条件下,从同一高度、同一角度、用同样的力量同时放飞纸飞机。 3.观察哪只纸飞机先落地。 实验现象: 大翅膀的飞机比小翅膀的飞机飞行时间长。 实验结论: “翅膀”的大小会影响纸飞机飞行的时间。由此可以推想:翅膀大小对鸟飞行时间有影响。 实验五 实验名称:探究植物的根能否吸收水分 实验器材:玻璃瓶、水、带根的植物、植物油、棉花、彩笔等 实验步骤: 1.将玻璃瓶中注入清水。 2.只把植物的根完全浸没到水中,滴入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 3.用棉花等材料固定植物,用彩笔标记水的高度。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玻璃瓶中的水变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实验六 实验名称: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实验器材:凤仙花(或带叶的植物)、水、红墨水、矿泉水瓶(或锥形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根凤仙花枝条。 2.在装有水的矿泉水瓶里滴人红墨水。 2.把凤仙花枝条插人矿泉水瓶中。 3.将插有凤仙花枝条的矿泉水瓶放在阳光下,有利于促进水分的吸收,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把茎分别横切和纵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看到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有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实验七 实验名称:叶的蒸腾作用实验 实验器材:一株植物、两个透明塑料袋、皮筋等。 实验步骤: 1.选择两根长势相同的枝条,把其中一根枝条的叶去掉。 2.把透明塑料袋分别罩在两根枝条上,并把袋口扎紧。 3.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上水珠的变化。 实验现象:带叶枝条的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又多又大。 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表面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的特性。 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证 据。 1 /

实验器材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 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 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养 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 2 /

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 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 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 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 3 /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全套】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1.亲历科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过程方法从自然和社会科学生活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学习提出问题。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1.态度情感能对周围的常见现象产生好奇的心理。 2.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 一.引入活动: 1.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三个插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秘的好奇心。 2.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问题多。 观察“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秋天里书页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插图。小组讨论“关于电视的若干个问题”。 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常见的电视机提出的问题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预设教学内容预设学生活动备择方案 二.吹纸片: 1.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说出这个活动的现象和空气的流动有关系,允许学生对此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二.吹乒乓球 1.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均匀,快速,连续吹气。 2.这个实验大概要10分钟左右完成,一般选择在课上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3.教师在组织这个活动的时候,可以在乒乓球下面放一个盆,使球掉到盆里,避免学生四处找球。 学生在此活动进行的时候可分组完成,一般两人一组,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 总结本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教师不必要纠缠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册

1.2观察校园里的树木 实验内容: 1.观察校园里的树木。 2.比较不同种类树木的特征。 3.比较同一种类不同树龄的树木。 实验器材:无需准备。 观察步骤 1.到校园里观察不同种类的树木(榆树、柳树、柏树、松树、梨树),观察它们外形特点有什么不同。 2.观察不同树龄的同一种树,观察他们的不同特定。 观察记录 1.用简笔画记录不同树木的外形特点: 2.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种树木()的特点区别最为明显,可以作为一棵树的名片。 A树叶B树干C树冠D树皮 3.不同树龄的一种树木的()有明显不同,是代表树龄的最明显标志。 A树叶B树干C树冠D树皮

1.3比较大树和小草 实验目的 1.认识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 实验器材:无需准备。 观察步骤 1.到校园里去观察不同的花草树木,分别找出它们的根茎叶,测试茎的柔韧度和坚硬度,讨论它们的寿命。 2.比较大树和小草,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观察记录

1.5观察叶 实验内容 1.观察不同植物叶的结构。 2.找出叶的共同结构特点。 实验器材:放大镜。 观察步骤 1.到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的叶的结构,找出他们的主要结构部分:叶柄、叶片、叶脉。 2.比较植物叶的异同。 观察记录 1.植物的叶都由、、撒部分组成。 2.画一片观察到一种植物的叶,并标出它的叶柄、叶片、叶脉。

2.1寻访校园里的小动物实验内容 1.寻找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 2.观察不同的小动物的不同生活环境。 实验器材:放大镜。 观察步骤 1.到校园里去寻找小动物。 2.观察小动物的家在什么地方。 观察记录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1、亲历科学 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地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3、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4、开始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5、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引起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培养提问题的意识,训练提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吹风、乒乓球、纸片、饮料瓶自制的漏斗、自来水龙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谈话:科学课是学什么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科学。(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认识图标:书上都有哪些图标,他们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 评:丰富感性认识,为读懂课本做准备。 演示实验:用电吹风向上吹乒乓球。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评: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转入课题。 指导学生学习提问 板书指导读图:第二页的3幅图表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小鼠标提出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提出的? 指导提问:观察每幅图的自然现象,你又想到了什么有关的问题?用为什么会或是怎么回事儿的方式提出了,写在记录本上。 巡回观察发现好的问题。 课堂交流汇报: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问题,肯定、鼓励发言者。表扬积极参与者,表扬能写出三个以上问题的学生。 通过认识电视机,练习题问题。 关于电视,你产生过哪些问题?你知道哪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的进行讨论,把问题写在记录本上,问题越多越好。巡回指导。 评:培养学生信息交流意识。 学生回到讨论结果,肯定和表扬各组成绩,表扬优秀小组。 指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出示制片学习实验方法:向2片纸中间吹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1:学生实验吹纸片,指导学生记录。 指导猜测:请你猜1猜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你的猜测写在记录本上。 1

2020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 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学期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20课,第一单元,“生物资源”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并热爱宝贵的生物资源,能够对生物及非生物做出辨别,能够对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有一定初步的认识。第二单元,“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对动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动植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第三单元,“生物的相互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是彼此独立的,同样也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植物的生存会影响到动物的生存,人类的活动又对大自然产生的影响。第四单元,“天气变化”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出疑问,帮助学生认识天气的一些变化,能够组织语言来描述天气,并且能够在气象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第五单元,“小小气象站”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心天气变化,利用自己建立的“小小气象站”观测、记录天气变化,并坚持做长期天气观测。 五、教学措施: 1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 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3、加强观察、实验、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