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徽宗崇道的表现

简述宋徽宗崇道的表现
简述宋徽宗崇道的表现

引言

宋真宗死后,宋徽宗继位,宋徽宗同时也继承了其前辈的思想,同样的崇拜道教,其对道教的崇拜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徽宗之所以笃信道教,这与他在年少的亲自经历的一件事密不可分,当时宋徽宗在刚刚当皇帝的时候,下无子女,其请教当时擅长医药学的道家术士刘混康教授“广嗣之法”,尽管这个方法到底效果怎样?至今已无人可知,但是相对于当时的宋徽宗而言,其在不久之后始得子嗣,还不止一个,宋徽宗的一生,子嗣众多,据统计就有几十人。至此,赵佶便将刘混康等道士当作神仙,曾很多次的向道士讨要“灵丹”、“仙饵”、“镇心压惊符”等仙丹灵药,也像其前面的皇帝一样追求长生不老。同时,崇道也是宋徽宗加强政权巩固的一个重要的政策之一,因此才导致他如此的崇尚道教。

一、宋徽宗崇道的源起

(一)北宋历代皇帝对道教的崇拜

宋初,宋太祖、宋太宗亦祭祀老子和建道观,对道教著名的人物苏澄隐、马志通、张守真等人赐“先生”、“大神”称号,宋太祖在夺取政权后周时,曾利用“符命”为其制造舆论,特别是华山道士陈抟,曾以此帮助他积极争取群从。,太祖赵匡胤即位后还组织开封城内的道士进行道教学业考察,辞去道学品行不优者,使道家的学员素质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召见道徒更是频繁,同时对黄白等术颇感兴趣,在太宗统治时期,陈抟、王怀隐、陈利用、赵自然、柴通玄等人均受到尊宠。同时加大对道家宫观的投入,兴修了众多的道院。还下诏搜寻全国道经命部下等人进行校正,删简杂重部分始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分别赐予每个道观。在太祖和太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使五代之乱以来道教微弱的局面得以改变,道教得以恢复发展,并为它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宋真宗赵恒时,道教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由于宋王朝的统治已日益巩固,社会经济也比较繁荣。至“澶渊之盟”以后,外部的环境更加稳定,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来扶持道教。宋真宗亲自制造了诸如天书符瑞、天神下降的奇迹,并效法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认道教神仙为祖,只是因为自己姓赵不便奉老子为圣祖,所以宋真宗从道教历史中选取一位赵姓者当作圣祖,至此天神下降并赐语的故事便频繁出现,借此来维护其赵姓王朝的统治。就如史料所记载的一样“来月三日,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①尤中神符五年(1012)十月,宋真宗自称梦见神人传达玉皇大帝的命令,让他等候赵家始祖的接见。原来赵家始祖是远古的轩辕黄帝,名为赵玄朗。同时真宗布告天下尊黄帝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圣母号曰“元天大圣后”。从此一个有名有姓的道家神仙人物、赵氏始祖产生了,公元1015年,又将玉皇大帝的圣号尊称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就此,宋真宗将道教与北宋赵家王室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天书下降的影响下,宋真宗更加热衷于兴建宫观并制定了许多与道教有关的节日,像天庆节、天祝节、天祯节、降圣节等等,此外,他还制定了有关朝拜圣祖、玉清昭应宫、景灵宫等敬神乐章,制订道书。在宋真宗的大力支持下,道教的发展在北宋出现了第一个崇道的高潮,也为接下来宋徽宗更加崇拜道教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二)宋徽宗的个人原因

在元符三年(1100),宋哲宗赵煦驾崩,当时只有25岁,哲宗无子嗣,所以当时的继承人成了最大的问题,而端王赵佶是与哲宗同父异母的兄弟,最有继承权的申王有目疾不便为君,于是赵佶便被选中。早在即位之前,就有方士郭天信预言他“当履天位”。就此,先天不足的赵佶登上皇位后对道士和道教表现出了特别的尊重,此乃宋徽宗崇道的一个前提原因。在宋徽宗在位期间,为了神化自己,赵佶极力效仿唐玄宗和他的前辈宋真宗,利用“天神下降”来神化自己,认为自己即位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当时的政权可谓是政局危机四伏、内忧外患。在内有方腊的农民起义,外有北方的金国时刻威胁着他的统治,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稳定人心,利用道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所以这是造成宋徽宗如此崇道的根本原因。最后则是在当时一些道士和奸臣的妖言惑众下,如林灵素,王老志和蔡京之子蔡攸等人的蛊惑,也为宋徽宗崇拜道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在宋徽宗即位之处,无子嗣,茅山道士刘混康教以“广嗣之法”,最后生下皇子。因此对道教道士很是崇信,至政和年间,他开始大规模的崇道,他多次命令下面的各个郡县搜寻和讨访懂得道家法术和仙术的道教人员,当时著名道士徐神翁、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张虚白、王文卿等,都是从各个郡县的官员推荐给宋徽宗的。宋徽宗赵佶又下诏让各个郡县州府按照儒家学说的模式建立道家学说,同时还按照当时的朝廷给政府官员的官吏制度,给道家的道士建立了道教的各种官职和设立道官制度。宋徽宗还非常看重道教的书籍,对其进行详细的编著和撰写,继承皇位的不久之后,又在各个郡县范围内,收集和道家有关的史料和书籍,在政和年间的中期,最终整理和编撰了《政和万寿道藏》,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印刷。同时,宋徽徽宗还利用大批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在各个地方修建和维修了大量的道院和宫观,这是继唐朝以来又一次使全国的道院宫观发展到巅峰。宋徽宗在大力崇道的同时,对佛教采取贬毁的政策,将佛教划为外来的,不是中国本土宗教,而且还宣扬乐死恶生,与中国传统的人情伦理不符,故而不予重视,并严令三教相混,旨在抬高道教和儒教的地位。接下就让我们看看宋徽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对于道教崇拜的主要表现。

二、宋徽宗崇道的表现

(一)宋徽宗崇道在政治上的表现

1.宋徽宗梦“天神”下谕而兴道,大兴土木

他和宋真宗一样,都是天神下降从而指引他兴盛道教,根据史料《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一记载,宋徽宗还在他的端王藩邸时,就曾自己梦到太上老君面谕:“汝以宿命,当兴吾教”。②政和三年十一月(1113),还宣称有天上的神仙人物降临到他的玉津园,因此宋徽撰写了《天真降临示现记》散布到全国。当时的道士林灵素为迎合旨意,在政和七年二月,宣称青华帝君将在晚上降临在宣和殿,火龙神也在内宫中降临,两者都说:“假帝诰、天书、云篆”。③于是宋徽宗便在上清宝箓宫召见二千多人道士,并让道士林灵素宣谕其梦见天神托梦这件事。言徽宗为神霄玉清王下凡,左右近臣及宠妃皆是神仙下凡,林灵素还宣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主南方,号长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于世,其弟号青华帝君者,主东方,摄领之。己乃府仙卿曰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④建立了神宵教,宋徽宗便以道教教主自称,同年,他还授意当时的道录院正式册封他为“教主道君黄帝”,使道教成为了国教。自此宋徽宗开始了轰轰烈烈崇道之路。为了发展道教,宋徽宗在完全不顾国家财力和物力下开始大兴宫观。宋徽宗在公元1102年于京师修建了长生宫,以祠荧惑。又于大观年间,为纪念祖先赵匡胤举兵反周,在陈桥修建显烈观。政和年间,宋徽宗又修建了阳宫和玉清宫在他的出生时的地方福宁殿的东面,在后来因为宋徽宗宣称自己为教主道君黄帝,乃是神霄玉清王下凡,所以将玉清宫改名为玉清神霄宫。同年,又在开封修建了葆真观,次年在皇宫附近修建了上清宝箓宫,为了方便他经常前去座斋醮和授箓等事,在城上建造了复道使其与皇宫相通,还在其神霄宫中铸造了九个巨大的鼎,彰显他的功绩。铸造九个大鼎这也是宋徽宗当时崇道的重要活动,铸造九鼎起源于道士魏汉津,魏汉津在崇宁年初被宋徽宗召见,并向宋徽宗惑言,蛊惑宋徽宗的禀赋超凡脱俗,与其他人不同。于是请求宋徽宗按照拇指的长度为标准,中指的直径及周长为标准,用以制造大鼎,当时的大臣皆不赞同,但唯独宰相蔡京却极力赞同这件事,最后在宋徽宗的命令下先将九个大鼎铸造好,以后再慢慢铸造帝座大钟和二十四节气钟。

与此同时,不仅是在京师,他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政和五年九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宫观,塑造圣像。第二年又下诏命令天下的天宁万寿观改名为神霄玉清万寿宫,在大殿上设立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神像等。同时宋徽宗还规定凡是改建时“不虔”者或执行不力者都要受到惩罚。公元1119年宣和年间在京城的玉清神霄宫建成,宋徽宗亲自撰写了《神霄玉清万寿宫记》,并命令将这本书制作成碑文放于开封城内的神霄宫里,以此碑作为蓝本让天下摹勒立石,于是刻有《神霄玉清万寿宫记》碑文的神霄玉清之宫观遍布天下。在崇宁、大观这几年的时候,修建大量的元符万宁宫于当时的道教圣地茅山和一些著名道教名山,将上清观迁往龙虎山上等等。这是继唐代以后,宫观再一次出现发展的盛况。此外,宋徽宗在崇道期间中最大的兴作当数万岁了,在宋徽宗的极力支持下,开始时本不过数

仞冈阜的万岁山,一日日的逐渐广大,宰相蔡京和童贯等大臣为了迎合宋徽宗,在苏、杭两州设立了花石纲、置应奉局等,大力收集江南的奇石异竹,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运送到京师,历时六年方才完成。

2.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设官职

政和六年九月,宋徽宗将玉皇大帝加封成“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第二年的五月,又上地祗徽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祗”。宣和元年六月,又将庄子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御寇则封为了“致虚观妙真君”,配享混元皇帝。除此之外,茅盈、茅固、茅衷、张道陵、真武、关羽、陶弘景、陆修静等人赐号或加封真人、真君,并且对龙神、山神、城隍以及江河神等神人大加封赐。其他诸神,都加有封号。并切制定了道教节日,如老子的诞辰作为真元节和请华帝君诞辰作为元成节等等。

宋徽宗按照当时朝廷的官吏制度,给道士设立了道职和官位。根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在公元1118年十月,宋徽宗设置了道官共有二十六等,道职则分八等,有校籍、授经、诸殿侍晨等等,这些官位相当于当时朝廷的修撰、直阁、侍制等官吏。宣和三年(1121),在京师里设置了道录。重和元年开始建立道学制度,还命令各地仿照儒学的形式设立道学,每年进行考试,试经选拔,分元士、高士、良士、上士等若干品级。同时令太学和辟雍置《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各两名。不久又于诸州添置道学博士。

3.诏令天下搜寻和重用有法术、道术的道士

徽宗执政期间,曾多次下旨在全国范围内令各地郡县搜寻道士。在当时有很多的道士都受到了宋徽宗的亲切召问和封赐,例如王允诚、王老志、张虚白、王文卿、刘混康等等。其中尤以林灵素的权势最为显赫,可谓是“出入呵引,至与诸王争道”,林灵素和王允诚被称为“道家两府”。⑤除了召见和各种赐封道士外,为了提高道士的社会地位,宋徽宗在大观园年二月(1107)还下诏规定了了道士序位在僧人、女冠之上。在政和七年正月下旨要求各地方在冬季祭祀大礼和朝觐神霄宫时,作为前导的道徒需要数百人为标准去朝觐,同时还下令在与政府衙门迎接时,全国的道士可以免掉阶墀等礼节。同时道士在与各郡县官员监司接见时,按照长老法的规定。公元1121年,又下旨命令天下的宫观道徒、道士与地方官员相见时,各监司和郡县官员必须以客礼待之,不仅是地方官员,就连宋徽宗自己在会见道教人士时,也经常以客礼相待。以至于当时很多的道教首领的实际地位已然超过了一般的大臣,许多的道士

不仅拥有道官官职,还享有俸禄,而且每到节日斋施,动辄数十万人,可谓数量庞大,赐予每一个道观的田地都不于数百千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宋徽宗在对道教的崇拜上已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地步。

4.崇道毁佛

宋徽宗在统治期间,为体现道教是国教这一基础地位,宋徽宗在极力支持道教地位的同时,还竭尽全力摒除佛教。徽宗极力崇道意犹未足,同时还辅之以对其他宗教的排斥、打击,佛教自然是首当其冲。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与本土自生宗教--道教的冲突由来已久。然而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佛教早已中国化了。但在宋徽宗执政期间,位于北宋北方的金人却一步步的强大起来,来自女真族的军事压力下,外来之教佛教的地位再一次的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赵佶在登位之处即有重道轻佛倾向。大观园年(1107)二月,诏令道士女冠地位在僧尼之上,同时还命令各个士庶阶层严禁崇拜佛僧,重和元年(1118)四月,宋徽宗下令将佛教中有关诋毁道、儒二教的书尽数焚毁。第二年的正月,下令将佛教纳入道教,将佛教中的人物改为道教神仙人物,如佛教佛陀改称为大觉金仙,罗汉、菩萨则变为仙人、大士。僧人为德士,尼姑则为女德,改变衣服样式,改称姓氏。僧录司改德士司,寺改为宫,院改为观。同年五月,又下令德士(僧人)加入道家学派,学习道术和法术,宋徽宗企图通过这一系列的行政手段来达到一举废除佛教,但这样是肯定行不通的,后来这一政策便废止,佛教的寺院改回原来的名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宋徽宗对于道教的崇拜达到了一种无法复制的地步。

(二)宋徽宗崇道在文化上的表现

1.提倡学习道经,建立道学制度和博士

宋徽宗为了进一步推行他的崇道方针,在政和七年八月,在宣和殿大学士蔡攸的建议下,宋徽宗将《文子》《亢桑子》纳入到国学的范畴,与当时的《列子》《庄子》并行。同时宋徽宗还亲自给《道德经》作注释。在试行期间,位于兖州的王纯向宋徽宗上书请求,让学士学习《御注道德经》,科举考试出题则按照这本书出题。与此同时还下诏规定:“自令学道之士,许入州县学教养,所习经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庄子》《列子》为小经,外兼通儒经,俾合为一道,大经《周易》,小经《孟子》。”⑥凡是刚刚入学者都被称为道徒,此后的每一年都会进行考试,根据其考试的成绩分别授以良士、方士、高士、上士、元士等称号,按照当时的官吏制度从五品到九品授予。同时学道之士按照儒学的贡士法,在考试中优胜者可升为贡士,到京师进入太学预备学校(辟雍)学习,然后每三年组织一次“大比”,贡士参加此考试,在考试中合格者即可成为有道之士,才可以被赐予的不同等级的道官及

道职。宋徽宗为了普及道经的学习,还下令道录院选取数十部道,做成雕版颁发之每个州郡。而后,又下令规定:太学、辟雍各置《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两名。“诸州添置道学博士,择本州官兼充。”⑦宋徽宗采取以上措施,促使了道教、儒家的合二为一。直到宣和二年正月,宋徽宗就下令“罢道学,以儒、道合为一,不必别置道学也。”⑧宋徽宗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制定完善道学制度,让道经成为当时的主要书籍从这里看出其对道教的崇拜,同时也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2.编修道教历史,撰写《道藏》

宋徽宗为了使其崇道的思想更为世人所知,同时也为了宣扬他的崇道政策,他在重和元年九月,重编了道教的历史,即为《道史》。根据史料《宋史·徽宗本纪》里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用蔡京言,集古今道教事为纪、志,赐名为《道史》。”⑨道史》的体制则是效仿了《史记》《汉书》分别使用了纪、志、传三部分。同时宋徽宗还为《道史》编撰了道教年号,从龙汉年间起,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但宋代部分则被称为《道典》。这在当时是我国官方修编史料上的第一部比较全面的阐述道教历史的巨著,不过如今已经遗失。但其意义非常重大的,这本书详细的解释了《道史》的纪、志、传三个部分的的内容,有史料记载:“道纪断自天地始分,以三清为首,三皇而下,帝王之得道者,以世次先后列于纪。以天地、宫府、品秩、舆服、符箓、仪范、禁律、修炼、丹石、灵文、宝书等为十二志。男真自风后、力牧而下,女真自九灵元君而下,及臣庶之得道者,各以世次先后为传。”⑩从这史料就可以看出宋徽宗在编修《道史》时就将帝王加入其中,同时彰显了他的崇道之心。

宋徽宗不仅编修了道教历史,他还在全国访求道经,并且亲自主持修编了《道藏》。公元1102—1106年中,宋徽宗诏令天下在全国范围内搜寻道家书籍和著作,命令道史主管道教历史的道官进行校订,从崇宁年间到观间年间,这本大藏已有五千三百八十七卷。其后的几年内,宋徽宗继续访求道教仙经。主持编修了《万寿道藏》,加上以前所收集的刊订一本,总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制成镂板,利用当时先进的雕版印刷术将全本《万寿道藏》进行刊板印刷,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首次。

3.神霄派的创建和林灵素的神化徽宗

神霄派是在北宋末年从天师道中演化而来的,其创始人为宋徽宗时期的王文卿。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当时宋徽宗特别推崇神霄派,并且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所推崇的是神霄教中的神霄之名,据古代记载天有九重,也就是九霄,最高的一层为神霄。可见神霄就是指

的道教神仙居住的最高仙境,代表其高远尊贵之意。宋徽宗当时看中了神霄派这一要义,自称“道君皇帝”,以彰显其在道教中的地位。为了宣扬其道义,宋徽宗特下诏将福宁殿东建的玉清和阳宫改名为玉清神霄宫,天下所有的天宁观改名为神霄万寿宫,宫中放置长生大帝像(宋徽宗),供道徒膜拜,由此可看出神霄派的声势越来越兴盛。一时广大多数的道教徒积极加入到神霄派,使道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政和、宣和年间,在宋徽宗大力崇道下,道教的地位一时尊贵无比,当时一大批道士受到宋徽宗的重用,如王允诚、王冲道、李得柔、董南运、徐知常、王文卿等,其中尤以林灵素最为受宠,宋徽宗赐予林灵素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视中大夫。同年九月,特授本品真官,免视法。一时间林灵素权势熏天,竟使朝廷为之升他为温州为应道军节度官位显赫。

什么林灵素能受到宋徽宗的如此宠信,除了与宋徽宗本身崇道有关,还在于林灵素本人的一些因素。林灵素本名为林灵,当时的温州人,幼年曾经当过僧人,但因其师父的打骂,后来才该做为道士,这也是他为什么极力惑言宋徽宗排斥佛教的主要原因。林灵素为人颇为机敏,好大言,他自称“上知天上,中识人间,下知地府之事。”又极力宣扬宋徽宗为上帝之长子,长生大帝君,获得了宋徽宗的赏识,同时积极宣扬宋徽宗乃神人,使宋徽宗达到神人合一,成为神权和君权合一的皇帝。他这一系列的神话符合了当时宋徽宗的心意,宋徽宗自认为是天上的神人下降,就应该成为天上、人间、地府等一切的主宰。同时也就有资格做道教的教主了。林灵素又说佛教对道教的发展不利,宋徽宗马上接受他的意见,说佛教为“金狄之教”,诏令天下的僧人的服装、称号、礼节、言论行为,一律“改从中原”——佛要改名称为大觉金仙,菩萨改称大士,罗汉改称尊者,和尚改称德士,以宫代寺,以观代院,而且要求僧侣学习道教经典。在宋徽宗的支持下,林灵素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满,就连皇太子与他相遇都要避开,最后还是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4.宋徽宗将崇道的思想融入到书画中

宋徽宗在其统治期间,他在绘画、书法、诗词、音乐、花石、鉴赏等方面均有涉猎,其中他在书画上的成就造诣上有着很高的成就。在绘画和书法上分别创造了“院体画”和“瘦金体”,广为世人所认可。宋徽宗的绘画活动不是独自的他常常与道教、儒教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要把他的书画与他进行的道教运动联系起来,所以他才处心积虑的在全国寻找花石纲和各种祥瑞。

其中更是有大量的作品体现出了宋徽宗在对道教的崇拜,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五色鹦鹉图》,此画本就是宋徽宗在为国祈祷鸿运时而创造的,主要是以工笔画的形式,充分先出了热烈、喜庆,表达了宋徽宗的祈求上天,敬畏上天的心情。画中五色鹦鹉站在杏花树上,杏花在道教中的含义是“仙花”,

经常出现在道教书籍中借以代表吉言,同时杏花也常常出现在著名的神人栖身处,一些地方还认为杏花是仙人的食物。杏在道教活动中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道家修炼的场所和道观被称为杏坛,可见杏花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道教而言。正是因为杏花是道教仙花的这样一个地位,而宋徽宗却非常崇道,因此杏花成为了他画中的最常见的植物。而“五”这样的一个数字在道教的教义中既有象征着五个方位的意思,同道教的阴阳五行相对应,五色则是象征着天下的意思。而且鹦鹉在古代则被视为祥瑞,宋徽宗认为鹦鹉能“惠吐夛言”,把它列为祥瑞之禽。宋徽宗在政和年初,完成了一幅巨制《筠庄纵鹤图》,他在这幅画中画了二十只仙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讲道教的思想放入到画中,更多的画则集中在他的《宣和画谱》中。“瘦金体”则是宋徽宗的另一大成就,与楷书相对比,宋徽宗在其草书中显得更加飘逸自然,通神运气、绚丽灵动,突显出了道教的那种自然无为的超脱世俗的非凡境界。例如,《千字文卷》、《草书团扇》、《纨扇七言诗》。他的书法还可以看出他在对道教崇信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主体精神是那么自由脱俗,尽情抒发的是一种灵性,更是那道教思想中的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所有道士、道徒所追求的精神内涵。从宋徽宗的书法中可以感觉出对生命的渴望及不停的追求和道家那种还原本色及无任何做作内涵,同时还体现了宋徽宗本人的清静虚明的道教情怀。

三、宋徽宗崇道的影响

宋徽宗崇道所造成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在利的方面,由于宋徽宗的大力崇道使中国道教的理论体系和神道体系变得更加的完善,尤其是《道藏》的编修和《道史》,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大兴土木建造了大量的宫观,使道会变得繁荣,留下很多的道教遗迹和建筑,促进了道学的发展。在宋徽宗的推动下兴起了若干新教派,例如神霄派、清微派、京华派等等。最为突出则是宋徽宗的书画,正是因为其对道教的崇拜,才能书画出如此精美的作品,让世人为之赞叹。还有则是在宋徽宗统治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对道教史和学术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涌现了一批道教道经,同时在道教的历史、教理、医学、养身学等哲学思想、军事思想、政治思想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样宋徽宗的大力崇道也带了严重弊端,由于大力的兴修宫观,在相对于当时的国力而言,造成了大量的劳民伤财,民不聊生,这也是积贫积弱的最要原因之一,最后爆发了方腊的农民起义。过度的重视道事,造成国事荒废,最后导致奸臣当道,腐败成群,这与宋徽宗崇道来加强其统治的地位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更是在听信谗言下给我国的佛教发展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大量的佛教书籍遭到了焚毁和破坏。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宋徽宗却反而痴迷道教,任用奸臣,排斥忠良,纵情享乐,不积极的改良政治克服危机,最后落得阶下之囚的悲剧。

结语

综上所述,宋徽宗在其统治的二十五年,他将他的崇道思想发展到一个无人所及的地位,正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道教的发展出现了繁花似锦的繁荣局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北宋史上继宋真宗再一次崇道的巅峰,不论是他自己号称“道君皇帝”做到神权和皇权的统一,还是他册封的一系列的神仙名称,他仅仅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从他的崇道表现中可以看出宋徽宗的统治思想:道教为本,儒家为表。宋徽宗重在道教的宫廷文化发展却忽视了国家社稷的发展,虽然他在书画上的成就无人可比,但相对于治理国家而言他却是庸庸无为。当我们回顾和眺望历史时,宋徽宗的一生留下了什么?更多的人想到的是他和儿子被金人俘虏的“靖康之耻”和北宋的灭亡而已,时光已然过去了千多年,想想他在对道教的崇拜上所作出的表现,也只是继承了前代各位皇帝的影响罢了。

注释

①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677页。

②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1957年版,第678页。

③卿希泰:《中国道教》,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④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13528页。

⑤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13529页。

⑥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2401页。

⑦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1957年版,第2403页。

⑧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现装书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2417页。

⑨脱脱:《宋史·徽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⑩谢守灏:《混元圣纪》,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年版,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

[1] 卿希泰. 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汪圣铎. 宋代政教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 张继禹. 中国道教[M].北京:中国道教协会出版社,1996.

[4] 陈垣.道家金石略[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5] 卿希泰.中国道教[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1.

[6] [金]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77.

[7] 陆修静.道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8] 唐代剑.宋代道教发展研究[J].广西:广西大学学报,1997.

[9] 赵泽光.北宋道教发展概论[J].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2.

[10] 朱云鹏.北宋道教发展述论[J].北京:中国道教协会,2000.

[11][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 宫云维.试论林灵素与宋徽宗[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13] 卢国龙.权利与信仰简单结合的悲剧——漫谈宋徽宗“崇道”[D].四川:四川大学学报,1998.

[14] 孔玉璞.宋代“三教合一”思潮论述[J].山东:孔子研究,2011.

[15] 张振谦.试论北宋崇道对科举考试的影响[J].河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16] 张学勤.北宋宗教政策研究[J].河南:河南大学,2003.

[17] 赵宗诚.北宋诸帝与道教[J].北京:宗教学研究,1992.

[18] 汪圣铎、刘坤新.从道教内场道看宋朝的政教关系[D].北京:史学集刊,2010.

致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云清副教授。他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王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序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四年中陪伴在我身边年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意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四年的学习生活。

宋徽宗花鸟画中的道教意识

宋徽宗花鸟画中的道教意识 国艺荟萃东方早报作者余辉2013-11-27 赵佶《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的统治思想是以儒家为表、道教为本,他尊崇道家的谶语、听信乱臣的谗言。他一生都沉溺于掌管宫廷各类艺事,并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书画创作上。他的绘画,有一些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产物,有一些是以艺术手段进行政治祈祷,这必然与宗教发生了联系。 崇道为本的统治思想 赵佶(1082-1135年)出生于元丰五年的宋宫里,其生日正是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其母在怀他之前,其父神宗曾去秘

书省赏阅南唐李后主的肖像,生赵佶时,神宗又梦见李后主前来拜谒,使后来的宋徽宗“文彩风流,过李主百倍”。这虽然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传说,但却暗示了赵佶的命运与李煜何其相似。赵佶是宋代第八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第五代孙,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哲宗赵煦的弟弟。元丰八年(1085年),三岁的赵佶被封为宁国公,后又被封为遂宁郡王。元祐八年(1093年),赵佶被封为端王,时年十一岁。《宋史》贬斥他为人“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为政“怠弃国政,日行无稽”,为艺“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从政治到艺术,给予彻底否定。 事实上,宋徽宗在历史上的作用,唯一积极的一面是客观地推动了宋代宫廷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这时的宫廷绘画获得了空前的业绩,妥善保存、著录了一大批历代先贤的法书名画。作为一个宫廷文化的管理者和一个艺术家,他充满了睿智和才情,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艺术家。从历史的高度来看,宋徽宗重在管理宫廷文化机构而忽略掌管国家社稷,以宫廷艺术的进展代替民族兴旺,必定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而这正是宋朝长达一个半世纪片面“文治”的结果,“文治”的极端化必然会出现弊端,即“艺治”削弱了政治。 徽宗登基伊始,在物质享受方面,找到了“丰亨豫大”的理论,曲意引用《周易》之句“丰亨,王假之”,“有大而能兼必豫”,鼓吹当今已是太平盛世,君王应心安理得地尽情享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 2013-02-10 00:00 宋徽宗赵佶草书《草书千字文》(高清打印版)中国宋徽宗赵佶的草书代表作。赵佶(1082~1135),北宋第8 代皇帝,在位25年。此卷为纸本,草书,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为描金云龙,长3丈, 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赵佶40岁书 法大成时之作品,为稀世珍品。《石渠宝笈·初编》、《格古要论》诸书著录。 公元一一二二年,宋徽宗赵佶书写本卷草书千字文。这卷狂草千字文,其法出自怀素狂草一派,全长数丈,一气呵成,毫无倦笔,颇为壮观。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在《庚子销夏录》中指出:“徽宗千文,书法怀素。”当代书画鉴定专 家杨仁恺先生云:“此卷草书怪怪奇奇,大大小小。有的如腾猿过树,逸虬得水;有的或连或绝,如花乱飞;有的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有的如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卷后落款的宣和壬寅年,正值赵佶年届四十。此作为其盛年书写的成熟之作。全卷纵三十五点一厘米,横一千一百七十二厘米,字迹九十九行,为描金云龙纸卷。此卷自宋宣和年

间历经金昌明内府,转入南宋权相贾似道,明晋府,项元汴,清梁清标等诸家遞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的草书深受怀素影响,气势雄健。《草书千字文》是赵氏极少传世的狂草作品。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极奔放驰骋之致,更为稀世珍品。《闰中秋月诗帖》为“瘦金体”的典型作品之一。它笔势匀整峭拨,笔画顿挫有力,在气韵上显得格外流畅和飘逸灵动,具有浓厚的书卷特色。 奢华狂风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旷世奇珍——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其笔势奔放流畅,跌宕起伏,富有一种似音乐旋律的美感。气势颇为壮观,毫不亚于唐代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昏君的才华一国之君,为何有如此精湛的书法作品?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庸无能的封建帝王,在位二十五年,骄奢淫逸,怠弃国政,最后落得国亡身辱,死于北域的下场。但是,这位失败的政治家对书画情有独钟,并在艺坛上取得了光辉成就。从文化史、艺术史的贡献来看,赵佶书写了其最光辉而独立的一页。赵佶的楷书兼容并蓄,自成一家,后世称“瘦金体”。一如疾风中之修竹,挺而神骏。上海博物馆现藏的楷书千字文就是这一书体的代表。“瘦金体”与李邕的“金错刀”交相辉映,堪称中国书法史上耀眼的双璧。而这幅狂草作品则展示了其书法的全面。神奇的长宣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

刘建轩:宋徽宗的书画艺术

宋徽宗的书画艺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雅好丹青的帝王不在少数,论及成就和影响宋徽宗赵佶当属之最。赵佶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他因书画艺术上的非凡才华而青史名留。在宋徽宗的直接推动下,宋代的文化艺术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峰,他的书画创作及审美理念对其后中国书画的发展更是影响深远。 宋徽宗赵佶(1082-1135)自幼喜好笔墨丹青,未及帝位时便常与当时的书画名家交游,如赵令穰、王诜、吴元瑜等。南宋邓椿《画继》中记载,赵佶即位不久,曾在一次宴会上对近臣说:“朕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赵佶本无意于政事,这种对丹青艺事的痴迷在他当上皇帝后,便由个人喜好上升成为国家意志,而他在书画上倾注的精力远大于国政。他广收天下书画名迹于内府,授意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睿览集》等。其中,仅《宣和画谱》一部所收集魏晋以来名家画作就达6千余件。此外,他还改革内府画院,兴办画学,甚至参与其中亲自教授绘画,一时间名家能手汇聚,蔚为大观。 宋徽宗之所以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由于他以皇帝的身份不遗余力的推动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因他本身就是一位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赵佶在艺术发展上非常全面,人物、山水、花鸟、诸体皆精,尤以花鸟画成就最高;在书法上自创“瘦金书体”俊逸挺拔气度非凡。宋徽宗还开创性的将诗、书、画、印融汇于画作之上。

这种新的形式前所未见,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宋徽宗名下流传至今的书画作品约有三十余件,其中书法风格较为一致,以“瘦金书体”为主,而绘画大体呈现朴拙和工致两种面貌。关于宋徽宗的书画源流,宋蔡絛在《铁围山丛谈》中写到:“……时亦就‘端邸’(即端王府)内知客吴元瑜弄丹青。元瑜者,画学崔白,书学薛稷,而青出于蓝者也。后人不知,往往谓祐陵(赵佶)画本崔白,书学薛稷。凡斯失其愿派矣”。蔡絛是权臣蔡京之子,徽宗一朝所得见闻多是亲历,因此他对徽宗书画源流应有相当的认识。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蔡絛认为吴元瑜的师承对宋徽宗早期书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宋徽宗书法早年学薛稷、褚遂良两家,结体笔势得褚遂良之舒展秀雅,用笔瘦挺则得于薛稷,不同的是他将二者的特征更加强化,变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书法成熟较早,从他二十三岁时所写的《楷书千字文卷》可以看出其“瘦金体”楷书风貌已初具形态,自成规模,已然显露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此卷书法体势瘦直挺拓,用笔劲挺,点画重提按而少使转;横竖皆以露锋起笔,以点顿收笔,撇捺舒展开张,竖钩细长,笔画映带多以游丝相连。由于是徽宗早岁所作,用笔较之成熟时期书作更为收敛,点画风貌学习褚遂良的痕迹也十分明显。 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较多,其中以《楷书千字文》及大字《秾芳诗》较为著名。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流传甚广,影响颇大。他在位时便喜于将自己的书法题各处,如当时所用钱币上的字也

宋徽宗草书

宋徽宗草书拍得1.28亿港元 2008-04-21 10:54:11来源: 新华网(北京) 宋徽宗无疑是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中艺术造诣最深的一位,但在政治上,他昏聩无能,最后落到囚死他乡的下场。 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 怀素圣母贴原本

新华社4月20日电流落台湾民间的书法珍品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20日在香港举行的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以1.28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书画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 《临唐怀素圣母帖》是现存宋徽宗流落民间最长的草书手卷,也是本次拍卖会的重中之重,当拍卖师叫出6000万港元的底价后,买家竞相举牌报价,价格很快攀升,最后由来自欧洲的私人收藏家以1.28亿港元拍得。 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康嘉萍表示,宋徽宗的作品目前只有19件存于民间。这幅《临唐怀素圣母帖》拍出的价格表明中国艺术品在世界拍卖市场上越来越受重视,价格渐渐贴近其实际价值。 来自台湾的艺流国际拍卖公司当日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共拍出34件北宋至当代的中国书画、木雕珍品,总成交价2.9亿港元。其中,台湾画家廖继春的画作《淡水观音山》、李可染的《高岩飞瀑图》都以2031万港元成交。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地的买家参加了拍卖会。 赵佶是一位奢侈淫靡、政治上无所作为的皇帝。在书画艺术方面却有精深造诣。他当政时期, 大大扩大画院规模, 提高宫廷画家的地位和待遇。在画史上有不少画以赵佶之名或假借其名流传下来。 对于宋徽宗在艺术上的卓越天份和在治国上的昏聩无道,你作何评价呢?他是一位政治上无能的艺术家还是一位艺术上登峰造极的政治家?

瘦金体书法诗词赏析

瘦金体书法诗词赏析 瘦金体书法诗词欣赏 瘦金体书法诗词赏析1 瘦金体书法诗词赏析2 瘦金体书法诗词赏析3 瘦金体书法诗词赏析4 瘦金体书法诗词赏析5 皇帝的瘦金体为什么得不到普及 放眼整个书法史来看,瘦金体在过去的九百年间一直是个冷门,关于瘦金体的普及程度远不及王羲之,颜真卿的原因,瘦金体得不到普及的原因有以下的几点: 1、皇帝的字是御笔 宋一代,一般人岂敢随便模仿,招引仿造御笔的嫌疑?因此便得不到普及。有元一代,异族统治天下,防备,压抑汉人,连名臣文天祥的墨迹都没有人敢公开收藏。宋徽宗的御笔更加罕见流传,就别说普及了。明段时期,受政治家的影响,宋徽宗的书画不被追捧,据说有一个明朝的皇帝当众赞美了几句宋徽宗的画画得好,马上就有臣子的纳谏,说宋徽宗画虽好,却是个亡国之君,所以不应该羡慕其画,当然也包括其瘦金体书法。可见,有明一代,人们对宋徽宗的书法观还是持成王败寇论那一套的。在这种

环境之下,瘦金体自然是没有出头之日的。 清代以来,对待瘦金体的态度,大概也避不开“成王败寇”论的范畴。乾隆皇帝雅好字画,精心鉴赏。然其在赞赏之间,乃不免要对他的政治得失例行议论一番,诸如“艺工典亵”云云。封建时代,科举取士,有条件的都写二王、赵、董以投帝王所好,或写馆阁体追逐功名。 没条件的呢则连瘦金体的片言只字也见不到,那又何谈临摹与普及呢?所以瘦金体一直被冷落了几百年,直到清末民初以降,才逐渐有人开始重视和研习瘦金体。如大画家吴湖帆、张大千、于非阁、余雪曼等。不过他们也都是以画画为主,学瘦金体只是他们的副业。所以也只是浅尝即止,并未有很高的成就,更没有留下有关瘦金体书法技法的系统论述。 2、理论指导匮乏 瘦金体既然历代临习钻研者廖廖无几,其技法论述更是历史空白,这使得某些有条件临习瘦金体爱好者即使有心练习,却苦于找不到门道,得不到指导,屡遭挫折而见不到成果之后,也就放弃了,退而成为欣赏傍观者。既无人入得了门,论述成功方法的人也就没有了,如此恶性循环,制约了瘦金体的普及。 3、瘦金体资料非常缺乏 由于长久以来对瘦金体的冷落,故以宣传、印刷、出版瘦金体的字贴、碑刻、文章、培训班、讲座等等也是廖若星辰。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不足,使得许多也许是练习瘦金体的天才,但因无缘瘦金体而被埋没。对瘦金体的宣传普及太少,资料普及太少,严重制约了瘦金体的普及。

中国好字画鉴赏宋徽宗《瑞鹤图》

中国好字画鉴赏宋徽宗《瑞鹤图》 仙鹤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多个文化领域,创造了灿烂的鹤文化。仙鹤亦成为人们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的象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鹤,大多是以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曹植的《白鹤赋》写鹤“嗟皓白之素鸟,含奇气之淑祥”,来象征自己善良的气质和高尚品德的端正。刘禹锡去白居易故居看鹤,然后以这双鹤竟“轩然来睨,如记相识。徘徊俯仰,似含情顾慕填膺,而不能言者”。 仙鹤不仅备受文人墨客青睐,也是皇家重点之花鸟,皇家将仙鹤作为天降祥瑞,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建的皇家园林中有“鹤州凫渚”。唐朝皇帝李世民在御花园中养鹤,并写了几首有关鹤的诗。在《喜雪》中说:“蕊间飞禁苑,鹤舞忆伊川。” 直到北宋宋徽宗赵佶所描绘的《瑞鹤图》,是他在“政和壬辰(1112年)上元次夕”清晨,与大臣亲睹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五色祥云掩映着重檐屋顶,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宋徽宗赵佶认为此情此景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 北宋徽宗皇帝赵佶用“花石纲”之名横征暴敛,涂炭生灵,后因重用奸臣童贯,企图“联辽攻进”,结果错打算盘,反而落个,“归为臣虏”,成了金国的阶下囚。这自然就是一个无能昏君咎由自取的下场。然而,作为一个“全能”艺术家,赵佶在绘画、书法、瓷器等方面的卓越才华又使他成为12世纪前期领袖群伦的艺术史焦点人物。其后八百年间,作为徽宗皇

帝的赵佶在岁月深处已渐渐被遗忘,而画家赵佶却依然熠熠生辉,至今还是人们仰望的高峰。 此幅《瑞鹤图》是赵佶精心赶绘此图,在他看来这对安稳朝廷内外的人心太重要了。昏君皇帝赵佶当年不肯勤学苦读,在政绩上努力,却相信有灵性的动植物会预示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实则是让人叹为观止。于是这些被精心描绘下来的祥瑞将会给他的统治带来信心,也给他的臣属们带来希望,如飞越宫城端门上空的白鹤、玲珑石上的瑞草、芙蓉枝上的锦鸡等。宋徽宗和多少臣子们,都沉浸在这些繁花似锦的“国运”幻境里。 传世典籍中,曾有人称这幅《瑞鹤图》及《听琴图》、《珍禽图》、《柳鸦芦雁图》等均有代笔嫌疑,并以“工”与“简括”不同画风反差过大作依据,实则大谬。这不仅因为《瑞鹤图》上有赵佶的题字,题诗和签押,更重要的是这个“美丽的谎言”所泄露的帝王气息和审美本质,大概也只能属于这个“天下合一”。宋徽宗自19岁(1100年)即位,至宣和七年(1125年)禅位,其贵为天子的25年间曾自称:“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再加上他的天赋才华,光露照人,所以被誉为”天纵将圣,艺及于神“。 抛开此图创作的政治动因,以艺术的眼光审视作品本身,《瑞鹤图》仍为难得的珍品佳作。《瑞鹤图》所描绘的群鹤翻飞,姿态百变,翱翔生动,笔致精细,布局奇幻括朴,似与民间童稚天籁如同一撤。 画家以精谨工细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令人匪夷所思的《瑞鹤图》来宽慰自己,然而与徽宗一起瞻望往来的都民对这一异象作什么样的解读,今天已经无从稽考了。但赵佶本人对这个“天降祥瑞”的吉兆,却欺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当然在这些无可争辩的史实面前,难道我们还会将“瑞鹤之舞”解读成宋徽宗一厢情愿的“千岁姿”吉兆吗? 说起《瑞鹤图》作者,也颇有历史上悲剧性传奇故事可述: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因政治上昏庸腐朽,软弱无能,曾出演了一幕受辱金人、丧失大宋半壁江山的历史悲剧,父子双双入五国城“坐井观天”,最后抑郁而终。然而赵佶虽“独不能为君”,但在艺术上却显示出非同凡响的艺术造诣,早年即远离纨绔,喜与文士交游,倾心于书画创作。 此幅《瑞鹤图》以鹤之大,演而为小,为飞翔的一群,而又灵动如生,描写的功夫,超越形而入于神,这对绘画艺术而言难能可贵。画中界画屋脊,工细不苟,时有云气涨漫,隐去部分楼层,避免了界画上建筑过多的平列线条造成画面呆板,白鹤在黛青色的天空中翻飞,显得格外鲜明,极富盘旋的动感,并且多而不乱,体现了画家把握大场面禽鸟形态的艺术能力。画面后幅瘦金体的御制御书题记和诗,与画风协调,在审美上与画面相得益彰。 其实《瑞鹤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太平世界的政治阴谋,而是这位赵佶作为一位艺术家的一种白日梦,他在心里希望国家昌盛,太平,然而事实却不能如愿以偿。即使是不懂得书

赵佶书画赏析

赵佶书画赏析 赵佶书画赏析 赵佶(1082-1135年),宋神宗之子,宋哲宗之弟,1100年宋哲宗去世,因膝下无子,赵佶继承帝位,成为北宋第8位皇帝,即宋徽宗。 赵佶的书法,取法于薛稷、褚遂良诸家,后在长期的探索中,将诸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出笔较薛、褚等更为瘦劲挺拔,撇如竖匕,捺如切刀,竖钩细长,笔致清朗,行笔瘦劲俊美,飘然乎宛有道家仙风,名之为“瘦金书”。 现在流传于世的赵佶款绘画作品,无论是其亲笔与否,艺术价值却是十分珍贵的,皆是宋代宫廷绘画艺术风貌的真实体现,对于研究宋代宫廷绘画的发展历程亦具有重要价值。 赵佶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他在书画艺术史上确是拥有巨大成就的。他对于书画艺术的痴迷,极大地推动了宋代书画的重大发展,他以科举的方式,用古人的诗词作题在全

国选拔画家,成绩优良者任用为翰林画院侍诏、袛候等职,专职从事宫廷书画创作,从而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选拔、任用制度。 在他完善的画院体系中,出现了许多对于后世有深厚影响的画家。他们的优秀技法直接发扬了宋代院体绘画精工细丽的风格,为后世留存了大量的珍贵作品,使令人得以一睹珍貌。 宋徽宗赵佶(1082—1135) 北宋第八代皇帝。1100~1125年在位。年号先后为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宋神宗赵顼之子, 哲宗赵煦之弟。他重用蔡京、王黼、童贯、高俅、朱□、梁师成、杨□、李彦等人,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置造作局,专门制造供皇室享用的奢侈品。又设苏杭应奉局,搜括民间奇花异石,用大量船只一批批运至开封,称为花石纲。在开封用人工筑成一座周围十余里的艮岳,在山上兴建亭馆楼台,耗费巨万。设“西城括田所”,以没收荒地及户绝田为名,霸占大量民田。他迷信道教,极力抬高道教的地位,设道官阶二十六等,和政

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字帖

瘦金体《千字文》字帖 宋徽宗宋徽宗((10821082~~11351135))名赵佶(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 ),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汉族,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画家,书法家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画家,书法家。 。宋神宗十一子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哲宗病死, ,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001100~~1125年在位年在位) ),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葬于永佑陵( (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 、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瘦金体”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赵佶早年学薛稷赵佶早年学薛稷,,黄庭坚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参以褚遂良诸家, ,出以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 格,瘦金体瘦挺爽利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侧锋如兰竹,,运笔飘忽快捷运笔飘忽快捷, ,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至瘦而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 ,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提顿的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此书体以形象论, ,本应为本应为““瘦筋体瘦筋体””,以,以“ “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宋徽宗流传下来的瘦金体作品很多,,比较有名的有比较有名的有《 《楷书千字文书千字文》》,《秾芳诗》等芳诗》等,,《楷书千字文》是赵佶二十三岁写给童贯的,此时的瘦金书体已初具规模。

宋徽宗对院体花鸟画的贡献

宋徽宗对院体花鸟画的贡献摘要: 院体花鸟画在北宋时期的鼎盛繁荣与宋徽宗的身体力行和大力提倡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王朝的宋徽宗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书法上自创瘦金体,花鸟画的成就斐然;同时他为中国古代院体花鸟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院体花鸟画宋徽宗 院体花鸟画在宋代由于宋徽宗的大力倡导与身体力行,日见昌盛。宋徽宗在之前图画院的基础上重定了翰林图画院的官职,扩充和完善了宫廷画院,提倡写生,反对摹仿,提倡诗情画意,提倡情态形色俱若自然和笔韵高简,使得宋代院体花鸟画在应物象形、营造意境、笔墨技巧等方面都臻于完美,达到了鼎盛状态,在中国几千年绘画史占有崇高的地位。 一宋徽宗及其艺术成就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绍圣三年封为端王,后即位为徽宗。徽宗虽说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方面,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而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对于金石考古也有一定研究。 徽宗天资聪明,从小就对书画情有独钟。即位前,徽宗经常

和驸马都尉王诜、宗室赵大年(赵令穰)以及黄庭坚、吴元瑜等人交往。这些人都是当时颇有成就的书画高手,对徽宗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史称徽宗“能书擅画,名重当朝”,尤以花鸟画更为突出。他继承了黄筌的勾勒填彩,又兼取徐熙、崔白、易元吉之长,兼融并蓄,“妙体众形”,形成了工整妍丽、精密奇巧的风格,引领了宫廷绘画创作的新风貌,画史上称之为“宣和体”。传世作品有《芙蓉锦鸡图》轴、《祥龙石图》卷、《瑞鹤图》卷、《听琴图》轴、《腊梅山禽图》轴、《鸲鹆图》轴等。宋人邓椿在《画继》中称赞他的画“冠绝古今之美”。 宋徽宗的书法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参以褚遂良诸家,挺瘦秀润,融会贯通,变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风格,所创“瘦金体”,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纤而不弱,端而不板,婀娜刚劲,秀丽精工,别具一格。其草书也别具一格,意趣天成,自然洒脱,如疾风骤雨,似惊涛骇浪,较楷书更为出色,其中草书《千字文》,作于政和二年,其笔势奔放流畅,跌宕起伏,一气呵成,颇为壮观,丝毫不亚于唐代草书书圣张旭与怀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徽宗在位期间,不仅礼遇画院,还广泛收集古代金石书画。宣和年间,徽宗令人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墨迹编写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并刻了著名的《大

人物丨明宣宗朱瞻基,与宋徽宗并提的书画皇帝

人物丨明宣宗朱瞻基,与宋徽宗并提的书画皇帝 说起艺术家皇帝,论诗词有南唐后主李煜,论书画有北宋徽宗赵佶。不过这两位都是跑偏型的,虽有艺术才华,却荒废了主业。历史上还有一位艺术家皇帝,他的人生却一直在“正道”上,不仅有“仁宣之治”的政治成就,其书画水平同样出类拔萃。这位皇帝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坐像》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成祖长孙,明代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庙号宣宗。宣宗爱好翰墨,工于绘事,不但热衷书画创作,更是引领了一代艺术风潮。 论才华,堪与宋徽宗并提 我们都知道,宋徽宗是著名的书画皇帝,他不但自己能书会画,而且大力发展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 朱瞻基《武侯高卧图》 与宋徽宗相比,明宣宗朱瞻基并不逊色。正如明《列朝诗集小传》所载:“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指宋徽宗)争胜。” 明宣宗在绘画上可谓是一个多面手,山水、花果、人物、草虫翎毛,无所不能,随意点染,精妙绝伦。画风主要取法宋代院体,不失元人意蕴,能自成一格,他尤其擅长意笔画风,以花鸟草虫、动物居多。

朱瞻基《壶中富贵图》 明宣宗还以恢复北宋徽宗宣和书院为目标,吸收了当时很多名家入宫,在武英殿、仁智殿等供奉待诏,形成了后人所说的“宣德画院”。 朱瞻基《花下狸奴图轴》 明初画家们只是被视为画工,地位并不高。而明宣宗对他们则很器重,不但赏赐金银金币、衣服,还给他们锦衣卫各级武官的官职。当画家们犯错时,明宣宗也颇为宽容。朱瞻基《秋塘群鹭图》 比如画家戴进,在画坛上有“浙派之祖”的称号。他为朱瞻基画过一幅《秋江独钓图》,上面有个穿着大红朝官品服的人在钓鱼。于是有人进言,说他失大体,这是很严重的罪。但戴进也只是被放归,并没有被杀头。 朱瞻基《三阳开泰轴》 在他的亲力亲为下,明代画院达到隆盛,人才济济、群星璀璨,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备。如浙派绘画之祖戴进、善花果翎毛的边景昭、山水人物名手商喜以及周文靖、谢环、李在等等,都是十分有名的画家。明代山水人物名手商喜《关羽擒将图》明代画家周文靖《雪夜访戴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影响之下,随后的宪宗、孝宗也都颇能书画,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我朝宣庙、宪庙、孝庙皆善画,宸章晖焕,盖皆在能妙之间矣。”明宪宗《松鹰

宋徽宗及其画学

美术学科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美术史》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并把握宋徽宗在绘画以及书法上的艺术特色及成就,进一步理解在文化大力发展的宋代宫廷美术在统治阶级干预下呈现的 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宋徽宗创建的我国古代第一所属学 校性质的美术教育机构所具备的教育理念及教育体制。 教学重点:1.宋徽宗花鸟画特色 2.画学的建设、教育理念及制度 教学难点:宫廷画院美术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讨论法视频资料演示法 教学内容: 宋代从建国之初就在五代、南唐画院的基础上建立了翰林图画院,画院在两宋时期十分繁荣,并在宋徽宗时期达到了鼎盛。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北宋第八代皇帝。在位25年,当政期间昏庸无道,重用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激起了宋江、方腊等分农民起义,最终导致靖康之变,被金朝所虏,押解北上。后死于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历史364位皇帝中,宋徽宗是最赋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的皇帝。 一、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宋徽宗赵佶本人在绘画史上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赵佶初登基时,就对周围人说:“朕万几余暇,别无它好,惟好画耳”。他在未作皇帝之前就经常与驸马王洗等人有所往来,对绘画情有独钟,且有一定造诣,以致青年时期便“盛名声誉在人间”。在艺术方面他可谓是一代宗师,他精书法,能作诗填词,对于金石考古也有一定的研究,在绘画方面,能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尤为专精, 元汤垕在《画鉴》中赞道:“历代帝王能画者,至徽宗可谓尽意”,他还运用权力推动和发展绘画艺术,使中国的绘画展现出辉煌的成就。 绘画成就: 绘画方面,宋徽宗可算得上是全才,花鸟、人物、山水上均有成就,尤其是在花鸟上成就最高。 1、花鸟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欣赏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欣赏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欣赏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瘦金体好看的毛笔书法字帖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 [1] 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如传为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笔势纤弱,形质俱差瘦金体的作品评价赵佶的“瘦金书”,是书法史上的一

项独创,正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仅凭这一方面的成就,赵佶足可列于历史上书家之林。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中记载:“徽宗定鼎碑,瘦金书。旧皇城内民家,因筑墙掘地取土,忽见碑石穹甚,其上双龙,龟趺昂首,甚精工,即瘦金碑也。”元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小李将军画卷》:“浦城周仪轩运同,家藏旧画,卷首有宣和瘦金书‘唐李昭道海天旭日图’九字一条,下有御押。”赵孟頫这样评价宋徽宗的瘦金体:“所谓瘦金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瘦金书”正与其工笔花鸟画的用笔方法契合,细瘦如筋的长笔画,在首尾处加重提按顿挫,再取黄庭坚中宫紧结四面伸展的结构之法,颇有瘦劲奇崛之妙。这种瘦筋的字正适合题在他的工笔画上,与画笔相呼应。他作为兼有书法和绘画才能的艺术家,把书法与绘画做了很重要的融汇,开创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文人书画新局面,并影响后世而绵延于今。

浅谈宋徽宗赵佶的艺术成就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引言 (3) 第一章赵佶即位的缘由及生平 (3) 第二章宋徽宗的艺术成就 (4) 第一节宋徽宗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5) 第二节宋徽宗在绘画上的艺术成就 (5) 第三节画院在中国画发展史上的贡献 (11) 第三章宋徽宗的艺术成就对北宋文化艺术发展的意义 (11) 结束语 (13) 谢辞 (13) 参考文献 (14)

充画院,兴办画学,编《宣和画谱》和《宣和睿览集》。他在诗书画方面都有较好的修养,其花鸟画作品或柔丽细腻或水墨朴拙,人物山水画作品也力求严谨,还创立独具特色的瘦金体书法,将中古宫廷绘画推向最为兴盛的时期。本文主要分析他在诗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中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宋徽宗;绘画;花鸟画;书法; [Abstract]:Emperor Huizong in Song dynasty Zhao Ji took emperor is stupid incompetent, but he is very fond of the drawing and takes the drawing,

has the good tutelage in the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pect, its flower-and-bird painting work either supple Li exquisite or Shui Mo is simple and unadorned, the character landscape painting work also makes every effort rigorously, but also establishes the thin gold style calligraphy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pushes to the Middle Ages palace drawing the most prosperous time.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him in the poem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pect artistic achievement as well as he the function which ancient times in the drawing history added fuel to the flames in China. [Key word]:Emperor Huizong in Song dynasty; Drawing; Flower-and-bird painting; Calligraphy; Drawing history. 引言 宋徽宗赵佶,北宋第八代皇帝(1082—1135),河北琢县人,是中国艺术史上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欣赏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1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2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3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4 瘦金体毛笔书法字帖5 “瘦金体”铜钱与宋徽宗的故事 古钱币中,有一大类北宋时期的铜钱,即“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和“政和通宝”等,钱面文字为著名的“瘦金体”,据称系北宋徽宗皇帝---赵佶的亲笔御书,史载“瘦金体”书法为宋徽宗所独创。 前不久,笔者终于有机会见到了一批这类北宋铜钱(见图),细细观察“瘦金体”文字,果然正如前人所言:“其笔法刚劲清瘦,结构疏朗俊逸,形如屈铁断金,匠心独具,可谓前无古人也。” 笔者为尽兴欣赏,特找来宋徽宗书法真迹印刷品对照,绢纸上的“瘦金体”文字(见图)则更是“铁划银钩,玉骨显露,冷峭俊美,风姿飘逸。”而细观其笔锋则“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利匕,捺如切刀。”真是独具一格。然而,宋徽宗书法真迹民间几乎不可能觅到,但铸有他亲笔御书字体的铜钱存世量较大,若收藏多者,可观北宋此类铜钱,便如观“瘦金体”字帖,

神游于翰墨笔趣之间,令人志清意远。 北宋的徽宗皇帝---赵佶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此人多才多艺,风流飘逸,但绝不是一位治国安邦的皇帝。公元1127年4月他与二子宋钦宗同遭“靖康之变”,连同嫔妃,子嗣,宫女,大臣共计3000余人被金兵掳到北方大草原,受尽屈辱,终老未返,留下千古之痛。南宋民英雄岳飞在《满江红》里悲呤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指的就是此次事变。 不过,宋徽宗虽然怠于政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着厚重的一页。作为艺术家,宋徽宗是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最富有艺术气质,最才华横溢的一位皇帝。无论诗词歌赋,戏曲,书画,他都有广泛涉猎,尤其是书画方面才气最高。他首次将书画艺术从手工作坊中分离出来,在皇宫设立书画琴棋院,自封院长,并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收集古今字画,整理编辑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御览册》,保存和继承了古代文化遗产。他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自创的“瘦金体”成为历代楷模。在绘画领域,他能于山水、人物,尤擅花鸟,并且勤于创作,善于写生,他在花鸟画上的成绩是历代皇帝所无法比拟的。在2002年4月23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海外征集归来的稀世珍品——宋徽宗赵佶的亲笔画《写生珍禽图》长卷由700万人民币起拍,经过10多分钟数次买家的激烈竟价,最后以2530万元成交。 现今,印铸“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宣和通宝”“政和通宝”等北宋铜钱在乐山,眉山,洪雅古玩市场时有出现。

浅析宋徽宗花鸟画艺术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2118338.html, 浅析宋徽宗花鸟画艺术特点 作者:路瑶函 来源:《大东方》2015年第09期 摘要:宋朝时期对于中国书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北宋。北宋 皇帝宋徽宗作为一位艺术超群的画家,对于中国书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典雅绮丽的画、纤细清秀的书、柔美婉约的词都为历代艺术家所赞赏。花鸟画不仅显示了他高超的艺术水平更是对花鸟画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为后世的中国绘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三个部分对宋徽宗赵佶花鸟画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宋徽宗;花鸟画;艺术特点 一、宋徽宗绘画艺术特点的形成 大宋王朝皇权集中制的到了进一步加强,臣子权力分散,庶民地位得到了提升,平民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昌盛。科举制度日趋完善,文人参政现象越来越普遍,权贵阶层集文人、高官、学者三种身份于一体,谈文论艺渐成风气。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和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宋代逐渐在书画上呈现出兴盛之势。 宋徽宗赵佶身为大宋皇帝这一特殊身份,权利和个人喜好促使宣和画院这一体制蓬勃发展。他不仅提倡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绘画创作和教学,从客观上刺激了画院的绘画数量和质量,也促成了宣和画风的形成。 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体现出他过人的艺术才能,他在绘画上的才能,不论上水、人物、花鸟样样精通。北宋末期由于宋徽宗个人对花鸟题材的偏好,使花鸟画创作成为宫廷画院创作的主流。在宋徽宗授意编撰的《宣和画谱》中,对黄筌的作品评价认为:“凡山水野草,幽禽异兽,溪岸江鸟,钓艇古槎,莫不惊觉。”称赞黄筌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宋徽宗赵佶的黄筌画派画风的推崇。从赵佶的很大一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到黄筌的遗风,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瑞鹤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芙蓉锦鸡图》等,此类作品工细规整、纤细而不呆板,富贵而不低俗。 宋徽宗的花鸟画创作中也融合了众多画家绘画作品的优秀之处,吸收黄筌富贵画风注重写实、色彩艳丽典雅的特征。同时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同时借鉴崔白等人的注重写生和意趣的特点,融徐黄二体于一身。另外,他还深受儒、道思想及自身文学上的深厚素养的影响,为中国花鸟画增添了诗情画意,使花鸟画呈现出新颖多变的风格。黄筌的法度严谨和崔白的野逸意趣[1]。 二、宋徽宗花鸟画的技法特点

宋徽宗生平与作品分析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11子,宋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艺术主张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惊叹。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历来关于赵佶的艺术成就,论者都以他的花鸟画为最高。赵佶的花鸟画,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中国传统花鸟画向分徐(熙)、黄(筌)两派,两派各有长短。徐熙野逸,黄家富贵。赵佶的花鸟画是学习吴元瑜而上继崔白,也就是兼有徐熙一派之长。当然他也并非只学一家,而是“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的。赵佶作为当朝皇帝,又是极力享受荣华富贵、纵情奢侈的人,对于精工富丽的黄派风格,有他根深蒂固的爱好。同时,他又处在文人画蔚然兴起之后,必定受到时代风气的熏染。他的周围又聚集着一群雅好文人生活方式的贵官宗室如王诜、赵令穰等,又与文人画的倡导者之一米芾关系颇为密切。米芾崇尚“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美学观,赵佶自然深受影响。尤其是他本人全面而又精深的文化艺术修养更使其审美情趣中透射出浓郁的文人气质。因此,赵佶既崇尚黄派的富贵,又喜好徐派的野逸,其审美趣味也是糅和了徐、黄两家的。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之“御笔画”,构图和技法俱皆精到:构图中一改常规花鸟画传统方法,将飞鹤布满天空,一线屋檐既反衬出群鹤高翔,又赋予画面故事情节,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次大胆尝试;绘画技法尤为精妙,图中群鹤姿态百变,无有同者,鹤身粉画墨写,睛以生漆点染,整个画面生机盎然。 赵佶梅花绣眼图 本幅款识:“御笔”、“天下一人”。钤“御书”朱文葫芦形印一方。鉴藏印钤“阿蒙秘笈”。

宋徽宗简介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1135年),北宋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古物书画,网罗画家,扩充翰林图画院。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等。擅书法,真书学薛曜,创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书”。瘦金书“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个别连笔则如游丝飞空”,极有个性。也写狂草,传有真书及草书《千字文卷》等书迹。 宋徽宗酷爱艺术,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以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每年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发展。 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和这位书画皇帝不无干系。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为此画的第一位收藏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书画大家的宋徽宗酷爱此画,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北宋灭亡后,兴盛一时的徽宗宣和画院随之结束,一些画院画家经过辗转逃亡,逐渐集结于南宋的都城临安,先后被恢复在画院中的职务,成为南宋画院的骨干力量。 宋徽宗还亲自出题,留下了“踏春归来马蹄香”的佳话:一日,赵佶踏春而归,雅兴正浓,便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在御花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画考。

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面沾着几片花瓣,但都表现不出“香”字来。独有一青年画匠奇思杰构,欣然命笔。画构思很巧妙: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踏花归来,马蹄还留有浓郁的馨香。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接着评道,“此画之妙,妙在立意妙而意境深。把无形的花‘香’,有形的跃然于纸上,令人感到香气扑鼻!”众画师一听,莫不惊服,皆自愧不如。他还发展了宫廷绘画,广集画家,创造了宣和画院,培养了像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一批杰出的画家。他组织编撰的《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是美术史研究中的珍贵史籍,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徽宗在位期间,提倡柔媚的画风,擅长画竹、翎毛,偶作山水,所画花卉能够画出不同季节下的特定情态,其艺术成就以花鸟画为最高,他画鸟雀,常用生漆点睛,小豆般的凸出在纸绢之上,十分生动,工笔山水《芙蓉锦鸡图》先后被明清两代的多位帝王收藏。他绘画常取鹤作题材,如《瑞鹤图》、《药庄纵鹤图》等。徽宗把花鸟画看作是天地之精髓,有着“粉饰太平,文明天下”的作用,并将其花鸟作品收录成册,名为《宣和睿览》。 宋徽宗一生作品极多,仅在《宣和睿览》中入册的便有千册,共有一万五千余幅,再加上其它记载,总数十分惊人,这相当于几十位画家一生的作品。事实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宣和画院的一干画家们代笔的,仅在当朝,徽宗作品已经是真假难辨了。

宋徽宗的书画艺术世界

宋徽宗的书画艺术世界 我的这篇宋徽宗书画专集的博文由于篇幅比较大,欣赏的过程中要有点耐心,不要着急,慢慢欣赏你就会真正走近宋徽宗的书画世界! 8u 宋徽宗(1082~1135)(北宋后第二没落皇帝)北宋皇帝徽宗赵佶(1082—1135),河北琢县人,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书与画均可彪炳史册,其书,首创“瘦金书”体;其画尤好花鸟,并自成“院体”,充满盎然富贵之气,令花鸟画步入其全盛时期。赵佶倡导文艺,使承继五代旧制的“翰林图画院”又营运了一百多年。在他的倡导下,还编撰了《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两部图书,辑录了大量名家书画,成为我国书画史上的重要资料。这位皇帝虽然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其对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应予肯定。 宋神宗赵顼(1068-1085) 宋神宗赵顼(1068-1085)在位十八年 赵佶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为宋神宗第十一子。

初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他的哥哥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去世,因无子,皇太后向氏召立端王佶继位,赵佶时年十九岁。赵佶继位在当时曾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认为其轻佻不可以治国,但向太后力荐之,并以神宗语驳斥反对派:“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六》)赵佶即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在位共二十五年。宣和七年(1125),金兵犯宋,赵佶让位于皇太子赵桓(钦宗)。靖康二年(1127),汴京沦陷,北宋覆亡。赵佶、赵桓父子及后宫嫔妃被掳往燕京(今北京城西南),拘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高宗绍兴六年(1136),赵佶病死,享年五十四岁。庙号徽宗。因他的陵墓叫“永祐陵”,故宋人多称之为“祐陵”。又赵佶在位时笃信道教,称“教主道君皇帝”,故后人称他“道君皇帝”。 宋钦宗(1100~1156) 宋钦宗北宋末代皇帝 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赵佶在位期间,极尽享乐的生活,整年在寿山艮岳、九成诸宫中写字、做诗、画画、听歌、看舞,对治国理财用人之道既无能为力,且漠不关心,将政治大权错托佞臣。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