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试题库

资本论试题库
资本论试题库

资本论选读各章作业题

1.商品是价值和的统一。

2.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劳动。

3.商品的价值量由时间决定。

4.由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中,可看出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5.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即W A―G―W B,是第一形态变化。6.资本的总公式是。

7.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其二是劳动力一无所有。

8.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

9.不管在怎样的社会里,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0.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在于获取。

11.产业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1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

13.资本流通时间等于生产时间与之和。

14.的周期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15、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时是以资本循环为研究起点1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的统一。

17.由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中,可看出处于等价形式上。

18.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即W A―G―W B,是第二形态变化。19.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劳动力有人身自由,其二是。

20.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

2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22.生产资本循环公式是。

23.资本流通时间等于流通时间与之和。

25、如果用c、v、m分别表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那么商品价值是,价值产品是

26、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如果X量商品A=Y量商品B,那么商品A与商品B的交换价值是。

27、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称为

28、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是劳动

29、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能都可以进行的劳动称为-----------------劳动。

30、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劳动

31、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称为----------劳动

32、纺织厂工人用织布机加工纱线进行织布,在织布过程中,耗费了工人的体力和脑力,纺织工人的支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是-----------------劳动。纺织工人运用织布机加工纱线的劳动是-----------劳动。

33、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而生产的价值是--------------------------

34、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的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价值是

-------------。

35、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资本技术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换称为

---------------------

36、在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于通货膨胀的发生,各种生产资料的市场

价格上升,改变的是资本-----------构成?

37、能够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

38、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

进行,这种再生产称为-------------------。

39、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浪费,一部分用于积累,使生

产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这种再生产称为

40、设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m=1000,设资本积累率是50%,资本有机构成

是4:1,那么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量分别是。

41、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

42、设某企业有固定资本30万元,其中,厂房15万元,可以使用15年,机器

设备10万元,可以使用10年,设备5万元,可以使用5年。流动资本为20万

元,每年周转4次。预付资本一年的周转次数是。

43、设A、B两个企业,它们使用的可变资本量都是100万元,A企业的资本周

转速度是每年一次,B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是每年两次,设两企业的剩余价值率

都为100%,那么,年剩余价值率比较高的企业是。

44、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不但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的生活消费,与此相对

应,社会总资本的流通不但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与生活消费相对应的

45、工资的本质是。

46、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二判断

1.商品价值反映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带来了商业危机的可能性。()

3.剩余价值率从流动劳动形式上看等于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

4.产品价值和价值产品在量上完全相等。()

5.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个商品第一形态的变化就是另一个商品第二形态的变化。( ) 6.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7.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是I(V+M)=ⅡC ()

8.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越大。()

9.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具有相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10.按资本周转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中可变资本

可归入固定资本。()

11.剩余价值率表明了,资本对于劳动的剥削程度。()

13.货币资本循环中只有生产消费,没有个人消费。()

15.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其中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

值。()

16.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带来了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22.利润率表明了,资本对于劳动的剥削程度。()

2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这必然导致利润量下降。()

24、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货币资本的数量决定了企业生产规模的绝对界限。()

25、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是由商品形式本身引起的。()

26、商品的二因素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7、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28、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自己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将日益减少,但社会总价值将会不断增加。()

30、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31、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32、一般价值形式使商品的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3、纸币发行量的增加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3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35、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6、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37、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38、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39、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就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0、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42、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3、资本积累的实质是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大资本,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劳动力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和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45、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的物质损耗程度成反比()

46、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47、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在社会范围内进行三大交换。()

三、选择题

序言和跋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A、剩余价值理论

B、劳动价值理论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像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B.社会生产方式

C.揭示人类各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D.生产资料所有制

3、“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研究生产关系

D.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

4、“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主要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

5、“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这说明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

A、抽象法

B、分析综合法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D归纳演绎法

第一篇

6、价值的实体是:()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

7同等重量的黄金和棉花,黄金的价值比棉花的价值要大。这是由于

(A)生产黄金所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棉花多(B)黄金的使用价值比棉花的使用价值大

(C)黄金是贵重、稀缺商品,而棉花不是(D)黄金是重要的价值尺度,而棉花不是

简答题:

1、阐述商品价值的特点

2、请论述“商品的惊险跳跃”。

4.请阐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特点

5、在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有何特点?

论述题:

1、请论述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第二篇(一卷)

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之一是()

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B劳动力商品有使用价值C、劳动力有人身自由D、劳动力有生产资料

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

A、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具体劳动

10、通过分析资本总分式可以看出,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A)劳动力成为商品(B)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C)货币在运动中发生增殖(D)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积累B、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C、劳动力成为商品D商品有充分销路12(多)影响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因素有()

A劳动者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教育培训费用 D、历史和道德因素

简答题:

1、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2.简述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为什么说“资本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论述题:

1、说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的前提条件。

2、简要说明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

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特定的两重性是指()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劳动力价值转移和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4、下列生产资料中属于劳动资料的是:()

A.原料

B. 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1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之和

B. 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之和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和

D.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之和

16、价值产品是指()

A、c+v+m

B、v+m

C、c+v

D、c+m

17、剩余产品是指()

A代表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产品B、是全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产品C、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范畴 D、是必要劳动创造的产品

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二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二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方式

(C)二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二者在资本流通中的不同运动速度

19(多)决定工作日最高限度的因素有()

A、劳动力的身体界限

B、道德和社会因素

C、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

D、剩余劳动时间的长短

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9、超额剩余价值是()

(A)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资本家贱买贵卖的结果(D)压低工人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20(多)协作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A、能提高劳动的社会生产力

B、形成社会的平均劳动

C、可节约生产资料

D、可创造一种集体力

21(多选)超额剩余价值()

A.是高价出售商品的结果

B.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D.只有个别资本家才能获得

22(多)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劳动强度

C、缩短工作日D延长工作日

简答题:

1、影响工作日界限的因素有哪些?

2、简要回答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机制

3、协作怎样实现剩余价值生产的?

第五和第六篇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

23、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看,生产劳动是指()

A、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B、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

C、工人进行的劳动

D、生产的产品能够销售出去的劳动

24、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导时期,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

A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B、劳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C、劳动独立于资本D、资本隶属于劳动

25、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主导时期,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

A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B、劳动实际上隶属于资本C、劳动独立于资本D、资本隶属于劳动

26、工资的本质是()

A、劳动的价格

B、劳动力价格的转化形式

C、资本家预付资本的构成之一

D、资本家给予工人的报酬

27(多)工资的主要形式有()

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津贴费

D、奖金

28(多)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A.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没有本质区别

B.计件工资是以时工资为基础的

C.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D.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E.都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9(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D.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E.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30、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的价值构成

(C)资本的物质构成(D)资本的有机构成

3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

A.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B.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上升

32、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比例是资本的( )

A.价值构成

B.有机构成

C.数量构成

D.技术构成

33、资本积累与工资变动的关系是()

A资本积累与工资变动无关B、资本积累决定了工资变动的上限C、资本积累决定了工资变动的下限D、资本积累对工资变动的影响很小

34、劳动生产率提高与资本积累的关系是

A劳动生产率越高、资本积累越多B、劳动生产率越高,资本积累越少C、劳动生产率与资本积累无关D、劳动生产率越低,资本积累越多

简答题:

1、怎样理解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个最强有力的杠杆”?

论述:

1、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2、阐述失业的原因及其对策

第二卷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35、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36.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本职能形式是

(A)商品资本(B)生产资本

(C)预付资本(D)货币资本

37(多)、产业资本循环经历不同阶段采取的相应职能形式是()

(A)货币资本(B)固定资本

(C)商品资本D、生产资本

38(多)、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这里讲的三个循环是指:()A.生产资本循环 B.货币资本循环 C. 流通资本循环 D.商品资本循环 E.商业资本循环

简答题:

1、W′-G′的转化过程对再生产有哪些影响?

2、请说明转化过程中生产资料(Pm)和劳动力(A)的质与量的关系

3、为什么说雇佣劳动隶属于资本

论述题:

1、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及现实意义

第二篇资本周转

39.资本的周转速度与()

(A)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C)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40.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这台机床的物质磨损是();精神磨损是()(A)1000元(B)2000元

(C)4000元(D)3000元

41.一台价值30万元的机器,其使用年限为15年,折旧率和每年提取的折旧基金分别是()

(A)1/5,2万元(B)1/5,3万元

(C)1/15,2万元(D)1/15,3万元

4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A)物质资料的生产(B)生产社会化

(C)固定资本的更新(D)资本主义私有制

43.根据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以把资本划分为()

(A)固定资本与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与流动资本

(C)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D)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44.下列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B)燃料

(C)机器设备(D)辅助材料

45(多)加速资本周转可以()

(A)提高年剩余价值率(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C)节省预付资本(D)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

造成的损失

46(多)下列属于流动资本的有()

(A)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的资本(B)支付给工人的工资

(C)支付给水电公司的用于生产的水电费(D)支付给原料供应商的资本

47(多)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周转时间

B.生产资本的构成

C. 货币资本的构成

D. 商品资本的构

成 E. 流通资本的构成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48(多)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A.I(v+m)=IIc

B. I(v+Δv+m/x)=II(c+Δc)

C. I(c+v+m)=Ic+IIc

D. II(c+v+m)=I(v+m)+II(v+m)

E. II(c+v+m)=I(v+Δv+m/x)+II

(v+Δv+m/x)

49(多)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A.I(v+m)=IIc

B. I(v+Δv+m/x)=II(c+Δc)

C. I(c+v+m)=Ic+IIc

D. I(c+v+m)=I(c+Δc)+II(c+Δc)

E. II(c+v+m)=I(v+Δv+m/x)+II

(v+Δv+m/x)

50(多).社会总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不仅是它规模大、数量多,主

要区别是社会总资本运动()

(A)目的不单是追求剩余价值,而且要比例协调(B)只包括生产消费,不包

括个人消费

(C)既包括生产消费、又包括个人消费(D)既包括资本流通,又包

括一般商品流通

51(多)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A)资本积累(B)资本集中

(C)节制消费(D)增加储蓄

52、资本有机构成是4:1,现在追加不变资本量为8万元,那么追加可变资本

量为()

A、2万元

B、4万元

C、3万元

D、8万元

简答题: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特点有哪些?

2、简要说明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及含义

3、简要说明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及其意义

4、简要说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5、技术更新对固定资本周转周期有什么影响?

6、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货币资本的作用相对于个别资本运动中作用的变化

第三卷

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率

50、利润率()。

A、小于剩余价值率

B、大于剩余价值率

C、等于剩余价值率

D、与剩余价值率无关

5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作是生产商品中所()(A)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B)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D)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53(多)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有()

A.剩余价值率

B.资本有机构成

C.不变资本的节约

D.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E. 预付资本总量

54(多)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可概括为

A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B、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的比率C、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D、两者按同一方向变化

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55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生产价格

B.成本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 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价格

56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价格在量上等于()

A.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

B. 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C. 成本价格与资本积累之和

D. 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57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与部门资本有机构成()

A.按相同方向变动

B. 按相反方向变动

C. 按反比例变动

D.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58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

(A)企业利润(B)平均利润

(C)垄断利润(D)超额利润

5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的结果(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D)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60(多)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同时就是()

A.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率的过程

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的过程

D.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E.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简答题:

1、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或者是等量资本如何获得等量利润?

2、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中,商品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

3、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中,资本自由转移的条件是什么?

4、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中,劳动力自由转移的条件是什么?

论述题:

1、为什么商品按价值交换先于按生产价格交换?

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61、利润率的变动趋势是()

A下降B上升C保持不变D与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关

62、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B、竞争的结果

C、资本家发善心的结果

D、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62(多)平均利润率与利润量之间的关系是

A、平均利润率下降,利润量一定会下降B平均利润率下降,利润量可以增加C

二者同比例的关系,在总资本增加的程度大于利润率下降的程度时才能表现出来D二者同比例变化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63(多)阻止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主要有()

A、剥削程度的提高

B、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C、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D对外贸易进行

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63.商业资本执行的职能是()

A、货币资本的职能

B、生产资本的职能

C、商品资本的职能

D、流通资本的职能

64.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流通领域种商品的加价

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种贱买贵卖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第五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65、一张面值为100元的股票,可获股息10元,银行存款利息率为5%,这张股票的市场价格为()

(A)100元(B)200元

(C)2000元(D)300元

66、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借贷资本

67、(多)股票价格:()

A.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B.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

C.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不是股票的票面额

68、(多)信用的作用()

A促进商品的实现B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C节约流通费用D促进资本转移E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69(多)借贷资本和职能资本相比,其特点是

A一种资本商品B、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C采取G—G`的运动形式D能够获得平均利润

第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70、租种劣等土地需缴纳的地租是()

A.垄断地租

B.级差地租

C.绝对地租

D. 矿山地租

71、1998年,党在农村中推行土地承包制度30年不变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民获取()

从而促进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Ⅰ

C. 级差地租Ⅱ

D.上述三种

72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

(A)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B)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机构

(C)土地的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优越(D)农业资本家实现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农产品价格

73.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的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A)绝对地租(B)级差地租Ⅰ

(C)级差地租Ⅱ(D)垄断地租

74(多)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有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B)土地距离市场的远近

(C)同一块土地上连续不断的投入资本(D)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75(多)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

A.级差地租

B.绝对地租

C.垄断地租

D.矿山地租

E.建筑地段地租

1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594亿元,同比增长25.5%,为此我国提出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请论述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

资本论选读 简答

资本论选读简答 1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是指什么。 答: 首先,简要讲一下什么是资本的总公式。我们都知道资本的流通公式是G---W---G,即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货币购买商品仅仅是为了获取等量的货币,而没有实现价值增值,这个运动时毫无意义的,资本家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真正现实的资本流通形式应该是G---W---Gˊ其中Gˊ=G+Δ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再加上一个增值额ΔG。在这个公式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预付一定量的货币,经过一个流通过程,收回更多的货币。这个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是资本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因此称之为资本总公式。 第二,文章的第二个方面我将要阐述一下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我们课本P112页这一节的一开始就说:“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形式上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殖。举个例子来说作为资本家,先从A那里买商品,再把商品卖给B,先买后卖。这对简单商品流通在次序上是颠倒了,但对A和B来说,不论是简单商品流通还是资本流通,都是以单纯的买者和卖者出现。同时,在这里,资本家也是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相对立的。可见,买和卖单纯的次序颠倒,并没有越出简单商品流通领域,不能说明价值为什么增殖。但实际上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确实增殖了,这种商品的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殖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第三,我们来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课本第114页写到“资本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这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则商品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那么很明显任何人从流通中得到的价值都会大于他投入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的差生。如果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一方得到便宜,但是资本家不仅作为买者而且也会作为卖者出现在市场上,他作为买者得到的同时又会再作为卖者时失掉,反之也是一样滴。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欺骗既贱买又贵卖,这也只能使个别人发财但是不能使整个资产阶级获得剩余价值。因为,贱买贵卖没有增加价值总量,只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之间的分配。正如我们课本第113页最后一段所说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能创造价值。” 由此看来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因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发生关系,他们只是和自己的商品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生产者只能以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商品的价值,而再不能创造出商品的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 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有何重要意义。 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讲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稿) 导语 1.正确理解和对待学习的“知识” 有的知识作为工具,用于谋生;有的知识,是为了净化心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越高,与经济利益越远。越来越接近人的精神世界、人的心灵。 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为我们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们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更好的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 视频资料: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风范 这个视频启示,马克思他有卓越的才华,完全可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他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身于一项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事业,并为此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活动。恰恰表明了马克思的无私和伟大之处。 图片:马克思的墓志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课程考核 课程成绩=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占40% 平时成绩衡量指标: ?学习态度表现占10%(出勤率、发言效果、听课状态) ?实践成绩占30%(原创,有新意,格式符合要求) 3.课程介绍 本课程是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课堂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共3学分。 教材的结构 包括绪论和七章内容。绪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介绍;后七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讲解,其中,又包括了三个部分。

第一至第三章是哲学部分;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形而上,从现象探究其根本,即追根溯源。如大千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可循?等等问题。 第四至五章是政治经济学部分;剖析了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即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阶段性爆发的根源,即私有制的存在导致全社会生产存在盲目性,解决的出路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第六至第七章是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描绘了马克思对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憧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认识马克思主义从认识马克思开始 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20世纪末,当人类即将进入新千年之际,开始盘点过去的一千年。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一千年的历史天空中,风云人物和思想大师如群星闪烁。马克思能被人们看做是其中最亮的一颗星辰,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马克思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表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视频资料:卡尔马克思 这个视频启示,马克思被西方媒体先后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最伟大的德国人”“全球最伟大的哲学家”确实实至名归。他有卓越的才华,完全可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他却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身于一项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的事业,并为此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活动。恰恰表明了马克思的无私和伟大之处。 马克思的墓志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在线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 (1分)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2.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 (1分)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1分)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1分)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5.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6. 逻辑证明是( ) (1分)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7.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1分)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9.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1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1 分评语: 10.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1分)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资本论选读复习资料

《〈资本论〉选读》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 10.一般等价物 11.交换过程的矛盾 12.价值尺度 13.商品的形态变化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15.人格的物化 16.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 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 19.劳动力商品 20.不变资本 21.可变资本 22.剩余价值率 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 25.相对剩余价值 26.大规模协作 27.生产劳动 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 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 35.资本集中 36.资本的技术构成 37.资本的价值构成 38.资本的有机构成 39.相对过剩人口 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货币 C抽象一般劳动 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200题(附答案)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200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 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9、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正确答案:B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 一、简述题 1.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工资的实质。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生产劳动概念。 1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资本积聚和集中。 20.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

23.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一。 24.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 26.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28.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29.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0.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38.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9.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 4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4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42.马克思成本价格理论及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 43.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 44.利润是个客观经济范畴。 45.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46.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形成及含义。

《资本论》选读-试题合集(附答案)-练习题(1)

《〈资本论〉选读》题型与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劳动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使用价值构成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交换价值或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一个商品的价值不能自己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一定量的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间接表现,即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之一,具体劳动的对称。撇开或舍象了各种具体劳动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10.一般等价物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当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就成为货币。 13.商品的形态变化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即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再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的过程,公式为 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由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决定。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如果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不变,则流通中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5.人格的物化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16.物的人格化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17.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者劳动的社会性质和商品生产者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与物的关系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于是,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不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物化与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是商品拜物教。可见,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商品拜物教。 19.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对象的劳动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只有在劳动者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并具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才不得不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20.不变资本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改变其原的有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

《资本论选读》作业

第五专题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必做题】 1、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的?剩余价值率是怎样转化为利润率的?(参见教材 P 46-47和《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P 121-122 ) 答:(1)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出来的,它所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 削关系,但是一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这个问题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来说明: ①由于成本价格的形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完全消失了,从而使商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资本家全部所费资本或生产费用的一个价值增殖额,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由此而被掩盖了。 ②由于在成本价格形式上,剩余价值已经变成了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一个增加额,因此剩余价值不仅成了所费资本的一个增加额,而且也成了所用资本的一个增加额。因为从现象上看,不仅构成成本价格的预付资本本身是形成商品价值的要素,而且全部预付资本对于商品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剩余价值既由预付资本中那个加入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也由预付资本中那个不加入商品成本价格的部分产生;总之,同样由所使用的资本的固定组成部分和流动组成部分产生。总资本在物质上是产品的形成要素,不管它作为劳动资料,还是作为生产材料和劳动都是如此。总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进入价值增殖过程,但在物质上总是全部进入现实的劳动过程。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虽然只是部分地参加成本价格的形成,但会全部参加剩余价值的形成。不管怎样,结论总是:剩余价值是同时由所使用的资本的一切部分产生的。”正是通过上述形式,剩余价值才转化为利润。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正因为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只是在外观上表现为整个垫付资本的产物,所以马克思把利润称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如果我们以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的公式W = c + v + m = k + m,便进一步变成了W = k + 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一个必然结果,就象价值必然要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一样,

《资本论》选读重点问答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思考题 导言思考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2.《资本论》的方法。 3.《资本论》的体系结构。 4.学习《资本论》的意义。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怎样理解作为《资本论》研究起点的商品?(分析资本主义为什么从商品开始?) 2.什么是商品?怎样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马克思是怎样分析商品使用价值的? 3.马克思是怎样从交换价值这一现象出发揭示出其中隐藏的价值的秘密的? 4.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5.什么是劳动生产力?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同商品使用价值量、商品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存在什么关系? 6.什么是劳动二重性?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两因素的关系怎样? 7.为什么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8.为什么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与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二重性? 9.什么是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两极的规定性是什么? 10.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辩证关系怎样? 11.商品价值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得到表现的? 12.等价形式有哪些特点?分析等价形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13.商品内在矛盾是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而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的? 页脚内容1

14.为什么商品的相对价值量不能完全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 15.商品形式如何掩盖了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的秘密和根源是什么?) 16.什么是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在商品上的表现怎样掩盖了生产者的社会关系? 17.试从价值形式的发展来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8.怎样理解价值这个范畴? 19.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怎样形成的? 20.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第2章复习思考题 1.第2章与第1章第3节的关系怎样? 2.商品交换要具备什么条件? 3.法权关系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 4.如何理解交换过程的矛盾?它同商品内在矛盾的关系怎样? 5.为什么说“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6.为什么说“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 第3章复习思考题 1.概述货币的五种职能以及五种职能之间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关系。 2.如何理解货币的产生并没有扬弃交换过程的矛盾,而是创造出使这个矛盾能够在其中运动的形式?如何理解商品的形态变化? 3.为什么说从商品到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4.为什么说商品流通与直接的产品交换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都是不同的? 页脚内容2

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资本论》复习题

1结合货币形式的最新发展,说明货币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根本原因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成为货币形式。这一发展过程,是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不断克服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而发展的。最终一般等价物固定在具有优势的贵金属一一金银身上,货币形式成为表现商品价值的最终形式。 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从货币的形式上看,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一一金属货币一一信用货币” 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 如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货币的形式出发,把货币定义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价值角度认为“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总之,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的本质是不断自行增值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才能成为资本。资本在流通过程中,和离开流通过程,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价值增值只能发生在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是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 以还原为生产那些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也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一样,对思想、观念的主宰地位和它的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深信不疑,而对物质因素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则毫无认识,因此,对被认为是研究人们物质利益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从未接触过。正像恩格斯后来对梅林说的那样,马克思当时对政治经济学,“还一无所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8卷第480页·) 严酷的社会经济生活颠覆了象牙塔里的虚幻王国马克思于1841年4月15日在耶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起初,他打算到波恩大学讲授哲学。布鲁诺·鲍威尔也特别希望自己的这位年青朋友到波恩大学任教,以便共同进行反黑格尔右派的斗争。但是1840年登上王位的威廉四世,实行了更加反动的专制政策。对反动普鲁士专制制度的任何批评都被认定是犯罪,都要无情的予以取缔。布鲁诺·鲍戚尔本人也因他的两本书《约翰福音史批判》和《对观福音书作者的福音史批判》)被当局认为是对圣经的有害批评,而吊销了教学证件,并被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免职。刚刚走出幽静的象牙之塔和博士们高谈阔论沙龙的马克思的主观信念,立即同冷酷的现实发生了矛盾。严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根本不能把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政治思想同在德国大学中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自己对现存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反对立场使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担任公职。他只好把早先已经开始的理论研究工作暂时放下,选择了撰写政治评论的工作,并以青年人的满腔热忱投入了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特别高涨。争取出版自由,反对反动的书报检查制度是这场斗争的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便是为此而作。在这篇文章中,他强烈谴责新书报检查令是一种惩罚思想方式的法律,因而它不是国家为自己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它取消了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马克思讲,这种法律“不是团结的法律,而是一种破坏团结的法律,一切破坏团结的法律都是反动的,这不是法律,而是特权。……在某一个机关自诩为国家的理性和道德的独占者的社会中,在和人民根本对立因而认为自己那套反国家的思想方式就是普遍而标准的思想方式的政府中,执政党的龌龊的良心却捏造了一套追究倾向的法律,报复的法律,来惩罚思想方式,其实这种思想方式只是政府官员的思想方式。追究原则的法律是以无原则和对国家的不道德而粗鲁的看法为基础的。”1马克思指出,颁布这样法律的政府是以国家理性的独占者自居的,因而也是同人民处于对立之中的,这样的政府只能依靠官僚机器,只能信赖官吏。官僚的权力、狂妄霸道和握有全权的官吏的专横,是普鲁士国家制度的特有弊病。从马克思对书报检查令的这种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他虽然还是认为国家是政治和法的理性的实现,但已强烈地感觉到现实的普鲁士王国并不是这种理想的国家,相反,它愈来愈沦为特殊等级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这样他便很自然地对黑格尔的国家是“客观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地上的神物”,“人们必须崇敬国家”等等观点发生了怀疑。 不同的物质利益决定着不同的政治主张马克思于1842年lO月15日就任《莱茵报》的编辑。如果把他发表在该报上的文章同《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l卷第17-1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