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考点总结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考点总结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考点总结

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着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中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

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

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

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

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

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

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

目的和内容向世俗化方

向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

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

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

有的诸多知识、技能以及

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

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

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

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

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

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

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资本储藏量:是

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

育支出的总额。通过教育

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

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

3.科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活

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

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

的精神气质。

4.技术:是根据生产实

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

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

法和技能。它还物化在生

产工具、设备中,体现在

对生产程序的策划、规定

上。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

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

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

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

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

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

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

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

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

的过程。

2.内发论:认为人的身

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

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

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

熟机制决定的。

3.外铄论:认为人的发

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

育等。

4.主体实践论:把个体

积极投入实践的活动,看

作是内因与外因对个体

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汇

合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

展的直接的、现实的力

量。这称为“主体实践

论”,即个体身心发展的

动力来自个体活动中多

因素相互作用论。

5.发展关键区:即发展

最佳期。是心理学家根据

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而

提出的。是指身体或心理

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

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

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

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

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

性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

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

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

补偿。

6.成熟:人的某中先天

素质的发展过程。

7.最近发展区:苏联心

理学家维果茨机基提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

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

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

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

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

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就是“最近发展区”。

8.人的价值:是指人在

世界中的地位得以肯定,

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

尊严得到保证。

9.人的潜能:是人足以

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

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

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

能性或前提条件。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广义的教

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

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

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

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

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

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

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

总的要求。

2.培养目标:是由特定

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

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

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

学校级别而变化。是针对

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

各类学校对所培养人才

的特出要求。

3.课程目标:是课程计

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

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

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

后应达到的要求。

4.教育目标:是教育者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

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或产

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

性:教育目的具有历史

性、时代性、社会性,在

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

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

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万古不便的

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6.体育:是授予学生有

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

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

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

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

的教育。

7.智育:是授予学生系

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

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

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

的教育。

8.德育:是培养学生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

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

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

学生

1.教师职业特点:教师

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

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包

括:传道者角色、授业解

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

角色、研究者角色。

2.学生的本质属性:学

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第六章课程1.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综合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通常指广义: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2.学科中心论:其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科本身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3.儿童中心论:其出发点是儿童。主张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4.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丛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他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5.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6.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7.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8.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

法控制的教育因素。

9.必修课程:是课程计

划中规定所有学生必须

修习的课程。

第七章教学理论

1.教学:是学校进行全

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

一活动。

2.教学任务:是受人们

追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

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阶

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

标要求。

3.基本知识:是指形成

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

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

式及其系统。

4.基本技能:是指各门

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

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

具,如阅读、协作、计算、

问题解决,以及哩、化、

生学科的实验技能等。技

能通过多次操练,可以发

展为技巧。

5.智力:一般指人们的

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

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

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

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

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

维力是核心。

6.体力:主要指身体的

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

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7.教学过程:是教师根

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

心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

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

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

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

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

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

发展个性的过程。

8.认识的间接性:是指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

学习书本知识间接地认

识世界。认识的基本方式

是“掌握”,是一种简约

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

程,有多种模式,且同样

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

9.教学规律:指教学现

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

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

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

约、指导作用。

1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

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

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

得知识的方式。

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

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

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

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

采用的方法。

2.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

学方法:是指教师运用口

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

和技能、发展智力以及指

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3.讲授法:是教师通过

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

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

技能的方法。

4.谈话法:又叫问答法,

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

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的一种方法。

5.讨论法:是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

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

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6.读书指导法:是教师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

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

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

法。

7.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

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

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

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

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

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

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8.演示法:是教师通过

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

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

认识的方法。

9.参观法:是教师根据

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

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

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

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

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

识的方法。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

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

实验、实习等时间活动,

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

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1.练习法:是教师引导

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

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12.实验法:是学生在教

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

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

察事物和过程的发展与

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

法。

13.实习作业法:是教师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

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

场地运用一定的场地运

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

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

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

技巧的方法。

1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

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

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

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

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

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

16.贝尔——兰喀斯特

制:又称为“导生制”,

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

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

他们中的佼佼者——“导

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

的学生。实际上是一种

“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

式。

17。道耳顿制:1920年

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萨

诸塞州的道而顿中学创

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

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

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

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

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

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

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

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

考查。

18.文纳特卡制:1919

年,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

哥市郊的文纳特卡镇公

立中学实行的一种教学

组织形式。其课程被分成

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19.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20.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有教育学教授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第九章德育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和。

2.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5.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6.道德教育: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

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

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

传统习俗来维持。道德教

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

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

教育。

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

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

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

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

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

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

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

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的统一过程。

8.道德认识:是人们对

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

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

和评价。

9.道德情感:是人们对

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

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

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

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

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

节作用。

10.道德意志:是人们通

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

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

支配行为的力量。

11.道德行为:是人们在

行为上对他人、社会和自

然做出的反应,是人的内

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

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12.德育原则:是根据教

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

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

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3.德育方法:是为了达

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

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

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

式的总和。

1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

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

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的方法。

1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

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

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

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

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

方法。

1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

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

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

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

成和发展。

17.德育途径:是指德育

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第十章学校班级活动

与课外活动

1.班级:是学校系统的

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

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

基层组织。

2.课外活动:是指学校

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

的教育实践活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

势是什么?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

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

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

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

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

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自

19世纪中叶以后,义务

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

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

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

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

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

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

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

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

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

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

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

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

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

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

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

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

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

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

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

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

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

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

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

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

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

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

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

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

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

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

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

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

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

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

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

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

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

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

互通性。

2.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

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

学经历谈谈对自己的启

发。

答:孔子是中国古

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

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中。

(1)他认为人的先

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

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

育工作,主张“有教无

类”,希望把人培养成

“贤人”和“君子”。他

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

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

“仁”为核心和最高道

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

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

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

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

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

礼”,基本科目是诗、书、

礼、乐。

(4)他的教学思想

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

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

之”,重视因材施教,基

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

说:“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

(5)他强调学习与

思考相结合,强调学习和

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

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

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结合自身教育教学

经历,谈谈孔子的教育教

学思想对自己的启发,可以结合孔子的言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要求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

1.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作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变得越来越重。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其次,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具体地说,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

的影响:

(1)科学技术以理论形

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

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

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

的内容。

(2)科学技术以物质实

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

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

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

进教育的发展。

(3)科学技术以方法、

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

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

新。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

1.个人身心发展的特殊

答:(1)人是社会的人,

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

的。在社会环境中,不仅

存在着与每个个体有不

同性质、不同联系程度的

各类群体,而且还存在着

人的创造物和各种创造

性工具。个体的人只有参

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

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潜能

发挥出来,并转化为现实

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具

有能动性。人具有认识和

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

已经使人超越动物界。人

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

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

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

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

能力。这一点是人的能动

性的最突出的表现。人的

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

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

到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

规律

答:(1)个体身心发展

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

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

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

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

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

平衡性。人的身心的不同

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

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

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

发展关键期。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

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

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

这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

渐进。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

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

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

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

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

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

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

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

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

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

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

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

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

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

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

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

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

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

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

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

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

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

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

现的,培养个体自信和努

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

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

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

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

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

上的差异,其次,个别差

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

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

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

特征的表现方式上的差

异。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工

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

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第四章教育目的

1.试论述教育目的的层

答: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

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

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

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

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

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

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即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

想家理想中的);培养目

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

/或科目的);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

元、课时的)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

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

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

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

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

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

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

中各个学习领域或这些

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

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

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

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

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

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

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

的关系。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

答:(1)教师职业作为

一种专门职业,需要教师

具有学科专业素养。教师

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

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

结构,把握学科各部分知

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

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

果。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

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

定的科研能力。重视科研

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照

本宣科,而是应在教学过

程中灌注进自己的思想

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

神。

(2)教师职业作为一种

专门职业,还指教师不仅

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

有教育专业的素养。一名

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

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

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

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

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3)教师还需要教师具有一些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2.怎样理解“学生的发展”?

答;(1)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发展,既有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的发展,也有知识水平、心智能力的发展,既有精神素质的发展,也有身体素质的发展。为了某种单一的目标,而忽视甚至抑制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

(2)学生的发展是个性的发展。个人的本质意义是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个别性之中,能不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的人的场所。

第六章课程

1.试分析学科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理论得失。答: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也各执一端,相互对立,是两种截然相反或者说针锋相对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学科中心论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的兴趣及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儿童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论强调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顺应和满足

儿童自然发展的需要,应

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点和心理发展要求来确

定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

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

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

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

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

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

识本身的系统性。

2.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

及其优缺点有哪些?

答:学科课程的基本特

点:A、分科设置;B、课

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

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

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

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

授。

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

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

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

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

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

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

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

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

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

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

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

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

科课程论代表人物:孔

子、赫尔巴特、斯宾塞、

巴比特、卡特斯

第七章教学理论

1.试简述教学的一般任

务。

答:教学任务是受人们追

求的教学价值取向决定

的,它指明了各教育阶

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

标要求。教学任务的决

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

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

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

等因素的制约。其一般任

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

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

界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历

史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

结,科学的知识是人们对

客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

的正确反映。所谓基础知

识,指的是形成各门科学

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

概念、原理及其系统。“基

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

科最主要、最常用的技

能。技能进行反复练习达

到熟练自动化的程度,就

发展成为技巧。基础知识

与基本技能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

2.发展学生的智力、

体力与创造才能。“智力”

指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

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

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

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

力的核心。

“体力”主要指身体的

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

个器官的活动能力。

“创造才能”主要指运

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智

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

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

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

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

我实现决心的综合体现。

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

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还要发展智力、体力,增

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良好

的卫生与锻炼身体的习

惯。特别是要通过发展性

教学,启发诱导学生进行

推理、证明、探索、发现

与创造,培养学生独立学

习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

术发展的时代要求。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

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

科学世界观基础。世界观

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

与根本观点。教师在向学

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然

会对学生的品德、审美情

趣和世界观产生影响。

以上三项任务是相互

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是基础;发展智力是核

心;发展体力是保证;培

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审

美情趣和科学世界观是

方向,都贯穿于教学全过

程。当然,各门学科由于

在教学实践中所承担的

任务不同,又各有自己的

重点。。

4.关注学生个性发

展。主张通过教学协调每

一位学生的知识、智力、

情感、兴趣、意志等因素,

追求教学与教育的统一,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

学生认识的教育性?

答:(1)教学认识的教

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

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

知识,无论是自然科学,

还是社会科学,在使学生

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

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

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使

学生形成相应的对自然、

社会,对人类自身的立

场、观点和态度,对学生

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

刻影响。

(2)教学过程的组织,

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

在的教育性。被动接受、

机械模仿只会使学生养

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只

有当学习成为在教师指

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

过程时,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

提升。

(3)第三,教师教学的

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

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

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

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

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

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

生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

力,而且形成或改变思想

品德和价值观念。正是在

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

生的知、情、行、意的协

调发展,追求人文素养与

科学素养结合的人格的

养成。

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

法、组织形式与评价1.论述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及特征?

答;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生组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各人在原来的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作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的受到激励;(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

用和彼此协调。

2.试论班级教学的优点

和局限性。

答: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

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

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

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

的内容和时数,并按照课

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

式。

(1)班级教学的优点

①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

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②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

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

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

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

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

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

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

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

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

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

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

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

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

响源。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

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

生多方面的发展。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

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

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

主。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

机会少。

③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

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

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和创造能力。

④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

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

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

法。

⑥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

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

地分割,以适应“课”的

要求。

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第九章德育

1.阐述活动与交往在学

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

用。

答:(1)学生品德不是先

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

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

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

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

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

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

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

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

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

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

过程的基础。

(2)活动和交往的性

质、内容、方式不同,对

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

作用也不同。

(3)德育过程中的活

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

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

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

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

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

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

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

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

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

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

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

形成。

2联系实际谈谈班主任

怎样做好学生的德育工

作。

答: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

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

学生德育工作必须:

(1)全面深入地了解

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

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

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都

不相同,了解学生是为了

掌握学生的德育水平和

他的实际情况,有的学生

德育知识挺多,但并不能

转变为德育行为,关键是

缺乏意志;有的学生对德

育不感兴趣,关键是缺乏

道德情感;所以对不同的

学生,对他的德育教育要

从知、情、意、行不同方

面人手;在实际德育教育

中,如果不尊重学生,对

学生进行惩罚式德育教

育,学生从内心更加不接

受、不认可道德教育。教

师只有尊重学生,教师做

德育工作时对学生晓之

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

能没有逆反心理,心悦诚

服地接受。

(2)争取其他任课教

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

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

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有

时在学校进行了一天的

道德教育.但学生一出校

门受社会不良影响,立刻

就把学校的德育教育的

效果化为乌有。所以德育

教育必须社会方方面面

力量要一致,坚持德育影

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

能保住德育教育成果。

(3)班主任特别要精

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

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

行教育。当集体中有学生

犯了错误,要通过集体的

力量来教育这个学生,同

时也要用这个学生所犯

的错误来教育集体,这样

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班主任要把集体

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

来。在实际德育教育中,

要根据学生个人的生活

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

点、内心世界进行不同的

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加

一把锁”。同时也要注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

行教育,如对初一学生和

高三学生进行德育的重

点、方法就不尽相同。

第十章学校班级活动与

课外活动

1.班主任如何去建设一

个良好的班级集体?

答: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

教育思想,组织好班级活

动,具体包括:(1)班

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

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

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

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

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

自我教育的思想。(2)

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

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展

开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

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

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能

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

以指导。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3)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在班级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放在班集体层次上,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与措施。提高班级活动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几个具体的事:(1)建立班级常规制度,把“建制”的过程作为最初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有了制度,班级以最初的个体简单集合变为对每个每个成员具有一些最基本要求的共同体。其中重要的是从建制开始到以后其他的班级活动,教师都应以最大程度的吸引集体成员的参与为原则。(2)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这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其中包括班级中任课教师的配合,争取家长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关心,协调学生集体内部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各种组织的关系,以及学生集体与成人等各方面的关系。(4)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级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情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于发展的档案。此外,班主任还应不断积累自己各种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将使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并提高到自觉的程度。

2.联系实际谈一谈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

答:(1)活动要有明确的中心目标,认真设计安排好每一次活动。

(2)活动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3)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

主动性,为每一个学生创

设参与活动和获得成功

的机会。

为了充分体现课外

活动自主性的特点,首

先,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

兴趣和爱好的一般倾向,

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

差异。其次,教师要注意

指导方式,处理好课外活

动中特殊的师生关系。最

后,活动小组应有一些大

家讨论制定的简明、合

理、可行的制度,引导学

生自觉遵守并积极参与

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不

断提高活动的质量,保证

活动有高的出席率和不

流于形式。

总之,要以学生的活

动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

平和能力出发,注意学生

的个别差异,使参加活动

的每个成员的个性和才

能得到充分发展。(以上

也可出题为:教师如何在

课外活动中体现学生的

自主性。)

(4)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

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充分

调动校内校外各方面力

量,相互协作,使学生在

多方面的协同关怀下健

康成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答:错。就教育的最一般

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

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

和社会生产经验的基本

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

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

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具有教育作用。但作为区

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

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

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

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

要指学校教育,使教育者

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

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

方向变化的活动。

2、从古到今,为社会统

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

教育的唯一职能。

答:错。古代教育中学校

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

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

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

的目的、内容、对象、方

法等各个方面。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

其是18-19世纪期间,随

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

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

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

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

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

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

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

能则变得隐蔽起来。这些

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

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

代学制的形成上。

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答:错。学校教育制度简

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

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

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

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不仅受到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制约,还受到科学技术发

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

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

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

约。

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

各国完全普及。

答:错。义务教育是国家

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

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

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

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

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

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

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

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

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

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

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

教育目标。

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

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答:错。在中等教育中,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

要目标,以基础教育为主

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

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

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

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

推行双轨制教育,两种教

育相互隔离。二战后综合

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

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

业教育普通话的趋势。两

者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

发展。

6、二战以后,教育的国

际交流得到加强。

答:对。在经济全球化和

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

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

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

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

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

立,国际化网络教育兴起

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

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

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

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7、根据历史记载,中国

直到西周才有了学校教

育的形成。

答:错。根据历史记载,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

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

形成。西周以后,学校教

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

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

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并有了“国学”与“乡学”

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

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

育。

8、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

制度毫无积极意义。

答:错。隋唐以后盛行的

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

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

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

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

品无势族”的严格等级制

度起了积极作用,为广大

的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

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

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

想和人格的限制。

9、终身教育主要是指成人教育。

答:错。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受教育,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于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10、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答:错。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答:正确。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的要求,国家的这种要求通过制定教育目的、规定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应的考试评价手段来实现。

2、学校教育还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答:错。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

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

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

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

行具体的政治任务。学校

教育只有遵循教育规律

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通

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经

济服务。

3、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

的主要途径是制造舆论。

答:错。教育通过政治经

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

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对政

治经济的影响,使教育作

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

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

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

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有

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

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

教育来实现的。进入现阶

段社会,社会生活日益复

杂,科学文化高度发展,

势必要求国家的政治经

济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

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这

就必然越来越依靠于专

门化的学校教育,国家各

级政治集团的核心人物

的学历层次和多方面的

素养都将随之而提高,它

意味着教育的影响亦相

对增强。

4、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

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

政体,而与一个国家的教

育无关。

答:错。一个国家的民主

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

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

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

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

度。受教育的程度越高,

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

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

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

治的改革与进步。要不断

推进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就不可忽视加速我国教

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

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5、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

经济的舆论力量。

答:对。学校是知识分子

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

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

章以及他们的行为,宣传

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

藉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

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反动的阶级利用教育来

宣传反动的思想、观点、

迷信,为维护反动的政治

服务;革命的阶级利用教

育宣传革命的思想,传播

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

论,以影响群众,为革命

的政治服务。

6、教育的规模、速度与

生产力水平同步发展。

答:错。生产力决定着教

育的规模和速度,但两者

并不是同步发展,教育本

身的发展换汇受到社会

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

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

化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

这些因素唤起者特别大

的作用。

7、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答:正确。生产力的发展

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

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

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

教育结构也随之出现变

化。否则,就会出现教育

结构、比例等失调的问

题,或者教育培养的人才

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要

求,或者出现人才过剩的

现象。

8、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

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答:正确。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

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

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

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

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

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发展

更新。世界各国许多的重

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

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为

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

程教学内容改革,都反映

了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

的新水平核心要求。同

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

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

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

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9、教育对经济具有推动

作用,但教育与劳动力毫

无关系。

答:错。教育对经济的发

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

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经济

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

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劳

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

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

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

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

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

质量。教育承担着生产人

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

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

力的使命。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

1、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

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

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

果。

答:正确。辩证唯物主义

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因

素、集体成熟的机制)与

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

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

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

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

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

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

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

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

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

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

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

义。

2、人的身心发展只需要

学校教育而无需社会实

践。

答:错。人是社会的人,

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

的。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

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

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

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

不仅重视学校的任务是

促进人的社会化,重视学

校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

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

联系,而且重视每个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

3、外铄轮者一般不重视

教育的价值。

答:错。外铄轮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轮者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4、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身残志坚的人,凭借顽强的意志取得惊人成就,这说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性。答:正确。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那些身残志坚的人就是明显的例证。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一直为后人接受和继承,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答:错。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因材施教”是关于受教育者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正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

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

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

方面。需要说明的是,个

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

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

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

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

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

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

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

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

好因材施教工作时非常

重要的。

6、遗传决定了人的未来,

一个遗传素质优良的儿

童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

的人才。

答:错。遗传并不是直接

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

能、态度、道德品质等,

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生活

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与

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

能成为现实。但一个先天

禀赋友谊的儿童,如果后

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

些方面发展更快、更好使

完全可能的。我们不承认

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我

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

造条件是具有不同先天

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

分的发展。

7、孟母择邻和我们当前

流行的择校是一回事。

答:错。孟母择邻充分说

明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

影响。而择校则是由于教

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人们

为了获得优秀教育资源

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

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

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

在大环境和小环境中,这

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

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

义也不一样,因而不同环

境中的人发展有很大区

别。虽然对个体而言,大

环境不能够改变,但对于

小环境,人却有力量加以

改变,孟母择邻就是为了

改变孟子成长的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

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

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

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

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

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

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

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

作。孟母择邻就是为了避

免消极因素,利用积极因

素来促进孟子成长。3)

至于当前流行的择校,则

是由于我国长期教育资

源分布不均,人们为了获

取优秀教育资源,接受更

好的教育而出现的一种

现象,随着教育资源的调

整,会逐渐消失。

8、我们既要注意大环境

对青少年的影响,但更要

注意小环境的影响。

答:正确。若按照环境范

围划分,可分为大环境和

小环境。在同一个国家或

地域内,人们的大环境通

常相差不大,但小环境却

千差万别。我们很难改变

大环境,但小环境却随个

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

改变。小环境对个体的影

响更为直接,所以教育者

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

在小环境上。但由于社会

的变化不断加快,大环境

对人尤其是对青少年的

影响也不容忽视。

9、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特殊功能的发挥是无

条件的。

答:错。学校教育对个体

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

是没有条件的,它要求学

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保

证自身良好外,还要积极

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创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还

需要儿童自身发育正常,

教育才能发挥其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

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答:正确。教育目的对一

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

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

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

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

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

教育活动的归宿。

2、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

和理想性,所以不受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

答:错。教育目的是指人

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

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

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

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

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

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

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

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

有指导意义,决定了教育

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

确定、教育与教育方法的

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

的制约。但教育目的具有

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具

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

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

级性,同时,教育目的的

制定受制于特定的时代

背景,受制于一定社会的

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

的发展水平,故不同国

家、不同社会、不同地区

的教育目的是不尽相同

的。

3、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构

成了学校教育的层次结

构。

答:正确。教育目的是国

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

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

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

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

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

殊要求,这便决定了教育

目的的层次性。

培养目标是有特定的社

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

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

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

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

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二

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

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

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

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

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

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

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

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共同构成学校教育的层次结构。

4、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是共同的。

答:错。教育目的具有时代性、历史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故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教育目的是不尽相同的,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

5、体育的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

答:错。体育的任务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力,促进他们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成熟,增强他们的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他们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答:正确。个体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是在学习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又目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

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

念,引导他们把社会的要

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

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2、由于教师工作领域较

为狭小,因此教师职业角

色具有单一性。

答:错。角色是个人在一

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

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

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

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不

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

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

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

点。而教师正是由于其工

作较为特殊,其职业的最

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

职业的角色有:传道者角

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

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角色和研究

者角色。

3、教师只要熟悉自己所

教内容就可以了,没有必

要有高深的学问。

答:错。教师需要有学科

专业素养。对于教师来

说,对所教内容不仅要知

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

然,要能够把所教的内容

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

景上,这样才能全面理解

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才能取其左右而逢其源。

另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发

展是很快的,几年前是

“高深”的知识,几年后

已经是平常的知识了。

4、有人说只有具有学科

专业素养就能成为一个

合格的教师。

答:错。教师是一门专业

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

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

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

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

的科研能力。但要成为一

个合格的教师还应具有

教育专业素养;再次,教

师需要有一些于教师职

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师具有学科专业素

养就是指学好专业知识。

答:错。学科专业素养不

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还

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

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

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

造性活动的能力。重视科

研的教师,才能不停留于

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

灌注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

师的科研以教育科研为

主,并与自己的教育实践

改进密切相关。

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成

为现实的发展。

答:错。学生发展的可能

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

学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

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活动。推动个体从自然人

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

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

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

盾。因此,没有活动,没

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

展。客观环境的刺激,诸

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

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

能否产生有利于学生发

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

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

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7、青少年是权力的主体。

答:正确。从道义上讲,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

国家的希望;从法律的角

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

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

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

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殊

保护。1989年联合国大

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

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

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

利主体地位。这一精神的

基本原则是:1)儿童利

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

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

点与一件原则4)无歧视

原则。青少年是社会权

力的主体,享有法律规定

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

关法律规定,青少年学生

享有基本权利包括:1)

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

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

安全的权利。

8、有人说师生关系是一

种知识授受关系。

答:错。从教育内容的教

学上这一角度来说,教师

是传授者,学生是接收

者,二者结成授受关系。

但在人格上又是平等的

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是

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

生为基础的。同时,师生

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

相促进关系。从社会学角

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意

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

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

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

动关系。

9、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

答:正确。学生在教学中

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

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

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

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

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

出主动发展的人。另一方

面,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

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

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

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

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

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

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

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

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

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10、教师指导学生的目的

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识。

答:错。教师指导学生的

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

展。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

生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

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

终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

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

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

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社会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学习的标准、道德的标

准、价值的取向也是在不

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

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

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

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第六章课程

1、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合。

答:课程包括以下具体含义:它首先是指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合。其次,它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最后,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一定时代课程的发展与其人类文化及科技发展无关。

答:错。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技的发展水平,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续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学校教育必须将人类已有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发展纳入学校课程。也就是说,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代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这在现代社会尤显突出。

3、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二者并没有较大的分歧。

答:错。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理论。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1)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形式教育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 2)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只有感

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

西。 3)心理学理论基础

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

心理学。形式教育论强调

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

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而

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知

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

验的积累和联系。

4。有人说我国推行的活

动课程就是杜威主张的

活动课程。

答:错。我国课程计划中

增设“活动课”。在新一

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基础

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

进一步将其明确为“总合

实践活动”。这样一种形

态的课程与杜威所主张

的活动课程既有一定的

渊源,也存在较大差别。

它并不反对学科课程,主

张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够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

课程的不足。

5、综合课程就是多门学

科的相加。

答:错。综合课程打破传

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

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

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

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

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

相互融合,构成课程。综

合课程不是简单地将几

门学科拼凑在一起,若不

能真正体现综合,就会变

成“凑合”,就不能体现

综合课程的优势。

6、核心课程是一种已经

非常完善的课程。

答:错:核心课程是一种

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

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

课程。例如:1-2年级学

习周围的环境,包括家

庭、学校和所在社区;3-4

年级学习较广的环境,由

县、省到国家,9-10年

级学习社会经济;11-12

年级作参加社会生活的

准备。核心课程在兼顾学

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

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方面,

在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以及认识特点方面,是有

积极意义的。但是,如何

保障学生获得深入、系统

的知识,还有待研究。

7、潜在课程并不是真正

的课程。

答:正确。潜在课程,也

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

性课程而言的。课程并非

实指,只是借助“课程”

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

在着对学生产生影响的、

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

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

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

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

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综

合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

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

方式存在。

8、课程计划就是对教学

做出全面安排。

答:错。课程计划不仅对

教学做出全面安排,是课

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也对

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

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

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

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

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9、课程标准就是课程计

划。

答:错。课程计划是课程

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

具体包括:教学科目的设

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而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

分学科展开,是课程计划

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

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

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一般

由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

分、内容标准部分和课程

实施建议部分组成。

第七章教学理论

1、教学就是教师教的活

动。

答:错。教学,是学校进

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

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

得用以活动。学生在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

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

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

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

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

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

动,失去了其中的任何一

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

2、教学就是人们常说的

智育。

答:错。教育与智育是两

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

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

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

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

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

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

质,陶冶品德、美感,形

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

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

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

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

育。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

径,但教学还可以促进德

育、体育等全面的发展,

所以教学不是仅仅完成

智育。智育不仅仅通过教

学来完成,还可通过其他

途径来完成,如家庭、社

会活动、课外活动等。把

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

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严格意义上的教学就

是指课堂的上课活动。

答:错。教学,作为学校

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

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

课外、班级、小组、个别

化等多种形态。教师和学

生共同进行的课前准备、

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

定等都属于教学活动。随

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

既可以通过师生间、学生

间的各种直接交往活动

进行,也可以通过印刷

物、广播、电视、录音录

像等远距离教学手段开

展。教学作为一种活动、

一个过程,是共性和多样

性的统一。

4、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

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

手段。

答:正确。教学,作为一

种专门组织起来传递人

类知识经验的活动,能简

捷地将人类积累的科学

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

体的精神财富,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达到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水平。通过教学,不仅促使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进程,而且使人类文化一代代继承发展。因此,教学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

5、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

答:正确。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对学生的培养不仅要

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所以教学必须与其它教育形式

结合,必须与甚或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

其它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6、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授知识。

答:错。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使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

答:正确。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

知识,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集体教育、社会主义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第三,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也对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8、学生学习是以直接经

验为主的

答:错。在教学中,学生

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

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学

生学习的内容是经过系

统选择、精心加工,简化

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

验的精华。其次,在认识

方式上同样表现出间接

性。学生主要是通过“读

书”、“接受”现成的知

识,然后再去“应用”和

“证明”。这是一条认识

的捷径,可以避免人类曾

经经历过的曲折和失败,

使学生能够用最短的时

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

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

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

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

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

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

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

相同。

答:错。两者的获得方式

是不尽相同的。教学中往

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

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

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

定的社会劳动、社会调

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

验材料是经过改造的、少

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

的本质特征。

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法、

组织形式与评价

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答:对。教学方法通常有

讲授发、谭华发、讨论法、

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

观法,等等,但教学方法

的选择和运用主要依据

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

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

程的规律和教学原则;3)

本门学科的具体教学内

容;4)各种教学方法的

功能、适应范围和使用条

件;5)学生的实际情况

和可接受水平,,包括生

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

6)教师本省的素养,包

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

个性特点;7)学校与地

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

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

质设备等;8)教学的时

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于可

利用的时间等。要把教学

方法结合以上因素来恰

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加

以运用。

2、上好一堂课的标准就

是看是否完成大纲规定

的教学任务。

答:错。上好一堂课的标

准不仅要看是否完成大

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

还要做到教学目标的明

确、教授内容的正确、教

学方法恰当、课堂组织得

好、师生积极性高。

3、教学的组织形式因人

而异,不受其他条件的限

制。

答:错。教学组织形式是

在人类教学实践的长期

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

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

求,以及教学内容、教学

手段等条件的变化而不

断发展。教学组织形式主

要受到以下条件和因素

的制约。一是生产和社会

生活的需要;二是教学内

容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课

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

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而出现的教学手段和

设备提供的可能性。上述

条件和因素的变革,必然

导致教学组织形式的发

展变化,并产生与当时的

历史条件相适应的教学

组织形式。

4、分组教学克服了班级

授课制的缺陷,是一种非

常完美的教学组织形式。

答:错。所谓分组教学,

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

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

成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

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

制的改革和完善,最显著

的特点在于它比班级授

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

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

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

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

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

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

生、家长、教师的意愿常

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

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

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

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

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普遍降低。

5、班级教学缺乏真正的

集体性。

答:正确。在班级教学中,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学习

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

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

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

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

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

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

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

依存关系。

6、教学评价仅仅是指对

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答:错。教学评价主要包

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

价和教师工作的评价,不

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

果,还要评价教师的工作

质量。从学生学习结果的

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

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

有要评价态度、习惯、兴

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

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

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

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

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

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

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

习效果更多地是直接由

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

第九章德育

1、德育就是政治教育。

答:错。德育是教育者培

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

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政

治教育的代名词。

2、德育只具有社会性和

历史性,不具有继承性。

答;错。德育是各个社会

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

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

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

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

历史性。在德育历史发展

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3、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答:正确。青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4、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答:错。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多种因素。

5、德育方法仅指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法。

答: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互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与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与修养方式,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6、德育过程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

答:错。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

德行为习惯。然而在德育

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

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

知、情、意、形的一般教

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

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

选择任一开端,最后达到

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

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7、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

交往不同于社交活动。

答:正确。德育过程中的

活动和交往具有特殊的

性质:首先,它具有引导

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

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

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

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

对象的教师和学生;再

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

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

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

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

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

8、人的品德一旦形成,

将不再改变。

答:错。学生的品德是在

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

形成发展的,它是长期积

累和发展的结果。任何良

好的品德的形成和不良

的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

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

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

德是在它的结构的相对

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

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

的。随着人的发展,社会

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

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

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

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

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

9、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唯

一途径。

答:错。教学不仅是学校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

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

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

效的形式。通过教学实施

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

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

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

丰富的德育内容,只有充

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

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

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

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

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

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

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

品德。但是,学校还可以

通过共青团、少先队、学

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

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

动;校会、周会、晨会和

时事政策学习以及班主

任工作开展德育教育。

第十章学校班级活动与

课外活动

1、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

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

个性的发展。

答:正确。作为学生活动

和交往大基本场所,良好

班级既能发挥群体的规

范和实现群体意志的作

用,同时又为班级群体中

每个成员的主动发展提

供重要条件。正是通过班

级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

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

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

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

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

会做人之道,从而促进学

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

品质的形成。

2、班级集体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答:正确。班级集体是学

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

织结构,每个学生在所归

属的一定班级中都能找

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

作和角色。在班级集体

中,有共同的目标,明确

的职责分工,有统一的规

章制度、权利和义务。要

求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

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教育

自己,自主地制定集体活

动计划,积极开展各项工

作和活动,锻炼学生的自

我教育能力。

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

基本标准是看班级学生

学习成绩的高低。

答:错。一个良好班集体

的基本标准:1)有共同

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

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

健全的班集体应有明确

的目标。2)形成分工明

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

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

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

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认

真负责,不断提高自身的

修养,从而使班集体及其

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

的趋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2020年编辑)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精品文档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论述题

第一章 论述: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谈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目的:研究高等教育学可以让教师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让教师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意义: 1、有利于增强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发挥高级人才的作用,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作为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的教师,不仅重担在肩,必须有为,而且大有可为。 2、有利于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理论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对实践具有发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可以大大提高。 3、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高等教育学虽然是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综合层面的理性审视和把握,但对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给出了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灯“中观”层面的阐述,这对教学活动的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科研教研的深化强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方法: 1、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为中心 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理论,一要联系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实际,二要联系各高校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学科的工作实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实际为中心。 2、注重讲高等教育学理论运用于实际 理论的运用是学习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应用首先要对理论有透彻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设计运用的技术路线和环节,思考这种路线和环节的可能性、现实性以及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 3、对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高等教育学的学习研究首先要善于从高等教育的实际中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其次,要对矛盾进行分析,即分析其矛盾多方或双方的特点、地位和在运行的作用,把握其来龙去脉和发展转化的趋势。再次,探讨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关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高教理论和高教实践是辩证运动的。高校教师学习研究高等教育学,要树立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在高教时间基础上进行高教理论创新,在学习创新高教理论中推进高教实践。 第二章 试述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把培养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3)社会服务。虽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特别是在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担负起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指导与咨询责任,帮助社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理论和实际问题。除了通过培养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内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2、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给出理由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 二、答题注意事项 1、名词解释:概念解释,考的是概念的理解是不是规范?概念比较长,按照主 谓宾模式背诵记忆;可能四分一题,可以多答一两句,则更加长度,保证空间的合理利用; 2、辨析题:判断正误,说明理由;联系实际就要举例说明,要说专业术语不要 说别的;字迹整洁; 三、名词解释(精简版) 1、大众教育 西方学者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公民,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

极低。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大众受教育者分布广泛,而且高等教育种类、层次、形式出现多样化。 或: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成员,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目的除了培养未来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培养国家所需的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国家政府虽然提供一部分高等教育经费,但高等教育的主要支撑者已是老百姓。学校数量多,与各种职业相对应的技术逐渐成为专门的学科,并作为知识进行传授。 2、高等教育 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等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 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包含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4、高等教育目的p48 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内部结构越来 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1)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3)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学是如何产生的?目前对高等教育学有哪些体系的探 索?P24 高等教育学是通过高等教育研究而完成理论探索与体系构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活动正如大多数研究活动一样,旨在通过发现和应用新知识以解决理论问题。然而,高等教育的研究目的比较复杂,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理论活动而且是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以科学有效的途径发展教育主体的身心。 因此,高等教育研究同其他研究活动一样,要关注调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实践问题。 在我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在国外高等教育学形成学科,也只有40余年的时间。国内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如下探讨:①1984年7 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潘—元的《高等教育学》,是全国第一套。是全国最早的、最有影响的专著。1995年9月潘—元和王伟廉主编的另一本《高等教育学》。2001年王伟廉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学》。②1990年田建国撰写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是以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的逻辑展开的;特点是按层次设计了基础理论+宏观高等教育+微观高等教育体系。内容编排有独到之处,材料丰富。 ③1991年杨德广主编了《高等教育学概论》,该书注重搜集和吸收高等教育新成果,现实针对性较强。④1995年胡建华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新论》确实构建了一个有别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学科框架,其主线为历史——现实——未来。⑤薛天祥2001年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按科学方法论构建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从德育、教学、课程、科研、体育——美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教育学 重点总结

教育学重点知识总结 1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2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3 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4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分为家庭教育,学习教育,社会教育),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6 社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也是自古就有。社会教育从外延上说,主要包括了“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与“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等不同类型。 7 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教育的心理起源代表人物孟禄。 8农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第三、学校教育鱼生产劳动的脱离。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现代教育的出现和发展;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第三、教育的公益性日益突出;四,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勾画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发生一系列的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鱼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9 柏拉图的《理想国》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的思想的专著。 1623年培根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夸美纽斯一生写了大量的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教学论》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苏格拉底强调完善的人格教育并在讲学中采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10 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人体验继续不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生活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 11 当代教育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重点:高等教育的概念;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况;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复习要点: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通常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第一章,第4页) ?2、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 律的科学。(第一章,第1页) 1、国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5—16页)?国外高等教育的模式源于德国,发展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意、法、英等国家,其影响遍及欧洲诸国。美国立国后,高等教育全力仿效德国。随着经济发展与国际的交往日增,其影响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逐渐为亚、澳等诸洲所接受。现行的高等院校,从所有制上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从学校建制上分 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为国立,地方直接管理为公立,行政上不受国家管理的为私立;从基本学制、修业年限和培 养目标上一般分为4—5年的大学本科,着重学术研究,培养专业知识水平高,综合能力强,传播知识与发展科学 的人才;2-3年的高等专科学校,着重职业教育,培养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高级技术人员;1-3年的短期大学,其中2-3年的学习专门技艺;培养职业上和生活上的必需能力,1-2年的进行职业培训,一般由地方自办,结业后,在本地工作。学习通常采用学分制。为了培养尖端科学人才,各国有条件的大学,均建立研究员, 美国有的教育机构就将美国大学分类,划分出研究型大学,日本则将部分国立大学确定为研究院重点大学。在管理体制上,一些国家传统的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由国家承办和管理,如德国、意大利。另一种管理体制是教育管 理权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地方,国家制定关于学校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诸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通过制定“教 育目标”进行宏观引导,通过国家领导人和国会这类国家机构的政治影响力、政府拨款、设立各种研究基金这类 经济手段,来体现政府的意志推动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2、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6—19页)?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我们可从高等教育的职能、高等 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剖析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 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2)高等院校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愈来愈烈。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同时,这也就突出了高等教育在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内容及特点,第一是产、学、研三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和大学要力争在适应社会 经济发展需要的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求得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从互补的需要中 产生双赢的结果。 3、高等教育学研究目的?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页)?学习和研究高度教育学,旨在揭示高度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度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力量指导。 4、高等教育学研究意义? ?答题要点:(第一章,第19—23页)?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旨在揭示高等教育的客观规律,引导高等教育工 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一点对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尤为重要。?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样一种“为人师表”的专门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他的知识品德、 学识技能、管理才干,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工作者 与教育关系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加强教师修养的重要性。?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 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专业,也是事业和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专业精 神和事业目标,应当遵循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基本规范,具备高尚的师德。一切职业道德的基本点就是 热爱本职工作,而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心,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 会与未来负责。有了责任心就能积极工作,勤于钻研,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也才能以为人师表来严 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学 习和研究高等教育学,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担负起育人 和科研的任务,这是教育工作者准备步入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今后不断加强、提高且无止境的终点,这样才能 随着修养的不断完善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学识素养,首先是文化素养,即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知识。知识愈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等教育学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作者:————————————————————————————————日期:

高等教育学(浙大版顾建民) 高等教育内涵: 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 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 (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型) 3.高等教育史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培养布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现代大学的许多特征主要来自中世纪的大学,当时大学的三个重要特征: 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 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 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柏林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等教育发生了变化,其特点主要为: 1.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 2.由精英高等教育过度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3.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 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 高等教育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现象、问题和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根据目的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旨在扩展理论知识,后者着力解决实践问题。 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法治化、终身化、民主化、国际化。 1901年,书院被统一改为学堂,延续千年左右的古代书院制度自此终结。 官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学堂,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近几年,浙江高等教育变化显著,成就明显: 1.顺利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成果较为显著。 4.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的学科性质:高等教育是基础理论和教育原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殊运用,具

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学考点整理和题库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高等教育的概念 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的教 育. P3 2)高等教育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P1 [1].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 的高等教育机构 [2].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概念。 [3].20世纪60年代,第一所开放大学在英国出现。 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规律。 2.高等教育学的作用 1)引导观念更新 2)服务政策咨询 3)推动实践发展。 3.高等教育学的作用(简答题、论述题,P12-15) 二、题库 1.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A冰B洪秋雨C懋元 D.孟宪承 正确答案:C 2.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P10 A、主观性分类 B、客观性分类 C、“解剖分类” D、理论性分类 标准答案:C 3.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30分) P10

A、记忆 B、想象 C、判断 D、分析 标准答案:A,B,C 4.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 等教育机构。(30分)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格拉底 D、康德 标准答案:B 第二章高等教育发展 1.西方古代高等教育 1)专门学校:修辞学校,哲学学校 2)西方古国的一些博物馆、图书馆,也是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场所。代表:亚历山大 大学(缪思翁博物馆)。古伊斯兰国家的许多清真寺也是传授高深知识的教育场所。 2.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1)西周时期就已萌芽。 [1].西周大学:西周时期已建成比较严密的学校体系,分国学、乡学两轨。大学旨 在培养统治人才,教育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私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官学衰败,私学繁荣的局面。代表:齐国的稷下学宫。 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 3)太学: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置明师”,“兴太学”。太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 学的标志,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教育水平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