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的饮食习俗_下元节的传统习俗

下元节的饮食习俗_下元节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它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为“三元节”,他们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元节的饮食习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下元节饮食习俗

1、糍粑

客家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糍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米果,糍粑,芋子包之类的食品,谓“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据说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是以麻籽和黄米制成,拌上萝卜、洋芋、葫芦为馅,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豆泥骨朵”就是红豆沙包子。现在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红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下元节这天满族地区有做黄豆包吃的习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农村常在下元节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由芋头或马铃薯作为主料,蒸制而成。芋头又称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

6、墨鱼

墨鱼刚好是十月份上市。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推荐用墨鱼、香菇、黑木耳、紫菜等制作的墨鱼汤,冬季食用增强免疫力。

7、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工艺和配方制作而成的米类休闲食品。神农氏在潮州被称为“五谷主”,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8、莲藕

下元节时,秋燥未尽,冬寒刚起。吃些莲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煮熟后更容易消化,下元节可搭配萝卜、玉米等煲一款冬季养生汤。

9、麻糍

麻糍是以糯米、芝麻、糖做成的特色小吃。每当下元节前后,在温州老城一带就会出现挑着担卖麻糍的人。因为麻糍与当地方言‘无事’同音,有平安无事之意,寄托着亲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所以麻糍非常受大家欢迎。

下元节的传统习俗

祭祀祖先

下元节和中元节、上元节并称“三元”,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虽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节,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下元节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动。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风俗有别,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节月亮出来的时候,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然后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开始祭祀祖先亡灵,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灵

下元节传说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乡村人家有相关的祭祀活动。

下元节这一天天黑之前,在福建省莆田一带,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田头祭水神。一般需要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忠诚。其目的是为了祈求在枯燥的冬天庄稼地润泽,农作物能够安全过冬。

修斋设醮

每逢下元节,道教观中都会举行相关的修斋仪式。因为下元节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子,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在下元节这一天,去附近的道教观中参加修斋仪式。

饮食风俗

饮食风俗也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民间就有下元节必须吃荤菜的礼俗。民俗云:“早吃糍粑晚吃鱼”,在下元节这一天,早上一般吃糍粑、麻糍、芋子包等等。到了下元节祭祀结束之后,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吃丰盛的菜肴,像羊肉、鱼肉、猪肉等等,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

下元节有什么意义

1、下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的十月十五。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因为道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2、而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的、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下元节养生知识

随着气温一天天变低,及时增添衣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也是感冒等一些慢性支气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然而这些疾病最害怕的就是着凉。所以针对有这方面疾病的朋友要及早做出预防。一定要做好头部、背部、腹部、脚部的防寒措施,因为只有把这几个地方保护好不着凉才是不容易生病的基础。

说完了穿衣保暖,下面就来说一说饮食方面该怎么注意。下元节以后气温更低了,所以保暖是必须的,当然一些可以提高身体热量的食物是必不可少的。如羊肉、牛肉等。还要经常喝一些可以调理肠胃的热汤类食物。不仅可以使身体变暖和,还调理了肠胃。一定要注意少食用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由于这个时候的气候本来就很干燥了,再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的话会引起上火导致身体生病。所以要注意饮食结构营养搭配饮食。

住大家想到的一定是起居方面了。由于下元节已经到了冬天了。所以早晚的气温会慢慢的变的更低,这个时候的起居就要早睡晚起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早晚气温下降,如果喜欢锻炼的朋友还早早的起床锻炼很可能会着凉生病的。尤其是老人更不可以这样做,老人的御寒能力本来就弱,如果是有旧病在身的话更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锻炼的话等太阳升起以后气温回升一点再适当做些锻炼也是可以的。还需要的就是室内要经常通风,一般在快到中午的时候那时候气温比较高,所以适当通风也对身体有好处的。

最后一点就是喜欢锻炼的朋友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当然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适当的锻炼是可以增强身体素质的。

下元节的饮食习俗_下元节的传统习俗

下元节的饮食习俗_下元节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它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并称为“三元节”,他们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元节的饮食习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下元节饮食习俗 1、糍粑 客家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糍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米果,糍粑,芋子包之类的食品,谓“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据说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是以麻籽和黄米制成,拌上萝卜、洋芋、葫芦为馅,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豆泥骨朵”就是红豆沙包子。现在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红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下元节这天满族地区有做黄豆包吃的习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农村常在下元节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由芋头或马铃薯作为主料,蒸制而成。芋头又称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 6、墨鱼

墨鱼刚好是十月份上市。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推荐用墨鱼、香菇、黑木耳、紫菜等制作的墨鱼汤,冬季食用增强免疫力。 7、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工艺和配方制作而成的米类休闲食品。神农氏在潮州被称为“五谷主”,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8、莲藕 下元节时,秋燥未尽,冬寒刚起。吃些莲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煮熟后更容易消化,下元节可搭配萝卜、玉米等煲一款冬季养生汤。 9、麻糍 麻糍是以糯米、芝麻、糖做成的特色小吃。每当下元节前后,在温州老城一带就会出现挑着担卖麻糍的人。因为麻糍与当地方言‘无事’同音,有平安无事之意,寄托着亲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所以麻糍非常受大家欢迎。 下元节的传统习俗 祭祀祖先 下元节和中元节、上元节并称“三元”,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虽然很多人不太了解下元节,但是在很多地方还是保留着下元节祭祀祖先的民俗活动。祭祀祖先的形式可能因各地风俗有别,一般的流程是:在下元节月亮出来的时候,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然后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开始祭祀祖先亡灵,祈求祖先保佑。 祈愿神灵 下元节传说是水官大帝的生日,在乡村人家有相关的祭祀活动。

下元节传统食物

下元节传统食物 下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庆祝。这一节日起源于道教,主要是为了纪念雷音教主华严王菩萨和水神。过去的下元节是一个祭祀水神和祖先的农业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上香、祭祀祖先、烧纸钱以及燃放孔明灯等。 除了祭祀仪式之外,美食也是下元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大量的食物,包括糯米饭、葱油饼、莲蓉饼、豆沙饼、桃子和蜜糖等。 糯米饭 糯米饭也被称为粽子,是下元节最受欢迎的传统食物之一。糯米饭包裹在竹叶或者菜叶里面,饭中间夹上咸肉、豆沙、蛋黄和红枣等配料,再用细绳子绑牢,放入锅内蒸煮数小时,直至熟透。糯米饭味道鲜美,口感软糯,极具传统风味。 莲蓉饼 莲蓉饼是在下元节期间也经常出现的一种传统点心。它由糯米面和莲蓉馅料制成,通常成品呈球形或圆饼形状,有的饼面上还刻有桂花或其他图案,既好看又好吃。莲蓉馅料由莲蓉、糖和牛油混合而成,口感细腻、甜而不腻,深受人们的喜爱。 葱油饼

葱油饼是下元节另一种传统的主食,它通常是由糯米粉或面粉做成的饼,表面涂以葱油、芝麻和盐等。葱油饼香气四溢,口感酥脆,是很多人心中的传统美食。 豆沙饼 豆沙饼是一种流行于下元节期间的传统糕点。它通常是由糯米、红豆沙馅和糖混合而成,制作时会将豆沙馅包在外层的面团中,然后蒸煮或烤制而成。豆沙饼香甜可口,口感软糯,深受人们的喜爱。 桃子 桃子在下元节期间也是传统食物之一。桃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认为是长寿和祥瑞的象征。在下元节期间,人们会用桃子来祭祀祖先,同时也会在宴席上供应桃子。 蜜糖 蜜糖是下元节期间另一个受欢迎的传统食品。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幸福、甜蜜和长寿的象征。人们通常会将蜜糖淋在水果、糕点和茶饮上,使其更加美味。 总之,下元节传统食品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食品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美食,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品尝下元节传统美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各地有趣的下元节习俗

各地有趣的下元节习俗 各地有趣的下元节习俗 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那么在下元节的时候,会吃什么传统食物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各地有趣的下元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我们就以首都北京来说,在下元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在江苏常州武进一带,每逢农历十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会用新收获的谷子,磨成糯米粉,做成小团子包着素菜,包完之后放在大门外“斋天”。寓意是给神灵吃的,当然在斋天一天之后就可以自己享用了。 在湖南省宁远县,民间每逢下元节都会举行迎神赛会。除了祭祖之外,也有祈愿神灵的习俗,例如举办一些庙会,在许多地方不胜枚举。若是想在这一天旅游的话,不妨去一些古城看看,热闹不说,也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氛围。 客家的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虽有敬祀,但不如上元节(元宵)和中元节(鬼节)热闹。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据主人饮食爱好不同而不同,较适合作馅料的有牛肉、猪肉、冬笋、莴笋、芹菜、蒜叶、大白菜等。菜料必须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调成的水。最后再把舀起来的鱿鱼等香料与菜料搅拌在一起,香喷喷的馅料做成了。 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

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下元节的饮食习俗 和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相比,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似乎显得低调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习俗有很多,例如饮食习俗,上元佳节会是团圆饭,吃汤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下元节的饮食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米果 客家的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虽有敬祀,但不如上元节(元宵)和中元节(鬼节)热闹。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二、芋子包 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据主人饮食爱好不同而不同,较适合作馅料的有牛肉、猪肉、冬笋、莴笋、芹菜、蒜叶、大白菜等。菜料必须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调成的水。最后再把舀起来的鱿鱼等香料 三、麻腐包子 人们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四、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时可就别太心急,以免烫了口舌。尝一口更是口感味鲜,细滑沁甜,米香而不腻,好吃好吃。再次提醒大家,吃麻糍粑最考验人的性情,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元节的民间风俗介绍,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下元节的民俗 道教的下元节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生日分别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严格来说下元节是道教节日,但它早已远超宗教节日范畴,成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 文成公主的生日 在西藏地区,下元节被视为文成公主的生日。吐蕃有两个节日与文成公主有关:藏历4月15日(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10月15日(文成公主的生日)有记载“十月十五日,为唐文成公主诞辰,士女盛装参贺,家家饮酒。” 豆馅包子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食俗,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也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现今吃豆沙包已经是家家常见饮食,只是不和下元节相关联。 禹王庙会 江苏淮安人,在下元节这一天,要登禹王台祭禹王(水官大帝),赶禹王宫庙会,届时庙中人山人海,有各种各样小零食卖。现今禹王庙会没有往日盛况。迎神赛会 山东(邹县)、陕西(凤翔)、湖南(宁远)的一些地方除了祭祀祖先,还会举行

迎神赛会,报答土功,祭祀山神。只是现在几乎不得见。 下元时俗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在民间下元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麻腐包子等赠送亲友,同时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食品。 下元节的“归宿” 传承民俗文化,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过节。下元节来自道教,其实对当今的国人来说,这一天倒是近距离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机。 下元节是一个很宝贵的节日,是表达美好的愿望,摒除厄运的祈福日。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祈福日”,并在其中加入纪念先人、关怀他人的人文意识。那么它是不是望得到复兴。 汉族称中元节,也叫鬼节。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当天的注意事项 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此日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避免将阴气带回家 在祭拜结束后,放鞭炮就来离开,因为鞭炮可以辟邪;也可以佩戴一些佛像、符咒等物品。回家后站在大门口用左脚踹地三下,进屋即可。 不要乱说、乱跑 注意不要去别人祭扫比较多的山!不要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晚上活动要谨慎。 切忌买鞋 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应错开时间再开购买。更不能接受和馈赠别人送鞋。 道教的下元节

下元节各地的习俗

下元节各地的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据传是水官大帝的诞辰。古人在这一天要敬祀先祖、祈求水官赐福,随着时间的流逝,下元节这个节日渐渐蒙上了历史的尘埃,远没有上元节(元宵节)和中元节隆重热闹,但近年来它正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下元节各地的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北京 古人过下元节,有些固定的习俗,比如把锡纸折成银锭模样,烧了祭拜先人;百姓家会在这一天做糍粑,赠送亲友;既是与水官大禹有关,遍及各地的大禹庙也当然必有祭祀活动;朝廷也会在这一天格外体现“以民为本”,严禁杀人。此外,下元节这一日,民间工匠还有祭炉神的习俗。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客家地区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家打楼粑做米果,煮芋子包,做豆腐,美餐一番,俗称“做完冬”。也有些乡村打醮祀神,请亲友看戏,捉傀儡。在福建宁化,“下元节”要前往佛庙烧香。农家普遍要打糍粑分送亲友,做些红烧肉等菜肴下酒,作为过节家宴。有的也请亲友同食。 广东 农历十月,中山各地晚稻已收割,晒谷入库。继而是准备斩蔗及收挖薯、豆等农作物了。在一年中,也算到了农闲时节,中山城乡多有举行祭祀和娱乐活动。尤其是中山的`客家人,多有在十月节期间沿用其传统的习俗舞火龙、踩高跷等民间艺术的演绎,习惯上又称十月节。这一习俗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或十五日左右。

农历十月十五日,潮汕民俗叫“五谷母生”,实则纪念神农大帝,五谷(稻、稷、黍、麦、菽),百姓盼望的是:五谷丰登,过着温饱幸福生活,在此秋收结束,答谢神农之恩,来个“五谷母生”,祭品中的粿品有象征:五谷主、麦穗、尖担、大猪等形象。这一日最为隆重的要算米业界人士,热烈欢庆,宴请嘉宾,是本行业的节日。 福建 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漳州旧俗为日焚香点烛,以牲醴敬祭“三官大帝”,并在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为“三界公灯”。农村多在这一天祭祀土地公,答谢晚季的好收成,祈求社里平安,宗族兴旺,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 另外,山东省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宁远县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江西石城县有的村庄十月初十过节。有的农村连日家宴,以庆丰收。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介绍 下元节的民俗 道教的下元节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生日分别为农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严格来说下元节是道教节日,但它早已远超宗教节日范畴,成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 文成公主的生日 在西藏地区,下元节被视为文成公主的生日。吐蕃有两个节日与文成公主有关:藏历4月15日(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10月15日(文成公主的生日)有记载“十月十五日,为唐文成公主诞辰,士女盛装参贺,家家饮酒。” 豆馅包子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食俗,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也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现今吃豆沙包已经是家家常见饮食,只是不和下元节相关联。 禹王庙会 江苏淮安人,在下元节这一天,要登禹王台祭禹王(水官大帝),赶禹王宫庙会,届时庙中人山人海,有各种各样小零食卖。现今禹王庙会没有往日盛况。

迎神赛会 山东(邹县)、陕西(凤翔)、湖南(宁远)的一些地方除了祭祀祖先,还会举行迎神赛会,报答土功,祭祀山神。只是现在几乎不得见。 下元时俗 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这一日还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在民间下元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麻腐包子等赠送亲友,同时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后称为“福余”食品。 下元节的“归宿” 传承民俗文化,并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过节。下元节来自道教,其实对当今的国人来说,这一天倒是近距离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机。 下元节是一个很宝贵的节日,是表达美好的愿望,摒除厄运的祈福日。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祈福日”,并在其中加入纪念先人、关怀他人的人文意识。那么它是不是望得到复兴。 汉族称中元节,也叫鬼节。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下元节当天的注意事项 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隔天去探视为宜!因为此日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当然,你也可以请亲朋好友在外面吃饭为宜。

下元节的习俗与美食

下元节的习俗与美食 下元节的习俗与美食 下元节为中国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传当天禹会下凡人间为民解厄之日,这天人们会准备香烛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 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而其中三界爷(三官大帝)分别是:天官尧、地官舜、水官禹,而其生日分别是:上元节(元宵)、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下元节是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传水官大帝禹会在这天下凡为民解厄。在下元节这天,人们准备会祭祀水官大帝,因此,下元节也叫“消灾日”。今年下元节是20XX年11月17日,星期日。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清明节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祭祖,中元节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祭祖,而下元节往往是以民族为单位来祭祖,华夏民族要在这一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很多地方祭奠的场面宏大,庄严,神圣,看上一眼,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