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说四句大全元宵

客家说四句大全元宵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

习俗1: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拾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拾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亮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还有一种是"龙载古事”。即头尾是龙头、龙尾,中间节节龙身上坐着扮成各种古装人物的孩童,由数十人抬着巡游连城城溪村还有骑在“马”上的“马上古事”近年在永定坎市、大溪、抚市、陈东等地又出现了将古事铁架安在板车或汽车上的“车载古事”。

习俗2:闹花灯

"闹花灯”是汉民族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但闽西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灯汇合出游,争奇斗艳,锣鼓炮不绝于耳,庞大队伍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抚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灯”。"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轿子抬着,随队而行的是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也是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永定

下洋的闹花灯完后,还各自将灯迎放到祖宗坟墓前,既喻添丁,又尽现客家崇宗敬祖尽孝精神;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则把各式花灯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着十番乐队演奏,二小伙撑着游池塘,灯光水影、乐声悠悠,引来岸上观者阵阵掌声,又具另一番风,味。

习俗3:舞龙灯

闽西客家民间一如汉族的龙崇拜意识,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灯”,如去年仅永定坎市镇和高陂西陂村便集中了20余条各式龙灯闹元宵。但闽西客家地区除平时所见一般的龙灯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连城姑田游大龙,每节龙高达2米余、长达4米余。正月十五下午四时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有的达170余节,共长竟达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游走于田野和村落间,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十分奇雄壮观。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时,在一庵庙前以一套仪式“烧龙”。类似的元宵游大龙,连城的林坊、永定的抚市、坎市、陈东等一些乡镇也有,但规模不如姑田;另一种是上杭南阳等地的“花灯龙”。即前后是龙头和龙尾,龙身却是一块块长条木板上固定三至五盏各式花灯或插上花束,然后将木板首尾相连,扛着游行,在观赏龙灯气势的同时,还观赏五花八门的各色精致彩灯;连城北团、四堡的“拔龙”尤具特色。当龙灯游至人家门前时,户主燃放鞭炮并往龙身上丢去,迫使舞龙者闪躲致使龙腰互相推挤拉扯,整个龙身便扭成弯弯曲曲,恍如真龙,十分有趣;再一种是上杭庐丰、中都的秆龙,又称香灯。即以稻草制龙头、龙尾和节节龙身,上面插满香火,随着锣鼓点夜晚舞动时,如同点点流星汇成的银河,煞是好看。

习俗4:打船灯

“打船灯”是闽西客家特有的节庆活动形式。闽粤边境的上杭、武平、永定多为双人船灯,闽赣边境的长汀、连城多为单人船灯。表演双人船灯时,一人藏身船舱以挎带扛起船灯,船头船尾一艄公、一艄婆,持桨边划船边行边说唱,接着表演各种船灯小戏;单人船灯船体较小无船篷,由演员一人挂在肩上,边划边唱边舞蹈。双人船灯队只一艘船,单人船灯队则多艘船同时表演;另一种是“船板灯”,如同众人抬着一艘龙舟,舟中坐着化妆的孩童,仅是抬着巡游。

此外,还有一些个别地方才独有的元宵民俗活动。如连城新泉和长汀涂坊等地以数万响长鞭炮盘圈在地板上组成各种图案燃放的“烧炮”,连城隔田以舞青狮黄狮开始然后表演各式拳术和刀枪棍戟术的“天川胜会”,连城新泉每年立春日举行的“犁春牛”,永定坎市正月十五由长辈手执红布包裹、上书“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的圆木棒对着当年新婚后生肩背辗打的“打新婚”,长汀童坊正月十四日十余青年抬着关公塑像在烂泥田里旋转冲撞卷起泥浆并互丢烂泥的“甩泥巴”,长汀四都鱼溪村以红绸扎紧的长竹打压石头的“打菩萨”,以及踩马灯、踩高跷、打狮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闽西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传统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之进行继承、发展与弘扬,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客家风情元宵节习俗之魁星点斗“正月里来闹元宵”。要说元宵节上哪儿看民俗活动最带劲,当数龙岩客家村:上杭游火龙;连城游大龙、走古事;永定坎市打新婚等等都是地道的百年民俗活动,意

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财。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客家人的几个特大节日 元宵节:祠堂上灯、烧火龙客家人过元宵节,早晨耍吃“网板子”。这是将糯米粉和人适量的水,搓成球状的“圆板”,下锅用开水煮熟,蘸:门精吃的。讲究的,还要乜上花,卜茸、芝麻、糖等馅料。客家人用这些传统节口食品,祝福合家团闭,占祥康乐。夜,城镇街头,一座座灯棚上的彩灯,五彩缤纷。挂于骑楼下的盏盏花灯,家联户缀,俨然成了“十吼灯街”。水的蛟龙,牲广场上飞舞翻腾的武舞;迁有软舞、文蛭,既可枉舞台上耍舞,义可在室内,厅堂,乃至墙耍舞,KEMET钽电容它川刚巾带黍,舞得矫柔,舞得潇洒,刖有情趣。 屠令人难忘的,要数#顺埔寨乡等地的“火烧龙”。火陀川们篾扎架,裱糊:一屡层白纸,龙头高昂,烈日如铃,口肯宝珠,龙身遍体彩绘鳞甲,全长十几米,龙身四周捆扎五颜色的鞭炮、烟花,蜓显得五彩斑斓。 每逢大年,埔寨乡五个村子各卅条火龙,火龙出门,要在鞭炮、锣鼓声中,由儿十位手擎熊熊火炬和长串鞭炮的小伙了,从各白的祠堂请出火花,走右还簇拥着鲤鱼灯、鳌鱼灯——它们也身捆鞭炮、烟花。 耍舞火屁之前,主持人先在广场上鸣放鞭炮,发出引尤出海的信号.于是,一队举着红黑双色水棍的壮汉跑场内。他们边跑边耍舞木棍,清理出让火龙起舞的宽阔场地。这时火龙登场。耍龙者皆赤膊袒胸,贴片钽电容身穿短裤,分别手持龙头、龙身的把竿。他们紧随龙珠而舞,忽儿向上猛跃似飞腾人云,忽儿向下俯冲如破浪潜海,时而醐腾,时而扑闪,时而旋绕,极为壮观。火龙舞至高潮,主持人人场,先点燃鳌鱼灯、鲤鱼灯上的烟花,再点燃藏于拉嘴的焰火,霎时龙嘴火焰四射,并引燃搁扎十龙身的鞭炮,于是,从龙头到龙尾.皆火光四射,鞭炮连声,硝烟弥漫。这时,广场四周烟花架的各种焰火,也点燃起来。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烟花,或似“五谷十登”,或像“天女散花”,还有能发卅阵阵鸟呜声的 百鸟柳风。一这时,露臂的舞龙者,乍然不顾焰火的烧灼和鞭炮的崩炸,举着雎熊燃烧的火龙,下翻飞,左右腾闪,川观众艟,出蛀为晾心动魄的-一特弃家人认为,舞尼秤倘被焰火、鞭炮烧起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汜,也预玳首今午将火占人利。 坨是华夏雕族的刳腾崇拜之物,何以窍家却有在新春佧之芈呢?原来地摊认为,舞龙烧庀,能驱邪治病,必旺村察,在埔祭乡,村民流々若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T491B685K010AT 埔寨多飞来条恶龙,占兴妖休怪,与百姓作埘。一年大旱,一对年轻夫妻带领乡亲凿挖渠,引来了泉。准知这恶龙喷出烈火烧死夫妻。他们的儿子张共大后,央心为除害。他走叫川峨日求仙学得高叫法术。年后,张共叫乡,与恶龙苦战?昼夜,终于打败了恶龙,恶龙逃进一个石洲、张共引米神火把恶龙烧死在石洞里。张共也筋疲竭,蛀盯倒洞,选年埔寨乡风调雨顺,五谷登村民为纪念张共,欢庆丰收,便在元宵节之夜举行烧毫的民俗活动。三天穿节:糯米煎叛补天穿农所正十日的天穿节,是纪念中华创世女神女娲补天的节日。在中国古代神话巾,女蜗不但抟+造人,贴片钽电容还朴了灭穿:相传,共上被颛项打败,怒触肇天柱不周山, 致使苍灭倾圮,大晰不止,洪水滔滔。这时,女蜗炼出五彩右,将穿漏的苍天凹上。她还斩断大整足,树证丁大地四方,将撑起来。女蜗补天表现了中华雎族抵御然灾鲁的坚强意志和伟大力量。 古代.每正川十日也就是-阳节气的“雨水”,中原&江东地的妇女,要州红线串了煎饼,放到屋顶去,以示补了,房屋小阿漏雨。后来,随着各地兴建水利设施,洪灾少了,补大穿的习俗也少见。 不过,1985年著者存河南省浚县采风时,恰逢当地过灭穿节,只见村雎把油饼用线串起来,扔屉顶去。这天走亲戚的妇女,电在村口买了油饼油条,用柳条穿串着送给亲戚,再由亲戚扔犀顶,或措架木梯,把油饼油条放到屋顶,吼祈补了天穿,房屋不会漏雨。从中

闽西客家风俗

闽西客家风俗 李娜 客家是中原汉族南徙,与中南、东南各地土著民族融合的一支民系。主要聚居在闽粤赣边区,广东中西部和东部、台湾、溪南、四川和东南亚等地也有不少客家人杂居其间。据历史学家罗香林考证,江西赣州的寻邬、安远、定南、龙南、虔南(今赣南)、信丰、南康、大庚、崇义、上饶等县,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广东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焦岭、大埔、和平、龙川、赤溪(今并入台山县)、翁源等县都有客家人分布。客家民系发端于唐末,最终形成则在南宋。 谈起闽西客家的民情礼俗,可以说它既具有中州之风的“共性”,还蕴含着这个族系在长途跋涉过程中,以及落脚闽西后,不断吸收融进的礼俗而呈现出来的“个性”。 我们可以从节日、民歌与方言、居住、生活方式与祭祖几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闽西的客家人。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是闽西客家非常隆重的节日。“年三十夜”(即除夕)全家团聚欢庆吃过年夜饭后,长辈给晚辈分了“压岁钱”,便敬天神,燃放炮仗(客家话称鞭炮为“炮仗”),“关大门”入睡。年初一凌晨就要起来“开门”。正月初一,16岁以下的孩童都挎个

布包成队各家各户“打饼”,也含有贺年之意。每到一家,主人便分给一人一粒糖、一块饼,年幼未能到者,则由兄、姐代领。初一这一天,有很多禁忌。首先说话要格外小心谨慎,只能说吉利的话。同时忌打破杯碗,如果有人打破了,就要连声说“开万金!开万金”!客家话“碗”与“万”谐音。还忌扫地,年初一扫地则认为会把“财气”扫掉。而且年初一全天禁忌下地干活。一般来说,初一都不出远门,也不请客,只到邻居家拜拜年,受烟茶招待,以联络感情。初二,闽西客家称初二为“年下日”,可以出门走亲戚、做客了。特别是做媳妇的这一天都要回娘家去探望父母兄长。如果是新婚不久的,一般都是与丈夫双双同去。生了儿女的,则孩子同去的多,丈夫就不一定去。去的时候要带上鸡腿、果包,以孝敬父母亲。从初二起就可以扫地、下地干活劳动了。初三为“穷日”,客家人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一般都不出门访亲办事。初五“开小正”。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再次敬天神,放鞭炮,店铺陆续要正常营业了。“九九十十龙灯来”。闽西客家早早的在元宵节前就“迎花灯”了。 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客家方言,风俗有差异,各地的民歌也不尽相同。据近年来学者研究,福建闽西的客家民歌与台湾的客家民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客家人的民歌曲调,富于传统的中原文化精神,有悠扬豪迈的北方气质,又兼具婉转柔畅的南方特性。客家人在漫长的辗转迁徙中,形成了繁多的民歌曲调,目前主要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为海陆、四县、饶平、陆丰、梅

客家方言的谚语

客家方言的谚语 本文是关于客家方言的谚语,感谢您的阅读! 客家谚语,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一种熟语,是人民群众喜爱的口头语言。以下是客家方言的谚语,欢迎阅读。 拳头拢过壁。花被盖鸡笼。 穷人食贵米。打屁安狗心。 手长衫袖短。民以食为天。 痾屎揦倒牛墩。新殡缸三日新。 烂泥糊唔上壁。寒狗唔识热天。 金乌蝇一肚屎。眼眉毛八尺长。 牛头唔对马嘴。食饭快,屙屎粗。 人比人,气死人。石灰箩,到处迹。 人带面,树带皮。牙射射,想食蔗。 锡外甥,摸脚踭。左耳落,右耳出。 朝见口,晚见面。人一走,茶就凉。 食饭快,屙屎粗。牛耕田,马食谷。 雷公头占韭菜地。车到山前必有路。 皇帝唔急太监急。久病床前无孝子。 烂船也有三斤钉。清官难断家务事。 死猪唔怕沸水碌。人心唔足蛇吞象。 条条马囹臭汗酸。做了家娘当心舅。

公婆相撑冇好口。隔离阿婆饭过香。 食死老公睡烂席。灶头洗碗有相磕。 食屎食到黄豆片。盲猫公有死老鼠。 痾屎唔出赖狗掌。人善人欺天不欺。 偷鸡唔成蚀把米。人逢喜事精神爽。 看死狗牯叼死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屎忽冇虫拿显(蚯蚓)钻有条草,就有点露水。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 一芽知春,一叶知秋。睡多梦多,食多屙多。 小时偷针,大来偷金。学坏三天,学好三年。 靠山食山,靠水食水。西装滑靓,荷包干净。 看树看根,看人看心。瓜熟蒂落,藕断丝连。 人穷不语,水平不流。流水无情,落花有意。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娶只心舅,卖只赖依(儿子)。西装腊靓,荷包干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锦上添花,雪中送炭。 得人钱财,代人消灾。人望神恩,草望春生。 河山易改,品性难移。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牛事冇了,马事又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再好龙床唔当涯狗兜。 初学剃头遇到胡须佬。牛和马比,蹄基都晓脱。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广东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过去的广东,有许多闹元宵的独特习俗,展示出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彩。那你知道广东各地的元宵习俗是什么吗? 广东各地元宵节习俗,你家乡的元宵习俗是什么? 深圳/东莞;舞麒麟 深圳坪山舞麒麟,远近闻名。这项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不仅传承着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愿,而且在岁月的变迁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记。 而在东莞,舞麒麟则以清溪镇、樟木头镇较为出色。每年元宵节市政府均组织大型群狮贺元宵活动数百台醒狮、金龙、彩凤、麒麟参加万人空巷。 广州;广府庙会 广府庙会是广东省汉族传统民俗文化,为期7天的庙会,涵盖了十余种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通过庙会的方式,打造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让老百姓了解广府文化,相约幸福广州。 佛山;行通济桥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地区在过年时传统的习俗之一,至今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清远;舞火麒麟 每年元宵夜,广东英德市大湾镇热闹非凡,火光四射。 由火麒麟、飘色和花灯组成的大湾传统元宵节目,当天就有光着上身的年轻人在火光中舞动着火麒麟,围观村民中传出阵阵欢呼声。接着就沿街巡游、挨家舞拜,吸引了上万民众观赏,大湾镇人头涌动。 茂名;年例 “年例”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少有的风俗习惯,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远近闻名。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祭祀,到娱人娱神的节日,发展到现今融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 茂名人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出门在外的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 而年例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舞龙、飘色、八音、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等,一直闹至通宵达旦。 湛江;舞人龙 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湛江市东海岛

客家说四句大全元宵

客家说四句大全元宵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 习俗1: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拾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拾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亮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还有一种是"龙载古事”。即头尾是龙头、龙尾,中间节节龙身上坐着扮成各种古装人物的孩童,由数十人抬着巡游连城城溪村还有骑在“马”上的“马上古事”近年在永定坎市、大溪、抚市、陈东等地又出现了将古事铁架安在板车或汽车上的“车载古事”。 习俗2:闹花灯 "闹花灯”是汉民族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但闽西客家地区除了常见的在街头房舍悬挂或固定场所展示的花灯外,还有自己独特的闹花灯方式。如连城芷溪的“出案花灯”,一株大花灯,由近百个各式小花灯组成,造型十分复杂精致,一人擎着,正月初一便由数户人组合出游,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灯汇合出游,争奇斗艳,锣鼓炮不绝于耳,庞大队伍从村头到村尾长达数里,气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抚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灯”。"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轿子抬着,随队而行的是花篮灯、采茶灯、鲤鱼灯、狮象灯、蝙蝠灯、龙灯等,也是一路锣鼓、十番、响铳、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烧架花”后结束;永定

下洋的闹花灯完后,还各自将灯迎放到祖宗坟墓前,既喻添丁,又尽现客家崇宗敬祖尽孝精神;连城坪上的"水上花灯”,则把各式花灯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着十番乐队演奏,二小伙撑着游池塘,灯光水影、乐声悠悠,引来岸上观者阵阵掌声,又具另一番风,味。 习俗3:舞龙灯 闽西客家民间一如汉族的龙崇拜意识,元宵期间到处都有“舞龙灯”,如去年仅永定坎市镇和高陂西陂村便集中了20余条各式龙灯闹元宵。但闽西客家地区除平时所见一般的龙灯之外,还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著名的连城姑田游大龙,每节龙高达2米余、长达4米余。正月十五下午四时鸣铳三响,各户抬出“驳桥”,把节节龙身连接成一条长龙。有的达170余节,共长竟达700米,故有“天下第一龙”之称。游走于田野和村落间,家家以香案、火堆、鞭炮迎接,一路锣鼓喧天、铳声撼地,十分奇雄壮观。直至正月十六上午九时,在一庵庙前以一套仪式“烧龙”。类似的元宵游大龙,连城的林坊、永定的抚市、坎市、陈东等一些乡镇也有,但规模不如姑田;另一种是上杭南阳等地的“花灯龙”。即前后是龙头和龙尾,龙身却是一块块长条木板上固定三至五盏各式花灯或插上花束,然后将木板首尾相连,扛着游行,在观赏龙灯气势的同时,还观赏五花八门的各色精致彩灯;连城北团、四堡的“拔龙”尤具特色。当龙灯游至人家门前时,户主燃放鞭炮并往龙身上丢去,迫使舞龙者闪躲致使龙腰互相推挤拉扯,整个龙身便扭成弯弯曲曲,恍如真龙,十分有趣;再一种是上杭庐丰、中都的秆龙,又称香灯。即以稻草制龙头、龙尾和节节龙身,上面插满香火,随着锣鼓点夜晚舞动时,如同点点流星汇成的银河,煞是好看。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亦被誉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客家风俗文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习俗 打灶头” 结炉砌灶,客家人称“打灶头”、“作灶头”,称厨房为“灶下”,灶在客家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的分量,非常讲究的,据说它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福禄的“大事情”。 自古以来,客家人对灶就有崇拜情节,认为它掌管着一家人的温饱和安康,并且相信如果灶头旺就意味着日子旺、家业旺。因此几乎各家各户的灶上都设造神位,或贴“灶君”画像,或放着“司令灶君神位”的神牌,并逢年过节祭供,以求灶神护佑。 因此,在“打灶头”之前不但要请风水先生拣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但是方向虽然‘吉’,若灶门正对大门(即大门外能看见灶门者)就极凶。 灶门对灶门,也不好,主家庭多口舌争论。灶门向佛坛也凶,因为阳对阴,象水灭火。灶门向井,就是水火相克,主家中多奇祸,

出生破相之人,或主男女内乱。” 打好灶头即择吉日乔迁。要严格按事先选定的时辰“进火”(即开炉灶)。否则便会前功尽弃。 正是由于客家人对灶有着特殊的情节,所以“打灶头”(结炉砌灶)对于客家人来说是一件大事,非常讲究。如果家里一直祸事连连、诸事不顺,客家人会认为这是灶头出问题了,惹怒灶神了,然后将灶头拆毁重砌,希望能够改变处境,重获福气。 在盖新房时,灶头是最后修建的。房子的其他结构已经修建好,主人家就会满怀着喜悦请来熟手师傅来“打灶头”。客家人对“打灶头”很重视,不仅要请风水先生选吉日,还要对灶头的方位严加考究。人们认为:“灶门向西,向戌亥方者,主散财;向南方者,主口舌、争斗;向北方者,主病灾;向东方者,主有福禄。向辰已方者,主家业昌盛,子孙吉祥。除了方位之外,还有一些禁忌是不能触碰的,比如灶门不能正对着厨房的大门,那样会招来厄运;如果家里有井,灶门也不能向井,因为水火相克等等。 新屋建好,打好灶头后主人家要选择吉日正式“进火”(即开炉灶)。“进火”需事先选好吉时,按照严格完整的仪式来,各地方仪式会有所区别。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黎明时开始,由长辈提灯或执火把在前,男主人挑饭甑或米缸在后,主妇则挑着厨房炊具,小孩各取自需物件紧随在后。全家大小列队行进,鸣炮入宅。 如若灶头起得好,就有口福了。客家的灶头有不同数量的灶门,有的灶只有一个大灶门,配大锅;有的是两个灶门,配一大一小两个

梅州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

梅州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 客家话的背景和特点 客家话的地理分布 客家话是中国一种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省份。其中,梅州市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地之一。 客家话的语言特点 客家话是一种起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汉语方言,经过长期迁徙而形成独特的语言系统。它与普通话和广东话有着明显的区别,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都与其他方言不同。 客家话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声母较轻音化,发音轻柔; 2. 韵母变化多样,有趋儿音现象; 3. 声调丰富,重音与轻音的区别明显; 4. 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 客家话日常用语的基本表达 问候语和寒暄 1.你好 - Li hai 2.早上好 - Chóng shi li hai 3.晚上好 - Ma nia li hai 4.请问 - Qíng wán 5.谢谢 - Ho sin 6.不客气 - m̀ sa nio 7.再见 - Chêng zah 人称代词和名词 1.我 - ngóh 2.你 - léi

3.他/她 - iah 4.我们 - ngóh mēn 5.你们 - léi mēn 6.他们/她们 - iah mēn 询问和回答 1.什么 - m sai 2.哪里 - li gé 3.谁 - suí 4.是 - sih 5.不是 - b m sih 6.对不对 - duì m duì 7.是的 - sih dih 8.不是的 - b sih dih 数字和时间 1.一 - yāt 2.二 - nì 3.三 - sam 4.十 - sap 5.点 - dihm 6.刻 - hăk 7.分钟 - fūn zûn 8.星期 - sing kip 9.今天 - gūn tin 10.现在 - hin jai 11.明天 - mìn tin 12.下午 - hà w dih 13.晚上 - màh nìh 动词和形容词 1.吃 - chi 2.喝 - hūp 3.睡觉 - sib góu 4.跑 - pòu

梅州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

梅州客家话日常用语大全 作为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梅州是一个充满着客家文化魅力的城市。 客家人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历 史悠久,不同于广东省其他地区,梅州是客家人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因此,在梅州地区,客家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方言,与普通话、粤语一 起广泛使用。 客家话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已经 逐渐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并且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语音特点和词汇 体系。现在,我们来大家介绍一些梅州客家话的日常用语。以下是一 些常用的梅州客家话: 1、问好 早晨好:早晨嘛好 下午好:下梆子好 晚上好:晡末好 2、问候 你好:之好(zhī hó) 再见:掰拜(bái bǎi) 请进:靠(góu)

欢迎:嗨(hái) 谢谢:安(an) 3、日常用语: 时间:钟头(tóng jǐu) 天气:天份(tiên fung) 电视:电视了衙(dien shi lià yá) 手机:手机啦阝(shou di hla fǔ) 大水:落江(lòk gông) 吃饭:食饭(shi tung) 睡觉:困觉(kʊn gău) 开车:驾駕(gá cà) 谈恋爱:河桥(ho kiàu) 骂人:骂人(mǎ rén) 4、疑问句: 怎么办:怎搞物(zuén gǎu mó) 怎么说:講咩与(gong miē yú) 5、数字: 1、2、3、4、5、6、7、8、9、10依次为:㈠、㈡、㈢、㈣、㈤、㈥、㈦、㈧、㈨、㈩

以上就是常用的梅州客家话日常用语,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梅州旅游或 者与当地的客家籍朋友交流,不妨学习一些梅州客家话,与他们近距 离接触,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气息。梅州客家话,作为一门独特的方言,虽然在日常交流中已经逐渐被两广官话和普通话所代替,但是对于客 家人来说,它仍然是一种格外亲切和温馨的语言,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客家习俗:婚嫁喜庆“说好话讲四句”

客家习俗:婚嫁喜庆“说好话讲四句” 客家人的“说好话讲四句”从前,台湾南部的客家人婚嫁喜庆常有人“说好话讲四句” !其实,在大陆,各地客家乡亲都有这种习俗比如:新娘靓靓,新郎瞪瞪.茶盘金金,茶壶深深.新郎新娘,两人相斟. 那不相斟,茶我不饮. 梅州客家人的婚礼,听说牵新娘进屋时要说四句,是吗?答: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说好话,吉祥的话就可以了。喜结连理,富贵堂皇;早生贵子,白头偕老。 客家人的结婚仪式是怎样进行的?答:客家人的结婚仪式: 1、拜堂仪式:新郎、新娘首先是同拜天,然后再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堂完毕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 除了这些习俗,最重要的是:食好事酒、做人客,都爱说四句。关于客家人的老传统习俗,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远古中原汉文化介影子,厘兜“影子”系经历无数次历史、区域环境等变迁洗礼,有意或无意保留落来,到今日还存在,细细品味推敲的确十分如宰。就涯个人觉得所谓“说四句” 系“一句 4 字,一共 4 句”,句句精炼闲带押韵,厘种精炼简约介客家话吉利语言隐含汉字功底,为喜庆带来浓浓介欢乐气氛。(说明:此非“说四句”介官方定义,纯属个人觉得)。比如新阿嫂刚茶奔小娘姑食,小娘姑说四句:阿哥阿嫂,相相好好,和和气气,白

头到老。 后来因为文化浩劫、传承断节,说四句简单化为:讲好煨。(唔一定4字4句辽)。又拿新娘刚茶打比方,客人接到茶推下秋,讲“祝仪早生贵子!”红包摘落去就号辽,似有千篇一律之势,比传统说四句呛人欠缺什么?嗯,欠了点古味。 听讲也有纯大白话介“说四句”,系祝贺“ g墩”窝“ c墩” 人结亲,超过 4 句,达到7 句:g 墩一个墩, c 墩一个墩,新娘心肝头两个墩。新娘两个墩,新郎两个春,墩墩春春,千子万孙。 唔妹小看哦,7 句煨包含村寨描述、新郎新娘身体器官描述、激情描述、可持续发展战略描述。厘种“说四句”相当接地气,可以将好事酒气氛推向高潮。笑倒仪M 肚屎。很久前流传一个“说四句”笑话,讲有个人接到请帖去食出月酒,厘个家伙平时喙糊糊,唔晓讲世情。接到请帖笛该愁,屋咔人知佢老实,问佢“系食酒人多笑歪么?”佢话:“食酒人多涯唔怕,惊就惊轮到涯说四句,涯酿晓?” ,屋咔人话:惊犸介!细人出月四句最号讲,仪喃倒昂哑(抱着娃娃)就话: “一手传一手,长命九十九!”主人就高兴辽。老实伯满心欢喜,背熟“好煨”就去食酒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人笑嘻嘻喃到细人出来奔客人看。一桌一桌客人轮流讲好煨,轮到老实伯厘桌,第一个客人喃昂哑就讲:“一手传一手,长命九十九” 。主客皆大欢喜。第二个轮到老实伯,老实伯冷汗哒哒跌,做迈?“好煨”奔第一撒先讲踢厘!!!老实伯喃倒昂哑尽掵头,坏水!头脑空空冇四句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始兴客家节日习俗 我的家乡位于粤北山区的一个小县城--始兴县,2011年,荣获“中国围楼文化之乡”和“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汉族人口约占 97%,少数民族 3%左右。大的节日活动基本相同,全县较为盛行的大节日有:除夕过大年和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另每月有不同的小节日,如二月春分节、三月清明节、四月立夏节、六月初六太阳节、九月九重阳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十六圆牙、二十四小年夜等,此外有扫墓祭祖及地方性的安龙、打醮。除夕过年是最大的节日,最隆重。从十二月十六开始为进入年关,至正月十五过完元宵才为解除年关。年前半个月是筹备过年,大年初一开始是新年快乐的十五天。年前,忙忙碌碌为吃穿住用玩作准备,如修补或作炉灶、修整房子和门前屋后的檐街小道,打扫环境卫生,有的添置家具或修理家具。敝帚自珍,家具虽旧,但刷洗锃光,重新摆设,意惑舒适。家家户户张贴门画对联,富豪人家还张灯结彩,人人都设法把旧貌变为新颜,形成一种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准备穿的。农家平时极少穿新衣,辛苦了一年,想换上一件新衣,特别小孩,穿上新衣表示高高兴兴过新年,又增添了一岁。男人服装以唐装居多,少数人穿长大褂,头上戴毡帽,亦有人戴礼帽,脚上穿布鞋,少数穿皮鞋。女人穿托边大襟衫,其中有双托边和半托边及青年穿的托牙边等大襟衫裤。头上戴软耳,额栏,平时做工包扎长方形布巾。脚上穿绣花布鞋,花样款式之多,具有始兴独特风格。准备吃的。年料品种繁多,盛行的灰水糍是送年的礼品之一,大部份人

家要做。粳米糍、麻糍也有人同时制作。有制盐水、淡水花生、印米粉饼,做花生糕、炒米糕,有烧油饼、草果、麻筒、豆饼、糍壳、芋壳等油炸食品,还有做腊味、酿黄酒、烧酒,较有名的是澄江黄酒、清化烧。此外,准备玩的,如舞龙舞狮、彩灯、鞭炮以及小孩玩具等。十二月二十四日为过小年,里里外外全面进行大扫除,有的更换炉灶,把家具洗刷干净,晚上祭灶和小加菜。亲友互相送年也开始了。入了年关还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如不能在墙上打钉子,不能打骂小孩,尽量少说不吉祥的话,表示接近过年,大家过个团结、祥和的年,这也是思想上、语言上、行动上的准备。除夕过年,是大团圆,合家欢乐的一个晚上,家家户户加菜吃团圆饭,饮高兴酒,庆祝一年来辛勤劳动获得的丰硕成果,迎接新一年的顺利吉祥,回顾过去的一年,计划新到来的一年,长辈教育晚辈遵纪守法,和善待人处事,尊老爱幼。同时,老小高高兴兴、热热闹闹,一边试穿新衣新鞋,一边谈笑,很快过了几个钟头,有些当家的还给老人和小孩一点压岁钱。有的家庭睡前鸣放鞭炮,以示封门。大年初一,新年开始的第一天,首先是选择吉辰开门,多数人在零时至三点左右,少数人在寅时开门。良辰到,打开厅门,烧香点烛放鞭炮,迎吉神。接着到就近寺庙里烧香敬茶拜神求保吉祥。随后,有的地方打锣敲鼓到天亮。白天,晚辈向长辈拜年,互说吉祥话,长辈给小孩发糖果,有钱人家给发小红包,有的地方互相请饮新年酒。初二,是开牙日,据说初一吃斋,初二开始吃荤,叫开牙,所以早晨起来首先要提着大雄鸡或大阉鸡到就近寺庙里开杀。一年里每月初二日和十六日定为牙祭日。故正月初二为开牙,

客家的作文300字

客家的作文300字 客家的作文300字八篇 客家的作文300字篇1 客家人有很多风俗都和别人的不一样。比如:客家人的服饰、客家人的饮食。而我认为客家文化中最有趣的是客家话。客家话里总有我们不知道的乐趣,下面我就来说说客家话的经典。 首先,教大家讲讲客家话。“干嘛”用客家话怎么说呢?“干嘛”的客家话是“做怪”。“没有”用客家话就是“毛”。“不知道”用客家话怎么说?“不知道”是“吾D”。客家话的乐趣很多,一般人都感受不到,客家话比起普通话则更加地通俗易懂。客家话是客家人的一个显著特征,如果其他人学客家话,那就等于是客家人学其他人的话,不标准啊! 除此之外,客家话也有不少让人哄堂大笑,可笑万分的例子。 我爸爸的一位河源朋友。有一天,我和爸爸去他的那位朋友家。我们在他家聊了一会,就说出去吃钣。可是爸爸朋友的女儿学我们学客家话。就说:“妈呀!我的‘孩’(鞋)子咧?”其家本意是问“我的鞋子呢?”但“鞋”说客家话就变成了“孩”。我们哄堂大笑。她父亲说:“哇!你小小年纪就有了孩子啦?”说完又哈哈大笑,她也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呢?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感兴趣地话就到我家做客吧! 客家的作文300字篇2 农历年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后,我们都叫“入年界”意思就是过了今天新年就算是到来了,所以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己家里,打扫卫生,办年货,酿豆腐,做煎堆(年糕) 到了年三十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都会在子时一到时,争抢第一个点放鞭炮:我们当地叫“打头炮”。而到了年初一早上,打开门第一件事也是放一串鞭炮,这就叫开门红。我们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那天,把堆积秽物彻底干净地清扫出去,叫“送穷鬼”。 这就是我们客家人过春节风俗。

客家结婚四句大全

客家结婚四句大全 篇一: 客家结婚四句大全是指在客家文化中常用的四句祝福话语,这些话语通常用于表达祝福和祝愿新婚夫妇幸福美满。以下是这四句话的全文: 1. 佳偶天成,珠联璧合。 (Gāo wěi chén, mù běi hé guǒ。) 2. 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Hǎng chén huān hé, sì jìn xīn tóng。) 3. 花好月圆,幸福美满。 (huā好 tán yuán, wěi án yuán hé sì。) 4. 心心相印,爱海无际。 (xīn xīn xiǎng dì, hé wǎng zì yì。) 这些话语中,第一句表示婚姻幸福美满,第二句表示婚姻长久稳定,第三句表示夫妻相爱相守,第四句表示夫妻彼此心心相印。除了这四句话之外,客家人还有许多其他的祝福语和新婚习俗,比如新人要一起拜神、吃团圆饭等等。 篇二: 客家结婚四句大全是指客家人结婚时通常会唱的一些四句歌词,这些歌词通常包含了结婚的意义、祝福和风俗等内容。以下是常见的四句歌词及其拓展: 1. 男根大又粗,娶妻喜洋洋。 婆媳关系好,家中乐融融。 床上眠不实,男根痛不已。 妻子贤内助,家庭更美满。

2. 男大十八变,女人喜洋洋。 婚姻如初恋,幸福似天堂。 儿女多福气,家和万事兴。 百年好合永相伴,幸福美满到永远。 3. 婚姻如一艘船,携手渡难关。 风雨同舟路,彼此相互扶。 百年好合船,平安到达目的地。 祝福你们的爱情,永远航行在爱的海洋。 4. 男婚女嫁,人生大事。 心心相印,幸福美满。 百年好合,婚姻长久。 敬祝你们幸福美满,百年好合。 这些四句歌词是客家婚礼中常见的祝福用语,代表着对爱情的坚定和对家庭的重视。除了以上四句外,客家人结婚时还会唱其他许多不同的四句歌词,以表达对爱情和家庭的祝愿。同时,客家婚礼的风俗也非常多样化,包括婚礼仪式、新娘装扮、婚礼餐饮等方面,每个环节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广东民风民俗资料

广东民风民俗资料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通行粤语、客家语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下面小编整理了广东民风民俗资料,欢迎阅读! 广东语言 广东方言主要由粤语、客家话、闽方言构成。 粤语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及广东省中部和西南地区的50多个县市,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 广东语言分布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北地区的约20个县市,以梅州(旧称梅县)话为标准。客家人是在古代为躲避战乱而从中原地区南迁到广东一带的,其语言曾受到湖南及湖北方言的影响,具有两湖方言的某些特征。 闽方言包括潮汕话和雷州一带的方言,沿用了较多古汉语中的语词,有些发音已经不能用现代汉字表示了。 早茶习俗 广东人喝早茶的风气兴起于清代,当时有一种叫“一厘馆”的小茶楼,里面有糕点供应,让来往行人歇脚吃点心,后来规模逐渐扩大成为茶楼。 现在的广东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茶楼,在这些茶楼里可以喝到各种好茶,品尝到各式各样制作精细的茶点,店堂里会有服务员推着小车四处走动,车上放着装有虾蛟、肠粉、烧卖、蛋挞、糯米鸡、叉烧包、马蹄糕、鱼片粥、排骨、肚片、肉丸等食品的小碟,顾客可以随意挑选。广东人喜欢在茶楼里见面谈事,邀上三五友人上茶楼饮茶更是常有的事。 现在广东人喝早茶的习惯已经延伸到了喝下午茶及夜茶,一般来说,早上喝茶的以老年人居多,他们起得早,不用赶时间上班;下午茶通常是生意人会面时喝的;喝晚茶的则以年轻人居多。

饮茶时如果有人为你倒茶,要用食指轻扣桌面几下以示感谢,这是广东人常用的礼节。 其它习俗 广州民间民族风情 广州是个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民族风情的南方古城。 广州的节日同节日活动很多。传统的民族节日有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除此之外,还有广州的八大特色节日,他们是春节期间的迎春花会,元宵节,端午节,番禺荷花节,从化,增城的荔枝节,重阳节,中国旅游艺术暨广东欢乐节,广州美食节等。还有中秋节的中秋灯会,10月份举行的文艺会演等。这些节日为这座“花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老广州-西关古屋 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的统称。西关分为上西关和下西关。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西关古老大屋”。 西关古屋 西关古老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其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人小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