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婚嫁习俗

客家婚嫁习俗

客家婚嫁习俗

一个地方的风俗,我们可以从婚礼中感受到,不管是哪个地方,哪个民族,对待婚礼都是非常认真的,参加别人的婚礼,虽然只是客人,但是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风俗习惯。下面店铺以来给大家介绍的是客家的婚嫁习俗,希望对你有用。

客家的婚礼流程和风俗

1、说亲

待到男孩子长成了大人,家里的父母便会请人来为他做媒,在附近合适的未婚女子,媒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女方介绍男方的家庭情况,以及男子的年纪和相貌,要是女方的家人觉得不错,同意了,就可以发展下一步,也就是相亲。

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送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

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3、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接亲与送亲

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

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车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

这是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7、闹洞房

闹洞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有的说四句道:月光光,

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拜腹大笑。

8、圆房

台湾的客家人最风趣,圆房之时,新郎新娘刚刚躺下,床底下就会传出公鸡“喔!喔喔!”的叫声,母鸡“咯咯蛋”的报生声。原来是在姑娘谈定婚姻事后其母亲精心地为其喂养一对鸡,随她出嫁之日作为“带路鸡”来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鸡叫后,新郎会问新娘:“床下怎么有鸡叫?”新娘告诉他:“天快亮了,公鸡啼明,鸡下蛋了。”新郎掀起床单一看,床底下母鸡真的下了个大鸡蛋了。新郎触景生情,紧紧地抱着新娘高兴地说:“果然不错,生了!生了!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此俗俗称“圆房催生”。

不少地旧俗还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对此旧俗,有岭南杂咏一首云: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庐礼,三口烧猪代守宫。

9、请三朝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

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在农村,如果娶媳妇的话,是可以不请客的,但是如果是嫁女儿不请客,那就会被亲戚们责怪,因为在结婚之前男方有送礼物和鸡鸭鱼肉给女方,这些应该用来招待亲友,除了吃,还要给他们带一点回家一起分享。

客家的历史脉络

源于荆蛮之一的畲瑶族东迁到闽北,然后在宋代时期,宋代江南路汉族移民到达闽北,当地畲瑶族受到江南方言的影响,形成了后来的畲汉混合语言——客家话

在宋明时期,畲瑶人迁移到闽西与粤北,成为当地主要民族,与后来从江南移民过来的汉人,还有广东广府人,一道形成了客家民系。在宋代梅州:“主要畲瑶、客为汉族”,可见当进粤东地区主要是以畲瑶族为主体,后来粤东的畲瑶族大量汉化,成为客家人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清初畲瑶山民从梅汀等地迁移到南方各地,主要是粤、闽、湘、赣、桂、浙,与当地汉人相邻居,当地六省汉族称呼他们为“客家人”、“畲客”、“棚民”“客籍人”。

客家人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主要是客家人与六省汉族的汉客械斗,又称土客械斗,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福建、浙江等地。其本质就是汉化畲瑶人(客家人)与南方六省汉族的种族矛盾与土地矛盾。

客家人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的主力,在清代客家人太平天国运动中,参与的客家人主要由两广、湖南、江西等地的客家人,总数达百万以上,由此可见,清代南方客家人总数达数百万以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客家人的人口受到重大损失。梅州是太平天国的发源地与扑灭地。

客家人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红军的主力。客家人积极参与秋收起义运动,与反动白军进行斗争。

客家人为湘赣苏维埃政权与中央苏区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客家婚嫁习俗】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简介

大埔客家民俗文化简介 来源:大埔县融媒体中心 大埔县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每逢民俗活动,客家人就如同过一个盛大的节日,舞龙、舞狮、打幡、放铳、迎花灯、打锣鼓、赛龙舟等各种民俗盛行,邀请远亲近邻一同度过。大埔的舞龙、舞狮、赛龙舟与永定的“走古事”、连城的“百壶宴”最具特色。大埔又被誉为“花环龙”之乡、广东汉乐之乡。大埔还是广东汉剧的起源地。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祭春”。这一天,各村各寨以宗族为单位,集中到祠堂祭祖。祭祀时,村里除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放土铳外,还要舞大龙、舞狮子、迎灯景、举旗扬幡、放烟花等,热闹非常。村里前一年谁家生了男丁,祭祖这一天,也要备办三牲、糖果等。祭祀完后,还要邀请族人在祠堂或在家里吃“新丁酒”,表示对“添新丁”的祝贺。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过节”。这一天除了备办牲肉外,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祭祀祖先,沿河一带的三河、大麻、高陂、湖寮等地还要举行赛龙舟。 客家的“婚嫁”,是大埔一直保留下来的一种传统习俗。客家迎亲,过去新娘行嫁是以轿代步,现在是以车代步。新娘在选定出嫁的大喜日子,穿上红装,盖上红头巾,坐在新郎开来的彩车上,往新郎家去。陪同前往的有陪伴妹、小舅子、送嫁装的阿姨和送新娘的阿婆等多人同行。 新娘下轿或下车后,步行走向燃放爆竹的大门,跨过脚下的炉火,进入男家祠堂朝拜上祖,然后引入新房。当天中午,新郎家举行婚宴,招待亲戚朋友和父老乡亲。客家人好客,在接待方面很讲究,由新郎母亲的娘家舅公坐首席,其次则按辈份高低就位,表现出客家人尊老爱幼的传统。婚礼开始,新郎、新娘在音乐声中步入宴会厅。宴会中,先是新郎、新娘向父母敬酒,后是新郎的兄弟给宾客敬酒,然后是新郎、新娘敬酒,最后是新郎的父、母亲向宾客敬酒。酒宴中还会请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如喝交杯酒,咬枣子等。其意深奥,情浓意厚,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

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 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

客家水上民俗文化

客家水上民俗文化 客家水上民俗文化 大家都认为,客家人是山中之客,住于山里,其实不尽然,有山必有水,我们客家菜系就叫做东江菜,客家人不但与山有关,更与水有缘,并在长期的水上生产生活中形成丰富多彩的客家水上民俗文化,东江则是这客家水上民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客家水上民俗文化是一种农渔民俗文化。东江养育了客家人,也养育了独特的客家水上民俗文化。客家人是山,是刚性的,而与柔性的水结合,便又多了一种韵味,这种韵味在苏家围上就有着最典型的体现。苏家围的人、苏家围的建筑都是客家的,但它面水而筑,用东江的一湾碧水点缀了客家原本刚性的建筑,使苏家围多了几分秀丽、多了几分灵气,从而被人称为“南国乡村的画卷”。苏家围的人更是如此,受着绿水翠竹的灵气,东坡后裔们把客家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出举人、出官员,成为苏半县,成为河源著名的文化之乡。 更有特色的是生活在水上的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水上的客家人又有两种,一种打渔为主,一种货运为生,他们长期生活在水上,形成了共同的生产生活习俗,这种生产生活习俗一些多方面有别于居住在陆上的客家人,如服饰,由于水上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夏天,男人多穿短裤,吃也有异于陆上居民,水上人家一般是两饭一粥,早上吃点粥就出门打渔或河运。水上居民并非每天鱼虾,由于他们不产粮,所以要用鱼虾换米,但水产品的丰富性也是水上客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水上的客家女,比陆上的更多了几分清纯与水灵,而东江上的客家水路歌,又有和客家渔女一样的清甜,水路歌其实是客家山歌在水上的延伸,但与客家山歌的唱“山”不同,水路歌是唱“水”的,如《东江水路歌》里唱的: 雾茫茫,水茫茫,好似银河从天降。七个仙女来相送,送我俩姐妹来上江,水路山歌代代传。歌满河来歌满田,河源唱到省城转,都说船家是歌仙…… 由于长期居住在水上,水上的客家人的生死婚嫁之礼也形成了自

客家婚庆礼仪服饰的文化表现

客家婚庆礼仪服饰的文化表现 作者:陈金怡赵英姿 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11期 对中原汉族传统习俗的承袭 汉族是以中原文化为根基的,而客家人是汉族之一系,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 交往中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一直保持源头中原汉族文化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 的观念。这尤其在客家人婚庆礼仪服饰方面体现得很充分。 客家民系虽经多年的乱离,但客家人的婚庆礼仪服饰仍然比较全面地保存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早期的客家传统婚俗常穿蟒衣和马面裙装,大红的蟒衣裳再加披有剑带式垂饰的云肩,下 穿大红色的带有刺绣的马面裙。所谓的蟒衣主要指绣有蟒纹的外衣,形似龙纹,以金线盘龙仿 效明式宫装官服,制作较为精致。光绪二十五年,黄钊记载了梅州客家地区结婚流行的马面裙,马面裙本是中原汉族富贵家庭妇女的礼服,是一种古老的围裹式裙装,因其裙门长如马面状, 因此通称为马面裙。客家地区的马面裙样式相对中原汉族贵妇礼服较朴素,纹饰相对简洁,如 图1。在对梁小玲的收藏品调研过程当中发现客家服饰中马面裙极其常见,且多以红色为主, 可以看出它是客家妇女结婚时常见的服装样式,如图2。 不论是赣、闽还是粤地区的客家妇女传统结婚礼服,都穿着“凤冠霞帔”,只是其传统婚 服在这种宫装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省去了一些华丽的装饰。清光绪25年(1899)黄钊《石窟一徽》中记载了广东梅州的结婚礼俗:“新妇首不用幕巾,惟五丝结成璎珞覆额,犹不失古人 遗制,惟两肩披缝帛俗谓之攀红。”早期客家妇女的结婚礼服少不了云肩的样式,在云肩的基 础上不仅融入了汉族品官夫人霞帔的某些造型,还有时搭配银片、铃铛、流苏等装饰。如早期 有些客家地区婚礼中的云肩常在胸背后加饰两条似剑带的造型。由此可看出,客家妇女的婚庆 礼服在继承了中原传统汉族的服饰风格外,只是在服装的形式上做了些微妙的变化。 强调精神的象征性 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除了具有形象的物质文化表现外,还具有代表精神的象征 文化表现。由于客家民系所居住的地理、人文等环境的不同,在结婚礼仪的服饰文化表现上与 广东广府、福佬等汉族民系存在较大的差异。广府人较务实,婚嫁嫁妆多为金银首饰之类的物品,婚庆礼仪服饰讲究价值及派头。而福佬人因生活条件的的优越性,福佬姑娘婚庆的礼仪服 饰精致华丽。而客家人长期在与周边土著居民斗争的艰苦环境下,更注重婚庆礼仪服饰的精神 象征性,这种象征性着重表现在祈福性、报恩性、保护性方面。 祈福性

南雄客家婚嫁习俗

南雄客家婚嫁习俗 方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南雄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逐步形成独特、富于生命气息民情民俗。南雄民情民俗是中原与岭南文化融合,粤赣之间民情交汇。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南雄客家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南雄客家婚嫁习俗 婚姻 建国前旧式婚礼颇繁琐。古代男女结合成为夫妻,仪式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其内容为: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谓之纳采;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占卜吉凶,谓之问名;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告嫁,决定缔结婚姻,谓之纳吉;男家给女家送聘礼,谓之纳微;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谓之请期;新郎至女家迎娶,谓之迎亲。六礼多见于贵族豪门,民间则因陋就简,主要有挑日子、铺房、暖轿、行开眉礼、催妆、送亲等仪式。 挑日子--婚前,将男女双六的生辰八字告诉算命先生,择吉结婚。 铺房--结婚头一日,男方要请和合二神来暖房,吹八音,打爆竹,拜和合神,在床铺上、马桶中、笼箱里撒五色纸花,叫做“五子登科“。用早禾秆垫床,兆早生贵子。 暖轿--结婚头一天,抬轿到新郎祖厅,在花轿里放一米桶、一把尺、一个米筛、一条红布、一面铜镜,叫做迎轿。在神台点一盏灯,叫长命灯。 行开眉礼---新娘结婚头一日,请夫妻双全多子女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新娘拨除脸上汗毛。 催妆--男家备公鹅一只,叫做催妆鹅,送至女家,女家配以母鹅成一对,连同新娘做的 99 双布鞋一并送回男家。抗日战争后,将鹅改为鸡,叫“公婆鸡”。 送亲--建国前多用花轿,水上人家用船,再改坐花轿,现多用自行车或机动车。农村新郎一般在家等候,市区新郎亲往女家迎娶。建国后,山区取消坐轿,自行车机动车不通行的,新娘则由青郎背到男

陆河客家民风民俗

陆河客家民风民俗 一、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主要有生长、婚娶、寿诞及丧葬等。 1、诞生礼俗 怀孕。妇女怀孕,俗称“有喜”、“有身妊”等。按封建习俗怀孕的妇女称为“四目”不能随便去看抱或抚摸别人的孩子,认为是“争花”,被“四目”抱了摸了会不吉利,别人的小孩会吃惊,夜间啼哭。 做月。妇女分娩俗称“做月”产妇期间不能外出以防着凉,即使炎夏季节也关紧门窗不能打扇子,同时要吃姜、吃酒、吃鸡等热质食品、食物一定要煮熟,洗脸洗澡用山药水或热水,婴儿也不能轻易让人看,衣、吃、住都注意保暖。外人不敢轻易进入“月间”至满月之日(又称“出月”),产妇才可抱婴儿出厅堂接受亲朋祝贺。 做三朝。婴儿出生第三日称“三朝”,这日要给婴儿用山药、石头或称砣给婴儿洗浴,名为叫做“洗三朝”,同时,要宴请邻里妇女吃“三朝茶”,而祝贺者带着鸡、鸡蛋、婴儿衣饰等礼品前往。 做满月。即婴儿出生满月的一个较隆重的礼俗。此日,外婆家要送衣服、项圈以及“长命富贵”银锁(玉锁)等,亲朋送红包、衣物祝贺。主人家则大摆宴席,敬拜祖宗,给婴儿命名。之后,婴儿可逐日被抱出月间与亲戚朋友见面。 做四个月。即孩子出生满四个月时的庆贺活动。外婆家及亲朋应各办衣物及大饼等礼品,谓为给孩子“收口水”。主人家请别人吃茶,也叫吃“四个月茶”。 做对岁。即孩子出生满一周时的庆贺活动。外婆家或亲戚朋友送新衣新鞋等礼品,主人家设宴接待亲朋一起庆贺。 2、婚嫁习俗 客家婚嫁旧时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假、迎亲六礼。 “纳采”,即男家备礼请媒人向女家提亲求婚,需用大帖;

“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月、日、时、(俗称“八字”);“纳吉”,即男家将女方姓名、八字归家问卜,称为“对年庚、查八字”,然后决定是否“定婚”;“纳征”,即是定婚后男家带聘彩(即彩礼)向女家正式下聘;“请假”,即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征求意见,请假需用大贴;“迎亲”,即新女婿登门女家迎娶,客俗礼仪较为繁锁,现代嫁娶大致经过说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送嫁妆、接亲送亲、拜堂成亲等六礼。 3、丧葬习俗 (1)生前准备 做寿衣。旧俗凡年登六十花甲者谓之上寿,家里亲人便会为其“百年过老”准备“押喜寿衣”。按“上六下四”(即上身6件下身4件)裁制,衣料颜色式样以人而定,但裁制衣及袖子时要比生人长,还须择吉日并在一天内做完。 做寿材。即生前备好逝世时的棺材,也称“寿屋”,“延寿或延长生”,寿屋的材料一般用杉木板制成并在棺材外面画上花鸟各种美丽图画,漆上黑或红颜色,棺材头尾写上“寿”或“福”字,有的还用红纸写上“寿比南山”以示祝福长寿。 做寿坟。即在生前备好的坟墓,也叫做“生基”。此段地要请风水先生择定位置、方位,然后按照规定的大小、式样、龙脉等施工。 (2)逝世丧礼 送终出厅下。在人弥留之际,最好有亲人或后裔守候床前见其一面,送其最后一程,故称“送终”。外出应想法赶回、见面,并聆听临终遗嘱,此时,尤其是后辈若无特殊原因又没有赶回见上一面者被视为不贤不孝。凡人逝世后,一般把逝世者尸体放至正厅上堂,亲属则日夜看守,有的摆放灵堂,即在灵堂上挂白布、摆香桌,放灵牌或遗像。孝子孝孙或亲人日夜守灵。 报丧。即人逝世后向亲戚朋友报知,叫做报丧。应告知小殓、大殓、成服、出柩、还山的具体时间。 装殓入棺。即将死者放入棺材内应把死者头部用“合砖”垫起并写上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时。要看遗体是否放正中装殓分小

客家婚嫁习俗

客家婚嫁习俗 客家的婚礼流程和风俗 1、说亲 待到男孩子长成了大人,家里的父母便会请人来为他做媒,在附近寻找合适的未婚女子,媒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女方介绍男方的家庭情况,以及男子的年纪和相貌,要是女方的家人觉得不错,同意了,就可以发展下一步,也就是相亲。 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送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3、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议〓婚;按客家习俗,过去女子不能在娘家过二十岁;订〓婚;俗称“定亲”;脑”;迎〓娶;迎亲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亲”,“送花;明溪有《梳妆歌》很形象: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上(米斗中点燃一盏七星油灯,斗上置一块米筛),左;沙县旧时城关是凌晨接亲,男方四抬。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南朝梁有《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说的就是嫁女:“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波不嫁女,哪得孙儿抱?”三明民间亦有歌谣曰:“五个指头四个叉,老婆未娶不成家。行得前头没后里,锅前灶尾靠自家。”两首歌谣皆道出了男男女女对娶媳妇、嫁丈夫由衷的企盼之心理。还有三明民谣:“抬起花轿乐呵呵,吹吹打打过山坡。叫声新娘你莫哭,听我给你唱支歌。新娘虽哭心里乐,盼着新郎拜花烛。花轿花轿快快抬,早揭头巾见阿哥。”更把新娘在花轿假悲真喜,急于拜堂成亲的心境刻划得维妙维肖。 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胞、传宗接代的重要起点,人们历来极为看重它,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婚嫁形式搞得隆重热烈,用各种形式求福求吉利,过程之复杂,礼节之繁多简直难以胜述。三明历史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别具风情的客家文化,又因为地处福建中心腹地,各县分别又受沿海文化、闽北文化的渗透,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甚至“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所以,这一带男婚女嫁的习俗多姿多彩,别有一番风味。经过千百年历史沿革,有的被淘汰,有的则沿袭至今。旧时,三明男女婚嫁基本上沿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以及“早婚”的陋习。婚嫁主要程序与中原“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等婚姻礼俗大体相同,只是名称大同小异而已。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客家人的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过去客家男女少年,十六岁未来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普通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看妹子男女两家经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故意,就约定时刻“看妹子”。 写庚帖双方接受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可不能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别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别合,男方要把女人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说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少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刻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别带礼品,算是带一点,男家也别敢接。 送生活婚事定下未来,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生活,包括新娘出门的生活、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生活也要并且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具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具女人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别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出发普通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可不能碰到抬棺材等别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继续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别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屋子等候。入门普通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未来,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乾坤,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

闽西客家婚嫁习俗

闽西客家婚嫁习俗 儋州那大茶山村张姓客家人结婚时,客厅墙壁上的祝福语。 依循“六礼”的客家婚俗,俗尚风雅地承袭着汉家正脉婚俗的完整礼仪规范。 “腊月庚子喜满堂,情人和合结成双。婚姻自主简朴办,莫图鼓乐车马逛。夫妻勤俭创伟业,幸福生活甜如糖。盼望弄璋早日降,光宗耀祖庆华堂。恩爱夫妻白发老,锦绣前程更辉煌。”日前,在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村民张海森家,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了他家客厅贴着的一首诗。 2021年农历腊月十七,张海森举行婚礼时,他请白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覃继民题写了这首简洁明快但寓意深刻的诗。诗的两侧,还有一副对联:“结婚自由光景好,琴瑟和协爱情长。”包括张海森在内,人口超过1800人的茶山村是一个客家聚居村,村民们的祖先大多来自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 在数百年的辗转和传承中,这种因应时代而题写祝福诗词、对联的传统,已成为客家人历久弥新的婚俗文化之一。 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通过采访多位客家人,试图还原其婚俗的演进轨迹。 装饰:女子出嫁前“检面” 沿着绿树婆娑的村道,我们来到儋州市那大镇茶山村张海森家。大门两边的婚联跃入眼帘:“鸾凤和鸣逢吉日,鸳鸯结对配良缘。”尽管对联已张贴很长时间,但仍然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你们结婚时,在着装上有哪些习俗呢?”在张海森家采访时,记者问道。 “几十年前,客家人结婚,用一条长长的红布扎成两朵大红花,戴在新郎、新娘的胸前。”张海森笑道,“我们结婚也戴红花,但没那么大。”他介绍,现在结婚用的客家礼服既可大红,也可粉红,还可以穿着颜色稍亮一些的西服。 但在解放前,客家人不仅在婚礼着装上很讲究,而且在面容修饰上下功夫,尤其是新娘的“检面”。 已故儋州民俗学者梁春田曾在《男婚女嫁客家人》一文中写道,在出嫁前夕,“女子一方面加紧做好嫁妆,一方面由嫂婶为其‘检面’”。这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法,先在出嫁女子脸上涂脂抹粉,再用拉直的细线在脸上慢慢捻面毛,也就是把汗毛捻去,使新娘子脸上更加白嫩,显得容光焕发。

客家习俗:婚嫁喜庆“说好话讲四句”

客家习俗:婚嫁喜庆“说好话讲四句” 客家人的“说好话讲四句”从前,台湾南部的客家人婚嫁喜庆常有人“说好话讲四句” !其实,在大陆,各地客家乡亲都有这种习俗比如:新娘靓靓,新郎瞪瞪.茶盘金金,茶壶深深.新郎新娘,两人相斟. 那不相斟,茶我不饮. 梅州客家人的婚礼,听说牵新娘进屋时要说四句,是吗?答: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说好话,吉祥的话就可以了。喜结连理,富贵堂皇;早生贵子,白头偕老。 客家人的结婚仪式是怎样进行的?答:客家人的结婚仪式: 1、拜堂仪式:新郎、新娘首先是同拜天,然后再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堂完毕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 除了这些习俗,最重要的是:食好事酒、做人客,都爱说四句。关于客家人的老传统习俗,隐隐约约可以感受到远古中原汉文化介影子,厘兜“影子”系经历无数次历史、区域环境等变迁洗礼,有意或无意保留落来,到今日还存在,细细品味推敲的确十分如宰。就涯个人觉得所谓“说四句” 系“一句 4 字,一共 4 句”,句句精炼闲带押韵,厘种精炼简约介客家话吉利语言隐含汉字功底,为喜庆带来浓浓介欢乐气氛。(说明:此非“说四句”介官方定义,纯属个人觉得)。比如新阿嫂刚茶奔小娘姑食,小娘姑说四句:阿哥阿嫂,相相好好,和和气气,白

头到老。 后来因为文化浩劫、传承断节,说四句简单化为:讲好煨。(唔一定4字4句辽)。又拿新娘刚茶打比方,客人接到茶推下秋,讲“祝仪早生贵子!”红包摘落去就号辽,似有千篇一律之势,比传统说四句呛人欠缺什么?嗯,欠了点古味。 听讲也有纯大白话介“说四句”,系祝贺“ g墩”窝“ c墩” 人结亲,超过 4 句,达到7 句:g 墩一个墩, c 墩一个墩,新娘心肝头两个墩。新娘两个墩,新郎两个春,墩墩春春,千子万孙。 唔妹小看哦,7 句煨包含村寨描述、新郎新娘身体器官描述、激情描述、可持续发展战略描述。厘种“说四句”相当接地气,可以将好事酒气氛推向高潮。笑倒仪M 肚屎。很久前流传一个“说四句”笑话,讲有个人接到请帖去食出月酒,厘个家伙平时喙糊糊,唔晓讲世情。接到请帖笛该愁,屋咔人知佢老实,问佢“系食酒人多笑歪么?”佢话:“食酒人多涯唔怕,惊就惊轮到涯说四句,涯酿晓?” ,屋咔人话:惊犸介!细人出月四句最号讲,仪喃倒昂哑(抱着娃娃)就话: “一手传一手,长命九十九!”主人就高兴辽。老实伯满心欢喜,背熟“好煨”就去食酒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主人笑嘻嘻喃到细人出来奔客人看。一桌一桌客人轮流讲好煨,轮到老实伯厘桌,第一个客人喃昂哑就讲:“一手传一手,长命九十九” 。主客皆大欢喜。第二个轮到老实伯,老实伯冷汗哒哒跌,做迈?“好煨”奔第一撒先讲踢厘!!!老实伯喃倒昂哑尽掵头,坏水!头脑空空冇四句

客家习俗的红文化(范文大全)[修改版]

第一篇:客家习俗的红文化 红色是中国的吉祥色,在客家人心目中,对红色尤为垂爱,无论是节庆还是做喜事尤喜用红色,寄寓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祝福,也演绎了许多的客家习俗。 赏红。赏红是在娶亲喜事中进行,一般是由舅舅承担。赏红用的红布一般由舅舅家采购,红布长为九尺,意为久久长,舅舅赠给外甥是为“赏红”。赏红前,外甥要先请舅舅喝酒。管事的先生送给舅舅一个红包,意为请舅舅大人多多吉言,赏红用的红布摆放在神台前,吹鼓手们一阵猛吹,把舅舅要的面子给足了,做舅舅的才在唢呐声中双手托起九尺红布,来到新郎官面前,一边把红布披在新郎官身上一边大声唱着赞词:一匹绫罗色彩红,今晚赏给新郎公,明日娶归贤淑女,百事顺遂万代荣。赞词也有这样唱的:一匹红罗九尺长,左边挂到右边旁,明日娶归红粉女,早生贵子姓名扬。总之,赞词多为祝愿夫妻恩爱早生贵子之意。 挂红。客家的挂红是在乔迁新居的仪式上举行的,相对繁琐些,它不像赏红那样只披一道红,而是多条。举行仪式时,主事的先生将亲朋好友带来的红布或红绸按大小主次的顺序递给主家,主家接过红布后,按顺序当场把红布挂在客厅的正墙上。挂红的赞词有长有短,长的如:手把红罗闪金光,挂在龙门玉柱上,一挂天长地久,二挂地久天长,三挂状元及第,四挂四季平安,五挂五子登科,六挂六畜兴旺,七挂七星高照,八挂八仙过海,九挂九世同居,十挂样样瑞祥,从此挂红后,万紫千红桂馥兰馨。短的赞语如:手托红罗步步升,恭喜贵府华厦成。吉日乔迁瑞气来,兴家发达出贵人。或:吉日莺迁喜盈盈,亲朋族友祝鹏程。红罗一匹堂上挂,百世荣昌紫气临。在一片祝福语中把喜事推向高潮。 系红。在办丧事的时候,凡是与死者较亲的人,无论是直系还是旁系都要在衣服上系上一小块红布,意为“避邪”“平安”,更带有“逢(红)凶化吉”之意。 吃红。一般是指吃红蛋,客家人若遇上小孩出生、做生日、结婚、过年、送丧回来,甚至上学、出门等都得吃红蛋。这一习俗的内涵很多,一表示吉利,二表示祝愿,三表示避邪。小孩出生时一家人吃红蛋表示祝贺婴儿一生走“红运”;做生日祝寿时吃红蛋,不仅是寿星要吃,而且来祝寿的人都要吃,表示寿星“鸿(红)福齐天”;婚礼酒席上要吃红蛋,表示新郎新娘红红顺顺、团团圆圆、白头偕老。 贴红。客家人除了喜欢在过年或办喜事时,为了增添喜庆色彩在自家房屋里外贴上对联外,去走亲戚喝喜酒,看望病人,有挑担的,则在担上都会贴上一小块红纸;是提鸡鸭去的,竹笼上也得贴上红纸,意为“吉祥如意”。嫁妆就更不用说,对每一件物品都须贴上一小长条或圆形红纸,表示万事都吉祥顺利。 第二篇:客家闹洞房习俗 石壁一带的乡间,娶亲有一种闹洞房的风俗。闹洞房大致各地都有许多相同之处,然而,石壁的这种风俗不仅有趣,说起来还有板有眼,耐人寻味。 以前,不知是哪朝的皇帝,微服出访,他要亲自察访臣民的生活情况。有一天,他扮作一个乞丐路过石壁地面,刚好碰上一家迎亲回来的队伍,新娘子坐在花轿里,一路吹吹打打,前呼后拥过村过寨,很是热闹。可是,离花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凶煞鬼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邪气风煞之类的东西,凡人、运气不高的人是看不见的,而皇帝是天子,自然是一眼就觉察出来;他担心这一家新娘子会出事,于是也跟着

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传承

摘要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众民族的不同文化形式使得我国的文化特点显得更加地丰富和多样。而其中较为常见的婚嫁习俗,是发源于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夏代,臻于周代。客家作为汉民族一支重要民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由数次南迁的中原汉人与当地土著交往、互动、融合而成的群体。赣南地区由于具备重要的地域条件和军事特点,是中原汉民南迁较早的聚集区与扩散地,是最早形成客家文化的地域之一,其中南康则是客家民系的摇篮。他们定居赣南后,除了保持自己的中原传统文化外,还吸收了大量异族文化,与之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彩、独具客家风情的文化形态。婚俗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客家人生五大习俗中最为重要的礼俗,其形式多样、仪式复杂、功能丰富,体现了浓郁的客家特色。客家人的婚嫁习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其特点,并将这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进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客家;婚俗;传承

目录 摘要 ................................................................................................................................................. I 一、前言 (1) 二、客家人的定义 (1) 三、南康客家婚俗的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2) (一)议婚 (2) (二)订婚 (2) (三)完婚 (3) (四)完婚阶段的特色 (4) 四、南康婚俗的传承情况 (5) 五、继承客家婚俗的方案 (5) 总结 (7) 参考文献 (7)

正宗客家人:老祖宗留下这些风俗,你还知道多少?

正宗客家人:老祖宗留下这些风俗,你还知道多少? 作者:梁伟光 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构成了广东人。 作为三大民系之一的客家人又有着特殊的本民系文化。 生活在广东,你要么是客家人,你要么就是客家人的朋友,所以客家人的民俗,你必须要知道。当然,客家人不仅在广东:在江西赣州,拥有1000万客家人,堪称世界客家大本营;在福建龙岩,也有多达数百万的客家人。 今天就说说这个! 客家凉亭——积德行善,荫庇后人 人们对客家人有这样的解释:“客”是流动的,是走的;“家”是固定的,是停的;而“客家”就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客家人经历过无数次的迁徙,大部分人最后才在贫瘠的闽赣交界山区落地生根,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经过严寒才知道太阳的温暖,经历过艰辛的“客”才知道“家”的温柔与安乐。 在客家地区,人们最难以忘怀的就是大路旁,哪怕是人迹罕至的山野间(特别是在翻过山坳的山顶或山腰)都能看到默立在路旁的凉亭。 说起凉亭(又称茶亭),各处的凉亭构造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拱成圆形式或半圆式的敞口门,亭内沿着墙根垒起半尺高的平台供路人歇息。有些凉亭有意建在有泉水的地方,方便路人解渴。在那以肩挑步行为主的年代里,凉亭的主要作用是供路人在酷暑盛夏时乘凉,寒冬腊月时避风,暴雨骤降时挡雨,作用可谓大矣。 建造凉亭在客家地区和修造桥一样,属于积德行善,荫庇后人的义举。故只要有人牵头造亭,就有许多人响应,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以客家地区凉亭建得特别多。亭内或亭门多有寓意深远的楹联,这些楹联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或周边景物融为一体,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成为一种客家凉亭文学。 你小时候里的凉亭是什么模样的呢?

客家婚嫁风俗

第四章客家民俗 客家人有其极富魅力的民俗。客家保留的传统民俗,大多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民俗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万象纷呈。 尽管如此,客家民俗的基本内涵又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故颇具凝聚力,把客家民系始终凝聚在一起。客家民俗反映着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事项。或是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或是节日的叙情、娱乐和竞技,或是繁多的禁忌、服饰、生产……客家人在民俗中表达着“慎终追远”的思亲之心、对先贤丰功伟绩的景仰、对民族正气的崇尚以及乡党联欢和亲友款叙之情的抒发。 一客家衣着风俗 客家衣着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一个民族或民系是否讲究穿戴,从妇女身上反映尤为明显。客家妇女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她们不崇尚时髦,朴实无华,对衣服十分爱惜,平日穿打补丁的衣服,新衣服除过年或走亲戚偶尔穿一两回外,总舍不得穿。在家唔怕旧,出屋唔怕新,这些俗语很能说明她们的穿戴观。 客家人的简朴是与整洁连为一体的。客家人常用服饰因城乡贫富而有不同,乡村居民大都穿着朴素,但求耐穿、舒适、大方,而城里人穿着较讲究,注意时尚和整洁,一般都讲求身份和环境。旧时有句俗谚"不怕衫烂,最怕人烂。"衣服虽破,只要补得好,洗得干净,穿得整齐,就不会被人见笑。客家人重面

子,极为注意正式场合的穿戴。如梅县人有谓"锅里无米煮,出门衣官样"。客家人对于破旧衣服不会随便抛弃,有句俗话说:"烂衫烂裤不要丢,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裆裤(约6寸宽)的裤头,多用质地较差的白布接成,驳接部分被上衣遮住,无伤大雅。有的妇女的嫁衣,一辈子都舍不得穿,压在箱底柜角,一年又一年,往往成为死后的残衣。 客家人做衫裤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纱、苎麻,自己纺织的,俗称"家机布"。这种布布面宽为一鲁班尺(相当于12市尺) ,以三丈为一匹(约43. 2市尺) ,故当地称为"三丈白"。一般来说,面宽一尺、长三丈就足够通常人制一套衣服,故定俗成规。织布首先要有"线",最初的线也是自纺的。不过这种"纺线"很粗,织成的布很粗糙。后来有了机线,称之为"洋纱",墟镇上亦有了专门的洋纱店,他们把洋纱贷出给村妇织成布,然后以布换纱,投入再生产,这种行为叫做"回布"。当时梅州城乡很多妇女都会织布,兴宁县尤为普及。这种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蓝、青蓝等颜色,染料是土制"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泽多偏黑,偏深蓝、深灰色。夏季多用芝麻纺织的布。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传统的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裆裤"。衣着款式偏宽偏长,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女装则在襟边加一两条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袖宽长,其中袖口宽1尺左右。而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管(俗称"裤脚")宽1.8尺至2尺。穿时一般用"裤头带" (纱布带)扎紧,或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 旧时男女都不穿"底裤" (内裤) ,讲究者加穿一条较短的裤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内衣,俗称"褂哩"、"留眠衫"。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的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御寒衣服称"棉袄"或无袖的"棉背褡"。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 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 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 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3.“崇九”风俗 因“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婚姻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