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下元节的传统美食及来历

2022下元节的传统美食及来历

下元节也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元节的传统美食及来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下元节传统美食

1、糍粑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

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筷子夹起来软软的,心里升腾起一股征服的快感。吃麻糍粑最考验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刚出炉的麻糍粑很烫,一定要冷上几分钟,不然会烫伤嘴巴。

2、米果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俗称“五谷主生”(也称“五谷母生”)。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五谷主偶像”和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客家的下元节,十月十五是相传为三界公诞辰,虽有敬祀,但不如上元节(元宵)和中元节(鬼节)热闹。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3、麻腐包子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人们吃麻腐包子,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下元节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以箩过滤去皮,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这种素

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

4、芋子包

十月十五下元节,农村常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说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纺锤形,由芋子或马铃薯作为主料,馅料相当丰富。馅料是芋子包最关键的因素,把香菇、鱿鱼、葱花等放入锅里油炸,待香味四溢时舀起来,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据主人饮食爱好不同而不同,较适合作馅料的有牛肉、猪肉、冬笋、莴笋、芹菜、蒜叶、大白菜等。菜料必须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后倒入木薯粉调成的水。最后再把舀起来的鱿鱼等香料与菜料搅拌在一起,香喷喷的馅料做成了。

下元节的由来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着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

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对应的日子也被人们称之为三元,也就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

下元节祭祀有什么讲究

1、时间

下元节在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把家中打扫干净,然后沐浴之后穿着合适的服饰,准备祭祀物品。一般的祭祀物品除了鱼肉、水果等等,还要准备祭酒。最后在下元节的晚上,月出之后焚香、祭酒为好。

2、准备礼节

根据传统的民间风俗,下元节这一天还要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如果是家中进行祭下元水官的活动,除了准备好相关的祭品,而且要在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

3、祭祀注意

下元节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敬重,归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但凡是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干净,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传达给亡人。

4、寺庙礼仪

下元节也是宗教的修斋日之一,如果打算去寺庙祭拜,一定要遵守一定的礼仪、禁忌。例如说在穿着上一定要朴素、庄重、清净,穿着不要过于奇异,也不可过分暴露。

下元节传统食物

下元节传统食物 下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庆祝。这一节日起源于道教,主要是为了纪念雷音教主华严王菩萨和水神。过去的下元节是一个祭祀水神和祖先的农业节日,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上香、祭祀祖先、烧纸钱以及燃放孔明灯等。 除了祭祀仪式之外,美食也是下元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大量的食物,包括糯米饭、葱油饼、莲蓉饼、豆沙饼、桃子和蜜糖等。 糯米饭 糯米饭也被称为粽子,是下元节最受欢迎的传统食物之一。糯米饭包裹在竹叶或者菜叶里面,饭中间夹上咸肉、豆沙、蛋黄和红枣等配料,再用细绳子绑牢,放入锅内蒸煮数小时,直至熟透。糯米饭味道鲜美,口感软糯,极具传统风味。 莲蓉饼 莲蓉饼是在下元节期间也经常出现的一种传统点心。它由糯米面和莲蓉馅料制成,通常成品呈球形或圆饼形状,有的饼面上还刻有桂花或其他图案,既好看又好吃。莲蓉馅料由莲蓉、糖和牛油混合而成,口感细腻、甜而不腻,深受人们的喜爱。 葱油饼

葱油饼是下元节另一种传统的主食,它通常是由糯米粉或面粉做成的饼,表面涂以葱油、芝麻和盐等。葱油饼香气四溢,口感酥脆,是很多人心中的传统美食。 豆沙饼 豆沙饼是一种流行于下元节期间的传统糕点。它通常是由糯米、红豆沙馅和糖混合而成,制作时会将豆沙馅包在外层的面团中,然后蒸煮或烤制而成。豆沙饼香甜可口,口感软糯,深受人们的喜爱。 桃子 桃子在下元节期间也是传统食物之一。桃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认为是长寿和祥瑞的象征。在下元节期间,人们会用桃子来祭祀祖先,同时也会在宴席上供应桃子。 蜜糖 蜜糖是下元节期间另一个受欢迎的传统食品。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幸福、甜蜜和长寿的象征。人们通常会将蜜糖淋在水果、糕点和茶饮上,使其更加美味。 总之,下元节传统食品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食品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美食,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让我们一起品尝下元节传统美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下元节的传统食物

下元节的传统食物 下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后的第15天。在下元节这一天,人们会祭拜祖先 和英雄先烈,祈愿风调雨顺,家庭安康。同时,也有不少传统食物与下元节相关联。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一一介绍。 1. 元宵 元宵是下元节的主食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通俗地说,元宵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球形糯米糍,里面常常是甜馅或咸馅,外面裹上了各种芝麻、豆粉之类的配料。元宵的名称来自于“元夜”(下元节的夜晚),人们在这一 晚上要品尝美食,寓意着团圆与愉悦。 2. 苦苣 苦苣是下元节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蔬菜佳肴,又称苦菜、苦瓢。据说,苦苣源自于唐朝时期,当时有位名叫满江的僧人,每年下元节都会用苦苣等十几种蔬菜制作佛菜招待施主。因此,苦苣这道菜在民间逐渐流传。 苦苣有着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适合夏秋季节食用。可以用来制成炒菜、煲汤、烙饼,口感清爽。 3. 碗豆

碗豆是下元节的另一种传统食物,也叫“佛缸豆”。一般用 五彩相间的碗或缸盛放豆子,表示家庭和谐美满。碗豆还可以用于作为佛缸,代表人们向佛祖的虔诚祈愿。 4. 红枣 在下元节时,人们大多会准备红枣,作为祭拜祖先的供品。红枣在中国民间有着“补”、“祈愿”等美好象征。经常食用红枣 可以补血健身、消除疲劳,同时还有驱邪、祛病的功效。 5. 秋桂 秋桂是下元节的一种传统佳肴,是指香菇和胡萝卜跟肉一起炖煮而成的一道菜肴。秋桂对于人体有益,其中香菇及肉类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C等,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 总的来说,下元节传统食物的制作历史悠久,寓意深刻,既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又丰富了中国人的节日文化生活。

下元节是几月几号周几

下元节是几月几号周几 2023年下元节是几月几号周几 2023年下元节时间:11月27日,星期一,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下元节的由来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下元节的含义 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民间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下元节的习俗 1、祭祀祖先 下元节也有祭祀祖先亡灵的习俗,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到家庙、祠堂去祭拜祖先,有着祈福消灾的美好寓意。

2、祈愿神灵 在下元节的时候还有祈愿神灵的风俗,下元节与道教有关,道家三官,下元节对应的是水官,下元节祭祀水神,有消灾解厄、祈求丰收的美好寓意。 下元节吃哪些食物好 1、米果:米果也是客家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下元节的传统美食,因为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辰,所以就做米果来祭祀五谷主。 2、芋子包:芋子包是客家地区的传统小吃,是以马铃薯和芋子为主要食材制成的,在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客家地区常常做芋子包吃。 3、还可以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据说麻腐包子是为了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的样子就像送寒衣的包袱。 4、糍粑:糍粑软糯细腻,米香沁甜,是闽南客家地区的传统食物之一,在闽南地区下元节又叫“完冬节”。 注:以上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整理,仅供娱乐参考,不做任何用途和决策,切勿迷信。

2023下元节传统食物介绍大全

2023下元节传统食物介绍大全 下元节传统食物 1、糍粑 客家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__,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糍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米果,糍粑,芋子包之类的食品,谓“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据说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是以麻籽和黄米制成,拌上萝卜、洋芋、葫芦为馅,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豆泥骨朵”就是红豆沙包子。现在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红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下元节这天满族地区有做黄豆包吃的习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农村常在下元节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由芋头或马铃薯作为主料,蒸制而成。芋头又称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 下元节吃什么传统食品 6、墨鱼 墨鱼刚好是十月份上市。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0.7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推荐用墨鱼、香菇、黑木耳、紫菜等

制作的墨鱼汤,冬季食用增强免疫力。 7、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工艺和配方制作而成的米类休闲食品。神农氏在潮州被称为“五谷主”,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要蒸制一些象征农具、五谷的“尖担”、“粟穗”等食品。 8、莲藕 下元节时,秋燥未尽,冬寒刚起。吃些莲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同时,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鲜藕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含量也很丰富,煮熟后更容易消化,下元节可搭配萝卜、玉米等煲一款冬季养生汤。 9、麻糍 麻糍是以糯米、芝麻、糖做成的特色小吃。每当下元节前后,在温州老城一带就会出现挑着担卖麻糍的人。因为麻糍与当地方言‘无事’同音,有平安无事之意,寄托着亲人平平安安,事事顺心,所以麻糍非常受大家欢迎。 10、山药 山药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__等多种功效,为四时皆宜的补益蔬菜。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消化吸收;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山药粥和山药汤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养生食物。 下元节的习俗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古代结坛方法有九种: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后世设坛渐弛。供斋可“积德解愈”;二节食斋。古人于祭祀之前,应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外者不染尘垢,内则五脏清虚,洁身清心,以示诚敬,称为斋戒。斋戒可“和神保寿”;三心斋。心斋可“夷心静

2023下元节是几月几日_寓意和象征

2023下元节是几月几日_寓意和象征 2023下元节是几月几日 下元节2023年的时间是2023年11月27日。 下元节,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下元节的风俗有哪些 下元节的风俗如下: 修斋设醮: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祭祖:下元节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做糍粑等食俗:下元节还有做糍粑等食俗。 家中拜祭下元水官: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水色”等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色彩丰富。 下元节的寓意和象征 下元节的寓意和象征有:

下元节是三元节中的最后一元,也属于是一个月圆之夜,在这天,大多数的习俗都是围绕祭祀活动举行,反应了祖先崇拜文化,通过隆重的仪式,纪念已故亲人,并送去祝福,而且是以民族为单位进行的,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元节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丰收的盼望,象征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下元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 下元节的来历 下元节****于道教三官中的水官,道教在农历十月十五这天有“水官解厄”的说法。 ——清朝西周生在《醒世姻缘传》中写道“又到三官庙叩头,祝赞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相传每逢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来临,水官就会下降凡间,考察人间善恶疾苦,记录下来并上报天庭,以此解除人间百姓的厄运、灾难。 下元节还被称作“下元“、”下元日”。 下元节的风俗 在民间下元节的风俗主要有修斋设供、祭祀神灵祖先祈福免灾。 1.修斋设供 在道教尤为受重视,要设供斋(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还要斋戒(祭祀之前,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求内外洁净,以示敬意)。 2.祭祀神灵祖先

下元节的详细时间表2023(最新)

下元节的详细时间表2023(最新) 下元节的详细时间表2023(最新) 2023年下元节:11月27日,星期一,农历十月十五。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 下元节的节日复兴是? 复兴下元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复兴,并不是说一定要全民大张旗鼓都来过下元节。其实,让下元节的合理文化内容能够在时代中得以延续,有关的节日民俗能够有选择地继承下来,让有心过这个节的国民同胞有一种选择的余地,应该说就已经很好了。 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这种生命的体验,并不能只用“愚昧无知”“宗教盲从”来概括甚至打压。我们考虑,下元节在当今时代,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解厄日”、“祈福日”,那么它就有望得到复兴。 下元节的基本介绍 那些焚烧“金银包”等祭拜祖先的活动,理当弃之不用。而采用其它更为妥当的对祖先的纪念方式。下元节来自道教,其实对当今的国人来说,这一天倒是近距离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机。故此,下元节也可以成为一个道教文化的感受日。 另外,由于水官即大禹,这种对大禹的纪念活动显然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可以延续下来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益活动。出于方便和现实的考虑,不妨把对祖先的纪念和对下元水官的拜祭合二为一,在其中加入纪念先人、解厄祈福两种人文意识。并通过节俭、方便的习俗,达到这一目标。

下元节吃哪些食物好? 1、米果:米果也是客家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下元节的传统美食,因为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辰,所以就做米果来祭祀五谷主。 2、芋子包:芋子包是客家地区的传统小吃,是以马铃薯和芋子为主要食材制成的,在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客家地区常常做芋子包吃。 下元节的文化内涵 上元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就是七月十五民间所谓的“鬼节”,而下元节被人们遗忘的比较久了,相关的民间风俗基本已经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说的“官”,其含义并非“官员”的“官”,而有“宇宙构成元素”这样的意思。道教认为:三元之气生成人伦,并滋养万物。有分析认为,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 大家对下元节有了解吗?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关于下元节的风俗你知道有哪些吗?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下元节的民间风俗,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下元节的民间风俗 1、饮食风俗 下元节这天我国北方一般是吃豆沙包,以求解除厄难,南方部分地区也有下元节吃糍耙的习俗。 2、祭拜水官风俗 祈愿作物平安过冬,来年风调雨顺。同时人们会在田间摆香火设贡品祭拜水官,祈求在干冷的冬季作物平安过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 3、祭祀风俗 下元节的主要风俗就是祭祀,现在还有部分地区,下元节这天去宗庙或者宗族的人聚在一起,摆宴设坛祭祖。 4、“水色”等户外活动风俗 都要穿汉服,在月出时乘彩船在河湖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摆放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进行前述的纪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祷祝福等活动,并可以分食下元节日食品。 下元节的风俗,有饮食风俗、祭拜水官风俗、祭祀风俗、“水色”等户外活动风俗。 下元节祭祀亲人时间有讲究 下元节在家中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提前把家中打扫干净,然后沐浴之后穿着合适的服饰,准备祭祀物品。一般的祭祀物品除了鱼肉、水果等等,还要准备祭酒。最后在下元节的晚上,月出之后焚香、祭酒为好。 下元节祭祀有注意事项 下元节是个祭祖的日子,这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敬重,归于一种精神上的寄予。但凡是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干净,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传达给亡人。 下元节吃什么传统食品

1、糍粑 客家俗话:“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糍粑等食俗。糍粑是以上等糯谷蒸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糍粑的食用方法很多,佐料也很讲究,有炒豆香末、有芝麻香末等。 2、麻腐包 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完冬节”。农村常做米果,糍粑,芋子包之类的食品,谓“做完冬”。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据说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是以麻籽和黄米制成,拌上萝卜、洋芋、葫芦为馅,就可以蒸成麻腐包子。 3、豆泥骨朵 北京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豆泥骨朵”就是红豆沙包子。现在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红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下元节这天满族地区有做黄豆包吃的习俗。 5、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经典美食之一,农村常在下元节做芋子包。民间有句俗语,“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芋子包由芋头或马铃薯作为主料,蒸制而成。芋头又称芋艿,味甘,性平,能益脾胃,但每次不宜多食,且腹胀气滞者不宜食用。 6、墨鱼 墨鱼刚好是十月份上市。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含蛋白质13克,脂肪仅克,还含有碳水化合物和A、B族维生素及钙、磷、铁等人体所必需的物质,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滋补食品。推荐用墨鱼、香菇、黑木耳、紫菜等制作的墨鱼汤,冬季食用增强免疫力。 7、米果 米果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根据不同工艺和配方制作而成的米类休闲食品。神农氏在潮州被称为“五谷主”,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潮汕地区祭祀五谷

关于下元节的来历风俗和古诗

关于下元节的来历风俗和古诗 下元节的来历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十月十五就被称作下元节。 下元节在古书记载上有着丰富的说法,根据《中华风俗志》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其中最重

要的是享祭祖先,这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在这个时候人们会进行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同时,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下元节的风俗是什么 1、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的活动: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除此以外,还有其它常见的祭拜祖先活动。 2、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活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各地禹庙等大禹纪念场所常有祭祀活动。 4、做糍粑等食俗: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

下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下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下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在中国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中,下元节与上元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春节合称为时令八节。这一节日习俗自明清以后逐渐消亡。 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又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对下元节的特别重视,始于崇奉道教的北宋,李焘《续资治通 1/ 5

鉴长编》卷二十二:“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庚辰,诏自今下元节宜如上元,并赐休假三日,着于令。”《宋史》卷一一三:“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下元节”出于道教,是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称“五气三品解厄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观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超度亡人。 传统下元节主要民俗活动 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享祭祖先 随着日月的流逝,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多备丰盛菜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的传统祭祀节日。享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灵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祖先崇拜的产生与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原始人认为万物均有灵魂,人的灵魂是独立于肉体的存在。由于人类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双重构造,即肉体构造和灵魂 2/ 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