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水有源,树有根”。崇拜祖宗观念最初源于古代的神灵鬼魂观念,视祖先为神灵,亦为后来儒学所推崇的崇先报本、尊祖敬宗观念相一致的。人们以缔造姓氏的始祖、对族姓有功业或是移民的开基祖,作为崇拜对象,饮水思源,长期祭祀。客家人的远祖来自中原汉族,长期以来,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关系观念强,敬祖祭祀是他们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崇敬先祖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客家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加留恋。对家乡的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密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因而,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客家人“敬神不如祭祖”的观念,开始产生于客家先祖为避战祸而长途逃荒、辗转南迁的路上和初到定居地之后。遥望中原祖居地归不得,最初的客家人只能在新居住地建祀祭拜,怀念先祖;为了缅怀祖先千万里跋涉以及定居后的艰苦创业,其后人又代代相传,重视祭祖活动,祈望先祖庇荫后世子孙安居乐业、发家致富,村村户户对祖先无不虔诚崇敬,同时也通过祭祖以凝聚全族子孙的向心力。客家人这种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意识,本属儒家文化范畴。江西赣江、广东梅江、东江、福建汀江流域等地客家人受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崇本敬祖意识源于中原,而又比中原人更强烈。特别是这种崇本敬祖意识在旅外侨胞、台港澳同胞中尤为突出。他们千里迢迢回到桑梓,第一件重要之事就是拜祭祖先,把爱国爱乡与纪念上代祖宗融为一体,表达情系乡邦,不忘桑梓和祖宗的虔敬情怀。因此,崇敬先祖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客家人敬祖祭祀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祭祀上并不局限于“五服”之内,而是把祭祀的对象一直上溯至始祖。按照古代的祭祀,一般汉族祭祀的祖先多为“五服”之内,即由己辈上推四代——父辈、祖辈、曾祖辈、高祖辈。由下已推也是四辈——子

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二是妇女也参与宗祠祭祀。这说明了客家妇女在宗族中的地位。弛们和男人一样参加繁重的农耕劳作,同时还肩负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重任,因此在宗族中受到应有的敬重,同样可以享有敬祖祭祀的权利。

与敬祖祭祀意义相关联的是修订族谱。修谱的意义在于,通过溯源分流,明确本族的祖先是谁?支脉派系情况如何?从而分清宗族内成员的尊卑长幼、亲疏远近关系,为祭祀祖先服务,最终达到认祖归宗、敬祖收族的目的。客家地区广东大埔县十分重视修谱,据调查了解,全县120多个姓族、绝大部分姓族都已修谱或正在修谱。

敬祖祭祀是客家人沟通亲情和巩固团结的凝聚力

客家人祭祀祖先的活动,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祠祭和墓祭。

祠祭是指在姓族宗祀或祠堂奉祀姓族的共同祖先牌位。祠堂是敬祖祭祀的重要活动场所,又是思亲溯源观念的主要物质体现。我国的南方地区如赣南、粤东、闽西等地客家人有姓族便有祠,祠堂大都是豪华气派的建筑,成为族人心目中的圣殿,也是体现本族孝心、面子和势力的地方。其正堂有堂号横匾,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画像和楹联。客家人的堂号、堂联或门联实际上是该姓族谱的缩写;又祠堂门前耸立的“华表”巨大石柱,同样反映了该姓族祖先所获得的最高官衔或功业。如吾大埔英雅谢姓宗祠“济美堂”门前有5根华表,大门联云:东山毓秀,宝树花繁。刘姓宗祠门前亦有3根华表,大门联云:彭城世家;两汉家风。

祭祖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在逢年过节、元宵节赏灯迎灯,婚嫁喜庆,祠堂旋火之际,最为隆重热闹。大埔英雅谢姓“济美堂”正月初十,赏灯祭祀。由开基祖传至今已达20多世、300年之久,年年如是。届时不仅在家乡的族人要参加,甚至出门至海内外的族人,也要回来拜祭。其祭品有全猪、全羊、五牲及各种摆盘果品、古玩工艺品等,近代加上电灯布景,琳琅满目,令人耳目一新。晚上八时全姓各房子孙先行集中“迎灯”,随着舞狮、舞龙,锣鼓喧天,人们举着五花八门灯笼,鱼贯而行,由村头迎到村尾后回到祠堂。九时许,祭祀仪式开始,锣鼓音乐齐奏,鞭炮响声不绝,由二位族辈高、年长、

福禄寿喜俱全者主祭,一人唱礼,一人读嘱,其余裔孙按族辈大小,排在两旁或下方,捧香陪祭。主祭者须对祖宗牌位三跪九叩,三上香、三献礼,陪祭裔孙跟着叩首跪拜。然后读祭文,读毕接着赏灯,由选出两位青壮年站在中门,手捧大灯笼,一声令下,捷步登梯,把大灯笼安放在大厅两旁梁下,看谁快,谁就是胜利者,方焚烧祭文、化纸钱后,宣布祭奠完毕。由各房敲锣打鼓回到聚居地,请“饮新丁酒”至深夜。祭祀赏灯全过程,共沐祖恩,热闹非凡。

墓祭是指一族一姓到其祖先的坟墓上举行的祭祀活动。客家人的墓祭多在清明节进行。清明又有大小之分。《嘉应州志》云:“八月初一谓之大清明。或清明不祭,必祭于大清明”。

客家人利用敬祖祭活动对其祖宗歌功颂德,视祖先为保护神,祈求祖先保佑,福荫子孙。所以,每逢较大节日,全族男女老幼便聚集一堂追思祖先,勉励后人。请长辈讲祖德,宣读家训族规,以激励后辈忠以报国,孝以持家,睦邻族内,光宗耀祖。客家人通过敬祖祭祀活动,成为沟通族人血亲之情,巩固族人之间团结和睦的凝聚力。

客家人以祖源为本的传统造就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人的种种敬祖祭祀活动,既体现了客家人对吉祥和幸福的期盼,也体现了以自我祖源为本的传统,造就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人在强烈的重视儒学,敬祖尊宗意识作用下,在现实生活中,事事处处与祖先有着密切的联系。家族的宗祠、堂号、祖宅、祭祀、族谱、族规、习俗等,使现实中的客家个特点:

首先表现在客家人崇尚读书,兴学育才,具有中原文化气质和“诗礼传家”的遗风。客家童谣:“蟾蜍婆,咯咯咯,晤读书,无老婆。”又谚语:“不读诗书,有目无珠”。反映了客家人崇尚读书的风气。

其次表现在客家人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其表现有民居建筑。如大埔县有“客家建筑大观园”之称誉。有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下山虎、锁头屋、日字屋、中西合璧屋等,其中明代圆形土楼花萼楼、清代方型石楼泰安楼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岁时节日习俗,婚姻习俗、民间文艺如客家山歌、汉

剧、汉乐、舞狮、舞龙、舞鲤、木偶戏、竹板歌等都是中原文化的传承。

客家人在世世代代的农耕劳作中领悟到一条颠扑不破的生活真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客家人忠实地传承着祖先遗留下的质朴无华的品格,务实勤勉的精神,慎终追远的理念,永不忘记祖先的遗训,永远忠于祖国、忠于家族的信仰,勤劳俭朴地劳动和生活;以诗礼传家的儒学思想,教育自己的儿孙后辈努力读书,诚实做人,孝敬长辈,光大家族,报效祖国。这一切同样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客家人身上充分体现出来。(谢如剑)

简介各地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

简介各地客家人过年的一些习俗 客家春节风俗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祟向传统的客家,围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着各自风情的传统春节习俗。我们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挂|又称「入年价」,农历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挂」了,客家户户大扫除,不可口说不吉利的话,用有香味的树叶放在热水中给老幼洗澡,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准备鹞、鱼、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谢庇估之意。 储食物--- 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过农历年期间,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准备很多食物例如: 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豆腐皮和芭蕉叶,用蒸笼蒸之,熟了就成深红色的「甜粄」。 2、发粄:也就是广府人称「松糕」的。 3、煎粄:又叫「煎丸」也就是广府人称的「煎堆」。 4、苏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样的芝麻豆类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头常有用机器做的「米香」相似。 贴春联---除夕前家家户户以红纸书联贴门上,门中央陈姓的写成「颖川堂」两边联则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或「颖川世泽,太史家声」之类的联句。 除夕日---(客话呼:年三十日)上午敬神,晚间敬祖公,敬神在庙裹,敬祖公在祠堂或厅下裹,大家挑看三牲,纸宝二头跑。敬过神

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后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了。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有会变牛的传说年初一|除夕深夜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时鞭炮,锣鼓声大作,互道恭喜,接财神,再敬祖公。初一那天多吃素,除了使肠胃可休息休息还有斋戒净身的意思。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财气赶走了。 年初一食斋---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户户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等厨具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临时换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斋菜。 这种奇特的习俗有一种传说。 传说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个古泉公,生有十一子,长大后都分了家,古泉公独自为户。有一年大年三十,儿子们接二连三地来对父亲说:“爸爸,今晚你不要做饭了,来我家吃吧!”但是到吃晚饭时,十一个儿子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不请父亲吃饭,其他兄弟总会请他吃吧。”于是,直至十一个儿子家家都吃完除夕的晚餐,还没有人去喊父亲吃饭。 吃完饭,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人说:“这么晚了,不知有没有人还没吃饭啊?”有一个人指着身边一条黄狗说:“除非这条黄狗还没喂吧!”坐在一旁的父亲气得七窍生烟,瞪着眼破口大骂:“你们这些不孝子,你老子就没有吃饭!”住在上屋的第三子新穰公头脑颇灵活,听见父亲怒骂,立即挎上一条钱袋从后门出去,由屋背转到大门口,装着全不知晓地问明了原因后,便一本正经地说:“我出去讨债刚回来,还没有吃饭,爸爸,你就跟我一块吃吧。” 父亲吃完饭,还是气愤难消:别人说多子多福,我却多子无饭吃,还不如无子。经过一夜思考,第二天(大年初一)他便带上田契、屋契、山契到一座庙出家去了。他还对子孙发出誓愿:“凡我子孙,年初一跟我食斋者,发达吉昌;不跟我食斋者,早死早亡。”他这一招,其实是为了使子孙不忘这件事,教育后人要孝敬奉养老人。从此以后,每年年初一这天,很多人便食起斋来了。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客家人敬祖祭祀的习俗 “水有源,树有根”。崇拜祖宗观念最初源于古代的神灵鬼魂观念,视祖先为神灵,亦为后来儒学所推崇的崇先报本、尊祖敬宗观念相一致的。人们以缔造姓氏的始祖、对族姓有功业或是移民的开基祖,作为崇拜对象,饮水思源,长期祭祀。客家人的远祖来自中原汉族,长期以来,客家人重亲情,宗族血缘关系观念强,敬祖祭祀是他们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崇敬先祖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客家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加留恋。对家乡的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密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因而,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客家人“敬神不如祭祖”的观念,开始产生于客家先祖为避战祸而长途逃荒、辗转南迁的路上和初到定居地之后。遥望中原祖居地归不得,最初的客家人只能在新居住地建祀祭拜,怀念先祖;为了缅怀祖先千万里跋涉以及定居后的艰苦创业,其后人又代代相传,重视祭祖活动,祈望先祖庇荫后世子孙安居乐业、发家致富,村村户户对祖先无不虔诚崇敬,同时也通过祭祖以凝聚全族子孙的向心力。客家人这种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意识,本属儒家文化范畴。江西赣江、广东梅江、东江、福建汀江流域等地客家人受传统文化的直接影响,其崇本敬祖意识源于中原,而又比中原人更强烈。特别是这种崇本敬祖意识在旅外侨胞、台港澳同胞中尤为突出。他们千里迢迢回到桑梓,第一件重要之事就是拜祭祖先,把爱国爱乡与纪念上代祖宗融为一体,表达情系乡邦,不忘桑梓和祖宗的虔敬情怀。因此,崇敬先祖成为客家人的传统美德。 客家人敬祖祭祀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在祭祀上并不局限于“五服”之内,而是把祭祀的对象一直上溯至始祖。按照古代的祭祀,一般汉族祭祀的祖先多为“五服”之内,即由己辈上推四代——父辈、祖辈、曾祖辈、高祖辈。由下已推也是四辈——子

客家风俗

客家主要节日 客家习俗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或者端阳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斋戒日:为少数客家人所有在4月20日【非回族斋戒日】 主要礼俗 婚姻礼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门

客家人立冬的风俗

客家人立冬的风俗 立冬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一般在公历11月7日 或8日之间,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对于中国的很多地方而言,立冬 的风俗是非常丰富多样的,而作为中国人中的一个重要民系,客家人 的立冬风俗更是独特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 绍客家人立冬的风俗。 1.祭祀祖先:立冬是客家人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时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按照传统习俗,祭拜祖先、祭坛。在祭祀仪式之前,会 准备一桌丰盛的供品,包括鸡鱼、米酒、米糕等,供果、瓜果、黄酒等。祭祀仪式中,家族长者会率领全家人向祖先行礼,烧香献花,表 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2.吃冬糖:立冬当天,客家人会制作冬糖,并在家中摆设供奉。 冬糖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糯米、食糖、花生、核桃等混合搅拌制成, 并根据个人喜好放入不同口味的香草调料。冬糖制成后,形状各异, 有的是长条状,有的是团状。家里大人会将冬糖放在竹篮或者大盘子 里供奉祖先,然后分发给家人和亲戚朋友,象征着家庭和睦和团结。

3.守冬夜:立冬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举行守冬夜活动。家人会提前准备好温暖的毛毯、糖果、茶水等,一起围坐在一起,守夜到凌晨,以祈求家人温暖安康,生活幸福。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深山老林中,为了应对寒冷,客家人会通过举行守冬夜来鼓励家人互相支持和照顾,共同度过严寒的冬天。 4.祭黄姑:立冬之日,客家人还会祭拜黄姑。黄姑是客家传统信仰中的女神,被认为是保护家庭和安抚灾祸的女神。祭拜黄姑时,家人会祭奠祖先和黄姑,并烧香向黄姑祈福,祈求家人平安幸福。 5.吃蒸糕:立冬是客家人传统的食糕大年,家人会一起制作和食用蒸糕。蒸糕是一种用糯米、红糖、花生等材料蒸制而成的糕点,口感软糯,味道香甜。蒸糕制作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整个家庭会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制作完成后,家人会一起品尝蒸糕,体验到了冬天的温暖和团聚的快乐。 6.穿冬衣:在立冬这一天,客家人会整理家中的衣物,将夏天的衣物收起来,换上冬衣。冬衣是客家人防寒保暖的重要装备,一般由厚重的棉质或绒毛制成,能够有效保护身体免受严寒的侵袭。穿上冬衣也象征着客家人进入了寒冷的冬季,需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响丁、赏丁』

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添丁、响丁、赏丁』 “丁”在《辞海》里的释义是:人口,男称丁女称口。在客家人的口音里,灯与丁谐音。所以在我们梅州客家地区"添丁、响丁、赏丁",其实就是"添灯、响灯、赏灯",而且虽讲法不同,其节日活动的意义却是大同小异。 源于中原的花灯,在我们客家人庆贺新生儿诞生中,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一是代表光明的发扬; 二是灯火蕴涵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之意; 三是灯成了人丁的象征物。 赏丁又叫“上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上灯就明显带有上丁、添丁的意思。 因而在客家宗族社会里,凡是男孩出生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也即上丁、添丁,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了,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上灯”(“上”读爽、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所以客家人为避讳,“上灯”又称“添灯、升灯、吊灯”,是客家民间风俗。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七,最迟为正月二十一,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 “添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当年升丁叫“添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来年再升丁

的叫“顿丁”、“添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在梅州地区,各地的上灯形式又有所不同: 兴宁响丁节 其中以兴宁的正月半响丁节活动较为隆重热烈和持久,时间从正月初七至廿一;兴宁响丁节,内容较为丰富,比春节还要热闹。 节前当地族人须定做“花灯”,然后派人到县城或圩镇去请“花灯”,敲锣打鼓把“花灯”抬回来,悬吊在祖屋上厅栋梁下面。赏灯节全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有亲朋好友到来,敲锣打鼓、大办筵席、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炮竹,有的“烧烟火”、放“孔明灯”,举行火炬流行(又称“火把节”)。添了新丁的人家,则在祖屋厅堂摆酒猜码(猜拳),猜码的人起句须要先念“添丁呀发财”的吉祥话,使参加灯会的人尽兴而归。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涵盖广泛,包括传统节日、婚礼、祭祀、饮食、服饰、艺术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客家民俗文化知识的介绍: 1.传统节日:客家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如春节期间有贴春联、包饺子、舞龙舞狮等习俗,清明节期间有扫墓、烧纸钱等习俗,端午节期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2.婚礼:客家人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时的“拜堂”,新郎新娘会在堂上跪拜祖先,以示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尊重。此外,客家人还有“送嫁”的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娘家人会选派几位有威望的长辈护送新娘到夫家,以示对新娘的关爱和尊重。 3.祭祀:客家人重视祭祀祖先,认为祭祀可以保佑全家平安、顺利。在祭祀活动中,客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鸡、鸭、鱼、肉等,并烧香、上烛、敬酒等。此外,客家人还会在祭祀活动中进行“做公德动作”,如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4.饮食: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客家酿豆腐”。这道菜是用豆腐和肉馅为主料,加入葱花、姜末等调料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此外,客家人还喜欢吃糯米饭,糯米饭是客家人的主食之一,因其口感软糯、清香可口而备受喜爱。 5.服饰:客家人的服饰文化也有独特之处。传统的客家妇女服饰以宽松为主,色彩较为单一,多穿蓝色或黑色的衣服。而传统的客家男子服饰则较为简单,多穿白色或蓝色的衣服。此外,客家人还喜欢在衣服上绣上各

种图案和花纹,以示吉祥和美观。 6.艺术:客家人的艺术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客家山歌”。山歌是客家人用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曲调,被誉为“客家文化的瑰宝”。此外,客家人还有剪纸、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以上是关于客家民俗文化知识的一些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作文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作文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家人的春节习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谁说春节就只有看春晚、吃团圆饭?在我的老家广东梅州农村,就有一些我从未想到过的奇妙的风俗。 我要介绍的第一个风俗叫“点年光”,从除夕到正月初二连续三天晚上,家里所有房间通宵都不能熄灯,也就是说,这三晚家里都要亮堂堂的。听说“点年光”是为了赶跑一些不好的东西,这样来年就能顺顺利利、平平安安了。我从小回家过年,一到这三天就高兴得很,真正的原因只有我自己知道——因为“点年光”,晚上家里就跟白天一样,再也不用怕黑了。 在过年之前,大人们要准备很多年货,包括杀鸡、杀鸭、捞鱼、做豆腐、酿黄酒,以及准备一些油炸食品等等。这些年货,有些最后成了饭桌上的菜,用来招待客人,而有些则成了过年期间的零食。我曾经很好奇:为什么这些年货不直接买、而要这么麻烦亲手做呢?后来陆陆续续从大人口中得知,以前的农村,并不像现在这样可以很方便买到东西,年货多是从自家养的动物、自家种的庄稼就地取材。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就形成了风俗。 祭祀,是过年所有风俗的重头戏。老家的祭祀,包含“敬祖”和“敬神”。“敬祖”就是祭拜自己的祖先,仪式在老家老房子里面的上厅举行;“敬神”则是祭拜“天神”、“地神”等“各路神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敬神”。 “敬神”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在年三十之前,长辈们要提前查黄历,选定一个年三十当天上午的好时辰;其次,“敬神”需要的用品如香烛、神衣、鞭炮、纸钱要提前买好;另外,供品也要提

客家人过年风俗

客家人过年风俗 客家人过年风俗 【客家人过年风俗】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从一进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户户动手打黄元米馃、煎油馃子、做糖米泡,打颜片、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以示除旧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晚餐较为丰盛,饭后祭灶,送“灶神”,是日谓之“偷心日”,客家人多在此日“动土”,无须请先生看风水朝向以及选时辰,一如冬至日。 “除夕”又称“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春联,门楣和窗户上还贴上红纸条。这天家家宰鸡杀鸭。去祖堂敬祖,表示逢年过节不忘祖宗恩德。除夕的年夜饭,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合家共吃团圆饭,同喝辞岁酒,孩子们庆长大,老人们贺添岁。饭后祀灶,迎灶神,然后全家动手,打扫餐厅,清洗碗筷,所有餐具都要用开水烫过,清除油荤腥味,俗称“净斋”。 接着,大人们拿出新衣裳,让全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正厅或餐厅烧炭炉或火盆,要烧最大的树兜,叫做喂年猪,寄寓来年养大肥猪,五谷丰登。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嘱咐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人长一岁,要更懂事,一家人围炉而坐“守岁”,回顾旧岁,展望来年,通宵达旦。 正月初一午夜零时,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户主燃放开门炮,向“吉利”方向而行,谓之“出行”。清晨穿新衣,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男人带小男孩提篮备茶酒鱼肉祭社公、龙神;小孩邀集众人一同把牛赶进山去,且一路燃放鞭炮相送,是谓“送春牛”。 早餐吃素(赣县王母渡一带地方全天吃素),谓吃了一年康康健健,意在免灾保健康。是日,大人小孩整天玩乐,但不得出家门,尤忌小孩坐在别人家门槛上,妇女在晒坪或自家院坪上打毛线,纳鞋底、鞋垫、休闲聊天。男人打牌或玩“数豆子”,小孩喜欢燃放鞭炮等,整个村坊显得十分热闹。

中国各地的清明节习俗

中国各地的清明节习俗 中国各地的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国各地的清明节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河北清明节习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 上海清明节习俗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因此前往上述区域的人次达到一百余万之多,从而在清明前后数天往往会造成出省交通的拥挤。 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清明节习俗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四川清明节习俗 四川都江堰放水节祭祀大典,祭祀李冰父子清明会(二王庙庙会)(成都都江堰)。 山西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客家文化习俗(客家人的民俗文化)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客家文化习俗,以及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 1、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 2、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3、客家民俗具体有哪些 4、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5、客家人有什么风俗特点? 客家民俗文化介绍,客家民俗有哪些1.建房习俗 旧时建房要请堪舆“三定”,所谓选择“风水宝地”。一是定地形;二要看当年兴工“利不利”,最忌“三煞方”;三是定动土与上梁的日期,“要择黄道吉日”,又说“最要日脚干净”。初定以后,还要专程复核。破土动工那天(或早几天)要安“杨公符”,杀雄鸡祭符,安好后,每日要向“符”朝敬夜香,直至竣工后还要供奉数年。

上梁立柱时要请工匠头人“喝彩”、“撒粮米”、“撒富贵耙”。新梁上要悬挂装有五谷种子的红布袋。亲朋要道贺,名曰:“送茶”。朋友可随意赠送钱或物。内亲则要馈赠鸡、鱼、肉、粉干或面条,还要出力相助,名曰“赠工”。主人要设宴多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 此外,每月初一、十五还要“做神福”,既为敬神,又为款待工匠。由于陈规陋俗繁多,故有“买田容易做屋难”的说法。建国后,迷信色彩渐少,但赠工、道贺、设宴仍然盛行。 2.迁居习俗 民间迁居称“过火”。迁居时间须在择定吉日的黎明前,由男户主挑出火担子。一头是锅,锅内装燃烧的火灰,并撒上糠,使之烟雾缭绕;另一头箩筐装有香炉、点燃的小蜡烛和祖宗牌位,香炉里还插着点燃的线香;主妇抱着饭甑,拿着锅铲,甑内用红纸包着谷、豆、花生、芝麻、油菜籽(或玉米或麦子),合称为“五谷”;子孙拿着火铲、捞勺之类的炊事用具,每样用具须贴上红纸。 出门时,户主走在前,主妇继后,放鞭炮。户主边走边说:“请太公太婆到新屋来去住。”左邻右舍也放鞭炮贺行。走出新居门口,由事先安排的本家亲人放鞭炮接火。进屋后,点燃蜡烛、线香,把祖宗牌位安放好。迁居时,女儿家不随行,等天亮后才能进新屋,同时忌在“过火”途中碰到过路人,免得碰掉好运气。 3.“崇九”风俗 因“九”与“久”同音,故客家人把“九”视为吉祥的象征。在婚姻嫁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最隆重莫过于扫墓,这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地区的习俗有些会不一样有些又会是一样的。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客家人过清明节的风俗,希望大家希望! 客家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客家人在清明节的最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意在发扬孝悌,以示不忘祖德和生养劬劳,因此历来为客家人所重视。客家人不论走到天涯海角,每当清明,往往不远千里万里,回乡扫墓,即使不能回乡,也忘不了寄汇清明祭祖钱。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带上祭祀物品,一起前往祖先墓地举行简单而又凝重的祭祀仪式。按照当地风俗,未满12岁的小孩是不能去拜祭祖先的,但也有些人家比较开放,也会带小孩前去祭奠祖先,表达孝心。祭祀的物品也是丰俭由人,但一般来说,子女都会认真准备。 清明节一大早,客家人边带着祭祀用品,锄头、镰刀等工具出发了。按照当地习俗,亲人去世后都喜欢依山而葬。到达后,大家便动手清除亲人墓地上的杂草,墓地周围的杂草也要清除干净。客家人认为,杂草清除得比较干净,不仅是为了更好看,主要是为了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杂草清除干净后,将贡品摆上,便可以进行烧香祭拜了。每个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后将香火插在亲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较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辈,晚辈除了鞠躬之外,还需要行跪拜礼。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祀用品种类越来越多,现在大家去祭拜都会为已故亲人准备别墅、存折、衣服、汽车、手机、珠宝首饰等等比较新潮的祭祀用品。 客家简述 客家(英文:Hakka,客语白话字:Hak-k?或Khak-k?,客语拼音:Hag5-ga1或Kag5-ga1)是中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客家人敬祖甚于拜神

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客家人敬祖甚于拜神 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同时汉族又分为七大民系。不同的民系之间有汉族的共同的文化特点,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 这七大民系分别是:南汉民系(又称广府民系)、北汉民系(又称北方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又称为八闽民系)、江浙民系(又称吴越民系)、赣江民系和湖湘民系。 今天要讲的客家民系。客家是南迁汉人,这一点毫无疑问,主要在唐末至明朝中叶聚集在赣闽粤交界地带,并经过迁移连成片,客家人其继承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其中,客家人的祭祀和宗族文化亦是客家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 为什么客家人有那么强的宗族观念,对祖宗的敬重甚至超过对神的崇拜。可以说,和潮汕地区拜老爷(各路神都拜)相比,客家人对人的崇拜更甚于神,这里说的人,是指祖宗。 那为什么客家人对祖宗如此敬重甚至崇拜呢?这就要从客家这一民系形成的历史说起了。 客家人为何称之为客家人,和客家人的几次大迁徙是息息相关的,客家人最早从中原南迁,溯赣江至赣南,之后再前闽西粤北粤东,乃至广西。因而,这些新住民,相比老住民而言,便被视为客人,后为了方便管理,编入客籍,这也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可以说,客家人说七大民系中最漂泊的一个,他们不仅经历了南迁,还经历了南迁后的再次迁徙,乃至回迁。 在赣南的三南和寻乌一带,很多客家人称为新客家,和老客家作为区别的依据是他们是从粤东、粤北回迁赣南的客家人,以定南、寻乌的刘姓为例,他们很多人的总宗在梅州兴宁市。 正是因为迁徙,因为漂泊,客家人对自己来自哪里的观念愈发强烈,他们崇尚自己的祖先曾经的辉煌以鞭笞自己。 对祖宗的敬重,一方面是把对故土的思念,对曾经家族历史的怀念,融入到祭祀宗先中去;另一方面,祭祀祖先,修族谱,也是为了团结族亲。这也是客家人之所以这么团结的原因之一。

客家世界客家农村“敬祖公”的习俗

客家世界客家农村“敬祖公”的习俗 敬祖公又称为“念上代”。在客家地区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上午,村里人都要到祠堂“敬祖公”。 每到“敬祖公”的日子,几乎可见家家户户门前铺着一层红色的鞭炮纸屑,祖祠里锣鼓声和鞭炮声连绵不绝。每个家庭都带着“三牲”(猪肉、鱼、鸡)、斋盘(共五个盘子,分别盛有:发粄(年年发财)、苹果(四季平安)、柑橘(年年吉利)、柚子(年年富有)和财宝(祖公、祖婆衣,伯公、伯婆衣,观音衣,冥币、花边等)、茶烟酒等来到祠堂。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来到祖屋的厅堂上。“敬祖公”的步骤一般是这样的:先将“三牲”、“斋盘”摆在八仙桌上,在“三牲”和“斋盘”前面要摆上五杯茶、五杯酒,其意思为:茶香酒香,子孙满堂。接着就是烧香。在烧香时,一家之主要先祈祷(说好话):“‘祖公、祖婆’保佑,保佑我们全家身体健康,四季平安,万事顺意。”然后,按家中长辈、晚辈年龄大小的顺序,手拿着香在祖公、祖婆神牌前行三鞠躬礼。等到插上去的香的灰掉下一小段时,一家之主便要“奉财宝”(把带来的祖公、祖婆衣,冥币、花边等全部烧完)。最后是放喜炮,一阵阵的鞭炮声把“敬祖公”活动引向高潮。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0~60分钟。 “敬祖公”活动中,在“香灰”还没有落下的一小段时间里,同祖屋同祖公的叔婆伯姆、叔侄子嫂、哥们姐弟,大家欢欢喜喜聚在一起,无所不谈。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祖公厅堂里充满着欢乐、祥和、热闹的景象。据介绍,“敬祖公”是数百年来传下来的传统,祖祠是族人的根,也是过年过节时最热闹的场所,平时在外奔波的族人过年过节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到祖祠团聚,共商家事、族事,联络感情。 等到插上去的香灰落到差不多的时候,各家将带来的“三牲”、“斋盘”、茶杯、酒杯收好,大人、小孩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的家,“敬祖公”的活动就算结束。敬过祖公后,全家就欢庆团圆吃午饭了。

客家二次葬文化背景浅析(必修)

客家二次葬文化背景浅析(必修) 客家二次葬文化背景浅析 一、客家民系祖先崇拜的深层表达 二次葬在客家区域内广为盛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二次葬是客家民系祖先崇拜在葬俗上最为实在的深层表达。祖先崇拜源自对先人怀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进入封建礼制社会之后,祖先崇拜的形式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而客家民间的祖先崇拜形式上更为多样,“除了常见的祖先崇拜和祖先坟墓崇拜外,还见有祖传谱牒崇拜和祖先偶像崇拜”,①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对祖先的祭祀是祖先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丧葬礼仪在中国所有礼仪中产生年代最为久远。人们相信人死只是肉体的消失,而灵魂依然存在,甚至有或造福于人、或给人带来灾祸的本领。因而,丧葬礼仪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已将祖先神灵化的生者而言,葬礼则成为祈求祖先庇佑福荫子孙后代的形式。像汉民族其他民系一样,客家民系也十分崇拜祖先,认为对祖先的祭祀是饮水思源,是做人的本分,所以客家人将“敬祖宗”列为族规条例的首要内容。在客家丧葬礼俗上则是丧葬仪规繁琐热闹,甚至讲排场论攀比。客家人通过二次葬等葬礼形式,一方面告慰先灵,虽然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家族的生命却是无限的,先辈的生命正在通过子孙辈的繁衍而得以继续;另一方面,借此时机将举族的生者聚拢在一种无边的亲情之中,通过一次次重温亲情聚合宗族力量,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彰显宗族尊宗敬祖的传统美德。祖先崇拜现实的终极关怀莫过于此。 对祖先的崇拜就必然导致对血缘关系的无比看重,而二次葬就是对血缘关系的保存形式。首先,二次葬是客家人对祖先依赖性强的表现。中原传统文化认为,安葬祖先骨殖的坟茔是不可挖的,挖之则被认为是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的缺德事,且要遭受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在将血脉传承列于至关重要位置的礼制社会里,类似断子绝孙、大逆不道之事很少有人敢尝试。然而,客家民系在被迫南迁

客家围龙子孙的年俗画——记客家人年三十祭祖风俗

客家围龙子孙的年俗画——记客家人年三十祭祖风俗 客家围龙子孙的年俗画——记客家人年三十祭祖风俗 又到过年时节,客家围龙子孙依旧风雨无阻风尘仆仆赶往老围龙,祭祀祖宗。祖公厅堂的锣鼓已经敲起来了,尽管敲得没什么高超的水平,但一下一下的统统敲在围龙子孙的心坎上,“过年啦。” 围屋客家的子孙们,大年三十早早吃过中午饭后,陆陆续续来到祖公厅,按族中规矩摆放供品。祭祖时,婆婆对我说,我们是长房,供品一定要摆在左边,在火烛上点香祭祀时,也一定在两枝大烛的左边燃香起祭。这个习俗,到我辈已经二十世了,一切如旧。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之前,必须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过年,这是客家不成文的规矩。我想,祭祖不是形式上的祭祀,岁月流逝匆匆,社会在飞速前进,前进中的现代文明,哪能不从古老的风俗中吸取力量,让脚步踏实又飞快呢。 从摆供品习俗开始,方方面面的年俗像一条条长长的雾中细线,连系着普天下客家儿女的心,也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传承客家文化的载体,客家人虔虔诚诚地尊重着自己的文化,让物质意义上的过年也不那么快地远去,让精神上的过年永久地带领着客家人信心百倍地前行。 在客家乡村,年俗是一份丰富而礼节繁杂的客家文化遗产,围龙屋是主角,无论你走多远,过年都要想方设法回到围龙来。在锣鼓喧天的祭祀过程中,围龙叔侄齐聚堂前,共叙天伦言祝福。在往后的日子里,日常生活处处体现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起,客家主妇们停下田间劳作,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还要准备年料等待年三十的祭拜,特别是鸡猪鱼三牲,敬奉天地神明,以谢庇估之恩。人人忙碌,外出的男人都是急急忙忙往家赶。小孩呢,入年界到出年界里不能相骂,不能讲臭话,不能摔碎东西。大年三十,大门口贴上大红春联,挂起用红漆写有姓氏堂号的红灯笼,张贴门神,小门口房门口厨房门口无一例外。还有谷仓门上猪栏门前鸡舍小屋前,甚至家俱上八仙床上水

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_清明节

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 每个地方都会有其当地的习俗,清明节的时候,在广东各地,分别有哪些祭祀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 1、惠州清明节:敛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被称为“清明?”,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2、肇庆清明节: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3、广州清明节:行清、吃荞菜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

梅州风俗

梅州客家文化史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闽粤赣地区,由于平原地区已被原住民占据,一般只能定居在贫瘠山区,因而生活艰苦,必须奋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妇女,以勤劳贤淑闻名天下,农活家务都出色,家庭观念特别强,有“铁汉”之称;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数都有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因而文化素质较高,历来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其中梅州表现最为突出,被誉为“文化之乡。我们作为梅州人,作为客家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 历史篇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从目前掌握的历史资料看,古代中原人发生过六次大规模南迁。第一次是秦始皇时期派兵50万驻扎南岭地区;第二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和三国两晋时期;第三次是唐朝中时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第四次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下汉人南渡;第五次是清兵南下客家人抗清失败而迁移;第六次是清代雍正年间“移湖广,填四川”,大量客家人向广西、四川等地迁移。近一两个世纪,客家人向海外的迁移逐渐增多。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古代,我国都城多在中原,洛阳、开封等是多个朝代的古都。古代中原经济较繁荣,交通较发达,名人荟萃,文学艺术奇葩竟放。优越的条件,造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影响深远的古代中原文化。绚丽多彩的客家文化,是继承中原文化和融合当地土著文化的产物。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清期间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第一,唐末至宋末的移民运动,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直接动因。一方面,汉民们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入这一地区,迅速改变原来那种“人烟稀少、林菁茂密、野兽横行、瘴疠肆虐”的面貌;另方面,汉民们与畲瑶族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导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最后发生同化。 第二,赣闽粤三角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客家文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客家先民由北南迁,从平原转入山区,虽远离战火动乱,但面临生存问题,不得不对原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作出适应新环境的调整,久而久之形成新的风俗习惯。如山多地少,男子谋生多怀四方之志,而家事多由妇人操持。故乡村妇女耕田、采樵、缉麻、缝纫、中馈之事无不为之,挈之于右,益女工男工皆兼之矣。一方面,继承了中原“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另方面,又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传统的“男耕女织”差别很大的习俗。同时,也造就了客家妇女吃苦耐劳、精明强干的优良品格和不缠足、不束胸的健劲习气。又如闽粤赣山区不宜种麦磨面,客家人就在豆腐里塞上肉馅做成酿豆腐,形似饺子,与北方人吃饺子是一种承传和变异。又因经常迁徙移居的原因,家禽无法带走,便运用中原的腌制技术腌制家禽,便于携带和食用,如盐焗鸡,就是这样逐渐演变成的。另外,客家大本营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创造了条件。如客家方言中就保留着较

客家风俗作文(精选79篇)

客家风俗作文(精选79篇) 客家风俗作文(精选79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客家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客家风俗作文篇1 外公的老家在赣州,上次我们一家十六口人一起去赣南游玩的经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车上,妈妈告诉我了一些客家的基本风俗:因为客家族是从中原汉族迁往广东、福建与赣南与当地土著杂居的,所以语言渐渐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言,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客家习俗,如:大年三十要杀鹅,祭奠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要吃素,不能沾荤腻,这些都与中原过年有很大区别。 到了赣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数赣州的美食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元米馃。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黄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打黄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腊月农闲时进行,其打制过程可以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打黄元米馃,单家独户不行,一般都要几家人合伙一起打。所以一般打黄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们喜欢聚集的场所。 外公指着盘里的黄元米馃说:“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原料。用一种赣南山区生长的名叫黄元柴的小灌木烧成灰后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盆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饭倒入石碓中,十来个男人齐心协力用黄元棍将米饭捣烂。最后,由师傅将捣烂的黄元米馃揉成圆柱体,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风干后的黄元米馃,盛装在大缸里,用碱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