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湘教版必修一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多“发现”学习。而实验就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虽然实验活动在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比较多,但实验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开展地理实验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按相关教学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在没有观察的基础下直接运用图表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较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观察、分析来理解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为全球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打下基础,达到该知识点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是设计这堂课的核心。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从导入到实验创新联系生活实际,有各种实验穿插,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导入

(教学设计理念: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对于整节课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实验导入既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

P P T

师。在一间

松香。

在B、C

师:老师先不说答案,你们能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吗?

生:蒙的!是不是因为热啊!(大多数人还是沉默,不过能从眼神中看出他们都很好奇,正合我意)

师: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呢?其实呀,都是大气运动“惹得祸”。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有关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

(二)学习新课

(教学设计理念:气温、海拔对气压高低的影响,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如果直接提问,那将变成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重复。把这些属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对生活中现象的解释,请学生思考,变为属于“为什么”的策略性知识。)

师:物理学中描述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力,即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空气是有质量的,任何物体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来自其上空空气柱的压力叫气压。

师:观察下图,比较A、B气压的大小。描述海拔高低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并用气压的定义来解释其原因。

生:B 大于A ,因为B 的空气多。

师:很好!也就是说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现在近地面有A 、B 、C 三地,受热均匀,我们将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叫等压面,图中各个等压面是平行的。

师:现在近地面的温度状况发生了变化:A 地受热,B 、C

两地冷却,请同学们想一想,A 、B 、C 三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运动?原因是什么?

生:……(不会。教师开始演示实验)

(教师拿出事先剪好的螺旋状纸条(制作方法:如下图,沿着黑线剪开,中间用针穿一根线吊起来)一个打火机。学生开始好奇)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将打火机放在纸条下部打着,注意别烧到,此时纸条开始向上旋转)

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纸条向上飘。

师:很好。现在回到刚才的问题,谁来回答?

生:A 地空气上升,B 、C 空气下沉。是热胀冷缩吧。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遇冷收缩下沉。请大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生:热气球!

师:很好!还记得一开始的问题吗?现在知道选什么了吧。

(打出

师:因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A、B、C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A空气上升,此处空气减少,气压变低,B、C空气下沉,气

师过程并作小结)

师:高压和低压就是对同一水平面而言。近地面的气压总是高于高空。请同学们由大到小排列a1、a2、b1、b2气压值。

生:b1>a1>a2>b2。(基本能总结出)

师:气压值大小发生变化,等压面就会发生弯曲,此时的等压面该

生:本意思答对)师:

师:(小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完整的热力环流。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热力环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8完成活动1、2题。并思考:①根据气温分布状况,推测该地将产生怎样的环流?②这种环流对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会产生哪些影响?(教学设计理念:学会等温线的绘制方法并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理解气温、气压分布与地面风向的关系。活动1等温线的绘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无法正确画出,又重新讲了一遍等值线,并加以指导,学生才画对。问题1基本能回答出来,对于问题2及活动2,没有提问,教师自行解释。P P T打出)

师:同学们都去过海边吧,请你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思考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给大家一点小小的提示,白天,陆地温度高还是海洋温度高,晚上又是怎样的呢,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一开始学生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不清楚,在讲解了之后能正确画出板图)下面我们看看大家对于今天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课堂练习:(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

压低

气流下沉

热力环流。

(5)A、B两点,点受热,点冷却。

(基本回答正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观察了这么多实验,相信大家对热力环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现在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

请你设计一个演示热力环流的过程的实验,看看谁的实验最科学、实用、有创意!

生:(思考了2-3分钟)一边点火,一边冰块!

师:要是有外界干扰怎么办?你怎样看出环流呢?

生:用香!用蜡烛!

生:一边放水,一边放沙,用灯泡加热,再点燃一根香,看香的流动方向(这名学生说的比较突出,整个实验基本能设计出来,而且能利用物体比热的不同,学以致用,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

师: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这位同学还能结合海陆比热的不同设计实验,连老师都没有想到!接下来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师设计的实验。

(P P T打出下图,讲解)

师:请同学们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高处和低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生:(完全正确)

师:(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地面受热不均造成的,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只要同学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生活的乐趣无处不在!

课后反思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观察、动手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本节课以实验的演示、观察到最后学生自行设计是一种较好的尝试。

地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探究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在平时课堂中难以训练的创造和操作技能的培养,避免学生“纸上谈兵”和“眼高手低”局面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注重原理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习难度较大,教学速度不宜太快,教师借助多个实验进行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顺利实现了教学三维目标。尤其是落实了过程与方法,以实验猜想开始,实验观察穿行其中,实验设计作为课堂创新,不仅使学生扎实掌握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实验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整个授课过程中,我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的还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尤其是讲到活动题的时候,由于对等值线没有事先铺垫,导致学生画不出来,由于担心学生回答不出,我在讲好等值线后就迫不及待地将后面问题的答案说出来了。

值得探讨的方面:

1本节内容中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课没有涉及到,个人认为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作为重点和难点,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紧张,为了给后面做铺垫,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是热力环流用一课时比较保险。

2虽然这节课的实验比较多,但都是演示实验,而最后一个设计实验也只是让学生思考,没有真正动手去做,如果有条件,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动手操作。

3实验设计可以综合性更强一些,尤其学生的提法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在讲完城市风之后,将海陆风和热力环流设计成一个实验,采用细沙和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试验结果。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大致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为季风环流打下基础,还能锻炼学生的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还存在很多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课例点评(教研组内点评)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采用实验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更直观去感受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师在这节课里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引导者,即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效果良好。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完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目标情境化、问题化,从实验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操作技能,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从教学方法看:老师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提问到练习,都能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

3、从目标达成来看:课堂上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多媒体辅助等情景创设,理解点拨适时到位,并有相应的时间得到巩固和强化,符合教学规律。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方法。

4、建议:简单实验可以让学生来操作,锻炼动手能力。学生在描述实验时教师先不要给提示,让学生互相提问,完善实验,效果会更好。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说,教师再做总结。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

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实验、热力环流歪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 【教学过程】

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湘教版必修一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多“发现”学习。而实验就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虽然实验活动在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比较多,但实验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开展地理实验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按相关教学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在没有观察的基础下直接运用图表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较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观察、分析来理解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为全球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打下基础,达到该知识点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是设计这堂课的核心。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从导入到实验创新联系生活实际,有各种实验穿插,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本节课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课时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⑴、通过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⑵、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过程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学法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图、用图、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展示材料,日本上空的核物质随风扩散到周边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烟雾飘动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并观察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板书绘制烟雾运动路径 【设计意图】为分析热力环流成因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做准备。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用简单的板画把相关内容画出来,便于学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 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空,空气由A'流向B'、C'。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 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 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 环流的过程示意图。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1min

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称之为风。 环节三 请你点击暂停,思考这个问题:比较A、B、A'、B'气 压值的大小。思考完毕后,点击播放。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所以,B>A, A'>B'。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所以,B >B',A>A'。综上,B>A>A'>B'。 高压的气压值一定比低压的气压值大吗? 不一定。 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而言的。在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气压值大于低压的气压值。 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低压的气压值高 于其高空的高压的气压值。 1min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高低差异,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 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 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感谢你的聆听,希望你有所收获。 20s 教学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是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2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讲授时我用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我设置了一个绘图活动,学生画完后,我再次讲解帮助其再次梳理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最难的是比较不同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大小,一定要让听课的学生理清两点:同于水平面上,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和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因此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 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 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 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 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 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 送)。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 风压这两个关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四、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 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 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的学习环境。

【教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 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实验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引起学生共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面学习“风”“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如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等。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第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空气密度的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第三,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发生的顺序。第四,空气密度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增大,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减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及原因。 2、能画出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点之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能据图说出,近地面与高空大气密度的变化和气压高低的状况,进而推导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3、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的物理特性。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差不多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得“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截了当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教具预备 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重要阻碍,和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就来学习下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多媒体)我们在初中学习地理的时候有学过这么一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但是真有如此的情形吗?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吧!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上白天的温度能够达到127℃,夜晚的温度降到—183℃,一天中的温差能够达到310℃;什么缘故地球的日温差和月球的日温差会相差那么多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我们来看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现: 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截了当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差不多原理。(重点)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重点) 3. 明白得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难点) 带着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来完成下 【探究一】:读下图,并结合课本28页图2.1完成下列问题: 上图显示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100%什么缘故到达地面才吸取47%? 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被削弱掉了53%,一部分被大气吸取走19%,一部分被大气或者地面反射。(削弱作用) 补充:(大气吸取太阳辐射,要紧是臭氧吸取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爱护伞”;大气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因此地面覆盖物和云层对太阳反射专门大。) 什么缘故大气吸取地面辐射多,吸取太阳辐射少? 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容易吸取地面的长波辐射。 地面得到了47%的太阳辐射,却放出120%的地面辐射,“亏大”了吗? 大气逆辐射会将吸取的地面辐射还反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缺失的热量。 假如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 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提高对实际生活 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 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合作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P=ρgh 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 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 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 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 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展示ppt11课堂反馈。四、播放PPT8 分组讨论: 1、画出冷热不均时,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第一组)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图上标注高压、低压。(第二组) 3、随着气压的变化,水平方向上空气会如 何运动?用箭头标注出来。(第三组) 4、等压面是水平吗?会如何变化呢?(第 四组) 四、 学生讨论(1min) 展示成果:垂直方 向上—与液体垂直 方向上的流动一 致,A地受热,近 地面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密度减 小,高空密度增大; B地冷却,空气冷却 下降,近地面密度 增大,高空密度减 小。—近地面A地 比B地密度小为低 压,B地为高压;高 空A地比B地密度 大为高压,B地为低 压。同一水平面上, 出现水平气压差 异,产生水平气压 梯度力,并造成空 气的水平运动,从 高压流向低压。等 压面在高压向上 凸,在低压向下凹。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 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 一、基本概念——气压 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 气压比较:A > B > C 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 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 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 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 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板书)这是大气运动第一个重要的规律,垂直方向:热上升,冷下沉。冷热不均导致的这种差异,属于热力因素。 3.学生绘图结果 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玻璃缸内发生了空气环流运动,这种空气环流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发生于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和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 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研究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说明相干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相干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由于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实际基础,所以说本节进修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1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造就酷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义务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造就野外调查和室内尝试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研究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研究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研究、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大气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解答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及“大气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教材篇幅较少,三幅示意图展示了受热前后大气气流的运动和等压面的变化。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城市热岛环流,活动的形式绘制海陆风。山谷风相比较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抽象,但教材中没有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了山谷风的学习。教材中热力环流的文字内容不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是利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上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情境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1、会画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特征,解释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区域认知) 3、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提升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播放重庆山火“以火灭火”的视频。提出问题:为何添一把火,反而能扑灭重 庆山火?这和大气运动有关系。认真观看以 2022 年重 庆山火的灭火 方法这一真实 情境导入,激发 学生兴趣 知识链接在学习大气的运动之前,我们先来学习 两个概念。 ①气压。不同海拔高度的气压,数值上 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 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空气密度越大, 气压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海拔升 高,气压降低。但是,注意这里有个前 提,是同一地点!高、低压是针对于同 一水平面而言。 ②等压面。我们把气压值相同的点组合 成的平面,称之为等压面。如果地面受 热均匀,等压面和等高面平行,受热不 均,大气运动,等压面就会发生弯曲。 (1)下面我们把等压面发生弯曲后的 气压情况来进行排序。 (2)我们来进一步观察,气压最高的 ①地和气压最低的针对第一个问题, 学生代表回答① >②=③=④> ⑤,并简述排序理 由。第二个问题, 学生一起回答,得 出高凸低凹的结 论。第三个问题, 规律应用,学生代 表回答:⑥<⑦。 热力环流中对 等压面的理解 难度较大。本环 节将气压和等 压面的知识学 生放在前,通过 形象记忆和应 用,理解气压的 高低和大气密 度的关系,及同 一水平面气压 高低变化对等 压面的影响,为 理解热力环流 原理打下基础。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Ⅰ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 【课标解析】 本节的主要知识内容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和“风的形成”,虽然在课标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教材中所占篇幅也相对较小。但本部分内容是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目标】 1.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结合示意图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会描述该过程。 3.结合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掌握风的直接成因,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 大气运动的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方向分析 【学习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多媒体、 课堂导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夏天去海边感受凉爽的海风,你认为白天还是晚上去效果更好?(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可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又可以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问题探究1】 1. 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2. 近地面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3.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高低压正好相反) 【整理小结】影响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就是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了解气温和气压的关

系。 设计意图:虽然热力环流的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其中涉及到有关初中的知识点气压以及等压线、等压面的相关知识点,所以通过问题的导思让学生剥茧抽丝,慢慢领会气温的高低与气压、等压面、空气的运动之间的关系,以点带面最终系统的串联在一起。 (承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热力环流的常见几种形式: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山谷风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迁移应用】 读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4)题。 (1)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2)画出近地面陆地和海平面上的等压面,并用“→”画 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3)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晚上)。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主讲教师:指导教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2.3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这部分共包括了三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热力环流”。教材首先引入热力环流的含义,即热力环流是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对于热力环流的理解可以用观察实验或设计实验,课堂演示的方法,也可以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推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 学情分析: 本校都是艺术生,授课班级是美术班,他们入学成绩差,基础相当薄弱,学生的相关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以后要面临高考,学业难度大,知识要求偏高。本堂课的知识相对逻辑性强,牵扯物理原理部分知识,对于基础稍差,知识薄弱的艺术生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2.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实验情境和合作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形成分析、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细致、合作、推理等综合能力,

培养地理实践力。(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敢于实践的科学态度,把握实验细节,探求真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难点) 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地理核心素养——实践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理实验的直观性,通过合作探究、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的科学态度、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并且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导言:从学生展示实验开始,激起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教师讲解注意事项和重点观察内容后,同学们分组实验,对本节有关的地理现象进行合作探究,挖掘成因原理,督促学生分工明确,观察到位。 设计说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入手,利用相应的地理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地理核心素养在实验中自然生成——以“热力环流”的教学为例

让地理核心素养在实验中自然生成——以“热力环流”的教学为例 作者:吕璐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19年第10期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吕璐 “热力环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 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示意图是静态的,如何让课 堂讲授变得生动起来呢?热力环流现象虽来源于生活,但是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 如何让学生直观地体验热力环流现象呢?笔者认为,利用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 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现象,从而实现课程的内容要求,还可以让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一、利用课中实验,观察和感悟热力环流现象,实现课程要求 实验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关于热力环流,教材中的实验是先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再用 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然后在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 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最后,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烟雾在玻璃缸 内是如何飘动的,并绘制出实验示意图。 学生观察实验所得:烟雾首先下沉,然后由冰块所在一侧向热水一侧飘动,并在热水上方 继续向上流动,最后,在玻璃缸顶部由热水所在一侧向冰块所在的一侧流动,从而在玻璃缸中 形成顺时针流动。 这个实验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烟雾是可以被看见的,而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 流现象,如海陆风、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还有山谷风,都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实 验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原本静止的示意图动了起来。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和体验,理解了 气温与垂直气流运动的关系,也真正理解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的道理,从而掌 握了热力环流原理。 二、利用课后实验,探索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创新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该理念认为,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 活动。 在讲授完热力环流原理后,笔者给学生介绍了一个生活小窍门,并提出疑问。切洋葱的时候,洋葱中的“大蒜素”会散发出来,刺激人的眼睛,产生流泪现象。有人说,在案板旁边点 燃几根蜡烛,再切洋葱就不会流泪了。那么,“点蜡烛切洋葱不易流泪”这样的生活小窍门是 真的吗? 于是,笔者安排学生在课后分小组进行对比实验——切洋葱不点蜡烛VS切洋葱点蜡烛的不同感受,并且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观察现象得出实验报告,最后画出实验原理示意图。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认知热力环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及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从时空综合和跨学科综合解释其形成过程,并阐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及影响。 地理实践力:学会绘图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案例,并用其原理来指导生产,服务生活。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三、教学方法 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同时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探讨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原因以及原理的运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理论去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2.感悟考题,2020年等级考考试题 3.问题探究一:关于等压面的的判读和案例分析 4.问题探究二:热力环流的原理应用: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已经典型案例 5.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热力环流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