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课件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黄秋慧,来自华侨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下面我将从这四大方面对这一内容进行剖析,首先是教材分析。主要有三方面:1.教材地位

•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匀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三圈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地面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风压这两个关系。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其次是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主要难在三点:

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

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

——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的学习环境。实现知识与生活应用相联系。

2.做到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实现了“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高质量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下面我们将进入《教学过程》环节,曾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可见课堂的重要性。

所以,在本环节,我进行了许多巧妙的编排。先看情景引入部分。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故《孔明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视频,只有1分钟。(视频看完)问: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通过创设一个问题引入新课。这个设计融汇了历史名著的典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起了个很好的开端。那说到热力环流,我们首先得从这个“热”字开始。

由此进入探究活动。

——首先根据《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一原理,我把探究分成三步走,

探究一:热空气运动—孔明灯(现场操作)

设问(1.观察孔明灯的移动方向 2.分析孔明灯运动的原因)

热空气的运动生活的例子很多,比如热气球等。这里现场进行操作,让学生可以动手,也更直观感受热运动。

探究二:冷空气运动—冰箱现象

——本探究的内容是按照生本课程的理念,作为课堂的前置作业来安排的。(前置作业设计)

内容:利用家庭冰箱做冷空气运动观察

操作:打开冰箱冷藏室的门,在边上弄一团烟气(可在家长参与下完成),观察烟雾在冰箱门的流动方向,同时可把整个实验的过程记录下,作为学习

成果展示。

设问( 1.观察冰箱边上烟雾的运动方向——课前完成

2.仔细阅读课本,讨论冷空气运动的原因——课内完成)

冰箱是生活中常见也非常熟悉的家庭用品,我们可以假设冰箱作为一个冷源,利用其做冷空气的运动观察。真正体现课本知识与生活应用的紧密联系。

探究三: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设问(1.观察蜡烛火苗前后的变化现象 2.观察蚊香片的烟是如何流动的?

3.仔细阅读课本,讨论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因(画图解释))

通过这个演示,我就可以直观地给学生看到了火苗的形态变化其实就是风的作用。进而分析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空气发生水平运动原理。让学生在得到地理事物表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得知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形成的热力环流圈这个原理。

3、生活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1:取暖机和空调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让学生利用原理解答)案例2: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问题探究:找出歌词中欠妥的地方。——分析海陆风昼夜差别。(这里可

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画图解说展示等)

(针对案例2进一步考察:白天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肯定就是面向大海了,因为白天吹的是海风。

案例3: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城市风

(首先展示两幅图片,一个是装满空调的楼房,一个冒烟的工业区。这

些都是人造的热量,从而导致了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得出城市与郊区

之间的热力环流)

(知识延伸)——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

(答案:为了减轻城市的空气污染,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研究城市上空的风到郊区下沉的距离:1.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2.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案例分析部分总结性的话:三个案例,层层深入,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再次紧密联系起来。

4.课后作业

1).古诗词分析:夜雨寄北——李商隐——山谷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考:四川盆地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60~70%?

四川巴山为什么多夜雨?与地形的关系?

2).回顾引入: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后为什么会下雨?假如现在你是诸葛亮,你会如何避免这场雨呢?

这两道题是有联系的,最后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

这两道的设计,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绘图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奥妙,认识社会生活环境,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七、板书设计

下面是我的板书:

这样设计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对于热力环流的意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个很多老师会忘记,所以特别提出。)

八、设计理念(教学亮点)

1.按照高一新课的需要设计本课,通过生活事例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有效地做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宗旨。让学生轻松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2.本课采用各种实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3.分析热力环流原理这个重点时,探究活动三步走的巧妙设计,打破了一贯的教学思路。有所创新。同时设计前置作业,符合现时对生本教育的实践。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大气运动,本节课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课时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 知识技能⑴、通过绘制简单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⑵、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相关地理现象。 过程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学法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图、用图、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件展示材料,日本上空的核物质随风扩散到周边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烟雾飘动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并观察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让学生板书绘制烟雾运动路径 【设计意图】为分析热力环流成因和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做准备。 3、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用简单的板画把相关内容画出来,便于学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三节,第一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掌握热力环流原理,能解释常见现象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推理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多媒体教学由浅入深,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2、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但是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较差。 【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利用原有的知识来推理分析,得到新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 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 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 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说课稿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热力环流 说课稿

说课稿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教室的下部而制冷空调却装在教室的上部?”用这样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会让学生产生疑问,我就选定了“风”这一自然现象,对其成因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所以接下来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们演示大气运动的实验,也就是热力环流的实验。 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由于大气受热不均而引起了大气的运动,同时概括大气运动的类型,并启发学生思考三个问题:1、地球表面是否冷热不均?2、你知道地球表面哪里温度高,哪里温度低吗?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通过这三个问题来引出“大气在全球是受热不均匀的”话题,导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产生的原因,即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接着展示热力环流flash课件,分析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的变化,引导学生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并展示热力环流形成的纲要图。 环节三:根据热力环流示意图,让学生比较A\B\C\D 四地气压大小,从而得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结论二:大气一般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这里的高压和低压是对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相对而言的;结论三:一般来说,近地面冷高压,热低压。 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讨论并动手绘制等压面,之后上台展示,进行讲解,从而得出结论四:等压面高压向上弯,低压向下弯,且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环节五:知识的运用,即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现实问题,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所以我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夏天市中心比郊区热的生活体验入手,即城市热岛效应,引入城郊间热力环流,让学生自主分析绘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让学生角色扮演,“若你是环保局长,你会批准绿化带和化工厂建在哪里?为什么?”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也体现了地理的实用性。 说课人:高婷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本说课稿针对《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这一教材单元进行讲解。该教材单元是湘教版必修一的内容,主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格局,进一步认识到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 形成原因。 2.掌握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地区的 气候特征。 3.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认识到大气环流 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观测数据 中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地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区分 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 2.理解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能够分析大气环 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并分析现实中的气象数 据,从中得出结论。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大气环流的定义和基 本分类,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垂直环流等。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详细解释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基本格局:探讨不同地区的大气 环流特点,如南北半球的风向、气压分布等。 4.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说明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 的影响,如赤道附近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等。 5.大气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气象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 2. 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并进行概念解释和原理说明。 2.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 分析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实地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测气象数据, 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和感知。 4.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操作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热力环流课件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黄秋慧,来自华侨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下面我将从这四大方面对这一内容进行剖析,首先是教材分析。主要有三方面:1.教材地位 •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匀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三圈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地面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风压这两个关系。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其次是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主要难在三点: 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 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 ——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的学习环境。实现知识与生活应用相联系。

热力环流教案(优质课比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XX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伴随最近几次降温过程,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不禁开始怀念阳光肆无忌惮照射的夏天,夏天人们喜欢去海边避暑,就像大家在视频里看到的,吹着海风,走在海边,水清凉、风清爽,炎热的夏天置身这样的地方真的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么,清爽的风和清凉的海水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热力环流就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其实,不止是风,阴晴雨雪,所有的天气活动都是由大气运动导致的,而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在开始我们的探究学习之前,先来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海拔相同,气压相等。 探究活动一:热空气的运动(孔明灯的视频)(时间一分钟) 1、观察孔明灯是如何运动的? 2、思考孔明灯为何这样运动?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地受热,空气膨胀,密度变小,浮力大于重力,空气上升。 探究活动二:冷空气的运动 【模拟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盖严; (3)在胶合板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1、观察冰块上方烟雾是如何运动的? 2、认真阅读课本并思考冰块上方为何这样运动?(时间2分钟) (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B地冷却,空气收缩,密度变大,重力大于浮力,下沉。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上升、下沉,垂直方向的运动,那么空气的垂直运动会不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运动呢?继续实验: 探究活动三: (实验) 1、观察玻璃缸上部和底部的空气是如何运动的?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 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 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 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 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 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二、教学方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在讲风的形成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台风的录象,感受一下风的威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 2、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成果交流知识应用获得发展。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

热力环流说课稿经典

热力环流说课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系的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方面分析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热力环流是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开篇内容,为其后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与风带以及常见天气系统的学习提高理论基础,同时在学习热力环流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了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分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些又为热力环流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在内容上,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也有很多热力环流的现象,所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目标要从三个维度来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学生可以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环流模式。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学生可以阐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并可以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海陆风、城郊风等。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学生能够通过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来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以加深理解和记忆。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为通过对风形成过程的分析,逐步形成从生活中和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将重点定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难点定为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现实问题。 接下来,我将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大气与气候的初步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达到了推导规律的可能性。同时大气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一些热力环流的现象都有一定的认识,但却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向理性提升。 第三,对教法进行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学的原则是课堂必须要有学生参与,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选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取新知,并验证结果。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由我代表第一小组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中“热力环流”部分内容的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多方协同有效呈现教学信息·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本部分的核心内容是热力环流的原理,有两个内容点:一是热力环流的过程,强调逻辑性,体现地理中的“理”字;二是热力环流的实例,强调人地关系,体现地理中的“地”字。本节课在整本教材中的相对难度不算太大,但是非常重要,是学习气压带、风带和天气系统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热力环流的原理本身并不难,却有三个障碍点:第一,对于气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对近地面气压变化的原因产生误解;第二,对于热力环流的空间性缺乏认识,容易误以为是平面的气流运动,不能建立时空联系的地理思维;第三,对于热力环流的原理容易停留在照本宣科阶段,不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实际案例联系建立运用地理知识了解生活现象的意识。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普遍容易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引导下,多方协同教学要素和环节,以有效呈现教学信息。总体看来,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新”、“准”、“精”、“活”、“实”的特点,下面一一为大家解说。

新——设计思想: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虽然提出较早,但是出于实际操作的高难度,并未真正深入中学地理课堂。而我们的教学设计通过情景导入、实验演示、引导分析、强调重点、案例研究、课后巩固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过程,将教学中所耗费的无价值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从而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准确拟定是以精要解读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为前提的。 课表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那么首先必须重视对图表的运用,即使学生能画出并解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其次,学习大气的受热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应把热力环流作为一个基本原理来阐述,突出理性思维,能够运用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我们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1、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阐述其原理;2、运用热力环流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材中首先介绍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这是承接上部分内容。接着设计了一个活动,即玻璃钢实验,是为了形象直观的演示热力环流,将不可视的气流运动转化为可视的烟雾流动,为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奠定基础。运用图2.3和旁边文字的配合,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二、说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三、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探究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采用运用设置情境、设置悬疑的方式进行导入,首先播放歌曲《军港之夜》,给学生设疑: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点问题,大家能找出来吗? (采用设疑的方式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2. 新课讲授 第一,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采用示意图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形成过程。 第二,采用层层深入的问题牵引学生的思路,辅助学生理解。 我设置如下三个问题: (1)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2)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3)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然后让学生归纳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够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最后,解释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认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因此进入海陆风的学习。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过程,因此海陆风的学习主要采用学生自学交流,教师点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绘制海陆风的示意图。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1高中地理同课异构说课教学说课稿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 看似无形,实则驱动云雨,行走于大千世界,流动在方寸之间。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将从说地位、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方法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的第一节,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一重要内容的开篇,也为后面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复杂的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点。 简而言之,过渡,基础,切入点。 二、说学情 在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这部分内容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 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第三,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简而言之,抽象,失联,难以致用。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培养学生“以图化文,以文化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质疑能力,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遵循“质疑→微课演示(感性认知)→分析推理归纳规律

(理性认知)→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求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环保意识,了解自然,热爱生活。 简而言之,学原理,系实际。 四、说内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逻辑性强而且很抽象,所以把这部分内容定为重点;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这也与新课标理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相悖,因此,把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定为难点。 针对重难点,我会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演示和对难点问题进行分解,将复杂问题分成若干相关的简单问题,化繁为简,各个击破。让学生讨论分析、合作探究,同时我会适时的进行引导补充,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力环流》。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句】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的基础,更是本章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已有一定气候方面的基础知识,也懂得热胀冷缩的道理,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堂课奠定了基础。但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缺乏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快速的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直观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实验活动,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五、说教法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验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热力环流及问题研究》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及问题研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而课本P55的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又是本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就把这部分拓展性知识作为必修部分的补充,安排在同一节课。 (二)教学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教学难点 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校高一学生从总体上来讲,知识面比较狭隘,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但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探究欲望,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地理又是一门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的迂移,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采用教学方法如下: (一)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并借助探究式实验、绘图、分析图表、资料等活动和多媒体演示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作为“热力环流”知识的一个拓展,课本P55的问题研究,限于相当部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在课堂上,还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手段,以小组合作方式,查阅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五部分展开说明。 首先讲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认识,从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来看,本节属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自觉的学科思维素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是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教材的基本情况,那学生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其实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但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相对较差。

基于此学情,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至于每一种学习方法应如何使用以及设计的目的我将在教学过程分析中具体说明。基于以上学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绘图分析等形式,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已经明确,教法学法也已经知晓,那么本节课具体应该如何展开呢?首先说一下我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填写导学案,对班级进行分组,起组名,并宣读评分规则,课堂上根据学生表现及时给予分值奖励,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做准备。然后通过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资料。提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哪里?从而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本节内容我主要通过三大版块展开分析。版块1,介绍相关基础知识,这部分我打算交给学生完成,因为这些内容已经设计在学生的导学案中,课堂上随机选两个学习小组让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分别进行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成果,同时对学生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目的是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做好基础知识储备。 接着进入版块2的学习。首先播放一个热力环流实验录像,让学生观察实验效果,试着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热力环流的存在。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 说课稿 第一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结构和地位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点,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 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 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等是考查形 式。 二、说学情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③培养学生联系、联想、整体的分析能力。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第二部分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生活实例分析法,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说课稿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