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

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

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

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

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

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二、教学方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在讲风的形成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台风的录象,感受一下风的威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

2、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成果交流知识应用获得发展。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

分析、探索、归纳,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探究式教学法可变学生的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共同切磋探讨、协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信息交流。

3、点拨法

在教学的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三、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省一级农村中学,学生来自全市各镇区的中学,地理和物理的基础知识较差,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地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希望投入到探索性的学习中,以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老师则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二)、学法指导

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一个充满想象、探索、体验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学习方式。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什么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加以建构。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引导学生思考、观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讨论达到认知的建构。作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促成信息的多向交流。

四、教学过程

五、教案说明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对本教案作以下说明:

1、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准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注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城市风”、“海陆风”和“山谷风”这三部分知识的拓展,将热力环流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城市风对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以及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

本教案设计,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并以轻松愉悦的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弱点,较完美地突破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 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高空,空气由A'流向B'、C'。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 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 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 环流的过程示意图。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1min

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热力环流。空气的水平运动,我们称之为风。 环节三 请你点击暂停,思考这个问题:比较A、B、A'、B'气 压值的大小。思考完毕后,点击播放。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所以,B>A, A'>B'。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所以,B >B',A>A'。综上,B>A>A'>B'。 高压的气压值一定比低压的气压值大吗? 不一定。 高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而言的。在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气压值大于低压的气压值。 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近地面的低压的气压值高 于其高空的高压的气压值。 1min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热力环流。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高低差异,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 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比低压的气压值大。 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气压值越小。 感谢你的聆听,希望你有所收获。 20s 教学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是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2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另外学生必备的空间建构能力还较弱,所以讲授时我用动画演示解决这两个问题,变抽象为直观。我设置了一个绘图活动,学生画完后,我再次讲解帮助其再次梳理过程,从而顺利完成教学重点。最难的是比较不同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值大小,一定要让听课的学生理清两点:同于水平面上,高压气压值大于低压;同一地点上空,海拔越高,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当堂检测 1.读热力环流侧视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气压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B) 3.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4.某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度变化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情况表。 下垫面道路(沥青) 混凝土砖石 吸收率0.8~0.95 0.65~0.9 0.6~0.8 0.65~0.8 下垫面土壤沙漠草水 吸收率0.6~0.95 0.55~0.85 0.74~ 0.84 0.9~0.97 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教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 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 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实验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生活化的案例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引起学生共鸣。 二、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面学习“风”“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打下基础。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如局部地区的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全球范围的大气环流等。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第二,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空气密度的差异,进而导致气压差异。第三,空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发生的顺序。第四,空气密度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空气密度变大,气压增大,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减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过程及原因。 2、能画出同一水平面上受热不均的两点之间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并能据图说出,近地面与高空大气密度的变化和气压高低的状况,进而推导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3、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理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的物理特性。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 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 一、基本概念——气压 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 气压比较:A > B > C 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 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 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 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 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板书)这是大气运动第一个重要的规律,垂直方向:热上升,冷下沉。冷热不均导致的这种差异,属于热力因素。 3.学生绘图结果 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玻璃缸内发生了空气环流运动,这种空气环流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发生于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和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 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 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 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 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 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二、教学方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在讲风的形成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台风的录象,感受一下风的威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 2、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成果交流知识应用获得发展。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 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研究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说明相干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相干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由于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实际基础,所以说本节进修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1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造就酷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义务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造就野外调查和室内尝试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研究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研究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研究、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流》说课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流》说课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2、教材思路: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观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情感目标: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 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二、说教法 1、总体策略 采用化繁为简、有易入难的策略。运用这一策略进行大气环流的教学,可以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抽象—建模”的思想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口诀小结法等 三、说学法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

高中地理必修一 热力环流教案

2.2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思考和亲自画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图示分析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案例引入 首先请大家跟着我的思路,展开联想:假如我们正在举行一场篝火晚会,大家都围着一堆篝火,这时我向火堆里扔了一些纸片,大家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纸片燃烧)。 师:那么纸片燃烧后的灰烬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回答:随着火苗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从火苗上空流向四周,然后下沉,最后从近地面进入了火堆。 师:其实呢,灰烬的运动显示了空气的流动路线,这样的流动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用贴近学生的案例导入,使学生形成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2.2热力环流 下面,我请大家思考一下,灰烬为什么要这样运动呢,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哪个温度要更高一些呢?(学生回答:火堆)师:当然是火堆了,也就是说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存在了冷热的差异,根据这一点,有没有同学能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呢? 设计意图:由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案例,自己主动推导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原理分析(板图) [板书]1.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 形成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地表均一时的情况,在这里我给大家给定两个条件: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热力环流》,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五部分展开说明。 首先讲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认识,从教材的作用和地位来看,本节属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材在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的学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 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方面能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运用其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自觉的学科思维素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是热力环流过程中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以上是教材的基本情况,那学生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其实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这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但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相对较差。

基于此学情,再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内容,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至于每一种学习方法应如何使用以及设计的目的我将在教学过程分析中具体说明。基于以上学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绘图分析等形式,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已经明确,教法学法也已经知晓,那么本节课具体应该如何展开呢?首先说一下我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填写导学案,对班级进行分组,起组名,并宣读评分规则,课堂上根据学生表现及时给予分值奖励,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做准备。然后通过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诸葛亮“火烧上方谷”的资料。提问: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失”在哪里?从而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本节内容我主要通过三大版块展开分析。版块1,介绍相关基础知识,这部分我打算交给学生完成,因为这些内容已经设计在学生的导学案中,课堂上随机选两个学习小组让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教师分别进行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成果,同时对学生遗漏的知识进行补充,目的是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做好基础知识储备。 接着进入版块2的学习。首先播放一个热力环流实验录像,让学生观察实验效果,试着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热力环流的存在。

高中地理_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主讲教师:指导教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___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___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 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热力环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老师讲述典故:有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山谷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然后有一天这个卖臭豆腐的老翁就去衙门状告这个烧炭老板说他的烟气熏的他睡不着觉;烧炭的老翁一听就不乐意了,说老汉的臭豆腐熏的他白天吃不下饭。县令听后,感到茫然,就让两人互换一下,烧炭老翁去山谷,让卖臭豆腐老翁去山腰,可是烧炭老翁又不干了,他说山谷夜晚雨水偏多,不利于烧炭。这时县令更是一头雾水,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呢?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1.仔细思考后积极回答老师所提问题;2.锻炼自身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讲授: 教师: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扩散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学生:初步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以及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简单小结: 教师:导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表存在冷和热的差异。也正是因为地表的冷热差异,才导致空气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运动,使得高空的气压有了高低之分;同样的,近地面的气压也有了高低之分;高空和近地面之间出现了水平方向的气压差,进而产生了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2.2.1 热力环流 教案公开课(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热力环流变化规律;掌握其形成过程及应用。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案例导入:热气球的原理? 今天我们通过热力环流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引:阅读教材36页及资料,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5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 1.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怎么变化? 2.大气运动有哪两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 3.什么是大气热力环流?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4.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尝试画出海陆风?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 先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指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压和低压是相对概念,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反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称为低压。 (板书总结)气压 好,了解完这个,咱们来进行本节大气热力环流的探究。 首先: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师:地面为什么会受热不均呢?回忆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纬度、海拔、天气、昼长、大气透明度) 师: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冷热不均第二步:空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第三步: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第四步: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高压流向低压)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大气的运动---风》教案设计

《热力环流大气的运动——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热力环流和风的概念。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3、学会判断风向和高、低气压。 能力目标:4、画热力环流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情感目标:5、能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大气运动现象(如海陆风、城市风等),进而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地协调观。 二、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难点: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别(近地面或高空) 突破措施:1、组织学生绘图,增进理解应用2、直观演示,精讲点拨与跟踪训练相结合,强化理解与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设计 1、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2、多媒体教学,直观演示,增强感官效果,增进理解。 3、问题教学法,以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破疑解惑 4、合作教学法,师生、生生合作,让学生在有意识的探究活动中,掌握方法,培养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改进 建议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1、点燃蜡烛,问:为什么点燃的火苗向上飘?(:空气 受热,膨胀上升)由于受到热力作用,大气便会运动,那么造 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 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学新知的 知识储备 创设情境,由身边的生活 实例引入,贴近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发现问 题的习惯,激趣,质疑! 二、预习交流,互动探究达标测评师:1、让一学生板绘热力环流图,同时,组织学生提出仍存疑 难,面向全体学生,引导生生互纠,调控交流进程,适时点拨 解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①在展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平行时,用自制的平行板向学生 演示“面”看上去是“线”的原因(弥补学生空间想象不足的 缺点),并引导学生明确:同一等压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海拔 越高,气压越低;空间的等压面有无数个。 ②组织学生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探 究规律,增进理解。 ③组织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常见实例,利用课件展示“海陆风” 示意图,并解释其原因。 ④用“城市风”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因及人们利用城市热力 环流趋利避害的措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⑤让学生画出山谷风的示意图,并通过练习检测学生是否掌握 了热力环流。 2、(承转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大气垂直运动,下面我们来 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①师:引导学生区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气压梯度的概念, 明确气压差的大小与风速的关系。 ②师:用课件演示空气在受不同力的情况下,风速和风向的变 化(分三种情况),教师注意利用演示引导学生明确箭头的含义、 先后,风向的变化,气压高低与风向的判断。 ④师:利用练习题及时检测、矫正。组织学生合作互纠,教师 及时讲解疑难(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大小与摩擦力大小间的关 系) ⑤利用课件上的练习巩固学生对风向的判断。 3、选用学生的辅导用书检测学效。(突出效果) 识记热力环流的基础知识,练 习绘图并分析热力环流的原 理、规律。并就疑难问题相互 讨论。 ①、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叙 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②、 生生合作,解决预习交流中仍 存的疑惑。③、理解现实生活 中存在的热流环流实例、可能 产生的问题及对策,增强环保 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世界 观。 ①复习偏转规律,为学习风向 的偏转打基础。 ②识记三个力对风的影响及 图示;能描述三个力的大小、 方向。 ①在教师引导下,利用课件理 解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变化。 ②学以致用,绘北、南半球的 风向。对比强化理解。 ③达标练习。 ①、以学为主,先学后教,增 强学的主动性和教的针对性。 ②、培养学生绘图、析图能力。 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 互助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能 力和习惯。 ①地球上冷热不均现象无处 不在,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 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 力!②、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 的发现、解疑、应用的全过程,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识。 ①链接旧知,为下面的学习打 基础。 ②让学生自学,理解水平气压 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的大小及方向,培养学生描述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表达能力。 ①利用示意图演示,弥补学生 学生想象力不足的缺点,增进 理解。 ②标南半球的风向,用来检测 学生对北半球不同受力情况 下风向变化的理解,提高学生 理解、迁移应用能力。 质疑反思引导学生回想本节所学,查漏补缺。及时解决学生存留疑难。 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自我回扣,想一想本节课自己 掌握了哪些。还有什么地方有 疑问?在“困惑”中标出,问 同学或老师,针对性突破。 师引导生总结反思,谈收获、 感受、疑难点,教师及时帮助、 鼓励,弥补教学不足,增强学 生自信。

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选自中图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大气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热力环流,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大气热力作用知识的应用,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把海陆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安排在了这节课。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3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通过图示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绘制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状况。

(2)学生能通过等压面判断高低气压及大气的运动状况。 (3)学生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等压面图,体验从图表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认识过程。 (2)通过海陆风对海滨城市的影响,及城市风在城市规划中的的作用进行思考、分析,体验从实际生活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总计归纳的研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运用;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教学难点:气压与海拔和等压面弯曲的关系;高压、低压是相对于那个地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 确立依据:本节课主要讲解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是学习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基础,也是解决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的理论依据。通过本节内容学生还需掌握等压面等一系列等值线的判读规律,所以我认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运用,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的弯曲关系是教学的重点;而高一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于等压面的弯曲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由于高空气压永远低于低空气压,而我们在分析热力环流时高空中常常出现高压,在这里学生容易搞混,且不理解,所以高压、低压是相对于那个地方对于学生也是个难点。而且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

高中地理2.1《大气环流》教案(中图版必修1)

. 大气环流 一、教课内容与说明 1.教课内容 全世界气压带的散布规律及形成原由,全世界风带的风向特色及散布规律,气压带微风带的 季节挪动规律及原由。 2.地位与作用 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及季节挪动的教课,是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也是下一节教课内容“行 星风系与天气〞的知识基础。 二、教课目的 1.能够说出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的名称;找出全世界气压带的散布规律,认识全世界气压带的 形成原由;鉴别各风带的风向特色,说出风向的散布规律;能说出气压带微风带的季节挪动 规律,认识气压带微风带挪动的原由。 2.经过阅读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散布、气压带微风带季节挪动等表示图或演示FLASH,学会察看,思虑并总结气压带微风带的散布和挪动规律,提升读图识图和表述能力。 3、培育踊跃思虑、认真察看、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课要点、难点 1.要点: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名称及散布规律,挪动规律。 2.难点:全世界气压带的成因;风带的风向特色及形成原由;气压带风带季节挪动的形成 原由。 四、教课流程表示 新课导入“上海 2006 年夏以来天气连破多项记录〞 散布规律 全世界气压带散布 风带散布研究成因 散布规律 风向特色及原由 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的季节挪动

. 五、教课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利用PPT展现新华网网页,2006 年 10 月 18 日上海要闻,标题为“上海今夏以来天气连破多项记录〞。设计情境问题:上海今年夏每日气怎样,你还有印象吗?猜猜看, 破了哪些记录? 【设计思想】利用新闻网页的标题来导入课题,以吸引学生注意。经过对生活现象的提 问,指引学生要关注生活。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增补,整理上海2006 年夏季气温的几项记录,如夏季气温偏高、夏季时间拉长、入秋推延等,而后连续发问:上海今年的夏季为何会那么热、 那么长? 【设计思想】“上海今年夏季为何那么热、那么长?〞。这样的问题很大,连专家都很 难回答,我们把它看作是研究性问题,去引起学生思虑,让学生去关注四周的天气环境的变 化。 学生可能会提到有关全世界天气变暖,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太阳活动等,经过问题去认识 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那么能够经过总结语过渡到新课教课: “有关天气随和候现象,都发生在地球的大气圈,我们一定对大气圈有所认识,特别是 对流层的大气运动状况,才能更好的研究和剖析我们所遇到的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课 出示课题“行星风系〔大气环流〕〞,教师简要解说行星风系的观点〔行星风系是指任 何有大气圈包围的行星所拥有的环流现象〕,指导学生比较阅读课本的“北半球大气环流表示图〞和图册“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散布表示图〞。 1.全世界气压带散布规律 教师利用PPT展现全世界气压带散布图,设计问题: 〔1〕你能说出全世界气压带的名称吗? 〔2〕全世界气压带散布有什么规律? 〔3〕气压带内的气流运动有何特色?有何规律? 【设计思想】指引学生察看得出结论:气压带内气流为垂直运动,其规律是高气压带内 为下沉气流,低气压带内为上涨气流。 2.研究气压带成因

2.3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和观测,认识到不同区域之间热量的差异原因、不同区域之间风的形成以及风力大小的变化原因,从而更好的对区域进行认知。 人地协调观:了解各种大气的相关现象的原理及与人类的关系,如如何利用海陆风进行发电、如何利用山谷风原理解释盆地山谷多夜雨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加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从而加深对人与自然之间的思考。 综合思维:本节课需要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有一个综合性的串联和思考,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运用实验、观察等,学习大气的相关知识。比如热力环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做实验,探讨该原理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现象;结合等压线图判定风向。 【课前准备】 多媒体、自制教具、地貌景观模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探究:某地沥青路面、草地和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对比?

思考 1.在同一天内,沥青路面、草地的温度为什么不同? 2.在同一天内,草地温度与近地面空气温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沥青路面对城镇大气温度的影响有哪些?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讲解】1.太阳辐射能在地球上的接收与转化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板书】1、削弱作用 【启发提问】太阳辐射到地球的总能量(100%)只有47%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表,那么减少了53%的太阳辐射能量哪去了?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 【教师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削弱作用 第一种:吸收作用 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启发提问】吸收作用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吸收作用的特点(1)具有选择性(2)到达地面的主要是可见光。(3)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 第二种:反射作用 参与成分:云层、较大尘埃 【启发提问】反射作用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反射特点:无选择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一〕备一节好课,当然少不了好的教案。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精彩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程度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才能目的: 1.绘画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德育目的: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消费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效劳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程度运动——风。 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程度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证明热力环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动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运动。 3.讲述法:详细讲述分别受三种力作用下的风向。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似一部宏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2.3 大气的运动〞〔板书〕 新课教学: 本课的引言局部可以看作是整个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前言局部。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引言,分析一下引言概括了大

气运动的哪些内容。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这说明了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上下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再次,大气运动的形式有程度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气流的下沉;大气的程度运动即是风。 承转:同学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的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学习第一局部内容。 一、热力环流〔板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