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一、大气运动

二、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1.等压线与等压面

2.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3.分析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环流

•海陆风

•山谷风

大气热力环流略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学习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强。但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学习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 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2.难点: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到导入;在透明玻璃缸内分别放入热水和冰块,再放入点燃的香,观察玻璃缸内烟气是如何飘动的? 【讲授新课】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可以实现热量和水汽的输运以及各种天气变化;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是什么,

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承转: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动因,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我们观察书本36页图2.11a 你能得出哪些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图中等压面平直,空气没有上升或下沉运动; 教师追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地球根本热量来源的太阳辐射是均匀分布的吗?那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观察图2.11b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B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过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活动3。(投影) 师:讲解答案:(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 白天:晚上: 陆地海洋陆地海洋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2)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承转:除了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的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我们生活在的城市和郊区之间也存在环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7页案例回答(1)城市成为热源的原因有哪些?(2)城市规划时,一般会把存在大气污染的企业建设在何处?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 一、课程标准解读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 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提高对实际生活 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 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合作探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40分钟)

P=ρgh 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 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 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 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 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展示ppt11课堂反馈。四、播放PPT8 分组讨论: 1、画出冷热不均时,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第一组)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图上标注高压、低压。(第二组) 3、随着气压的变化,水平方向上空气会如 何运动?用箭头标注出来。(第三组) 4、等压面是水平吗?会如何变化呢?(第 四组) 四、 学生讨论(1min) 展示成果:垂直方 向上—与液体垂直 方向上的流动一 致,A地受热,近 地面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密度减 小,高空密度增大; B地冷却,空气冷却 下降,近地面密度 增大,高空密度减 小。—近地面A地 比B地密度小为低 压,B地为高压;高 空A地比B地密度 大为高压,B地为低 压。同一水平面上, 出现水平气压差 异,产生水平气压 梯度力,并造成空 气的水平运动,从 高压流向低压。等 压面在高压向上 凸,在低压向下凹。

高中地理_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会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4.通过案例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现象。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实践活动:在同学们每天出入的教室门口,手持一炷点燃的香,请同学们观察并说出教室门口上、下部烟雾的飘动方向,思考飘动方向不一致的原因?(PPT同步展示活动视频) 生:大气运动(或者风)。 师:这是一种小尺度的、局部的大气运动现象——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真实体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习目标】 一、基本概念——气压 1.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变化规律 气压比较:A > B > C 垂直方向: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水平方向:同一海拔高度的各点气压相等(不考虑其他因素),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为等压面。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大气运动现象。

二、实验探究 将准备好的透明玻璃缸安放在桌面上,垫高以便于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将装满冰块的两个烧杯放置在玻璃缸内的两侧,中间放点燃的香,盖上盖板营造密封的环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缸内的烟雾运动方向。 思考:1.大气运动有几种形式? 2.点燃的香烟雾向上飘,冰块处烟雾向下沉,为什么?是哪种因素差异导致的这种现象? 3.绘制玻璃缸内的空气运动示意图,分析产生这种运动的根本原因? 生:1.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又分为上升和下沉运动。 2.香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冰块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 (板书)这是大气运动第一个重要的规律,垂直方向:热上升,冷下沉。冷热不均导致的这种差异,属于热力因素。 3.学生绘图结果 师:正如同学们看到的,玻璃缸内发生了空气环流运动,这种空气环流运动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发生于较小尺度的空间,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真切的看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和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题 《大气热力环流》 二、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时的要求为: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该要求旨在让学生能够绘 制示意图,分析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解释海陆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 流和山谷热力环流等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是人教新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 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部分。本课时是对上一课时中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及 延伸;本课时又为“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已经掌握了气温、气压等相关概念,在本 节课前也学习过了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受冷或受热的变化有一定了解。但该课时较为抽象,学 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生在构建新知时存在困难。但高 一学生,好奇心重、探索欲强,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可以 借助flash动画、实验演示的方法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五、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物理和地理知识,判断气压高低,分析气流的运动方向;

2、通过观察实验,能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分析热力环流 形成的原理; 3、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某区域(海洋和陆地、城市和郊区、山坡和 山谷)的热力环流现象;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依据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所在城市工厂的 分布位置设置的原因,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应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热力环流与气温、气压、等压面等的 关系 七、教学重难点突破 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本课时的内容从原理上讲需要逻 辑性和理性思维,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现象又能证明这一原理。因此,教师可以结 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采用实验演示和flash动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动态、直观的了解形成过程。热力环流与气温、气压、等压面的关系,教师利用PPT对 等压面标上数据、对气压值的变化也标上数据,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变化,易于 理解。对于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教师采用的是在学习完热力环流原理后,让学 生合作探究热力环流的应用。 八、教学方法 地理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九、教学过程设计 【组织教学】 师:上课!同学们好!

【地理】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的特征,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生 产、生活对大气的影响。 2、知道并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及其相关地理现象。 3、绘制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理解三种力对风向与风速的影响。 (二)课时教学目标 1、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之间的关系。 3、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三、〖重点难点〗 1、简述大气热力环流中气温、气压、气流变化的关系。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四、〖教学时间〗:2022年10月28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演示法 六、〖新课讲授〗 (一)导课:图片导课(空调、暖气),空调使室内每个角落凉爽是通过传导作用实现的吗,不是,是通过冷空气的运动实现的,暖气使室内每个角度都温暖也不单单是热传导,还有是暖空气的运动实现的。空调通常安装在上部,暖气通常安装在下部,我们看看通过今天学习大气热力环流能否解释这一现象。 (二)新课: 展示:学生回答“问题学习工具单”中“预习评价”中的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主体知识) 演示实验: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大气受热如何运动,遇冷如何运动及环流是什么形式。

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同学们直观的了解大气运动) 讲解:教师讲解大气热力环流过程(补充气压和等压面概念) 低压高压低压 高压低压高压 B (冷) A (热) C(冷)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点涉及知识面比较广,逻辑性、抽象性强,学生理解较难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这一知识点) 转折:大气热力环流中有很多规律反应出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 讨论思考:同学们结合以下五个问题探究气温、气流、气压之间的关系 1、近地面气温和空气垂直流动的关系? 2、近地面气温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变化与高空气压变化的关系? 4、水平方方向上气流怎么运动? 5、近地面气温高地区等压面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气温低地区气温如何变化(上凸或下凹)? 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成,并派代表回答并讲解。教师评价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突破难点,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及时引导点评) 巩固练习:了解了其内在联系,通过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本部分知识点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找到易错点并纠正) 转折:那么、有哪些典型的局部的大气环流过程呢? 应用拓展: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间热力环流 同学们结合教材37页、38页案例、活动完成相应的问题。 通过问题的解答了解城市热岛环流和海陆间热力环流。 讨论回答,结合大气受热过程讲解该现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师评价并补充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在全节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而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又是后面研究全球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思维较活跃,善于思考,研究积极性高,探索欲强。但本课时教学需要联系较多物理学知识,地理和物理学科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对研究本课时内容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简单画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图解释热岛环流等相关自然现象。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绿色生活,保护大气”思维。 2、综合思维:运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说明有关海陆风、风向等实际问题。 3、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

4、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并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 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2.难点:热力环流原理及现象。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探讨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到导入;在透明玻璃缸内分别放入热水和冰块,再放入点燃的香,观察玻璃缸内烟气是如何飘动的? 讲授新课】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可以实现热量和水汽的输运以及各种天气变化;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是什么,它的成因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承转: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动因,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我们观察书本36页图 2.11a你能得出哪些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图中等压面平直,空气没有上升或下沉运动;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 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板书

学习必备次迎下载 基本原理: P=p gh。 随着h升高,空气密度p减小,气压降 A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 1004 ----------------------------------------------------------------------------- 1006 ----------------------------------------------------------------------------- 1008 ///////////////// // 1010(hPa) 图二板书三: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有助于大气运动原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高考中结合等压线、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是考查形式。 二、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包括了解大气受热的热量来源;大气受热过程,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的基本原理等。另外,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三、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学习、探究、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并且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通过实验、绘图、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和亲自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六、教学难点:空气的垂直运动与气压的关系(判读等压线图) 七、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用具:玻璃缸,塑料薄膜,热水,冰块,玻璃管,香,打火机,黑布,香皂。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⑴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形区是哪个?而为什么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地区? ⑵乞力马扎罗山雪山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⑶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是为什么? 引入新课:大自然中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一:热力环流: 教师举例如下: (1)夏季空调的位置在屋子的上方,冬天暖气的位置为什么在下方? (2)在初中物理为什么在山顶鸡蛋煮不熟? 带着疑问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步骤: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 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通过上面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解释前面两个问题,师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2、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 3、总结规律: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面等压面与气压、气温的关系相关问题: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区。在近地面,一般情况下等压面上凸,说明气温气压;等压面下凸,说明气温气压。在垂直方向,近地面气压、气温比上空。 规律:地区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气压差异又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4、图解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 成联系框图

2.2.1 热力环流 教案公开课(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热力环流变化规律;掌握其形成过程及应用。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案例导入:热气球的原理? 今天我们通过热力环流去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引:阅读教材36页及资料,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自学5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 1.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怎么变化? 2.大气运动有哪两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 3.什么是大气热力环流?它形成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4.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尝试画出海陆风?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回答 先了解一个相关概念:气压。 气压:指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压和低压是相对概念,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反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低,称为低压。 (板书总结)气压 好,了解完这个,咱们来进行本节大气热力环流的探究。 首先: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根本原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师:地面为什么会受热不均呢?回忆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纬度、海拔、天气、昼长、大气透明度) 师: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第一步:冷热不均第二步:空气的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第三步:同一水平高度出现气压差(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第四步: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高压流向低压) (小组讨论,学生展示) (板书总结)假设A为热水,B为冰块,A地热,空气膨胀上升,B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A地空气膨胀上升之后,A地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B地上空空气密度减小,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低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像水由高处流向低处一样。近地面,A地上空空气流出之后,A地近地面与同一水平面相比,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而B地空气收缩下沉之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和同一水平面相比,形成高压,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空气的环流圈。 (板书总结)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于是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板书总结)以上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热力环流的过程,那么热力环流是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 环流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原理。 【教学方法】图表比较分析法、推理分析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致力于找到除地球生物以外的、存在于地球以外星球上的生命物质。由于技术条件和科技的原因,人们还没能找到确切的答案,也给我么留下了巨大的谜团。在遥远的太空中是否存在着像我们一样高度文明的生物? 我们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而地球区别于其他星球在于它孕育着万千的生命,其中就包括我们人类。 思考:那由什么原因使得我们能赖以生存于地球?(学生讨论)【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是: 1. 适当的日地距离 2.适宜的公转和自转速度 3.大气和液态水的存在 所以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帖图活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 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 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1.复习大气受热 过程 3 分钟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 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 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思考并回 答 巩固旧知识 技能,引出新 的学习任务。 教学新课2.介绍大气运动 的有关内容 2 分钟 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 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学生自学 课文第31 页倒数第 一段,思 考并回答 问题。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 及信息提取 能力。

教学新课3.案例引入,复 习气压有关知识 4 分钟 投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 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 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 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 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 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 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 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 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 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 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 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 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 大气的运动,而大气运动最简 单的是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 并回答 引入气压知 识复习,为 后面分析热 力环流形成 作铺垫。 教学新课4.演示并启发学 生分析对流实验 3 分钟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 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 向,并分析原因。 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 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 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 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呢? 观察发生 的现象, 思考现象 发生的原 理。 通过多媒体 演示,在学 生认真观 察、讨论和 思考的基础 上展开教 学,有利于 提高学生的 读图、观察 和探究式解 决问题等能 力。 教学新课5.启发学生分析 电脑课件中以空 气柱描绘的热力 环流形成图式 图1展示 5 分钟 1.指出图中若甲、乙两地受热 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2.指出图中近地面甲处是受热 区,乙处是冷却区,问:为什 么会有冷热差异? 3,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 空气垂直运动,问:冷热不同 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 运动? 4.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 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问:空 气密度和质量大的地方气压将 是大还是小?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 学生观 察、领会, 并动手在 草稿上画 出热力环 流的形成 过程。 直观教学, 形成感性认 识。通过电 脑演示热力 环流形成过 程,这样学 生通过观 看、分析、 思考、回答, 教师的讲 解、归纳来 使学生获得 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 一环扣一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 (一)单元教学任务分析 热力环流的知识取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它是本节的重点,既承接上一节的大气受热过程,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掌握大气运动原理、全球性大气环流、季风环流以及全球气候的形成与变化等。 (二)课时教学任务分析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水平气压差异又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学生需要清楚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 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实际现象。 四、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 实验器材:带有灯盖的长方形透明玻璃缸(长35mm,宽24mm,高32mm)、一碗覆盖保鲜膜的热水、一碗冰块、三张黑色硬纸板、一卷保鲜膜、一块肥皂、一个打火机、一束香等。 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五、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探究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要求学生通过示意图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能解释原理的内涵,然后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相关现象。 二、教材分析 教材用了较短的篇幅介绍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用三幅图片展示了等压面在不受热和受热之后等压面的变化。以案例的形式介绍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的形成,紧接着用活动探究的形式研究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山谷风也是一种重要的热力环流现象,在本节课中也予以讲解。 三、学情分析 热力环流原理本身思维难度大,逻辑性强,同时在学习中需要用到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立体几何知识,高一学生的物理基础、数学基础不是很强,因此在学习中难度较大。所以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循序渐进的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充分而又详细讲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原理的认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启发学生逐步形成认识规律、分析规律、运用规律指导生产生活的人地协调观。 2.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地区特征,清楚热力环流现象出现的区域尺度,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3.通过观看实验、绘制示意图、小组探究、解释生活现象等课堂过程的参与和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4.通过课堂实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五、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风。 六、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山谷风的成因。 七、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_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地球上的大气这个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教材分析:热力环流主要阐明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还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如城市风等。教材的线索是: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一f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一f大气水平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2学情1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一系列的知识有关,尤其是物理学的知识,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同时,这部分的知识还涉及到等压面这个空间概念.,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空间想象力不足,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但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有感性认识,学习积极性较高。还有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内容在初中接触过,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讲清基本概念和规律,并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可以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感知地理知识一一理解地理知识一一巩固地理知识一一应用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引言 大气热力环流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水平气流运动,它受到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对于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篇文章将以大气热力环流为主题,设计一节关于大气热力环流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运动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1. 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a. 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中的水平气流运动,是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 b. 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导致空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低压带。 c. 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较弱,空气冷却收缩,形成高压带。 d. 大气热力环流由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组成。

2. 地球大气环流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a. 赤道附近的大气环流:赤道低压带,空气上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 副热带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沙漠气候。 c. 中纬度低压带:气流汇聚,形成温带气候。 d. 极地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寒冷的极地气候。 3. 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a. 大气热力环流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风现象。 b. 热带气旋和西风带的形成与大气热力环流密切相关。 c. 大气热力环流是导致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如季节交替、气候异常等。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实例法: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风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3. 实验法:利用模型或实验装置,模拟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特征,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学习兴趣和深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风现象,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兴趣。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案例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动态和系统地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热力环流状况,感悟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热力环流相关的地理现象,具备运用模拟实验等方式探究热力环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案例】 【活动1:课堂实验引人】 呈现材料:切洋葱的时候,洋葱中的大蒜素会散发出来,刺激人的眼睛,使人流泪。有网友说,在案板旁边点燃几根蜡烛,再切洋葱就不会流泪了。教师提问:“点蜡烛切洋葱不易流泪”是真的吗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1)器材准备:两张课桌、两个案板、两把菜刀、8个去皮洋葱、6支蜡烛。 (2)实验步骤:①把器材有序布置在课桌上,在其中一个案板右侧桌面上固定6支蜡烛;②点燃蜡烛后,请两位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和速度同时分别在两个案板上切洋葱;③当案板旁没有蜡烛的学生流泪、擦眼睛后,即可宣布实验结束。(注:实验前关闭门窗和空调,实验开始后不要快速走动;挑选两名身高、视力等最接近的同性别学生操作实验。) (3)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现场采访两名参与实验的学生、评价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这个说法是真的!那么,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 利用切洋葱对比实验,组织实证化认知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入热力环流原理。 教师:理解大气压的概念是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咱们首先回顾这个重要的概念。

【活动2:回顾大气压概念】 1.呈现“大气层、空气柱示意图”和层次化问题 问题:(1)比较气压高低:a1 a2 a3,b1 b2 b3,a1 b1。 (2)比较空气密度:a1 a2 a3,b1 b2 b3,a1 b1。 3.小结:大气压强和密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递减;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大气压和空气密度仅与海拔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 明确大气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为学习热力环流原理做好铺垫。 教师:在地面冷热不均的情况下,近地面大气和上空的大气会发生什么变化【活动3:原理合作探究】 1.呈现热力环流原理空白示意图和引导性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热力环流原理。 问题:(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空气将首先如何运动 (2)近地面和上空的同一个水平面上的大气压还相同吗 (3)在近地面和高空的同一个水平面,空气将如何运动 2.呈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空白图,学生通过填空,概括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呈现等压面图层(叠加在简化的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上),引导学生总结高压处和低压处的等压面凸向规律,培养学生等压面图判读技能。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候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二、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气压带和风带”“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热力环流是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对于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还比较模糊,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又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需要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同时,在讲授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之前,教师需要做相关铺垫,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节内容。 五、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分析高、低压的产生;依据大气热量状况推导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区域认知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力差异及热力环流;城郊热力环流 3.地理实践能力 依据冷热的差异绘制出不同下垫面间热力环流示意图。 4.人地协调观 认知城郊热力环流对易产生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 六、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七、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问题式导学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