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黄河颂》光未然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课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篇章。

二、词语解释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生难字

巅(diān)劈(pī)气魄(qì pò)狂澜(kuáng lán)浊流(zhuó liú)宛转(wǎn zhu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 yù)榜样(bǎng yàng)

6.《老山界》陆定一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品《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

二、词语解释

1、满望:十分希望。

2、攀谈:闲谈。

3、骨碌:滚动。

4、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5、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名目繁多的捐税。

6、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7、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三、生难字

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骨碌(gū lu)呜咽(wū yè)督促(dū cù)灌输(guàn shū)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家。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他和萧红、萧军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二、词语解释

1、挚痛(zhì tòng):诚恳而深切。

2、标直(biāo zhí):笔直。

3、嗥鸣(háo míng):(野兽)大声嚎叫。

4、谰语(lán yǔ):没有根据的话。

5、亘古(gèn gǔ):远古。

6、污秽(wū huì):肮脏的东西。

三、生难字

碾(niǎn)誓言(shì yán)胸膛(xiōng táng)山涧(shān jiàn)高粱(gāo liang)

斑斓(bān lán)缠绕(chán rào)默契(mò qì)田垄(tián lǒng)埋葬(mái zàng)

镐头(gǎo tou)土壤(tǔ rǎng)禾稻(hé dào)丰饶(fēng ráo)耻辱(chǐ rǔ)

8.《木兰诗》

(一)课文字词详解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

问女①何所思,问女何所②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③军帖(tiě),④可汗大

①何所思:想的是什么②忆:思念。③军帖:军中的文告。④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④愿⑤为⑥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愿:愿意。⑤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⑥市:买。

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③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①旦:早晨。②但:只。③溅溅:水流声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①胡骑(jì)鸣②啾啾。

①胡骑:胡人的战马。②啾啾:马叫的声音。

①万里赴戎机,②关山度若飞。③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④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②关山度若飞:想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③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④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

可汗①问所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驰,赶马快跑。愿,希望。千里足,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①郭相②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③红妆;

①郭:外城。②扶将:扶持。③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火伴:军中的同伴。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

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不闻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三)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

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

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

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

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一、爱国人物故事会

1.邓稼先(1924—1986),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

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

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2.林则徐面对鸦片奴化中国百姓和大量白银的流失,林则徐站出来大呼:再不禁烟,中国就不会有白银当军饷,就不会有强壮的士兵抵抗侵略了,为了国家的尊严,必须禁烟。皇帝让林则徐去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了广州后,命令外国商人把全部鸦片缴出来并保证不再私运鸦片到中国来,否则给予严惩。有些外国商人照办了可英国商人不肯,英国政府的代表还策划阴谋,企图顽抗,林则徐当机立断,坚决行使主权,中断与英方的贸易并不再供应食物和水。英国人没办法,只好缴出了鸦片。839年6月3日这一天,林则徐亲自到虎门海滩,主持销毁害人的毒品鸦片.他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3.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二、爱国事迹简介

1.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2.文天祥——为了国家舍弃荣华富贵

3.苏轼——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三、爱国诗词朗诵会

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四、爱国名言展示会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黄河颂》光未然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课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篇章。 二、词语解释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生难字 巅(diān)劈(pī)气魄(qì pò)狂澜(kuáng lán)浊流(zhuó liú)宛转(wǎn zhu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 yù)榜样(bǎng yàng) 6.《老山界》陆定一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品《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 二、词语解释 1、满望:十分希望。 2、攀谈:闲谈。 3、骨碌:滚动。 4、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5、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名目繁多的捐税。 6、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7、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三、生难字 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骨碌(gū lu)呜咽(wū yè)督促(dū cù)灌输(guàn shū)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家。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他和萧红、萧军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二、词语解释 1、挚痛(zhì tòng):诚恳而深切。 2、标直(biāo zhí):笔直。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5 黄河颂 一、字音字形 巅 diān 劈 pī 气魄 qì pò 狂澜 kuáng lán 浊流 zhuó liú 宛转 wǎn zhuǎn 屏障 píng zhàng 哺育 bǔ yù 榜样 bǎng yàng 浩浩荡荡 hào hào dàng dàng 二、词语释义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哺育:喂养,培养。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课文鉴赏 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新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7.土地的誓言 蕻hóng(端木蕻良) 蕻hòng(菜蕻) 碾niǎn谷(辗zhǎn转)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丰饶:形容词,富饶。(求饶挠) 白桦huà树(喧哗huá)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 总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尽管有侧重于抒情的(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也有侧重于叙事的(如《老山界》《木兰诗》),但它们都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研究本单元,不仅要体会这种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体会,这就是本单元的研究重点——精读。 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紧密相承。《黄河船夫曲》描写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研究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老山界》回忆记录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___领导下的___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篇采用顺叙的写作手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描写生动,中心突出,语言朴实,凝练细腻。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___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本文众多意象列锦似的排铺,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 木兰诗》记述了___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意愿。它对___的讴歌,显然也冲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主要包括《诗》、《骆驼祥子》和《在课堂上》,以下是对这三个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诗》 1. 诗的定义和特点:诗是一种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示作者感情、思想和想象力的文学形式。诗的特点包括押韵、对仗、节奏感和意境等。 2. 诗歌鉴赏:学习诗歌鉴赏,要关注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意象和修辞手法等。可以通过朗读、分析诗句和理解诗歌内涵等方式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诗歌体裁:包括有诗体、词体、曲体等。学习不同的诗歌体裁可以拓宽视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二、《骆驼祥子》 1. 作品背景:《骆驼祥子》以1920年代的京城为背景,通过描写祥子的艰辛生活和奋斗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 2. 人物形象:主要的人物有祥子、鸦片小贩、狗妮子、尚小云等。祥子是一个勤奋、坚强但又不幸的年轻人,他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奋斗,寻求个人的尊严和幸福。 3. 情节:《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奋斗过程以及他与不同人物的交往,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悲惨和无奈,也揭示了个人命运的局限和社会的偏见。 4. 主题:主要包括人生的价值、社会的冷酷以及命运的残酷等。通过祥子的苦难旅程,揭示了贫困与艰辛的现实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三、《在课堂上》 1. 作品背景:该文描述了作者在课堂上观察和思考的情景,呼吁学生珍惜课堂的学习

时光。 2. 课堂学习方法:通过作者观察到的学生们的现象和问题,揭示了一些学习方法和态度,如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等。 3. 教育意义:文章强调了课堂的重要性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专心听讲、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以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涵盖了《诗》、《骆驼祥子》和《在课堂上》三个主题。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了解《骆驼祥子》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及珍视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为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音 巅.(di ān) 劈.头(p ī) 气魄. (pò) 狂澜.(lán) 浊.流(zhuó) 宛. 转(w ǎn) 哺.育(b ǔ) 屏.障(píng) 榜. 样(b ǎng) 攀.谈(p ān) 峭.壁(qiào) 咀嚼. (jué) 呜咽.(yè) 督.促(d ū) 灌. 输(guàn) 誓.言(shì) 胸膛.(táng) 嗥. 鸣(háo) 山涧.(jiàn) 斑斓.(lán) 缠. 绕(ch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 (l ǒng) 埋葬.(zàng) 镐.头(g ǎo) 土壤. (r ǎng) 禾稻.(dào) 丰饶.(ráo) 污秽. (huì) 耻辱.(r ǔ) 机杼.(zhù) 军帖. (ti ě) 可汗.(hán) 辔.头(pèi) 啾. 啾(ji ū) 朔.气(shuò) 金柝.(tuò) 红妆. (zhu āng) 云鬓.(bìn) 苛.捐杂税(k ē) 酣. 然入梦(h ān) 不可捉摸. (m ō) 二、重点词语 气魄 狂澜 浊流 宛转 哺育 屏障 榜样 攀谈 峭壁 咀嚼 呜咽 督促 灌输 誓言 胸膛 嗥鸣 山涧 斑斓 缠绕 亘古 默契 田垄 埋葬 镐头 土壤 禾稻 丰饶 污秽 耻辱 机杼 军帖 可汗 辔头 朔气 金柝 红妆 云鬓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不可捉摸 浩浩荡荡 三、重点释义 (1)气魄:魄力;气势。 (2)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3)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4)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5)体魄:体格和精力。 (6)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8)一泻万丈: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9)浩浩荡荡:水势壮阔貌,后用来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10)昏昏欲睡:昏昏沉沉,非常困倦,极想睡觉。形容精神萎靡或非常疲倦。(11)睡眼惺忪:形容刚刚睡醒,眼神仍然迟钝模糊。03词语解释 (12)鼓动:扇动;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13)督促:监督催促。 (14)矗立:高耸地立着。 (15)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16)呜咽:低声哭泣;(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17)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18)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19)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20)挚痛:诚恳而深切。 (21)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22)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23)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24)斑斓:灿烂多彩。 (25)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26)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27)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28)亘古:远古。 (29)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四、文学常识 1.作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附答案) 5.《黄河颂》 一、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 神? 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 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四、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第二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根底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1.易错字音 诧.〔chà)异 郝叟.〔sǒu) 踱. 〔duó)步 磨损.〔sǔn) 祈祷..〔qí dǎo) 钥匙.. 〔yào shi) 惩〔chéng)罚 挚.〔zhì)痛 嗥. 〔háo)鸣 斑斓.〔lán) 谰.〔lán)语 镐. 〔gǎo)头 亘.〔gèn)古 蚱.〔zhà)蜢 机杼. 〔zhù) 可汗..〔kè hán) 哽. 〔gěng)住 2.易错字形 澎湃.. 气魄. 狂澜. 懊.悔 喧.闹 怪诞. 污秽. 田垄. 默契. 戎.机 红妆. 云鬓. 3.多音字 屏⎩⎨⎧ píng〔屏障〕bǐng〔屏气〕 强⎩⎨⎧qiáng〔坚强〕qiǎng〔强迫〕 jiàng〔倔强〕 奔⎩⎨⎧bēn〔奔波〕bèn〔投奔〕 柏⎩⎨⎧bó〔柏林〕bǎi〔柏油〕 帖⎩⎨⎧tiē〔服帖〕tiě〔请帖〕tiè〔字帖〕 匙⎩⎨⎧shi 〔钥匙〕chí〔汤匙〕 4.形近字 ⎩⎨⎧锯〔jù〕:锯子 剧〔jù〕:剧烈据〔jù〕:根据 ⎩⎨⎧帖〔tiè〕:字帖贴〔tiē〕:粘贴 ⎩⎨⎧谰〔lán〕:谰语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

⎩⎨⎧绕〔rào〕:缠绕饶〔ráo〕:富饶娆〔ráo〕:妖娆 ⎩⎨⎧涌〔yǒng〕:涌现 踊〔yǒng〕:踊跃俑〔yǒng〕:陶俑 九曲连环 浩浩荡荡 磨刀霍霍 扑朔迷离 1.比喻: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准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似拿着一把翻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拟人: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1.悬念:如?最后一课?第4自然段就是通过孩子心里的疑问设置悬念。 2.比照:如?最后一课?第7、8自然段运用比照的手法预示不平常的事将要发生。 1.?最后一课?的作者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他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对镜帖. 花黄:“帖〞通“贴〞,贴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1、《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 2、《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3、《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4、《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二、单元字词汇总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气魄(pò) 哺(bǔ)育wǎn (宛) 转发 yuán(源) 屏障(píng zhàng) 榜

样(bǎng) 浊(zhuó)流狂澜(lán) 懊(ào)悔澎湃(péng pài)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哽咽(gěngyè) 惩罚(chéng fá)祈祷(qǐdǎo)诧异(chà yì)挟着(xiézhe)炽痛(chì)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镐头(gǎo)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田垄(lǒng)呻吟(yín) 山涧(jiàn)斑斓(lán)丰饶(ráo)耻辱(rǔ)唧唧(jī)机杼(zhù) 军帖(tiě)可汗(kè hán)辔头(pèi)鞍鞯(jiān)溅溅(jiān)胡骑(jì) 啾啾(jiū)朔气(shuò)金柝(tuò)阿姊(zǐ)霍霍(huò)云鬓(bìn) 傍地(bàng)强(qiáng)十二转(zhuǎn)劈(pī)巅(diān) 蕻(hóng) 著(zhuó)浩浩荡荡(dàng) 一泻(xiè)万丈九曲连环(qū) 2、词语解释 一泻(xiè)万丈: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笔记

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笔记 第二单元 6、最后一课 1、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自然环境:“天气”“画眉”风和日丽:烘托人物高兴愉悦的愉悦的心情,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态。与后面的悲哀形成巨大反差。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3、人物: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有哪些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变化有几个,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产生变化的原因是:小弗郎士爱国思想的觉醒;韩麦尔先生爱国热情的感染和爱国教育的成功。 结合原文,具体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点: 示例:“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外貌描写,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的精神。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语言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恪尽职守、道德高尚。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动作描写,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和他的不屈意志。 4、赏析句子: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a.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b.“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帖像国旗一样飘扬在我们心中,烘托出了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此课意义,由幼稚变成熟,具有了爱国主义情感。 (3)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鸽子咕咕叫的细节及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他对侵略者的讽刺、轻蔑。 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使出全身力量”:倾注他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敌人的恨。 “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深化了主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要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概说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老山界》是一篇传统而又经典的讲读课。是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写的有关长征的革命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老山界的经过,描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歌颂了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作者作品 5.《黄河颂》的词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6.《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7.《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端木蕻良,满族人,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8.《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三、文章主旨 《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老山界》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还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四、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音字形 《黄河颂》 巅峰(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屏障 (píng zhàng) 哺育(bǔ) 九曲连环(qū) 《老山界》 呜咽(yè)咀嚼(jué)蜷(quán )缩 点缀(zhuì)酣(hān)然入梦 军阀(fá)缴租(jiǎo)欺侮(wǔ) 《土地的誓言》 炽痛(chì) 嗥鸣(háo) 斑斓 (bān lán)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各课字词句与内容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二单元各课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 5 课《黄河颂》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 年 3 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重点字词 烽 fēng 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 pō:魄力;气势。 澎 p?ng 湃 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 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 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 多弯道。 滋 zī长 zhǎng 重点句子 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

词起什么作用?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 下面的唱词。 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 河的什么特点?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 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第 6 课《老山界》 重点字词 攀谈:闲谈。 骨碌:滚动。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输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文章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充分表现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 神。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熊良在2州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 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e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o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ng湃pd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1 m: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调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ti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i长zh①g

6.老山界 惊惶:惊慌,恐惧。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缴:①交纳,交付:交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m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蜷qun:弯曲。 呜咽wu y忘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7土地的誓言 熊hng端木熊良) 熊h ng前熊) 碾ni的谷(据zh的转) 挚zh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印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嗥h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m斓l而灿烂多彩。 调l 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n:奇怪,古怪。 亘g n古:远古。 默契qi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丰饶:形容词,富饶。(求饶挠) 白桦hu淑寸(喧哗huj 镐g3□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ao篙gg) 田垄ldng:田境;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嘛m engj: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u秽hu:i肮脏的东西。 三、课内文言文艇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泰安第十六中学姚继军 一、生字词 5《黄河颂》 巅(didn)劈(pi)气(qi)魄(pb)狂(kudng)澜(Idn)浊(zhu6)流QiU) 宛(w酉n)转(zhudn)屏(pi ng)障(zhGng)哺(bu)育(yu)榜(bang)样(yang) 浩(hdo)浩(hdo)荡(dang)荡(dGng) 6《最后一课》 捂(wu) 踱(duo) 婉(wdn)转(zhudn) 喧(xudn)闹(nao) 气(qi)氛(fen) 诧(chi)异(yi)懊(do)悔(hui)惩(ch6ng)罚(fd)奴(nd)隶(li) 钥(yao)匙(shi) 字(zi)帖(ti6) 祈(qi)祷(ddo) 7《土地的誓言》 碾(nidn) 誓言(shiydn) 胸膛(xiOngtdng) 鸣(ming) 埋葬(mdizdng) 山涧(shdnjidn) 高粱(gdolidng) 斑斓(bdnldn) 缠绕(chdnrdo) 亘古(g6ngD) 默契(m6qi)嗥(hdo)田垄(tidnlbng) 镐头(gdotou) 土壤(taring) 禾稻(dGo) 丰饶(fCngrdo) 污秽(wUhui) 耻辱(chir。) 二、解词 第二单元字词 5《黄河颂》 1.烽f©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2.气魄p6:魄力;气势。 3.体魄:体格和精力。巅:山顶。 4.澎p6ng湃M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5.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6.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 岛屿等)。 7.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8.狂澜Id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斓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含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1.易错字音 诧.(chà)异 郝叟.(sǒu) 踱. (duó)步 磨损.(sǔn) 祈祷..(qí dǎo) 钥匙.. (yào shi) 惩(chéng)罚 挚.(zhì)痛 嗥. (háo)鸣 斑斓.(lán) 谰.(lán)语 镐. (gǎo)头 亘.(gèn)古 蚱.(zhà)蜢 机杼. (zhù) 可汗..(kè hán) 哽. (gěng)住 2.易错字形 澎湃.. 气魄. 狂澜. 懊.悔 喧.闹 怪诞. 污秽. 田垄. 默契. 戎.机 红妆. 云鬓. 3.多音字 屏⎩⎨⎧ píng(屏障)bǐng(屏气) 强⎩⎨⎧qiáng(坚强)qiǎng(强迫) jiàng(倔强) 奔⎩⎨⎧bēn(奔走)bèn(投奔) 柏⎩ ⎨⎧bó(柏林)bǎi(柏油) 帖⎩⎨⎧tiē(服帖)tiě(请帖)tiè(字帖) 匙⎩ ⎨⎧shi (钥匙)chí(汤匙) 4.形近字 ⎩⎨⎧锯(jù):锯子 剧(jù):剧烈据(jù):根据 ⎩⎨⎧帖(tiè):字帖贴(tiē):粘贴 ⎩⎨⎧谰(lán):谰语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 ⎩⎨⎧绕(rào):缠绕饶(ráo ):丰饶娆(ráo):妖娆 ⎩⎨⎧涌(yǒng):涌现 踊(yǒng):踊跃俑(yǒng):陶俑

九曲连环浩浩荡荡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1.比喻: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拟人: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1.悬念:如《最后一课》第4自然段就是通过孩子心里的疑问设置悬念。 2.对比:如《最后一课》第7、8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手法预示不平常的事将要发生。 1.《最后一课》的作者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他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1.帖:①昨夜见军帖.(文告) ②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 2.市:①愿为市.鞍马(买) ②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①愿.为市鞍马(愿意) ②愿.驰千里足(希望) 1.军书十二 ..卷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5.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梳理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1.易错字音 诧.(chà)异 郝叟.(sǒu) 踱. (duó)步 磨损.(sǔn) 祈祷..(qí dǎo) 钥匙.. (yào shi) 惩(chéng)罚 挚.(zhì)痛 嗥. (háo)鸣 斑斓.(lán) 谰.(lán)语 镐. (gǎo)头 亘.(gèn)古 蚱.(zhà)蜢 机杼. (zhù) 可汗..(kè hán) 哽. (gěng)住 2.易错字形 澎湃.. 气魄. 狂澜. 懊.悔 喧.闹 怪诞. 污秽. 田垄. 默契. 戎.机 红妆. 云鬓. 3.多音字 屏⎩⎨⎧ píng(屏障)bǐng(屏气) 强⎩⎨⎧qiáng(坚强)qiǎng(强迫) jiàng(倔强) 奔⎩⎨⎧bēn(奔走)bèn(投奔) 柏⎩⎨⎧bó(柏林)bǎi(柏油) 帖⎩⎨⎧tiē(服帖)tiě(请帖)tiè(字帖) 匙⎩ ⎨⎧shi (钥匙)chí(汤匙) 4.形近字 ⎩⎨⎧锯(jù):锯子 剧(jù):剧烈据(jù):根据 ⎩⎨⎧帖(tiè):字帖贴(tiē):粘贴 ⎩⎨⎧谰(lán):谰语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 ⎩⎨⎧绕(r ào):缠绕饶(ráo):丰饶娆(ráo):妖娆 ⎩⎨⎧涌(yǒng):涌现 踊(yǒng):踊跃俑(yǒng):陶俑

九曲连环浩浩荡荡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1.比喻: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拟人: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1.悬念:如《最后一课》第4自然段就是通过孩子心里的疑问设置悬念。 2.对比:如《最后一课》第7、8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手法预示不平常的事将要发生。 1.《最后一课》的作者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他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1.帖:①昨夜见军帖.(文告) ②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 2.市:①愿为市.鞍马(买) ②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①愿.为市鞍马(愿意) ②愿.驰千里足(希望) 1.军书十二 ..卷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总结 5.黄河颂 一、助学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二、字词通关 1.重点字词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2.易混淆字词——多音字 屏⎩⎨⎧p íng 屏障bǐng 屏住呼吸 澎⎩⎨⎧p éng 澎湃pēng 澎了一身水 3.易混淆字词——形近字 婉转 宛转 狂澜 斑斓 夜阑 谰语 4.易混淆字词——字义辨析 气魄 气势 这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或态势,有时可以换用。“气魄”可以表示“气势”和“魄力”两种意思。“气势”可以用于形象方面的,常用于物。 例句:(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2) 天安门城楼气势.. 雄伟。 三、重难点透视 (一)层次结构 诗人开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黄河形象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点明“歌颂黄河”这一主题。之后是“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浩浩荡荡的气势。接着分三个层次赞颂黄河: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地域宽广,泽及众生,并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全诗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