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5 黄河颂

一、字音字形

巅 diān

劈 pī

气魄 qì pò

狂澜 kuáng lán

浊流 zhuó liú

宛转 wǎn zhuǎn

屏障 píng zhàng

哺育 bǔ yù

榜样 bǎng yàng

浩浩荡荡 hào hào dàng dàng

二、词语释义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哺育:喂养,培养。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课文鉴赏

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4.“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全诗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6 老山界

一、字音字形

攀谈 pān tán

峭壁 qiào bì

骨碌 gū lu

咀嚼 jǔ jué

督促 dū cù

呜咽 wū yè

灌输 guàn shū

苛捐杂税 kē juān zá shuì

酣然入梦 hān rán rù mèng

不可捉摸 bù kě zhuō mō

二、词语释义

攀谈:闲谈。

峭壁:像墙壁一样陡立的山崖。

骨碌:滚动。

咀嚼:①用牙齿磨碎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督促:监督催促。

灌输:①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②输送(思想、知识等)。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三、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陆定一,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部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

四、课文鉴赏

1.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前一天的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天黑到达山脚;第二天半夜一点多,到达山腰;黎明时,从山腰出发,经过雷公岩;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到达山顶后,一气儿跑到宿营地。

2.文中对于火把的描写,传达给了读者怎样的信息,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表现山的陡峭、险峻,突出红军登山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反复地运用比喻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景之美,也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4.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四个方面的困难:

①行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③吃饭难——粮食短缺,肚子很饿;

④处境难——枪声密集,敌人追击。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这些都体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字音字形

摁èn

掰 bāi

坚韧 jiān rèn

淳朴 chún pǔ

谦逊 qiān xùn

覆灭 fù miè

过瘾 guò yǐn

豁亮 huò liàng

犁耙 lí bà

二、词语释义

豁亮:宽敞明亮。

坚韧:坚固有韧性。

淳朴:诚实朴素。

谦逊:谦虚恭谨。

覆灭:全部被消灭。

放纵:放任纵容;对错误的言行不加干涉,不加制止,任其发展。

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

三、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等。

四、课文鉴赏

1.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明确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文章题目,引起读者注意。

2.最可爱的人需要具备哪些特点?

纯洁高尚的品质,坚韧刚强的意志,淳朴谦逊的气质,美丽宽广的胸怀。

3.第3段介绍“我们的战士”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排比,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赞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四个“那样”饱含赞颂的激情,语气整齐,情感强烈。

4.课文选取了哪三个典型事例?各表现志愿军什么精神?

①松骨峰战斗——革命英雄主义;②马玉祥火中救小孩——国际主义;③防空洞中的谈话——爱国主义。

5.课文结尾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议论和抒情。总结三个事例,赞扬战士可爱,引起读者共鸣;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8 土地的誓言

一、字音字形

碾 niǎn

誓言 shì yán

胸膛 xiōng táng

嗥鸣 háo míng

山涧 shān jiàn

高粱 gāo liang

斑斓 bān lán

缠绕 chán rào

亘古 gèn gǔ

默契 mò qì

田垄 tián lǒng

埋葬 mái zàng

镐头 gǎo tou

土壤 tǔ rǎng

禾稻 hé dào

丰饶 fēng ráo

污秽 wū huì

耻辱 chǐ rǔ

二、词语释义

挚痛:诚恳而深切。

誓言:宣誓时说的话。

呻吟:由于痛苦而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山涧:山间的小水流。

斑斓:灿烂多彩。

缠绕:①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②纠缠;搅扰。

亘古:远古。

丰饶:富饶。

污秽:肮脏的东西。

耻辱: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可耻的事情。

三、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端木蕻良,现代作家,他的《科尔沁旗草原》和晚年创作的鸿篇巨制《曹雪芹》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是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课文鉴赏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一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第一段中列举了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等等;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们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3.“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

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4.品析“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以及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5.品析“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6.“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为了故乡付出一切,甚至生命。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7.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第一段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第二段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8.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请你联系文章具体谈一谈。

其一,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其二,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其三,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9 木兰诗

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4.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事务)

5.将军百战死(将领)

出郭相扶将(与“扶”同义,扶持)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动词,买)

(五)成语积累

1.磨刀霍霍:本义形容磨刀声响亮。现常用来形容准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争。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二、课后习题解答

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

①详写:“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②略写:战斗过程,十余年征战生活。

这样处理是为了塑造人物和突出主题。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不慕名利、勇于担当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木兰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详略处理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厌恶和远离。在结构上,则使文章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

【示例一】“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一句运用复沓的修辞手法,起到突出思想、加重感情、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的效果。一问一答,节奏明快,亲切自然。

【示例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六句写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装”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回家后的喜悦和恢复女儿装后的激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木兰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采用铺排的方式叙述,起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使这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

原因在于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女子。她勤劳善良又勇敢刚毅,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且热爱祖国,不慕名利又热爱和平。这样的一位巾帼英雄怎能不让人喜爱?

木兰“代父从军”的孝顺品格最让人感动。孝顺善良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传承的美德,木兰不畏艰险,代父从军,她这种至孝的品格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理解下列诗句,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相互交错、补充的。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1.到东边集市去买骏马,到西边集市去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去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去买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了,有的转战数载(胜利)归来。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打开我东屋的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屋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屋的床上去坐着。

4.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文学常识

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

四、参考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织布机停下来,)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木兰回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出发,晚上到达黑山头(燕山),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多年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朝廷为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许多财物。可汗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她回归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女装。对着窗子梳理像云一样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子。

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但当)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二单元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 1.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小说诗歌及其它文体的常识 3.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 4.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 5.注重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第5课 《黄河颂》: 1.字词: 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浊流 2.文学常识: 光未然简介光未然,(1913~ 2002)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3.诗歌结构: 由朗诵词和歌词组成。歌词结构:序曲(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由望黄河和诵黄河组成)——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3.诗歌情感: 情感抒发以及第一人称写法: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4.诗歌抒情方式: 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到“我们”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借助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情和民族

责任感。这首诗描绘黄河形象时,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4.重点语段理解: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哺育了中华儿女,我们的民族有着源源流长的革命精神和伟大力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正以高昂的斗志抵御侵略,争取解放,争取胜利,迎接光明,演绎“我们是铁,我们是钢”的团结力量。 5.写作特点: ①结构上先总写后分写,有着清晰的线索. ②歌词在相同句式里又略有变化,一咏三叹,有着极强的抒情性; ③修辞手法运用。典型的比喻和排比。诗歌语句显得生动形象。呼告手法,直抒胸臆。 如:黄河,你给我们骄傲,给我们自豪,给我们欢欣,给我们微笑。 6.朗诵: 节奏、重音、语速、情感。 6 最后一课 1、字词: 哽郝踱惩罚祈祷诧异婉转懊悔 2、文学常识: 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是其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文章思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5.《黄河颂》光未然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课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篇章。 二、词语解释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生难字 巅(diān)劈(pī)气魄(qì pò)狂澜(kuáng lán)浊流(zhuó liú)宛转(wǎn zhu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 yù)榜样(bǎng yàng) 6.《老山界》陆定一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品《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 二、词语解释 1、满望:十分希望。 2、攀谈:闲谈。 3、骨碌:滚动。 4、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5、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名目繁多的捐税。 6、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7、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三、生难字 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骨碌(gū lu)呜咽(wū yè)督促(dū cù)灌输(guàn shū)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家。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他和萧红、萧军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二、词语解释 1、挚痛(zhì tòng):诚恳而深切。 2、标直(biāo zhí):笔直。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5 黄河颂 一、字音字形 巅 diān 劈 pī 气魄 qì pò 狂澜 kuáng lán 浊流 zhuó liú 宛转 wǎn zhuǎn 屏障 píng zhàng 哺育 bǔ yù 榜样 bǎng yàng 浩浩荡荡 hào hào dàng dàng 二、词语释义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宛转:诗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哺育:喂养,培养。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三、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四、课文鉴赏 1.序曲部分的黄河表现出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作用是什么? 伟大而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远镜头全景概写、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歌颂黄河的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层标志性句子是哪句话?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分为三层;分层标志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①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②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地理特征)。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③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指出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最新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7.土地的誓言 蕻hóng(端木蕻良) 蕻hòng(菜蕻) 碾niǎn谷(辗zhǎn转)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动词,汹涌。 呻shēn吟:由于痛苦或兴奋,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声音。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丰饶:形容词,富饶。(求饶挠) 白桦huà树(喧哗huá)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尽管其中有侧重抒情的(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有侧重叙事的(如《老山界》《木兰诗》),但都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学习本单元,不仅要体会这种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如何来体会,这就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精读。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紧密相承。《黄河船夫曲》描写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学习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老山界》回忆记录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篇采用顺叙的写作手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描写生动,中心突出,语言朴实,凝练细腻。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本文众多意象列锦似的排铺,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以一个女子的口吻道出,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 总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尽管有侧重于抒情的(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也有侧重于叙事的(如《老山界》《木兰诗》),但它们都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研究本单元,不仅要体会这种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体会,这就是本单元的研究重点——精读。 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紧密相承。《黄河船夫曲》描写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研究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老山界》回忆记录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___领导下的___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篇采用顺叙的写作手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描写生动,中心突出,语言朴实,凝练细腻。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___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时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本文众多意象列锦似的排铺,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 木兰诗》记述了___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意愿。它对___的讴歌,显然也冲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预习必备!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预习必备!第二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6.最后一课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赚zhuàn钱攒zǎn钱 钥yào匙shi 思量:动词,考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各课字词句与内容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二单元各课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 5 课《黄河颂》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 年 3 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重点字词 烽 fēng 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 pō:魄力;气势。 澎 p?ng 湃 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 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 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 多弯道。 滋 zī长 zhǎng 重点句子 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

词起什么作用?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 下面的唱词。 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 河的什么特点?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 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第 6 课《老山界》 重点字词 攀谈:闲谈。 骨碌:滚动。 酣hān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重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重点总结 一、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二、单元字词汇总 5.黄河颂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6.最后一课 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总结 5.黄河颂 一、助学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二、字词通关 1.重点字词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体魄:体格和精力。 巅:山顶。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2.易混淆字词——多音字 屏⎩⎨⎧p íng 屏障bǐng 屏住呼吸 澎⎩⎨⎧p éng 澎湃pēng 澎了一身水 3.易混淆字词——形近字 婉转 宛转 狂澜 斑斓 夜阑 谰语 4.易混淆字词——字义辨析 气魄 气势 这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或态势,有时可以换用。“气魄”可以表示“气势”和“魄力”两种意思。“气势”可以用于形象方面的,常用于物。 例句:(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2) 天安门城楼气势.. 雄伟。 三、重难点透视 (一)层次结构 诗人开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黄河形象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点明“歌颂黄河”这一主题。之后是“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浩浩荡荡的气势。接着分三个层次赞颂黄河: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地域宽广,泽及众生,并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全诗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附答案) 5.《黄河颂》 一、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 神? 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 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四、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梳理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 1.易错字音 诧.(chà)异 郝叟.(sǒu) 踱. (duó)步 磨损.(sǔn) 祈祷..(qí dǎo) 钥匙.. (yào shi) 惩(chéng)罚 挚.(zhì)痛 嗥. (háo)鸣 斑斓.(lán) 谰.(lán)语 镐. (gǎo)头 亘.(gèn)古 蚱.(zhà)蜢 机杼. (zhù) 可汗..(kè hán) 哽. (gěng)住 2.易错字形 澎湃.. 气魄. 狂澜. 懊.悔 喧.闹 怪诞. 污秽. 田垄. 默契. 戎.机 红妆. 云鬓. 3.多音字 屏⎩⎨⎧ píng(屏障)bǐng(屏气) 强⎩⎨⎧qiáng(坚强)qiǎng(强迫) jiàng(倔强) 奔⎩⎨⎧bēn(奔走)bèn(投奔) 柏⎩⎨⎧bó(柏林)bǎi(柏油) 帖⎩⎨⎧tiē(服帖)tiě(请帖)tiè(字帖) 匙⎩ ⎨⎧shi (钥匙)chí(汤匙) 4.形近字 ⎩⎨⎧锯(jù):锯子 剧(jù):剧烈据(jù):根据 ⎩⎨⎧帖(tiè):字帖贴(tiē):粘贴 ⎩⎨⎧谰(lán):谰语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 ⎩⎨⎧绕(r ào):缠绕饶(ráo):丰饶娆(ráo):妖娆 ⎩⎨⎧涌(yǒng):涌现 踊(yǒng):踊跃俑(yǒng):陶俑

九曲连环浩浩荡荡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1.比喻: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拟人: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1.悬念:如《最后一课》第4自然段就是通过孩子心里的疑问设置悬念。 2.对比:如《最后一课》第7、8自然段运用对比的手法预示不平常的事将要发生。 1.《最后一课》的作者为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他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2.《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1.帖:①昨夜见军帖.(文告) ②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 2.市:①愿为市.鞍马(买) ②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①愿.为市鞍马(愿意) ②愿.驰千里足(希望) 1.军书十二 ..卷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考点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考点知识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本单元所选的作品,尽管其中有侧重抒情的(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有侧重叙事的(如《最后一课》《木兰诗》),但都表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学习本单元,不仅要体会这种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如何来体会,这就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精读。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紧密相承。《黄河船夫曲》描写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它为学习榜样,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选取了“最后一课”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将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得这

堂课的任何一个场景、任何一个细节都显示出庄严的意义。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本文众多意象列锦似的排铺,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以一个女子的口吻道出,也增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二、单元字词汇总

部编版七下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复习要点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5.黄河颂 一、内容理解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是一首反应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着眼于“歌颂”。歌颂了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表达了要学习黄河的伟大精神。全诗共两节,第一节为朗诵词,用呼告的手法,表达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第二节是歌词,先写“望黄河”,然后写“颂黄河”。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优势、自然特点颂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升华了主题。 二、背景知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残杀着我们的同胞!我们中国人的鲜血洒在黄土地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这时候,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本文即是第二章。 可见本文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歌,是一首激励中华儿女英勇抗战的战歌。 三、朗读诗歌,领悟内涵。 1.读出停顿,读出层次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歌词主体部分包括几个大层次——“望”、“颂”及“尾声”,所以“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啊,黄河!”三个小分层中间的停顿也要稍长一些。 2.读出重音、节奏、读出情感。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再看语速,至后面是要读得再快一些,语调再高昂一些,要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读懂内涵(说话训练) ①在序曲中我读出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②在主体中的“望黄河”部分我读出了——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 ③在主体中的“颂黄河”部分我读出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着中华民族以及激励着中华民族。(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④在主体中的“尾声”部分我读出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 四、欣赏诗歌,美点寻踪。 这首诗为什么那么富有感染力呢,欣赏这首诗歌的魅力——美点寻踪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梳理 5. 《黄河颂》 一、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课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篇章。 二、主旨分析 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儿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表现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三、词语解释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四、生难字 巅(diān)劈(pī)气魄(qì pò)狂澜(kuáng lán)浊流(zhuó liú)宛转(w ǎn zhuǎ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 yù)榜样(bǎng yàng) 6.《老山界》 一、作者简介 陆定一(1906-1996),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作品《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二、主旨分析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词语解释 1. 满望:十分希望。 2. 攀谈:闲谈。 3. 骨碌:滚动。 4.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5. 苛捐杂税(kē juān zá shuì):名目繁多的捐税。 6. 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 mèng):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7. 不可捉摸(bù kě zhuō mō):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四、生难字 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骨碌(gū lu)呜咽(wū yè)督促(dū cù)灌输(gu àn sh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光未然5.《黄河颂》一、作者介绍31939年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课文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篇章。二、词语解释):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ng dàng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的人流声势浩大。三、生难字))宛转(wǎn zhuǎn(kuáng lán)浊流(zhuóliú狂澜)巅(diān 劈(pī)气魄(qìpò) )bǎng yàng)榜样(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yù 陆定一6.《老山界》一、作者简介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1906-1996 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代表作品《金色的鱼钩》《老山界》等。二、词语解释1、满望:十分希望。 2、攀谈:闲谈。 、骨碌:滚动。 3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4 ):名目繁多的捐税。5、苛捐杂税(kējuān záshuì):很舒适地进入梦乡。、酣然入梦(hān rán rùmèng67、不可捉摸(bùkězhuōmō):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三、生难字 攀谈(pān tán)峭壁(qiào bì)骨碌(gūlu)呜咽(wūyè)督促(dūcù)灌输(guàn shū) 7.《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作家。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他和萧红、萧军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二、词语解释 1、挚痛(zhìtòng):诚恳而深切。 2、标直(biāo zhí):笔直。 - 1 - ):(野兽)大声嚎叫。o míng3、嗥鸣(há):没有根据的话。、谰语(lán yǔ4 ):远古。、亘古(gèn gǔ56、污秽(wūhuì):肮脏的东西。 三、生难字 碾(niǎn)誓言(shìyán)胸膛(xiōng táng)山涧(shān jiàn)高粱(gāo liang) 斑斓(bān lán)缠绕(chán rào)默契(mòqì)田垄(tián lǒng)埋葬(m ái zàng) 镐头(gǎo tou)土壤(tǔrǎng)禾稻(hédào)丰饶(fēng ráo)耻辱(chǐr ǔ)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重点知识梳理 《黄河颂》 一、内容赏析 (一)序曲 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 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 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 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 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 (四)尾声 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伟大坚强的精神 二、理解主题 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三、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5课《黄河颂》 1.文学常识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4.重点字词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气魄pò:魄力;气势。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4.重点句子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