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

婴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

婴儿脑损伤(brain injury)是指出生前到1岁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及婴儿期危重疾病或创伤所留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表现有行为神经发育异常、中枢性运动

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出生低体重是脑损伤的重要因素[1],脑瘫中约30%~40%是出生低体重儿[2,3]。国外报告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g的早产未成熟儿和足月小样儿13.7%~25.1%有残疾,若体重低于1500g则残疾发生率可高达60%~70%[2]。1996年JAMA 杂志报告,体重小于3.5磅(约1500g)发生脑瘫和智力发育迟缓的可能性分别比正常出生体重儿高约60~75倍和8~14倍。先天性感染是造成出生低体重因素之一,出生体重小于2500g 的新生儿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IgM、IgG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出生组,且体重愈低感染率愈高[4];低体重新生儿抗弓形虫抗体IgM、IgG阳性率20%,而正常出生体重组仅2.5%[5]。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是出生时脑损伤的重要原因,美国统计7.5万脑瘫中,20%由窒息及产伤引起[2];北京1992年统计830例脑瘫,窒息所致占38%[3];我国对窒息儿随访观察到,出生12~14天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小于35分的78.6%,预后不良[6]。先天性感染也是促成窒息的因素,如出生时窒息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为14.3%,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的1.5%[7]。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低血糖昏迷、新生儿重症感染等均是造成新生儿脑伤的重要因素。婴儿期危重疾病或创伤亦可造成脑损伤。

脑损伤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行为神经发育状况及神经系统检查。应用我国新生儿行为神经协作组推出的20项测定法[6]可早期发现新生儿脑损伤。Doman等推出的运动、语言、动手能力、视、听、皮肤感觉发育量表[8],是简便、有效的婴幼儿脑损伤的检测方法[9]。近年研究证实,新生儿视觉[10~13]、听觉[14]、体感[15]、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后的重复检查,较持续的异常结果是脑损伤的有力证据。颅脑MRI、CT检查是脑损伤、脑发育不全的形态学佐证,尽管新生儿期形态学脑损伤程度与以后出现的功能障碍不一定平行,但大量资料证实脑发育不全及脑瘫多有颅脑MRI、CT异常。

康复医学近年发展较快,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早期进行多方位适量的信息刺激及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可使大部分脑损伤儿恢复到基本正常,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及脑损伤后的康复初期,则较难达到回归到正常儿童行列的理想目标。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因脑损伤所致的残疾,结合我们实践体会,将目前对婴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介绍如下。

1.视觉刺激:新生儿即可开始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每日数次,每次1分钟左右。对视觉诱发电位证实有明显视路损伤或眼底检查有视神经发育不全或萎缩的,加瞳孔对光反射刺激,每次光照与不照之比为1~5秒:5秒,每组5次,每日30~60组,组间隔大于5分钟。此法应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要造成黄斑部光损伤。可靠坐后用对比度高的黑白图及字卡,较快速度进行视觉刺激,可提高注视能力。

2.听觉刺激: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应每日多次较大声音与婴儿说话。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较明显的可加其它柔和声音刺激,如装有豆子的塑料盒摇晃声等,每次数响,每日30~60次。

3.皮肤感觉刺激:约80%脑损伤儿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长、波幅低,通过抚触、毛刷等皮肤刺激可促进脑损伤康复。抚触、软毛刷、海绵、轻叩击等用于肌张力高者,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肌张力低者可用硬毛刷、空心掌拍打、冷热水刺激等。捏脊是通过皮肤刺激进行全面调理的有效方法。

4.爬行训练:美国医生Temple F、Doman RJ和Doman G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种系进化过程特点的重演,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膝手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脑损伤可有相应的运动障碍,下一级的脑损伤可影响上几级的运动功能,因此不会行走或行走姿势异常的,要从爬行开始训练。新生儿觉醒时应练习俯卧抬头、上臂支撑并逐渐引导其向前移动,脑损伤婴儿要从3个月开始进行斜坡板助爬训练,较大年龄不会地面爬行的,也可先用斜坡板练习,并逐渐降低斜坡板,过渡到平地爬行[8]。每天有一定数量正确姿势的匍匐爬及膝手跪爬是脑损伤儿功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匍匐爬向膝手爬过渡中常加入障碍爬,如爬过家长大腿或其它障碍物。爬还有助于纠正斜视、眼颤等。

5.被动模式运动[8]:是一种由三人操持,模拟匍匐爬的被动运动。每天进行4~6次,每次50~250节四肢及头颈部有节律的运动及摩擦,活动肌肉关节的同时向脑输送正确匍匐爬的信息,可促进正确爬行动作的出现、纠正错误的运动姿势、调整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是对较重脑损伤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会爬行及爬行、行走或其它姿势异常的均应有此项目,新生儿脑损伤宜从3个月开始增加模式运动。

6.坐、站、走训练:坐、站、走是人类生活工作的主要体位,坐、立平衡是走及其它协调动作的基础。适时坐、立训练使踝、膝、髋持重可预防骨质疏松、关节松驰等发生,应按6个月坐、10个月站、周岁走的运动发育规律及时开始相关训练。坐的训练有靠坐、盘坐、

长坐、高坐等。站的训练有靠墙站、靠架固定站、扶物站、跨步站、凳坐位站起、蹲起、单腿站等。走的训练有扶杆走、扶架走、独走等。对腰背肌较弱的增加腰背肌训练。

7.手功能训练:2~3个月即应开始手抓握、放开练习,逐渐增加抓住近处的玩具,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品等,可用玩具、游戏形式进行。

8.咀嚼、吞咽、发音、语言训练:脑损伤患儿由于神经-肌肉支配障碍,易出现咀嚼、吞咽及发音困难,影响齿槽骨及口腔相关器官发育,可造成营养不良、构音障碍等。适时加辅食并面对面的教小孩咀嚼、吞咽及发音非常重要。学吹小喇叭或气球、用舌尖舔着吃一些小食品、用吸管吸饮料等有助于口腔肌肉的发育。

9.平衡功能训练:部分脑损伤患儿行走困难主因平衡障碍。5~6个月脑损伤患儿即可增加平衡功能训练,较易操作的有于台案上进行的被动左右侧滚,每日数次,每次50米左右,侧滚还有利于听力障碍的纠正。

10.药浴、水疗及按摩:脑损伤患儿存在脑及肌肉关节的微循环障碍及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温热药浴,并辅以浴中、浴后按摩及抚触,可有效改善肢体及脑功能,对新生儿脑损伤仅采用此方法即可干预成功。药浴一般每日进行1~4次,每次浸泡10~20分钟。浴后对肌张力增高较著的肌群、有挛缩倾向的肌腱或关节松弛、僵硬等部位进行按摩,由轻缓开始,灵活运用按揉、牵拉、屈伸旋转等手法,每次10~20分钟。

11.反射性口罩:研究证实一定量CO2自吸入,可改善脑循环、促进脑发育、有助于脑损伤合并癫痫的控制。一种透明塑料特制的口鼻罩可达到CO2自吸入目的,口鼻罩大小、每次时间、每日次数均由专业人员测试并指导实施[8]。

12.阅读兴趣培养:从新生儿期即可用图片培养关注力,2~3个月可天天看,读几次婴儿画报或适宜图片,每次时间不长,视小儿关注持续时间。固定人、时间、地点,小儿易于习惯。

13.针灸、火罐、电刺激及辅助用药:根据情况部分患儿加此治疗。

14.良好习惯培养及情绪障碍纠正:脑损伤儿有情绪障碍者比例较高,自新生儿期即应培养良好习惯,有情绪障碍的要采用耐心、引导的方法纠正,良好的情绪及主动配合是训练收效快的重要因素。

15.物质营养是基础;脑损伤较重患儿1岁后仍应采用适当项目继续训练。

作者单位:任世光(北京蕾波医学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儿童脑潜能开发研究部邮政编码100054)

中国康复指南第五部分

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第一节康复治疗原则 一、不同年龄段康复治疗目标及策略(专家共识) 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及环境状况亦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目标的制定及康复策略的选择有所不同。1.婴儿期策略 重点围绕对婴儿身心发育的全面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建立及异常运动模式的抑制开展康复。通过包括抑制原始反射残存、促进立直反射(矫正反射)及平衡反应的建立等方法,进行感觉—运动的正确引导,使其建立初级运动功能。多以神经发育学技术联合反应感觉运动与感觉整合技术为主。 2.幼儿期策略 此期脑瘫诊断已经明确,在智力、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发育日渐增速的同时,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运动发育与精神发育、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发育以及各种功能发育的不均衡性,对外界刺激的“过敏”或异常反应所导致的运动紊乱,各类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肌张力、肌力、反射等异常,运动障碍的多样性,以及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强化而固定的“顺应性”等趋势最强,也是儿童迅速形成自我运动模式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康复治疗的重点应围绕上述特点开展,同时注重心理及社会功能发育在康复中的作用和影响。 3.学龄前期策略 此期脑瘫儿童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主动运动能力,活动范围和种类扩大,开始主动控制自身的运动和姿势以适应环境。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对技巧性和操作性的运动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因此应用生物力学原理,以非固定性支撑或辅助方法促进良好的运动模式与功能十分重要。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是为入学做准备。诱导及主动运动训练、引导式教育都更为适用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 4.学龄期策略 此期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学校的环境,应以学会独立、建立计划和处理自我面对问题及需求能力为主。此阶段已经从初级运动学习为重点转向认识与文化的学习,应减少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频率或不进行连续的康复训练。康复治疗的中低钠应放在学会如何使用辅助用具,如何增强自理能力和学校学习能力等。精细动作、ADL可能更为重要,设计和开展文娱体育训练,如马术治疗、游泳训练、自行车训练以及滑冰、球类、舞蹈等训练十分有益。应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关节挛缩、脊柱侧弯灯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5. 青春期策略 肌肉骨骼的继发性损伤(二次损伤)多于青春期表现,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辅助支具或手术治疗。根据脑瘫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提高患者ADL以及职业能力,逐渐扩大患者的社会交往范围,使其将以获得的功能泛化至日常生活、社交及适当的工作中。 二、康复治疗原则 (一)早期发现异常表现,早期干预 证据 0-1岁是大脑发育最迅速和代偿能力较强的时期,目前公认对脑损伤的治疗和干预越早越好(2个Ⅳ级证据)。早期发现异常表现,早期干预是取得最佳康复效果的关键(1个Ⅳ级证据)。早期治疗(详见指南第二章)的同时再起康复训练确能使大部分脑损伤康复,也可减轻脑瘫儿童的伤残程度(1个Ⅱ级证据)。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瘫的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0-36个月的康复方法 婴幼儿脑损伤综合征(以下简称脑损伤)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因素所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缺陷已有临床异常,尚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以下简称脑瘫)或未明确为其他脑功能障碍者。此综合征中已有明确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称为脑瘫。 由于近年临床认识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脑瘫的诊断都明显提前,如2004年国外一大组报告,脑瘫4个月内诊断的占77.4%,6个月内占87.0%,1岁后仅6.5% 。同年我国昆明全国小儿脑瘫专题讨论会强调脑瘫应早期诊断,虽然有代表提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有一定难度,但一般到6个月时大多数诊断即可作出。 研究表明,脑瘫诊断早晚直接影响到对脑瘫强化训练的开始时间,而开始时间不同预后相差甚远,1岁后开始训练的脑瘫,只能减轻残疾;6个月前开始应用正确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功能训练,可使多数孩子康复到基本正常,重症也能最大限度减轻残疾 ,对发生脑瘫等严重疾病几率更大的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还可明显降低脑瘫发生率、减轻脑瘫程度。本人吸收国内外各家方法精华,通过10余年临床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危儿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程序,现介绍如下: 一.按发育规律进行功能训练 1. 0-3个月

(1)视、听、触信息刺激:从出生后就开始觉醒时用语言、玩具、图卡、音乐等进行视、听刺激。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一直伴有语言的交流及用图卡、实物等提高认知能力也应贯彻在以后。注视红球不好的,每天多次用红光手电引导注视(注意需要眼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听反应差的加强声音刺激(注意需要耳科处理情况的早期发现)。触觉刺激主要采用抚触、捏脊、婴儿体操等。视、听、触信息刺激不仅是提高智能、建立良好情绪的重要方法,也是运动功能训练的基础。 (2)前庭功能训练:可采悬吊被单内左右側翻、荡悠,举高高,摇篮/摇床,转椅,充气大球训练[4]等。这个月龄充气大球训练可进行俯卧及仰卧球上的颠、滚。孩子俯卧球上,操持者扶压双大腿,亦可有助手协助扶持双臂。颠弹大球同时和孩子亲切交流,待孩子放松后,上下、左右、顺时针、逆时针滚动大球3-5分钟,再翻成仰卧同法进行。俯卧/仰卧球上的颠、转,不仅可向前庭系统输入水平头正位各方向转动的信息,也促进头部控制及躯干抗重力伸展。 (3)身体翻转及头部控制:扶持双腿/双臂由仰卧翻到側卧,用语言、玩具引导孩子翻成俯卧,左右交替;翻成俯卧后引导肘支撑及头部控制。头部控制训练还可采拉坐及抱立位等。 (4)手握物:扶持双手中线相碰,将小物放在手中促手握、放。

婴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

婴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 婴儿脑损伤(brain injury)是指出生前到1岁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包括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及婴儿期危重疾病或创伤所留下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表现有行为神经发育异常、中枢性运动 障碍、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等。出生低体重是脑损伤的重要因素[1],脑瘫中约30%~40%是出生低体重儿[2,3]。国外报告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g的早产未成熟儿和足月小样儿13.7%~25.1%有残疾,若体重低于1500g则残疾发生率可高达60%~70%[2]。1996年JAMA 杂志报告,体重小于3.5磅(约1500g)发生脑瘫和智力发育迟缓的可能性分别比正常出生体重儿高约60~75倍和8~14倍。先天性感染是造成出生低体重因素之一,出生体重小于2500g 的新生儿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特异性IgM、IgG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出生组,且体重愈低感染率愈高[4];低体重新生儿抗弓形虫抗体IgM、IgG阳性率20%,而正常出生体重组仅2.5%[5]。宫内窘迫及出生时窒息是出生时脑损伤的重要原因,美国统计7.5万脑瘫中,20%由窒息及产伤引起[2];北京1992年统计830例脑瘫,窒息所致占38%[3];我国对窒息儿随访观察到,出生12~14天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小于35分的78.6%,预后不良[6]。先天性感染也是促成窒息的因素,如出生时窒息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率为14.3%,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的1.5%[7]。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低血糖昏迷、新生儿重症感染等均是造成新生儿脑伤的重要因素。婴儿期危重疾病或创伤亦可造成脑损伤。 脑损伤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行为神经发育状况及神经系统检查。应用我国新生儿行为神经协作组推出的20项测定法[6]可早期发现新生儿脑损伤。Doman等推出的运动、语言、动手能力、视、听、皮肤感觉发育量表[8],是简便、有效的婴幼儿脑损伤的检测方法[9]。近年研究证实,新生儿视觉[10~13]、听觉[14]、体感[15]、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后的重复检查,较持续的异常结果是脑损伤的有力证据。颅脑MRI、CT检查是脑损伤、脑发育不全的形态学佐证,尽管新生儿期形态学脑损伤程度与以后出现的功能障碍不一定平行,但大量资料证实脑发育不全及脑瘫多有颅脑MRI、CT异常。 康复医学近年发展较快,国内外大量资料证实,早期进行多方位适量的信息刺激及循序渐进的功能训练可使大部分脑损伤儿恢复到基本正常,如果错过了脑潜能最大、脑可塑性最强的婴儿早期及脑损伤后的康复初期,则较难达到回归到正常儿童行列的理想目标。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因脑损伤所致的残疾,结合我们实践体会,将目前对婴儿脑损伤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介绍如下。

新生儿脑损伤症临床路径(全)

新生儿脑损伤症临床路径(全)摘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新生儿脑损伤症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治疗 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详细介绍各个阶段的临床路径,帮助医 务人员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脑损伤症的病例。 引言 新生儿脑损伤症是一种常见但又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婴儿的 脑功能受损。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制定有效的临床路径对于提高新生儿脑损伤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 重要。 诊断 在对新生儿进行诊断时,医务人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婴儿的产前、产时、产后的病史记录;

2. 婴儿的症状,如反应迟钝、抽搐等; 3. 医学检查结果,如脑电图、头部CT等。 根据上述因素,医务人员可初步判断婴儿是否患有脑损伤症, 并进一步深入诊断。 治疗 新生儿脑损伤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包括保持婴儿的舒适,合理控制温度 和湿度等; 2. 应用药物治疗,如抗痉挛药物、抗惊厥药物等,以减轻症状 和提高康复效果; 3. 针对特定类型的脑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等,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低颅内压、维持氧合状态等; 4. 提供营养支持,确保婴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婴儿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 的调整。

康复 在婴儿的脑损伤症治疗过程中,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 过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婴儿恢复脑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康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 1. 早期康复评估,了解婴儿的康复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计划; 2. 康复训练,包括各种物理疗法和功能训练,如理疗、运动疗 法等; 3. 家庭支持,提供家属教育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照顾患儿。 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婴儿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并注重与 医务人员的合作和沟通。 结论

浅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干预

浅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干预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围产期脑缺血、脑缺氧所致,可发生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共济失调、癫痫、学习困难等,严重影响儿童生理及心理健康发育,造成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受人口素质下降[1]。为了能够减少和防止神经系统后遗症,我们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20例,其中男69例,女婴5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75例,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40例,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将12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60例采取常规治疗,早期干预组60例采取常规治疗联合早期干预,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采用营养脑细胞药物如,脑蛋白水解物、胞二磷胆碱、注射用辅酶、三磷酸腺苷钠、复方丹参等药物治疗,1次/d,连续应用15 d为1个疗程,患儿休息15 d进行下一疗程。早期干预方法:包括对婴儿运动发育、认知能力、语言发育和交往能力的培育,如指导家属如何进行新生儿期的视听行为能力,教婴儿做体操.将语言及体能锻炼提前进行等。新生儿期:抚触:进行触觉刺激,3~5次/d,5~10 min/次;运动刺激:每天进行肢体晃动、肢体被动的伸展。婴儿期:根据每个月龄发育标准进行婴儿运动、语言、认知和个人社会能力的训练,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和前庭运动的刺激训练,对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反射异常、出现异常运动患儿则进行物理康复治疗;视觉刺激:用色彩鲜艳的小红球或彩球,在患儿眼前每天可多次晃动,父母每天有意识的与患儿进行交流,引导患儿进行目光和情感的交流;听觉的刺激:每天听柔美的音乐或铃声3~5次,每次15~30 min。 1.3 随访观察内容对两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密切随访18个月,进行6、12、18个月精神、运动发育检查,并对发育商各能区得分比较。 2 结果 对进行6、12、18个月精神、运动发育检查,并对发育商各能区得分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随访发育商各能区得分比较

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

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 本共识所界定的婴幼儿脑损伤是指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感染、创伤、意外窒息、中毒、脑血管病等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视听障碍、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障碍等[1,2,3]。本界定不包括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先天性脑畸形所致的脑损伤。 神经修复治疗是通过采用神经保护、组织工程或细胞移植、神经电刺激、药物、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等各种综合干预措施,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的再生修复和重塑,恢复神经功能[4]。婴幼儿期是神经发育的关键期,未成熟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神经修复治疗对婴幼儿脑损伤尤为重要。当前临床上对婴幼儿脑损伤的诊治尚无统一方案,存在认识不足或诊治过度等问题。基于这一背景,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分会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发起,组织国内相关领域26位专家,共同制订了《婴幼儿脑损伤神经修复治疗专家共识》,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对婴幼儿脑损伤治疗有一定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案。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5]。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1)[6]。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推荐和弱推荐2种(表2)。强推荐的含义是大多数患者应该接受推荐的方案,弱推荐的含义是不同的选择适合不同的患者。GRADE对推荐强度的二元分类的优点在于它为患

者、临床医师和决策者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尤其适用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情况,也常是共识制订时选择的分级方法。 表1 GRADE证据质量4个等级含义(2011版)[6] Table 1 Meaning of 4 levels in GRADE evidence quality (2011 edition)[6] 表2 GRADE推荐强度的定义[5] Table 2 Definition of strength of recommendations in GRADE[5] 1 急性期脑保护治疗 脑损伤急性期和早期主要采用神经保护治疗,目的在于阻断神经细胞损伤所涉及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恶性循环,减轻毒性通路的活化和继发性脑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存活和再生。 1.1 基础治疗

脑瘫的康复

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张羽概论定义:脑瘫(cerebralpalsyCP指胎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中枢性视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等脑瘫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一组由脑损伤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脑瘫定义三要素发育性: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所致。 非进行性:脑瘫的病理改变是非进行性的。 永久性: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脑瘫运动障碍的主要特点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脑瘫的原因出生前:孕期病毒感染、染色体异常、母亲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妊娠用药、胎盘异常等。 围产期:胎位异常、产钳分娩、颅内出血、早产、窒息、核黄疸、分娩外伤等。 出生后:头外伤、CNS 感染、营养障碍、持续抽搐等。最常见的原因:窒息、早产、重症新生儿黄疸脑瘫的临床分型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它类型的过渡形式混合型按瘫痪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单瘫:单个肢体受累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偏瘫:半侧肢体受累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按损伤程度分类一级: 行动几乎不受限 无需照顾二级:行动轻度到中度受限需要部分协助或使用支具三级:行动中度到重度受限需要较多的帮助四级:无实用性行动需终身照顾一级二级三级

四级神经发育学基础知识反射发育运动发育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意义:在婴儿期短暂出现如果持续不消失运动与姿势必然出现异常是形成脑瘫异常姿势的重要原因。 神经系统发育的最高阶段是最后出现的皮层水平的平衡反应该反应不仅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而且需要基底神经节、桥脑、小脑、脊髓等综合作用才能实现。 平衡反应一旦出现将参与人类的重要运动功能而终身存在。 多在翻正反射出现不久开始逐渐出现月岁逐渐完善。倾斜反应:俯卧位抬高一侧检查台时小儿出现头直立四肢伸展呈支撑样的伸展动作。 坐位平衡反应:小儿坐位检查者向前后左右推动小儿使其身体倾斜小儿头部直立的同时上肢出现保护性伸展以维持平衡立位平衡反应:立位检查法与上相似小儿上肢伸展以维持平衡下肢肌紧张避免摔倒。 正常儿童原始反射的出现与消失姿势性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 (TLR)出生时个月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生后个月个月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TNR)生后个月个月阳性支持反射出生时个月正常儿童原始反射的出现与消失翻正与保护性反射颈翻正反射出生时~ 个月~个月迷路翻正反射生 后个月终生视觉翻正反射~个月终生躯干 对躯干的翻正反射~个月终生躯干对头部的翻正反射~个月年保护性 伸展反射向前方~个月终生向两侧个月终生向后方个月终生Landau 反射(头、躯干、髋伸展反射)~个月~年平衡反射俯卧位个月终生仰卧和坐位~个月终生膝手位~个月终生站立位~个月终生小儿神经反射的发育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若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不消失而该出现的反射不出现如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常为儿童患有脑瘫的佐证。 小儿运动功能发育头尾发育规律近端到远端的规律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

新生儿常见的神经问题及处理方法

新生儿常见的神经问题及处理方法新生儿是宝宝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阶段,他们的健康和发育成为了家庭最为关注的话题。然而,有时候新生儿可能会出现一些神经问题,这对于父母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担忧。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新生儿常见的神经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脑损伤 脑损伤可能是新生儿常见的神经问题之一。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分娩时过程中产生的窒息,或是其他引起脑部供氧不足的原因所致。脑损伤会对婴儿的认知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处理方法: 1.早期康复训练:对于患有脑损伤的新生儿,早期康复训练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带婴儿去专业的康复机构接受综合性的训练,促进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2.提供优质护理:为新生儿提供足够的抚触和亲密接触,这有助于增强婴儿的感官和情感发展。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规律,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促进婴儿的神经恢复。 二、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是指新生儿的肌肉紧张度不正常,可能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或松弛。这种问题可能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处理方法:

1.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肌张力异常的方法。婴儿可以通过疗程来改善肌张力,如按摩、拉伸、热敷等。 2.家庭护理:家庭环境对于婴儿的康复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在家中为婴儿提供适当的护理,如按摩、操纵、适度的身体运动等,以改善他们的肌张力问题。 三、神经发育迟缓 神经发育迟缓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婴儿在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上的发展不如同龄儿童。这可能与脑部发育异常或其他神经系统问题有关。 处理方法: 1.早期干预:对于神经发育迟缓的新生儿,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寻求专业的干预机构的帮助,如儿科医生、康复师等,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以促进婴儿的神经发育。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可以在婴儿的成长环境中创造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条件。例如,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与婴儿进行亲密的互动、提供丰富的玩具等。 四、肌肉协调障碍 肌肉协调障碍是新生儿常见的神经问题之一,表现为婴儿在运动、掌握技能等方面有困难。这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处理方法:

儿童康复治疗原则

儿童康复治疗原则 儿童康复治疗原则是指针对儿童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的疾病或障碍,通过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手段,促进其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以 下是儿童康复治疗的原则: 1.个体化治疗原则 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康复治疗时需要根据每 个孩子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孩子的身体情况、家庭环境、学习能力等方面,以便制定出最适合孩子的康复计划。 2.全面性治疗原则 儿童康复治疗应该是一个全面性的过程,不仅要针对患有特殊问题的 部位进行治疗,还要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健康。比如说,在进行脑损 伤康复时,医护人员不仅要重点关注受损区域,还要注意孩子其他器 官功能是否正常。 3.早期干预原则 早期干预是指在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尽早开始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在

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时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 孩子的发育,并减少后续治疗的难度和时间。 4.家庭参与原则 家长是儿童康复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 治疗过程,了解孩子的情况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在家庭中,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等方式来促进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 5.多学科合作原则 儿童康复治疗需要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包括医生、物理治疗师、职 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等。这些专业人员需要共同制定出最佳的康复 方案,并密切协作以确保孩子得到全面性和高质量的治疗。 6.患者自主性原则 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积极参与,提高自己主动性和积极性。医 护人员应该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慢慢地逐渐恢复身体和心理功能。 在康复过程中,家长和医护人员都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总之,儿童康复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合作以 及患者和家庭的积极参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以个体化、全面性、

早期干预

第一章早期干预概述 一.早期干预的渊源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补偿教育 早期干预的涵义:广义:学龄前儿童已经发现或未发现的障碍和缺陷实施的教育。医疗。营养。心理辅导。社会协助。家庭服务等综合服务。 狭义:是指对那些在身心发展某个或某些方面与普通儿童比较有明显障碍和困难的学龄前儿童所进行的养护,教育服务. 二.早期干预的对象1.对象年龄:0-6岁(0-28天新生儿期。28天到1岁乳儿去期,1-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2,对象种类:①残障儿童(人数多主体对象)盲聋智障脑瘫自闭症行为障碍等②高危儿童:受不良因素影响而容易发生残障的新生儿(12项指标只要占据一项就属于危险之中,两项就是艰险)12项指标:1母亲的年龄(越小龄或超大龄的母亲)2,母亲的营养(影响体重死亡脑细胞数量)3母亲孕期健康状况4母亲孕期使用有害胎儿的药物5母亲孕期期前后接触高放射性物质(染色体基因)6母亲吸毒酗酒7早产37周小于正常胎儿生长大于42周(270天)大于26周小于37周称为早产儿过期产儿42周以上8出生体重在正常范围以下男婴3.3正负0.4千克女婴3.2正负0.4千克低体重儿:出生不到一小时体重不足2500克超低体重儿:出生不到一小时体重不足100克9难产10有先天性遗传性宗族病史11先天儿童出生后有严重的外伤后重伤12后天儿童生长条件严重不足 三.早期干预的任务:儿童干预(主体任务)家庭干预波太奇计划1969年波太奇小镇针对0-6岁儿童中国有残疾人8000多万目前中国0-6岁的残疾人有167.8万人6-14岁246万 第二章早期干预的意义与依据 一.意义:1促进特殊儿童发展,是儿童已有的残障不再加重,还可以进行补偿,是残障对儿童的影响降到最低2服务于特殊儿童的家庭3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 二.依据:理论依据1器官用进废退说和功能补偿代替说2关键期理论罗根滋3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论(早期经验的作用4婴幼儿潜力研究理论实践依据法律依据(保障) 第三节早期干预的教育课程设计(核心任务) 一.设计步骤:①确定目标1以训练内容为导向2以儿童自身的需要为导向(12为思路)3将要学习的知识技能4现有水平5现有水平与实现目标之间的差距(345三个方面)②选择可以实现目标的活动③设计儿童的活动(核心主题进行具体的活动)④确定评估的评定方案(确定是否有进步是否有收获) 二.早期干预中的一般性(五大领域:感觉运动。语言,认知,社会性,自理能力)和特殊性课程 三.早期干预中的课程评估1全面评估儿童的发展2.评估儿童的进步而不是正常化与否。在评估早期干预课程时不能以儿童是否达到普通儿童的标准来评估课程的成效而应该着重考虑儿童通过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是否有进步,是否对儿童的整体发展有帮助,是否为儿童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做好了准备3.评估对象范围扩大。儿童学校家庭社区都要评估 第四节早期干预的发展趋势 我国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历史回顾和现状 历史:1985广州建立我国第一个智障儿童抚养院-至尼学校1986北京新运儿童养育院 现状:1.早期干预的结构人员设施方面的不足2.特殊儿童的发展与学习课程教材教法的不足 3.法律不足(早期干预的相关立法严重不足) 4.经费投入不足 发展展望(趋势)1.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变化.(全面的儿童发展观不强调分类的综合性早期干预理念)2.从单一部门工作到跨领域合作3从隔离到一体化(全纳,融合)4从儿童干预到家庭干预(核心任务) 早期干预工作的挑战性:1.年幼儿童难以配合2.教育特殊儿童自身的难度3.对技师的要求更高(针对于普通教师)4社会支持力量的薄弱 第二章早期干预中感觉运动功能的培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急预案及程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急预案及程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简称HIE)是指由于胎儿或新生儿在妊娠、分娩或新生期发生氧供应不足或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脑损伤。早期的紧急干预和恰当的处理措施对预防和减轻脑损伤至关重要。下面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提前准备:医疗团队应提前进行培训和演练,熟悉包括监测设备、药物、设备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2.识别病情:护士和医生应注意新生儿的异常表现,如突然的倦怠、呼吸困难、发绀、抽搐、肌张力异常等,尽快识别可能存在的缺氧缺血病因。 3.快速复苏:在发现病情紧急时,应立即呼叫重症科和儿科医生,同时进行快速复苏措施,包括通气、复苏药物的应用和有需要时的胸外心脏按压。 4.监测和检查:在复苏过程中,医疗团队应对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进行实时监测,以调整治疗和判断复苏效果。此外,应进行血气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颅脑超声等检查,以评估患儿的病情。 5.转运:在稳定患儿病情后,应迅速将其转至儿科重症监护室,以继续治疗和监测。 应急程序:

1.急救准备:医疗团队根据新生儿高危因素,在产房或新生儿科内设 立一个快速反应和急救装置,包括呼吸机、复苏药物、吸引器、胸腔穿刺 器等。 2.简明有效的通气措施:应迅速使用面罩和灌注袋为患儿通气,同时 确保气道通畅。 3.快速心肺复苏:如果患儿没有自主呼吸或心跳停止,应及时通知重 症科和儿科医生,按照BLS(基本生命支持)和ACLS(高级生命支持)指 南进行心肺复苏。 4.评估和监测:医疗团队应通过观察心率、呼吸、皮肤颜色和肌张力 来评估患儿的病情,并根据需要进行血氧饱和度和血糖水平监测。 5.药物应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专业医生的指导,给予适当的药物,如肾上腺素、氨茶碱、肌松剂等,以维持循环和呼吸。 6.颅脑超声和血液检查:在复苏过程中,应进行颅脑超声和血液检查 以诊断和监测脑损伤的程度。 7.稳定后转运:在患儿病情相对稳定后,应尽快将其转运至儿科重症 监护室或专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继续监测和治疗。 在实际操作中,医疗团队应密切合作,并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和 预后,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并在必要时请教专家意见。此外,多次评估复 苏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是确保患儿最佳抢救效果的关键。

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100例我科诊断明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干预组及对照组),10d时比较两组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12个月时比较两组婴儿体格发育指标(身长、体重及头围)及应用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CDCC)进行测试。结果10d时早期干预组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时两组婴儿身长、体重及头围无明显差异(P>0.05),而早期干预组患儿在智力发育商数(MDI)及运动发育商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积极促进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能和运动发育,家庭式早期干预教育简单可行且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标签:早期干预;缺氧缺血性脑病;发育 过去的几十年,围产医学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神经发育的伤残率仍较大,主要是脑瘫、精神发育异常,运动发育障碍,社交、适应能力低等,而早期干预用于发育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5~6岁以前,特别是3岁以内小儿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有望使这些儿童的智能及运动能力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1],为探讨早期干预对围产期窒息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将本院新生室100例足月产HIE患儿分为两组(早期干预组及对照组),追踪其发育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度》[2]诊断明确的足月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评分及疾病临床分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按照新生儿HIE正规治疗方法,包括一阶段常规治疗(三支持、三对症),二阶段:内环境稳定基础上选用营养脑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生长药物治疗,三阶段:后期高压氧疗法、序贯保脑药物治疗。 1.2.2早期干预组即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干预治疗 1.2.2.1住院期间由医生、护士及保健人员组成专业早期干预团队,针对生命体征平稳的HIE患儿进行听觉刺激、视觉刺激、触觉刺激以及前庭运动适当刺激;其中听觉刺激包括播放音乐、唱歌、和新生儿对话等,视觉刺激包括给新生儿看颜色鲜亮和移动的东西;触觉刺激包括:新生儿抚触、按摩及姿势更换等。

脑瘫宝宝家庭训练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脑瘫宝宝家庭训练操: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如果宝宝有脑瘫的高风险,家长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高度焦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二是因为不了解脑瘫,对这种疾病缺乏警惕性,使宝宝延误诊治,失去了康复的最佳时机。光焦虑不行,不重视也不行,为了宝宝更好地康复,要从了解脑瘫开始。 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胎儿、婴幼儿期脑受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的障碍,活动受到限制,如有的宝宝5~6个月不会翻身、不会伸手够物; 7~8个月不会坐,或坐的姿势不正常,不能扶着站立;9~10个月不能扶着迈步,不能爬。宝宝一旦形成脑瘫,2岁以后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症状,预防肌腱挛缩、骨关节变形等继发性损伤,但很难完全康复到正常。 宝宝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脑瘫? 脑瘫是宝宝在婴幼儿期因为脑损伤引起的,那什么疾病可能引起脑损伤?最常见的就是早产儿,因为出生时脑发育和身体发育都不成熟,早产宝宝更容易出现脑损伤,脑瘫宝宝将近半数都是早产儿。另外,颅内出血、严重低血糖、脑膜炎等也可能引起脑损伤,导致脑瘫,还有少数脑瘫宝宝是先天性疾病引起的。 早期干预,父母参与很关键 脑瘫的早期干预很重要,越早干预,效果越好。一个原因是婴儿早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6个月时,大脑重量增加为出生时的2倍,在这个时期,大脑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通过干预可以使受伤的大脑得到功能代偿。另一个原因是家庭生活几乎是婴儿生活的全部,脑功能的发展是先天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有脑损伤的宝宝,父母是否参与干预是预防脑瘫的关键。 家庭早期干预——做体操 早期干预是在促进宝宝情感、认知和语言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1~6个月可以做按摩和被动运动(体操)。家庭在早期干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在家可以做的促进宝宝主动运动发展的方法。 1~2个月 引导宝宝俯卧抬头在吃奶前1个小时,空腹、觉醒的状态下进行,俯卧的床面要平坦、舒适,但是不要太软。用语言和玩具引导宝宝抬头。每次训练10分钟,每天训练4~6次。还可以和宝宝面对面训练。让宝宝俯卧在妈妈身上,固定好宝宝的上臂和手关节,让他保持支撑位。为促进宝宝更好地抬头,妈妈可以和宝宝说说话,给他唱唱歌,引导宝宝伸手抚摸妈妈的脸。 拉坐促进头竖立宝宝2个月以后开始训练,握住宝宝的前臂,把他慢慢拉起来,使他的上身上抬45°~90°,慢慢前后活动。 3~4个月 翻身用玩具诱导宝宝翻身,帮助宝宝翻身时,妈妈的一只手握住宝宝的小手,另一只手在宝宝的肩部轻轻向对侧推,直至宝宝变为侧卧位,完成由头、颈、躯干到骨盆的翻身过程。每天至少练习7~8次。 平衡训练拿一条被单,让宝宝仰卧在被单上,爸爸妈妈分别抓住被单两头左右摇荡,这样有助于缓解宝宝的肌肉紧张,促进平衡机制的建立。此外,平衡训练中还包括在俯卧位头部上抬以保持中立、用肘支撑进行左右重心的移动等动作的训练。每天进行2~4次。 手口协调性训练让宝宝仰躺着,帮助他用双手抓住双脚,举至下巴处。 抓握训练无论宝宝仰躺着、用肘支撑趴着,还是靠坐在妈妈怀里,都可以进行抓握训练。训练时,将玩具放在中线的位置,宝宝的头保持在中立位,引导宝宝上肢向前伸出,手指分开抓握玩具。开始时,可将玩具放置在宝宝容易够到的地方,以后逐渐变换位置。每天

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应用V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V 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进行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通过对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病史采摘,根据V ojta评价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采用V ojta疗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结果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60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中,17例患儿完全康复,其余43例患儿的运动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应用V oj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标签: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V ojta疗法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德国学者V ojta提出的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多用于1岁以下的婴儿,对那些有脑损伤病史、有发育障碍、有脑性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但又不能确切地诊断为脑瘫,而将来又有可能发生脑瘫的危险儿,出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而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1]。 V ojta疗法是针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及脑性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为起因的运动异常的治疗技术[2]。目前笔者所在科室对中枢性协调障碍儿采用了V ojta 法进行诊断和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儿,年龄1~12个月,采用V ojta七种姿势反射进行诊断[3],共分四度,极轻度:异常姿势反射1~3种(21例);轻度:异常姿势反射4~5种(18例);中度:异常姿势反射6~7种(16例);重度:异常姿势反射7种伴有肌张力异常(5例)。 1.2 方法对60例患儿采用药物配合V ojta法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治疗时按小儿的神经系统运动发育顺序及规律,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的规律进行。根据小儿脑瘫的类型、程度、部位,选择V ojta法的反射性俯爬R-K和反射性翻身R-U的2~3种合适的手技,每种手技都要左右各做一次,每次3~5 min,2~3种手技共需20~30 min。年龄小、体质差者选2种手技,治疗10~15 min,间隔 2.5~3 h做1次,每天做3~4次,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需3~4个疗程[4]。对于上半身运动障碍明显的患儿,如抬头差,不能用肘支撑可选R-K1变法。对于下半身障碍明显的患儿如骨盆带抬高较差,下肢硬直及交互运动不能进行或不完善可选R-K2。对于年龄小,不会翻身的患儿,同时伴有头背屈、肩前屈、腹肌无力、下肢内收交叉,尖足的患儿可选R-U1。对于年龄偏大、抬头困难为诱发躯干立直(抬头)和进一步翻身可选R-U2。 2 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继续采用V ojta七种姿势反射进行疗效诊断,60例患儿姿势反射及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其中极轻度为20例;轻度为15例;中度为7例;重

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在药物神经节甘脂钠和高压氧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新生儿期抚触、婴儿期视听及运动训练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对照组用高压氧+脑蛋白水解物治疗,共40例,高压氧+神经节苷脂钠+新生儿期抚触、婴儿期视听及运动训练共45例。结果早期干预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 6.67%,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1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新生儿期抚触、婴儿期视听及运动疗法辅助神经节甘脂钠与高压氧联合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显著,是HIE较理想的治疗措施。 标签:早期干预;神经节甘脂钠和高压氧;运动疗法;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1.前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ehmie encepha i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1]。临床上一系列脑病的表现,在围生期足月儿脑损伤中比较常见,HIE严重者大多死于病发早期,幸存者也多有如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及癫痫等神经系统损伤后遗症。因此,如何在新生儿早期正确处理HIE是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界对HIE的治疗方法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索。现在治疗方面都把神经节苷脂当作首选用药,因为它对脑部发育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是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能提高血氧分压,改善脑组织的供氧,近年来也被广泛用于治疗HIE。神经节甘脂和高压氧被联合应用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频频被报道,如马晓欣[2]等在探索HIE最佳疗法时,施用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的方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疗效观察,其效果明显高于单用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郭翠平[3]等的研究也证实了神经节苷脂联合高压氧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效果和后遗症方面都显著高于常规治疗。但治疗后后遗症隐患仍是一个瓶颈。我院在2009.1-2011.6期间确诊为HIE的45例患儿采取新生儿期抚触、婴儿期视听及运动训练来配合GMI和高压氧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2 对象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125例HIE患儿为2009年1月一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病例。将所有HEI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诊断标准与临床分度参照中华医学会新生儿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Ⅲ。治疗组45例,男27例,女18例,胎龄(39.34±1.4)周,出生体重( 3.387±0.112)kg,轻度8例,中度31例,重度6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胎龄(39.3±1.3)周,出生体重(3 .454±0.123)kg,轻度6例,中度29例,重度5例。2组患儿各方面(出生年龄、NBNA评分、身体质量及性别)在统计学上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 2.2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压下吸氧,控制惊厥,纠正水与电解质、酸碱、血糖紊乱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脑蛋白水解物联合高压氧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中加上高压氧+神经节苷脂钠+新生儿期抚触、婴儿期视听及运动训练:其中神经节苷脂钠采用20 mg/d,高压氧治疗1次/天,治疗7-10 d;暂停2周后再予相同治疗,一般3~4个疗程,持续到新生儿期后;新生儿期抚触、婴儿被动操、视听训练(部分为指导家长完成),2-3个月有早期表现者加以运动疗法(主要为V ojta疗法、Bobath疗法)。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1月接收治疗的9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状况。结果护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运动和智力发育指数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总发育商状况(DQ)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方式可有效控制此疾病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对患者预后状况有改善作用,患者存活率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ognosis of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Methods 90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from April 2012 to November 2014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number,and each group was 45 cases.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different nursing mode,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give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Clinical condi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for 6 months,exercise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in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DQ after nursing in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can use for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can well control sign and clinical symptom of neonatal,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neonatal and enhance survival rate.It has grea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Newborn;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Prognosis 缺氧缺血性脑病可简称为HIE,此疾病属于临床中新生儿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新生儿围生期出现窒息所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性的破坏,这也是引发新生儿癫痫、智力低下、脑瘫的主要原因,此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报告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HIE的预后效果较为理想,对新生儿的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可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1]。为证实此观点,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9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