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有疗效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有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新

生儿在围产期(指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是因

在围生期出现窒息从而导致新生儿的脑部出现缺氧缺血性的损伤,包含神经病变

和病理生理病变,部分的患儿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截止到目前

为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造成新生儿和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

现阶段要加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重视程度,通过提高预防和加强治疗的

方式来避免因脑损伤造成的死亡和损伤。

婴儿期指一岁以内的小儿,因此在一岁以内的小孩,任何导致婴儿缺氧的因

素都可能会引起婴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这里面主要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它的核心是缺氧,缺氧新生儿它分为生前生时和生后,生

前缺氧的主要因素是包括,孕母胎盘和胎儿,孕母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孕母

有妊高症孕母有糖尿病,孕母严重的营养不良,胎盘的因素,胎盘功能不成熟胎

盘过小,脐带受压脐带打劫脐带过长,脐带过细导致胎儿缺氧,胎儿本身的原因,有严重的心脏病,胎儿有严重遗传代谢病,也导致生前新生儿缺氧,生后和生时

的新生儿缺氧,也会导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生时新生儿缺氧可能是生前新

生儿,胎儿缺氧的一种延续,也可能是在分娩时因为复苏,不及时或者复苏的措

施不得当,或者复苏效果不良引起,新生儿呼吸循环抑制,导致缺氧引起脑损伤,生后新生儿的缺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几率比较小,主要可能的因素发生误

吸或者喉梗阻,或者呼吸道的异常,导致新生儿生后缺氧缺血引起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脑血流分布不平衡。

缺氧缺血时,全身血流重新分配,血液优先供应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脑、肾上

腺等。尽管脑血流量增加,但并非脑内各区域的供血都均匀增加,首先保证代谢

最旺盛的部位,如基底核、丘脑、脑干和小脑等,而在脑动脉终末供血区域仍然

是血流分布最薄弱部位。因此,一旦体内的代偿机制丧失,使脑血流量减少,脑

动脉终末供血区域将最先受累,故足月儿易发生矢状旁区损伤,早产儿易发生PVL。第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不完善。正常来说,我们的脑血流具有自动调节

的功能,但是新生儿的自主调节范围较少,即便是较为轻微的血压波动也会出现

脑部过度灌注或者是缺血的情况。在缺氧缺血情况出现的时候,将会导致脑血管

的自动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形成被动性的脑循环,也就是说脑血液灌注随全身血

压的变化而波动,若血压增高,可因脑血流的过度灌注而发生出血,若血压下降,可因脑血流的减少而发生缺血性脑损伤。第三脑组织代谢改变。葡萄糖是脑组织

能量的主要来源,在缺氧的时候脑组织的无氧酵解将会增加,组织当中的乳酸会

出现堆积的情况,ATP将会减少,细胞膜上因分子减少将会出现功能不足的情况,导致钠离子和钙离子进入到细胞内,从而导致脑组织出现毒性脑水肿的情况,严

重的时候还会发生坏死和凋亡的情况。

目前临床中多是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以及亚低温的方法进行治疗,本次

重点介绍亚低温的治疗方法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中的治疗成效。亚低温治疗

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诱导体温下降,在足月生产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疾

病治疗中较为广泛,其作用机制为通过降低新生儿的体温来降低脑组织的基础代谢,从而对新生儿的神经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压低温治疗中有几个关键

点需要注意:第一需要重视亚低温治疗的时机选择。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新

生儿,一旦发现临床症状,要及时的进行亚低温的治疗,确保对脑组织进行有效

的保护,通过头部和全身的低温治疗显著的减少新生儿的脑损伤危害。第二要加

强对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一般来说需要将脑温控制在32-34℃,在治

疗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观察新生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将脑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因温度的过高过低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造成影响。第三需要重视亚低温

治疗的降温部位。在临床中一般是采用头部或者是全身方式的亚低温对新生儿缺

氧缺血性的脑损伤进行治疗。通过头部亚低温的状况能够促使新生儿的脑温控制

在较为理想的水平,采取全身亚低温的治疗方式也会有效的控制新生儿的脑温,

但是全身亚低温则会导致新生儿发生硬肿症的情况,而头部亚低温的治疗则能够

有效的规避此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建议临床中可以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头部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除此之外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过程中,临床的医护人员

要熟练的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机制,严密的管控新生儿在治疗中各项生命体征,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措施。另外还要严格的控制亚低温治疗的时间,

在治疗结束之后需要缓慢的复温,时间要控制在五个小时之内。

总而言之,亚低温治疗最适宜是在生后六个小时之内进行,越早越好,且亚低温治疗复温后至少严密临床观察24个小时。

总的来说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还需要通过早期的预防和干预从而减少伤亡的发生。对HIE的新生儿,待病情稳定后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早进行智能与体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有疗效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有疗 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新 生儿在围产期(指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是因 在围生期出现窒息从而导致新生儿的脑部出现缺氧缺血性的损伤,包含神经病变 和病理生理病变,部分的患儿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截止到目前 为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造成新生儿和小儿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 现阶段要加强对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重视程度,通过提高预防和加强治疗的 方式来避免因脑损伤造成的死亡和损伤。 婴儿期指一岁以内的小儿,因此在一岁以内的小孩,任何导致婴儿缺氧的因 素都可能会引起婴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这里面主要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它的核心是缺氧,缺氧新生儿它分为生前生时和生后,生 前缺氧的主要因素是包括,孕母胎盘和胎儿,孕母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孕母 有妊高症孕母有糖尿病,孕母严重的营养不良,胎盘的因素,胎盘功能不成熟胎 盘过小,脐带受压脐带打劫脐带过长,脐带过细导致胎儿缺氧,胎儿本身的原因,有严重的心脏病,胎儿有严重遗传代谢病,也导致生前新生儿缺氧,生后和生时 的新生儿缺氧,也会导致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生时新生儿缺氧可能是生前新 生儿,胎儿缺氧的一种延续,也可能是在分娩时因为复苏,不及时或者复苏的措

施不得当,或者复苏效果不良引起,新生儿呼吸循环抑制,导致缺氧引起脑损伤,生后新生儿的缺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几率比较小,主要可能的因素发生误 吸或者喉梗阻,或者呼吸道的异常,导致新生儿生后缺氧缺血引起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脑血流分布不平衡。 缺氧缺血时,全身血流重新分配,血液优先供应一些重要器官,如心、脑、肾上 腺等。尽管脑血流量增加,但并非脑内各区域的供血都均匀增加,首先保证代谢 最旺盛的部位,如基底核、丘脑、脑干和小脑等,而在脑动脉终末供血区域仍然 是血流分布最薄弱部位。因此,一旦体内的代偿机制丧失,使脑血流量减少,脑 动脉终末供血区域将最先受累,故足月儿易发生矢状旁区损伤,早产儿易发生PVL。第二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不完善。正常来说,我们的脑血流具有自动调节 的功能,但是新生儿的自主调节范围较少,即便是较为轻微的血压波动也会出现 脑部过度灌注或者是缺血的情况。在缺氧缺血情况出现的时候,将会导致脑血管 的自动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形成被动性的脑循环,也就是说脑血液灌注随全身血 压的变化而波动,若血压增高,可因脑血流的过度灌注而发生出血,若血压下降,可因脑血流的减少而发生缺血性脑损伤。第三脑组织代谢改变。葡萄糖是脑组织 能量的主要来源,在缺氧的时候脑组织的无氧酵解将会增加,组织当中的乳酸会 出现堆积的情况,ATP将会减少,细胞膜上因分子减少将会出现功能不足的情况,导致钠离子和钙离子进入到细胞内,从而导致脑组织出现毒性脑水肿的情况,严 重的时候还会发生坏死和凋亡的情况。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体会与分析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体会与分析 背景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对婴儿的神经发育和智力发展产生影响。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并改善病情。 护理体会 护理前准备 在进行亚低温治疗前,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 1.检查婴儿的生命体征,确保其身体状况稳定。 2.检查婴儿的I级护理级别,确保婴儿有充足的氧气和营养供应。 3.在治疗前与医生沟通,了解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 护理过程 亚低温治疗需要进行72小时,持续的过程中需要护士全天候监护婴儿的生命体征,包括: 1.监控婴儿的体温,保持体温在32-34℃之间,并及时调整体温。 2.监测婴儿的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3.注射预防性抗生素,预防感染。 4.给予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除此之外,护士还需要关注婴儿的情绪变化和肌张力变化,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定期记录和报告病情。 护理后处理 亚低温治疗结束后,护士需要做好后续护理工作,包括: 1.监测婴儿的生命体征,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2.检查婴儿的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风险。 3.给予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帮助婴儿恢复体力。

分析讨论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项复杂的治疗过程,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配合和协作。护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做好全方位的护理工作,确保治疗效果。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细心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婴儿的生理和心理有一定的影响,护士需要 仔细观察婴儿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2.安全第一:治疗过程中需要注射药物,调整体温等操作,护士需要注 意婴儿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3.沟通交流:与医生沟通,及时将病情、变化和意见反馈给医生,与家 属沟通,了解情况和要求,避免沟通不畅引起的不必要误会。 4.合理安排:治疗过程长达72小时,护士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 息时间,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以更好的服务于婴儿和家属。 综上所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过程中,护士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需要全程保持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确保治疗效果,为婴儿的健康和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新生儿缺氧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生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HIE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并且是我国伤残儿童重要病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活产婴1 800万~2 00 0万,窒息发生率为13.6 %,在窒息患儿中,发生不同程度伤残者为15.6 %,每年约有30万残疾儿童出现[1]。重度窒息约有60 %~80 %发生HIE,其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约为30 %~40 %[2]。本文就HI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1 发病机制 1.1 缺氧缺血时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导致脑损伤 新生儿脑组织代谢最旺盛,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50 %。脑在缺氧缺血时,细胞内氧化代谢障碍,此时只能靠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能量,糖酵解作用增加5~10倍,大量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乳酸在脑细胞内堆积,致脑细胞内的酸中毒和脑水肿发展快而且严重。缺氧时,脑细胞的ATP和磷酸肌酸很快减少,使细胞能量来源不足,致细胞膜离子泵功能受损,不能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差。K+、HPO4-和Mg2+自细胞内渗出,Na+、Cl-、Ca2+和H2O进入细胞内,脑细胞肿胀,代谢障碍,造成神经元细胞损伤、凋亡和死亡[3]。 1.2 缺氧缺血时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脑损伤 缺氧缺血可导致脑血管周围的星状细胞水肿和血管内皮水泡样肿胀,使管腔变狭甚至闭塞。脑血流恢复后,血液仍不能流至这些缺血区,造成脑实质不可逆损害。此外,缺氧使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破坏,脑的小动脉失去对灌注压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反应能力,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当血压降低时,脑血流灌注量减少,导致动脉边缘带的缺血性损害,称作分水岭梗死[4]。 1.3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导致脑损伤 谷氨酸是脑细胞中最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EAA)。当缺氧缺血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大量谷氨酸,而且伴有谷氨酸的回摄取机能受损致再摄取能力降低,使突触间隙内谷氨酸大量堆积,谷氨酸不仅自身可引起神经元的坏死,而且诱导Na+和Ca2+内流,当过度激活突触后的谷氨酸受体时,造成细胞肿胀、凋亡甚至坏死[5]。 1.4 自由基导致脑损伤 神经组织的细胞膜是以双分子层的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为骨架,多价不饱和双键易受到自由基的攻击,引起脂质过氧化损害,生成有毒的脂质自由基(LOO-)和脂质过氧化物。脑缺氧缺血达到一定程度的时限时,恢复血供反而加重病情。这意味着脑损伤不仅发生于缺氧缺血当时,而且在恢复供氧及侧支循环重建后,使脑损伤症状加重,这种现象称为再灌注损伤,是由于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的结果[6]。再灌注致脑损伤过程中,一般认为不完全性缺血脑损伤较完全性缺血更严重。脑缺血灌注损伤的程度与再灌注前脑缺血时间有关,脑缺血30 min后再灌注大部分是可逆的;若缺血60 min后再灌注,则可加重损伤,甚至向不可逆的方向发展。再灌注后2~3 h为最严重时期,以后则下降[7]。Vannucci等[8]指出,由于缺氧缺血时自由基大量产生,可导致脑组织生物膜裂解,血脑屏障破坏和脑水肿加重而加重脑损伤。一氧化氮(NO)是目前人们非常关注的一种简单的且不稳定的自由基,是一种无色微溶于水的气体,易被氧化破坏,形

2022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全文

2022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可显著改善神经发育结局,已经成为新生儿HIE常规治疗手段。随着临床研究和实践不断进展,亚低温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使更多的HIE患儿受益,但不同医院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lE临床管理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促进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优化管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2022 ,适用于出生胎龄≥35周的新生儿HlE患者。 亚低温治疗是指采用物理降温,使体核温度维持在30~35 o C r以达到治疗目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 HIE )的亚低温治疗是指采用主动降温的方法,使体核温度降低到33.0-34.0 o C z并维持72 h ,然后缓慢复温,以达到神经保护效果。国际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不仅能够显著降低HIE 患儿的病死率,同时可降低存活者不良神经发育结局和脑瘫的发生率,随访到学龄前期亚低温治疗的保护效果仍然存在。亚低温治疗已经成为新生儿HIE常规治疗手段,2021年的调查研究提示中国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开展率仅有54% ,英国和加拿大的研究提示各医疗机构亚低温治疗的纳入标准、实施方法等也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化我国新生儿HIE

亚低温治疗实施,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成立了新生儿HIE亚低温治疗临床管理规范专家组,广泛征求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2022 Γ (简称本共识X本共识通过近1年的研讨制定,读者范围包括从事儿科、新生儿、围生医学的医护人员。本共识的适用人群为出生胎龄≥35周的新生儿HlE患者。 一、亚低温治疗的实施 L亚低温治疗方法:已经发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均采用设计合理的控温设备进行亚低温治疗,分为全身亚低温和选择性头部亚低温联合全身轻度降温。5项临床试验采用全身亚低温,2项采用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相比选择性头部亚低温,全身亚低温操作更为方便,尚无证据表明哪种降温方式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更好。有少数研究采用简易降温方法包括风扇、冷水袋、冷胶袋,低温相变材料等进行亚低温治疗,该方法虽然操作简单、费用低,但温度波动大,可发生体温过低或降温效果不理想。Meta分析显示采用简易降温方法进行低温治疗可降低出院前和6~24月龄的病死率,降低出院前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简易降温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仍然需要设计更合理、样本量更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支持,不建议使用简易降温方法治疗新生儿HIE o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者没有高技术控温设备可用的情况下可作为供选择的方法。 推荐1 :优先推荐采用控温设备开展亚低温治疗,简易低温治疗仅作为不

低温疗法概述

低温疗法概述 低温疗法: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根据治疗温度的不同,分为深低温治疗、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等。 近几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 临床深低温治疗的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低温在心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但体温低于28℃时,常诱发心律失常、凝血机制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从80年代起,深低温已很少应用,80年代末,研究发现脑温下降2~3℃(亚低温)对缺血性脑损伤也有保护作用,且无深低温所致的各种并发症,使低温治疗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近几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脑出血病人,取得了令人嘱目的研究成果,1996年Metz对一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冰毯机体表降温,结果10例中有7例恢复伤前的正常状态,认为低温(32.5-35℃)可降低颅内压;同年Reith对39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脑卒中后及时降低体温有助于减少病死率。 亚低温疗法疗效 研究发现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细胞内钙超载,增加神经元泛素的合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少脑梗死的面积、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研究还发现低温对血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和血糖无影响,对实验动物心、肺、肾、小肠也未见病理性损害,说明低温并不增加其他组织器官的损害。临床上亚低温疗法主要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脑缺血、复苏后脑病、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中枢性高热等症。一般说来,颅内压增高伴有躁动不安、体温升高、抽搐、去大脑强直等现象,GCS7~8 分以下为适应症。自主呼吸停止经抢救仍未恢复者,一般不主张亚低温治疗。 医学原理 亚低温治疗是神经内科疾病治疗手段之一,运用条件已成熟。在脑卒中的治疗中,以全身或局部体表降温术和中度低温较为常用,我科已开展大面积脑梗塞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结合微侵袭颅内血肿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和亚低温结合持续静注尼莫通治疗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临床应用研究.临床脑炎高热昏迷和中枢性高热等患者均可运用亚低温治疗,可望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疗效。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可达57%;其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高至30%。近年来,亚低温疗法(降低脑温2―4℃)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新生儿如出现新生儿窒息,应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快速降温。治疗时间约为72小时.

新生儿重度HIE能治好吗,治疗方法

新生儿重度HIE能治好吗,治疗方法 新生儿重度HIE(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脑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将对幼儿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永久残疾。 治疗方法: 1.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在HIE早期发现后,应迅速降低宝宝体温,保持血氧含量正常。通过提高血压、纠正酸中毒、输液、使用支持性呼吸等方式来增加宝宝的氧气供应。 2.维持正常的血流和血压:必须保持宝宝良好的血流和血压,使充足的氧气输送到脑部。通过间断性低级别CPAP(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充分的支持性康复治疗,帮助宝宝恢复到正常的氧气水平。 3.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适当药物可以控制充血、高血糖和高血压,从而减轻HIE导致的脑损伤。包括利尿剂、抗生素、充血缩血管药和脱氢醛酸等。 4.使用低温疗法:低温疗法通常被认为是治疗HIE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全身低温和局部低温。有效的低温疗法可以有效保护宝宝的脑部组织,减轻脑损伤,从而预防或缓解HIE 症状。 注意事项: 1.尽早诊断:在宝宝出生后,及时进行检测并进行合理的诊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轻病情,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2.饮食调养:营养不良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医生会建议你提供高营养的食物和治疗期间适当的饮食来保持宝宝健康。 3.定期复查:在治疗期间定期跟踪检测HIE病情的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保持耐心:治疗HIE需要长时间治疗,需要家长耐心等待宝宝的康复。在治疗期间家长应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宝宝积极应对疾病,加速康复的速度。 总之,新生儿重度HIE的治疗需要医生、家长和宝宝的共同努力。及早诊断和治疗,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低温疗法,以及良好的护理和照顾,都可以减轻病情并帮助宝宝更快地恢复健康。 新生儿结肠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新生儿结肠炎是指新生儿出现结肠黏膜的炎症,表现为肠道功能紊乱、便秘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引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受到缺氧和缺血的影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重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会给患儿的 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智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等后遗症。在治疗方面,亚低温治疗仪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将患儿体温降至32~34摄氏度并保持48~72小时,来减缓脑损伤的进程,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和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率。本文将对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 导。 一、亚低温治疗仪的原理 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通过对新生儿进行低温治疗来减缓脑组织损伤的设备。其治疗原 理主要是通过将患儿的体温降低至32~34摄氏度,维持48~72小时,从而减缓脑损伤的进程,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最终 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亚低温治疗仪需要严格控制患儿的体温,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安全。 二、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降低死亡率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死亡率。一些研究表明,采用 亚低温治疗仪治疗HIE患儿的死亡率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有所降低,其中一项回顾性研究 显示,接受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儿。亚低温治 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死亡率。 2. 减轻严重后遗症的发生 除了降低死亡率外,亚低温治疗仪还能够减轻患儿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由于亚低温治 疗能够减缓脑损伤的进程,降低脑代谢率,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使得患儿出现严重 后遗症的风险明显降低。一些临床研究显示,接受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在随访时智力和 运动功能的发育情况要优于未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儿,说明亚低温治疗能够减轻患儿严重 后遗症的发生。 三、亚低温治疗仪的局限性和不足 虽然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 不足之处。亚低温治疗对患儿的适应症和治疗时机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在患儿出生后尽快 进行治疗,并且需要排除一些禁忌症,这就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亚低温治疗需要严格控制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体会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儿童医院、新生儿一区;广西柳州545001)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由于是指由于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病死和慢性神经系统 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1] ,我国新生儿 HIE 发生率约为活产儿的3‰~6‰,其中 15%~20%的HIE患儿在新生儿期内病死,存活者中 20%~30%可能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 后遗症。因此对HIE 患儿的神经保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多项研究[2-5]证明,全身 亚低温疗法能有效降低HIE患儿病死率改善其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是目前最值得推广的神经 保护措施。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对25例患儿行全身亚低温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6]:(1)生后6 h以内,越早越好。(2)胎龄≥35周,体重≥1800g。(3)有围产期窒息的证据,至少满足下列一项:①生后10minApgar评分≤5分);②脐带 血或生后1 h内动脉血/静脉血/毛细血管血血气分析pH<7.0或BE≤-12 mmol/L;③生后10 min仍需机械通气或正压通气。(4)生后6小时内有中到重度HIE表现,如惊厥、不同程度的 意识障碍、自主活动减少、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多器官损伤。aEEG脑功能监测异常。符合入选标准患儿25例;男14例,女11例;胎龄36+3W~40+2W;出生时间1~ 6小时;出生体重2500g~3800g;生后10minApgar评分≤5分10例,6~8分15例;均有中 到重度的HIE临床表现。 1.2 亚低温治疗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治疗,采用医用控温仪BLANKET ROL超级恒温系统,通过热传导器降低患儿的体温或将患儿体温维持在某一定值。将患儿 置于垫有柔软床单的控温毯中,头部放置在垫有柔软毛巾的降温帽上,直肠温度探头插入直 肠5cm左右,并固定在大腿一侧,皮肤温度探头固定于腋窝处。设置目标温度33.5~34℃, 启动控温仪,逐步降温。通过心电监护仪对每位患儿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前后进行生命体征 监测,做好记录。常规治疗72h后遵医嘱停止亚低温治疗,采取辐射床加温方法逐步复温, 复温期间直肠温度每2h升高不超过0.5℃[7]。 1.3 结果本组全身亚低温治疗时间60~72h,经治疗,20例患儿病情好转出院,5例患儿因诊断重度HIE,并发症多,预后不良,家长放治疗。 2.护理 2.1体温的监测一般要求在1~2 h内达到亚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33.5~34℃ ),达到亚低温 治疗的目标温度后转为维持治疗72 h,72 h后撒除降温帽或降温毯,仍持续监测直肠度,调节 箱温至室温,每小时上调0.5℃,避免因复温过快而出现如凝血功能障碍、反跳性高血钾和 低血容量休克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4h复温至36-36.5℃以后维持这一温度72 h。 亚低温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温度的控制,确保疗效的同时避免体温过低形成硬肿。连 续监测皮肤、直肠温度:开始每15 min记录1次,直至达到目标温度后1 h,然后每2 h记 录1次。监测新生儿体温低于或高于目标温度1℃以上或新生儿出现烦躁、颤抖等应通知主 治医生处理。 2.2生命体征监测亚低温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监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及 血压等情况,降低血压下降、心率过慢等症状的发生。如果新生儿存在持续低氧血症(经过积 极呼吸支持治疗后,SaO2 仍低于80%)或持续低血压(积极支持治疗和予血管活性药物后,平 均动脉压仍低于35 mmHg),应考虑停止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期间,患儿心率可能会降至90次/分以下,如果心率持续降低或出现心律失常,应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研究现状

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研究现状 摘要:新生儿脑病是发生于围产期或出生后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其常见症状包括癫痫、肌张力障碍和智力低下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亚低温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亚低温疗法在新生儿脑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护理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的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脑病;亚低温疗法;护理研究 Abstract: Neonatal encephalopathy is a serious neurological disease that occurs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or after birth, with common symptoms including epilepsy, muscle tone disorders, an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level, hypothermic therapy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s an innovative treatment metho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hypotherm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encephalopathy and its current nursing research, 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nursing of hypothermic therapy for neonatal encephalopathy. Keywords: Neonatal encephalopathy; Hypothermic therapy; Nursing research 一、引言 新生儿脑病是指发生于围产期或出生后的一种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包括缺氧缺血、感染、毒素和代谢障碍等。新生儿脑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癫痫、肌张力障碍和智力低下。该病对新生儿的生命和发育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亚低温疗法是一种在新生儿脑病治疗中采用的创新性疗法。该疗法采用低温降温的方式,将新生儿体温降至32~34℃,以减缓脑细胞的代谢,从而减轻缺氧缺血等因素对脑细胞的损伤。亚低温疗法在治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使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使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和护理 摘要】总结了应用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度窒息复苏后新生儿的相关护理措施,护 理重点为治疗期间维持目标体温的稳定,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持续心肺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加强全身皮肤护理。认为亚低温疗法作为新的 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方法,虽有一定的风险,但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亚低温疗法的适应症与体温控制,严密观察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制 定完善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护理患者,提高亚低温疗法的成功率,降低风险。结果:本组新生儿重症窒息12例,治愈8例、好转2例、死亡1例,未出现1 例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性脑病;亚低温;护理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46-0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发病率约为活产儿的1‰~8‰,其中10%~20%在 新生儿期死亡,存活者中25%~30%可留有远期神经发育后遗症[1]。新生儿窒息为 新生儿最常见症状,也是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亚低温疗法是一种 以物理方法将患者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一般将28~35℃划为亚 低温的范畴,但由于32℃以下低温在临床上可能带来许多并发症,故通常使用32~35℃亚 低温治疗。亚低温对脑血流有调节作用,可降低脑氧代谢率和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减少兴奋 性氨基酸的释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减少神经元坏死和凋亡,促进细胞间信号传导的恢复,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等效果。有实验证实,体温每降低1℃,脑部耗氧率就可减少5%。亚低温具有简捷、快速、有效等优点,便于复苏后即刻实施,应用亚低温疗法的最佳时 机在6h之内,愈早效果愈好。以我院收治的12例窒息患儿,护理效果显著,具体报道内容 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标准[2]: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2例窒息患儿,男4例,女8例,最小38周,最大42周,平均体重(3148.3±21 2.5)g。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②胎儿出生时体重>2500g,胎龄>36周,窒息患儿出 生后同时具备2个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惊厥、昏迷、脑电图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 常及姿势异常等;③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本组窒息患儿行全身亚低温治疗,实施亚低温治疗,提倡窒息后尽快开始,最 适宜在出生后6h内使用,持续72h,这是减少脑损害最佳治疗时间窗,置于远红外辐射床,环境温度控制在22~24℃,床温控制在32~35℃,给予全身亚低温治疗,应用半导体循环 水降温仪将变温毯包裹于患儿头部及全身,水温控制在 6~12℃,以直肠温度为温控标准, 使体表皮肤温度维持在(33.5±0.5)℃。将温度传感器探头放置于新生儿的直肠内,直肠温 度控制在34℃左右,常规治疗72h后遵医嘱予以停止亚低温治疗。 2护理 对中度和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严格的监护[3]。本组患儿的护理方法主要有生命 体征监测、神经、呼吸、循环、泌尿系统护理、皮肤护理及营养支持。 2.1体温的监测及护理维持目标体温的稳定是亚低温治疗安全性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亚低温治疗的疗效,同时与治疗期间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降温前,将降温仪温度调整为 33.5-34℃,并将温度感受器插入直肠 5 cm,在大腿内侧 处将其固定下来,持续监测直肠温度。病人直肠温度在 30~120 min 内降至 34.5℃,之后维持 此温度 72 小时,降温期间每30分钟观察并记录直肠温度,使降温速度每小时<1℃,稳定后 改每1小时观察并记录直肠温度。期间观察患儿心率、血压变化及有无寒颤出现。稳定期应 根据患儿直肠温度及时调整水温,使其维持在目标温度。亚低温治疗 72 h 后,撤除降温毯, 仍持续监测直肠温度。复温期间直肠温度升高每小时不超过1℃,均于2~4h内恢复正常体温,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42例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42例疗效及安全性 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疗效。方法:将42例胎龄38~40周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使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组在生后6小时给予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结果:亚低温治疗不会加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不会损害新生儿心、肺、肝、肾脏及代谢等器官功能,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选择性头部亚低温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疗效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2004年3月~2005年10月我科NICU收治的新生儿,符合以下条件:①胎龄37~40周;②出生体重>2500g;③出生1~5小时;④生后Apgar评分1分钟3分钟;⑥生后短时间出现兴奋、易激惹、呕吐、嗜睡、肌张力异常、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⑦无严重的先天性异常和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按照全国第四界新生儿学术会议制定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确诊为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符合以上条件的共有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要求家长知情并签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胎龄、性别、体重、Apgar评分及宫内窘迫发生人数等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起始治疗时间为生后6小时内。 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抗惊厥、减轻脑水肿、维持正常脑代谢及支持治疗等治疗措施,并加强监护。 治疗组: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选择性头部降温方法,在患儿头部带冰帽,重点保持头部低温环境,采用YZK-1086型电子冰帽,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350V A的亚低温治疗仪。将测机温的探头贴于耳后监测鼻咽温度,计算机自动调节机温使鼻咽温度稳定于34.0±0.2℃,患儿置于辐射台保暖,同时监测腋温,如腋温低于正常时辐射台自动复温,治疗时间持续72小时。停止头部降温后24小时自然复温,体温不升时予远红外线辐射、置温箱等方法复温。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X2检验。 结果 治疗效果:治疗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心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 <0.01)。与对照组患儿心率相比也有明显统计学差别(t24=-12.83,P<0.001;t48=-3.42,P<0.005;t72=-19.72,P<0.001);经24小时复温后治疗患儿心率与

亚低温治疗患儿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患儿的护理 亚低温是指在27~32℃的低温状态下,利用对中枢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儿进入睡眠后,再配合物理降温,从而降低整个机体的基础代谢同时改善大脑的耗氧,增加脑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达到保护患儿大脑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以亚低温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新生患儿的护理措施,旨在提升新生患儿的生存质量。 1.亚低温治疗时间控制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亚低温治疗对新生患儿在脑复苏、颅脑功能恢复中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正是亚低温治疗效果,能让患儿处于低温状态,才能让患儿的整体机能如同深度睡眠的状态。但是,该项治疗方式,持续周期和时间不应过长,以一周的治疗为限,3~5天为最佳。需要注意的是,若患儿在度过危险期限后,依旧使用该治疗方法,则会处于过犹不及的状态。 1.亚低温治疗患儿的护理方式 2.1降温期,预防寒颤及控制体温 2.1.1预防寒颤 寒颤是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最常见并发症,有研究报道引起人体出现寒颤的温度阈值为35.5℃,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降温期容易出现寒颤。首先加强对患儿体温观察,每间隔半小时就要记录患儿体温变化,医用控温仪启用手动控制模式,根据患儿耐受性设定温度,并应用寒颤评估量表在体温降至低于36℃后进行评估。降温同时,还可以采取局部热敷,能有效减少血管收缩,降低寒颤阈值。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评估用药效果,每间隔4小时需做好镇静评分,亚低温治疗患儿镇静评分维持 3~4 分,对镇静不足者,应及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2.1.2控制体温

防止体温波动过大: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体温波动较大容易导致颅内压力 增高,复温速度过快容易引起颅内压力反跳现象。有研究认为,体温每下降1℃,脑血流量减少6%~7%,颅内压便会降低5%,氧代谢下降 6%~9%。需保持实际温 度在目标温度范围内 33~35℃,温度偏离小于0.2℃,并且偏离时间小于 10 min。故体温的控制与管理成为亚低温治疗的关键所在。针对高热患者,首先采 取退热治疗,以布洛芬或泰诺口服,及早使用冬眠合剂,同时针对大血管处,如 腹股沟、腋下及颈部采用冰袋降温,头部予置冰帽,因单纯物理降温容易引起 寒颤,而使体温升高,而对危重症患儿静脉推注冬眠合剂会引起血压下降明显,因此可以采取稀释药液,冬眠合剂用量10~20 mL,经静脉泵入1 h 以上,密切 观察患儿动脉血压情况,根据患儿耐受情况每间隔 6 h 或 8 h 再次使用稀释药液,加强巩固疗效。 2.2维持期,做好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2.1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为监测患儿的呼吸速度,需要使用冬眠合剂来实现休眠效果,让患儿的脑部 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新生儿呼吸和节奏保持缓慢。如果护士发现患儿 的呼吸节奏不一致,节奏不规律,要注意可能是患儿在应用冬眠合剂时有了过度 的抑制,应通过机械通气来减轻症状,并终止应用冬眠合剂。这是因为冬眠合剂 中含有的异丙嗪,具有较强的抗组织胺性,可使气管的分泌物变得粘稠。若患儿 接受了亚体温疗法,出现了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需要及时采取吸痰措施。另外,在对新生儿的护理管理中,护士要用轻柔手法,遵循无菌原则,保证吸痰前 后留有充足氧气,可采用雾化吸入措施,加强新生儿口腔保健,保持水平衡。 2.2.2做好皮肤护理 处于亚低温状态的患儿很有可能出现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差等不适症状,容 易发生压疮及冻伤。为做好患儿皮肤,护理人员可每周对患儿做好压疮评分,每 间隔 2 h 更换体位,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冻伤。对亚低温治疗患儿,予被 套套住降温毯,减少冷凝水直接接触皮肤,在降温毯下放水垫,冰帽使用者予剃 头处理,以便更好的观察患儿皮肤有无发生压疮。针对压疮高发处即患儿枕后,

亚低温治疗的新进展

亚低温治疗的新进展 生堡垒趁匡堂盘查垫!Q堡至旦箜!全鲞筮2塑壁亟』堕踞趔:塾蝤垫!Q:堕:!窆:№:圣 亚低温治疗的新进展 张京晓尹永杰 研究表明,在缺血缺氧后最初几个小时内诱导亚低温 可以防止或减轻缺血性损伤,这种作用在全身性缺m缺氧 的脑保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目前,亚低温治疗已经在心 肺复苏术后、新生儿窒息、脑外伤、脑梗死、肝性脑病、心肌 梗死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亚低温治疗是减轻缺 血损伤的重要手段之~,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但是亚低温的实施时机、应用范围、目标温度、持续时间以 及复温等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旨在就上述问题进行 研究探讨,使亚低温治疗更有效。 1概念 国际医学界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 低温(28~32℃)、深低温(17~27℃)、超深低温(16—0℃) 四种。其中28~35℃又定义为亚低温。 2亚低温治疗的历史 最早关于低温疗法在心脏骤停中应用的报道是在1958 年,但随后的研究发现低温疗法存在严重的并发症(肺部感 染、心室纤颤等),因此关于低温疗法的研究逐渐减少。20 世纪踟年代,动物实验取得一系列阳性结果并进一步阐明 了低温疗法的保护机制,同时心肺支持技术的日臻成熟和 ICU病房的健全为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研究 发现噩低温可以在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基础上提高神经学 预后和生存率。 3亚低温治疗的保护机制

缺血缺氧急性期,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细胞的代谢率, 维持细胞内ATP的水平,抑制缺血缺氧时造成的细胞内钙 超载,进而减轻磷脂酶激活引起的溶酶体损伤及水解酶的 释出,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缺血缺氧一段时间后,一方面由于细胞内氧化酶含量 增加、线粒体受损、儿茶酚胺氧化,再灌注时生成大量的自 由基,加重缺血缺氧损伤;亚低温治疗通过降低或削弱钙超 载及多种酶的活化,使呼吸爆发成为一个缓慢的释放过程, 从而为干预治疗提供了时间。另一方面乙酰胆碱、多巴胺、 5.羟色胺等内源性毒性递质异常释放及自由基的大量生成 启动一个复杂有害的级联反应,这个复杂的级联反应过程 从损伤后几分钟到几小时开始,可以持续到72h甚至更 长Ci-4];亚低温治疗通过抑制细胞内多种酶的活化,抑制乙 DOI:10.3760/t'ma.j.issn.1671-0282.2010.02.031 作者单位:130041长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救医学科 通信作者:尹永杰,Email:yongjieyin2003@yahoo.corn.cII 217??综述? 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等内源性毒性 递质异常释放【5|,阻断或延缓多种有害级联反应信号转导 途径的多个环节,减轻缺血损伤后的继发损害。 4亚低温治疗的应用、机制和研究的方向 4.1亚低温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 2005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和欧洲 复苏委员会(E峨lpe盼ResuscitationCoIlllca)指南推荐,在最初 心电图表现为心室纤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心脏骤停患者心

从循证医学角度看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从循证医学角度看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 性脑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重要原因,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治疗将明显降低新生儿死亡率,伤残率。从而提高儿童生存质量。本文从循征医学角度分析未来亚低温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同时又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继发脑瘫、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调查表明,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大于60%以上[1],其中死亡年龄以新生儿占首位,而在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中又以窒息导致的占首位。在全世界范围每年五百万新生儿死亡中约有一百万死于新生儿窒息。HIE就是新生儿窒息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治疗将明显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防止继发病症,从而提高儿童生存质量。现在其治疗主要包括复苏及复苏后的处理,其中复苏:现国内采用普遍和认可的是ABCDE复苏程序,即:A建立通畅的呼吸道,B建立呼吸,C建立循环,D用药,E评价。对于复苏后的处理包括了吸氧,抗惊厥药,肺表面活性物质(PS) 应用,纳洛酮(naloxone),多巴胺(dopamine)应用以及现在研究比较热的亚低温辅助治疗等[2]。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能准确利用已有的证据来系统评估所获得的结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选择。本文将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未来亚低温在HIE治疗中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瑞典的Miller和Westi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提出亚低温治疗窒息的概念:即窒息时通过迅速降温可使机体在缺氧情况下重建氧的供需平衡,以提高存活率、减少神经后遗症。由于Silverman等1958年报道亚低温可增加住院新生儿病死率,以及后来研究证明寒冷损伤确有不良影响,于是对亚低温的研究趋于停止[3]。近年来,随着亚低温疗法的深入研究和仪器、设备、检测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HIE中的重新应用。本文将寻找亚低温治疗HIE的循证医学证据(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是指用人工的方法,使脑温下降2℃~6℃,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1 检索方法 应用检索词hypoxic和cooling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5 issue2,检索到一篇回顾:Cooling for newborns with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在clinical trial检索到一项临床试验Body Cooling for Birth Asphyxia in Term Infants;应用检索词head cooling和hypothermia检索pubmed,检索到93篇文章其中符合条件的有6篇;应用检索词HIE和亚低温检索中国期刊网,检索到22篇文章,其中符合条件的有6篇。 2 入选标准 纳入本文进行分析的研究资料必须符合下列标准:研究对象为头颅B超或/和CT提示中、重度HIE,无其他严重合并症的足月

202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亚低温治疗争议研究进展(全文)

202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亚低温治疗争议研究进展(全文) 摘要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发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机临床试验已经证实了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显著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虽然亚低温能改善部分HIE新生儿的预后,但目前对于亚低温治疗对象的选择、时间窗以及在资源受限的国家是否有效还存在一定争议。该文就近年来亚低温治疗争议部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各种因素引起脑组织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脑损害[1]。HIE是全球范围内新生儿发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21世纪初,国内外的多中心大型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RCT)表明,中重度HIE的患儿在出生后6 h之内开始亚低温治疗,能够降低患儿18个月随访时的病死率或严重伤残的发生率[3,4,5,6,7,8]。2010年,有些国家将亚低温治疗作为中重度HIE的常规治疗[9]。我国于2011年发表了亚低温治疗HIE的方案[10];在2019年对全国范围的新生儿HIE研究发现,因各种原因,仅54%的医院采用了亚低温,在提供亚低温的医院中,只有27%完全符合推荐治疗方案[11]。虽然亚低温是目前公认的能改善HIE患儿预后的神经保护疗法,但是对于轻度

HIE患儿是否需要亚低温治疗、亚低温是否适用于早产儿、超过6 h最佳低温启动时间治疗HIE是否有效,尤其是在资源受限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LMIC)亚低温疗效是否确切仍存在争议。现对近年来亚低温治疗争议部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01、亚低温治疗轻度HIE 因为轻度HIE患儿出现不良结果的风险较低,且预后良好,所以在早中期的RCT中,轻度HIE患儿没有被纳入亚低温的治疗范围[12]。近期的研究显示,即使是轻度HIE也会对婴儿的长期神经发育结果产生不利的影响。Finder等[13]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出生时患有轻度HIE的儿童,2至3岁时Bayley Ⅲ评分中认知综合评分(平均97.6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平均103.6分)。Chalak等[14]报道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在出生6 h内诊断为轻度HIE且未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在18~22个月随访时16%有中重度残疾,40%在2岁时Bayley Ⅲ评分中,认知、运动或语言综合得分均<85。Conway等[15]对341例轻度HIE患儿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约1/4的轻度HIE婴儿在长达18个月的随访中出现异常结局,例如死亡、运动或发育迟缓等。 虽然亚低温可改善中重度HIE患儿的预后,但治疗益处是否也适用于轻度HIE患儿尚不清楚,尽管如此,现仍有许多国家将亚低温纳入轻度HIE患儿的常规管理。美国研究显示,亚低温在轻度HIE患儿的治疗中呈上升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