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围产期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全文)

最新:围产期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全文)

近年来研究表明,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导致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因素,并起到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增敏作用。因此认为围产期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有关,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围产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围产期感染引起新生儿脑损伤进行阐述。

1 母体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

1 细菌感染与脑损伤普通需氧细菌可侵入胎儿或新生儿的器官系统,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疾病。无论是单一病原体还是多种病原体的联合感染均可造成致命性宫内感染、炎症和胎儿感染。常见的细菌有: B 族链球菌( group B streptococci,GBS) ; 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 口咽部微生物有A 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还有一些特殊的肠道病原体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某些沙门菌,可能导致胎儿和新生儿发生败血症,包括脑膜炎、脑炎及血管炎等。GBS 是一种寄生于人类下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细菌,健康人群带菌率可达15% ~35%。20 世纪70 年代以来,GBS 在围产期感染呈上升趋势。围产期GBS 感染与胎儿及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脑瘫相关。围产期GBS脑炎发生率高,其中的25% ~50% 留有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1]。研究表明,GBS 感染可引起磷脂酶A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L) -1、IL-6、IL-8、IL-1

2 等的释放,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刺激羊膜及蜕膜细胞激活细胞免疫系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上述炎性

细胞因子直接影响发育中的脑白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参与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母体GBS 感染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产褥感染等。而绒毛膜羊膜炎是足月婴儿脑瘫的独立危险因素,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不良神经转归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存在孕母宫内感染者发生新生儿脑损伤的危险性增加2. 6 倍。在发展为脑瘫的早产儿中,有17%的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而对照组未患脑瘫的早产儿中只有3%的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关于脑瘫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的Meta 分析报道,有临床症状绒毛膜羊膜炎与脑瘫和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密切相关,而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关系更密切[2]。宫内感染和炎症相似,均与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室内出血、白质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脑性瘫痪相关。厌氧菌和生殖道支原体通常可以从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羊水中分离出来。宫内感染的发病率随着胎膜破裂时孕周的减小而增加,并与早产儿的不良神经发育结果密切相关,包括脑瘫。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将孕24 ~34 周出现胎膜早破后出生的140 名单胎存活婴儿和无胎膜早破相似孕周早产的120 名婴儿进行对比,结果提示发生胎膜早破后出生的婴儿比对照组婴儿患严重神经发育障碍的可能性升高[3]。此外,一项关于妊娠24 周到妊娠满33 周之间的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未足月胎膜早破病例开始进行期待疗法时孕妇白细胞增多与婴儿2 岁时神经发育不良有关,炎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后远期神经发育结局具有重要影响,胎膜早破后应用抗生素明显地降低了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进而降低脑损伤的发病率[4]。

1. 2 病毒性感染与脑损伤临床上引起宫内感染并导致胚胎或胎儿脑损伤的病毒有人巨细胞病毒( HCMV) 、风疹病毒( RV) 、单纯疱疹病毒( HSV) ,以及肠道病毒、腺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或经血液循环、污染的羊水感染胎儿。国内有研究表明有脑损伤的新生儿TORCH 病毒感染率( 83. 3%) 明显高于无脑损伤新生儿TORCH 病毒感染率( 28. 1%) [5]。其中人巨细胞病毒( HCMV) 为最常见的引起宫内感染的病毒之一。在对澳大利亚从1999 年到2003年出生的新生儿的研究中,Munro 等发现感染HCMV 的新生儿除了表现为常见的黄疸、血小板减少、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外,43. 5% 有脑发育迟缓及脑瘫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2 母体感染与胎儿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妊娠期母体免疫系统维持在最佳平衡状态,避免对胎儿的排斥作用,同时保护母体和胎儿抵御病原体和其他环境有害物质的侵害[5-6]。孕期感染和脑损伤的关系与母体细胞因子相关炎性应答有关[7]。多种动物实验证明,非特异性的病原体甚至在无病原体存在时,细胞因子释放也可能导致胎儿脑损伤[8]。在炎症或任何炎性刺激存在时,胎儿脑内神经胶质细胞也会产生前炎性细胞因子。病原微生物或其产物通过某种途径进入胎儿体内,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和系统的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 FIRS) 。炎症前细胞因子释放入胎儿循环,通过血脑屏障,导致出现不良神经发育的风险,包括增加了脑出血风险( 脑室内或脑室周围出血) 和脑室周围白质损伤风险( 脑白质软化,PVL) 。FIRS 已经被认为是远期的胎儿肺(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和脑损伤的原因。

一个关于1078 例体重<1500 g 的早产儿多中心队列研究表明,胎儿的炎症反应可导致脑白质损害,产妇感染可以损伤没有感染的胎儿脑组织[9]。与早产、胎盘炎症、胎膜早破相关的宫内感染可通过改变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引起FIRS[10]。母体宫内感染导致的FIRS 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重要因素,可进一步引起新生儿的认知能力低下。FIRS 与胎儿血浆和高位脊髓液中IL-6、TNF-a 受体及脐带血中IL-6 和IL-8 水平增高存在密切关系。我国有学者利用大肠埃希菌接种建立了大鼠宫内感染导致仔鼠脑白质损伤的动物模型,发现仔鼠脑白质中IL-1β、TNF-α、炎性蛋白( MIP) -1α、MIP-1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的mRNA 表达和NO 水平均显著升高,从而证实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宫内感染所导致的脑白质损伤。Nelson 等[11]研究表明在脑瘫患儿血液及羊水中细胞因子水平增高。美国新生儿学家Romero 等[12]有关羊水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脑瘫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羊水中炎症细胞因子( IL-6 和IL-1β) 水平的增高与早产儿发生脑白质损伤存在密切关系,也与远期脑瘫的发生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事实上,羊水中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可用于预测早产儿远期是否会发生脑白质损伤或脑瘫。脑损伤可能机制如下: ( 1) 炎性细胞因子直接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 2) 炎性细胞因子引起脑白质中小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引起二级损伤; ( 3) 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引起直接损伤和二级损伤的联合作用。

3 围产期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由于早产儿脑损伤症状不典型,

甚至无临床症状,因此影像学检查在围产期感染致新生儿脑损伤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最常用的方法是头颅B 超、CT 和MR 等。头颅B 超对脑中心部位病变诊断效果好,但对周边部位病变敏感性差。头颅CT可探及周边部位病变,对于早期生发层基质的出血及脑室内出血比较敏感。早产儿进行脑CT 检查最好在生后1 周以内,过迟检查常因血肿正处于等密度期而漏诊。由于囊性PVL 较少见,弥漫性脑白质损伤较囊性多见,因此MR评估脑白质损伤更为敏感。另外,可采用振幅整合脑电图进行脑功能监测。由于FIRS 参与了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脐带血IL-6 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多数学者认为羊水中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尤其是IL-6 和MMP-8 的预测价值更大也更准确。

4 围产期感染致新生儿脑损伤的管理早产儿脑损伤目前尚无特异性有效治疗方法,改善早

产儿的管理对其预后非常重要。首先应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干预。研究证明用非侵入性呼吸模式,如持续性气道正压( CPAP) 等替代呼吸机的使用,可降低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率。有学者认为,产前应用抗生素并未证明对降低早产的发生或改善预后有效。产前应用抗生素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善早产儿急性期的临床表现,降低败血症和颅内出血发生率,但是对早产儿远期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并无明显改善。抗生素不能改善神经后遗症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另外,据报道对有产前感染的早产儿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很重要。糖皮质激素除了有促胎肺成熟作用外,还可明显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并降低神经后遗症的发生率。有研究表明,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和自由基清除剂乙酰半胱氨酸,可对新生儿脑损伤起到预防作用。研究者用重组EPO( rhEPO) 治疗宫内感染导致的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发现有一定疗效。其可能机制为在宫内感染的早期炎症反应阶段,EPO 可能通过抑制宫内感染新生大鼠脑内炎症细胞因子的大量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而起到治疗作用。但目前该研究仅限于动物实验,还需进一步验证这些药物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围产期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及继发脑性瘫痪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加强围产期感染早产儿的随访及早期干预,研究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对改善早产儿带后遗症生存,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高危儿高危因素

高危儿高危因素 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对胎儿、新生儿和婴幼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有不良影响的各种内外因素均称之为高危因素。从胎儿期到婴儿期影响儿童发育的高危因素很多,我们主要选择影响突出、危害显著、便于识别和能够干预的高危因素重点管理,这样能够抓住影响儿童发育的主要矛盾,便于管理的组织实施和高危因素筛查、干预措施的具体 落实。 (-)胎儿期高危因素 1.母亲孕期感染 孕期尤其是孕早期病毒原虫等病原体的感染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最常见是TORCH系列感染(弓查形体病、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乙型估肝炎病毒等)这种感染对孕妇影响相对较轻,对胎管儿危害较大,轻者可造成胎儿器官发育障碍和畸形理如大脑损伤、眼部畸形、听力障碍等,严重的可导致流产、死胎或死产。 2.接触或使用有害物质 妊娠期频繁或较长时间、较大剂量地接触使用各种有害、有毒物质,如各种放射线、重金属、致畸物质、药物、毒品等,均可对胎儿组织器官造成损害,导致发育障碍、器官功能异常、畸形、流产或死胎等。 3.多胎妊娠 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胎儿妊娠称为多胎妊娠。自然妊娠中多胎发生率为12%左右,但只有14%存活到足月。随着促排卵药物的应用,近年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多胎妊娠时宫内环境复杂多变,孕妇各个系统的负担均加重,高危因素增多,早产、生长受限先天畸形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出现的较早、较重。 4.羊水异常(过少、过多) 妊娠期羊水超过200m者为羊水过多。羊水过多本身就提示有胎儿畸形等不良因素的存在,羊水过多容易引起胎膜早破、脐带脱垂、胎儿窘迫、早产,病死率和不良预后增加。羊水过少可发生在妊娠各期,以晚期最为常见;妊娠晚期羊水少于300ml称为羊水过少。羊水过少提示胎儿存在畸形、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 早产儿脑损伤可归纳为出血缺血性脑损伤(hemorrhag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及脑室旁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damage),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由于此类损伤直接影响小儿远期预后,多年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围产新生儿医学技术的提高,危重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普遍提高,然而,近远期神经系统异常居高不降,因此对早产儿不同类型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值得探讨。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出血类型,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subependymal hemorrhage,SEH),也称生发基质出血(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当出血量增加,血液经破溃的室管膜流入脑室内则形成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也有些早产儿和足月儿出血直接源于脑室内的脉络丛。 (一)病因 多种因素可致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同一病儿常常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而发病。 1.解剖组织特点早产儿生发基质血管结构、分布、走行、局部血管缺乏支持组织的特殊性,是颅内出血发生的基础。

2.血流动力学变化由于在各种疾病状态下全身系统血压变化,脑血流增加或减少,呈现“涨落”型脑血流。 3.出凝血机制异常 新生儿出血症,DIC,血小板减少症等,都可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 (二)诊断 结合早产病史及其他围产期高危因素,通过颅脑B超筛查以发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此项技术自70年代末在国际上用于新生儿领域,沿用至今,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 根据出血发生发展的过程,影像学将出血分为IV度: Ⅰ度: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或伴极少量脑室内出血。 Ⅱ度:出血进入脑室内。 Ⅲ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度:脑室扩大,同时伴脑室旁白质损伤或发生出血性梗死。 (三)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合并症 1.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 当侧脑室血液进入第3脑室,经过狭细的中脑水管时,可产生梗阻,导致梗 阻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是脑室内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脑室内大量积水使脑实质受压,甚至变得菲薄,小儿预后极差。 2.脑室扩大所致白质损伤 Ⅲ°以上的颅内出血脑室扩大时,可因挤压或影响局部血流造成脑室旁白质损伤。损伤的最终结局分为2类,一类是脑室周围钙化,另一类是白质软化。 3.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见于较严重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影响了局部的髓静脉血液回流而发生的静脉性梗死,易发生在侧脑室前角附近,也可出现在脑室旁其他部位。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 1.减少早产,避免缺氧和产伤,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HIE的定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 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 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 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 (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

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 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 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 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1)HIE 的脑电图表现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以低电压(任何状态下电压都少于10~15μV),等电位(电静息现象)和爆发抑制为量多见。 (2)生后1周内检查脑电图异常程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

俞惠民-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俞惠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大学儿科研究所 概述 ?围产医学进展,新生儿存活率显著提高 ?美国每年约出生<500g的的早产57 000例,存活率90%。 ?后遗症发生率增高,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社会负担(视,听,运动,智力)?早产儿脑损伤最为重要( 特殊性) ?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 ?发生率高 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 ?速度与程度 ?慢性、部分窒息常导致大脑弥漫性坏死,皮层为甚 ?急性、完全窒息主要累及脑干、丘脑及基底神经节 ?成熟度 ?早产儿的易损区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足月儿的易损区在大脑矢状旁区 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高 ?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PVL的发生率约为8~26% ?在应用呼吸机的早产儿中,其发生率可高达38~60 %。 ?NICU存活的早产儿中,约10 %遗留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25~50%遗留认知 或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 早产儿脑损伤类型 神经病理学分类 ?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 WMD) ?脑非实质区(脑室内)出血 ?脑其他部位(小脑﹑基底神经节﹑脑干等)损伤 早产儿WMD的定义及类型 ?1962年Banker等: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脑白质损伤(WMD): ?一组多相的、普遍的白质异常病变,多见于早产儿。

WMD类型 80年代,Dambska 等认为NWMD包括两种类型: ?多灶性坏死(即典型的多灶PVL); ?弥漫性损伤(以伴有肥大星形细胞增生的脑白质组织稀疏化表现为特点)。 Paneth认为NWMD 的病变组成如下: ?囊状PVL; ?孔洞脑; ?缺血和出血性梗死; ?脑室扩大。 Leviton 等认为WMD 可被分为4 种类型: ?脑白质出血性梗死(局灶型); ?脑白质坏死,即PVL(多灶型); ?弥漫性星形胶质化; ?弥漫的凋亡现象(胶质细胞). Pediatr Neurol 1996; 15 (2): 127-136 WMD的组织学变化 ?和髓鞘损害(少突胶质细胞) ?轴突病变(神经纤维) ?反应性星形胶质化 目前,WMD被认为是导致围产期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导致脑瘫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存在脑白质损伤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将增加15倍 WMD病因 ?缺氧缺血(脑室周区分水岭梗塞) ?孕母围产期宫内感染(细胞因子触发炎性反应) ?羊膜腔感染 ?胎盘炎症 ?绒毛膜羊膜炎等 ?其他 ?低CO2, 应用皮质激素,双胎,高胆红素血症 WMD发病机制 ?血管解剖学基础(不成熟) ?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损伤和被动压力脑循环 ?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成熟依赖的易损性 血管解剖和生理因素 ?早产儿脑白质的血流量极低(1.6~3ml/kg.min,灰质的1/4,成人下限10ml) ?早产儿脑室周围系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终末供血区域。在胎龄24~28周左右,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指脑室周围白质的缺血 性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是公认的早产儿脑瘫的主要原因。PVL是一种继发性脑白质病,见于早产儿及产后窒息的存活儿童,由于缺血缺氧性脑实质损伤,引起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可导致脑瘫(主要是痉挛性双下肢瘫、四肢瘫)、智能落后、抽搐,以及各种眼的异常,如眼震、斜视、视力降低等,其临床症状与颅脑超声、CT、MRI等呈现的影像学功能区改变密切 相关。现在一般认为PVL与缺血、缺氧及感染有关,PVL主要损伤轴索与少突胶质细胞,但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 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而早产儿PVL对早产生后脑发育影响因素的认识 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PVL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1 脑室周围白质病理 PVL的病理特点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前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局灶性和弥漫性脑室周围耗尽。前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对谷氨酸引起的死亡,极易受自由基,促炎细胞因子。在PVL动物 模型的研究表明,药物干预靶毒性分子将减少PVL的严重程度是有用的[1]。 2 PVL发病机制 早产儿PVL的高危因素很多,缺血性和炎症对发育中的脑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 的影响。围产期脑损伤这一类引起的PVL对年龄高度的依赖性。足月儿,这种损伤主要影响 大脑皮层神经元,产生流域或中风样分布的损伤,而在早产儿,不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在脑 白质和底板的神经元下方的新皮层尤其脆弱,导致PVL[2]。但今年随着医学工作者对缺血和 炎症两大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了一些发病机制方面的新的认识。 2.1缺血缺氧引起的PVL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preOL)损害中枢神经系 统的作用被认为是PVL发病的主要根源之一。研究探讨二亚苯基碘(DPI),NADPH氧化酶抑制 剂(NOX4),上保护的preOLs的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在体内和体外毒性的效果。在 体外,前少突胶质细胞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展出增加前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凋亡,同时产生的 超氧阴离子O2-和LPS后,形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DPI防止LPS诱导的脑损伤,最有可能通过抑制的NADPH氧化酶抑制剂的形成,从而防止preOL的损失及未成熟的脑白质损伤[3]。 2.2 炎症引起的PVL 宫内感染与早产有密切的关系,而宫内感染导致的早产主要是由于 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宫内感染主要包括羊膜腔感染和绒毛膜羊膜炎等。在人类观察流 行病学研究表明PVL的发病与早产和绒毛膜羊膜炎有关。新生儿低碳酸血症和低血压增加早 产儿PVL的发病率[4]。缺血和炎症性路径脑缺血后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并且其浓度似乎与脑 损伤的程度相关。另一方面,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可以导致脑部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脑缺血 缺氧。因此,缺血性和炎症性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参与脑损伤。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已进 一步证实,感染所致脑损伤主要由炎性细胞因子介导,如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 IL-1、IL-8、IL-l B及干扰素d等。加强围生期保健,对有胎膜早破或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产前 加强抗感染治疗,并定期超声监测胎儿发现胎儿异常及时终止妊娠,防止持续的母/胎炎性反应对胎儿脑组织的损伤。Morency等临床研究显示,母亲患产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炎应用抗 生素可减少早产和胎膜早破的发生[5]。 3 早产儿PVL的诊断进展 PVL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头颅B超是一项非 侵入性、简便、费用低的检查方式,是新生儿期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6]。在B超中通常将局 部PVL病程分为四期,①回声增强期:生后1周左右,表现为脑室周围PVL病变区回声增强,提示以后会发展为囊性PVL。②相对正常期:生后1~3周内,B超无明显异常。③囊腔形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 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近年来,围产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代表的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经典的神经病理学改变[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定义明确,系因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足月儿HIE诊断标准明确,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和结局评估也相对标准化。早产儿因围产期大多接受密切监测,若发现明显宫内窘迫则需立即处理,基于如上"医疗警讯事件"原因,既往很少诊断早产儿HIE。然而,当缺氧、感染、炎症、低血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单个因素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就复杂起来。因此,早产儿HIE可能未得到很好的识别与监测。 本文旨在阐明缺氧缺血在早产儿复杂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目前对其特有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认识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HIE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一、早产儿HIE发病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of newborn,HIE)是指各种缘由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量削减而导致的新 生儿脑损伤,脑组织以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病变,是新 生儿窒息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缘由 之一。重者常有后遗症,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耳聋、视 力障碍等。本症不仅严峻威逼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 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病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 (一)发病缘由 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因素许多: 1.缺氧 (1)围生期窒息: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窒息,宫内缺氧、胎盘功 能特别、脐带脱垂、受压及绕颈;特别分娩如急产、滞产、胎位特别;胎儿发育特别如早产、过期产及宫内发育迟缓。 (2)呼吸暂停:反复呼吸暂停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3)严峻肺部感染:新生儿有严峻呼吸系统疾病,如严峻肺部感染 也可致此病。 2.缺血 (1)严峻循环系统疾病:心搏骤停和心动过缓,严峻先天性心脏病,重度心力衰竭等。

(2)大量失血:大量失血或休克。 (3)严峻颅内疾病:如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等。 在HIE病因中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缘由,产前和产时窒 息各占50%和40%,其他缘由约占10%。 (二)发病机制 1.血流淌力学变化缺氧时机体发生潜水反射。为了保证重要生命 器官(如脑、心)的血供,脑血管扩张,非重要器官血管收缩,这种 自动调整功能使大脑在轻度短期缺氧时不受损伤。如缺氧连续存在,脑血管自主调整功能失代偿,脑小动脉对灌注压和CO2浓度变化的 反应力量减弱,形成压力相关性的被动性脑血流调整过程,当血压 降低时脑血流削减,造成动脉边缘带的缺血性损害。 2.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缺氧时细胞内氧化代谢障碍,只能依靠葡 萄糖无氧酵解产生能量,同时产生大量乳酸并积累在细胞内,导致 细胞内酸中毒和脑水肿。由于无氧酵解产生的能量远远少于有氧代谢,必需通过增加糖原分解和葡萄糖摄取来代偿,从而引起继发性 的能量衰竭,致使细胞膜上离子泵功能受损,细胞内钠、钙和水增多,造成细胞肿胀和溶解。 3.再灌注损伤与氧自由基的作用缺氧缺血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和 清除削减,大量的氧自由基在体内积聚,损伤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致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氧自由基中以羟自由基对机体危 害性最大。黄嘌呤氧化酶和脱氢酶主要集中在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中,致使血管内皮受损,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血管

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 【导读】“小儿脑瘫”是一个可怕的名词,一旦宝宝被冠上“脑瘫患儿”的称号,就意味着他会有个不一样的人生。对于家庭对于宝宝本身来说,小儿脑瘫都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小儿脑瘫会让宝宝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让宝宝终生残疾。妈妈要掌握预防小儿脑瘫的方法,如果不幸宝宝出现脑瘫,也不要灰心丧气,采取合理的康复措施和护理手法,让宝宝顺利成长。 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目前知道的不下百种,最常见的原因有几项,分别是是早产、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黄疸等常见新生儿疾病。 1、早产。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宝宝都得到抢救成活。但是由于胎龄小,胎儿的大脑发育很不成熟,容易出现脑损伤。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即小儿脑瘫。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一直居高。因此,做好预防早产工作,能有效预防小儿脑瘫。 2、新生儿窒息。除了早产外,新生儿窒息是造成小儿脑瘫的第2位原因,尤其是重度窒息。由于缺氧,新生儿未发育完善的脑部很容易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出血,致使脑组织损伤。现代研究已经发现重度窒息的患儿在出生前已经存在脑损伤,由于其脑损伤的存在而导致孩子不能很顺利地娩出。所以新的观点认为:胎儿脑损伤导致新生儿窒息,窒息反过来加重新生儿脑损伤。如果在此期不进行干预,那么很可能导致永久性脑损伤,出现人们担心的脑性瘫痪症状。 3、新生儿黄疸。大部分宝宝出生后都会面临新生儿黄疸的考验,许多宝宝顺利痊愈,但有些宝宝却不幸留下后遗症,严重的会导致小儿脑瘫。一般存在以下情况应引起注意:黄疸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有重症黄疸症状,即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205.2-256.5毫摩尔/升;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黄疸退而复现。新生儿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胆红素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尾状核等部位堆积,就可能导致核黄疸,而出现智力障碍或脑性瘫痪。此外,双胎、多胎、从事有毒物质工种的孕妇、孕妇居住环境严重污染、饮用不合格水等原因均会导致小儿脑瘫,孕妇在孕期就必须引起重视,远离不利于胎儿健康发育的恶劣环境。 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 脑性瘫痪的本质是原始反射残存及中枢性协调障碍所引起的正常反射途径被阻断,而异常反射途径被固定下来的姿势和运动异常。专家指出,小儿脑瘫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如肌胡力、姿势和反射异常。小儿脑瘫有10大典型症状,均表现为宝宝某方面发育障碍,妈妈要仔细观察宝宝发育情况,就是揪出病因。 1、运动障碍:由于脑神经受损,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程度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爬行、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脑瘫儿童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在运动时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手脚不能正常摆放,有些严重的病例甚至连都头都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竖直正中位置,而是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3、牙齿发育障碍:脑瘫儿童牙齿多数发育不良,牙齿质地差、无光泽、牙齿疏松、易蛀,龋齿等各种牙病的发生率亦较正常孩子为高。 4、口、面功能障碍:一部分脑瘫儿童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痉挛或不协调收缩。从而导致孩子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还常有口水不止现象。 5、视、听觉障碍:不少脑瘫儿童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眼睛不能集中看

最新:围产期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全文)

最新:围产期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全文) 近年来研究表明,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导致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因素,并起到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增敏作用。因此认为围产期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有关,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围产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围产期感染引起新生儿脑损伤进行阐述。 1 母体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 1 细菌感染与脑损伤普通需氧细菌可侵入胎儿或新生儿的器官系统,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疾病。无论是单一病原体还是多种病原体的联合感染均可造成致命性宫内感染、炎症和胎儿感染。常见的细菌有: B 族链球菌( group B streptococci,GBS) ; 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 口咽部微生物有A 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还有一些特殊的肠道病原体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某些沙门菌,可能导致胎儿和新生儿发生败血症,包括脑膜炎、脑炎及血管炎等。GBS 是一种寄生于人类下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细菌,健康人群带菌率可达15% ~35%。20 世纪70 年代以来,GBS 在围产期感染呈上升趋势。围产期GBS 感染与胎儿及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脑瘫相关。围产期GBS脑炎发生率高,其中的25% ~50% 留有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1]。研究表明,GBS 感染可引起磷脂酶A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L) -1、IL-6、IL-8、IL-1 2 等的释放,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刺激羊膜及蜕膜细胞激活细胞免疫系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上述炎性

细胞因子直接影响发育中的脑白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参与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母体GBS 感染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产褥感染等。而绒毛膜羊膜炎是足月婴儿脑瘫的独立危险因素,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不良神经转归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存在孕母宫内感染者发生新生儿脑损伤的危险性增加2. 6 倍。在发展为脑瘫的早产儿中,有17%的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而对照组未患脑瘫的早产儿中只有3%的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关于脑瘫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的Meta 分析报道,有临床症状绒毛膜羊膜炎与脑瘫和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密切相关,而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关系更密切[2]。宫内感染和炎症相似,均与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室内出血、白质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脑性瘫痪相关。厌氧菌和生殖道支原体通常可以从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羊水中分离出来。宫内感染的发病率随着胎膜破裂时孕周的减小而增加,并与早产儿的不良神经发育结果密切相关,包括脑瘫。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将孕24 ~34 周出现胎膜早破后出生的140 名单胎存活婴儿和无胎膜早破相似孕周早产的120 名婴儿进行对比,结果提示发生胎膜早破后出生的婴儿比对照组婴儿患严重神经发育障碍的可能性升高[3]。此外,一项关于妊娠24 周到妊娠满33 周之间的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未足月胎膜早破病例开始进行期待疗法时孕妇白细胞增多与婴儿2 岁时神经发育不良有关,炎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后远期神经发育结局具有重要影响,胎膜早破后应用抗生素明显地降低了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进而降低脑损伤的发病率[4]。

脑瘫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脑瘫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近年来小儿脑瘫患者不断增加,给患者带来伤害,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为了更好的治疗小儿脑瘫,我们要了解造成小儿脑瘫发病的原因及治疗措施。那么知道什么原因导致脑瘫吗?你了解脑瘫要如何治疗才好得快吗?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脑瘫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脑瘫的病因 第一、外脑部受伤: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第二、脑部受伤:如分娩过程中婴儿脑部受伤,新生儿颅脑受伤或脑部感染、脑血管意外。 第三、受孕前疾病影响:受孕前男女身体长期处于疾病状态,精子、卵子质量低下导致受孕后的胚胎发育迟缓,多胎引起的营养分配不均等,都是造成小儿脑瘫的原因。 第四、早产和胎儿发育不良:胎儿宫内感染,宫内生长缓慢,先天畸形。或多胞胎引起的营养分配不均。 第五遗传基因缺陷:家属或直系家属中有先天性遗传疾病。 第六、胎儿脑缺氧:分娩时间长以及产前使用麻醉剂、镇静剂皆可抑制胎儿呼吸,造成气体交换障碍、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皆可致胎儿脑缺氧,是最主要的小儿脑瘫病状的原因。 脑瘫的治疗方法 小儿脑瘫手法是根据中医推拿、按摩相结合的方法,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常用的手法有推、运、揉、按、摩、掐、捏等。人体运动是以骨骼为支架、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与舒张为动力来实现的。 小儿脑瘫的种种症状关键就是运动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和姿势障碍。在治疗中灵活巧妙运用这种手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按摩,对皮肤、肌肉关节、肌腱、神经、经络腧穴的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达到“通则不痛”,从而痉挛的肢体逐步松弛、挛缩的肌肉逐渐舒展,

早期康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对早期康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儿进行临床观察,总结分析 其方法和疗效,对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和减轻脑瘫程度的关键进行讨论。方法:对200例早期康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儿临床观察,他们的平均月龄为 (2.61±1.38)个月,治疗前或治疗前期确诊的患儿共41例,平均确诊月龄 (4.51±2.23)个月。可疑脑瘫159例。康复评定采用小儿神经系统检查法及脑瘫 功能测评等综合进行。结果:在平均月龄为(8.89±2.85)个月时的治疗结果显示41例确诊患儿中包括22例(53.66%)正常,完全康复,临界正常为15例 (36.59%),4例异常(9.76%)。可疑脑瘫的159例患儿中无一异常,153例(96.23%)正常,其余6例(3.77%)为异常。各类高危新生患儿的脑瘫均明显 降低。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可降低脑瘫后遗症概率,达到治 愈效果。 关键词: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康复治疗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复苏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新生儿ICU建立完善,早期康 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高危儿也广泛应用,利于保护高危儿健康【1】,降低脑瘫发生率。笔 者对我院进三年来的200例早期康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儿进行临床观察,疗效较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患儿共200例,其中男性130例(65.0%),女性为70例(35.0%),平均月龄为 (2.61±1.38)个月,治疗前或治疗前期确诊的患儿共41例(20.5%),平均确诊月龄 (4.51±2.23)个月,可疑脑瘫159例(79.5%)。脑损伤是指中枢神经障碍的出生前后或婴 儿时期的患儿,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智力障碍、痉挛发作、行为情绪异常等【2】。 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主要症状为脑水肿、脑室异常增大、发育不良以及脑积水等。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使用7项姿势反射分度法,将该病严重程度分为7个等级,其中1~3项异常为极轻度, 4~5项为轻度,6~7项异常为中度。这7项姿势全部显示异常且伴有肌张力异常为重度。经 姿势反射和神经运动评级检查均正常为治愈者【3】。而到一岁半是仍有运动异常以及姿势 反射者则确诊为脑瘫。 1.2.2治疗方法 采用运动学习法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患儿的体位进行控制,调整肌张力,阻止患儿由于 脑瘫引起的异常运动模式的发展,激发并加强正常运动的训练以纠正患儿。可加以矫形器进 行辅助治疗。在医院治疗进行的同事对家长进行方法教学,进而开展家庭治疗并与医院治疗 想结合,帮助患儿病情快速控制并且提高治疗质量。开始是通常每周两到三次进行治疗,住 院患儿或重症患者频率应随病情严重程度而提高,随着患儿病情好转可以逐渐延长治疗间隔 时间。患儿恢复正常后可以将治疗频率降低至两周会一月一次【4】。必要时可以辅以中医 推拿、高压氧等进行治疗。 2.结果 所有病例经过2~5个疗程的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200例疑似和确诊的患儿,经早期康 复治疗围产期脑损伤。在41例确诊的脑瘫患儿中包括22例(53.66%)正常,完全康复,临 界正常为15例(36.59%),4例异常(9.76%)。可疑脑瘫的159例患儿中无一异常,153 例(96.23%)正常,其余6例(3.77%)为异常。其中按就诊月龄分为1~6个月组合6~12个 月组进行统计分析,正常化率分别为98.1%和83.3%,总正常化率为95.0%,有5%的患儿不 幸发生脑瘫。其中正常化患者为正常与临界正常的总和。详见表1. 表1 正常化率、脑瘫发生率与月龄的关系[n(%)]

小儿脑瘫诊治新进展

小儿脑瘫诊治新进展 篇一:脑瘫新进展 脑瘫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脑性瘫痪(cerebralpaly,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郎 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以持续性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活动受限为主 要表现的综合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感知和/或行为障碍,和/ 或癫痫,和/或继发性肌肉骨骼障碍”。目前儿童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 脑瘫最早由荚国矫形外科医师Little于1862年报道,按临床表现分为:①痉挛型(patic),以锥体系受累为主;②不随意 运动型(dykinetie),以锥体外系受累为主,可表现为肌张力不全(dytonic)、舞蹈样动作(ehoreie)、手足徐动(athetoid)、震颤(tremor)等;③共济失调型(ata某ie),以小脑受累为主;④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常常足其它类型的过渡形式;⑤混合型(mi某ed)。按受累 肢体分为:①单瘫(monoplegia),单个肢体受累;②双瘫(diplegia),四 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③三肢瘫 (triplegia),三个肢体受累;④偏瘫(hemiplegia),半侧肢体受累; ⑤四肢瘫(quadri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近年来, 脑瘫已经成为神经康复医学的热门话题,关于脑瘫的研究层出不穷,笔者 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最新文献后。将脑瘫研究中的新观点总结如下。 一、脑瘫的发病率 图外文献中脑瘫的发病率为1.5%o一4.0%o"’,我国为1.8‰一

6.o‰,2022年提出,随着围生产医学的发展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和 救 治技术的提高,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脑瘫的发病率 呈上升趋势。2022年研究丹麦脑瘫登记中心(DanihCerebralPalyRegitry,DCPR)1986年至1998年的肪瘫患儿,结果显示脑瘫发病率为2.1‰;该 研究还发现早产儿脑瘫发病字明显降低,足月儿脑瘫发病率稍有升高,并 发现单瘫脑瘫在足月儿和早产儿中发病卒均显著升高,双瘫脑瘫在早产儿 中发病率显著降低,而其它类型脑瘫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 有学者将1990年至2005年3287例孕周<34周且进行过新生儿监护 的患儿,分为1990年至1993年组、1994年至1997年组、1998年至 2001年组、2002年至2005年组4个组,结果显示4组脑瘫发病率分别为6.5%、 2.6%、2.9%和2.2%;且4组粗大运动功能严重损害的人数逐 渐减少。究其原因可能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ficularleukomalaeia,PVL)的减少和 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hemorrhage,IVH)严重程度的减轻有关;该研究还发现,早产几的双侧痉挛性脑瘫发病率有所降 低;单侧痉挛性脑瘫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2007年Platt等哺1的1 篇基于欧洲16个地区脑瘫在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中发病趋势的研究报 道中也提到,该类儿童的 .综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原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原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法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宝宝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的一系列脑病表现。这种病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宝宝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致残致病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原因有哪些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原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容易造成新生儿脑损伤,是一种可致命的危险性疾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是由于围产期窒息引起的。 围产期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主要病因。凡是造成母体和胎儿间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障碍,使血氧浓度降低者均可造成窒息。由宫内窒息引起者占50%,娩出过程中窒息占40%,先天疾病所致者占10%。 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因素很多: 1、缺氧 (2)呼吸暂停:反复呼吸暂停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3)严重肺部感染:新生儿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也可致此病。 2、缺血 (1)严重循环系统疾病:心搏骤停和心动过缓,严重先天性心脏病,重度心力衰竭等。 (2)大量失血:大量失血或休克。 (3)严重颅内疾病:如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等。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因中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产前和产时窒息各占50%和40%,其他原因约占10%。 孕妇在孕期应按时产检,产前应积极和医护人员沟通,最大程度避免围产期窒息导致新生儿患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症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围产期窒息导致的,宝宝分娩出后

可见与正常足月儿的外貌和表现均有所不同。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临床上会有一系列症状表现: 1、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 2、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明显抑制、昏迷。 3、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有脑水肿表现。 4、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5、肌张力增高或减低。 6、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7、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节律不齐、呼吸暂停、以及眼球震颤、瞳孔改变等脑干损伤表现。HIE的临床症状以意识状态、肌张力变化和惊厥最重要,是区别脑病严重程度和后遗症的主要指标。 此外,可根据不同症状表现,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为三种程度: 轻度:过度觉醒状态、易激惹、兴奋和高度激动性(抖动、震颤),肌张力正常,拥抱反射活跃,吸吮反射正常,呼吸平稳,无惊厥。症状多在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中度:抑制状态、嗜睡或浅昏迷、肌张力低下,50%病例有惊厥发作、呼吸暂停和拥抱、吸吮反射减弱。足月儿上肢肌张力降低比下肢严重,提示病变累及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如表现为下肢肌张力降低比上肢重,则提示病变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如症状持续7~10天以上,可能有后遗症。 重度:患儿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极度低下,松软,拥抱反射、腱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差,前囟隆起,惊厥频繁,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重度患儿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后遗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检查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2004年11月于长沙修定)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一、概念: 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称之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 ischemic encephalopatly)。HIE在围产期神经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每年活产婴1800万-2000万,窒息的发病率为13.6%,其中伤残者为15.6%,每年约30万残疾儿童产生,严重威害我国儿童生活质量。 二、病因: 造成胎儿或新生儿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都可以HIE,与胎儿在宫内所处的环境及分娩过程密切相关。 (一)母亲因素:①母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肾疾病、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 ②产科疾病: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能不全。 ③母吸毒、吸烟、被动吸烟。 ④母年龄>35岁或<16岁,多胎妊娠。 (二)分娩因素:①脐带受压、打结、绕颈;②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臀位、胎头吸引不顺利;③产程中的麻醉、镇痛剂和催产药使用不当。 (三)胎儿因素:①小于胎龄儿、巨大儿;②畸形:如后鼻孔闭锁、喉蹼、肺膨胀不全,先心病;③羊水或胎粪吸入致使呼吸道阻塞; ④宫内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损。 (四)产后因素:感染性肺炎、捂被综合征、RBC增多症等。 三、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许多环节未明,但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一)脑血流改变:当窒息缺氧为不完全时,体内各器官血流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肾上腺等组织血流量,如缺氧继续存在,这种

代偿机制失效,脑血流灌注下降,出现第2次血流重新分布,即供应大脑半球的血流减少,以保证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灌注量。此时,大脑皮质矢状旁区及其下的白质(大脑前、中、后动脉灌注的边缘区)最易受损,如窒息缺氧为急性完全性,上述代偿机制均无效,脑损伤发生在代谢最旺盛部位(丘脑、脑干核),而大脑皮层不受影响。 (二)能量代谢障碍:被认为是其主要机理,脑所需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氧化,缺氧时无氧糖酵解使糖消耗↑,乳酸增加,导致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ATP↓、细胞膜钠泵、钙泵功能不足,使钠、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原性脑水肿,钙离子还可激活受其调节的酶,引起胞浆膜磷酯成分分解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进一步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环素ATP↓→cAMP↓①影响突触之递质传递;②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许多依赖cAMP的血管活性物质功能下降→脑血管痉挛→脑组织受损。 (三)神经毒性物质:脑缺氧时→兴奋性AA、氧自由基增加→阻断线粒体的磷酸化氧化作用,破坏细胞结构及酶等。 (四)神经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发育成熟和维持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需,若过度凋亡即成为病理状态。最近研究证实,HIE可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多种病理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使神经细胞急性坏死的同时,凋亡即已发生。可早至缺氧缺血后1小时,直至1~2周以后。 四、临床表现 HIE的神经症状生后逐渐进展,有的病例可由兴奋转入抑制甚至昏迷,于72小时达最重程度,72小时后逐渐好转、恢复。临床医生应对生后3天内的神经症状做细致的动态观察,给予分度。 新生儿HIE临床分度 项目轻度中度重度 意识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 肌张力正常减低消失 原始反射拥抱稍活跃减弱消失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脑损伤,早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病因】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围产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 缺血:心跳停止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 各种原因引起的宫内窘迫及围生期窒息,均可能成为引起HIE的原因。 母亲因素:疾病,病理产科,吸烟吸毒,年龄过大过小 产时因素:脐带,胎位不正,难产、急产等不良助产药物 胎儿因素:过大过小,畸形,脐带绕颈,呼吸道阻塞,宫内感染 新生儿因素:,肺炎,心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一)高危人群:常见于有明显宫内窘迫或生后窒息史的足月儿。 (二)发病特点:于生后24小时之内陆续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72小时达高峰 (三)临床特点:以意识障碍、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惊厥、脑水肿及脑干损伤等为主。严重表现:惊厥、前囟张力↑、中枢性呼衰、瞳孔改变临床分度、病程及预后 1)轻度:表现为过度兴奋、眼神改变,反射稍活跃,无或1~2次小抽动,肌张力正常,病程短,症状可在24小时以内消失。 2)中度:表现为嗜睡、肌张力减低、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前囟张力稍高,病程常持续一周。 3)重度:表现为昏迷、反射消失、持续惊厥、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散大、前囟饱满等,多在一周内死亡或有后遗症发生。 HIE临床分度

分度轻度中度重度 意识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 肌张力正常减低松软 拥抱反射稍活跃减弱消失 吸吮反射正常减弱消失 惊厥无常有频繁发作 中枢性呼吸衰竭无无或轻常有 瞳孔改变无无或缩小不对称或扩大前囟张力正常正常或稍饱满饱满紧张 病程及预后 轻度:兴奋症状在24小时内明显,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好。 中度:症状大多1周末消失,10天仍不能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 重度:病死率高,多在1周内死亡,存活者症状可持续数周,后遗症可能性较大。 治疗原则 1、早治:最好生后24小时内开始,最迟不超过48小时。 2、综合措施:主要是三支持、三对症。 3、足够疗程:轻度7~10天,中度10~14天,重度21~28天或更长。 4、树立信心 【护理诊断】 低效性呼吸型态----与缺氧缺血致呼吸中枢损害有关

最新:宫内缺血缺氧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及监测(全文)

最新:宫内缺血缺氧对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及监测(全文) 摘要: 宫内缺血缺氧是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凡是影响胎儿和母体间气体交换的原因都可引起胎儿缺氧。缺氧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化级联反应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甚至导致脑损伤发生。缺血缺氧事件发生在孕期的不同时间对神经系统影响也不完全相同。明确脑损伤的病因、形式和机制对指导如何采取合理的神经保护策略来降低脑损伤和改善神经发育结局至关重要。一些方法可以用来宫内监测胎儿是否缺氧。产时缺氧事件只有一小部分与生后脑瘫相关。 妊娠期间胎儿完全依赖于胎盘供给氧气与营养,这种供给的中断可导致胎儿缺氧。围产期缺血缺氧可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甚至导致脑损伤的发生,是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围产期脑损伤有超过10% 存活的早产儿会发展为脑瘫,25% ~50% 有认知、行为和注意力等缺陷,也可造成足月儿运动和神经运动发育缺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1、病因 缺氧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动脉氧浓度低于正常;缺血是指流到细胞或器官的血流不足以维持其正常功能。根据Volpe的资料,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病因中,20% 由出生前因素所致; 35% 由出生时因素所致; 35% 的患儿既有出生时因素又有出生前的因素; 10% 由出生后因素引起。

孕期足够的氧和营养对于正常的胎儿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神经元和突触连接的生长和发育都需要充足的氧供给。产前脑对低氧特别敏感。低氧可以因为影响脑细胞的分化、髓鞘形成延迟而影响脑的成熟。临床研究显示孕期氧气供给不足与脑细胞数和脑结构的改变和儿童期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凡是能影响胎儿和母体间氧气交换的因素都可导致胎儿缺氧。具体病因阐述如下: ( 1) 孕妇缺氧性疾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肺部疾病、贫血等引起的低氧血症,从而减少对胎儿的氧供。( 2) 胎盘异常: 胎盘位置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形态异常如帆状胎盘等,胎盘病理改变如胎盘血管硬化、变性、坏死等,都可引起母胎之间气体交换不充分,影响胎儿氧供。( 3) 脐带异常: 脐带发育异常或病变如脐带绕颈、脐带打结及脐带脱垂等,都可使脐动静脉血流不畅及阻断,造成胎儿胎盘循环障碍。( 4) 胎儿疾病: 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使胎儿心脏向绒毛内毛细血管搏出量减少; 胎儿血液系统疾病如先天性血红蛋白病等降低胎儿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降低组织供氧; 双胎输血综合征或一胎胎死宫内后存活胎儿的脑损伤风险很大。( 5) 产程异常: 产程中的许多因素,如产程延长尤其是第二产程延长、宫缩异常等,因子宫收缩过强、过频等引起绒毛间隙压力过高等,可造成母体胎盘循环障碍,影响母儿间的气体交换,造成胎儿急性缺氧。 因此,孕母、胎盘、脐带、胎儿、产程等因素都可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要防止缺氧事件的发生需从多方面加强监测。 2、缺血缺氧影响神经发育及脑损伤的机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