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预后较差。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

预后较差。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预后较差。

【病因】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缺血的因素都可导致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因胎儿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臀位产、高位产钳和多次吸引器助产使胎儿头部受挤压,亦可造成产伤性颅内出血,足月儿多见。

此外,快速输注高渗液体,机械通气不当等可致医源性颅内出血;

早产儿因颅骨较软,在使用面罩加压给氧、头皮静脉穿刺或气管插管时常将头部固定于仰卧位,可因此压迫枕骨而造小脑出血;母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或孕期使用抗惊厥药(苯妥因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者,亦可引起胎儿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

【发病机制】

(一)产伤性颅内出血

分娩过程中胎头所受压力过大,局部压力不均或头颅在短时间内变形过速者均可导致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

(1)缺氧和酸中毒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2)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脑电流,当体循环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相反在血压下降时,脑血流量减少而致缺血性改变,缺血坏死区内可有出血灶。

(3)≤32周早产儿在大脑侧脑室和第四脑室周围的的室管膜下以

及小脑软脑膜下的外颗粒层均留存有胚胎生发层基质,该组织是一个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缺乏胶原组织支撑,小毛细管脆弱,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即可导致毛细管破裂出血,室管膜下血液向内可穿破室管膜引起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纤溶系统活跃,故向外可扩做散到白质致脑实质出血。

脑室周围静脉系统呈U形,当缺氧或血压下降,血流改变方向时即易引起血液淤滞,毛细血管床历力增加而破裂;部分足月儿在室管膜下亦仍残留生发层基质,故也可能发生出血,而其脑室内出血则大多来自脉络丛。

(三)医源性颅内出血

过多搬动婴儿、输注高渗液体或输液过快、频繁吸引和气胸等均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引致脑血流变化而造成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者包括:

(1)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淡漠、嗜睡、昏迷等。

(2)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3)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卤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

(4)呼吸改变;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

(5)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6)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不良,固定和散大。

(7)其他: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和贫血。

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如下

(一)硬脑膜下出血

多数为产伤致的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撇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24小时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在生后第2天发

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少量出血者无症状;大量出血者常于短期内死亡。

(三)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根据头颅CT图象可分为四级:Ⅰ级,脑室管膜下出血;Ⅱ级,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大部分在出生3天内发病,最常见症状为Moro反射消失,肌张力低下,淡漠及呼吸暂停。小量Ⅰ、Ⅱ出血可无症状,预后较好;

Ⅲ、Ⅳ出血则神经系统症状进展快,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意识状态从迟钝转为昏迷,瞳孔固定,对光反应消失,惊厥及去大脑强直状态,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停止死亡;部分患儿在病程中有好转间隙,有的患儿病情不再加重,有的经过稳定期后,出现新的症状,存活者常留有脑积水和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小脑出血

多发生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常合并肺透明膜病、肺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有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最后因呼吸衰竭死亡。

【诊断】

病史和临床表现仅能提供诊断线索。脑脊液检查如为均匀血性并发现皱缩红细胞,则有助于诊断,但检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时不宜进行此操作。影象学检查有助确诊,CT和B超扫描可提示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治疗】

(一)支持疗法

(二)控制惊厥

(三)降低颅内压

对伴有颅内高压者可使用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静脉滴注。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不整、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时可使用甘露醇,剂量根据病情决定,一般每次0.25——0.5mg/kg,静脉推注。

(四)止血药

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立止血(reptilase)等。

(五)脑代谢激活剂

出血停止后,可给予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0.1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50ml,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脑活素2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恢复期可给脑复康每日0.2g,连续服药3个月。

(六)脑硬膜穿刺

用于硬脑膜下出血患儿,每日1次,每次抽出量不超过15ml。

(七)出血后脑积水

可进行脑室穿刺引流,维持7天后撤除,如头围继续增大,可考虑脑积水分流术。

【预后】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不易确定,与其原因、出血量、部位、类型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一般认为足月儿、急性缺氧、20分钟Apgar评分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腔出血、小量脑室内出血及额叶小血肿等预后较好;

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慢性缺氧、20分钟Apgar评分过低、大量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或同时伴有顽固低血糖者预后差。存活者常留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视力或听力障碍、共济失调等后遗症。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患者中10%——15%发生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有可无,其中65%患儿可能停止发展或恢复。

【预防】

(一)加强孕妇保健工作,及时发现高危妊娠,预防早产,提高产科技术,减少难产所致产伤和窒息。母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静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疗。

(二)预防医源性颅内出血。

(三)预防脑血流动力学紊乱,防止突然和(或)持续的脑血流过高,如高碳酸血症,高血压,迅速扩容时等。

(四)药物预防曾对苯巴比妥、消炎痛、止血敏、尼莫地平等不少药物进行过动物和临床试验,尚未得出肯定结论。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低体重: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矮身材:小儿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体重过重:小儿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 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被动免疫:是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节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血清钠为<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范围。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为>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家庭结构评估:指家庭的组成以及影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有关家庭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特点。 ORS::是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由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易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乳品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初乳: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 生长发育: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的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的可能性。 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人体的需要; 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室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在不能确定RNI时使用;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食物的热力作用(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 溢乳:15%的婴儿常出现溢乳,可因过度喂养、不成熟的胃肠运动类型、不稳定的进食时间而发生。同时,婴儿胃水平位置,韧带松弛,易折叠;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好的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使6个月内的小婴儿常常出现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reflex,GER)。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数者; 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湿肺(wet lung):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TTN)多见于剖宫产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60次/分),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及反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和呻吟等。 持续胎儿循环(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指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又持续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入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原始反射: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握持反射(grasp reflex)、拥抱反射(Moro reflex)。早产儿以上反射可引不出,以上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几个月后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是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因产前、产程中或产后缺氧及产伤引起渗血或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部位可在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脑室和脑组织的任何部位。 【临床表现】 1,意识改变:出生后兴奋或嗜睡,易激惹,表情淡漠。眼凝视、斜视、震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降低。 2. 颅内压增高表现:尖声哭叫、前囟膨隆、惊厥、呼吸不规律或暂停等。3.面色苍白或青紫、不吃奶、吐奶,出现黄疽或贫血。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询问孕妇围生期健康史,胎儿有无宫内窘迫、患儿有无窒息史,有无产伤和窒息等不正常生产史及家长对该病预后的认识程度。 2.专科情况 (1) 观察患儿意识状态:有无兴奋、易激惹、嗜睡、反应迟钝或昏迷。 (2) 评估肌张力及肢体活动情况,有无肌张力减低或消失,观察并记录惊厥的次数。 (3) 检查患儿的各种反射情况,如吸吮、拥抱反射有无减弱或消失,观察瞳孔是否等大及有无对光反应。 (4) 评估有无缺氧、循环衰竭及程度。 3.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脑 CT 和 B 超检查可协助辨别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化验血生化 CPK 一 BB 活性增高,血常规有贫血表现。 【护理诊断】 1.潜在并发症,脑疝:与颅内出血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呕吐、昏迷有关。 3.家属焦虑:与患儿生病、家属缺乏疾病及护理的相关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意识、眼及瞳孔、囱门张力、肌张力的变化,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定期测量头围,准确记录阳性体征并及时与医生联系。 2.保持静卧,头肩抬高 300,右侧卧位。减少噪声,尽量减少移动和各种刺激,

治疗护理要轻、稳,避免头皮静脉穿刺和过多搬动头部引起患儿烦躁,加重颅内出血。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给间断低流量或头罩吸氧。 4.维持体温在 35. 5 一 36. 50C ,体温高时即给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应用暖箱、远红外辐射床或热水袋保暖。 5.遵医嘱应用止血药物,必要时输人新鲜血浆以增加凝血 因子的止血作用。恢复期给予毗拉西坦、脑活素、胞磷胆碱等营养细胞的药物促进脑功能恢复。 6.病情严重时,宜推迟喂奶。待病情平稳后可先鼻饲,5% 葡萄糖水 2ml,观察无异常再给配方奶,从 10 -20m1 开始,每2h1次,根据病情增加奶量。喂奶毕使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发生窒息。吸吮、吞咽困难者可鼻饲喂养。 7.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应急措施】 1.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面色发青、唇周发绀等窒息表现时,立即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床旁备好吸痰器、开口器及气管插管等抢救用物。2.患儿突然出现呼吸节律变慢、心率徐缓,双侧瞳孔不等大、面色苍白、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消失、四肢肌力减退,头颈后仰、四肢挺直、躯背过伸、呈角弓反张状等脑疝症状时,立即由静脉输高渗液降低颅内压,以暂时缓解病情,进行必要的诊断性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部位,协助进行脑室外引流或做好手术准备。 3.一旦发生脑疝随时有呼吸、心跳停止的可能,积极配合 医生进行抢救。 【健康教育】 1.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2.对不正常产婴儿加强护理,常规给维生素 K1 预防。 3,向家长讲解颅内出血的严重性、疾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讲解控制探视、安静的环境对患儿康复的重要性。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预后较差。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 预后较差。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预后较差。 【病因】 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缺血的因素都可导致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因胎儿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臀位产、高位产钳和多次吸引器助产使胎儿头部受挤压,亦可造成产伤性颅内出血,足月儿多见。 此外,快速输注高渗液体,机械通气不当等可致医源性颅内出血; 早产儿因颅骨较软,在使用面罩加压给氧、头皮静脉穿刺或气管插管时常将头部固定于仰卧位,可因此压迫枕骨而造小脑出血;母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或孕期使用抗惊厥药(苯妥因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者,亦可引起胎儿或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 【发病机制】 (一)产伤性颅内出血 分娩过程中胎头所受压力过大,局部压力不均或头颅在短时间内变形过速者均可导致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 (1)缺氧和酸中毒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其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 (2)缺氧和酸中毒损伤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脑电流,当体循环压力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相反在血压下降时,脑血流量减少而致缺血性改变,缺血坏死区内可有出血灶。 (3)≤32周早产儿在大脑侧脑室和第四脑室周围的的室管膜下以

及小脑软脑膜下的外颗粒层均留存有胚胎生发层基质,该组织是一个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血管壁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缺乏胶原组织支撑,小毛细管脆弱,当动脉压突然升高时即可导致毛细管破裂出血,室管膜下血液向内可穿破室管膜引起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纤溶系统活跃,故向外可扩做散到白质致脑实质出血。 脑室周围静脉系统呈U形,当缺氧或血压下降,血流改变方向时即易引起血液淤滞,毛细血管床历力增加而破裂;部分足月儿在室管膜下亦仍残留生发层基质,故也可能发生出血,而其脑室内出血则大多来自脉络丛。 (三)医源性颅内出血 过多搬动婴儿、输注高渗液体或输液过快、频繁吸引和气胸等均可使血压急剧上升引致脑血流变化而造成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者包括: (1)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淡漠、嗜睡、昏迷等。 (2)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 (3)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卤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 (4)呼吸改变;增快或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 (5)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6)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不良,固定和散大。 (7)其他: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和贫血。 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如下 (一)硬脑膜下出血 多数为产伤致的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撇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24小时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而在出生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内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在生后第2天发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颅内出血(ICH)的诊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但由于足月儿在活产新生儿中占绝大多数,故以足月儿多见。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中、重度。 表1 HIE临床分度

急性损伤、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者,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 内,其中50%~70%可发生惊厥,特别是足月儿。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轻微发作型或多灶性阵挛型,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病变在脑干、丘脑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顽固性惊厥等脑干症状,常在24—72h病情恶化或死亡。部分患儿在宫内已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出生时Apagar评分可正常,多脏器受损不明显,但生后数周或数月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诊断要点] 1.有围生期缺氧病史,如母亲有高血压、妊高症、胎儿宫内 胎动增强、胎心增快或减慢、羊水被污染。出生后有窒息。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CPK—BB) 正常 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 正 常值<6~tg/L,神经元受损时血浆中此酶活性升高。 5.B超具有无创、价廉、可在床边操作和进行动态随访等 优点,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6.CT扫描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 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7.核磁共振(MRl) 分辨率高、无创,具有能清晰显示颅后窝 及脑干等B超和CT不易探及部位病变的特点。

儿科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要点【优质推荐】

儿科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要点【优质推荐】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预后较差。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缺氧以早产儿多见。它可引起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出血,还可引起脑实质点状出血或早产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以足月儿多见、因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产程过长、高位产钳,用吸引器助产者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上述情况可使胎儿头部挤压而导致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高渗液体快速输入、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操作时对头部按压过重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二、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常见表现有: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囱隆起、惊厥等;呼吸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出现黄疽和贫血。 脑脊液检查如发现为均匀血性和皱缩细胞,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CT和B超扫描等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三、治疗原则 支持疗法;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选用地塞米松,必要时用甘露醇脱水;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药物;止血及对症处理。 四、常见护理诊断 (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与颅内出血有关。 (2)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五、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病情好转及时停用。(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

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及护理 【摘要】为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质量,将从五个方面进行病情观察,从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对症治疗、合理护理措施。如保持安静,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体温稳定,合理喂养等护理措施,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早产儿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做好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作用。现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25例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的25例颅内出血新生儿,男16例,女9例;足月产5例,早产19例,过期产1例;全部经头颅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隙出血24例,硬膜下出血1例,治愈19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2 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尤为重要。本组所有病例均出现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多为早期表现,因此应注意观察是否激惹、过度兴奋、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嗜睡或昏迷现象。如兴奋状态、睡眠不安、哭闹不安、尖叫,则常是早期表现,亦提示出血量少;如病情继续加重,或出血量大,常转入或表现为抑制状态,如抽搐、嗜睡、昏迷。 2.2瞳孔和各种反射的观察 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则表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各种反射(吸吮、拥抱反射等)消失,肌张力下降,双眼凝视,则表示病情危重,出现脑疝,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抢救

主管护师儿科护理学《专业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主管护师儿科护理学《专业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单选题]1.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致死原因主要是(江南博哥)()。 A.呕吐造成电解质紊乱 B.心跳骤停 C.颅脑损伤 D.循环衰竭 E.发生脑疝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急性颅内压增高容易导致颅内容物移位,发生脑疝,病死率、致残率极高。 [单选题]2.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口服铁剂正确的方法是()。 A.在两餐间服用铁剂 B.一次足量口服铁剂 C.不可与维生素C同服 D.出现大便黑色应停药 E.首剂加量以增加药物血浓度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全量,并在两餐之间服用,减少对胃的刺激。 [单选题]3.百白破混合疫苗,初次接种的年龄是()。 A.生后2~3天 B.2月龄 C.3月龄 D.5月龄 E.8月龄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百白破混合疫苗的注射时间分别是在3、4、5月龄以及18~24月龄之间,共计4针。 [单选题]4.关于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多见 B.颅压明显增高 C.常并发肺炎、败血症等 D.皮肤发凉、变硬 E.临终前常发生DIC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又称为新生儿硬肿症,由于寒冷或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不会发生颅压明显增高。[单选题]5.猩红热患儿恢复期症状是()。

B.帕氏线 C.口周苍白圈 D.杨梅舌 E.皮肤脱屑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猩红热恢复期皮疹于3~5天后颜色转暗,逐渐隐退,并按出疹顺序开始脱屑,皮肤脱落持续1周左右,无色素沉着。 [单选题]6.“苦笑面容”主要见于()。 A.新生儿脑膜脑炎 B.新生儿败血症 C.新生儿破伤风 D.新生儿颅内出血 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产生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苦笑面容”。 [单选题]7.以反复出现咳嗽、胸闷、喘息和呼气性呼吸困难症状为主的是()。 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B.支气管哮喘 C.支气管炎 D.肺炎支原体肺炎 E.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婴幼儿可发生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为哮喘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等。 [单选题]8.肺炎患儿发生严重腹胀、肠鸣音消失,最可能的原因是()。 A.低钙血症 B.低钠血症 C.坏死性小肠炎 D.消化功能紊乱 E.中毒性肠麻痹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小儿肺炎时发生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明显的腹胀,呼吸困难加重,肠鸣音消失。 [单选题]9.急性感染性喉炎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 A.流涕

儿科笔记

生长:指各器官,系统和身体的长大,是量的增加,可有相应的测 量值表示其量的变化。 生长发育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 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及液体疗法: 脱水:由于丢失体液过多和摄入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称为脱水。 钾平衡紊乱 低钾血症:正常血清钾浓度为3.5~5.5mmol/L,当血清钾低于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当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时,为高钾血症。 酸碱平衡紊乱:正常血液的pH值维持在7.35~7.45. 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液H+离子增高或HCO-3浓度降低 代谢性碱中毒:由于体内H+丢失或HCO-3蓄积所致。 呼吸性酸中毒:由于通气障碍导致体内CO2潴留,H2CO3增高所致。 呼吸性碱中毒:由于通气过度使血液CO2过度减少、血H2CO3降低所致。液体疗法时常用溶液及其配制 非电解质溶液:常用5%和10%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液,10%葡萄糖溶液为高渗液。 电解质溶液:主要用以补充丢失的体液、所需的电解质,纠正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失调。

0.9%氯化钠溶液:临床常以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 1.87%乳酸钠溶液)混合,配成2:1液。 复方氯化钠溶液除氯化钠外尚含与血浆含量相同的K+和Ca2+,大量输注不会发生稀释性低血钾和低血钙。 碱性溶液主要用于纠正酸中毒。常用的有碳酸氢钠溶液(迅速纠正酸中毒)、乳酸钠溶液。 氯化钾溶液用于纠正低钾血症。常用10%氯化钾溶液,静脉滴注应稀释成0.2%~0.3%浓度。 混合溶液 2:1等张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组成 4:3:2液4份生理盐水、3份5%~10%葡萄糖溶液、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组成 2:3:1液2份生理盐水、3份5%~10%葡萄糖溶液、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组成 各种盐溶液由生理盐水和5%~10%葡萄糖溶液配制而成的不同浓度的含糖、氯化钠的混合液。 维持液1份生理盐水、4份5%~10%葡萄糖溶液、并含0.15%氯化钾的混合液。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营养基础: 营养是指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 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人体细胞和组织,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次要功能是供能。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ICH)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ICH)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早产。 2.缺血缺氧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所致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当动脉压力升高时,可因脑血流量增加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3.当动脉压力降低时,脑血流量减少引起毛细血管缺血性损伤而出血。 4.低氧、高碳酸血症还可引起脑血管扩张,血管内压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或静脉淤滞、血栓形成,脑静脉血管破裂出血。 5.外伤,主要为产伤所致。如胎位不正、胎儿过大、产程延长等使胎儿头部过分受压,或使用高位产 钳,胎头吸引器、急产、臀牵引等机械性损伤均可使天幕、大脑镰撕裂和脑表浅静脉破裂而导致硬膜下出血。其他如头皮静脉穿刺、吸痰、搬动、气管插管等频繁操作或机械通气时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等可造成头部过分受压、脑血流动力学突然改变和脑血流自主调节受损引起毛细血管破裂而出血。 6.其他: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或患其他出血性疾病。母亲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孕期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药物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不适当地输入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甘鳐醇等高渗溶液,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二、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与体征 (1)神志改变:激怒、嗜睡或昏迷。 (2)呼吸改变:增快或减慢,不规则或暂停。 (3)颅内压力增高: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血。 (4)眼征: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 (5)瞳孔对光反应消失。 (6)肌张力:增高、减弱或消失。

(7)其他: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疽。 2.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是早产儿,其发病率可达40%-50%,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3%足月儿也可发生PVH-IVH出血,其中50%-60%出血来自室管膜下GM,其余则源于脉络丛。 分级特点 I级室管膜下出血 Ⅱ级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 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出血发生的时间50%在出生后第一天,90%发生在出生后72小时内,仅少数发病会更晚。Ⅰ-Ⅱ级出血绝大部分存活,Ⅲ-Ⅳ级出血者50%以上死亡,幸存者半数以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3.原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1)出血原发部位在蛛网膜下隙内,不包括硬膜下、脑室内或小脑等部位出血后向蛛网膜下隙扩展。(2)此种出血类型在新生儿十分常见,尤其是早产儿。(3)SAH与缺氧、酸中毒、产伤有关。(4)由于出血原因常为缺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非静脉破裂,大多数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良好。(5)部分典型病例表现为生后第2天抽搐,但发作间歇表现正常。(6)极少数病例大量出血常于短期内死亡。(7)主要的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4.脑实质出血(IPH)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由于支配下肢的神经传导束邻近侧脑室,向外依次为躯干、上肢、面部神经的传导束,下肢运动缸部位可液化形成囊肿,如囊肿与脑室相通称之为脑穿通性囊肿。 5.硬膜下出血血(SDH)是产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足月巨大儿。近年来由于产科技术三明显下降。出血明显者一般在出生24小时后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天幕、羹嘉最雾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也有在新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58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58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期主要死因之一[1]。据报道,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中,颅内出血占12%~19%[2],存活者也往往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给患儿和家属造成极大的痛苦,可见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临床的重要课题。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5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58例,男32例(55%),女26例(45%);早产儿31例(53%),足月儿24例(41%),过期产儿3例(5%);阴道分娩38例(66%),剖宫产20例(34%);有窒息史48例(83%),产伤15例(26%)。 1.2 临床表现青紫10例(17%),呼吸不规则9例(15%),呼吸暂停7例(12%),烦躁易激惹20例(34%),嗜睡、反应低下12例(21%),惊厥10例(17%),肌张力增强6例(10%),肌张力低下12例(21%),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5例(9%)。 1.3 检查结果 58例均行头颅CT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66%),脑室内出血5例(9%),脑实质出血3例(5%),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实质出血12例(21%)。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20例(34%)。 1.4 治疗与转归 1.4.1 加强护理护理措施有:(1)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

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给氧;(2)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3)保暖,维持体温恒定。 1.4.2 支持、对症治疗治疗措施有:(1)抗惊厥治疗:首先确定引起惊厥的原因。由低血糖、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引起的立即纠正代谢紊乱。一旦确定惊厥不是代谢紊乱引起,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原则上选择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浓度,用药后密切观察,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呼吸及心律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为度。(2)脑水肿的治疗:合理应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药物,控制液体量每日60~80 ml/kg,并根据电解质、血浆渗透压及尿量、体重变化进行调整。(3)恢复脑血管灌流量:静滴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开始时用小剂量,渐增大用量。(4)改进脑细胞代谢:选用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细胞色素C、ATP、辅酶A等。(5)控制出血:肌肉注射维生素K,输新鲜血浆或全血,选用维生素C、止血敏或6-氨基己酸等。 经上述吸氧、止血、止惊、降低颅内压、神经营养等治疗,治愈47例(81%),自动出院5例(9%),死亡6例(10%)。23例患儿出院后复查,其中18例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无近期后遗症,5例合并神经系统后遗症,癫痫2例。 2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早产儿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 ICH临床症状及体征可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58例患儿中,5例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仅有口周轻度发绀、吃奶少、哭声弱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诊疗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患,主要表现为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脑实质出血、小脑出血及混合性出血。临床可分为缺氧性及产伤性,前者多见于早产儿,后者多见于足月儿及异常分娩(以臀位居多)新生儿。近年来由于产前监护技术的进步,因产伤所致的硬脑膜下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已较少见;由缺氧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SEH/IVH )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在孕龄不足32周或体重v 1500g 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其发病率可达40%—50%,病死率约为50%。 一、诊断 (一)病史:母亲有异常分娩史、患儿有产伤或窒息史。 (二)症状:可以无临床症状或体征,或可急剧恶化,患儿可出现不安、脑性尖叫和颅内压增高症状。危重病儿常表现为: 1.急剧恶化型: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急剧进展,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光反射消失,凝视,肌张力严重低下或周身强直性抽风,前囟紧张或隆起,可致突死。 2.断续进展型: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断续进展,表现为神态异常,四肢张力低下,但不昏迷,可存活或进一步恶化死亡。部分幸存者可有脑性瘫痪、癫痫或脑积水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脑室内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血样或黄色,新鲜脑脊液发现皱缩红细胞有诊断意义。其他类型出血脑脊液往往正常。 2.计算机断层摄影(CT )及B 型超声检查:可精确诊断病变类型、部位及程度,并可对预后作出估价。 一般按Papile 分级: I 级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可为单侧或双侧; n级为室管膜下出血破入脑室,但无脑室扩大; 川级为两侧脑室均有出血伴脑室扩张; w级为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血肿。 3.颅透照试验有助于硬膜下血肿、脑穿透畸形或脑积水的诊断。 4.连续观察头围变化有助于监测脑室作体积的变化。 二、鉴别诊断 (一)新生儿败血症:有脐部或其他部位感染史,伴黄疽、感染中毒症状。血培养或血常规等化验检查有助于鉴别。

2023年江西副高(小儿内科学)考试考前冲刺卷

2023年江西副高(小儿内科学)考试考前冲 刺卷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中性温度是指 ____ A.肛温 B.腋温 C.皮温 D.环境温度 E.体温 2.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的维持主要依靠 ____ A.适宜的环境温度 B.棕色脂肪的产热作用 C.足够的母乳吸入 D.自发的肢体活动 E.汗腺发育差,散热少 3.下列哪项不是新生儿体温调节的特点 ____

A.体温调节功能差 B.能通过皮肤蒸发出汗散热 C.体表面积小不易散热 D.依靠棕色脂肪产热 E.皮下脂肪薄,不易保温 4.新生儿持续胎儿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哪项 ____ A.体循环压力上升,肺循环压力下降 B.肺循环压力上升等于或超过体循环压力 C.出现右向左分流 D.吸入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E.临床上呼吸窘迫的程度与严重低氧血症不平行 5.下列哪一项反射不属于新生儿的原始反射 ____ A.吸吮反射 B.腹壁反射 C.拥抱反射 D.握持反射 E.觅食反射 6.下列新生儿顽固性低钙血症,应考虑下列哪种疾病 ____ A.早产儿 B.新生儿颅内出血 C.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D.糖尿病母亲的婴儿

E.过多使用碱性药物 7.正常足月儿生后开奶的时间是 ____ A.生后15分钟到2小时 B.生后3小时 C.生后4小时 D.生后5小时 E.生后6小时 8.新生儿出血症的主要病因是 ____ A.血小板功能异常 B.维生素K缺乏 C.维生素D缺乏 D.凝血因子Ⅷ缺乏 E.围生期窒息 9.对产前感染性肺炎有诊断意义的是 ____ A.分娩后24小时内发病 B.X线胸片呈间质性肺炎的改变 C.周围血白细胞>20×10/L D.脐血IgM>200 mg/L E.出生时有窒息史 10.新生儿生后4~5天,气促、发绀、吐沫、呼吸快,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正常,最可能的诊断 ____ A.新生儿窒息

儿科复试真题

儿科复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150分 1、人工喂养 2、原发性肺结核 3、肾病综合征 4、生理性体重下降 5、差异性紫绀 6、生理性腹泻 7、免疫重建 8、生理性贫血 9. 10、 二、简答题90分 1、PPD阳性的意义 2、中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的注意事项 三、病例分析60分 男1岁2个月,主诉发热咳嗽气促三天。体温39.5,呼吸69次/分心率190次/分前囟0.5×0.5cm,肝肋下3CM,心音低顿,HB95G/L,WBC 16*10 9/l 请写出完整诊断以及治疗方案

一、名词解释: 1.肺炎:系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 中细湿罗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2.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加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 科常见病。 3.等渗性脱水:血清钠为130~150mmol/L,水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浆渗透压正常,丢 失的体液主要是细胞外液。 4.Vit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缺乏使钙磷代谢紊乱造成的慢性全身营养性疾病。5.体液:是由血浆、间质液和细胞内液三部分组成,前两者合称为细胞外液。6.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的血浆白蛋白从尿 中丢失,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7.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 性肿胀、疼痛和发热,并由累及各种腺体及其它

器官的可能。 8.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共 同存在为特征。 二、填空题: 1.肺炎的基本病理生理: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毒血症。 2.麻疹前驱期的特异性体征是:麻疹粘膜斑。 3.肾病综合征的四大病理生理: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手足抽搐、喉痉挛、惊厥,患儿同时伴有 不同程度的佝偻病表现. 5.肺炎按感染地点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院内获得性肺炎。 6.肾病水肿性质为:下行性、凹陷性、严重者可有体腔积液。 7.液体疗法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8.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呼吸道合胞病毒。 三、问答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