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之一,在世界上最早发现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可推朔到一百多年前,1867年Virchow首先对早产儿白质损伤作了描述。由于此类损伤直接影响小儿远期预后,会造成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视听功能异常、认知障碍等,多年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早产儿逐年增多,且孕周与出生体重呈现降低趋势,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自然地走入我们的临床工作与研究当中, 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该病也逐渐为中国儿科医师所熟悉。

(一)发病机制

1. 不成熟脑的血管发育特点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属缺血性损伤,首先源于脑血管发育与功能不成熟。从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的长穿支在妊娠24周~28周出现,保证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的供血。妊娠32周~40周,是短穿支发育活跃的时期,满足皮层下白质的血液供应。长穿支与短穿支间的吻合支在妊娠32周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由此可知,在早产儿供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流”的特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2.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的易感性

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要成分,孕30-32W以前的早产儿神经轴突上的少突胶质细胞尚未成熟,仍处于“前体”阶段(pre-oligodendrocytes),这种发育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求很高,因此对缺血性损伤的易感性很高。

3. 多种因素参与白质损伤

根据人类脑的发育规律,不成熟的脑白质中已存在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在妊娠23~32W的胎儿脑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即有这些受体的高表达现象,因此在缺血时可以发生兴奋毒性神经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也很高,PVL的早产儿脑脊液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另外在感染时,脑内小胶质细胞发生炎性反应

(inflammation),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多种炎性因子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补体,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会造成更加广泛的脑白质损伤。

(二)脑白质损伤的病理类型

1. 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cumalacia, PVL)是白质损伤最严重的结局。在缺血后6 ~12小时,显微镜下可见轴突水肿,与神经元的凝固坏死并行。少数严重轴突水肿不可逆,构成轴突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不同程度坏死,于是轴突发生断裂,软化灶形成。

2. 弥散性脑白质损伤因病变范围较大,大量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参与了损伤后的免疫过程,并不形成软化灶,因此也称为“非囊性PVL”。最终仍会出现明显的脑白质容积缩小。此类白质损伤是广泛的,时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灰质损伤,引起小儿认知障碍,因此近年也有学者将其称为“白质脑病”。

(三)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

1. 发生率

关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年代以及应用不同的检查手段,使得发生率数据相差悬殊。最早报告,尸体解剖的早产儿中,脑室旁白质软化(PVL)的发生率仅20%,1980年有作者观察了82例出生体重900g~2200g的早产儿,白质损伤发生率高达88%。以后报告的发生率为25%~75%不等,有研究,经MRI在活体检查,高危的早产儿脑室旁白质存在异常信号者占70%。但随着NICU急救技术的提高,发生率必然有降低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在发达国家条件好的NICU,有早产儿PVL发生率仅6%-10%,甚至于更低的报告。

2. 高危因素

在人们认识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过程中,逐渐看出该病发生的明显规律性,由此了解了该病的病因,即:①脑白质损伤多在发生在低于30-32W的早产儿,或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与少突胶质细胞成熟过程相吻合,此时正值少突胶质细胞前体阶段,此结论也已经动物实验得以证实。②很早即发现,早产儿的脑白

质损伤常与母亲分娩时的异常有关联,尤其是循环异常,发生低血压、休克等循环异常的产妇所生早产儿脑白质病变较常见,病理学研究的角度发现脑白质损伤的早产儿在产程中常有静脉瘀滞现象。③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该病发生与新生儿自身疾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发病的早产儿多伴有有呼吸循环障碍,经历危重抢救,在抢救成功若干天后,常规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脑室旁的白质软化灶,或死亡病例在尸体解剖病理检查时发现软化灶及广泛的脑白质损伤。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时缺乏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即使相当严重白质损伤的早产儿,也只是表现为反应差,更细心的人偶有发现患儿视觉反应异常,难以与全身性原发疾病症状鉴别,故在新生儿期,单纯依靠临床难以确定脑白质发生的病变,是十分困难的。

2.影像学诊断

是确诊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根本手段,在诊断时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软化灶形成阶段

此类病变最容易识别,一般在损伤后3~4周,软化好发部位为侧脑室前角附近,半卵圆中心区域及侧脑室后角三角区附近,数量不等。与此同时,可发现脑室扩大,提示脑容积减少。随着胶质细胞对软化灶的填充,2~4个月左右较小的软化灶在影像上逐渐变小并消失。

2)早期组织水肿阶段

在白质损伤后数日内以水肿为主的病理特征,显示最佳的方法是弥散加权核磁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DW-MRI),尤其对弥散性白质损伤有更高的特异性。也可经超声作定性和定量诊断。轻度的白质损伤7~14天左右影像恢复,为一过性病变,重者进一步发展为钙化或软化。

3)损伤后期阶段

严重白质损伤的最终结局是神经纤维髓鞘化障碍,脑白质容积减少,与小儿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关。影像特征表现为侧脑室增宽,以中央部-后角明显,脑裂及脑外间隙增宽。有时伴有灰质容积同步减少。

4)对于弥散性脑白质损伤,MRI检查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四)预后

白质是脑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信息的传递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脑室旁白质损伤的早产儿在以后的发育中运动功能障碍十分突出,有人甚至将PVL作为预测预后不良的指标。其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脑白质损伤的部位及程度,与受累的神经纤维有密切关系。典型的远期神经系统异常是脑瘫。

弥散性的白质严重损伤,不但会累及运动功能,还会因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受损,星形胶质细胞迁移、增殖障碍,从而导致智能、认知缺陷。广泛的白质损伤还会影响小儿的感官功能。

(五)防治

对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该病的发生与早产儿自身脑血管发育及局部代谢特点有关,重在预防。首先是对该病有明确的概念,产科尽可能地减少早产,及时处理母亲孕期的合并症。对必不可免出生的早产儿,应及时正确地诊治所患疾病,尽力避免、减少有可能引发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

常规的床边颅脑超声检查,对及时发现白质早期损伤至关重要,因此时病变处于水肿阶段,努力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适当地予以神经营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当PVL形成,病变难以逆转。对白质损伤的小儿,应纳入随访对象,及时发现智力运动、视听感官功能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个体化的后期治疗。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 早产儿脑损伤可归纳为出血缺血性脑损伤(hemorrhag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及脑室旁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damage),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由于此类损伤直接影响小儿远期预后,多年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随着围产新生儿医学技术的提高,危重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普遍提高,然而,近远期神经系统异常居高不降,因此对早产儿不同类型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值得探讨。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出血类型,早产儿脑室周围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subependymal hemorrhage,SEH),也称生发基质出血(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当出血量增加,血液经破溃的室管膜流入脑室内则形成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也有些早产儿和足月儿出血直接源于脑室内的脉络丛。 (一)病因 多种因素可致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同一病儿常常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而发病。 1.解剖组织特点早产儿生发基质血管结构、分布、走行、局部血管缺乏支持组织的特殊性,是颅内出血发生的基础。

2.血流动力学变化由于在各种疾病状态下全身系统血压变化,脑血流增加或减少,呈现“涨落”型脑血流。 3.出凝血机制异常 新生儿出血症,DIC,血小板减少症等,都可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 (二)诊断 结合早产病史及其他围产期高危因素,通过颅脑B超筛查以发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此项技术自70年代末在国际上用于新生儿领域,沿用至今,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 根据出血发生发展的过程,影像学将出血分为IV度: Ⅰ度: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或伴极少量脑室内出血。 Ⅱ度:出血进入脑室内。 Ⅲ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度:脑室扩大,同时伴脑室旁白质损伤或发生出血性梗死。 (三)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合并症 1.出血后梗阻性脑积水 当侧脑室血液进入第3脑室,经过狭细的中脑水管时,可产生梗阻,导致梗 阻性脑积水。梗阻性脑积水是脑室内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脑室内大量积水使脑实质受压,甚至变得菲薄,小儿预后极差。 2.脑室扩大所致白质损伤 Ⅲ°以上的颅内出血脑室扩大时,可因挤压或影响局部血流造成脑室旁白质损伤。损伤的最终结局分为2类,一类是脑室周围钙化,另一类是白质软化。 3.脑室旁出血性脑梗死见于较严重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影响了局部的髓静脉血液回流而发生的静脉性梗死,易发生在侧脑室前角附近,也可出现在脑室旁其他部位。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 1.减少早产,避免缺氧和产伤,是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率的

早产儿颅内出血

早产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 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陈幽 早产儿颅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是脑损伤的最主要原因。围生期是脑发育成熟的最关键时期。 早产儿颅内出血分为:脑室周围出血即脑室管膜下生发基质(SEH),脑室内出血(IVH),小脑出血,脑实质出血。 小脑出血(CEH):早产儿多见。在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早产儿发病率中为15%~25% ,但诊断率极低。小脑出血可有4种神经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脑出血、小脑静脉出血性梗塞、IVH或SAH蔓延至小脑及小脑的创伤性出血(小脑撕裂,大静脉或枕部静脉窦破裂) 。第四脑室周围生发基质、软脑膜下及小脑的外颗粒层区域均有丰富的血管,但发育极不成熟。原发性小脑出血与早产儿GMH-IVH有相似的发病机制。病因:缺氧、外力使枕部受压,鳞状部位前移,由此增加了小脑静脉压并损伤了枕骨窦及从属静脉而致出血,如产伤、生后正压通气、面罩吸氧固定带通过枕部等操作时可引起小脑出血。小脑出血的主要临床特征源于脑干受压:呼吸暂停或呼吸节律不规则,有时有心动过缓;脑脊液受阻时可有前囟膨隆,头围增大;常有颅神经受累,有时有间断性的肌肉张力增强,角弓反张。严重的小脑出血可在短时间死亡。存活者遗留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运动受限等神经系统后遗症。 PIVH很少在出生时发生,50% 发生在1day(而其中25%-40%发生在生后6h内),80-90% 发生在出生3d内,20% - 40% 发生在1周内,10-15%发生在生后1周后。IVH的发生率为56. 6% ,重度IVH为16. 3% (64 /392) (国内资料)。ELBWI PIVH的发生率,在美国,出生体重500~750 g ELBWI的PIVH发生率近20年来持续在20%左右。芬兰报道,1996年至1997年和1999年至2000年相比,PIVH发病率从29%增至37%,而Ⅲ~Ⅳ级PIVH发病率为16%~17%,变化不大。国内报道为24.4%,本科ELBWI PIVH的发生率为56.1%(23/41),重度PIVH发生率为34.1%(14/41)。VLBWI PIVH发生率为16.6%。 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机制 28w前早产儿尾状核体出血多见,28~32w出血好发部位侧脑室外下壁近尾状核头部,马氏孔后的生发基质区;因脉络丛代谢旺盛,富含血管,对缺氧缺血敏

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表现

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MRI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脑 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11例中9例为早产儿,胎龄28~30周6例,31~34周2例,35~38周1例。临床表现:肢体瘫痪9例、智力低 下5例、癫痫3例。MRI表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 信号影,FLAIR高信号,上述区域白质减少,侧脑室扩大及形态异常,胼胝体异常,侧裂池加深增宽。根据MR表现将PVL分为轻、中、重3度,本组属于轻、中、重度各3、6、2例。结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是早产儿脑瘫的一个主要原因,MR具有特征性表现,可清晰显示PVL的病变程度、范围。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白质软化症脑室周围儿童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leukemialacia,PVL)是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一 种后期改变,多见于早产儿,是造成早产儿脑瘫(主要是痉挛性下肢瘫或四肢瘫)的主要原因。随着围产医学进步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室的不断健全,使早产儿 和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不断增高,PVL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PVL的影像学表现较 典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1例儿童PVL的MRI表现,旨提高其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8年5月~2010年2月我院检查诊断的PVL病例11例。11例中9例为早产儿,其中男6例,女3例,胎龄28~30周6例,31~34周2例,35~38周1例。出生时均为低体重儿。足月儿2例,均有难产和窒息缺氧史。所有患儿均无代谢性疾病、感染性脑病和脑出血。11例均行MRI检查,8例 同时行CT和MRI检查。 1.2扫描仪器和方法 MR扫描使用西门子公司Magnetom Harmoney 1.5T MR 机。用头线圈,常规轴位扫描T1WI(TR525ms,TE15ms)、T2WI(TR3400ms, TE96ms)、FLAIR序列(TR8000ms,TE105ms,TI2500ms)及矢状位T2WI (TR3400ms,TE96ms),轴位扫描层厚8mm,FOV184mm×210mm,矩阵 168×256,矢状位扫描层厚5mm,FOV200mm×210mm,矩阵192×256;轴位FLAIR 序列扫描层厚5mm,FOV165mm×210mm,矩阵154×256。 1.3MR图像分析 PVL的后期典型表现有:脑室周围白质T2WI高信号,脑室周 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减少,侧脑室扩大及变形,脑沟、裂加宽、加深,胼胝体发 育不良。行MR检查的病例,根据Fedrizzi的方法,进行分度:(1)轻度:病变 仅累及侧脑室三角区或/和前角周围白质。(2)中度:轻度加部分侧脑室旁白质同 时受累。(3)重度:范围更广泛,累及全侧脑室周围白质,半卵圆中心及或未 累及。 2 结果 2.1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主要为运动障碍(包括各种类型的脑瘫)9例,其中双下肢痉挛性 瘫痪8例,四肢瘫痪1例。表现为智力落后(包括语言障碍、认知能力倒退等) 5例,视力异常2例,抽搐及癫痫发作3例。 2.2MR表现 (1)脑白质信号改变:主要为受累脑白质髓鞘形成障碍、白质软化、白质囊变 所致。MR上表现为T1WI等、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主要发生在脑室周围 以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有阳性表现的共10例。其中又以MR水抑制(FLAIR) 序列显示侧脑室旁病灶最敏感。

俞惠民-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俞惠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大学儿科研究所 概述 ?围产医学进展,新生儿存活率显著提高 ?美国每年约出生<500g的的早产57 000例,存活率90%。 ?后遗症发生率增高,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社会负担(视,听,运动,智力)?早产儿脑损伤最为重要( 特殊性) ?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 ?发生率高 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 ?速度与程度 ?慢性、部分窒息常导致大脑弥漫性坏死,皮层为甚 ?急性、完全窒息主要累及脑干、丘脑及基底神经节 ?成熟度 ?早产儿的易损区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足月儿的易损区在大脑矢状旁区 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高 ?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PVL的发生率约为8~26% ?在应用呼吸机的早产儿中,其发生率可高达38~60 %。 ?NICU存活的早产儿中,约10 %遗留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25~50%遗留认知 或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 早产儿脑损伤类型 神经病理学分类 ?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 WMD) ?脑非实质区(脑室内)出血 ?脑其他部位(小脑﹑基底神经节﹑脑干等)损伤 早产儿WMD的定义及类型 ?1962年Banker等: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脑白质损伤(WMD): ?一组多相的、普遍的白质异常病变,多见于早产儿。

WMD类型 80年代,Dambska 等认为NWMD包括两种类型: ?多灶性坏死(即典型的多灶PVL); ?弥漫性损伤(以伴有肥大星形细胞增生的脑白质组织稀疏化表现为特点)。 Paneth认为NWMD 的病变组成如下: ?囊状PVL; ?孔洞脑; ?缺血和出血性梗死; ?脑室扩大。 Leviton 等认为WMD 可被分为4 种类型: ?脑白质出血性梗死(局灶型); ?脑白质坏死,即PVL(多灶型); ?弥漫性星形胶质化; ?弥漫的凋亡现象(胶质细胞). Pediatr Neurol 1996; 15 (2): 127-136 WMD的组织学变化 ?和髓鞘损害(少突胶质细胞) ?轴突病变(神经纤维) ?反应性星形胶质化 目前,WMD被认为是导致围产期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导致脑瘫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存在脑白质损伤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将增加15倍 WMD病因 ?缺氧缺血(脑室周区分水岭梗塞) ?孕母围产期宫内感染(细胞因子触发炎性反应) ?羊膜腔感染 ?胎盘炎症 ?绒毛膜羊膜炎等 ?其他 ?低CO2, 应用皮质激素,双胎,高胆红素血症 WMD发病机制 ?血管解剖学基础(不成熟) ?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损伤和被动压力脑循环 ?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成熟依赖的易损性 血管解剖和生理因素 ?早产儿脑白质的血流量极低(1.6~3ml/kg.min,灰质的1/4,成人下限10ml) ?早产儿脑室周围系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终末供血区域。在胎龄24~28周左右,

【颅脑】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颅脑】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基本情况】 患者,男性,33岁,四肢乏力半年 【MRI】 T2WI tra T1WI tra FLAIR tra DWI b=1000S/CM² T1WI +C tra 【影像表现】 双侧侧脑室旁、放射冠见大致对称分布异常信号,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FLAIR 呈高信号,其中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见小囊变,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脑白质体积减小,以侧脑室三角区分布,邻近脑回趋向白质;双侧侧脑室边缘形态不规整,波浪状改变。 另外,增强扫描柔脑膜明显强化。 【诊断意见】 1.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轻度); 2.脑膜炎;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是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常见的严重后遗症,也是儿童脑瘫的主要原因。关于这个疾病,必须掌握它的发病部位、影像特征、分级。 【发病部位】 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白质,三角区周围尤为明显 【影像表现】 o CT表现:侧脑室旁斑片状、结节状低密度影,侧脑室不规则扩大。 o MRI表现:

①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内斑片状、结节状、条状T1等低信号、T2、FLAIR高信号; o②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容积减少,侧脑室扩大、脑室壁边缘不光整,室壁与相邻病灶分界不清楚; o③胼胝体形态异常,胼胝体体积较小、变薄或不连续; o④弥漫性PVL可能仅显示侧脑室的扩大。 【影像学分级】 轻度:侧脑室三角区周围白质减少、侧脑室三角部周围或额角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侧脑室三角区及枕角形态欠规则,脑室壁波浪样改变; 中度:脑白质明显减少,侧脑室三角区及额角与体部、半卵圆中心等区域散在斑片及条片状低密度与长T1长T2信号+小软化灶,脑沟、脑裂增宽,侧脑室扩大+伴/不伴胼胝体形态和信号异常; 重度:正常脑白质几乎完全消失,两侧半卵圆中心较大囊腔+两侧侧脑室显著扩大变形+外侧裂和顶叶部位的脑灰质贴近侧脑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之一,在世界上最早发现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可推朔到一百多年前,1867年Virchow首先对早产儿白质损伤作了描述。由于此类损伤直接影响小儿远期预后,会造成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视听功能异常、认知障碍等,多年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早产儿逐年增多,且孕周与出生体重呈现降低趋势,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自然地走入我们的临床工作与研究当中, 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该病也逐渐为中国儿科医师所熟悉。 (一)发病机制 1. 不成熟脑的血管发育特点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属缺血性损伤,首先源于脑血管发育与功能不成熟。从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的长穿支在妊娠24周~28周出现,保证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的供血。妊娠32周~40周,是短穿支发育活跃的时期,满足皮层下白质的血液供应。长穿支与短穿支间的吻合支在妊娠32周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由此可知,在早产儿供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流”的特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2.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的易感性 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要成分,孕30-32W以前的早产儿神经轴突上的少突胶质细胞尚未成熟,仍处于“前体”阶段(pre-oligodendrocytes),这种发育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求很高,因此对缺血性损伤的易感性很高。 3. 多种因素参与白质损伤 根据人类脑的发育规律,不成熟的脑白质中已存在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在妊娠23~32W的胎儿脑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即有这些受体的高表达现象,因此在缺血时可以发生兴奋毒性神经损伤。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也很高,PVL的早产儿脑脊液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另外在感染时,脑内小胶质细胞发生炎性反应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是指脑室周围白质的缺血 性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是公认的早产儿脑瘫的主要原因。PVL是一种继发性脑白质病,见于早产儿及产后窒息的存活儿童,由于缺血缺氧性脑实质损伤,引起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可导致脑瘫(主要是痉挛性双下肢瘫、四肢瘫)、智能落后、抽搐,以及各种眼的异常,如眼震、斜视、视力降低等,其临床症状与颅脑超声、CT、MRI等呈现的影像学功能区改变密切 相关。现在一般认为PVL与缺血、缺氧及感染有关,PVL主要损伤轴索与少突胶质细胞,但 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清楚。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 提高,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而早产儿PVL对早产生后脑发育影响因素的认识 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PVL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1 脑室周围白质病理 PVL的病理特点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前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局灶性和弥漫性脑室周围耗尽。前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对谷氨酸引起的死亡,极易受自由基,促炎细胞因子。在PVL动物 模型的研究表明,药物干预靶毒性分子将减少PVL的严重程度是有用的[1]。 2 PVL发病机制 早产儿PVL的高危因素很多,缺血性和炎症对发育中的脑损伤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 的影响。围产期脑损伤这一类引起的PVL对年龄高度的依赖性。足月儿,这种损伤主要影响 大脑皮层神经元,产生流域或中风样分布的损伤,而在早产儿,不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在脑 白质和底板的神经元下方的新皮层尤其脆弱,导致PVL[2]。但今年随着医学工作者对缺血和 炎症两大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了一些发病机制方面的新的认识。 2.1缺血缺氧引起的PVL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前少突胶质前体细胞(preOL)损害中枢神经系 统的作用被认为是PVL发病的主要根源之一。研究探讨二亚苯基碘(DPI),NADPH氧化酶抑制 剂(NOX4),上保护的preOLs的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小胶质细胞在体内和体外毒性的效果。在 体外,前少突胶质细胞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展出增加前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凋亡,同时产生的 超氧阴离子O2-和LPS后,形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DPI防止LPS诱导的脑损伤,最有可能通过抑制的NADPH氧化酶抑制剂的形成,从而防止preOL的损失及未成熟的脑白质损伤[3]。 2.2 炎症引起的PVL 宫内感染与早产有密切的关系,而宫内感染导致的早产主要是由于 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宫内感染主要包括羊膜腔感染和绒毛膜羊膜炎等。在人类观察流 行病学研究表明PVL的发病与早产和绒毛膜羊膜炎有关。新生儿低碳酸血症和低血压增加早 产儿PVL的发病率[4]。缺血和炎症性路径脑缺血后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并且其浓度似乎与脑 损伤的程度相关。另一方面,高浓度的细胞因子可以导致脑部血流动力学紊乱,造成脑缺血 缺氧。因此,缺血性和炎症性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参与脑损伤。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已进 一步证实,感染所致脑损伤主要由炎性细胞因子介导,如白细胞介素6(intedeukin-6,IL-6)、 IL-1、IL-8、IL-l B及干扰素d等。加强围生期保健,对有胎膜早破或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产前 加强抗感染治疗,并定期超声监测胎儿发现胎儿异常及时终止妊娠,防止持续的母/胎炎性反应对胎儿脑组织的损伤。Morency等临床研究显示,母亲患产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炎应用抗 生素可减少早产和胎膜早破的发生[5]。 3 早产儿PVL的诊断进展 PVL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早期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临床上,头颅B超是一项非 侵入性、简便、费用低的检查方式,是新生儿期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6]。在B超中通常将局 部PVL病程分为四期,①回声增强期:生后1周左右,表现为脑室周围PVL病变区回声增强,提示以后会发展为囊性PVL。②相对正常期:生后1~3周内,B超无明显异常。③囊腔形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超声诊断探讨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超声诊断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诊断中的地位和价值。方法:应用影像超声诊断仪对30例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患儿进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患儿侧脑室周围的脑白质回声明显异于无PVL早产儿。结论:颅脑超声对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敏感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诊断。 关键词:早产儿;脑室;白质软化;超声;诊断 随着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急救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早产儿发育障碍的发病率也日渐上升,存活的早产儿约10%会出现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更有25%~50%早产儿将会出现认知或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1]。其中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eiculer leukomacia,PVL)是指24~35周出生的早产未熟儿由于血管损伤和炎症反应而致的大脑白质病变,是早产儿最常见的脑损伤形式。对于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对症治疗、早期干预的重要性[2]。影像学检查结果是白质病变的唯一确诊依据,在早产儿脑白质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价和后期随访中,有着重要意义。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探讨PVL临床表现及PVL超声诊断特征,现对30例PVL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5年2月-2008年3月曾住院的120例早产儿进行追踪观察。120例早产儿中男69例,女51例;胎龄:26-32周43例,34以下51例,37周以下26例。出生体重:小于2000g 85例,小于2500g 27例,大于2500g 8例。120例早产儿出生后3~15d均进行了首次超声检查,出生1月内每周检查1次。其中符合PVL诊断标准的共30例。 1.2 超声诊断方法 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呼吸、心率、血压等)。出生后3~4d由专人进行床边头颅超声检查:使用惠普尖端影像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5.0~10.0MHz。采用前囟扫查法:让患儿仰卧于检查床上,将探头置于前囟正中线进行冠状扫查,探头由前向后弧形移动,使扫查平面先后通过额叶、顶叶和枕叶,完成一系列冠状断面后,将探头旋转90°作矢状扫查,向一侧大脑半球倾斜探头,重点观察该侧脑室形态、大小,脑室周围脑组织的回声特点,再用同样方法观察对侧脑半球。 1.3 其它诊断方法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李扬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出生的38例脑白质损伤早产儿的临床、病理及MRI表现等相关资料,判断脑白质损伤常规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早产儿中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会出现肌张力低下、自发动作减少、心跳减慢、神志淡漠、喂养困难等症状;38例患儿中局灶性脑白质损伤29例,病灶主要分布半卵圆中心、脑室前后角及脑室旁,表现为点状、条状或簇状病灶,弥漫性脑白质损伤9例,弥漫性病灶主要分布于脑室旁.患儿早期(1周内)MRI表现为DWI增强、T1WI正常或稍有增强、T2WI正常或减弱;1~2周时MRI信号较早期略有减弱,T1WI信号较早期增强;3~5周时脑白质软化病灶DWI和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结论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常规MRI不易诊出早期脑白质损伤,但可作为后期脑白质软化的预测指标,DWI对早期损伤较为敏感.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7(014)004 【总页数】4页(P86-89) 【关键词】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磁共振成像;弥漫加权成像;病理特征 【作者】李扬 【作者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医院磁共振室,河北秦皇岛0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6 早生儿脑白质损伤是指在24~35周不足孕周出生的早产儿因体内炎性反应造成的脑旁白质损伤,主要有局灶性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两种,是早产儿的主要脑损伤形式[1]。尽管随着妇产科及新生儿监护技术的发展,早产儿的生存几率 明显提高,但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是导致早产儿神经损伤及智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对患儿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目前,该病尚无确切有 效的治疗方案,临床目标主要集中于早期的诊断及干预治疗,且影像学是脑白质损伤的唯一诊断手段[3]。本研究通过对皇岛市第三医院(以下简称“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影像学表现与脑白质损伤病理特征的关系,为该类疾病的干预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调取本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资料,选择经临床确诊为脑白质损伤的早产儿3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20例,女18例;胎龄28~32周26例,>32~36周12例,平均(30.5±1.5)周;出生体重1000~1500 g 20例,>1500~2000 g 15例,>2000~2500 g 3例,平均(1452±270)g。围生期高危因素:孕妇产前宫内窘 迫14例,宫内感染12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例,产前服用激素类药物5例,甲状腺功能低下2例;新生儿严重感染4例,低血糖5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 红细胞增多症4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完成常规MRI和DWI检查;本次研 究项目均获得患儿家属同意。排除标准:围生期有严重出血患儿;有严重窒息史患儿。1.2脑白质损伤的诊断标准

最新:围产期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全文)

最新:围产期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全文) 近年来研究表明,感染和炎症反应是导致脑白质损伤的重要因素,并起到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增敏作用。因此认为围产期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有关,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围产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对围产期感染引起新生儿脑损伤进行阐述。 1 母体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 1 细菌感染与脑损伤普通需氧细菌可侵入胎儿或新生儿的器官系统,其中,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疾病。无论是单一病原体还是多种病原体的联合感染均可造成致命性宫内感染、炎症和胎儿感染。常见的细菌有: B 族链球菌( group B streptococci,GBS) ; 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和变形杆菌; 口咽部微生物有A 群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还有一些特殊的肠道病原体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某些沙门菌,可能导致胎儿和新生儿发生败血症,包括脑膜炎、脑炎及血管炎等。GBS 是一种寄生于人类下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细菌,健康人群带菌率可达15% ~35%。20 世纪70 年代以来,GBS 在围产期感染呈上升趋势。围产期GBS 感染与胎儿及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脑瘫相关。围产期GBS脑炎发生率高,其中的25% ~50% 留有智力低下、脑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1]。研究表明,GBS 感染可引起磷脂酶A及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L) -1、IL-6、IL-8、IL-1 2 等的释放,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刺激羊膜及蜕膜细胞激活细胞免疫系统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上述炎性

细胞因子直接影响发育中的脑白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参与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脑白质损伤。母体GBS 感染可导致绒毛膜羊膜炎、子宫内膜炎、败血症、泌尿道感染、产褥感染等。而绒毛膜羊膜炎是足月婴儿脑瘫的独立危险因素,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不良神经转归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存在孕母宫内感染者发生新生儿脑损伤的危险性增加2. 6 倍。在发展为脑瘫的早产儿中,有17%的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而对照组未患脑瘫的早产儿中只有3%的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关于脑瘫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的Meta 分析报道,有临床症状绒毛膜羊膜炎与脑瘫和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密切相关,而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与囊性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关系更密切[2]。宫内感染和炎症相似,均与胎儿和新生儿的脑室内出血、白质损伤、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脑性瘫痪相关。厌氧菌和生殖道支原体通常可以从绒毛膜羊膜炎患者的羊水中分离出来。宫内感染的发病率随着胎膜破裂时孕周的减小而增加,并与早产儿的不良神经发育结果密切相关,包括脑瘫。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中,将孕24 ~34 周出现胎膜早破后出生的140 名单胎存活婴儿和无胎膜早破相似孕周早产的120 名婴儿进行对比,结果提示发生胎膜早破后出生的婴儿比对照组婴儿患严重神经发育障碍的可能性升高[3]。此外,一项关于妊娠24 周到妊娠满33 周之间的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示,未足月胎膜早破病例开始进行期待疗法时孕妇白细胞增多与婴儿2 岁时神经发育不良有关,炎症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后远期神经发育结局具有重要影响,胎膜早破后应用抗生素明显地降低了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进而降低脑损伤的发病率[4]。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脑损伤与保护性通气策略(全文)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脑损伤与保护性通气策略(全文) 随着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技术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广泛应用和日益精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新生儿存活率逐年提高,预后明显改善。近年来,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脑损伤(ventilator associated brain injury)的报道逐渐增加,成为新生儿期死亡和儿童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脑保护性通气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与呼吸机相关性脑损伤相关的高危因素 1.1 呼吸机因素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目的是促进有效的通气和气体交换,包括CO2 的及时排出和O2 的充分摄入,使血气分析结果维持在目标值范围。但呼吸机参数调节不当可产生多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脑损伤,如未能及时纠正低氧血症可导致缺血缺氧性脑损伤;通气不足可导致高碳酸血症,使得脑血管扩张,血流灌注增加,易发生颅内出血;过度通气易引起低碳酸血症,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可出现局部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量显著减少,导致脑缺血缺氧,发生脑梗塞、脑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1]。在患儿原发疾病基础上,机械通气应用不当还可造成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从而引起心输出量减少,甚至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等,发生脑血流灌注不良,也可导致血压波动而引起脑损伤。 1.2 患儿因素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具有脑发育不成熟、脑血管脆弱等解剖生理特点,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不完善,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差[2]。加之其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缺乏,或因肺部炎症反应而引起肺表面活性物质失活等,可因呼吸机参数过高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当出现肺气漏等并发症时,可使上、下腔静脉回心血量及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脑灌注压减低,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而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机械通气在治疗肺部原发疾病过程中,肺部的炎症反应失控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影响肺外重要脏器功能,可导致脑损伤,即肺-脑的交互影响[3]。另有文献报道,早产儿凝血功能不全亦是容易发生脑室内出血的重要发病因素。 1.3 其他因素 机械通气过程中的药物治疗可能诱发脑损伤[4]。如进行气管内滴入

早产儿脑损伤评估和早期诊断的研究

早产儿脑损伤评估和早期诊断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评估和早期诊断的效果。方法100例早产脑损伤患儿,均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及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观察患儿脑损伤的诊断效果。结果病灶发生率最高是脑白质损伤,为48.46%;其次是生发基质和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13.85%;再次是基底节损伤,为13.08%。T2WI扫描序列与DWI扫描能够检查出来的病灶总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检查诊断在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早期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为早产儿的脑损伤诊断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评估;早期诊断 Research of premature infant cerebral injury evaluation and early diagnosis HONG Yu-ling,LI Wei,CHEN Hai-ping,et 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Dongguan City Fifth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9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effect by premature infant cerebral injury evaluation and early diag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erebral injury receiv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and MRI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examination,and their diagnosis effects of cerebral injury were observed. Results Cerebral white matter damage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incidence as 48.46%,followed by germinal matrix and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as 13.85% and basal ganglia injury as 13.08%. The difference of detected lesions between T2WI scanning sequence and DWI scanning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Conclusion MRI provides important effect in premature infant cerebral injury evaluation and early diagnosis,and it can provide imaging reference for diagnosis of premature infant cerebral injury. 【Key words】Premature infant;Cerebral injury;Evaluation;Early diagnosis 现阶段,早产脑损伤患儿的早期诊断与及时发现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便于早期评估早产儿的实际生命质量情况[1]。然而在早产儿的出生早期,当神经系统相关病变发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会缺乏一定的病变症状与体征,还有一部分患儿甚至没有早期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则成为确诊的重要证据[2]。由于MRI具有相对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可以多方位以及多层面的进行全景取像,在微观结构变化方面有着较强的高敏感度,在临床早产儿脑损伤上得到了广泛应用[3]。为了探讨早产儿脑损伤评估和早期诊断效果,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早产脑损伤患儿100例进行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早产脑损伤患儿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PVL的诊治指南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诊断建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早产儿常见脑损伤主要为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VH—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前者为出血性病变,常导致脑室内出血后脑积水和脑室周围出血性髓静脉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后者为缺血性病变,也与官内感染有关。其中局部PVL 的病理特征是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急性坏死,在后期可形成多发小囊腔。弥漫性PVL又称为弥漫性白质损伤,其病理特征是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凋亡性死亡,少见出现囊腔改变。局部和弥漫性PVL最终均导致脑白质容量减小和髓鞘化受损。PVH—IVH和PVL是引起早产儿早期死亡、脑瘫、视、听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 早产儿发生PVH-IVH或PVL,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因而早期常规影像检查十分重要。为提高我国对早产儿PVH-IVH和PVL的诊断水平,新生儿学组为此特制订早产儿PVH-IVH与PVL的诊断建议,并附PVH-IVH和PVL 的B超诊断图像,以供临床参照诊断。 【临床诊断】 一、胎龄任何胎龄早产儿均有可能发生PVH-IVH或PVL,其中PVH—IVH 主要好发于34周以下早产儿,PVL主要好发于32周以下早产儿。 二、围产史可具有下列任一异常围产史:宫内缺血缺氧史,出生时窒息和抢救史,宫内感染史,或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细菌性阴道病等孕期感染史。也可无明显异常围产史。 三、出生后病史部分脑损伤早产儿曾患有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疾患,或曾进行过机械通气治疗。 四、临床症状

(一)PVH—IVH:临床症状明显与否,取决于脑室内出血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 1.I级或部分Ⅱ级PVH—IVH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2.Ⅱ级或部分Ⅲ级P'VH—IVH可表现为轻度抑制,自发动作减少,肌张力降低,眼球偏斜。I临床症状常有好转间隙。 3.部分Ⅲ级和Ⅳ级PVH—IVH病程进展常较迅速,表现为意识障碍、严重肌张力低下、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继之出现昏迷、前囟突起、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以及强直性惊厥。症状进展迅速和恶化的原因与并发急性脑积水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有关。 (二)PVL: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表现为轻度抑制,反应淡漠,四肢尤双侧下肢活动减少以及肌张力低下。 罕见发生惊厥。 【影像学检查】 脑损伤早产儿的临床症状可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明确病变类型依赖影像诊断。 一、头颅B超检查为早产儿脑损伤首选检查方法,可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检查。优点:可床旁检查;无射线损害;费用低廉;可多次重复检查。不足之处:需有经验者操作;诊断颅脑外周病变有一定局限性。 (一)检查时间:生后3 d内进行初次头颅B超检查,以后每隔1周复查1次,直至出院。PVH-IVH可酌情复查,出血较重者,至少每隔3 d复查1次,直至出血稳定,以及时探查有无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 (二)PVH—IVH和PVL的超声表现及诊断标准 1.PVH—IVH:在超声中表现为室管膜下区和(或)脑室内呈强回声反射(图1~8)。一般依据Papile分级法将PVH-ⅣH分为4级: (1)I级:单或双侧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出血。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 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近年来,围产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代表的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经典的神经病理学改变[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定义明确,系因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足月儿HIE诊断标准明确,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和结局评估也相对标准化。早产儿因围产期大多接受密切监测,若发现明显宫内窘迫则需立即处理,基于如上"医疗警讯事件"原因,既往很少诊断早产儿HIE。然而,当缺氧、感染、炎症、低血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单个因素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就复杂起来。因此,早产儿HIE可能未得到很好的识别与监测。 本文旨在阐明缺氧缺血在早产儿复杂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目前对其特有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认识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HIE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一、早产儿HIE发病率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 【摘要】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同时脑损伤的发生率 也在上升。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其幸存者有神经发育 障碍,主要有认知缺陷和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研究表明,早期进行电生理学、影 像学、生化指标等方面的检查,有利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 脑损伤是早产儿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和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早产 儿的生存质量。目前对早产儿脑损伤无特效方法,因此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对脑 电生理学、影像学及生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现就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评估作综述。 1 脑电生理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神经功能评价技术,是近年来 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于监测早产儿脑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操作简单、图 形直观、数据易判读、可进行床旁连续动态监测等优点被受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EEG在新生儿脑损伤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变化规律及诊断意义转向早产儿神经预后的评 估价值研究。结果显示,aEEG的异常分类与新生儿HIE的临床分度及神经发育预 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作为足月儿HIE的早期预测指标。 一项前瞩性研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即开始进行为期96h的aEEG监测,证实后生后48h内的aEEG异常结果与远期神经预后密切相关。Song等报道 用生后72h内的aEEG异常结果和MRI组合预测远期不良结局,其灵敏度为53.4%,特异性为97%,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89%,但这种相关性只适用于预 测脑白质损伤,而在脑室内及脑实质内出血方面却无明显相关性。Ralser等对 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18~24h内进行aEEG监测并随访至纠正胎龄12个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要点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病因进展和临床诊断 要点 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是本世纪新生儿医学重点攻克的国际性目标之一。目前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已成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在早产儿的发生率高达26%--60%。除了早期死亡外,存活患儿中,约10%可出现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 25%~50%呈现认知、行为缺陷或轻度的运动障碍,是早产儿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障碍的最主要原因。迄今对PVL的发病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尚认知不多;对PVL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本文将主要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进展,并讨论PVL的临床诊断要点。 1 PVL的病因进展 目前从病理上已明确,PVL分为局部PVL和弥漫性PVL。局部PVL与严重缺血有关,主要引起局部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坏死和形成囊腔。常见病变位于侧脑室三角部和枕角的周围白质(视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的周围白质(半卵圆区)以及侧脑室额角的周围白质(听区)。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则认为与轻度缺血有关,主要引起OL前体弥漫性损伤和凋亡性死亡,少见出现大的囊腔变化。在临床上,局部PVL患儿主要表现痉挛性肢体瘫痪即脑瘫,弥漫性PVL患儿则主要表现认知、行为缺陷和轻度运动障碍。无论是局部或弥漫性PVL,其根 本的病理改变即为脑白质部位OL前体的受损和丢失,致使脑白质内髓鞘不能形成,临床上呈现脑瘫和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探讨PVL的病因,目前认识到至少有3个主要的相互制约的因素与早产儿发生PVL有关。其中前两个因素即血管解剖和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是形成早产儿好发脑缺血的基础,而主要构成早产儿脑白质的OL前体对缺血、感染所具有的特殊易损性,是早产儿好发PVL的第3个主要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