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概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缺氧和缺血流的减少或暂停儿导致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脑出血和脑坏死。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

【护理常规】

1、减少刺激:保持安静,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2、对症处理:配合医生给予患儿镇静、止痉、降颅内压的治疗及

护理。

3、维持正常体温:由于HIE患儿精神反应弱,四肢活动少,末梢

循环差,应注意保暖。

4、保证营养: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合理喂养,以少量多次逐渐增加

奶量,吞咽功能障碍的可给予鼻饲管喂养或静脉营养。

5、维持正常血压:维持足月儿平均动脉压至少在6.0—6.7kpa(40

—50mmHg);1000—2000克低体重儿可维持在4.7—5.3kpa(35

—40 mmHg),<1000克者可维持在4.0—4.7 kpa(30—35 mmHg)。

6、给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选择合适的

给氧方式,保证血氧饱和度爱85%—95%之间,防止氧中毒。7、早期护理干预:恢复期的患儿可做新生儿抚触,每天2次,每

次20分钟。

8、病情观察:主要观察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变化,检测颅内压,有

前囟张力、肌张力和抽搐,瞳孔大小、对光反射,以及呼吸改变。及时观察颅内压增高机其他器官受损的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要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要点 一、定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1opathy,HI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脑组织以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病变。 二、评估/观察要点 1评估患儿胎龄、分娩方式,出生时反应、体温、呼吸等情况。 2.评估呼吸和循环功能,呼吸频率、节律和类型,心率、血压、血气分析。 3.评估患儿的意识和肌张力的变化。 三、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根据患儿缺氧状况,给予鼻导管或头罩吸氧。如缺氧严重,可考虑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3.监测患儿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患儿神志、瞳孔、前囱张力及有无抽搐。 (二)症状护理

1惊厥护理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声光刺激,患儿侧卧位,操作轻柔。若患儿出现烦躁尖叫、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药物解痉,注意观察用药后患儿反应。 4.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1)降温使头部温度维持在34~35(。头部降温的同时注意四肢的保暖,可置于远红外辐射台或热水袋保暖,给予持续的环境温度及肛温监测,了解体温波动情况。降温过程中观察患儿的面色,反应,末梢循环状况,注意心率变化,如出现心率过缓或心率失常,及时与医生联系是否停止亚低温的治疗。 (2)复温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必须给予复温。复温宜缓慢,时间>6小时,体温上升速度不高于每小时0.51,避免快速复温引起低血压。 (三)出院指导 1一个月后复查,预约高压氧治疗。 2.早期给予患儿感知刺激、视听、语言和动作的训练,以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3.恢复期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得到家长的配合并定期随访。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患儿入室后,有本室当班护士进行沐浴或油浴、做识别标记,安排床位。 二、认真做好护理体检,并与家长核对患儿性别,书写护理病历。 三、保持适宜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注意保暖可使用婴儿温箱,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的粘液及呕吐物,注意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保持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是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看护,防止窒息。 五、预防感染:(1)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洁设施。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室内时时清洁,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新生儿用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脐部护理1到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做好皮肤护理勤换尿布便后清洗,有红臀者按红臀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六、合理喂养:(1)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期哺乳(2)定时、定磅秤、定地点测量体重 七、确保患儿安全:避免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如可以触 1 / 30

及的热源电源尖锐物品,工作人员指甲保持短而钝,使用暖箱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早产儿护理常规 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 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保暖 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 2、对体温不升或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保暖箱使用是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相适宜的环境,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3、保暖箱温度及湿度标准:温度是根据早产儿体重及出生天数 2 / 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询问患儿母亲既往病史,了解患儿出生及生后反应情况。 1.2症状:患儿意识、肌张力变化,如兴奋激惹或反应迟钝。 1.3心理社会反应:因家属疾病知识缺乏,患儿病情危重,住院全无陪,家属容易焦虑不安。 1.4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检查,结合病情及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检查。 2.护理问题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2.2预防感染 2.3合理喂养 2.4切观察病情 3.护理措施 3.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3.2保持患儿安静,避免患儿长时间哭闹,护理工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3.3氧气吸入,注意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 3.4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预防控制惊厥,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及脱水剂,详细记录出入量。 1/ 2

3.5观察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患儿的哭声、反应、前囟张力等情况,观察用药反应。 3.6提倡母乳喂养,对于吸吮差的患儿给予胃管喂养,以防止呛咳。 3.7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3.8出院时给予家属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方面指导,定期门诊随访。4.健康指导 4.1介绍婴儿喂养知识,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家属做好婴儿喂养。 4.2介绍婴儿保暖、皮肤护理知识,预防感染。 4.3定期随访,按时预防接种。 5.护理评价 5.1做好新生儿各项护理,使患儿安全舒适,预防感染,易于病情恢复。 5.2观察病情细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5.3家属了解婴儿护理基本知识,满足婴儿家庭护理基本需求。 2/ 2

NICU常见疾病护理诊断和护理要求措施

NICU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早产儿 护理诊断: 1、有窒息的危险与呛奶、呕吐有关。 2、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吞咽、消化功能有关。 4、自主呼吸受损与呼吸中枢不成熟、肺发育不良、呼吸肌无力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足与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有关。 护理常规: 1. 维持体温稳定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检测。维持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 2. 合理喂养尽早开奶,以防止低血糖。提倡母乳喂养,无法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吸吮能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可用间歇鼻饲喂养、持续鼻饲喂养,能量不足者以静脉高营养补充并合理安排。每天详细记录入量、准确测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喂养方案,满足能力需求。 3. 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早产儿仰卧时可在肩下放置小的软枕,避免颈部弯曲、呼吸道梗阻。出现发绀时应查明原因,同时给予吸氧,吸入氧浓度以维持动脉血氧分压50~70mmHg(6.7~9.3kpa)或经皮血氧饱和度在85%~93%为宜。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托背、刺激皮肤等处理,条件允许放置水囊床垫,利用水振动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反复发作者可遵嘱给予氨茶碱静脉输注。 4.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

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等情况。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定时巡回记录,防止高血糖、低血糖发生。 5.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控制入室人数,室内物品定期更换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强化洗手意识,每次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液擦拭手部,严格控制医源性感染。 健康教育:指导父母如何冲调奶粉、如何沐浴、何时预防接种、何时门诊随访等,以使他们得到良好的信息支持和树立照顾患儿的信心。 小于胎龄儿 护理诊断 1、窒息的危险与宫内慢性缺氧有关。 2、体温调节无效与皮下脂肪缺乏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宫内营养不良有关。 4、焦虑与患儿的高危状态和因宫内营养不良引起的认知受损有关。 护理措施 1、积极复苏,密切观察呼吸情况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缺氧或脑血流减少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脑缺氧缺血时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神经毒性、氧自由基及再灌注损伤、Ca2+内流、及其他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细胞毒和血管毒性作用。所有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病因都可能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诊断要点] 一、病史 1.围生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 2.多于生后12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神经反射减低及惊厥等。 3.严重先天畸形除外。 二、临床表现 1.轻度:过度兴奋,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正常,无惊厥,前囟张力正常。 2.中度:嗜睡,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常出现惊厥,前囟张力增高,可有中枢性呼吸衰竭。 3.重度:昏迷、肌张力严重低下,原始反射消失,多有频繁惊厥,前囟饱满、膨隆,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 三、辅助检查 1.血CPK—BB(磷酸肌酸激酶的脑型同功酶):活性显著增高,是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对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帮助。 2.头部CT检查:轻度:区域性局部密度减低呈斑点状,分布在两个脑叶。中度:区域性密度减低分布超过两个脑叶以上,呈弥漫状。重度:全大脑半球普遍密度减低,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变窄。头部CT分度对早产儿不适用。 3.头颅B超:可发现脑实质局灶或广泛的缺血性改变,如脑水肿,脑室周围的白质软化等。 4.脑电图:严重异常时包括阵发性爆发抑制、等电位或低电压伴随短促(5次/小时)的惊厥电活动,提示预后不良、存活者中大多出现脑瘫、发育迟滞和癫痫。 5.核磁共振(MRl)、阳离子发射断层照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Y)等更具检测价值,尤其对脑血流及脑代谢率的检测。 6.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判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常规进行。 [治疗原则] 一、维持有效通气,避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血氧分压在50—70毫米汞柱以上,在血氧分压40毫米汞柱时,但二氧化碳分压不可太低。当血氧分压超过50毫米汞柱时,可采用机械通气。 二、支持治疗 2.防止低血糖:葡萄糖用量一般用6—8mg/公斤/分钟,必要时可增至12—14mg/公斤/分钟,但不超14mg/公斤/分钟,同时监测血糖,过高或过低时随时调整。 3.纠正酸中毒:根据血PH值及血气分析进行。 4.维持血压稳定,保证组织灌注。可用扩溶剂如血浆、全血、白蛋白等。 三、控制惊厥 有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1、安定、氯硝基安定。在使用机械通气或患儿通气状态良好时,轻微、短暂的惊厥可不使用止惊药物。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3) 二、一般高危儿护理常规 (5) 三、早产儿护理常规 (7) 四、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 (10) 五、新生儿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12) 1.发热护理常规 (12) 2.水肿护理常规 (13) 3.腹胀护理常规 (14) 4.呕吐护理常规 (15) 5.抽搐护理常规 (16)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17) 二、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9) 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 (20) 四、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22) 五、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24) 六、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25) 七、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 (27) 八、新生儿霉菌性口腔炎护理常规 (28) 九、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 (29)

十、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常规 (30) 十一、新生儿坏死性结肠小肠炎护理常规 (32) 十二、胎粪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 (33) 十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 (35)

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概述】 孕周37周以上,体重2500g以上,出生评分8~10分,无其他异常情况为正常新生儿。 【护理要点】 1.要求室温在20~24℃,湿度在55~65%,阳光充足,定时通风,空气清新。 2.新生儿入室时,首先查阅新生儿出生记录,了解产程中有无异常及出生时的情况,核对男女性别、母亲姓名、床号、做好入室时的评估、检查其一般情况,如有无脐部出血、畸形、外伤、骨折等,然后办理入室手续。 3.新生儿生后1~2天内,为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予侧卧位或仰卧位时适当抬高肩部,颈下垫小毛巾,注意呼吸通畅,观察有无吐羊水、奶。 4.新生儿入室时测体温,出生24小时内测体温6次/日,正常后二次/天。体温测量过程中,根据体温高低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体温偏低者,用母亲的身体给予袋鼠式保暖,有条件者可用辐射床或暖箱保暖。 5.实行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奶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奶量以喂后安静,不吐,无腹胀,理想的体重增长为标准15-30g/d,除生理性体重下降时期。 6.根据情况更换尿布的次数,一般在哺乳前更换,更换尿布时应用温水小毛巾轻柔地擦干净臀部的大小便后,再涂鞣酸软膏,以防红臀发生,初次大小便应交班(小便不超过48小时,大便不超过24小时),有异常时及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常规

1、观察患儿意识、肌张力变化,是否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2、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一般不出现惊厥;中度可出现嗜睡、惊厥、肌张力降低;重度出现昏迷、肌张力低下、反复呼吸暂停、频繁惊厥。 3、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4、根据患儿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合理用氧。 5、做好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护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6、遵医嘱给予纠酸、改善微循环。预防低血糖、镇静止惊等处理,观察用药后反应。有脑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使用甘露醇时,防止发生外渗。 7、母乳喂养,病情严重者禁食,吸吮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保证营养供给。 8、早期康复干预,疑血功能障碍者,将其肢体固定功能位。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9、恢复期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定期随访。

1、执行新生儿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患儿意识、肌张力变化,是否伴有脑干功能障碍. 3、评估患儿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一般不出现惊厥;中度可出现嗜睡、惊厥、肌张力降低;重度出现昏迷、肌张力低下、反复呼吸暂停、频繁惊厥 4、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5、根据患儿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合理用氧。 6、做好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护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7、遵医嘱给予纠酸、改善微循环。预防低血糖、镇静止惊等处理,观察用药后反应。有脑水肿者应严格控制液体入量,使用甘露醇时,防止发生外渗。 8、母乳喂养,病情严重者禁食,吸吮困难者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保证营养供给。 9、早期康复干预,疑血功能障碍者,将其肢体固定功能位。早期给予患儿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10、恢复期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定期随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概念】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护理措施】 一、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二、体位:取舒适体位,床头抬高20°~30°,每2小时变换体位1次。 三、病情观察 (一)观察体温情况: 1.4小时测量记录体温1次,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 2.亚低温治疗时30分钟~1小时测量体温1次。 (二)观察呼吸情况: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情况,注意有无呼吸困难表现。 2.根据患儿缺氧情况,可给予鼻导管吸氧或温箱内吸氧,如缺氧严重,可考虑机械辅助通气。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观察神经系统症状: 1.观察患儿的神志、血压、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各种

反射等,及时监测血糖并记录。 2.观察有无惊厥发生以及惊厥表现、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 3.遵医嘱应用镇静剂、脱水剂,观察药物反应。 4.各项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减少对患儿的刺激。换纸尿裤时忌过度抬高臀部,以免引起颅内压的变化。 四、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一)亚低温治疗仅适用于患儿≥36周(可不考虑体重)且在出生后6小时内,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 (二)降温:起始水温10~15℃直至体温降至35.5℃时开启体部保暖,头部采用覆盖铝箔的塑料板反射热量。脑温下降至34℃时间应控制在30~90分钟,否则将影响效果。(三)维持:亚低温治疗是使头颅温度维持在34~35℃,由于头部的降温,体温亦会相应的下降,易引起新生儿硬肿症等并发症,因此在亚低温治疗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暖,可给予远红外或热水袋保暖。远红外保暖时,肤温控制设定在35~35.5℃,肤温探头放置于腹部。在保暖的同时要保证亚低温的温度要求。患儿给予持续的肛温监测,以了解患儿体温波动情况,维持肛温在35.5℃左右。 (四)复温: 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必须给与复温。复温宜缓慢,时间>5小时,保证体温上升速度不高于0.5℃/h,避免快速复温引起的低血压,因此复温的过程中仍须肛温监测。体温恢复正常后,须每4小时测体温1次。 (五)监测:在进行亚低温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持续的动态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1、评估窒息史、缺氧程度。 2、评估精神反响、面色,观察神经系统表现。 二、护理措施1、按新生儿的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患儿合适的卧位,头肩部抬高20-30度,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窒息。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的缺氧情况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如缺氧严重,可考虑气管插管及机械辅助通气。 4、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动作轻柔,防止不必要的刺激,减少惊厥的诱发因素。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监护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前囱张力及抽搐等病症,遵医嘱准确用药,观察药物反响。 6、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那么,预防交叉感染。 7、早期康复干预,向父母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告知早期 干预对减少后遗症的重要性。 三、健康指导要点1、向家长讲解早期康复干预重要性。

2、指导家长判断后遗症早期病症,及早治疗,定期随诊。 1、注意观察神经系统变化,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 2、及时给予护脑治疗,减少后遗症发生。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 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病症、体征的动态变化。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工程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可对护理所能观察的病症、体征、护理措施和效果记录,要求简洁、规范。 3)护理记录应表达相应的专科护理特点。 ①监护室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表格内容至少包含监测指标、出入量、用药执行、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监测指标至少包含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仪器参数;出入量应包含每个入出途径的详细记录;用药执行写明药物名称、剂量。 ②手术患者要有术后护理情况的记录,包括患者麻醉方式、 手术名称、返回病区时间,伤口出血情况、各种管路情况及引流液的性质量等。手术当天及术后按要求书写交接记录,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隔离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室居住。 2、工作人员入室更衣、换鞋。 3、接触新生儿前后勤洗手,禁止探视。 4、室内湿式清扫,定期消毒。 5、带菌者及患感染性疾病者应暂时调离新生儿室。 二、一般护理 1、适宜的环境,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阳 光充足,空气流通。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3、保持体温恒定,及时采取保暖措施,体温异常者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4、合理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病情危重不能 吸吮者,予以鼻饲喂养,隔日磅体重,了解营养状况。 5、做好五官、脐部护理,每日沐浴、更衣。 三、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注意精神、面色、哭声、反应、哺乳、皮肤、大小便、睡 眠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协助处理。 四、健康教育 1、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身旁,促进感情交流,有利于小儿身心发育。

2、向家长宣传育儿保健知识,介绍小儿沐浴喂养保暖等日常护理知识。 3、新生儿筛查以了解对新生儿筛查的项目,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苯丙酮尿症。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一、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 二、一般护理 1、保证营养供给,喂养时要细心、少量、病情危重拒奶者应给与鼻饲喂养或静脉营养。 2、维持体温稳定,当体温过高时予以物理降温及多喂水,当体温偏低或不升时要及时采取保暖措施。 3、及时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鹅口疮、脓疱创、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 5、注意保护血管,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 6、配合做好脓液、血液培养和药敏,了解抗生素的效果。 三、病情观察 1、观察面色呼吸、注意有无面色苍白紫绀及呼吸不规则。 2、观察神经精神症状有无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昏迷,若出现呛咳、尖叫、两眼凝视或抽搐及时协助处理。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常规 目录 一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修订) 早产儿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护理常规(新修订)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新修订) 胎粪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修订) 二儿科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发热护理常规(修订) 水肿护理常规(修订) 腹胀护理常规(修订) 呕吐护理常规(修订) 抽搐护理常规(修订) 三儿科专科技术护理常规 给氧护理常规(修订) 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常规(新制订) 使用无创呼吸机护理常规(新制订) 使用呼吸机护理常规(新制订) 气管内给药护理常规(新制订) 眼部护理常规(修订) 脐部护理常规(修订) 臀部护理常规(修订) 沐浴护理常规(修订) 奶瓶喂养护理常规(修订) 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常规(新制订) 经胃管饲喂养护理常规(修订) 暖箱护理常规(修订) 光照疗法护理常规(修订) 外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护理常规(新制订) 新生儿复苏护理常规(修订) 体重测量护理常规(修订) 头围、胸围、腹围测量护理常规(修订) 口服给药护理常规(修订) 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护理常规(修订) 一、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胎龄、喂养、体重。 2、评估患儿身体状况、皮肤完整性、有无畸形。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室温℃,相对湿度,每日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分钟,每天层 流净化杀菌机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两次,每次小时。 .护理人员在进入病区前须更换病室专用衣帽、鞋子、洗手,护理患儿前后洗手,操作 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者根据病情增加测量次数。低体重和体温不升者置暖箱内。.早产儿及特殊患儿每日测体重一次,普通患儿每周一、四测体重两次; .按需哺乳,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不能吸奶者用滴管或鼻饲; 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奶前换尿片,奶后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并取右侧 卧位,防止呛奶,奶毕立即清洗奶瓶奶嘴,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及给氧管道。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擦浴或淋浴一次,避免在喂奶前后小时内沐浴,沐浴动作轻快, 减少暴露时间,沐浴过程中观察患儿反应,浴后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 异常及时报告。便后及时更换尿片,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每天更换衣被、毛巾、 浴巾等用物,及时清洗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勤巡视,勤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暖箱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一次,每日擦拭消毒,连续使用一周者更换消毒暖箱。 健康指导 1、环境:阳光充足,室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分钟。 2、喂养: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哺乳前更换尿裤,清洁双手及乳房,奶后将宝宝竖抱,空 心掌轻拍背部驱出胃内气体,取右侧卧位。 3、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酒精环形擦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局部红肿,有分 泌物或异常气味立即就诊。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时更换尿片,注意使用清洁、柔软、吸水及透 气性好的浅色棉质尿片。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柔软棉质内衣。 6、沐浴:夏季每日沐浴,冬季每周次,室温℃,水温℃,沐浴过程中注意保暖及宝宝安全, 防止沐浴水进入眼、耳、口、鼻。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适当减少沐浴次数。 7、早教,定期检查眼底、生长发育,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满个月、个月、个月、个月随诊,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护理常规 【概念】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HIE的临床症状以意识状态、肌张力变化和惊厥最重要。 【临床表现】 1、轻者表现为兴奋、易激惹、肢体及下颌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脑电图基本正常。 2、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前囟张力稍高,拥抱及吸吮反射减弱,脑电图轻度异常,CT检查示脑组织密度降低。 3、重度表现意识不清,肌张力松软,肢体自发动作消失,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差,呼吸不规则或暂停。脑电图及影像检查明显异常。 【护理评估】 1、一般情况:询问孕妇围生期健康史,患儿有无窒息史,有无严重的心动过缓或心搏骤停史,了解家长对该病预后的认知程度。 2、专科情况:评估患儿的意识状态、肌张力、各种反射情况。 【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注意患儿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程度,有无紫绀、三凹征、鼻翼煽动、气促、喘息、咳嗽及呛奶等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缺氧症状,如有异常积极进行救治。 2、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每4小时记录一次,注意观察患儿神志、瞳孔、肌张力的变化,发现脑疝及时通知医生。 3、观察患儿尿量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二)症状护理 评估患儿面色、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情况。 1、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窒息发生,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证静脉通道顺畅,保证药物纠酸、扩容剂及时正确的应用。 3、加强巡视,取侧卧位,备好抢救药物,及时进行抢救。 4、各项护理治疗应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三)营养与饮食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足够的液体及营养,喂奶以少量多次为宜,喂奶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易呛咳者要给予体位喂养。 (四)药物治疗及护理 遵医嘱使用镇静、止血及脱水剂,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五)向患儿家长耐心细致解答病情,以取得理解。 【健康教育】 1、自怀孕之日起,孕妇要定期到医院做产前检查,学会自测胎动,以便早期发现宫内缺氧。发现胎动次数增加或减少,及早就诊。 2、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立即给产妇供氧,并准备新生儿的复苏和供氧,出生后让患儿平卧,头稍抬高,少搬动。 3、此病常见后遗症有脑性瘫痪、脑积水、智能低下、癫痫等,如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可能遗有运动障碍。新生儿期以后的治疗与随访从2—3个月开始,必要时持续至6个月,注意观察患儿眼神、四肢动作的协调能力、肌张力,如有神经系统受损的表现,早期给予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促进脑功能恢复。指导家长掌握康复干预的措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脑瘫康复治疗。

51038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3.27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病死率高。因此,如何进行临床观察,早期发现症状,判断病情发展程度,以及如何进行正确治疗护理是我们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我院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谈论一点护理体会。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 1 临床资料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简称HIE,是指新生儿在围产期缺氧窒息所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上有意识状态,肌肉张力及原始反射异常等一系列脑病的表现。我院去年一年共有HIE患儿39例,男婴26例,占多数。CT显示在这39例患儿中有2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和低密度现象,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不同部位的颅内出血。最后,经过精心地治疗和护理,有35例患儿健康出院。 2 HIE的病理原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顾名思义,是由于缺氧、缺血引发的一系列脑损伤的症状。缺氧可导致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压力过大会造成颅内出血,缺氧缺血又会造成细胞代谢障碍,引起脑水肿,出现颅高压和惊厥等。所以,预防颅内出血,减轻脑水肿是我们治疗和护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关键。 3 HIE的临床症状 根据对近两年来收住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观察,此病症可通过意识,肌张力、瞳孔、前囟、呼吸及反射性等几方面判断。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类。 3.1轻度:多见于生后24h内,HIE患儿通常会表现出呆滞神态、激惹交替、瞳孔稍稍变大的症状,四肢肌张力暂无太大变化,吸吮和拥抱的反射都正常。 3.2中度:多见于生后24~72h,患儿神志淡漠,嗜睡,四肢肌张力减低,瞳孔缩小,表现为抽搐,前囟张力正常或偏高,吸吮拥抱反射均减弱,轻微呼衰,可能留有后遗症。 3.3重度:生后72h明显,患儿昏迷,四肢肌张力消失,瞳孔固定无反应,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1、专室护理,按病种隔离,室温保持在20-24℃之间,相对湿度55%左右,并须保持空气新鲜,每天紫外线消毒四次。 2、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设法保暖或放入暖箱,每四小时测体温一次。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感染发生。 4、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按医嘱进行母乳或人工喂养。 5、加强基础护理,每日口腔护理、脐部护理、眼部护理两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奶量、大小便情况,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二、未成熟儿疾病护理常规 1、未成熟儿室温应保持在25-28℃,相对湿度保持在65-70%,体温不升者,放入暖箱保暖。 2、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每周测量体重两次。 3、护理、喂奶、治疗等各项工作集中进行,动作宜轻柔、迅速。 4、根据早产儿的生活能力,选择不同的喂养方式,保证营养及水分的供给。

5、注意观察呼吸活动及皮肤颜色,备好抢救器械,以备随时抢救。 6、实施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发生。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注意保暖,严防感染。 2、患儿有皮肤发干等缺氧表现时,给予氧气吸入。 3、床头抬高15-30℃,头部制动,尽量减少各项操作,避免扰动患儿。 4、暂禁食,宜静脉补充营养和体液,病情恢复后小心喂养。 5、严密观察呼吸、心率、面色、吸允及吞咽反射、瞳孔等变化,防止惊厥发生。 四、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1、保持呼吸道通畅:翻身、拍背、吸痰,注意环境的温湿度。 2、吸氧:多采用头罩吸氧,氧气要湿化。 3、维持正常体温:体温过低或不升要注意保暖,体温过高实施降温。 4、保证营养供给: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重症新生儿护理常规及专业技术规范

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二)高危儿护理常规 (三)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四)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常规(2013年新增) (五)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2013年新增)

重症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早产儿护理常规 (二)新生儿贫血护理常规 (三)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四)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五)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2013年新增) (六)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七)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八)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九)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2013年新增)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新生儿期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在此期内小儿的各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且由宫内生活向宫外生活过渡,生活方式及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易受环境影响而致病,死亡率高。 1.新生儿病室各房间应空气新鲜,温度22℃~24℃,湿度55%~65%。病室内每日通风两次(30~60分钟),每日用三氧机空气消毒房间两次,每次1小时,保持室内清洁。 2.保暖调节暖箱适宜温度,护理操作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 4.抱与体位 (1)抱起新生儿时动作应轻、稳,使新生儿感到安全。 (2)抱起时其头和臀部需要支撑,仰卧比俯卧容易抱起。 (3)新生儿一般以侧卧位为宣,避免溢乳导致新生儿窒息。 5.沐浴 (1)沐浴时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7℃左右;水温在38~41℃,以手腕 测试较暖即可。 (2)沐浴应在喂奶前或喂奶1小时后进行。 (3)沐浴应从最干净的区域到最脏的区域,.即从眼睛、面部到头部、 四肢,最后清洗臀部。 (4)沐浴时注意皱褶皮肤的清洁,如腋下、颈部、男婴包皮内、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