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健康宣教: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健康宣教:新生儿颅内出血

一、定义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由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临床上以中枢神经兴奋和(或)抑制症状及呼吸障碍为主要特征,预后差,病死率高,应积极防治。

二、病因

缺氧、产伤、其他因素等。

三、临床表现

其症状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有:1)意识改变,如易激惹,过度兴奋或嗜睡、昏迷等;2)眼征,如凝视、斜视、眼震颤等;3)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4)呼吸改变;5)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6)瞳孔,有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7)黄疸和贫血。

四、护理

1、保持安静、减少刺激;患儿取头高位,肩部抬高15°-30°,尽量少搬动头部,将护理和治疗集中进行,需头偏向一侧时,整个身躯也应取同向侧位,以保持头呈正中位。

2、密切观察小儿神志、呼吸、前囟、肌张力及瞳孔改变,遵医嘱应用降颅内压药物及抗生素。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观察并记录呼吸次数、频率、类型。

4、供给足够的能量和水分,根据患儿情况采取直接,鼻饲哺乳,必要时静脉输液。

5、维持体温恒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暖箱或热水袋保暖。

6、加强皮肤护理以防褥疮发生。

五、出院指导

1、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

2、指导家长做好患儿智力开发,肢体功能训练。

3、如有后遗症,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系由产伤和缺氧引起,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nal hemorrhage of newborn)部位包括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实质出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常见,预后较差。近年由于产科技术的进步,产伤所致的硬膜下出血明显减少,而早产儿缺氧所致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死亡率高,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存活的小儿常常有各种神经系统的严重后遗症。 病因病理 1.缺氧缺血一切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可以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缺氧、窒息、缺血的因素,缺氧缺血性脑病常导致缺氧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多见,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可因宫内窘迫、产时和产后窒息、脐绕颈、胎盘早剥等,缺氧缺血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多为渗血或点状出血,出血量常不大而出血范围较广和分散。导致室管膜下出血、脑实质点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胎儿头部受到挤压是产伤性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胎头过大、产道过小,头盆不称、臀位产、产

道阻力过大、急产、高位产钳、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 3.其他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或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表达减少也可引起颅内出血或加重IVH,如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等,可引起颅内出血。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医源性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颅内出血的发生。 症状体征 1.颅内出血共同的临床表现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症状,多在出生后3天内出现。 (1)兴奋症状:早期常见: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前囟隆起、颅缝增宽、头围增加;意识形态改变,易激惹、过度兴奋、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肌X力早期增高等。 (2)抑制状态:随着病情发展,意识障碍则出现抑制状态,如淡漠、嗜睡、昏迷、肌X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有面色苍白、青紫,前囟饱满或隆起,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对光反射消失和散大;呼吸障碍改变,呼吸节律由增快到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等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新生儿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 究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并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归为研究组,同时选取60例未产生颅内出血的新生儿作为参照组,对比观察研究组患儿出现颅内出血的因素。结果:按照统计数据所显示,新生儿颅内出血具有脑室内、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小脑等位置出血的表现,通过进行比较研究组以及参照组的新生儿情况明显观察到,早产、生产时间过长、胎盘出现异位等,属于引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因素较多,需要尽早的采取策略防控,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问题。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危险因素;预防举措 新生儿颅内出血属于在新生儿中产生的一种多发疾病,一旦产生此问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患儿脑部,这些损伤严重的影响到的患儿的身体健康,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是治疗效果不显著,甚至导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对于患儿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1-3]。所以,要不断的分析并总结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防范,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降低颅内出血率。本研究进行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并提出科学的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的患儿60例作为研究组的对象,全部是确诊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时间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这些患儿均经过CT等检查明确诊断疾病,其中包括32例男性患儿以及28例女性患儿,平均的出生时间是(3.29±1.06)天。有16例属于脑实质和小脑出血患儿,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分别是15例、20例、9例。另外,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我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60例作为参照组的对象,有35例男性新生儿以及25例女性新生儿,平均出生时间是(3.66±1.28)天。对比两组新生儿的相关资料,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新生儿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4],包括产程延长、母亲感染、脐带绕颈、胎盘老化以及

颅脑超声及颅脑MRI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颅脑影像学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一、概况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出生后常见的疾病,是主要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尤其是早产儿(胎龄<37周)。颅内出血在新生儿中发生率为2%~4%[1],ICH的发生会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严重者常常有远期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比如出现脑积水、偏瘫、癫痫或智力障碍等严重后遗症。 新生儿ICH的危险因素复杂,包括了八大类[2]:出血性脑卒中(包括大的局灶性血肿)、早产相关出血、出血倾向、遗传因素、感染、创伤相关出血、肿瘤相关出血以及血管畸形。郭艳莉等人[3]研究表明胎龄、胎儿窘迫、出生后窒息、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气为新生儿ICH的影响因素。何力等人[4]研究表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宫内窘迫、母体产前未使用地塞米松、机械通气治疗、出生 12 h内酸中毒、高浓度吸氧史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按照出血的部位分为以下几种[5]: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GM-IVH)(简称脑室内出血,IVH)、硬脑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以及小脑、丘脑、基底核出血等。其中由于足月儿颅内出血的出血动脉多来源于脉络丛,并且超过一半的足

月儿ICH是特发性的,生发基质出血罕见,因此其最常见的是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出血[2, 6]。而IVH是早产儿常见且最具特征性的ICH,由于早产儿脑室周围室管膜下存在富含毛细血管网的胚胎生发基质,同时由于生发基质处新生血管相对脆弱,血管生长较快,导致新生血管多且不成熟,在感染、窒息等外因使脑血流波动时压力变化就容易引起ICH,因此早产儿中脑室内出血和脑室周围出血常见[5-7]。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多呈进行性恶化,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不久就出现意识障碍、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部分患儿症状较轻,颅高压以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仅表现为惊厥和昏迷等[1]。大部分患儿发病时表现状况无明显特异性, 诊断难度较大。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及时发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情况,颅脑超声和颅脑MRI是检查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用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新生儿的预后。 二、早期诊断 (一)颅脑超声 颅脑超声以新生儿未闭合的囟门为声窗,使用超声成像技术进行扫查从而得到颅内结构以及血流诊断信息,在满足显示深度的条件下,尽量选用较高频率的探头,早产儿、足月儿建议用高频率探头(6 MHz以上)。新生儿颅脑超声主要以前囟和颞囟为声窗进行全方位扫查,扫查主要包括以下[8]: 1、经前囟冠状面扫查:(1)大脑额叶至侧脑室前角切

新生儿健康宣教手册

新生儿健康宣教手册 新生儿家庭护理要点 1、保暖: 新生儿娩出后,由于环境变化,使其体温变化很大,此时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完善,体温不稳定,又因其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大,容易散热过多,引起低温导致硬肿症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肾脏对水和电解质的调节、浓缩功能较差,在炎热季节室温过高或摄入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可出现脱水热。因此,新生儿的衣服、包被宜轻松柔软(穿前预先加热更佳),勿紧裹包扎。寒冷时可用热水袋或其它保暖器具放置于小包被之外,使新生儿的体温保持在36~37℃,在哺乳、更换尿布、洗澡时,应避免受凉。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预防呼吸道感染 因新生儿呼吸较浅表、不规则,呼吸频率一般在40~45次/分,咳嗽反射弱,气管分泌物不易咳出,同时贲门括约肌功能不完善,胃容量小,胃的位置呈水平位,哺乳后易溢奶或吐奶。一方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另一方面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呼吸道机械性阻塞而发生意外。被子、衣物不要遮盖新生儿面部,以便于观察。 3、积极提倡母乳喂养: 宣传母乳喂养好处,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坚持按需哺乳,尽量不要代乳品。 4、预防感染: 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健全,一旦感染,极易扩散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新生儿用具专用,并保持清洁。新生儿的衣服、尿布要用质软、易干、吸水性强的棉布制作,勤洗勤换,日光下晒干。勤洗澡,脐带脱落前不用盆浴,保持脐部干燥,防止浴水和大小便污染,脱落后痂皮由其自行剥离。注意皮肤清洁,避免用刺激性肥皂,浴后用柔软毛巾吸干水分,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需擦干涂粉;每次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洗净肛门周围并拭干,大便次数增多者肛门周围洗净后涂布油脂,防止红臀;注意保持面部、耳、口、鼻孔、眼的清洁。母亲患上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其它亲友则避免接触新生儿,以防止交叉感染。 5、家长注意观察: 在整个新生儿期,应注意小儿的神态、面色、呼吸节律、吸吮能力、体重增长幅度、大小便情况,有异常及时请医生诊治,使其顺利渡过新生儿期,健康成长。 早产儿出院家庭护理要点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因为娩出较早,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功能尚不健全,抵抗力差,生活力不强。是新生儿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才能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一、出院后的生活环境 1、保持适宜温度。通常适合早产儿的室温是24℃~28℃,可以用空调将室温调节到最佳状态,使早产儿的腋下温度保持在36~37.5℃,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一次体温,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需要采用相应的措施来调节,保持体温的稳定。 1)婴儿穿衣量应根据具体环境进行增减,一般标准是同一环境下比成年人多一件衣服。2)天冷时给早产儿保暖,减少散热。 3)如果室内开空调,应注意每周清洗空气过滤网,每天室内彻底通风换气2次。可在室内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常见的一种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出血主 要包括硬膜下出血、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与脑室内出血以及小脑出血四种类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多见。目前,由于接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因缺氧 引起的脑室管膜下出血及脑室内血已成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理类型,与早产儿存在胚 胎生发基质有关。脑血管组织毛细血管丰富,结构疏松,对缺氧、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极为 敏感,容易发生坏死、崩解而出血。此外,缺氧使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血管被动扩张 血管破裂出血,还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壁引起出血。若患儿同时合并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硬肿征、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较严重疾病,颅内出血发生均较高。可能由于 各种原因引起血流速度变化,脑血流增减和脑静脉压增加等,而脑室管膜下生发基质未成熟 的血管破裂,导致脑室内出血。足月儿由于胚胎生发层退化至足月时基本消失,故脑室及脑 室管膜下出血较少出现。 1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常见者包括:①意识形态的改变:如 激惹、过度兴奋、冷淡、嗜睡、昏迷等;②眼症状: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③颅内压增高表现:脑性尖叫、前囟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④呼吸改变:增快或 缓慢、不规则或呼吸暂停等;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⑥瞳孔:不对称、对光反 射不良、固定和散大;⑦其他:无原因可解释的黄疸和贫血。各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如下。 1.1 硬膜下出血 多数为产伤所致的小脑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数 分钟或几小时内神经系统症状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者,在出生后24小时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有局灶性脑征,如偏瘫、眼斜向瘫痪侧等;亦有症状在新生儿期不明显, 而在出生后数月后产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有惊厥发作、发育迟缓和贫血等。 1.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起源于蛛网膜下腔的桥静脉,典型症状是出生后第2天发作惊厥,发作间歇情况良好, 大多数预后良好,个别病例可因粘连而出现脑积水后遗症。少量出血者无症状;大量出血者 常于短期内死亡。 1.3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多见于早产儿。常于24小时内出现症状,也可生后2~3天出现症状。大量出血时,神经系 统迅速由兴奋转向抑制,病情迅速恶化。脑脊液呈血性。 1.4 小脑出血 多发生在胎龄<32周的早产儿,常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 大多数有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最后呼吸衰竭死亡。 2护理措施 2.1 患儿方面 2.1.1 病情观察 (1)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本病患儿早期多表现为兴奋症状,如易激惹、烦躁、哭闹、脑性尖叫、惊厥等。随着病情发展及出血量增多,则表现为抑制状态,如嗜睡、昏迷、双眼凝视、

新生儿科健康宣教

新生儿科健康宣教 早产儿健康宣教 为了保障早产儿的健康,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暖: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容易受外界 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保持室温在22~24℃,湿度在 50%~60%。 2.预防感染: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因此需要 定期消毒房间,接触早产儿前应洗手,减少探视,并加强皮肤、脐部护理。 3.合理喂养:早产儿器官发育不健全,吞咽功能弱,胃容 量小,容易呕吐,因此需要正确哺乳,按需喂养,定时测量体重,了解患儿增长情况。 4.预防窒息:早产儿呛奶易吐奶,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暂停,因此需要根据早产儿的吸吮

能力,选择合适的喂养方法,每次喂养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喂养后轻拍背部,并给予右侧卧位。 5.母亲的心理指导:母亲在授乳期间需要保持心情舒畅、 愉快,防止过度疲劳,给予合理营养及饮食量,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生活规律,定时排空乳房,保证乳腺分泌。 6.母乳喂养:早产儿母乳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氨基酸比 足月儿母乳多,能充分满足早产儿的营养需求;而早产儿母亲的奶更有利于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还能提高早产儿的免疫能力,对抗感染有很大作用。对不能吸吮或吸吮力弱的孩子,妈妈要按时挤奶,然后将挤出来的奶喂婴儿。 7.正确更换尿布:选择柔软、刺激性小、吸水性好的尿布,勤换尿布,每次排便后用清水冲洗,以防臀炎。 8.洗澡的方法:早产儿体温稳定,一般情况好,应每日沐 浴一次,水温40℃,室温27℃,用中性肥皂。沐浴室应注意 皮肤褶皱处及臀部、外阴部的清洁,洗后擦干、扑粉。

9.婴儿抚触:抚触可以促进智力发育,减少哭闹,可以更 好的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 低,需要进行成分输血来补充红细胞和红细胞生成前体细胞,以及保持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3、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方法:孕期定期产前检查,了解 母亲和父亲的血型,避免同种免疫反应;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血型鉴定和胆红素检测,及时治疗黄疸和溶血病;对于高危儿童,进行临床监测和预防性治疗。 4、注意新生儿的饮食和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 感染;及时就诊,不要盲目自行用药。对于患有新生儿溶血病的婴儿,要进行长期随访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是产伤、胎儿窘迫、早产、低体重、胎儿缺氧等。2、预防措施:孕期保健、严格控制分娩 过程、产后注意新生儿护理等,都是预防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 3、临床表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头围增大、呕吐、惊厥、下肢瘫痪、意识障碍等。 4、治疗方法: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5、家庭护理:家庭护理包括定 时复查、定时测量头围、注意新生儿的睡眠姿势、避免颠簸等。 6、避免情绪波动:家长应保持平静,避免情绪波动,给予患

新生儿疾病健康宣教

新生儿科疾病健康宣教资料 (目录) 一、新生儿败血症 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三、新生儿肺炎 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五、新生儿黄疸 六、新生儿颅内出血 七、新生儿脐炎 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九、新生儿溶血病 十、早产儿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细菌侵入宝宝身体的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体内产生迁移病灶。在目前来说,是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在早产宝宝中发病率更高。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 1、吃奶减少吸吮无力:新生宝宝吃奶量明显减少,吮乳时间短而且无力,吃奶时容易呛奶,好像不懂得饥饿。 2、哭声低微如猫叫”:败血症的宝宝常不哭闹,或只哭几声就不哭了,而且哭声低微。 3、体温不升,手足发凉:新生儿患败血症时,体温很低,测体温时在35.5℃以下,宝宝手足会发冷。 4、全身软弱四肢少动:败血症的宝宝四肢及全身软弱,拉伸上肢,也没有明显的屈曲反应,一松开宝宝的手,他的上肢会自然坠落下来,也不会抓紧妈妈的手指,而且四肢很少活动。 5、反应低下、昏昏欲睡:败血症的宝宝在受到刺激时,反应能力低下,不会做出适当反应,例如惊醒、注视、微笑等,会表现得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6、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正常生理性黄疸应该逐步消退,新生儿败血症时生理性黄疸持续不消退,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7、体重不增:败血症的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会超过正常范围,在体重增长期体重也不增加。 8、严重败血症会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 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 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感染的途径有以下3种方式: 1、宫内感染:妈妈在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整体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整体护理效果分析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在新生儿脑内发生的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给新生儿的健 康和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整体护理效果分析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康 复率和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要点、护理效果的评估和护 理工作的深入展开,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一、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要点 1. 早期预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孕妇在怀孕期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 休息,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孕期并发 症和高危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治疗,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 2. 准确评估病情 对于新生儿出生后出现异常症状的患儿,护理人员需及时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生命 体征、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等方面。准确评估病情,有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 3. 临床护理 对于确诊为颅内出血的新生儿,护理人员需要精心制定护理计划,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保持患儿身体的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4. 家庭护理 出院后,患儿的家庭护理同样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家人进行相关护理知识 的培训,指导家人做好家庭护理工作,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康复。 二、护理效果评估 1. 底层数据 收集和整理患儿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信息。 2. 护理效果的评估指标 护理效果的评估指标包括患儿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通 过对比患儿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评估护理效果的好坏。

护理效果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期复查、临床观察、问卷调查等。通过对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观察,可以全面评估护理效果。 通过对护理效果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提高新生儿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三、护理工作的深入 1. 优化护理计划 护理工作的深入需要优化护理计划,个性化护理方案,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和需求,科学制定护理措施,保障患儿的康复。 2. 提高护理水准 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护理水准,更好地为患儿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护理工作的深入还包括对家庭护理的深入指导。护理人员应耐心指导患儿的家人做好家庭护理工作,提高家庭护理的水准。 护理工作的深入还需要对护理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儿的康复。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疗方案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疗方案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脑损伤。由围生期缺氧或产伤引起,前者多见于早产儿,以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脑实质出血为主,后者以硬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多见于足月儿。重症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小脑幕上出血或出血量较少时多表现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如烦躁、激惹、凝视、尖叫、腱反射亢进、颈强直、惊厥等。 (2)小脑幕下出血或出血量较多时常表现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如反应低下,嗜睡、昏迷、肌张力减低或消失,各种反射消失,呼吸暂停等。 (3)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为均匀血性,出现皱缩红细胞。 (4)幕上硬膜下出血时,前囟硬膜下穿刺见血性液体。 (5)头颅CT 与超声显示高密度影,有诊断价值。 【治疗要点】 (1)支持疗法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避免搬动、刺激性操作,维持正常的PaO2、PaCO2、pH、渗透压及灌注压。 (2)一般性治疗:止血、镇静、止惊、降低颅内压、保护脑功能。 (3)特殊对症治疗外科手术,梗阻性脑积水治疗(连续腰穿、脑室外引流、侧脑室-腹腔分流、储液囊、神经内镜术)。 【处方】

1.西医处方 处方1:止血。 新鲜血或血浆10ml/kg,静脉滴注。 处方2:镇静止惊。 处方3:降低颅内压。 呋塞米0.5~1mg/kg,静脉注射,每8~12小时1次。 20%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每8~12小时1次。 2.中医处方 处方1: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赤芍各2.5g,当归3g,桃仁、川芎、红花各1.5g。便秘加大黄1.5g;偏寒加熟附子(先煎)1g。 此方活血化瘀,益气定惊,适用于血瘀惊痫的患儿:有窒息或产伤史,躁动不安,尖叫发痫,肢体抽动,前囟门隆起,舌暗红或有瘀点,指纹滞。 处方2:急救回阳汤,干姜1g,人参、炙甘草、桂枝、熟附子(先煎)、五味子、茯苓、白术各2g。口渴烦躁者加熟地黄、知母各2g。 此方回阳救逆,益气升血,适用于阳气虚脱的患儿:面色灰暗,目合口开,手撒肢冷,对外界无反应,呈昏迷衰竭状态,前囟门隆起,舌质淡或紫暗,指纹淡或看不清,或淡紫而滞,气息低微,不会吞咽。 处方3: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片(先煎)10g,生地黄、牡丹皮各3g,赤芍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价及处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及处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 )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严重的颅内出血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由于不同病因,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发生在不同部位。主要出血类型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等。 附件 一、几种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 (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 1.定义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延伸到侧脑室的出血称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是早产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占新生儿颅内出血的80%以上。 2.发生率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40% ~ 60% ;胎龄< 28周的早产儿比胎龄28-31周的患儿发生率高3倍;有文献报道,大约有 3.5%~ 4.6%的足月儿发生颅内出血。 3.发生时间约50%发生在出生24小时内;大约80%发生生后48小时内;大约90%发生在生后72小时内;在生后7天,99.5%都已经发生;20%-40%的颅内出血进展期在生后3- 5天。 4.高危因素 (1 )母亲为高龄产妇:发生PIVH的风险与妊娠年龄成正相关。 (2 )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所有早产儿都有PIVH的风险,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风险更大。

(3 )其他相关的临床因素:①有产伤或窒息以及5分钟Apgar评分低②酸中毒③低血压或高血。④红细胞压积低⑤呼吸窘迫需要机械通气⑥碳酸氢钠输入过快及输注高渗性液体⑦凝血障碍⑧气胸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等 5 .分度及分型:按头颅CT图像的P叩ile分度法将出血分为四级: (1)工级: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伴极少量脑室内出血。 (2)口级:脑室内出血,不伴脑室扩大。 (3)m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4)IV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严重性可将PIVH分为三型 (1)小量出血:工级或口级; (2 )中度出血:印级; (3 )严重出血:IV级。 6.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量和失血速度。随着出血量的增加,临床表现从不明显到急剧发展。小量出血时,临床可无症状。随着出血量增加,患儿可能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的表现,即:前期可能烦躁,激惹,肌震颤、惊厥,前囟饱满,继而出现四肢肌张力减低、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眼球固定、凝视、对光反射消失、血压下降、心动过缓、呼吸暂停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7.结局有赖于出血严重性的分级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78例颅内出血患儿予以一般护理、呼吸道的管理、镇静、将颅内压、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留意患儿意识、精神状态、囟门、生命体征等方面变化,根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处理措施。结果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经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治愈58例(96.67%),死亡1例(1.67%),放弃治疗1例(1.67%),总有效率96.67%。结论在及时发现病情的基础上给予抢救,可有效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死亡率、后遗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标签: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效果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多由于分娩时胎儿缺氧或产伤所致。因早产儿颅内出血时存在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的这一特点,容易忽视,存在较高死亡率,即使在存活情况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也常有出现[1]。本院儿科通过对2015年1月~2017年9月间60例颅内出血患儿进行精心观察和护理,在发现病情变化的基础上,及早专断、治疗和护理,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35例男婴,25例女婴,其中有19例是早产儿,18例是足月产儿,过期产23例;43例伴有缺氧性颅内出血,17伴有例损伤性颅内出血。 1.2 护理方法 1.2.1 一般護理 室内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室温240C-260C、湿度60%-65%之间为佳。需保证绝对患儿安静,减少甚至避免移动患儿头部,防止产生出血加重。根据伤口位置,抬高患儿的肩部,避免分泌物及呕吐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同时要做好保温措施,防止出现硬皮肿及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应最短时间换好尿片或做完其他事项。 1.2.2 呼吸道的管理 因频繁移动患儿头部会产生出血加重且患儿持续同一体位过长吸入性肺炎又容易发生。应做好一下护理措施:(1)保证患儿的呼吸道畅通,给抽搐情况重、分泌物多的患儿及时吸痰。(2)严密观察呼吸节律,发现呼吸不规整或暂停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给氧改善脑细胞缺氧。给氧前要检查给氧装置是否完好,边给氧边记录。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一、概述 指在新生儿期间,颅内任何部位的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因缺氧和产伤引起。 【临床表现】为脑性尖叫、拒奶、呕吐、嗜睡或烦躁、肌张力增强或抽搐等症状。 【治疗要点】止血、对症、支持疗法,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的药物。 二、护理诊断 1、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神经系统受损致摄入减少有关 3、颅内适应能力下降与颅内出血有关。 4、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感染、癫痫。 三、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注意体温、呼吸、心率、面色、神态、囟门饱满度、瞳孔大小。反射及肢体活动情况,有烦躁不安、脑性尖叫、喷射性呕吐、惊厥等表现时立即报告医生。按医嘱给予镇静剂、脱水剂治疗。 2、一般护理保持绝对安静,尽量减少头部搬动。采取头部抬高15℃~30℃,右侧卧位,以减轻颅内水肿和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各种治疗护理工作尽量集中进行,操作要轻柔,减少震动。入院3天内免洗澡。避免局部受压时间过长,引起皮肤压伤。床垫要平稳、柔软,可

加海绵垫子身下,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 3、营养支持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法,病情严重者,推迟喂养时间,一般情况好转后给予喂奶。喂奶时不要抱起,吸吮吞咽困难者用鼻饲喂养。喂奶后注意观察面色有无发绀、呕吐,防止呛奶窒息。呕吐重者,宜禁食输液,以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4、用药护理准时用药,确保疗效,严格控制每日入量,总液量按50ml/(kg·d)计算。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输液成分以葡萄糖为主,限制电解质的输入。 5、健康教育定期复查头颅CT,有肢体瘫痪者,加强功能锻炼。早期干预,开发智力,加强营养,防止感染,按时预防接种,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新生儿健康宣教手册

新生儿健康宣教手册 早产儿出院后,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家中要避免烟雾、异味和噪音等对早产 儿的刺激。同时,家长要做好消毒工作,保持家居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二、饮食要注意 早产儿的胃容量小,消化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呕吐等情况。因此,家长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早产儿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饥饿。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选择,但要注意母乳的质量和数量。如需添加配方奶粉,应选择适合早产儿的特殊配方奶粉,并按照医生的指示添加。 三、保持早产儿的体温 早产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现低体温。家长要注意保持早产儿的体温稳定,避免受凉和过度保暖。在寒冷的环境中,可使用保温器具保持早产儿的体温,但要避免过度加热。

四、注意早产儿的呼吸 早产儿的呼吸道较为脆弱,易受到感染和刺激。家长要注意早产儿的呼吸情况,避免烟雾和异味刺激呼吸道。同时,要注意早产儿的姿势,避免压迫呼吸道。 五、注意早产儿的皮肤护理 早产儿的皮肤较为薄嫩,容易受到刺激和感染。家长要注意早产儿的皮肤护理,使用温和的肥皂和洗发水,避免用力擦洗皮肤。同时,要注意早产儿的换尿布和清洁,避免尿布疹和感染的发生。 六、注意早产儿的行为惯 早产儿的行为惯较为不稳定,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家长要注意早产儿的睡眠和醒觉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和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早产儿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给予充分的关爱和安抚。 保持适宜温度是早产儿护理的重要方面之一。室温应保持在24℃~28℃之间,以保持早产儿的腋下温度在36~37.5℃之间。婴儿穿衣量应根据环境来调整,一般比成年人多一件衣服。在寒冷的天气里,应该注意给早产儿保暖,减少散热。如果开

新生儿疾病健康宣教

新生儿疾病健康宣教

新生儿科疾病健康宣教资料 (目录) 一、新生儿败血症 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三、新生儿肺炎 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五、新生儿黄疸 六、新生儿颅内出血 七、新生儿脐炎 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九、新生儿溶血病 十、早产儿

门户。 新生儿败血症应该如何预防 1、做好围生期保健:对孕妇定期作产前检查,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胎膜早破、宫内窒息或产程过长的新生儿,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对有感染与发热的母亲,应用广谱,通过胎盘屏障的抗生素。对有窒息的新生儿的复苏,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对高危儿加强监测:可能发生败血症的高危新生儿,应严密监测。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 3、做好皮肤黏膜护理:应特别注意保持口腔皮肤黏膜脐部的清洁,避免感染或损伤。不要挑马牙”,割口腔脂肪垫”,不要用粗糙不洁的布巾擦洗新生儿口腔,以免损伤口腔黏膜。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并应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出院指导: 1、坚持母乳喂养,母乳热量高,所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都适合小儿的消化能力及需要,母乳内含有维生素、酶及抗体,直接哺乳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并可促进母亲子宫早日恢复。喂奶后将婴儿竖抱并轻拍背部,使咽下空气排出,然后右侧卧位,防止溢奶。 2、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每次添一种辅食,观察3-4

天后,如婴儿反应良好,大便正常,再逐渐增加容量及次数。加量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淡到浓逐渐增加。小儿患病时或炎夏季节,应延缓增加新食品。喂食缓慢进行,不可过饱,喂食时不让小儿说话、哭闹,以免呛食。 3.注意宝宝个人及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食具用具应宝宝自己一套,并注意定期消毒,可以沸水中蒸煮30-60分钟;另外喂食后应喂开水两三口以清洁口腔,以免肠道感染。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发生。 4.注意保暖,勤更换尿布,以免引起宝宝体温下降、受凉发生。加强体格锻炼,多作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时,不去或少去人多的场所。 5.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体温、喂养、全身皮肤有无异常,如有高热,应头部冷敷,松开包裹,多饮水,用温水擦浴,并立即到医院就诊;如有面色,口唇发青,四肢末梢指甲发紫等缺氧症状请及时来医院就诊;如宝宝出现拒乳,少哭不动,精神不佳等异常症状也应及时来医院求诊。 6.婴儿啼哭首先应考虑:是否饥饿、温度过高、过低或卧位不适,是否尿布潮湿,是否腹痛或外伤,或臀红,腋窝、颌下、耳后等处皮肤潮湿而潮红糜烂。 7.出生时有面色发绀缺氧,且有用氧气治疗的宝宝的应注意观察宝宝眼睛的情况,如双眼出现晶状体浑浊,视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