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缺氧或脑血流减少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脑缺氧缺血时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神经毒性、氧自由基及再灌注损伤、Ca2+内流、及其他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细胞毒和血管毒性作用。所有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病因都可能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诊断要点]

一、病史

1.围生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

2.多于生后12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神经反射减低及惊厥等。

3.严重先天畸形除外。

二、临床表现

1.轻度:过度兴奋,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正常,无惊厥,前囟张力正常。

2.中度:嗜睡,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常出现惊厥,前囟张力增高,可有中枢性呼吸衰竭。

3.重度:昏迷、肌张力严重低下,原始反射消失,多有频繁惊厥,前囟饱满、膨隆,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

三、辅助检查

1.血CPK—BB(磷酸肌酸激酶的脑型同功酶):活性显著增高,是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对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帮助。

2.头部CT检查:轻度:区域性局部密度减低呈斑点状,分布在两个脑叶。中度:区域性密度减低分布超过两个脑叶以上,呈弥漫状。重度:全大脑半球普遍密度减低,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变窄。头部CT分度对早产儿不适用。

3.头颅B超:可发现脑实质局灶或广泛的缺血性改变,如脑水肿,脑室周围的白质软化等。

4.脑电图:严重异常时包括阵发性爆发抑制、等电位或低电压伴随短促(5次/小时)的惊厥电活动,提示预后不良、存活者中大多出现脑瘫、发育迟滞和癫痫。

5.核磁共振(MRl)、阳离子发射断层照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Y)等更具检测价值,尤其对脑血流及脑代谢率的检测。

6.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判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常规进行。

[治疗原则]

一、维持有效通气,避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血氧分压在50—70毫米汞柱以上,在血氧分压40毫米汞柱时,但二氧化碳分压不可太低。当血氧分压超过50毫米汞柱时,可采用机械通气。

二、支持治疗

2.防止低血糖:葡萄糖用量一般用6—8mg/公斤/分钟,必要时可增至12—14mg/公斤/分钟,但不超14mg/公斤/分钟,同时监测血糖,过高或过低时随时调整。

3.纠正酸中毒:根据血PH值及血气分析进行。

4.维持血压稳定,保证组织灌注。可用扩溶剂如血浆、全血、白蛋白等。

三、控制惊厥

有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1、安定、氯硝基安定。在使用机械通气或患儿通气状态良好时,轻微、短暂的惊厥可不使用止惊药物。

四、防治脑水肿

1.有颅内压增高或频繁惊厥时,可用速尿、甘露醇

2.糖皮质激素是否应用,目前意见不一,多数主张在病的极期配合脱水药应用。

五、对病情严重、重度昏迷的患儿,可静脉注射钠络酮0.01—0.03毫克/公斤/日,疗程2周左右。高压氧舱治疗,十天一疗程,可重复进行。恢复期使用胞二磷胆碱0.125克/日静滴,脑活素2—5ml/日静滴,其他如丹参、川芎嗪等药物亦有一定疗效。

儿科护理重点内容

主要内容: 小儿保健:生长发育规律;体格增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免疫程序。 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正常新生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脐炎、新生儿低钙血症。 营养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 消化系统:小儿口炎;小儿腹泻;小儿液体疗法。 呼吸系统: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 循环系统:先天性心脏病。 血液系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泌尿系统:急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神经系统:化脓性脑膜炎。 传染病患儿:麻疹、水痘、猩红热。 结核病患儿:原发型肺结核。 常见急症:小儿惊厥;充血性心衰。 小儿保健 一、一般知识 1、儿科护理学的研究范围:小儿生长发育、小儿营养喂养、儿童保健、疾病预防、临床疾病护理。 2、特点: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小儿骨骼比较柔软并富有弹性,故长期受外力影响时容易变形,应避免肢体长期负重和受压;新生儿皮肤、黏膜表层薄而娇嫩,容易损伤和感染,故应做好皮肤护理和口腔护理。 3、免疫与预防:母体IgM不能透过胎盘,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新生儿虽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IgG,但6个月之后,来自母体的IgG浓度下降,自身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才达到成人水品;婴幼儿局部分泌型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可从母乳内获得分泌型IgA。 4 小儿各期: 胎儿期、新生儿期、(围生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三、小儿生长发育 1、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婴儿期最快,青春期又迅速加快;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领先,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先快后回缩;顺序性:上→下、近→远、粗→细、低级→高级、简单→复杂。 个体差异性。 2、体重: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

儿科护理学重点(2017)

★★第一章绪论 儿童年龄的分期及保健重点: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止。保健重点: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28天。保健重点:强调护理,如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保健重点:①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②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③重视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保健重点:①注意智力开发;②注意饮食习惯的培养;③注意防病治病,防止意外。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保健重点:①继续生长监测;②重视早期教育;③加强体格锻炼,注意防病治病。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保健重点:①加强教育,促使全面发展;②注意安排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避免思想过度紧张;③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保健重点:①保证足够营养、休息;②因神经内分泌对内脏调节不稳定,可出现良性甲状腺肿、贫血、女孩有月经不规则、痛经等,注意防治。③并根据心理精神特点注意教育和引导,保证身心健康。 儿童免疫特点: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期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1、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3、减少创伤和疼痛;4、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5、多学科协同护理。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先快后慢。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有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一般规律。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潜力)和环境因素(营养、疾病和孕母情况)。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厚度等。 体重估算公式:<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7-12个月:体重(kg)=6+月龄×0.25;2岁-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8。12个月:10kg。12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 身高估算公式:12个月:75cm;2-12岁:年龄(岁)×7+75。 身长: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 胸围:1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 上臂围评估标准:>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女孩多在9-11岁乳房发育,男孩多在11-13岁睾丸增大。 前囟:1.5-2cm,1-1.5岁闭合。后囟:最迟出生后6-8周闭合。 脊柱三个弯曲:颈曲(颈部脊柱前凸)、胸曲(胸部脊柱后凸)、腰曲(腰部脊柱前凸)。 牙齿发育:乳牙20个;恒牙32个。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岁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6岁左右开始出第一颗恒牙。 神经系统发育:2岁以下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亦可为生理现象。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可有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减少原体重的 ★★第五章儿童营养 能量的需要: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力作用、活动消耗、生长所需、排泄消耗(1岁内婴儿平均每日所需总能量约418.4KJ (100kcal/Kg)。 营养素的需要: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水的需要量为150ml/(kg.d))。 母乳的成分:蛋白质(白蛋白、牛磺酸)、碳水化合物(乙型乳糖)、脂肪(亚油酸)、矿物质、维生素、免疫物质(SIgA、乳铁蛋白)、生长调节因子。 初乳:分娩后7日以内的乳汁。优点:初乳量少,呈淡黄色,质地粘稠,比重高,脂肪少,蛋白多,VitA、矿物质多。 混合喂养分为:补授法、代授法。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Microsoft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Microsoft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流程、常见操作流程 目录 1、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3、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4、早产儿护理常规 5、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6、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常规 7、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8、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9、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10、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1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1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 一.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1.新生儿入室后,核对手条、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及体重、体温,检查出生记录是否完整。同时检查新生儿全身和一般情况呼吸、皮色、畸形,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做入室评分:(第三次如Apgar 评分。 2.病室温湿度适宜,保持温度2224℃,湿度5565,注意空气流通,定时换气,保持病房清洁并定期消毒。3.填写住院病历及各种卡片。4.处理胎脂,测量入室油浴后肛温;做好眼部护理、脐部护理、臀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每日洗澡一次或擦浴。 5.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变化:脐带断端有无出血、皮肤颜色、呼吸、体温、大小便、呕吐、畸形、产伤、哭声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每日称体重 1 次,保持体温,每日测体温两次,体温低于36℃或高于37.5℃,每四小时测一次。婴儿抚触每日两次。7.喂养母乳喂养或遵医嘱喂配方奶,出生后半小时早吸吮、早哺乳,母乳按需喂养,母婴分离时每 3 小时(早产儿、小样儿按医嘱)喂奶一次。8.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预防接种。9.在执行护理和治疗操作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二)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一)观察要点:1.有无发热、咳嗽、气促。2.有无鼻翼扇动、发绀、三凹征。 3.有无嗜睡、意识障碍、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无气胸、脓胸、DIC 症状;有无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二)护理要点 1.执行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粘稠,痰不易咳出者,可采用雾化吸入。3.执行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 4.保证充足水分、热量,喂奶时将患儿抱起或抬高头部,以防止溢乳或呕吐造成窒息,喂奶时应少量多次,必要时给予鼻饲。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T、P、R 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应立即报告医生。 6.必要时给子氧气吸入,做好呼吸道管理,痰液粘稠时,给予雾化吸入,勤翻身拍背并少量多次喂水。 7.注煮有无气胸,如发生呼吸困难、气促、口唇青紫等,及时报告医生。 8.静脉输液时速度不可过快,详细记录出入量。 9.腹胀患儿遵医嘱及时给予肛管排气。10.加强皮联护理,每日全浴一次,注意保持脐部、臀部、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三)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一)观察要点1、观察有无窒息、呼吸障碍、陈发性青紫。2、精神意识状态,如有无兴奋与抑制相继出现。3、有无呕吐、高声尖叫、呼吸不规则、吸吮、吞咽反射消失和强直性痉挛等表现。4、有无囟门饱满、项强、膝反射及浅反射亢进。5、严重者,注意有无昏迷、瞳孔大小不等、呼吸变慢、心音弱且不规则、深浅反射均消失等。(二)护理要点1、头部抬高15—30 度,保持患儿安静,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一切护理集中进行,做好选用留置针,减少穿刺防止加重颅内压2、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 根据缺氧程度给氧4、保证供给足够的能量,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5、严格消毒隔离,不交叉喂养,防止交叉感染。 四)早产儿护理常规(一)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变化。2、观察哭声、面色、脐部及对外界的反应。(二)护理要点 1.保持病室温度在适宜,对体温较低的给予暖箱保暖。 2.保暖:体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缺氧或脑血流减少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其发病机理主要为脑缺氧缺血时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神经毒性、氧自由基及再灌注损伤、Ca2+内流、及其他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的细胞毒和血管毒性作用。所有引起新生儿窒息的病因都可能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诊断要点] 一、病史 1.围生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 2.多于生后12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神经反射减低及惊厥等。 3.严重先天畸形除外。 二、临床表现 1.轻度:过度兴奋,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正常,无惊厥,前囟张力正常。 2.中度:嗜睡,肌张力低下,原始反射减弱,常出现惊厥,前囟张力增高,可有中枢性呼吸衰竭。 3.重度:昏迷、肌张力严重低下,原始反射消失,多有频繁惊厥,前囟饱满、膨隆,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光反射消失。 三、辅助检查 1.血CPK—BB(磷酸肌酸激酶的脑型同功酶):活性显著增高,是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对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帮助。 2.头部CT检查:轻度:区域性局部密度减低呈斑点状,分布在两个脑叶。中度:区域性密度减低分布超过两个脑叶以上,呈弥漫状。重度:全大脑半球普遍密度减低,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变窄。头部CT分度对早产儿不适用。 3.头颅B超:可发现脑实质局灶或广泛的缺血性改变,如脑水肿,脑室周围的白质软化等。 4.脑电图:严重异常时包括阵发性爆发抑制、等电位或低电压伴随短促(5次/小时)的惊厥电活动,提示预后不良、存活者中大多出现脑瘫、发育迟滞和癫痫。 5.核磁共振(MRl)、阳离子发射断层照像(PE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Y)等更具检测价值,尤其对脑血流及脑代谢率的检测。 6.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判断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常规进行。 [治疗原则] 一、维持有效通气,避免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血氧分压在50—70毫米汞柱以上,在血氧分压40毫米汞柱时,但二氧化碳分压不可太低。当血氧分压超过50毫米汞柱时,可采用机械通气。 二、支持治疗 2.防止低血糖:葡萄糖用量一般用6—8mg/公斤/分钟,必要时可增至12—14mg/公斤/分钟,但不超14mg/公斤/分钟,同时监测血糖,过高或过低时随时调整。 3.纠正酸中毒:根据血PH值及血气分析进行。 4.维持血压稳定,保证组织灌注。可用扩溶剂如血浆、全血、白蛋白等。 三、控制惊厥 有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1、安定、氯硝基安定。在使用机械通气或患儿通气状态良好时,轻微、短暂的惊厥可不使用止惊药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儿的护理查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儿的护理查房 【概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由于各种围产期因素引起的缺血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病情重,病死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痉挛和共济失调等。关于HIE的病因主要有:母亲因素,分娩因素,胎儿因素。发病机制为脑血流改变,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神经病理改变.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错误!轻度,生后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常呈现淡漠与激惹交替或过度兴奋,有自发或刺激引起的肌阵挛,颅神经检查正常,肌张力正常或增加,Moro反射增强,其他反射正常,瞳孔扩大,心率增快,3~5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错误!中度,24~72小时症状最明显,意识淡漠,嗜睡,出现惊厥,肌阵挛,下颌抖动,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周期性呼吸伴心动过缓,1~2周后逐渐恢复。错误!重度,初生至72小时症状最明显,昏迷,深浅反应及新生儿反应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固定无反应,有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常伴惊厥。本病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抢救是否正确及时有密切关系,轻度病儿很少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中、重度病儿常留有脑瘫,共济失调,智力障碍和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本病关键是预防,治疗以支持疗法、控制惊厥和治疗脑水肿为主。护理的重点为减少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脑组织缺氧,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评估】 1、病史病儿,男,2天,因反应差,哭声弱,抽搐2次入院。病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经会阴侧切,生后苍白窒息,评分4分,经吸氧、人工呼吸后恢复自主呼吸,哭声弱,未进奶,抽搐2次,表现为口角歪斜,四肢肌张力偏高,已排胎便,父母健康。 2、查体 T36℃,P132次/分,R40次/分,体重3.4kg.足月新生儿貌,发育及营养中等,反应差,哭声弱,呼吸表浅、不规则,面色发绀,前囟1。5cm×1。5cm,饱满、紧张,颅缝裂开,全身皮肤轻度黄疸,皮肤黏膜干燥,弹性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32次/分,心音尚有力,率齐,腹软,脐带未脱,无渗血、渗液,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偏高,神经反射减弱。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清钙:1.53mmol/L,血糖2。84 mmol/L。颅脑CT:大脑半球普遍性密度减低,脑室变窄。 护理诊断 1、低效性呼吸型态与缺氧引起的呼吸中枢抑制有关 2、颅内压调节能力下降与缺氧引起脑水肿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病儿吸吮能力降低有关 4、知识缺乏(喂养、护理、疾病)与信息来源受限有关 5、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与下列因素有关:○1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错误!缺氧引起脑水肿 6、有窒息的危险与缺氧引起脑功能受损有关 7、有废用综合症的危险与缺氧引起脑功能受损有关 【重点护理诊断及护理计划与措施】 (一)低效性呼吸型态 1、定义由于呼吸型态的改变,使个体处于换气不足的状态。 2、诊断依据错误!呼吸表浅,不规则;错误!面色发绀,呈抽泣样呼吸 3、原因及促发因素错误!围产期窒息;错误!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水肿 4、护理目标错误!病儿在3天内氧下呼吸平稳,无呼吸暂停现象;错误!病儿在1周内停氧后呼吸平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护理

儿科护理知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部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 1、(1)新生儿窒息复苏步骤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其中A、B、C最重要。 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仰卧,肩部以布垫高2-2.5CM,使颈部轻微伸仰.迅速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 2)建立呼吸,增加通气:弹足底或摩擦患儿背部刺激呼吸出现。如无自主呼吸、心率小于100次/分者,应立即用复苏器加压吸氧,面罩应紧闭遮盖口鼻;通气频率为30-40次/分,压力大小应根据婴儿体重而定,通气有效应可见胸廓起伏出现自主呼吸和皮肤转红。 3)建立有效循环,保证足够的心博出量:胸外按压心脏,一般采用拇指法,操作者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其它手指围绕胸廓托在背后,按压频率为120次/分,压下深度约1-2CM,按压有效可摸到颈动脉博动和股动脉博动。 4)药物治疗: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及时进入体内;胸外按压心脏不级恢复正常循环时,可给予静脉、气管内注入1:10000肾上腺素;根据医嘱,久时正确纠酸、扩容剂等。 5)评价:复苏后至少监护3天。 (2)保暖贯穿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请帖情稳定后置于暖箱中保暖或热水袋保暖,维持患儿肛温36.5-37摄氏度. (3)消毒隔离严密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勤洗手及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探视次数,防止交叉感染. (4)加强监护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等物品,遵医嘱应用止惊药物,避免外渗,重点监护神志、肌张力、体温、温箱温度、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尿量和窒息所至各系统症状,注意喂养,合理给氧,避免感染,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填写护理记录。 (5)安慰家长耐心细致地解答病情,介绍有关医学基础知识,取得家长的理解,减轻恐惧心理,得到家长的配合。 【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目录 1、新生儿肺炎的护理常规 (1) 2、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 (2) 3、早产儿的护理常规 (3) 4、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3) 5、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常规 (5) 6、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常规 (6) 7、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7) 8、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7) 9、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9) 10、新生儿脐炎的护理常规 (10) 11、先天性梅毒护理常规 (11) 12、新生儿低血糖的护理常规 (12) 13、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12) 1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的护理常规 (13) 15、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4) 16、重症新生儿护理常规 (15)

1、执行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患儿反应、哭声、呼吸、心率、吃奶情况,注意有无发绀、口吐白沫、 呼吸形态的改变等。 3、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合理用氧,改善呼吸功能,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 5、维持患儿体温正常,体温过高时采取降温措施;体温过低时给予保暖。 6、控制输液速度,避免速度过快引起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7、提倡母乳喂养,少量多次,细心喂养,防止呛咳窒息。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应 先吸痰后喂奶,喂养困难者可采用鼻饲。 8、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9、指导家长正确喂养和护理患儿。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拟定:叶**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1、执行新生儿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 2、观察患儿皮肤、巩膜、大小便颜色变化,观察黄疸的部位及范围。如出现拒 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实施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并做好相应护理。 4、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及时纠正酸中 毒。 5、合理安排输液,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 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进入脑组织。 6、提倡母乳喂养,按需调整喂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 7、告知家长病情,若母乳性黄疸严重,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恢复; 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告知家长出院后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注意物品及药物的选用;出现后遗症的患儿,坚持康复治疗,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临床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拟定:叶** 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9月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1月接收治疗的9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状况。结果护理6个月后,两组患者运动和智力发育指数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总发育商状况(DQ)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护理方式可有效控制此疾病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对患者预后状况有改善作用,患者存活率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ognosis of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Methods 90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from April 2012 to November 2014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number,and each group was 45 cases.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different nursing mode,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study group were give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Clinical condi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for 6 months,exercise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in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The DQ after nursing in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can use for 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can well control sign and clinical symptom of neonatal,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neonatal and enhance survival rate.It has great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Early nursing intervention;Newborn;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Prognosis 缺氧缺血性脑病可简称为HIE,此疾病属于临床中新生儿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新生儿围生期出现窒息所导致的脑部缺血缺氧性的破坏,这也是引发新生儿癫痫、智力低下、脑瘫的主要原因,此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报告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HIE的预后效果较为理想,对新生儿的运动功能和智能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可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1]。为证实此观点,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1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9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指新生儿在围生期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情重、死亡率高,并可产生永久性功能性神经功能缺陷[1]。护理是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HIE 130例,经及时有效的抢救,106例痊愈,抢救成功率达90%,现将抢救过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30例,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为出生后0.5 h~7 d,生后3 d发病110例,4~7 d者20例,早产儿28例,足月儿102例,130例均有窒息史。 1.2 临床表现:根据患儿意识障碍程度、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是否有惊厥、中枢性呼吸衰竭及前性张力、瞳孔变化等情况进行临床分度,其中轻度66例、中度36例、重度28例,CT显示85例不同程度脑水肿、低密度,45例合并颅内出血。 1.3 转归:本组130例HIE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其中123例进行高压氧治疗,治愈106例,好转14例,放弃治疗7例,死亡3例,平均治疗时间12 d。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时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呼吸的节奏、频率。保持体温在36~37 ℃,急救时将患儿置于辐射热源下进行,做好肤温监测,病情平稳后应置暖箱保暖,复温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避免升温过快,导致脑出血。一般每小时提高 1 ℃,一切治疗及护理操作均在箱内集中进行,尽量减少打开箱门的次数,维持箱温的恒定,严密观察患儿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注意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抽搐症状及药物效果,同时做好护理记录,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并进行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并根据不同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使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儿科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操作规范

儿科护理常规 目录 一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修订) 早产儿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黄疸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护理常规(新修订)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新修订) 胎粪吸入综合症护理常规(修订)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护理常规(修订) 二儿科常见症状护理常规 发热护理常规(修订) 水肿护理常规(修订) 腹胀护理常规(修订) 呕吐护理常规(修订) 抽搐护理常规(修订) 三儿科专科技术护理常规 给氧护理常规(修订) 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常规(新制订) 使用无创呼吸机护理常规(新制订) 使用呼吸机护理常规(新制订) 气管内给药护理常规(新制订) 眼部护理常规(修订) 脐部护理常规(修订) 臀部护理常规(修订) 沐浴护理常规(修订) 奶瓶喂养护理常规(修订) 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常规(新制订) 经胃管饲喂养护理常规(修订) 暖箱护理常规(修订) 光照疗法护理常规(修订) 外围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护理常规(新制订) 新生儿复苏护理常规(修订) 体重测量护理常规(修订) 头围、胸围、腹围测量护理常规(修订) 口服给药护理常规(修订) 经皮氧饱和度监测护理常规(修订) 一、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儿体温、呼吸、皮肤颜色、胎龄、喂养、体重。 2、评估患儿身体状况、皮肤完整性、有无畸形。 3、评估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 护理措施 .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室温℃,相对湿度,每日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分钟,每天层 流净化杀菌机对病房空气进行消毒两次,每次小时。 .护理人员在进入病区前须更换病室专用衣帽、鞋子、洗手,护理患儿前后洗手,操作 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者根据病情增加测量次数。低体重和体温不升者置暖箱内。.早产儿及特殊患儿每日测体重一次,普通患儿每周一、四测体重两次; .按需哺乳,首选母乳喂养。不宜母乳喂养者,给予配方奶;不能吸奶者用滴管或鼻饲; 随时观察有无溢奶及吐奶情况。奶前换尿片,奶后轻拍背部,驱除胃内空气,并取右侧 卧位,防止呛奶,奶毕立即清洗奶瓶奶嘴,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分泌物,给氧患儿每天晨间更换湿化瓶及给氧管道。 .保持皮肤清洁,每日擦浴或淋浴一次,避免在喂奶前后小时内沐浴,沐浴动作轻快, 减少暴露时间,沐浴过程中观察患儿反应,浴后行脐部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有 异常及时报告。便后及时更换尿片,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每天更换衣被、毛巾、 浴巾等用物,及时清洗后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备用。 .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观察药物作用和副作用,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勤巡视,勤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暖箱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一次,每日擦拭消毒,连续使用一周者更换消毒暖箱。 健康指导 1、环境:阳光充足,室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开窗通风两次,每次分钟。 2、喂养: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哺乳前更换尿裤,清洁双手及乳房,奶后将宝宝竖抱,空 心掌轻拍背部驱出胃内气体,取右侧卧位。 3、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酒精环形擦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如局部红肿,有分 泌物或异常气味立即就诊。 4、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及时更换尿片,注意使用清洁、柔软、吸水及透 气性好的浅色棉质尿片。 5、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柔软棉质内衣。 6、沐浴:夏季每日沐浴,冬季每周次,室温℃,水温℃,沐浴过程中注意保暖及宝宝安全, 防止沐浴水进入眼、耳、口、鼻。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适当减少沐浴次数。 7、早教,定期检查眼底、生长发育,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满个月、个月、个月、个月随诊,

儿科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 一、病因 (1)孕妇因素母体有全身性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吸烟、年龄大于35岁或小于16岁等。 (2)胎盘、脐带因素前置胎盘或脐带受压绕颈等。 (3)分娩因素难产或分娩过程中药物使用不当等。 ()胎儿因素早产儿、先天畸形、羊水胎粪吸入气道等。 二、病理生理 胎儿缺氧时,胎动增加,呼吸运动增强,此时可吸入羊水或胎粪,缺氧引起严重酸中毒,致肺血管挛缩。由于肺流量减少,使缺氧进一步加重,心率开始增快(以后减慢),动脉压下将,全身皮肤苍白,心率衰竭,脑血管损害出现抽搐,肌张力消失,胎粪溢出而污染羊水。羊水吸入者肺部可见角质细胞和胎脂,甚至胎粪颗粒。 三、临床表现 (1)胎儿缺氧胎儿缺氧即宫内窒息,早期表现为胎动增快,胎心音不低于160次/分,晚期表现为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音变慢不规则,羊水被胎粪污染。 (2)Apgar评分Apgar评分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等五项。每项0—2分,总共10分,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3)各器官受损表现: 心血管系统;缺血却养性心肌损害,表现为心率紊乱、心率衰竭、心

源性休克等。 呼吸系统:羊水或胎粪吸入综合征、持续性肺动脉高压、肺出血等。泌尿系统:肾功能不全、衰竭及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中枢神经系统: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 消化系统:应激性溃疡、坏死性结肠炎等。 代谢方面:低血糖或高血糖、低钙或低钠血症等。 四、护理常规 立即按ABCLE程序复苏; A,通气道患儿仰卧头低位,肩部垫高用吸引器清除口、鼻、咽分泌物。 B建立呼吸确认呼吸道通畅后行人工呼吸,挺尸同时氧气吸入。 C恢复循环胸外按压心脏;一般采用拇指法,操作者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下1/3处,其他手指围绕胸廓托在后背;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为胸廓压下1-2cm。 D药物治疗建立静脉通道,保证顺利给药、纠正酸中毒常用5%碳酸氢钠脐静脉缓慢注入。 E评价复苏过程中随时评价患儿情况,一决定下一步骤的操作。(2)保暖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暖,体温维持在36.5,以利于减少耗氧和利于复苏。 2、吸氧 保证吸氧顺利 3复苏后护理

儿科护理学重点知识汇总

儿科护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儿童年龄分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3.新生儿早期: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 4.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5.儿童免疫的特点?答: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防御能力差。新生儿虽可从母体获得IgG,但3~5个月后 逐渐下降;而自行合成IgG的能力一般要到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母体IgM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菌感染;婴幼儿期SIgA也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故护理中应特别注意消毒隔离以预防感染。非特异免疫不足:如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差;胃酸杀菌力弱,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差等。 6.儿童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3)生长发育的 顺序性(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7.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8.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除,可导致体重暂时性下降, 一般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至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9.计算体重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X0.7 7-12个月:体重(kg)6+月龄X0.25 2岁至青春期前期:体重(kg)x年龄x2+7(或8) 10.计算身高公式:身高(cm)=年龄(岁)x7+77 11.头围和胸围相等:1岁时46cm 12.上臂围的增长评估标准为:>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为营养中等;<12.5为营养不良。 13.体格生长评价常用方法:(1)均值离差法(2)中位数.百分数法(3)标准差的离差法(4)指数法(5) 生长曲线。 14.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 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最迟不超过2岁。 15.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出生后6-8周闭合。 16.前囟早闭.头围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前囟 张力增加常示颅内压增高,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17.计算牙数公式:牙数=月龄—(4-6) 18.性早熟:女孩在8岁以前,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为性早熟。 19.性发育延迟:女孩在14岁以后,男孩16岁以后无第二性征出现,为性发育延迟。 20.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做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21.知觉发育: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3岁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5岁开始辨别以自身为中 心的左右。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5-6岁时逐渐掌握周内时序.四季等。 22.主动免疫:是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力。 23.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会的免疫力,称之为 被动免疫。 24.疫苗:主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 25、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 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又名雪口病。 26、疱疹性咽峡炎: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可在集体

新生儿专科护理

新生儿科护理常规 目录 第一章新生儿专科护理常规 (1) 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 第二节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3'第三节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 4,第四节新生儿鹅口疮. (4) 第五节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常规................................................................... 5'第六节新生儿脐炎 (5) 第七节新生儿蓝光治疗护理常规.................................................................... &第二章危重新生儿护理常规.. (7) 第一节高危儿护理常规 (7) 第二节早产儿护理常规 (7) 第三节新生儿贫血护理常规 (8) 第四节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9) 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常规 (9) 第六节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11) 第七节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11) 第八节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2 -第九节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3) 第十节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 14-第十一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4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关键词】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因窒息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产生的一系列脑病症状。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和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1]。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HIE仍以综合治疗为主,护理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本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02例,现将抢救过程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住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本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与分度均按照1996年杭州会议修改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进行。其中男63例、女39例,足月儿82例、过期产13例、早产儿7例。发病在出生24 h内89例,24~48 h 7例,48~72 h 4例,72 h以后2例。病因主要为围产期窒息。 1.3 临床表现兴奋激惹63例,肌张力高59例,反应差43例,阵发性青紫巧例,苍白3例,拥抱反射或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39例,前自饱满11例,眼凝视或眼震4例,昏迷2例。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愈87例,好转12例,3例放弃治疗出院,平均治疗时间13 d。 3 护理 3.1 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形态、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人体各脏器组织的代谢以脑的需氧量最高,而据有关报道:新生儿脑组织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50%左右[2],因而选择适当的氧疗及保持正常的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非常重要。新生儿反应低下,无力咯痰,应加强巡视,发现患儿痰堵,应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新生儿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因此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由于新生儿鼻腔黏膜柔嫩易伤,所以使用头罩或面罩给氧[3]。 3.2 一般护理定时测体温、心率、呼吸,及时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深浅度等。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使给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勤洗手,加强环境管理。患儿取侧卧位,床边备吸引器及止惊药物,使病情变化时及时使用[4]。惊厥护理中度HIE患儿约50%发生惊厥,重度患儿可达80%。控制惊厥,首先确定惊厥的原因,有无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或低血镁,如有给予相应的纠正。若无代谢紊乱者仍出现持续或频繁惊厥,则可用

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的出生素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HIE患儿的康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HIE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我国医疗条件及患儿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的HIE患者只是在医院接受急性期的治疗,而后续的康复治疗主要是在家庭进行。但是由于患儿家长HIE相关知识匮乏加之患儿家长面对可能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情况下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有效地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因此对于HIE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采用知信行模式(inform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d,IKAP)对HIE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定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断并住院治疗的120例HIE患儿及家长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下列标准:①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经相关检查无其他器官疾病。②家长为患儿的主要照顾人。③患儿家长无精神病史;能够与护理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并且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拒绝签收知情同意书。②近30d内参加过其他研究项目的。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儿及家长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均进行营养脑细胞、脱水、镇静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家长由主管护理人员进行HIE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采用座谈会、发放宣传卡和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时间、教育次数以及形式不固定,根据患儿的住院时间不同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制定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56例患儿治愈50例,占89.3%;好转4例,占7.1%;死亡2例,占3.6%。结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有效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新生儿;缺氧缺陷性脑病;护理干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围产期窒息后严重的脑损伤并发症,按照其对新生儿的损害程度,临床常分为轻、中、重度[1,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轻、中度新生儿的治愈率相对较高,重度患儿仍具一定的死亡率,患儿多出现智力低下、癫痫以及闹醒偏瘫等后遗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临床研究证实,在早期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采取科学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有效的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经积极治疗与精心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一般临床资料 自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儿科共收治5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其中男36例,女20例;日龄0.5h~2d;4例患儿胎龄42周;3例患儿出生时体重4000g;11例患儿为轻度,36例患儿为中度;9例患儿为重度。本组所有患儿均符合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标准[3]。 2 结果 经积极治疗与精心的护理干预后,本组56例患儿,治愈50例,占89.3%;好转4例,占7.1%;死亡2例,占3.6%,其中死亡两例均为重度患儿。 3护理干预 3.1体温护理 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大多损伤较重,神经中枢的体温调节大多并不健全,患儿难以维持恒定的正常体温,常常出现低体温。因此,患儿入院后应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针对轻度患儿,可将暖水袋放置在包被外;中、重度低体温患儿应放置于保温箱中,定时监测患儿的体温,保持患儿皮肤温度维持在36~37℃,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患儿脑细胞代谢加快,造成对缺氧不宜耐受,而温度过低,患儿脑血量降低,不利于脑细胞代谢的恢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