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识别和防治新生儿脑损伤

早期识别和防治新生儿脑损伤

【关键词】脑损伤;早期识别;防治

新生儿脑损伤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1],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与多发病。重度HIE常可引起新生儿死亡,存活者可遗留癫痫、脑性瘫痪、共济失调及智力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多见,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早期识别高危儿和及早预防就显得及为重要。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头脑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婴儿,高危儿有脑性瘫痪的潜在危险。脑性瘫痪是目前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对HIE患儿和颅内出血患儿给予及时正确的诊治,对消除或减轻后遗症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因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引起,是造成新生儿脑损伤、死亡和伤残的最常见原因,轻症预后较好,重症者可造成新生儿死亡或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如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和癫痫等,故应积极治疗HIE,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伤残发生率。所以做好新生儿围生期保健是防止新生儿发生HIE的关键。如果发现有围生期窒息史即应及早进行治疗,尽量防止或减少新生儿HIE及其后遗症的发生。

1 在临床上早期认识新生儿颅内出血

1.1 围生期窒息史胎儿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

1.2 分娩方式臀位、第二产程延长、产钳助产、胎吸等。

1.3 胎龄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尤其在胎龄<32周的。特别是有窒息和难产(产钳、胎吸)的早产患儿,更要早期预防用药。鲁米那是首选药物:鲁米那负荷量20 mg/kg,24 h后维持量5 mg/kg,共4~5次,必要时可以再加用VitK110 mg肌内注射,1次/d;止血敏100~200 mg/次,1次/12 h。早期应用纳洛酮,0.05~0.1 mg/(kg•次),要注意给新生儿应用纳洛酮,必须以下2个指征同时出现。①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②母亲分娩前4 h有注射过麻醉药史。可在确认无活动性出血3 d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改善新生儿脑缺氧以防止脑损伤、提高智力。

2 HIE的防治

2.1 一般处理

2.1.1 胎儿宫内窘迫防治及新生儿复苏预防和正确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是防止HIE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应严格按新生儿复苏标准,在生后30 s内建立畅通的气道并以高浓度氧气建立有效的呼吸,必要时及时胸外按压及药物治疗,尽快纠正缺氧及严重酸中毒,改善组织血液供应。

2.1.2 做好复苏后监护及一般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护,维持正常的血气、生化、水及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血压以及控制脑水肿等。

2.1.3 维持正常血糖缺氧缺血前后脑内葡萄糖浓度可能是影响窒息后损伤

的因素之一。目前认为使新生儿血糖维持正常或正常高值为宜。关于HIE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措施,国内外仍沿用对症支持疗法,HIE的一般支持治疗包括:维持血气和pH在正常范围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持周身各器官的良好灌注,维持心率、血压在正常范围,维持血糖在正常的高值;对症治疗主要是惊厥和颅内高压的处理,所谓“脑定向”重症监护、脑代谢激活剂、高压氧的作用,在完善的支持疗法和积极的对症处理基础上可发挥良好作用。轻度HIE需治疗7 d左右,中度需治疗10~14 d,重度需治疗20~25 d,甚至延至新生儿期后。

2.2 脑病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抽搐,减少由于抽搐加重缺氧而引起后遗症状。

2.2.1 控制抽搐鲁米那与水合氯醛交替使用。

2.2.2 治疗脑水肿首选速尿,严重者可用20%甘露醇。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颅内压增高明显时可用地塞米松,首次静脉给予1~2 mg。

2.2.3 应用止血药物VitK1、止血敏。

2.2.4 应用促进脑细胞恢复药物①能量合剂:ATP10 mg,辅酶A25u,加5%GS 50~100 ml,1次/d静脉滴注;②胞二磷胆碱0.125 mg加5%GS 50 ml,1次/d静脉滴注。有脑出血者不用,脑病用。

2.2.5 保护窒息儿的肾功能。

2.2.6 高压氧治疗病情稳定后给予高压氧疗。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显著疗效,尤其对患儿意识障碍、肌张力异常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恢复作用更明显。高压氧应用在HIE治疗中迅速纠正缺氧,营养脑神经是早期防治后遗症的关键,近年来国内采用高压氧治疗HIE获得较好疗效。一般认为中、重度HIE病情稳定,且除外禁忌证后,应尽早给予高压氧治疗,有利于迅速减轻或阻断脑水肿的发展,避免缺氧对脑细胞的再次打击,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新生儿脑发育处于极度旺盛期,故高压氧治疗越早,则越有利于受损脑细胞的修复及再生,但对于内出血未止者、气胸、肺空洞、肺大泡、肺囊肿、阻塞性肺气肿、严重肺部感染、高热、急性中耳炎、36孕周以下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2000 g)等禁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六版,2004,1:123.

[2]杨锡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六版,2004,1:126.

早期识别和防治新生儿脑损伤

早期识别和防治新生儿脑损伤 【关键词】脑损伤;早期识别;防治 新生儿脑损伤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1],是新生儿期常见病与多发病。重度HIE常可引起新生儿死亡,存活者可遗留癫痫、脑性瘫痪、共济失调及智力障碍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多见,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因此早期识别高危儿和及早预防就显得及为重要。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和新生儿期存在对生长发育(尤其是头脑发育)有危险因素的婴儿,高危儿有脑性瘫痪的潜在危险。脑性瘫痪是目前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对HIE患儿和颅内出血患儿给予及时正确的诊治,对消除或减轻后遗症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是因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引起,是造成新生儿脑损伤、死亡和伤残的最常见原因,轻症预后较好,重症者可造成新生儿死亡或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如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和癫痫等,故应积极治疗HIE,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伤残发生率。所以做好新生儿围生期保健是防止新生儿发生HIE的关键。如果发现有围生期窒息史即应及早进行治疗,尽量防止或减少新生儿HIE及其后遗症的发生。 1 在临床上早期认识新生儿颅内出血 1.1 围生期窒息史胎儿宫内窘迫或产时窒息。 1.2 分娩方式臀位、第二产程延长、产钳助产、胎吸等。 1.3 胎龄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尤其在胎龄<32周的。特别是有窒息和难产(产钳、胎吸)的早产患儿,更要早期预防用药。鲁米那是首选药物:鲁米那负荷量20 mg/kg,24 h后维持量5 mg/kg,共4~5次,必要时可以再加用VitK110 mg肌内注射,1次/d;止血敏100~200 mg/次,1次/12 h。早期应用纳洛酮,0.05~0.1 mg/(kg•次),要注意给新生儿应用纳洛酮,必须以下2个指征同时出现。①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②母亲分娩前4 h有注射过麻醉药史。可在确认无活动性出血3 d后给予高压氧治疗,改善新生儿脑缺氧以防止脑损伤、提高智力。 2 HIE的防治 2.1 一般处理 2.1.1 胎儿宫内窘迫防治及新生儿复苏预防和正确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是防止HIE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应严格按新生儿复苏标准,在生后30 s内建立畅通的气道并以高浓度氧气建立有效的呼吸,必要时及时胸外按压及药物治疗,尽快纠正缺氧及严重酸中毒,改善组织血液供应。 2.1.2 做好复苏后监护及一般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护,维持正常的血气、生化、水及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血压以及控制脑水肿等。 2.1.3 维持正常血糖缺氧缺血前后脑内葡萄糖浓度可能是影响窒息后损伤

儿童健康教育

●新生儿上感 (1)保持卧室空气新鲜温暖,睡眠时需避免小儿受凉。 (2)注意口、眼、鼻的清洁卫生。 (3)在上感流行季节,少让亲朋好友接触新生儿。 (4)去掉亲吻婴儿口唇的不良习惯。 (5)母亲患上感哺乳时应该带口罩。 a)黄疸持续不退,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b)黄疸程度较重(特别是躯干及手足发黄) c)伴吃奶差、吐泻、大便色淡或白陶土色及其他严重疾病者。 ●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生后2-3天,皮肤轻度发黄,而其它情况良好,一般在2周内消 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少数延长到一个月左右。如无其它不适,吃奶及精神好,则是正常现象,无需治疗。 2、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发生率,合理应用药物,生后早开奶,供给足够的热量, 可防止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 3、若出现下列现象应立刻看医生。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的黄疸,发展快或日益加深; (6)新生儿洗澡换衣时要保持温暖,动作要快,不可裸露过久。 (7)若新生儿精神好仅有鼻塞,可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稀释滴鼻液滴鼻,每次每鼻孔滴1滴,且勿过量以免中毒。 (8)发热者可将包被松开或洗个热水澡,并多饮水或糖水。 (9)如发热不退或上述症状加重,伴精神差、嗜睡、食欲明显减退、吃奶少、吐泻、喘气等,应立即去医院看医生。 ●小儿肺炎 (1)注意休息。出现高热或出现中毒症状时,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适当进行室内活动,恢复期可逐步进行室外活动,慢慢增加活动量。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引起继发感染。 (4)高热出汗,要多饮水,夏季要防止虚脱中暑。 (5)注意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易消化的食物。 (6)不被动吸烟。 (7 ) 如出现高热不退、神志恍惚、四肢厥冷、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立即去 医院诊治。 (8)合理喂养及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及时预防接种,纠正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贫血等可减少及预防肺炎的发生。

新生儿脑损伤症临床路径(全)

新生儿脑损伤症临床路径(全)摘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新生儿脑损伤症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治疗 和康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详细介绍各个阶段的临床路径,帮助医 务人员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脑损伤症的病例。 引言 新生儿脑损伤症是一种常见但又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婴儿的 脑功能受损。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因此,制定有效的临床路径对于提高新生儿脑损伤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 重要。 诊断 在对新生儿进行诊断时,医务人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婴儿的产前、产时、产后的病史记录;

2. 婴儿的症状,如反应迟钝、抽搐等; 3. 医学检查结果,如脑电图、头部CT等。 根据上述因素,医务人员可初步判断婴儿是否患有脑损伤症, 并进一步深入诊断。 治疗 新生儿脑损伤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包括保持婴儿的舒适,合理控制温度 和湿度等; 2. 应用药物治疗,如抗痉挛药物、抗惊厥药物等,以减轻症状 和提高康复效果; 3. 针对特定类型的脑损伤,如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等,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低颅内压、维持氧合状态等; 4. 提供营养支持,确保婴儿获得充足的营养。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婴儿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 的调整。

康复 在婴儿的脑损伤症治疗过程中,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 过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婴儿恢复脑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康复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包括: 1. 早期康复评估,了解婴儿的康复需求,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计划; 2. 康复训练,包括各种物理疗法和功能训练,如理疗、运动疗 法等; 3. 家庭支持,提供家属教育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照顾患儿。 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婴儿的病情和反应进行调整,并注重与 医务人员的合作和沟通。 结论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系统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c19255168.html,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系统在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王德胜等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5年第22期 【摘要】目的: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系统在早产儿临床脑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胎龄27~36周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组)于生后48 h内行aEEG描记,利用aEEG评分系统分析背景波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及波谱带宽度,四参数分值相加得总分,用相应孕周早产儿总分平均值减去原始分得校正后总分,以消除不同胎龄所致差异,并与40例无脑损伤早产儿(对照组)作比较。校正后总分越高,提示aEEG异常程度越重。结果:脑损伤组aEEG校正后总分为(0.82±1.14)分,高于对照组(0.23±1.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振幅整合脑电图;脑损伤;早产儿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国各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陆续成立,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高危早产儿病死率较前下降,但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却有相对升高趋势。寻找能够辅助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检测手段,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后遗症的发生,是今后我国新生儿重症监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 aEEG)是常规脑电图的一种简化形式,可直观反映脑功能状态,在神经系统损伤的早期诊断和评估预后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28~36周脑损伤早产儿及无脑损伤早产儿进行aEEG监测,参照Burdjalov等[1]创建的评分系统对aEEG图形进行评分,比较两组评分特点,以期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0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东莞医院产科出生并收住于新生儿科的脑损伤早产儿(脑损伤组,50例)和无脑损伤早产儿(对照组,40例)为研究对象。两组早产儿胎龄为27周+0天~36周+6天。脑损伤诊断需符合以下标准:(1)意识改变:兴奋、嗜睡或昏迷;(2)原始反射改变:活跃、减弱或消失;(3)呼吸困难;(4)生后48 h内出现肌张力改变:降低或增高或痫性发作或喂养困难[2-3]。排除标准:由遗传代 谢紊乱引起的脑损害及低血糖脑病、胆红素脑病、宫内TORCH感染及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2]。所有研究均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及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早产原因:孕母 妊娠期高血压病或重度子痫前期26例,胎膜早破24例,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9例,宫内窘迫4例,瘢痕子宫7例,多胎妊娠9例,原因不明11例。两组早产儿胎龄分布情况见表1。两组早产儿在胎龄、性别、出生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2。

新生儿疾病的早期症状的识别

产科人员新生儿疾病早期症状识别 一、正常新生儿生理特点: 足月儿出生体重在2500g—4000g,皮肤红润,哭声响亮;体温在36℃—37℃,新生儿体温与外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呼吸浅而快,频率40次/分左右;心率120—140次/分左右;排便在12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排尿在24小时内,一般于生后一天开始排尿,不超过48小时;新生儿特有的神经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交叉伸腿反射,若这些反射消失,常提示严重疾病或颅内病变。 二、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 (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可发生于足月儿和早产儿,生后2~3天出现,早产儿可延迟至生后5天,4~7天达高峰,1周后开始消退,持续时间≤2周,早产儿可延迟至4周消退。血清胆红素小于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7umol/L,每日胆红素升高不超过85umol/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生理性黄疸过高,也有导致胆红素脑病的可能,故生理性黄疸过高也需要干预治疗。 (二)马牙 部位于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形状为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数周后可自然消退。 (三)乳腺肿大 男女新生儿均可发生,于生后4~7天出现,乳腺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切忌挤压导致感染!因母体雌激素中断所致。 (四)假月经 女性新生儿于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五)新生儿红斑 新生儿生后1~2天,头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后自然消失。 (六)粟粒疹 新生儿生后鼻尖、鼻翼、颜面部皮脂腺堆积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 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近年来,围产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代表的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经典的神经病理学改变[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定义明确,系因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足月儿HIE诊断标准明确,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和结局评估也相对标准化。早产儿因围产期大多接受密切监测,若发现明显宫内窘迫则需立即处理,基于如上"医疗警讯事件"原因,既往很少诊断早产儿HIE。然而,当缺氧、感染、炎症、低血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单个因素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就复杂起来。因此,早产儿HIE可能未得到很好的识别与监测。 本文旨在阐明缺氧缺血在早产儿复杂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目前对其特有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认识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HIE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一、早产儿HIE发病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颅内出血(ICH)的诊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但由于足月儿在活产新生儿中占绝大多数,故以足月儿多见。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中、重度。 表1 HIE临床分度

急性损伤、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者,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 内,其中50%~70%可发生惊厥,特别是足月儿。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轻微发作型或多灶性阵挛型,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病变在脑干、丘脑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顽固性惊厥等脑干症状,常在24—72h病情恶化或死亡。部分患儿在宫内已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出生时Apagar评分可正常,多脏器受损不明显,但生后数周或数月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诊断要点] 1.有围生期缺氧病史,如母亲有高血压、妊高症、胎儿宫内 胎动增强、胎心增快或减慢、羊水被污染。出生后有窒息。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CPK—BB) 正常 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 正 常值<6~tg/L,神经元受损时血浆中此酶活性升高。 5.B超具有无创、价廉、可在床边操作和进行动态随访等 优点,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6.CT扫描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 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7.核磁共振(MRl) 分辨率高、无创,具有能清晰显示颅后窝 及脑干等B超和CT不易探及部位病变的特点。

新生儿低血糖及低血糖脑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生儿低血糖及低血糖脑损伤的最新研 究进展 摘要:近几年,低血糖成为了新生儿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代谢类疾病,一般而言,正常足月的儿童低血糖发生几率在1%到5%,而一些早产儿的低血糖发生几率将高达20%到25%之间,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避免持续性低血糖造成的神经细胞死亡,成为了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本文简要分析了新生儿低血糖的内涵和分类,并从影像学表现和预防机制两个方面对新生儿低血糖及低血糖脑损伤的最新研究进展展开了讨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预防机制 衣蕾,刘笑含,李伟凯[1]等在《DWI在新生儿低血糖脑病中的诊断价值》中指出,新生儿低血糖是较为常见的情况,若是出现持续性低血糖会造成患儿脑损伤,并且会留下认知障碍以及视觉障碍等后遗症,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 1新生儿低血糖概述

1.1内涵 目前,在医学研究体系内还没有对新生儿血糖数值进行非常精确的标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新生儿体内血糖和脑血流量、脑内葡萄糖利用率以及脑内其他作用都有着关系。因此,在对新生儿低血糖进行判定的过程中,一般将足月新生儿血糖值在每升2.2mmol以下的新生儿就列为血糖低的范围内,尽管没有非常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可逆性损伤。阮毅燕,潘新年,王金秋[2]等在研究中还指出,血糖水平较低的患儿,尤其是在每升1.4mmol以下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出现几率较大,会造成严重的精神系统障碍,甚至会影响患儿今后的生活。 1.2分类 结合新生儿低血糖的基本情况,目前将其主要分为四类: 1)暂时适应性低血糖[3]。 2)继发性低血糖。 3)经典暂时性低血糖。 4)严重性反复型低血糖。 赵赛,程怀平,田兆方[4]等在研究中表示,无论是何种类型都会受到不同环境、不同疾病状态的影响,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异,要想提高护理水平,就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化分析。 2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在对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要充分落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机制,近几年关于脑电生理研究的内容并不多,在对动物实验中发现,低血糖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HIE的定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 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 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 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 (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 (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

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 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 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 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1)HIE 的脑电图表现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以低电压(任何状态下电压都少于10~15μV),等电位(电静息现象)和爆发抑制为量多见。 (2)生后1周内检查脑电图异常程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

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CT与磁共振诊断

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CT与磁共振诊断 【摘要】目的:讨论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CT与磁共振诊断。方法:在2016年6月到2018年2月选取我院中出现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早产儿100例,均实行CT检测以及磁共振诊断。结果:经过检测后,磁共振的检出率为100%,CT检测的检出率为92%,假阴性率为8.0%。磁共振的检出率高于CT检测,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差别(P<0.05)。CT影像分度符合率为46.0%,磁共振为62.0%。磁共振的影像分度符合率高于CT检测,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差别(P<0.05)。结论:对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使用CT以及磁共振的诊断,但是磁共振的检出率更高,CT检测能够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两种检测联合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CT;磁共振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一种在新生儿出生后窒息导致患儿的脑部缺血缺氧性损伤。在临床上患儿会表现出原始反射改变,肌张力,脑干受损,惊厥等治疗方法[1]。病情严重时患儿会出现智力低下,脑性瘫痪,癫痫,共济失调以及痉挛等。在诊断中使用CT检验以及磁共振诊断的方法。本文中在2016年6月到2018年2月选取我院中出现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早产儿100例,均实行CT检测以及磁共振诊断,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6年6月到2018年2月选取我院中出现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早产儿100例,均实行CT检测以及磁共振诊断。其中,有46例女性患儿,54例男性患儿,胎龄区间为(35周,45周)。有12例患儿的体重小于2500克,有88例患儿的体重在2500克到3999克之间。其中有50例患儿为自然分娩,有5例患儿为胎头吸引,有5例患儿为产钳助产,有40例患儿为剖宫产。其中,有22例患儿具有羊水污染的情况,有8例患儿出现脐带绕颈的情况,12例患儿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的情况,有5例患儿出现胎膜早破的情况,有6例患儿出现宫内发育迟缓的情况,有14例患儿出现母体妊娠合并症的情况,有3例患儿出现第二产程延长的情况,有2例患儿出现宫缩乏力的情况,有3例患儿出现臀围产的情况,有5例患儿出现头盆不称的情况。 1.2方法 患儿进入医院后,都需要进行头颅CT检测以及磁共振诊断。在检测前,患儿需要在吃奶后保持自然睡眠的状态,如果患儿不能入睡,可以使用每千克0.5到0.7毫升的10%的水和氯醛(稀释)。在CT检测中使用头颅CT扫描仪(GE Hispeed Fx/I),其中以听眦线为扫描的基线,使用1毫米的层间距,5毫米的层厚。在磁共振的检测中使用磁共振扫描仪(西门子1.5T Magnetom Avanto),在扫描中最大的梯度场幅值为23mT/m,其中梯度场的切换率为120T/m/s。使用DW/T2W,EPI等扫描序列。使用5毫米的层厚,1毫米的层间距。 1.3观察标准 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以及影像分度符合率的情况。在检测中,各个脑叶的CT值,以检测的最低值为主。注意记录脑部的低密度灶的数目以及脑叶,形态学的改变,以及边界的情况。在磁共振中记录T1W1I,T2WI的异常信号,检测内囊的前后肢,胼胝体膝部的情况。通过患儿的脑水肿的范围以及出血灶的情况判断患儿的脑水肿。 1.4统计学方法

早产儿呼吸不好跟脑损伤有关系吗

早产儿呼吸不好跟脑损伤有关系吗 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尚不健全,肺部结构和肺泡数量不足,儿童的呼吸量小,而且呼吸道小,肺部易受到感染和出血的影响。因此,早产儿的呼吸控制和呼吸系统调节能力比足月新生儿要差,呼吸障碍也更为常见。同时,脑损伤也是早产儿的一个常见问题,早产儿容易发生脑水肿、脑出血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早产儿的呼吸系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治疗方法: 1. 氧疗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产儿呼吸不好的症状非常有效。氧气治疗能够改善早产儿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长期使用氧气也需要注意氧中毒和青光眼的发生。 2. 呼吸机治疗 当早产儿的呼吸困难程度较严重时,呼吸机治疗则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呼吸机能够协助早产儿呼吸,帮助他们维持必要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泄。然而,呼吸机使用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护和护理,因为病情严重可能导致人工呼吸过度。 3. 药物治疗 对于早产儿的呼吸问题,药物治疗是常见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咖啡因和茶碱等,它们能够刺激呼吸系统,促进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扩张,从而改善早产儿的呼吸功能。 注意事项: 1. 早产儿需要进行严密监测 早产儿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避免意外发生,对于早产儿的呼吸系统指标,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记录,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采取治疗计划。 2. 保持良好的营养和供氧 良好的营养对于早产儿的呼吸功能非常重要,因为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早产儿肺部不健康,呼吸系统发育不良。同时,氧气供应的足够和合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持适当的氧疗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3. 防止感染和出血 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弱,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因此,需要做好预防疫情控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应用的有效性评价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应用的有效性评价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早产儿脑损伤(HIE)中的临床应 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40例胎龄28~36周的脑损伤早产儿和18例胎龄28~36周的无脑损伤早产儿,前者为HIE组后者为健康组,在产后48 h内,采用脑电图仪对两组早产儿进行监测,每次连续检测≥2 h。对两组早产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进行分析比较,观察其特点与差异。结果:HIE组的aEEG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缘振幅值比健康组早产儿的相应值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EEG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缘振幅值与胎龄相关。结论:振幅整合脑电图异常与早产儿脑损伤具有密切关系,据此,可以及时诊断早产儿是否有脑损伤并且对其病情进行预测。aEEG操作简单、受环境干扰因素少、容易判读在早产儿脑损伤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etreen-cephalogram,aEEG)是一种用脑电信号振幅波来分析脑电波的方法,也用于表示脑功能监护仪的输出结果。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Maynard首次设计,初期主要用于成人,80年代中期后在新生儿领域中尝试使用,后来发现在新生儿脑损伤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产科及新生儿监护技术日益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早产儿脑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缺氧缺血、感染及炎症易感,导致了早产儿脑损伤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因此,对早产儿进行脑电监测,及早发现脑损伤、及时进行干预、评价预后对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aEEG是一种单通道、时间压缩的脑电图,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脑功能评估方法,在国外已经广泛运用于新生早产儿脑监测[3],Lena教授在专家对谈论中表示aEEG在新生儿尤其是足月儿脑损伤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成熟,但是在早产儿脑损伤领域的使用还不够完善[4]。本文对振幅脑电图在早产儿脑损伤中应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分娩的40例胎龄28~36周的脑损伤早产儿(HIE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18例胎龄28~36周的无脑损伤早产儿(健康组),其中男10例,女8例。出生体重为905~2530 g,平均(1510±198)g。所有脑损伤早产儿均符合脑损伤判定标准[5]。所有早产儿均在监护人同意知情后进行监测。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分布、性别比例、出生质量以及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监测方法在早产儿出生48 h内,使用脑电图仪进行监测。清洁产儿局部头皮后常规去脂,涂好导电膏,安放银质盘状电极,火棉胶固定,其中双顶骨电极两点距离为75 mm,两点连线中点在头顶中央小猴50 mm,参考电极放置于头顶中央向前25 mm额中线上。 1.3 评估参数选取aEEG连续性(Co)、睡眠觉醒周期(Cy)、下边缘振幅值(LB)这3个参数进行评估[6]。具体评分见表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 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 科专家共识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全球儿童发病率约为7.2%,60%~80%可持续至青少年期,50.9%持续为成人ADHD。约65%的患儿存在一种或多种共患病。ADHD不仅损害学习功能,还存在其他多方面、涉及生命全周期的损害。早期识别、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ADHD的预后。据统计,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约2 300万人),但就诊率仅10%左右,提示家长及社会宣传、医务人员培训不够。2006年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为指导和规范我国儿童ADHD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ADHD的复杂性逐渐被认识到,其诊断标准以及治疗干预有很大进展,ADHD诊疗方案需相应更新。由于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短缺,大量ADHD患儿常首诊于全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师和发育行为儿科医师。而我国发育行为儿科医师人数不足,儿童保健医师和全科医师缺乏相关培训。2015年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组织出版的"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进一步从精神专业角度系统讲授了ADHD防治的相关内容,但相关儿科医务人员对指南理解应用不够,源自儿科临床实践的诊疗共识将更有利于提高发育行为儿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师和全科医师针对各种罹患ADHD的高危儿童进行长期监测、定期筛查和家校宣

教的意识,提高诊疗能力。因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经过2年多次反复讨论,邀请儿童精神医学专家、儿童神经内科专家参与,参照国际最新进展,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特点,达成以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旨在提高我国儿童及妇幼三级卫生服务体系ADHD早期识 (二)对有发生ADHD高危因素的婴幼儿进行监测

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主要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受损引起。这种疾病常常会对患儿的肌肉控制能力、协调性和姿势造成严重影响,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 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姿势和运动的异常。这包括肌肉强度、张力和协调能力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脑瘫患儿常出现肌肉紧张和僵硬,导致日常动作和活动的困难。有些患儿可能会出现肌肉的松弛或无力,使得他们很难维持稳定的姿势或进行正常的动作。 此外,脑瘫患儿的运动协调性也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困难的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协调和动作的协调。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如进食、穿衣、洗澡和上厕所等。 综上所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是姿势和运动的异常。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困难。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提供适当的照护和支持至关重要,以帮助患儿克服困难,促进他们的发展。接下来的章节将继续探讨脑瘫患儿的其他特征和相关议题。 1.2 文章结构

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同时介绍了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的重要性。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脑瘫患儿的定义、发病原因和发育的主要特征。结论部分将对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并思考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并展望脑瘫患儿发育研究的方向。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讨论脑瘫患儿的定义,包括对脑瘫患儿的身体功能障碍和运动障碍等方面的描述。接着,将介绍脑瘫患儿的发病原因,包括胎儿期、出生过程和婴幼儿时期的各种因素对脑瘫发生的影响。最后,将重点讨论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包括语言能力、智力发育、运动和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结论部分将对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强调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并探讨脑瘫患儿发育研究的方向,如如何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如何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等问题。还可以提出对于脑瘫患儿发育的重要性的思考,包括社会对脑瘫患儿的关注和支持等。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脑瘫患儿发育的主要特征,并对脑瘫患儿发育研究的方向和重要性有所思考。同时也能够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和生活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2023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专家共识(全文)

2023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专家共识(全文) 高危新生儿是指在产前、产中、产后具有各种已知或潜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1000万新生儿出生,10%~20%属于高危儿,其中以早产儿为最多[1],Zou等[2]报道早产发生率在国内不同地区从2.3%~10.3%不等。某些高危因素,如早产、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均可能影响患儿的行为神经发育,导致脑瘫、发育迟缓、视听损害、行为问题等,每年我国新发生的由早产所致的脑瘫患儿达2.9万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 0-3岁儿童大脑发育迅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出生后的第1年,如果在此阶段对高危新生儿进行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国内高危新生儿行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的先行者鲍秀兰团队最先在国内开展了系列多中心合作研究,其中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通过早期干预脑瘫发生率从6.17%下降到2.21%[4],早产儿经早期干预后智力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5]。所以,对具有潜在脑损伤的高危新生儿开展早期干预,是提高其生命质量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医疗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 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多年来鲍秀兰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从理论到实践一直倡导整合脑科学、新生儿学、早期教育、婴儿心理学、神经康复、神经影像等多学科最新知识,建立整合平台,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培训让从事高危新生儿干预及管理的专业人员团队具备以上多学科知识和能力,整体研究婴幼儿行为神经发育;提出建立婴幼儿行为神经发育专业的必要性。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互联网医疗的迅猛发展,线上与线下相

最新:NICU出院高危儿0~3岁生长发育随访管理技术的专家共识

最新:NICU出院高危儿0~3岁生长发育随访管理技术的专家共识 胎儿医学、围产医学、新生儿重症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收治的高危儿存活率越来越高,出生胎龄25周的早产儿生存率可达54.8%[1],出生胎龄≤28周的超早产儿总体存活率在国外达88%,我国也可达78%[2]。然而存活高危儿中有5%~10%可能会发生脑损伤,导致认知、运动、视听觉功能、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障碍,并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高危儿在学龄期和青春期仍存有较多不良结局[3]。目前尚不能在胎儿期、出生时或新生儿期明确预测各种高危因素对婴儿的损害,也无法精准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其程度和预后,有必要对NICU出院高危新生儿开展系统的随访管理,定期监测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筛查脑损伤及发育异常,在实施基本发育促进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早期干预方案,以保障其出院后的生存质量,促进早期发展。基于儿童专科医疗机构和三级妇幼保健院开展高危新生儿出院后随访的实践,会同新生儿、儿童保健、儿童神经、儿童康复、儿童心理、公共卫生等方面专家就NICU出院后高危儿0~3岁的随访管理技术提出本共识,以供开展NICU高危儿出院随访的机构及医师参考。 1、适用对象 高危儿广义上指在出生前、产时及出生后存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社会及环境危险因素),或在常规儿童保健检查时发现体格、心理行为发育偏离正常轨迹的特殊儿童。

在NICU接受过监护治疗后出院的0~3岁婴幼儿主要包括:早产儿(尤其是超早期和早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怀疑或明确有脑损伤(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颅内出血、脑积水、化脓性脑膜炎、胆红素脑病、低血糖脑损伤等)的新生儿、出生伴发慢性疾病(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短肠综合征等)的新生儿、接受过高级生命支持(如体外膜肺氧合、一氧化氮治疗肺动脉高压、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的新生儿、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愚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的患儿等,都应进行长期随访[4]。 2、随访管理的目标 高危新生儿自NICU出院后随访管理的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指导家庭掌握出院后特殊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监测慢性疾病转归,开展系统规范的生长发育监测,为父母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高危儿照护和早期干预培训支持。二是综合管理以改善高危儿近期、远期发育结局。对评估正常的儿童,促进其生长发育获得良好结局;对于发育偏异的儿童,早发现、早干预使其尽早回归正常发育水平;对于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的患儿,尽早转诊并予以专科治疗。 3、随访的实施者 在高危儿随访管理的过程中,应贯穿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理念和方式[3, 5]。在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中,与高危儿出院后管理密切相关的专业涉及新生儿、儿童保健暨发育行为儿科、儿童康复等专科,以各专科为依托,在多学科合作的理念下对NICU出院高危儿展开密切随访,有

高危儿保健干预方案

高危儿童保健干预方案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新生儿期以及日后发育期(一般指婴幼儿时期或未成熟脑时期)内,存在对生长发育和机体功能有高度危险因素的婴幼儿。高危儿由于受到多种不良因素(高危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或存在生长发育障碍和危重病症以及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的潜在危险,与一般健康儿童相比,他们需要更多的、特殊的保护。高危儿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占活产儿60%左右,发生生长发育障碍或机体功能障碍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和漏诊,一旦错过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时机,将造成难以治疗的功能障碍或脑损伤后遗症。因此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必须重视对高危儿的保健,这是促进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中心内容之一,是儿保工作新的发展平台。 高危因素并不局限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也可出现在婴儿期或幼儿期,例如颅内感染、高胆红素血症、缺乏早期教育和训练等,都需要在婴幼儿期进行医学监测、干预或治疗。大部分高危儿并没有疾病的表现,仍属于健康儿童的范畴,少数高危儿有发生危重病症的潜在危险,需要进行医学监测,达到早期发现异常、早期诊断、早期进行医学干预,避免病情发展或产生残障。为有效管理高危儿,更好地动态监测以改善其预后,特制定“高危儿童保健干预方案”。 一、高危儿的分类 根据高危因素可能产生危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可以将高危儿分为3大类:

(一)健康高危儿 虽然在胎儿期、围儿期和婴幼儿期存在高危因素,但生长发育正常,经医学监测随访没有发现疾病的表现。绝大多数高危儿是健康高危儿,应该作为健康儿童对待。 (二)发育临界儿 发育临界儿是以中枢发育障碍为主的高危儿。高危因素主要影响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发育,在临床上出现中枢性发育障碍的表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有导致脑性瘫痪、智能低下、癫痫、视听障碍、行为异常等脑损伤致残疾患的危险。 (三)其他高危儿 常见的其他高危儿有以下几种:孕期感染致胎儿和新生儿感染(TORCH感染、乙肝病毒感染、HIV感染等)、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反复感染(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原发性免疫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有过敏体质或缺乏锻炼的婴幼儿易发生)、出生缺陷(外表可见的畸形和基因缺陷所致的细胞与分子水平异常造成的功能障碍)。 二、高危儿发育障碍监测的实施 高危儿的管理应该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结合的原则。对高危儿发育障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要坚持系统性、制度性进行, 主要措施是建立两个体系: 即早期评价体系和早期综合发展体系。 (一)早期评价体系 1 高危儿筛选与监测

慧眼识别小儿脑瘫症状

慧眼识别小儿脑瘫症状 如果你家的宝宝有下列表现应想到小儿脑瘫的可能: 1、过度激惹,出生后持续哭叫,哭时打挺,入睡困难,一般持续2~6个月; 2、早期哺乳困难,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呛奶时找不到奶头,持续体重不增; 3、对噪音及体位改变容易出现“惊吓”、平时“敏感”易激动,即很小刺激,反应很大; 4、护理困难,如穿衣服时将手难于拉入袖中,换尿布时难将大腿劈开,洗澡时不易将手分开; 5、周岁小儿部分左或右利手,如小儿只用一只手,即使是右手,也应想到偏瘫的可能; 6、抱起来有“发硬”或“发软”的感觉 小儿脑瘫的合并症状 1、智力低下 约有2/3以上患儿智能落后,约1/4为重度智能落后,痉挛型四肢瘫及强直型脑瘫者智能常更差,手足徐动型患儿智能严重低下者少见。 2、视力障碍 约25%~50%的患儿伴视力障碍,新生儿因不同因素导致的皮质发育不良,造成“皮质盲”。幼儿期之后,最常见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斜视等。少数有眼震,偶为全盲。偏瘫患儿可有同侧偏盲。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听力障碍 约有25%的患儿伴有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除先天听神经器官的发育异常外,婴幼儿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的听力障碍不在少数。 4、感觉和认知异常 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多缺乏正确的视觉空间和立体感觉,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突出。患儿对复杂的图形辨认力差,分不清物体形状与其所处空间背景的关系,对颜色的辨认力也很差。 5、语言障碍 约1/3至2/3的患儿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说成句的话,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患儿完全失语。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常伴语言障碍。痉挛性四肢瘫、双侧瘫患儿也常伴语言障碍。 6、癫痫发作 至少有10%~40%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