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1 概述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peronial myoatrophy)又称Charcot-Marie-Tooth病(CMT)、腓骨肌萎缩症(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HMSN),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性疾病,常有家族遗传史,故又名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归属于腓骨肌萎缩症(HMSN)范畴。并根据病理改变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分为HMSN Ⅰ型和HMSNⅡ型。

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组最常见的家族性周围神经病,约占全部遗传性神经病的90%。本组疾病的共同特点为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慢性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状和体征比较对称,多数患者有家族史。本病由Charcot,Marie和Tooth于1886年首先报道,故又称Charcot-Marie-Tooth(CMT)病。由于以腓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故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peroneal myoatrophy)。尽管Dyck提出采用腓骨肌萎缩症(HMSN)作为本组疾病的正式名称,但多数文献仍习惯使用CMT。根据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所见,将CMT分为Ⅰ型及Ⅱ型,CMTⅠ型称肥大型(hypertrophic type),CMTⅡ型称轴索型(neuronal type)。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 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2 疾病名称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3 英文名称

peroneal myoatrophy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4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的别名

Charcot-Marie-Tooth病;腓骨肌萎缩症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5 分类

神经内科 >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6 ICD号

G72.8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7 流行病学

1886年Charcot和Marie在法国,T oofh在英国各自报道过本病,故命名为Charcot-Marie-T ooth病(CMT)。本病见于世界各国,患病率约为40/10万人。

本病80.9%为单基因遗传病,散发病例约占20%。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其次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连锁遗传。

CMT1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但以常染色体显性最为常见。约60%在10 岁以前起病,男性较多见。

CMT2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较晚,平均为25 岁。与CMT1 型相比较,CMT2型的发病率低(约为CMT1型的1/3)。

CMT3型又称为Dejerine-Sottas 综合征,其中还包括先天性髓鞘缺陷性神经病(congenital hypomyelinic neuropathy)。此型临床少见,仅占全部CMT患者的1%左右。

CMT4型又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或Refsum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型在婴儿后期至儿童前期起病,成人型10~30 岁起病。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8 病因

CMT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和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CMT 的分子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根据临床表现、遗传方式和病理特点通常将CMT 分为4 个类型,前3 型为周围神经髓鞘蛋白异常所致。

目前已经发现的与CMT 有关的周围神经髓鞘蛋白有4 种: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ic protein 22,PMP22),髓鞘蛋白0(myelinic proteinzero,MPZ),连接蛋白32(ligandin 32,li32),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arly growthresponse gene,EGR)。基因缺陷或髓鞘蛋白的异常与CMT 临床表现型之间并无确定的对应关系,同一种髓鞘蛋白异常可出现于不同类型的CMT,反之,同一类型的CMT 可有多种髓鞘蛋白的异常。产生这种基因型、基因产物和临床类型异质性的原因并不清楚。基因的数量效应可解释为什么同一基因的突变可引起不同类型的髓鞘蛋白异常。如正常人PMP22 基因为2 个拷贝,临床无症状,基因突变为3 个拷贝时,临床表现为CMT1,突变为1 个拷贝时(有1 个拷贝的基因片段缺失),临床则表现为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CMT4型为植烷酸贮积病,又称Refsum 病,是过氧化小体病的一种。过氧化小体是一种单层膜细胞器,存在于除成熟红细胞以外的所有细胞内,其基质内存在40 种以上的过氧化氢酶或其他氧化酶,主要作用为催化超长链脂肪酸、植烷酸和六氢吡啶羧酸的氧化、缩醛磷脂、胆固醇和胆汁酸的合成以及前列腺素和乙醇的降解。植烷酸贮积病是由于过氧化小体内植烷酸-α-羟化酶活性减低,使植烷酸不能进行α氧化而在体内积聚,后者可进入组织的脂质膜,干扰其功能而引发疾病。

此外还有CMT5、CMT6、CMT7和CMT-X 4 个临床变异类型。CMT5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为肌萎缩伴痉挛性截瘫;CMT6为CMT 伴视神经萎缩;CMT7为CMT 伴视网膜色素变性,这3 种类型的连锁基因和相应的基因产物目前尚不清楚。CMT-X 是指具有X 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的CMT。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9 发病机制

CMT1型和CMT3型的周围神经病理特点相似,主要表现为慢性脱髓鞘过程,即有髓纤维呈脱髓鞘、薄髓鞘和髓鞘再生改变,同时伴有施万(雪旺)细胞增生,呈洋葱头样肥大,胶原纤维增生,胶原囊形成。间质血管改变比较明显,主要为内皮细胞增生,吞饮小泡增多(郭玉璞,1992)。尸检病理发现脊髓前角细胞和后根神经节细胞减少或消失,颈髓上段薄束内的有髓纤维数量也减少。

CMT2型的病理特点与前两型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慢性轴突变性和有髓纤维数量减少,粗有髓纤维受累较重,偶见继发性节段性脱髓鞘,无串珠样髓球形成和吞噬细胞吞噬髓鞘等急性轴突坏变的特征。无髓纤维也表现为轴突变性和数量减少,偶见再生纤维。无神经肥大、胶原纤维增生和胶原囊形成。

CMT4型的尸检病理发现周围神经从神经根到神经末梢呈弥漫性结节样肥厚,镜检可见神经轴突变性和脱髓鞘,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施万细胞内可见类晶体样包涵体。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0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 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由于肌萎缩可出现弓形足、足下垂及马蹄内翻畸形等,但肌力相对仍较好,与肌萎缩不成比例。上肢肌萎缩多从手部小肌肉开始,但通常不超过前臂下1/3 部位。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消失多见。可有四肢套式感觉障碍,同时伴有皮肤粗糙、肢端发凉、少汗或发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偶见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和眼球震颤等改变。以上临床表现常为典型CMT1型病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可伴有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等改变。

电生理检查1/3 的患者可见纤颤波和正锐波及动作电位时限延长,运动传导速度显着减慢,可低至10~20m/s,感觉传导速度也减慢,

以腓肠神经受累尤为突出。

Roussy-Lévy综合征是1926 年由Roussy 和Lévy首先报道,其临床特点与Friedreich 共济失调和CMT 相似,婴儿期或出生后发病,首先累及下肢,表现为轻度远端无力,以后逐渐影响上肢。感觉障碍以位置觉和震动觉损害较重,常伴明显的感觉性共济失调,而无小脑体征。四肢远端肌萎缩,高足弓,脊柱后侧凸畸形,腱反射消失。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病理符合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改变。本病呈良性发展,70 岁仍可行走。

长期以来多将Roussy-Lévy综合征归类于脊髓小脑变性疾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本病与CMT1型的基因缺陷完全相同,均位于17p11.2。结合电生理改变和周围神经活检病理特点,现已明确,Roussy-Lévy综合征应归类于脱髓鞘型CMT,即CMT1型。

CMT2型与CMT1 型的遗传特征和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2型发病年龄较晚,平均为25 岁。与CMT1型相比较,CMT2型的发病率低(约为CMT1型的1/3),感觉症状相对较轻,上肢很少受累,无周围神经粗大,弓形足少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可有平台期。电生理检查示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仅有轻度减慢,多不低于38~40m/s。

CMT3型又称为Dejerine-Sottas 综合征,其中还包括先天性髓鞘缺陷性神经病(congenital hypomyelinic neuropathy)。此型临床少见,仅占全部CMT 患者的1%左右。婴幼儿起病,患儿生长发育迟滞,双下肢远端无力、萎缩,后期逐渐累及上肢。四肢远端有手套袜子样的感觉障碍,部分患者足部有疼痛麻木。早期即可出现弓形足和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10 岁前大多可触及肥大的表浅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尤为明显。常有脑神经受累,表现为眼球震颤、耳聋和面瘫。因本体感觉缺失,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共济失调。

CMT4型又称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或Refsum 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型在婴儿后期至儿童前期起病,成人型10~30 岁起病。周围神经损害的特点为四肢远端对称性运动感觉神经病,表现为远端肌无力和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少数患者感觉症

状可不明显。视觉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野缩小、瞳孔异常和白内障。多数患者有心肌损害,还可有神经性耳聋、嗅觉丧失、小脑性共济失调、骨骼畸形、皮肤角化或鱼鳞癣。婴儿型还可有抽搐和肌张力低下。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一般在1~3g/L,糖和氯化物含量及细胞数正常。血清植烷酸水平也明显升高,脂肪酸升高10%~20%。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等程度减少。神经电生理检查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1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的并发症

CMT3型可出现弓形足和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CMT4型视觉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夜盲、视网膜色素变性、视野缩小、瞳孔异常和白内障。多数患者有心肌损害,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还可有神经性耳聋、嗅觉丧失、小脑性共济失调、骨骼畸形、皮肤角化或鱼鳞癣。婴儿型还可有抽搐和肌张力低下。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2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多数正常,少数可有蛋白含量增高。肌电图检查可见萎缩肌肉呈失神经性改变,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甚至消失,下肢较上肢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较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变明显。在家族性病例中,NCV 改变在同一家系中有相似性,在不同家系中多有差异。部分病人有视、听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提示中枢神经通路受累。

2.血清的蛋白电泳对原因未明的特发性周围神经病应常规进行。

3.可有血清植烷酸水平明显升高,脂肪酸升高10%~20%。血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中等程度减少。

4.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 序列分析,检测基因的点突变。

5.肌活检检查肌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CMT1型的周围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改变;CMT2型主要是轴突变性。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3 辅助检查

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异常,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中枢和周围传导速度减慢。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本病重要电生理特征。婴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低于正常值60%以上,大于3岁患儿NCV低于38m/s。CMTⅡ型的周围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正常低限的80%,神经传导速度在正常值低限或轻度减慢。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4 诊断

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遗传家族史、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分析也可以用于诊断。

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的慢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根据青少年隐袭起病,进行性下肢远端肌萎缩,且有特殊的分布形式(以大腿下1/3为限,呈“鹤腿”),但肌力相对较好,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套式感觉障碍等特点,诊断不难,有阳性家族史者可助确诊。

对可疑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观察有无高足弓和足趾变形,有无神经异常粗大,询问家庭成员有无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必要时应对全部家庭成员进行体格检查。血清植烷酸水平测定可为CMT4型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5 鉴别诊断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主要应与慢性炎症脱髓鞘多神经病(CIDP),远端型脊肌萎缩症和远端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相鉴别。

1.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chronic progressive 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该病的肌萎缩和肌无力以及病程经过类似CMT病,但感觉功能不受累,EMG显示为前角损害。一般肌萎缩先从双上肢远端开始,逐渐向前臂、上臂及下肢发展,且无明确界限,

常不伴有套式感觉障碍。

2.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chronic Guillain-Barré syndrome)进展相对较快,大部分肌萎缩较轻,CSF可见蛋白-细胞分离,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

3.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distal myodystrophy)临床表现与CMTⅡ型相似,但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可资鉴别。

4.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临床与CMT难区分,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

5.慢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虽有四肢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套式感觉障碍,但萎缩肌肉缺乏CMT 病的分布特征,且肌萎缩与肌无力相一致。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6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的治疗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7 预后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8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的预防

产前检查,先确定父母的基因型,然后用胎儿绒毛、羊水或脐带

血分析胎儿基因型,做出产前诊断,以便及时终止妊娠。细致调查其家谱,对可疑病例应及早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腓肠神经活检。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19 相关药品

胶原、维生素E、胞磷胆碱、辅酶A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腓骨肌萎缩症

腓骨肌萎缩症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 HMSN),是一组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临 床和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Charcot、Marie及Tooth于1886 年首先报道。其临床特征为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进行性对称性远端肌无力和萎缩、 轻到中度远端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和高弓足。CMT患病率约为 40/10万,遗 传方式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CMT)和X连锁遗 传(CMTX)。根据临床和电生理特征,CMT分为两型:CMT1型(脱髓鞘型), NCV减 慢(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8m>38m/s),神经活检示轴索变性,而极少有脱髓鞘改变。【入院评估】 (一)病史询问要点 1.肌无力和肌萎缩发生的时间、受累范围、顺序和进展速度,对生活工作和体育运动 的影响。 2.感觉障碍的部位和程度。 3.有无高弓足、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 4.有无复视、视力下降、眼球震颤、耳聋、声音嘶哑、行走不稳等其他症状。 5.家族成员中有无类似患者或高弓足者。 (二)体格检查要点 1.肌无力和肌萎缩足部、小腿肌肉和大腿下1/3肌肉无力和萎缩,形成“鹤腿”或 倒置的酒瓶样畸形。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和大小鱼际肌无力和萎缩,出现爪型手或猿 手畸形,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 2.腱反射改变受累肢体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通常消失,半数患者四肢腱反 射均消失。 4.感觉障碍可有手套-袜子型分布区域内痛觉、温觉和振动觉减退。 5.有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体征,部分病例可在皮下触摸到粗大的神经干。6.有无高弓足、脊柱侧弯等骨骼畸形。 7.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眼外肌麻痹、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肢体震颤等 体征。 (三)门诊资料分析 1.血液常规、生化、免疫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血清肌酶学多正常,少数可轻度增高。

腓骨肌萎缩症疾病研究报告

腓骨肌萎缩症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CMT综合征 所属部位:下肢 就诊科室:骨科 病症体征:腓骨肌对称萎缩逐渐向上发展,跨阈步态,腱反射消失,营养障碍 疾病介绍: 什么是腓骨肌萎缩症?腓骨肌萎缩症亦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具有明 显的遗传异质性,临床主要特征是四肢远端进行性的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 症状体征: 腓骨肌萎缩症有什么症状?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两型。 1、 I型(脱髓鞘型):是典型的腓骨肌萎缩症。双下肢呈倒立酒瓶状,或称鹤 立腿,同时出现足弓高耸、爪形趾、马蹄内翻畸形等,行走时表现特殊的跨越 步态。表现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颤、腱反射减退或消失。首发于手部肌、前 臂肌萎缩,而后下肢远端肌萎缩者仅见于少数病例。四肢末梢可出现手套状、 袜状深浅感觉障碍和一系列植物神经与营养代谢障碍。局部皮肤呈青紫色、皮 肤温度低、溃疡形成等。 2、II型(轴突型):发病晚,成年开始有肌萎缩,部位和症状与I型相似,但 程度较I型为轻。临床上按症状组合。有多种变异型,如肩胛腓骨肌萎缩型、 视神经萎缩型。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若伴有腓骨肌萎缩。则称腓骨肌萎缩型共 济失调,即ROUSSY-LEVY综合征。 化验检查: 腓骨肌萎缩症要做什么检查?腓骨肌萎缩症的检查主要为以下三种: 1、脑脊液检查:CMTⅠ型半数患儿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2、肌活检检查:肌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CMTⅠ型的周围 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改变;CMTⅡ型主要 是轴突变性。 3、神经电生理检查。

鉴别诊断: 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方法有哪些?腓骨肌萎缩症主要需与下面的疾病进行鉴别: 1、远端型肌营养不良:四肢远端逐渐向上发展的肌无力、肌萎缩,该病成年起病、肌源性损害肌电图、运动NCV正常等可资鉴别; 2、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该病的肌萎缩和肌无力以及病程经过类似CMT病,但感觉功能不受累,EMG显示为前角损害。 3、遗传性共济失调伴肌萎缩:又称ROUSSY-LVY综合征,儿童期起病,缓慢进展,表现腓骨肌萎缩、弓形足、脊柱侧凸、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运动NCV减慢,但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手震颤等共济失调表现; 4、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进展相对较快,CSF蛋白含量增多,泼尼松治疗有效。 5、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进展相对较快,大部分肌萎缩较轻,CSF可见蛋 白-细胞分离,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 6、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临床与CMT难区分,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 分析。 并发症: 腓骨肌萎缩症的并发症有哪些?腓骨肌萎缩症常有肿胀、紫绀、溃疡等神经 营养障碍。偶见视神经萎缩,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及三叉神经痛。后期手部出 现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但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腿部的损伤先从腓肠肌开始,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 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 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治疗用药: 腓骨肌萎缩症的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其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 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 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 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 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 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 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的特点及诊断的热点问题

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的特点及诊断的热点问题 本文原载于《中华神经科杂志》2016年第9期 遗传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peripheral neuropathies,HPN)包括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HMSN)、遗传性运动神经病(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ies,HMN)、遗传性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sensory neuropathies,HSN)以及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hereditary sensory and autonomic neuropathies,HSAN)[1]。遗传性运动神经病通常没有或仅有轻微的感觉障碍,而遗传性感觉神经病一般以感觉受累为主,可能同时伴随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皮肤溃疡[2]。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又称为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1]。文中就CMT的特点,尤其是目前的诊断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1886年,法国神经病学家Jean-Martin Charcot和他的学生Pierre Marie共同描述了这一疾病,与此同时,英国神经病学家Howard Tooth也独立报道了这一疾病[3]。因此,这一疾病被命名为CMT。后来,Thomas和Dyck将其命名为HMSN[3]。遗传性运动和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4],其发病率为1∶1 214~1∶2 500[5]。目前已发现70多种基因突变可导致CMT,在西方国家,80%以上的CMT由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MP22)、MPZ、MFN2和缝隙连接蛋白β1(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1,GJB1)基因突变导致[1]。 一、分类 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其各亚型在不同人群的发病率不同。根据电生理特点,可将其粗略分为脱髓鞘型(CMT1或HMSN Ⅰ)和轴索型(CMT2或HMSN Ⅱ)两大亚型[6]。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38 m/s时为CMT1;当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45 m/s,同时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波幅降低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 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从神经电生理、临床特点及基因三方面入手研究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的基本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20例,对选中患者进行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进行分析,对12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果:选中的20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感觉神经均未出现反应,8例患者下肢运动神经未作出反应,12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减缓迹象,患者肌电图收缩过程中运动电位时限基本相同。12例进行基因检测患者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基因突变。结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电生理检测表现出神经性损害,同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缓,基因检测和肌电图可作为该疾病诊断的手段,有助于及早发现该疾病。 关键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电生理;基因;临床特点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率约为1/2500。依照该疾病临床特点及基因分型,可分为I、II、IV、X等类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临床表现为夏至未住的四肢远端肌无力或肌萎缩,伴有轻微感觉障碍。作为遗传性疾病,该疾病表现为显性遗传,现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本研究主要对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为运动发育落后发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远端肌无力及不同

程度肌萎缩。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1.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8岁,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 1.2神经电生理检查 采用肌电图仪在恒温且安静的室内对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测。首先,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主要包括尺神经、右侧胫神经、左侧正中神经等的运动神经传导测试。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包括左侧正中神经及右侧腓肠神经。其次,肌电图检测以患者左侧肱二头肌、胫前肌等为主。其三,运动神经刺激部位和记录位置选择为正中神经、腓总神经和尺神经。其四,选取正中神经和腓肠神经作为感觉神经刺激的部位。 1.3基因检测 2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同意进行基因检测。具体方法为:抽取患者和父母肘部深静脉血液送往基因检测机构。基因检测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及二代测序技术,捕捉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基因。 2结果 2.1审计电生理检测结果 20例患者感觉神经未作出反应,6例患者上下肢运动神经没有做出反应,2例患者下肢运动审计没有做出反应且上肢运动神经波幅有所减弱,6例患者运动神经潜伏期有所延长,8例患者上肢运动审计波幅有所下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减缓。对于肌电图测试结果,检测的30块肌肉中一款鸡肉轻微收缩的情况下运动电位有所延长,剩余肌肉电位时限与正常水平相同。 2.2临床特点 20例患者运动发育相对迟缓,并且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所有患者均由慢性病发病,且病程进展缓慢。患者首发症状为:4例患者独立坐卧年龄大于1岁,2岁开始扶着走路,3岁无法独立行走,6岁表现出明显的走跑姿势异常,容易摔倒。2例患者跑跳能力明显弱于同龄儿童。2例患者在1岁2个月时可在有辅助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1 概述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peronial myoatrophy)又称Charcot-Marie-Tooth病(CMT)、腓骨肌萎缩症(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HMSN),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性肌萎缩性疾病,常有家族遗传史,故又名遗传性神经性肌萎缩,归属于腓骨肌萎缩症(HMSN)范畴。并根据病理改变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分为HMSN Ⅰ型和HMSNⅡ型。 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组最常见的家族性周围神经病,约占全部遗传性神经病的90%。本组疾病的共同特点为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慢性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状和体征比较对称,多数患者有家族史。本病由Charcot,Marie和Tooth于1886年首先报道,故又称Charcot-Marie-Tooth(CMT)病。由于以腓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故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peroneal myoatrophy)。尽管Dyck提出采用腓骨肌萎缩症(HMSN)作为本组疾病的正式名称,但多数文献仍习惯使用CMT。根据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所见,将CMT分为Ⅰ型及Ⅱ型,CMTⅠ型称肥大型(hypertrophic type),CMTⅡ型称轴索型(neuronal type)。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 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2 疾病名称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展开本节剩余内容

神经病学综合征: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神经病学综合征: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 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 syndrome,LMN)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肌无力,腱反射减退,但不伴有感觉受累。从远端运动神经至前角细胞通路上的任何损伤均可导致LMN综合征。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和肌肉疾病有时可与LMN综合征混淆,需注意鉴别。LMN综合征可粗分为遗传性,散发性和免疫介导。免疫介导的神经病,例如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与散发性以及遗传性LMN综合征鉴别非常重要,因其是可治的疾病。LMN表现的运动神经元病通常为散发性,但也已经发现少数遗传突变。其他遗传性LMN综合征主要包括脊髓性肌肉萎缩症,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等。LMN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首先要明确起病和进展方式,例如,运动神经元病进展较快,而脊髓性肌萎缩症和免疫性神经病相对较慢。肌无力的分布也很重要,如对称或非对称,近端或远端,上肢为主或下肢明显,伴或不伴球麻痹等。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肌电图是证实神经源性损害的必要手段,检查重点在于受累类型,包括是否对称或长度依赖,有无局灶性运动传导阻滞或脱髓鞘特征,是否合并亚临床的感觉受累。 1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又称脊肌萎缩症,是儿童期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四肢和躯干肌肉无力、萎缩,重症患儿常死于呼吸衰竭。该病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 1/6000-1/10000,中国人群中SMA的携带率约为1/42。染色体5q13上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 motor neuron,SMN1)纯合缺失或复合杂合突变(即1个SMN1基因缺失,另1个SMN1基因存在点突变)引起SMN蛋白表达下降是SMA的主要致病机制。(1)SMA I型:又称Werding-Hoffman 病,是严重的亚型(重型),约占确诊SMA患者的一半。此型发病急、进展快,一般在出生6个月之内发病;患者表现为广泛的肌张力减退,肌肉严重无力,因此无法抬头,不能坐或走,多因喂养和呼吸困难于2岁之前死亡。(图1:SMA I型患者) (2)SMA II型:又称Dubowitz病,为慢性婴儿型(中间型),通常在7-18个月内发病,患者能坐但不能站立行走,大多可以生存至10-20岁。(图2:SMA II型患者) (3)SMA III型:又称Kugelberg-Welander病,为青少年型(轻型)。其症状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根据发病时间和行走能力再分型,例如在出生后3年内发病为a型,有44%的患者20岁之前可以行走;出生3年后发病为b型,90%的患者能够在20岁前站立和行走。此型病情发展缓慢,患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最早由德国眼科医生leber发现的。LHON 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母系遗传病。典型的LHON首发症状是视物模糊,随后的几个月之内出现无痛性、完全或接近完全的失明。通常是两眼 都受累,或者一直眼睛失明不久,另一只也很快失明。视神经和视网膜神 经元的退化是LHON的主要病理特性。另外还有周围神经退化、震颤、心 脏传导阻滞和肌张力的降低。LHON通常在20~30岁时发病,但发病年龄 范围可从儿童时期到70多岁。该病通常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患病风险一般是女性的4~5倍,但原因尚不清楚。 在9种编码线粒体蛋白的基因(ND1,ND2,CO1,ATP6,CO3,ND4,ND5,ND6,CYTB)中,至少有18种错义突变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LHON 表型的出现。LHON分为两种类型:①单个线粒体突变就足以导致LHON 表型;②少见的、需要二次突变或者其他变异才能产生的临床表型,但其 发病的生物学基础还尚不完全清楚。对于第一种类型的LHON来说,90% 以上的病例中存在三种突变(MTND1*LHON3460A,MTND4*LHON11778A,MTND6*LHON14484C),而且在这些患者中,11778A突变占50%~70%。在这类LHON家族中,纯质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在异质性LHON家族中突变线粒体DNA的阈值水平≥70%。 11778A突变使电子呼吸链酶复合体Ⅰ中的亚单位(NADH脱氢酶)上第340位G突变为A,使高度保守的精氨酸替换成组氨酸,降低了NAD关联底物的氧化作用效率。3460A突变减少了复合物Ⅰ大约80%的活性,14484C突变也降低了复合物Ⅰ的活性。这三种主要的LHON突变都不同 程度地影响了呼吸链的作用。复合物Ⅰ在光诱导的神经传导通路中具有非 常重要作用。 LHON的致病性突变会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和产生ATP的能力,最主要的受累对象是那些依赖氧化磷酸化的组织。因此,线粒体成分的缺陷对某一特定组织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临床表型而不是表现出综合征的形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视神经)对氧化代谢的需求非常高,这和mtDNA 突变导致LHON的首发临床表现为失明相一致。

2023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全文)

2023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全文) 摘要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种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反复发作的肢体麻木、无力为特征表现。在临床工作中,一些患者临床表现轻微或不典型,易致漏诊、误诊。本文对该病的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介绍。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是一种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神经病理特征性改变为髓鞘增厚形成“腊肠体”样结构,因此,曾被称为腊肠体样周围神经病[1]。HNPP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与压力相关的反复发作性肢体麻木无力。通过诱发因素、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等不难识别、诊断该病。但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严重程度轻重不一,易被漏诊、误诊。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HNPP与外周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22,PMP22)表达减少有关。1947年荷兰神经病学家De Jong报道了首个病例,并认为这是一种遗传病[2]。1993年多位学者确定染色体17p11.2上含有

PMP22基因在内的1.5 Mb片段缺失与HNPP相关,并提出位于该区域的PMP22基因为致病基因[3, 4]。随后在HNPP患者中发现PMP22基因的自身致病性突变,如移码突变、无义突变、错义突变等,进一步确认了上述观点[5, 6, 7]。HNPP患者中染色体17p11.2上1.5 Mb的片段缺失突变占80%~90%,其余为PMP22基因自身突变[6,8]。约20%HNPP患者的突变并非遗传自亲代,为新发突变(de novo mutation)[9]。配子形成过程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平衡交换是形成染色体17p11.2上1.5 Mb片段缺失/重复的机制,雄配子更易出现异常[10, 11]。 HNPP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传导阻滞(conduction block)是导致HNPP出现局灶性症状的原因[12]。郎飞结的结构异常会使神经在受到压力或拉伸时更容易发生传导阻滞[13]。PMP22基因杂合缺失转基因小鼠神经出现局灶性髓鞘增厚,挤压轴索,继而增加电阻,影响动作电位的传导[14]。与野生型小鼠相比,机械压迫PMP22杂合缺失转基因小鼠的神经能更迅速地诱导出传导阻滞,由此可见PMP22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生物学功能[14]。Guo等[15]研究认为,HNPP神经传导异常并非由髓鞘减少导致,他们发现PMP22缺乏会破坏多种髓鞘连接蛋白复合物的组装,异常的髓鞘连接会导致髓鞘渗透性增加,进而导致神经动作电位传导异常。目前,尚不清楚PMP22缺乏在发育过程中如何通过蛋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影响连接蛋白复合物的组装[15]。 二、流行病学

2A型腓骨肌萎缩症(综述)

2A型腓骨肌萎缩症(综述) 轴突型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目前已鉴定出 11 种相关基因,其中又以 MFN2 基因突变最为常见(CMT2A)。近期的 JAMA Neurol 杂志发表最新临床综述,旨在阐述 CMT2A 的临床与分子特征,从而明确预后影响因素,理解特定表型与临床严重后果间的相关性,并鉴定相关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内容如下: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变,以四肢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伴感觉障碍为特征,具有明显的临床与遗传异质性。CMT 主要根据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 X- 连锁遗传)以及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进行分类。 其中脱髓鞘型(CMT1),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NCV)<30m/s;轴突型(CMT2),MNCV>40m/s,中间型,MNCV 在30-40m/s 之间。另外 CMT1 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 CMT2 型可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遗传或 X 连锁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鉴定出 11 种相关基因 ( 具体如下 )。 表一:已知与 CMT2 相关的基因 其中与MFN2 基因(编码线粒体融合核蛋白)突变相关的CMT2A 为最常见的CMT2 亚型。在本文中,作者共报道了43 名MFN2 突变患者的表型与分子特征。 方法:

1. 患者:本综述共纳入 43 名患者(23 名男性,20 名女性),17 名患者为孤立案例,另外 26 名患者来自 8 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研究者分析了这43 名患者的临床以及电生理数据。CMT 临床诊断标准源于文献“Heredita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ies”。 所有患者均接受完整神经系统检查。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制定的标准量表,进行肌力评估。通过CMT 神经病学得分(CMTNS)评估身体残疾程度与神经病变的严重度:轻度 <10 分,中度 10-20 分,重度>20 分。为进一步评估临床演变过程,使用CMTNS 梯度(CMTNS-G)测定 CMTNS 比率(疾病检查期间 / 疾病持续期间)。通过听力、耳鼻喉科检查,检测患者的语音、听力问题。对 24 名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以及脑 / 脊髓的核磁共振成像。 2. 电生理数据:对所有患者进行四肢肌电图以及神经传导研究。当无法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时,使用脊髓以及面部神经的研究进行脱髓鞘型 / 轴突型分类。 3. 遗传分析: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书后,绘制患者全血基因组 DNA。研究者首先通过Sanger 测序技术,排除GJB1(没有男性之间的遗传),PO 以及 GDAP1 基因型。MFN2 基因的 19 个外显子以及侧翼区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进行扩增。随后,使用 DNA 测序试剂盒对每个片段进行测序。对显示有视神经萎缩的患者或家系,进行OPA1 以及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基因的研究。 结果汇总: 患者 1. 发病年龄以及首发症状:纳入的 43 名受试者,平均 CMT2A 发病年龄(AAO)为 14.5 岁(1-66 岁间)。根据 AAO,将受试者分为组 1/ 早发组(AAO<10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 3.9 岁,共 25 名患者;以及组 2/ 晚发组(AAO≥10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 29.2 岁,共 18 名患者。43 名患者的首发症状包括行走困难、摔倒、脚踝或膝盖扭伤,痉挛等。4 名患者有包括脚部烧灼感或远端感觉丧失等初始临床特征在内的感觉异常。 2. 神经系统检查:所有患者显示有下肢远端肌肉轻度到重度的萎

多动症和抽动症或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 症状 诊断和治疗建议

多动症和抽动症或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的 症状诊断和治疗建议 图雷特(Tourette)综合症是指频繁的运动性抽动和声带抽动,症状只出现在白天,且持续1年以上。图雷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图雷特Tourette综合征和ADHD经常同时发生。超过一半的图雷特综合症TS儿童也患有多动症。大约五分之一的ADHD儿童还患有TS或持续性抽动障碍。 图雷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三倍。目前还不知道本病的确切病因。但人们认为可能与脑内多巴胺或其他神经递质异常有关(神经递质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和抽搐的症状会影响儿童在家、学校或与朋友的生活。当孩子同时有ADHD症状和抽动时,重要的是他们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仔细评估所有症状并提供全面的诊断评估,以便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包含在多模式治疗计划中。 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是一种基于大脑的疾病,它会导致人们不断需要四处走动, 并在注意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组织、计划和管理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方面遇到困难。它的症状通常首先在儿童早期被发现,分为三组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相结合。 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包括不注意细节、犯粗心的错误、难以保持注意力、不听话、难以遵循指示、难以组织、避免或不喜欢需要持续

脑力劳动的任务、丢东西、容易分心和健忘。 多动冲动症状包括坐立不安、难以保持坐姿、过度奔跑、难以安静地从事活动、表现得好像被马达驱动、说话过度、脱口而出、难以等待或轮流以及打断他人。 症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多动冲动,以及同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症状。 多动症:诊断 为了满足ADHD的诊断标准,症状必须在12岁之前出现。儿童需要在两个或更多环境中出现六个或更多ADHD症状。对于17 岁或17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五个症状就足以做出诊断。 多动症可能是一种终生的健康状况,但症状和表现可能会发生变化和波动;多动症状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或出现变化,但成年人可能仍会感到烦躁不安。其他健康状况,例如焦虑、抑郁、行为障碍、学习和睡眠障碍,通常与多动症同时发生。ADHD的具体原因尚未确定,但已表明涉及遗传、神经递质水平低以及大脑前部与大脑运动和认知中枢之间的功能障碍。ADHD倾向于在家族中遗传。 抽动障碍和图雷特综合征:什么是抽动? 抽动是突然的、快速的、重复的、无节奏的运动或声音。这些行为是非自愿的,因为个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压制它们,但最终无法控制它们。抽动在儿童时期很常见,大多数人在成年前就会停止抽动。男孩发生抽动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倍。 抽动被描述为简单或复杂。简单的抽动可能很短暂,发生得很快, 并且只涉及一个肌肉群。复杂抽动持续时间更长,涉及更多肌肉,并

周围神经病理简介

·讲座·周围神经病理简命中国医学科学院j匕京协和医院神经科(100730)郭玉璞一、概述周围字枣经病是神经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美国年发瘸率40/100000,我国尚无确切的有关周围神经病的流行瘸学发病资瓣。通常在神经内幂斗门诊病铡中周圈神经病约占15%--一20%,焉在事孛经系统疾病中伴有周围神经症状和体征的病例可高达30%~40%或慰高。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周围神经病进行临床症状性诊断并不十分困难,但对其病因,特别是着眼于病因和发病机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则并非易事,必要对可微神经活体组织检查。本实验室开展腓肠神经活体组织检凌糟于临床病理诊断近30年,瘸理检查病例迓1000例,通过临床实践证明,腓肠神经是纯感觉神经,神经活体组织检查应用范围有限,不像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应用广泛,其原因是神经活体组织检查虽然切取腓肠神经,仍是侵入性有创性检查,在神经活体组织检查皮肤感觉分区部分病铡(60%-~70%)遗留下永久性足鸷矫德皮获感觉缺失竣减退。二、神经活体组织检套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一)适应证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病:麻疯病性神经病、莱姆瘸、白喉并发神经病。病毒感染性神经病、人类免疫缺滔瘸毒(嚣lV)牲神经病、豢状瘛疹性感觉性搴豢经节神经病。2.免疫介导的神经瘸:急性或慢性型炎性脱髓鞘性神经病(AIDP、CIDP)及其变异型。3.血管炎性神经病或结缔组织病并发周围神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PAN)、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神经病、干燥综合征神经病(SsPN)、类风湿性血管炎神经病(&气N)。毒。代谢性营养性神经病:糖尿病并发神经瘸,单搴枣经病多发性睾枣经瘸,慢性酒精中毒或维生素缺乏神经病。5.肿瘤浸润性和肿瘤相关性神经病:淋巴瘤浸润并发周围神经病。小细胞肺癌并发亚急性感觉性享孛经元季申缀病(SSPN、SSNPN)。骨髓瘿或浆细胞瘤并发神经病(PO嚣MS综合征)。其他癌性神经瘸或截肿瘤神经病综合征。6.各类遗传性周围神经病:(1)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2)遗传性感觉自主性神经病;(3)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瘸(m岬P)或称腊肠体样神经瘸(tomaculous)(4)家族性炎淀粉蛋白神经病(双P);(5)巨轴索性李枣经病。7。遗传代谢性或贮积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异染性岛质脑病(MCL)。肾上腺自质脑瘸或肾上腺脊髓神经病。球形细胞白质脑病(GLD)或称Krabbe病。Farber病(1ipogranulomatosis)。Fabry病(伐半乳糖苷酶缺乏)。(二)禁忌证1.不宜做神经活体组织检查的病例:虽然在上述列出疾病中神经活体组织检查对临床诊断具有病理特征性明确诊断意义,但腓肠神经是纯感觉性纤维,又是有创伤性检查,应用范围有限。(1)纯运动性周围神经病变急性期,如吉兰一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临床朔肌电图能确诊者不傲神经活体组织检查,除非病情复杂、变异型晦床诊断困难病镶;(2)再如各秘中毒性享孛经病,瘸因明确,临床和电生理等辅助检查符合临床诊断者不需做神经活体组织检查;(3)还有外伤性或压迫性单神经病等均不需做神经活体组织检查。2.活体组织检查部位和全身情况不佳者亦不宜做神经活体组织检查:(1)足部皮肤感染和炎症;(2)小腿和足部循环不良或缺血性坏疽病不宜做活体组织检查:(3)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或有出血倾向病例不做神经活体组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 MND)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通常感觉系统和括约肌功能不受累。多中年发病.病程为2-6年,亦有少数病程较长者。男性多于女性,患病比例为(1.2-2.5):1。年发病率为1. 5/10万-2.7/10万,患病 率约为2.7/10万-7.4/10万。

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常见的致病基因是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ae 1. SOD-1) 基因,约20%的家族性ALS和2%的散发性ALS与此基因突变有关。近年来,研究者又发现1号染色体上TAR DNA结合蛋白(TAR DNA binding protein,TDP-43 )基因突变与家族性和散发性ALS均相关;9号染色体上的C9or172基因非编码区GGCC六核苷酸重复序列与25%左右的家族性ALS有关。这些研究为揭示ALS的发病机制带来了新的希望。 4.营养障碍 Paloni等发现ALS患者血浆中维生素B1及单磷酸维生素B1均减少, Ask-Upmark报道5例患者胃切除后发生ALS,提示营养障碍可能与ALS发病有关。 5.神经递质ALS患者CSF中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去甲肾上腺素较对照组为高,病情越严重,这种变化越明显。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神经细胞毒性作用在ALS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总之,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可能为各种原因引起神经系统有毒物质堆积,特别是自由基和兴奋性氨基酸的增加,损伤神经细胞而致病。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tlron disease,MND)为一组病因不清的系统性疾病。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根据受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分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肌萎缩侧索硬化数种类型。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 【临床表现】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可分为三型,即散发型(或称经典型)、家族型(5%~10%)和关岛型。 散发型表现为中年或中年以后起病,40岁以下起病者亦不少见。国内报告最早发病为18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袭,呈慢性进展病程,部分患者为亚急性病程,少数起病后呈急剧进展,可于病后半年左右死亡。早期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纤颤。常自上肢远端手部肌肉开始,可自一侧手肌

开始,数月后可波及对侧;也可双侧手肌同时受累,随后波及前臂肌肉及上臂和肩胛部肌肉。部分患者可以三角肌或冈上、下肌无力开始,造成肩胛下垂,抬肩或臂上举无力。少数患者可以下肢起病,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重、走路无力,骨盆带肌肉受累后可有上台阶、楼梯、蹲下起立困难,下肢肌肉萎缩。随着病情的发展,肌无力和萎缩可延至颈部、躯干、面肌及延髓支配的肌肉,表现为抬头困难、转颈障碍,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延髓支配肌肉受累则有吞咽困难、咀嚼费力、舌肌萎缩、发音障碍等。延髓麻痹通常出现于疾病晚期,但也可于手肌萎缩不久后出现,少数情况下为首发症状。肌纤颤为常见的症状,可在多个肢体中发生。在舌体由于肌膜薄而可看到肌纤维颤动。本病很少有感觉障碍,客观感觉异常少见,有少数患者可有痛性痉挛。绝大多数患者无括约肌障碍。本病的生存期随临床类型而有不同,短者数月,长者可十余年,最长可至35年,平均生存3年左右。严重者多因延髓麻痹或呼吸麻痹而死亡。

第14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第一节概述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称为神经变性疾病(neurological degenerative diseases)包括了一大类常见的慢性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脊髓小脑变性、运动神经元病、多系统萎缩等。以往这些病一直被视为顽固而难治的“三不”(病因不明、疗效不好、预后不良)型疾病,是多年来神经病学专家们久攻难克的课题。近十多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等多学科的发展,有关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目前认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指遗传性和内源性原因造成的神经元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变化的一组慢性、多变化的进展性疾病。 神经变性疾病的病因研究是最具挑战性的神经病学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尽管已经能够识别此类疾病,但神经变性疾病的始动和持续进展机制从本质上仍未知。近来证实某些基因的突变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基因治疗可能会减缓神经变性疾病的发展。围绕神经变性疾病病因学的最有倾向性的说法是:遗传和环境因素是这类疾病的促发因素。有些神经变性疾病有明确家族史,推测有遗传因素,受这类疾病侵袭的家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性,例如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HD)和齿状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症(dentatorubral pallidoluysian atrophy,DRPLA)。环境毒素可能成为启动神经变性过程的罪魁。已经证实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和地域有关。一例确诊为帕金森病一肌萎缩侧索硬化(关岛病)的患者,是因为服用了关岛的查莫罗人混合的苏铁树和当地的一种植物作为食物或药物而致病。也有报道用1一methyl-4-phenyl~1,2,3,6一tetrahydropyri—dine(卜甲基一4苯基一1,2,3,6一四氢嘧啶,哌替啶合成的副产品化合物)麻醉会出现严重的不可逆的帕金森样症状。而许多中毒相关性神经疾病,都出现在特殊的地理区域或自然环境,与某些职业相关,这是导致大部分神经变性疾病患者缺乏家族史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目前的研究认为散发神经变性疾病病例可能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者都有关。双重机制可能是散发神经变性疾病发病的潜在病因。 神经变性疾病的临床共同特点是:①起病隐袭,确切的发病日期一般不能清楚地回忆。 ②选择性地损害一定解剖部位的一个或几个系统的神经元,病灶往往对称。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主要累及皮质一脑干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③起病后疾病的临床症状缓慢地进行性发展。病程很长,常常以年计算。④I陆床表现多样化,常有重叠,有时分类困难。⑤在实验室检查中,一般变化较少,而且也无特异性。⑥影像学的检查可以正常或仅有脑和脑室的萎缩性变化。 神经变性疾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①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个或某些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萎缩或消失;②胶质细胞的反应——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微胶质细胞增生为棒状细胞(格子细胞 292 神经病学 缺如);③无炎性细胞。神经变性疾病在镜下主要都表现为神经元缺失和胶质细胞增生。现代最新研究证明神经变性疾病的神经细胞死亡的形式至少有四种:凋亡(apoptosis),坏死(necro~ sis),自身吞噬(autophagy)和细胞质增生(cytoplasma hyperplasia)。上述分型方法主要源于它们的临床重要性,因为这四种细胞死亡形式各由其独特的分子机制调控。大多数神经变性疾病损害的主要区域基本确定,但是变性疾病的范围还是难以确定。因为病变常累及超出神经元的组群,因此精确的描述某些神经变性损害的神经病理学形态是困难的。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某同学进行了2,4-D 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用不同浓度的2,4-D 溶液浸泡枝条适宜时间后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a、b、d 组为实验组,c 组为空白对照组。下列叙述中与该实验相符的是()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一定是2,4-D 的浓度 B.a 组2,4-D 的浓度一定大于b 组 C.d 组2,4-D 的浓度一定大于b 组 D.各组所用的枝条上一定要没有芽 2.小麦原产西亚,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学者推断在四千多年前小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中小麦种群的空间特征可能呈镶嵌分布 B.将大豆与小麦轮作可以提高氮元素的利用率 C.麦田中的微生物可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供小麦利用 D.拓荒种麦导致群落发生初生演替,改变了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下列关于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 A.转录时,RNA 聚合酶与DNA 上的起始密码相结合 B.基因表达的产物内部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部分 C.合成多肽的过程需要mRNA、tRNA 和rRNA 参与 D.一DNA 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多肽链的模板 4.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

神经病学专业英语词汇

英汉神经病学名词索引 A Abacavir 阿波卡韦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型肉毒杆菌毒素 absence 失神 acetylcholine,Ach 乙酰胆碱 acquired immynodefeciency syndrome, AIDS病 abdominal reflexes 腹壁反射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s, AIMs 异动症 abulia 意志缺乏 accommodation reflex 调节反射 acetaminophen 对乙基氨基酚 Achilles reflex Achilles 反射 Achilles tendon reflex 跟腱反射 AChR-Ab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actin 肌动蛋白 action tremor 动作性震颤 acute ascending myelitis 上升性脊髓炎 acute ascending palsy 急性上升性麻痹 acute confusion state 急性意识模糊状态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ADEM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hemorrhagic leukoencephalitis, AHL 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ies, AIDP acute motor axonal , AMAN 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 acute motor 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 AMSAN 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神经病 acute myelitis 急性脊髓炎 acute necrotizing hemorrhagic encephalomyelitis 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脊髓炎 acute poliomyelitis 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 ATM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yclovir 阿昔洛韦 Adams-Stokes syndrome 阿-斯综合征 adenoma sebaceum 皮脂腺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