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

概念,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应该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知识。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教育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研究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教育心理学

与教育学和普通心理学都有密切关系,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不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包括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研究等。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和完善时期,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成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产品分析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心理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人生全程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包括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1924年,XXX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80年教科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产品分析法。其中,实验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采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和访谈法;个案法是通过深入研究个体来了解心理问题;测验法是通过测量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教育经验总结法是通过总结教育经验来改进教育实践;产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来了解其是否掌握所讲述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客观地观察、分析和判断;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者要关注教育实践的需要和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研究者要与教育实践相结

合;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要将研究问题看作一个系统,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心理发展的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强调人生全程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包括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其中,连续性与阶段性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阶段构成的;定向性与顺序性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有方向性和顺序性的;不平衡性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平衡的状态;差异性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差异。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包括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童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志特征。

XXX。and abstract XXX "XXX" to "theoretical," XXX.

XXX ics。environment。XXX。XXX.

Piaget divides individu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to four stages:

1) Sensorimotor stage (up to 2 years ol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XXX。with the XXX "object permanence" (XXX even when they are not visible).

2) nal stage (2-7 years old): XXX。egocentrism。and nal thinking that cannot perform reversible ns。with no XXX.

3) XXX (7-11 years old): XXX structures。can perform reversible ns。and move away from egocentrism。with the XXX.

4) XXX stage (11 years old to adulthood): XXX。this XXX.

XXX individuals form unique cognitive structures in their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known as "schemas." All psychological ns XXX。which involves achieving balance een the organism and the environment。and XXX: XXX.

XXX developmen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ages:

1) Basic trust vs。mistrust (up to 1.5 years old)。with the development task of cultivating trust.

2) XXX (2-3 years old)。with the development task of XXX.

3) Initiative vs。guilt (4-5 years old)。with the development task of cultivating initiative.

4) Industry vs。rity (6-11 years old)。with the development task of cultivating industry.

5) Identity vs。role n (12-18 years old)。with the development task of cultivating identity.

6) Intimacy vs。XXX).

7) XXX).

8) XXX).

XXX to the gap een the learner's current level and their potential level of development.

Students' XXX differences。XXX。level of development。timing of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and gender differences.

XXX not significant。with overall levels roughly equal。but there are XXX intelligence.

Students' personality traits XXX。nality。ns。XXX.

个阶段:先是XXX的实验研究,后来是XXX和XXX的发展和完善。该理论认为,研究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即刺激-反应-结果的联结,而这种联结是在经典性条件作用下完成的。

二)XXX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XXX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研究理论强调的是行为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由于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而行为的结果会影响到环境的刺激。因此,研究就是通过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刺激-反应-结果的连锁反应。

三)行为主义研究理论的教育应用

行为主义研究理论的教育应用主要是基于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即通过奖励来加强学生的行为,通过惩罚来削弱不良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刺激-反应-结果的联结来促进学生的研

究和记忆。

31.认知研究理论

认知研究理论强调的是研究者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该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主动的、有意识的、个体化的过程,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目标来加工和理解信息,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32.建构主义研究理论

建构主义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化的过程,研究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该理论强调的是研究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研究者积极参与研究过程,从而形成深层次的研究效果。

33.社会文化研究理论

社会文化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研究者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该理论强调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对研究的影响,鼓励研究者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从而促进研究效果的提高。

34.情境研究理论

情境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由研究者和研究环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该理论强调的是研究环境对研究的影响,鼓励研究者在不同的情境下积极参与研究活动,从而提高研究效果。

35.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研究者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研究行为和研究效果的重要因素。该理论强调的是研究者对自己能力

的信心和信念,鼓励研究者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来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研究效果的提高。

进行理解、组织、推理和创造,即认知过程;

其次,研究是通过顿悟或领悟的方式进行的。

而不是简单的试错或反复练的方式。

二)XXX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XXX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阶段性

的过程,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

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

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

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适应和认知平衡。

适应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包括适应

的两个方面:同化和顺应。认知平衡是指个

体通过适应,达到对环境的理解和掌握,从

而形成内部的思维结构和规律。

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理论

XXX认为,人的认知和研究都是在社会

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人的思维和行为都受到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他提出了重要的概念:区别发展和实际发展。区别发展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能够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实际发展是指一个人在独立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水平。

他还提出了近似发展区间的概念,即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内,能够在合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完成一些高于其实际发展水平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可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XXX的信息处理模型

XXX的信息处理模型认为,人类的认知过

程是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输入信息经过感觉器官进入大脑,经过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多个环节的处理,形成输出信息。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处理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先天条件、经验、动机、情绪等。

XXX还提出了重要的概念:工作记忆和长

期记忆。工作记忆是指短期内对信息进行加

工和处理的能力,长期记忆是指信息长期存

储和记忆的能力。他认为,人的研究和记忆是

通过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互动实现的。

进行组织的过程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二)XXX的符号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有目的的,是期望

的获得。研究的目的性是人类研究区别于动物研究的主要标志。期望是个体依据已有经验建立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通过研究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认识和期待。期望是托尔曼研究理论的核心概念。同时,研究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研究理论认为研究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研究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

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研究的最好方法是发现研究,即用学生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四)XXX的有意义接受研究理论将研究分为接受研究和

发现研究,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研究。有意义研究的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研究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有意义研究的条件包括有意义研究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研究者必须具有有意义研究的心向,研究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研究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XXX还提出

了“先行组织者”概念,即先于某个研究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研究材料。

五)XXX的信息加工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环节。研究的效果取决于信息加工的深度和广度。XXX还提出了研究策略

的概念,包括组织、重复、比较、推理、图像化等方法。

六)人本主义研究理论认为研究是个人自我实现和发展的过程,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研究者应该被视为活跃的、自主的和有创造性的个体,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和合作伙伴,而不是权威和支配者。

根据个体对研究目标的关注程度,可以把研究动机分为目标取向型研究动机和任务取向型研究动机。

研究动机是指内在的心理过程,它可以激发个体进行研究活动,维持已引起的研究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研究目标。研究动机由两个基本成分组成:研究需要和研究期待。研究需要是指在研究活动中,个体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研究期待则是个体对研究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研究动机可以分为内部研究动机和外部研究动机、高尚的研究动机和低级的研究动机、近景的直接性研究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研究动机、目标取向型研究动机和任务取向型研究动机。

人本主义将研究分为无意义研究和有意义研究两类。有意义研究的四个要素包括:研究是研究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研究之中,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研究是研究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研究中起主要作用;研究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研究的结果由研究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在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中,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建构主义研究理论强调知识是在主客体

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而研究则是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的。建构主义研究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这些研究理论对当前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研究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研究的内部动力。了解研究动机的分类有助于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大小,研究动机可以分为主动性研究动机和辅助性研究动机。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XXX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

驱力(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研究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研究动机与研究效果的关系可以用倒U型曲线(耶克斯一一多德森定律)来表示,这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研究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随着动机的提高,工作效率也随之上升;但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研究的动机理论包括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XXX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XXX,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美国心理学家XXX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自我效能感理论由XXX首次提出,他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要培养研究动机,可以利用研究动机与研究效果的互动关系,也可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要激发研究动机,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等);

2)理解和解释;

3)归纳和分类;

4)比较和对比;

5)构建图表和图像;

6)提问和回答。

52.组织策略是指将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以便

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常用的组织策略方法包括:(1)概括和总结;(2)分类和排序;(3)时间轴和地图;(4)思维导图和概念图。

53.计划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制定明确的研究计划和

时间表,以便更好地掌控研究进度和节奏。

54.监视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的研究进行监控

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研究策略和方法。具体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和注意监控。

55.研究策略调节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

对研究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应研究任务和情境。

56.时间管理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以便更好地掌控研究进度和节奏。具体包括统筹安排、高效利用和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57.研究环境管理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创设良好的研

究环境,以便更好地促进研究效果和积极情绪。

58.努力管理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和

态度,以便更好地保持研究动力和积极性。

59.社会资源利用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社会资源,如家长、老师、同学等,以便更好地获取研究支持和帮助。

60.元认知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

行自我监控和调节,以便更好地提高研究效果和自我管理能力。常用的元认知策略包括目标设定、反思和自我评估等。

2)研究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

3)研究者的元认知能力和研究策略;

4)研究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

5)研究者的情境和情感状态;

6)教学的反馈和支持;

7)研究者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

60.研究迁移的教学策略?

1)注重研究材料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2)提供足够的练和反馈;

3)鼓励学生主动运用研究策略;

4)创设情境和体验式研究环境;

5)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6)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7)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研究策略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采用的一系列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常见的研究策略包括:重点标记、笔记、提问、生成性研究和背景知识联系等。组织策略主要有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其中纲要策略又包括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研究策略训练的原则包括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的监控和个人自我效能感。为了训练研究策略,需要注重对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有效运用教学反馈,以及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研究迁移是指一种研究对另一种研究的影响,或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它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研究迁移的作用包括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化、系统化得的经验,以及对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培训人员的指导作用。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和关系理论。当代的迁移理论包括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理论和情境性理论。影响研究迁移的因素包括研究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研究任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研究者的元认知能力和研究策略、研究者的背景知识和经验、研究者的情境和情感状态、教学的反馈和支持,以及研究者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为了促进研究迁移,需要注重研究材料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提供足够的练和反馈,鼓励学生主动运用研究策略,创设情境和体验式研究环境,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提供大量练和反馈;

4)渐进式教学,适当增加难度;

5)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

70.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明确策略的目的和使用范围;

2)示范和讲解策略的使用方法;

3)提供实践机会和反馈;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总结;

5)将策略运用贯穿于各个学科和教学环节中。

技能是一个人通过练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包括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操作技能是指通过研究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如吹、拉、弹、唱等。操作技能的特征包括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包括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和操作熟练。

与惯相比,技能具有以下特点:技能是研究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技能和惯的区别在于: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高,而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与惯则只是上一次的动作;技能是主动的,需要时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惯则是被动的。

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教学中组织练应遵循的原则包括明确练的目的和要求,增强研究动机;准确的示范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联系方法,并且进行反馈;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同时,练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正确掌握练速度,保证练质量;适当安排练的次数和时间;练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练结果。

型启发是指利用已有的原型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4)知识与经验。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解决的能力有

着直接的影响。

5)情绪与动机。情绪和动机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都

有着重要的影响。

6)思维风格。个体的思维风格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方式

和效果。例如,直觉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表现不同。

心智技能是指通过研究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阅读技能、写作构思技能、观察技能等。它具有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等特点。教学技能也属于心智技能。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包括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和原型内化,其中原型内化还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需要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并进行有效的分阶段练。

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问题分为有结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考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进行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从形式上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心里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差异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5、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1)构造主义: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代表人物有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代表人物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3)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代表人物华生; (4)格式塔主义: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考夫卡等; (5)精神分析: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代表人物费罗伊德; (6)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代表人物奈塞尔、皮亚杰。 第二章学生的认知发展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2、知觉:知觉是指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3、观察力: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它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5、注意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6、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具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等品质。 7、记忆的过程:在整个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过程。 8、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根据是否有预定目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的不常见知识点汇总

一、什么是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本身在我们的考试中,并不是一个单独呈现的考点,但有时候会在题目的选项中作为一个选项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对布朗运动有一个简单了解。 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发现水中的花粉及其它悬浮的微小颗粒不停 地作不规则的曲线运动,称为布朗运动。人们长期都不知道其中的原理。50年后,J·德耳索提出这些微小颗粒是受到周围分子的不平衡的碰撞而导致的运动。他的做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并由此相当精确地测定了阿伏伽德罗常量及一系列与微粒有关的数据。1905年得到爱因斯坦根据扩散方程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统计理论。布朗运动也就成为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发展的基础。 二、罗夏克墨迹测验 罗夏克墨迹测验实际上是人格测验的一种,用来测量人格。墨迹测验是这样进行的:罗夏克把墨水洒在白纸上,然后对折起来,使纸上的图沿一条对折线形成对称的墨迹图。这些图是无意义和无法解释的。他把这些图形呈现给被测评者,让他们根据图形自由想象,然后口头报告。 三、主题统觉测验 被试的作业是看一张图片,然后据以讲个故事,故事的叙述应该包含三个基本维度: (1)图片上的情境是怎么造成的; (2)图片中的情境表示在发生什么事件,并描述其中角色的情绪表现; (3)结果会怎样。被试叙述故事时眼看空白卡片,它起着集中被试的注意和刺激想象的作用。 四、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大家在学到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的时候,同学们都知道青年期所对应的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但是这里的同一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心理学家玛西娅提出获得同一性的四种不同状态: (1)同一性获得(达成):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便投入到一定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中去; (2)同一性延缓:仅仅做出了探索,还没进行投入; (3)同一性早闭(停滞、拒斥):在缺乏探索的情况下就进行了投入,往往在根据父母的选择过早的建立自己的同一性; (4)同一性混乱:既没探索也没有投入的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明确的打算。 五、布莱特效应 在进行儿童发展道德阶段的研究中,布莱特发现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因此,他认为,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科尔伯格和劳顿后来在20所学校进行实验,结果证明布莱特的假设成立,称这种现象为“布莱特效应”。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全)

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差异性 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 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 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 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完成最终任务。 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考试笔试【简答题】记忆口诀)

教师招聘,事业单位教师,特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简答题】记忆口诀来啦 1、新课程理念改革的“四观” 简述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应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做到悦纳错误、多宽容 2.学生个体间存在很大差异,做到乐观估计学生天性,多看优点多赞美 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 4.学生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认识到学生是人,做到尊重学生,讲民主 简述现代教师观 1.角色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开放教师 2.行为转变: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民主、互动和教学相长;教学上强调课程帮助引导启发;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强调合作 简述现代创新观 1.破除知识中心,敢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2.破除教师权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3.培养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问,态度比答案更重要,多赞赏 4.破除智力中心的观念 简述现代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科学 2、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4、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1~3章)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门研究人自身的(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 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 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 第一篇: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1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1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13、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1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1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1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2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24、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 (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2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 全 1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人舒明浩和霍林斯基,他们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上指三个方面: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上指学校教育;义是指思想道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中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书名号123,钟 2 永,舒明浩123,舒明浩123);“五经”(诗、书、礼、变、春秋)。贯穿儒家思想。 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因为人们对环境影响的接受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华)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必考点整理(精 华) 第一部分教育学必考点 知识点一.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始于 16 世纪的欧洲,17 世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中国最早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1862 年京师同文馆。 知识点二教育起源说: A 神话起源说:教育体现神和上天的意志,代表人物是朱熹和宗教人士 B 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C 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心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 D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E 生活起源说: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获得直接体验的过程,所以教育是在生活中提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知识点三班集体的形成: 组建阶段-依靠班主任核心初步形成阶段-依靠班干部

集体自主活动阶段-班集体已经形成,有了良好的班风知识点四德育原则:社会主义导向原则疏导原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赞扬激励为主知行统一原则: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正面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长善救失原则,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尊重信任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知识点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A.内发论:认为遗传起决定作用,孟子“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努力说”;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自然的本能”;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B. 外铄论:人的发展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说,洛克白板说,毕生一打婴儿说 C. 马克思关于事物发展的动因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外在因素和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识点六近代社会的教育: 教育国家化-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156)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单选、填空、判断)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动态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节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民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 3.区别: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西方的心理学流派 流派代表人物观点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 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 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 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 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 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 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 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 1、在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教育思想的著作是:"论语"。 2、教育学的三种含义:一、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课程的名称;三、教材的名称。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4、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是:教育规律。 5、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有"学记"、"大学"、"师说"。 6、西方古代的思想著作:"金言"、"理想国"、"美诺篇"、"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雄辩术原理" 8、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①构成了一个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关注;②形成了概念与范畴的体系;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④产生了一批教育学家,出现了教育学著作;⑤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根本观点是:①教育既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历的继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根本态度、技能和知识;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历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⑥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开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开展的差异性。 23德育的个体开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二是必要的标准学习与价值学习相结合。 教育学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根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2、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四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3、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4、原始教育的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5、埃及: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最早的学校〔公元前2500年左右〕。 6、奴隶制社会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与生产劳动第一次别离。 7、在封建社会的官学体系中,"二馆六学〞出现于唐朝。其中,"二馆〞指:弘文馆和崇文馆。国子学只招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 8、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系统包括:官学、私学、书院和社学。 9、中国封建社会开场不久,思想家们就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方针。 10、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政仁治的一个重要战略。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11、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启蒙读物是:"千字文"、"女儿经"、"三字经"、"百家姓"。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心理学》必考知识点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4) 2. 在味觉中,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头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P145) 3.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调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 4. 差别阈限是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6) 5. 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47) 6. 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形式。(P150) 7.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

8.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而成为无效劳动。(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2) 9. 回忆是记忆的最高表现。(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53) 10. 克服遗忘最好的方法是加强复习。(P154) 11. 最早进行注意广度实验的是汉密尔顿。(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63) 12.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P166) 13. 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主观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是意志的首要特征。(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67) 14. 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P167) 15.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见《上岸者·教师编备考笔记》P171) 16. 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P172)

教师招聘考试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一、新课程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4、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8、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9、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10、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11.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构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1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 )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2023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经典背诵版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知识点重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旳发展 1、教育概念界说? (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络在一起是孟子; 《孟子.尽心上》对教育旳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 广义:指增进人们旳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旳思想观念旳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旳社会规定,有目旳,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旳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旳人旳活动。 3、学校教育旳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旳一种相对独立旳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旳地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旳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旳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旳主体,是直接旳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旳人,即各级各类学校旳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旳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旳改造和塑造,同步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措施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络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旳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旳中介。 5、为何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增进社会发展旳重任; (2)教师受过专门旳职业训练; (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旳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旳关系? 从教育者旳角度看:教育旳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旳过程。 从受教育者旳角度来看:教育旳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旳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旳身心发展内容旳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种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旳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旳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旳关系。 8、简述学校教育制度旳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 (2)单轨制学制(19末20初世纪美国); (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 (4)我国是有单轨制发展而来旳分支制。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旳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旳衔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2内在动力:教育问题;〔3属于基础学科 ◆考点 10:教育学的萌芽★ 1.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A.中国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心理学篇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 究的对象与任务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 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 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服务于教育

实践。而教育心理学则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 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 指导教育。 (二)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 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 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 体现。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育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一一裴斯泰洛齐一一第一次提出“教育学

心理学化” 的思想 德国一一赫尔巴特一一首次把教学理论的研究 建立在心 理学的基础之上 俄国一一乌申斯基一一出版《人是教育的对 象》,被誉为 “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一一卡普捷列夫一一发表《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美国 --- 桑代克--- 出版《教育心理学》,是 西方第一本 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桑代克被称为 “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称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了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哦! 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 (2)习俗阶段: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3)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他认为,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 2、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 (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3、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 (2)成熟与学习; (3)社会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主观能动因素。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的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 (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的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同;不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常与玩具交谈;专心于他所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归纳总结

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3、教育的起源理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法利托尔诺);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唯物主义) 4、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对于知识的理解,墨翟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三种途径。 6、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的《论语》、《学记》、西方古代教育思想第一部教育著作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7、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选择、激励、评价(导向、调控、评价) 8、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教育目的论:个体本位论(卢梭,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和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 10、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11、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第一个学制,未实行 12、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第一个实行的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保留了封建科举制残余,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13、1922年,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制定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比癸卯学制缩短了5 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 14、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5、1951年学制改革,标志着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 16、我国现行的教育系统: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7、西欧最早出现学制,实行双轨制,美国实行单轨制,苏联实行立体式的学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要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知识)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要点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 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 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教育的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 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宋-清:教育内容:“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 “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育内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