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不散-神不散-心散”——我的散文观及对当下散文的批评
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800字

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如选用了什么材料,材料如何组织,采思想、情感和态度。
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取材广泛,篇散文不管篇幅长短,不管其外在的“形”看上去如何散乱,其内在的“神”总是集中、凝聚的。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可以不管选材涉及的是天上还是地我们应该记住,作品材料无论怎样“散”,总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
就线索而出“形”与“神”间的接合点,即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的这根“红线”,就能把握住作者融会在文章的主观感受,继而挖掘出文章的深刻含意。
“形散而神不散”表明了散文外在和内在的美学特质。
只有把握“形”“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散文的“形”人手,梳理文章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对材料选用和手法运用的分析中,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和表明的态度,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获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800字秋天我爱桃红柳绿的春天,烈日高照的夏天,枫红柏绿的秋天,和雪花飞舞的冬天。
可是,我还是喜欢别具一格的秋天。
我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欣赏着秋天的美丽和奇妙。
天空中悬着浓浓的雾气,像给秋天披上了一件洁白的外衣。
那远处一座座险峰和一片片金黄的草地,就像秋天赐给我们的一幅风景画。
还有近处以前美丽的花朵现在开始凋谢,各种树木都开始脱掉已经陈旧的衣衫。
一阵轻风吹来,好像在说:“枫树大婶(冒似用"阿姨"好点^_^)换上了红装,柳树大婶(冒似用"阿姨"好点^_^)脱掉衣衫,身材显得更加苗条了。
”这一切的变化都给怡人的秋天增添了几分别样的味道。
你看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在秋天的指挥下,好像足球场上观众涌起的人浪。
再看看田埂上农民伯伯的脸,哪一个不是看着自己的稻田呵呵的笑着。
是啊,那能不笑呢?一年的付出就盼着这个秋天的收获了!是呀,这些性奋的稻子也点头说:“小朋友,你也要努力呀,有了射出就一定有收获的。
论散文的

论散文的“散”与“不散”散文作为一种长于袒露心态,章法自由,取材广阔,短小精悍,文情并茂而又真实自然的文体,广受作家的青睐和读者的欢迎。
中国散文历史悠久,优秀的散文作家卓然林立,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篇章,与此相伴,散文理论也很活跃。
随着人们对散文认识的提高,对散文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作家师陀提出“散文忌散”说:只要有一点我们要强调的,散文并不是要写得散,而是和其他文体一样,要写得集中紧凑。
你可以写景、叙事、抒情、发议论,也可以时而叙事,进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发表议论,尽你的能力,把风景、人物、议论组织在一个题目下面,但要分层次,要有步骤,就像我们日常做工作,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把意思说明白,一篇文章也就写成了。
《散文忌“散”》此文发表后不久,王尔龄写了篇《散文的散》,提出“散文要‘散’”说:除了杂文,或者就数散文最自由了吧。
然而,天下的事情,有时也颇有趣的,散文行文自由这一优点,却正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因为这“散”,不是“散漫”的散,既要用墨如泼,又要惜墨如金,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
一个忌散,一个要散,似乎是针锋相对,其实不然,两者立论的角度不一样,一个侧重于散文的组织要求,一个侧重于散文的取材特点。
而后,为救两文之失,萧云儒发表了《形散神不散》短论,提出了著名的“形散神不散”论断: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
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
说得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
神不“散”,中心明确,紧凑集中,不赘述。
形“散”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而言。
这个论断一提出,就得到理论工作者和散文创作界的认可,得到读者的赞同,并且广泛地加以运用。
但是不管如何有生气的理论,还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经验的积累而不断修正和丰富。
作为一种写法,“形散神不散”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
可是,因为过去、现在、将来的现实不同,文化艺术修养不一样,所以,“形散神不散”的写法本身也应该变化、丰富、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中国散文特征

中国散文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特点汉语言文字是其最显著的民族特征,方块字,单音节、一词多义、同义词、近义词丰富,助词多应用于表达感情,语法关系往往通过词序表现等等特点。
古代散文的章节美、匀称美、节奏感强、言简意赅、表情方式多样化等等特点,几乎都和汉语特征分不开的。
论现代散文类型与特点

论现代散文类型与特点
论现代散文类型与特点具体如下: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的意思是说散文取材相当自由广的泛,不被空间与时间限制;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可以描写人物论形象,还可叙述事件的发展,也以发表议论,亦可抒情托物,作者还可以依据内容需要随意变化或灵活调整。
“神不散”重点是学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讲的,明确而集中的主题是散文所要表达的性关键,不管散文内容多么宽泛,多么灵活的表现手法,都是为表文达主题服务。
2、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语言优美,是指散文的f,语言活泼生动,明丽清新,音乐感十足,行文流水,有声有色,娓们娓道来,感情真挚。
这个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自然流畅,质朴,简洁,三言两语即生动的形象即被描绘出,动人的场景便勾勒出了,意境深远。
散文力求写景栩栩如生,写情身临其境。
3、意境深邃。
所谓意境深邃,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要情感真挚,抒情性强。
作者利用联想和想像,由浅人深,由此及散彼,从实到虚的依次写来,可以寄情于景.寓情于物﹑托物言志、戈,寄情于事,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达到物我合一,深远的思想被的展现出,让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
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所谓“ 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
“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
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当代文学史上散文的第二次复兴。
彼时文学界进行“调整”,其中心是改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题材风格上提倡有限度的多样化。
作为更直接展现作家的性情和文体意识的散文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
1961年起,《人民日报》在第8版开辟了“笔谈散文”的专栏,发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1月28日)和李健吾的《竹简精神》(1月30日)等文章。
《文艺报》也发出重视散文创作言论。
接着,上述报刊和《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多种报刊,刊发了提倡、议论散文创作的文章。
冰心、吴伯箫、凤子、秦牧、徐迟、黄秋耘、郭预衡、川岛、肖云儒等,都对此发表了意见(百花文艺出版社将这一时期讨论散文的部分文章汇集为《笔谈散文》,于1962年出版)。
由于文学界的重视,也由于创作取得的收获,以至于1961年被有的人称为“散文年”。
“形散神不散”最初是肖云儒在196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笔谈散文”专栏的一篇名为《形散神不散》的短文中提出来的。
他说:“师陀同志说‘散文忌散’很精辟,但另一方面‘散文贵散’,说的确切些,就是‘形散神不散’。
”这个说法,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了当时一种相当盛行的文艺思想:作品的主题必须集中而明确。
它体现了当时封闭而单一化的思想氛围,所呈现的是散文审美的单一化和定型化,它对上世纪60年代散文创作状况是一个很好的概括,如当时的散文作家杨朔的散文就有这种特点。
散文基础知识点

散文基础知识点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其自由灵活的表达、真挚深沉的情感和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受读者喜爱。
想要写好散文,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点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在取材、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非常自由,不拘一格。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随意选取素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跨越古今,纵横中外。
比如,在一篇散文中,作者可能从眼前的一朵小花,联想到童年的一段往事,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在结构上,散文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是层层递进,也可以是跳跃式的,甚至可以看似杂乱无章。
而“神不散”则是说,无论散文的形式多么自由,它始终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或情感线索,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这个“神”展开,使得整篇文章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其次,散文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不像诗歌那样追求韵律和节奏,也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而是以自然、平实、生动的语言,真实地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散文的语言可以是简洁明快的,也可以是细腻悠长的;可以是幽默风趣的,也可以是深沉凝重的。
但无论怎样,都要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
好的散文语言,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
再者,情感表达是散文的核心。
散文往往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内心深处的独白。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的描绘,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
这种情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感慨,也可以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赞美、对社会的关注。
在表达情感时,要真诚、自然,不做作,不虚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心。
另外,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
它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可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可以是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可以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
总之,只要是作者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
在写作手法上,散文常用的有象征、对比、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研究性学习评价量规评价指标(权重)好一般需要改进自评(评价指标1)阅读方法掌握情况反馈(20分)能够具体表述自己学习长文过的收获;对长文阅读方法有清晰的认识。
能够表述自己的收获,能基本说出长文阅读的方法。
不能准确具体表述自己的学习收获,没有掌握阅读方法。
(评价指标2)阅读方法实践过程(40分)对长文阅读的方法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能够在既定的时间能完成阅读任务;概括语言、精读理解能给同伴提供学习经验;能够在交流中做到准确流畅表达,并适时补充修正他人发言。
基本了解长文阅读的三步骤;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概括语言、精读理解基本准确;能够在交流中做到比较准确流畅表达。
对长文阅读的方法认识模糊;不能在既定的时间能完成阅读;概括复述语言啰嗦不着要义、精读点的选择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流畅。
(评价指标3)阅读方法运用情况测评(40分)能根据问卷问题提示准确做出解答,语言准确,答题思路清晰;阅读者概括准确、精读选择准确、理解深入;问卷卷面美观,书写工整;他人阅读评价指标高。
能对问卷问题做出比较准确的解答;阅读者学会了长文阅读方法,概括、精读选基本准确;问卷卷面比较美观,书写比较工整。
他人阅读评价指标较高。
能选择文章进行阅读;能对问卷浅层次问题做出比较准确的解答;对文章不能做出准确全面的理解。
散文的形散神聚

散文的形散神聚【篇一:散文的“形散神聚】所谓“ 形散” ,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 神不散” ,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篇二:散文的“形散神聚】散文似乎给人一种“散”的印象――它的选材宽泛而随意,它的写法挥洒而纵横,它的表达多样而丰富。
散文的选材看似随意,实则有内在的联系。
如果说这“散”如水之流淌,“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那么“聚”就如河道,引导、制约着水流淌的方向,使其“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正如现代著名作家秦牧所说的那样:如果材料是散落的珍珠,那么思想就是一根红线,串联起颗颗珍珠。
散文的形式看似松散,却贯串着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神”。
另外,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常常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内容综合起来,以作者的感受、思想为主,信笔写开,这就是散文中的“形散神聚”。
中国论文网 /9/view-875722.htm选材的形散神聚。
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的选材可谓是最为广泛的。
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散文的题材。
在散文中,材料也往往是很散的。
如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散文《槐花》(片段):“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
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
床上一卷铺盖。
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
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光 大 ,提 出 “幽默 ”、“闲适 ”和 “性 灵 ”的小 品文理 论 。 出 ,变 革后 的新 艺术 散 文 ,应 该 由以 前 的“形 散神 不散
二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散 文三 大家之代表杨朔提 出 变 成形散 神也飘 忽无踪 了”@。刘烨园 没有直 言散文可
以 “诗 ”的方式 从事散 文创作 ,于是诗化 散文 大行其事 。 以“神 ”散 ,但 “飘 忽无踪 ”的意 思也差 不多 。至此 ,散 文
与“立”的关 系看 ,显然 “破 ”多而 “立”少。换 言之 ,在散 文 法 ,尤贵清淡 自然 、平 易近 人而言 。”⑤这里 ,虽然对 “神 ”
理论 的探 索中 ,更多人注 重的是突 围 、变革和革命 ,而建 和 “形”的理 解有明 显 的偏误 ,但给 散文松 套 ,令 其“形 ”
设性的意见则显得 淡弱多了 。
散 ,却是 清楚明 白的 。到 20世纪八 九十年 代 ,这 种 “解
就 建设性 的散文理 论而 言 ,大致 有下面 几个 阶段 : 构 ”散文 的意识得 以加强 。像 赵玫 的 《我的 当代散文
一 是 “五 四”时 期 周作人 提 出了 “美 文”,在 其 后 才有小 观 》、余树森 的《散 文不妨野 一点 》希望打 破散 文 固定 的 品文这 一文体 的复兴 。林 语堂承 周作人 遗绪并 将之发 模 式 ,来 一场 变 革 。刘 烨 园说 得 更明 确 ,他 1993年提
出水面 。本文主要对二十年来影响 文坛 的所谓新散 文观 的 ,有破绽 也不妨 。”③鲁迅这 一观点对 后世影 响最大 !
提 出质疑 ,由此反思当下中国散 文的几大误 区。
还 有梁实秋 的看法 也是如 此 ,他说 :“散 文是 没有一定
一 、 散文文体的“破”与“立”
格式的,是最 自由的。”④这极容易给人散文可以随意的 印 象。1961年 4月 10日,王尔龄在 《散 文的“散 ”》中认
神不散心散我的散文观及对当下散文的批评各种文体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文占二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散文三大家之代表杨朔提出1963年台湾的余光中写了剪掉散文的辫子倡导讲大陆改革开放后它的影响增大
维普资讯
“形 不散 神 不 散一 心散"
— — 我 的散文观及对 当下散文 的批评
了散 文理 论建构 的努力 。最早 的要 算周作人 的“人 的文
“散 文热 ”席卷全 国乃至于风靡整个华 文世界 。近几年 , 学 ”,这 对 中国古老 散文 的现 代转 型起 了很 大 的作用 。
散文渐次降温 ,其 存在 的问题也像 海水退 潮一样开始浮 1927年 ,鲁迅表示 :“散文 的体 裁 ,其 实是大可 以随便
纵 观 中国现 代 以来 的散 文 ,它经 由了一个 不断 “破 为 “散文贵散 99。5月 12日,肖云儒提 出 “形散神 不散 ”的
体 ”和“建构 ”的过程 ,而在这一过程 中 ,中国新散文 才逐 概 念 :“神不 ‘散 ’,中心 明确 ,紧凑集 中 ,不赘 述 。形 ‘散 ’
渐跳 出传统 的窠臼 ,推陈 出新 ,别 具风姿 。不过 ,就 “破 ” 是 什么意 思呢 ?我以为是 指散文 的运笔如 风 ,不拘成
王 兆 胜
上 . 各种 文体 中 ,自 20世纪 90年代 以来 ,散 文 占
十、 尽 先机 ,不断 出彩 ,到 世纪 之交 ,它 已 呈独 领
I—J_▲ 风骚之 势。最突 出的例子是 ,由余秋雨 引导 的
文理论 的建设是 自觉 的 ,也是成绩斐然 的。 但 另一面 ,解构 的声音 更是如雷贯 耳 ,它甚 至遮蔽
对 匮乏的中国散 文理 论做一支撑 。可 以说 ,百年中国散 从而 将原本狭 隘刻板 的散 文体式拓 展成 “天 地之 宽”,
维普资讯
就 很能说 明问题 。不 过 ,也应该看 到 ,在论 者看来 ,散 文 的 “法无定 法 ”之 无规矩 也许 不 言 自明 ,但 其 表述 却 容 易让人误 解 ,即现 在许 多散文家 奉行和读 者遵 从 的所 谓 “散文 是一种 爱怎么 写就 怎么写 的文体 ”。散 文不 仅 仅 可以形散 ,而 且神 也可以散 ,一切都大可 以随便 的。
无定法 ’的现 代文学 中仅 存 的 ‘古典 ’。”“盖因散 文是极 自由极 潇洒 的文体 ,它的规矩就 是没 有规矩 ,它 的形 式 就 是没有形 式 。”@在刘烨 园 、南 帆和陈剑晖 看来 ,没有 规 矩 的“散 ”的 自由正 是散文 的特点 和魅 力所在 。这 是 散文 文体 “破 ”之极 致 。
应该承认 ,正如 “立”对 散 文文体建 设的意 义 ,“破 ”
纪 ,陈剑晖 的散文理论 研究 与建构独 树一 帜 ,除 了比以 往 的视野更 开阔、观 念更现代外 ,他提 出“散 文的诗学建 构 ”这一 问题 ,希望从 中西文化和散文 资源 的角度 ,为相
也是使 其发展 的强大动 力 ,否 则就很难 想象 散文何 以 能冲破 重重包 围 ,获得 解放 与 自由。余 秋雨散文 的熔历 史 、现 实 于 一炉 ,将知 识 、思想 、情 感和 感觉 贯通 起来 ,
大陆改 革开放后它 的影响增大 。三是 20世纪八九十年 的规范越 不受 重视 ,如 南帆曾 表示 :“散 文令 我心动 的
代 ,林 非提 出了散 文 的“真 情 ”、“自 由”、“个 性 ”与“平 原 因是没有规 矩 。”⑦陈剑晖也 表示 :“散 文又是 一种 ‘法
等 ”等 概念 ,有助于在 更 广大的视域 和深入 的层面提升 对散 文的理 解 。还 有贾平 凹提 出 的“大散 文”概念 ,对 于 散文 文体 的变 革也是 有益 的。此时 期 ,刘烨 园提 出“新 艺 术散 文 ”的概 念 ,他 的看 法 与余光 中比较接 近 ,都 强 调散 文的“密度 99、66浓 度 ”和“厚度 ”,不过 他更强调 散文 的“读 不 瞳 ’甚至感 觉也 不 瞳 ”一 。四 是进入 新 的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63年 ,台湾的余光中写了《剪掉散 文的辫子》,倡 导“讲 的“形 ”和 “神”都可 以打破了 。我认为 ,后来散文 的根 本 究弹性 、密度和质料 的一种新散文”,即“现代散文”①。由 “破体 ”,包括 余秋 雨及 其跟 随者 “义无 反顾 ”的散 文 文
于时 代和政治 的关 系 ,余光 中这 一观点 当时流 布不广 , 体 革命都 与此有 关 。更 重要 的是 ,越 到后 来 ,散 文 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