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防治特权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

合集下载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

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分析及去行政化途径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行政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些行政化措施可以促进高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但随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本文将对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去行政化的途径选择。

一、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表现形式1、行政层层对学校的干涉在我国高校中,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层级多,涉及面广。

相应的,各级行政部门也会对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干涉,动辄给高校施加压力。

2、高校管理体制僵化高校管理体制对人才的使用和创新的支持不够,处理问题往往缺乏灵活性,体制僵化。

在教育行政体制未有改变前,高校将难以获得模式创新,缺少方便有效地行政服务。

3、高校内部精神封闭高校管理体制行政化容易导致高校教师和学生内部形成比较封闭的思维模式,产生拘束思想和行为的副作用,在知识创新、科学进步等方面形成约束和限制。

二、去行政化途径选择1、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强化高校的负责权,让高校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需要和教学科研规划自主运作,自主招生和教学改革等由高校自己制定落实,形成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

2、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加强高校自身管理机制的完善,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实现教师的聘任和升迁更多看重教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而非仅仅关注行政企图和经济基础。

3、改革高校行政管理理念从思想层面上加强高校行政理念改革,落实科学的管理理念,尊重高校内部教学科研规划及教育教学自主权,平衡本校管理与外部干涉的关系。

4、加大监管力度对于高校内部严重的违规行为,监管力度必须维持高度的紧张状态,严格追究信息公开、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的监督责任,从制度到实践严厉打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权力独裁等严重行政化现象,确保高校内部管理有序,规范。

综上,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应识别并加强引起重视,认真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创造条件,坚决反对行政权力滥用,改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顺应社会改革发展,并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顺畅、顺畅的创业创新运作提供有力保障。

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对我国高校“去行政化”的思考
局面。
3 改革 落后的高校 管理 体制 . 6 现在我 国高校管理体制落后 , 层级制 的管理体制虽然有助于 强化 学校 的领导权 , 是权利 的过度 集 中会 导致行政权 利 的越 但 位 , 多地 干涉行政权利 , 更 阻碍高校学术 自由。因此 , 我国高校应 该适应市场 变化 的需要 , 实行扁平化 的管理制度 。 去行 政化” “ 并 不是全盘地“ 去行政化 ”政府应该要放权 , , 校级应该要加强行政 , 才能保持高校高速地运转 , 院系等下层机构也应该要放权 才能 而 真正地发挥 学术 的主体地 位。大学 的行政权利 从上到下应该逐 步减少 , 主要是要 实现下层组织 的学术的主体地位 , 确保高校学 术 自由的环境 , 使行政权利真正为学术服务 。 虽然“ 大学 自治 , 学术 自由是大学的理想 ” “ ,我们也应该认识 到作 为一种 社会理 想它会 随着政 治 、 济 、 经 文化 、 经济 环境 的不 同, 随着时代 的变 迁 , 孕育 出不同 的表现形式 ” 但 是一 所大学 , , 学术 自由永 远是它 的灵魂 , 果一个 国家 的大学失去 了它 的灵 如 魂 , 就不 可能 培养 出国际一流 的创新性 的人才 。高校行政化严 也 重地妨碍 了学术发展 , 因此高校 “ 去行政 化” 刻不容 。
位, 使大学能够更好地寻求发展 的机遇 。中国人 民大学校长纪宝 成曾经表示 :在全社会都 以行政级别作为评价标准 时 , “ 取消高校
行政 级别将 贬低教育 , 导致 高校无法 与社 会接轨 , 现在我 可以找 北 京市市长 、 市长 , 副 取消后我肯定 找不到 了。大学校长应该 是 社会名流 , 但我们 的 国家还做 不到这点 。 圳南方科技 大学校 ”深 长朱 清时就 是一个典 型的例子 , 因为学校 不设 立行政级 别 , 有 他 次外出参加会议 , 座位都不 知道要排 在那 里。但是我国高校行 政化 在为高校谋取 了一些利益的 同时也严重挤压 了学术 的发展 , 成 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的一个重大阻碍 , 高校“ 去行政化 ” 逐 渐 成为共识 。 国家 中长期发展 规划纲要 (0 0 2 2 ) 以下 简称 《 2 1— 0 0 } 发 展纲要 中就明确表 明“ 推进 政校分开 , 管办分离 ” 随着 国家事 “ 业单 位分类改革推进 , 探索建立符 合学 校特点 的管理制度 和配套 政策, 克服行政化倾 向, 取消实 际存 在的行政级别 和行政化管 理 模式 ” 。 2 高校“ 去行 政化” 的概念及 其表征 方式 大学 “ 去行政化 ” 主要涉及两个 问题 : 是调 整政府与大学的 一 关系 ; 二是变革 大学 内部治理 结构 。从政府 与大学 的关 系看 , 政 府应该 给大学松绑 , 推行政校分开 , 管办分离 , 高校具有充分的 让 自主权 , 能够真正 面向社会依 法办 学 ; 从大学 内部治理改革看 , 就 是要 改变过去 以行政为 中心 的权利系统 , 学术 机构的基本特点 从 出发 , 按照 教育 自身 的规律 , 建立 以学 术 为 中心 的内部 权利 系 统 。 从政府 与大学之 间的关 系看 , 目前高校 并没有真正 的办学 自主权 , 教育部 掌管着职称 的评定 、 招生计划 、 校长 的遴选 、 学历 的认证 等 ; 从高校 内部 的关 系上看 , 高校行政权利过 于集 中 , 以行 政指挥学术 , 有行政级别 的管理人员掌 握了项 目和教学资源 , 具 没有建立起 以学术为 中心的权利 系统。毫无 疑问 , 高校 “ 去行 政 化” 是势在 必行 的 。2 1 年 1 2 号上 午 , 00 月 6 温家宝 在听取 科技 、 教育 、 卫生 、 文化 、 体育 界代表对《 政府工作报 告》 的意见时表示 : 所 好的大学 , 于有 自己独特 的灵魂 , 在 这就是独 立的思考 、 自 由的表达 。千人一 面 , 篇一律 , 千 不可能 出世 界一流大学 。大学

高校去行政化须防走歧路

高校去行政化须防走歧路

高校去行政化须防走歧路据媒体报道,有全国人大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的行政级别固然强化了行政化倾向,但并非去掉了行政级别,就去掉了行政化。

去行政化的核心是行政管理队伍要树立为谁服务的观念,这涉及管理方式、组织架构、岗位职责、任务目标等很多问题,需要认真梳理和改进。

从长远看,中国大学的管理体系要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高校去行政化是近几年的一个教育热点,如何准确理解去行政化的内涵?高校行政部门应当为什么服务?这是必须厘清的问题。

我们邀请了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此予以辨析。

去行政化本质是行政专业化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管理和行政人员,而是要处理好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的关系。

■熊丙奇近年来,在推进大学去行政化改革过程中,有一种反对声音是,难道去行政化要把行政管理也去掉,把所有行政人才都辞退?当然不是。

去行政化并非不要行政管理和行政人员,而是要处理好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分离,同时提高行政服务师生、落实教育和学术决策的效率。

简单地说,去行政化是要求学校行政职业化和专业化,大学行政领导不能再有行政级别,这当然不是去行政化的全部,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取消行政级别,那么对于校长的选拔、任命、管理,就很难摆脱“官员化”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都提到要逐步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的原因。

笔者认为,要从职业角度对校长及行政人员提出要求,而不是将行政、教育、学术混为一谈。

近年来,在教育部推进的校长公选中,已明确对校长提出要求“任职后能全身心投入学校管理工作”,这就是推进校长职业化。

比如近期任命非院士出身的林建华担任北大校长,也是职业化的一种表现,因为以前选任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校长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必须是“院士”,这并不符合校长职业化的要求。

选拔校长要看其是否具备能胜任这一岗位的能力:懂教育、懂管理、有社会活动能力,而不应过分看重其学术能力。

在一些国家,学者担任校长之后,往往要遵照规定不能再从事学术研究,以避免分散精力,或者利用行政权去谋求学术利益。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论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高校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高校行政化程度日益加深。

本文将讨论这种行政化现象对高校的影响,并探讨高校“去行政化”的必要性。

1. 影响教学质量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然而,行政化导致高校管理层过度关注行政事务,而忽视了教学工作。

教师们被迫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繁琐的行政手续和会议,无法充分投入到教学中。

这不仅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削弱学术研究高校作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中心,学术研究是其核心职能之一。

然而,行政化使得高校教师们被迫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行政工作中,无法充分专注于学术研究。

高校行政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评估和管理方式也常常过于繁杂,给教师们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

这将削弱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阻碍了学术创新的发展。

3. 增加经济负担高校的行政化不仅导致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还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行政机构的人员和设施成本相对较高,如果行政层次过多或冗杂,会使高校经费分配失衡,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行政化还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如大量的行政会议和文件的制作等,增加了高校的财务压力。

4. 削弱院校自治高校应该是具有一定自治权的机构,可以自主决策和管理。

然而,过度的行政化瓦解了高校的自治权,限制了学术自由和教师的创造性。

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制约使得高校难以灵活应对学术和教学的挑战,制约了高校内部的改革和创新。

5. 破坏高校文化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文化繁荣的场所,应该拥有独特的学术和文化氛围。

然而,行政化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学术自由和学术多样性。

一些行政措施和规定可能限制了学术交流和文化创造,使得高校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和创造力。

结论综上所述,高校“去行政化”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应该重新审视行政化现象给教育和学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减轻行政负担,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和学术水平。

专家指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能想当然

专家指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能想当然

专家指出高校“去行政化”改革不能想当然
来源:共识网
近日来,教育部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改革举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彰显了有关部门推进改革的决心,可如果不细究高校行政化的利弊得失以及运行机理,改革恐怕仍要遭遇重重阻力。

首先,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去行政化之前,更要关注的是,去了行政化以后会怎么样。

从现实情况来看,教育部的某些课题虽然有腐败、有暗箱操作也有泡沫,但是比起地方上、高校自己的项目、课题,还是要好得多。

教育部的某些评选不乏水分,但比起许多高校自己搞的评选还是要规范得多。

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没有理顺的情况下,对教育部与高校关系上的去行政化并不见得会带来自治能力的提升。

想想看,自主招生的改革改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大家现在反而越来越觉得以前的高考制度好。

其次,高校去行政化以后,高校和行政体制的关系怎么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大多数高校是无法靠从社会上募集资源来生存的,
最后,谁来主导高校的去行政化?怎么改、改哪里都是教育部门说了算,一方面,这种自我改革很可能会造成“夹生饭”“半桶水”的改革;另一方面,它还可能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该放权的地方不放、该负责任的地方反而借
着改革的名义推卸了出去,结果,改革不仅没有实现目标,反而成了有关部门解套、卸责的工具。

高校去行政化

高校去行政化

【摘要】在高校“去行政化”的热议声中,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也饱受争议。

其实,行政级别并不是导致“行政化”的原因,充其量只是“行政化”的诸多弊病之一。

“去行政化”的本质任务是限制行政权力,包括政府行政权力和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预,切实保障学术的独立自主。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行政级别学术自主高校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行政机构对高校的管理;二是高校自身的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与其他组织的管理一样,是一种必需的组织行为,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就无法实现高校的组织目标。

不能因为对“行政化”的批判而否定行政管理本身。

所谓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模式的滥用,即把高校作为完全的行政机关来管理,而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其实质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涉,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界不清。

“行政化”的表现可以分内、外两个层面:首先,就高校外部关系而言,“行政化”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将高校作为行政机构管理,管办不分。

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职能界定不清,政府大包大揽、高度集中,高校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不彰,办学自主权得不到保证,一切围绕政府部门的规划指令行事;管理作风官僚,政府部门森严的等级制度、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与高校本应具有的学术优先、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大相径庭;资源分配不公,大量资源集中在政府官员手中,一方面高校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必然围绕政府官员的行政指令办学,而无视行政指令的科学性,同时留下了大量权力寻租的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知识水平及认知结构潜在影响着资源的分配方向,从而影响着高校的发展。

其次,从高校内部管理来看,“行政化”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和干预。

具体表现有三点:一是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界定不清,权力分工不明,行政权力常常插手学术事务,弱化乃至替代学术权力,而学术权力也不断试图影响非学术事务;二是行政权力被滥用,学术权力作用不突出,行政权力不仅决定着高校日常非学术事务的走向,也通过资源分配、干部任命等方式操控着学术事务的走向;三是制度不健全,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等制度往往是虚晃一枪,权力本身的运作没有制约,也就越发造成权力的膨胀,导致“学而优则仕”左右着学者的发展思路,学术失去了应有的超脱和独立。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l 高 校 行 政 化 的 形 成
高 校行 政化 是 指不 考虑 现实 需求 和 教育规 律 ,
过 度强调行 政权 力 、 靠 行 政手 段 、 照行 政方 式 、 依 按 采 用 行 政 运 行 机 制 来 管 理 大 学 , 要 涉 及 上 级 行 政 主 机构 对高校 的管理 和 高校 行政 机 构对 所 属 教学 、 科 研 、 会 服 务 活 动 的 管 理 。 它 在 特 定 历 史 时 期 具 有 社
解 决 的 时候 。
(0 0 2 2 年 ) 在 建 设 现 代 学 校 制 度 ( 十 三 章 ) 21- 00 》 第 的第 一 项 内 容 中 就 提 出 要 “ 进 政 校 分 开 、 办 分 推 管 离 。 探 索 建 立 符 合 学 校 特 点 的 管 理 制 度 和 配 套 政 策 , 服 行 政 化 倾 向 , 消 实 际存 在 的 行 政 级 别 和行 克 取
【 图分 类 号】G6 7 中 4
Re l c i nso n e s r s f r D e a m i s r to n U n v r iis fe to n a d M a u e o — d nit a i n i i e ste

~一一 一一 ~~一 一一 一一 ~一 ~ ~
政化管理模 式 ” 。高校 行 政化 是 现行 教 育 管理 体制
各 方 面 问 题 的集 中 体 现 , 响 了 我 国 大 学 提 高 教 育 影

1 ・ 4
杨 颉 : 于 高 校 去 行 政 化 问 题 的 思 考 与对 策 关
直接把 握高校 发展 方 向 、 护整体 利益 和社会 大局 、 维 提 高办学 效率 、 保证 经 济 社 会 文 化 目标 的 实 现 等长

教授委员会不是去行政化的根本

教授委员会不是去行政化的根本

教授委员会不是去行政化的根本
安淑春;钱兆成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上酝酿出台的两项政策没有被教授委员会通过,这多少让南京某大学领导有些头疼,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否决”了。

这样的“否决”,在该校时常发生——这所学校里,成立了11年的教授委员会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现代快报》报道)
【总页数】1页(P86)
【作者】安淑春;钱兆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去行政化:医院纠风治腐之根本
2.“去行政化”,不是离政府越远越好
3.论防治特权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
4.论防治特权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
5.去行政化不是高校的独角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卷第4期2018年8月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Vol.35 No.4August,2018论防治特权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张发平(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技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摘要]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行政力量的泛化,实质是权力的错位、越位、失位,即特权化。

从根本上讲,高校去行政化就是防治特权化。

特权化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衙门化”“一言堂”“重关系”是其最为典型和突出的表现。

高校行政化即特权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庸俗、教育乏力、制度失效、惩处不力于高校特权化现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高校去行政化必须根据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规律及其自身特点,着眼整体预防和治理,坚持以教育为先导、制度为重点、惩处为手段,力求从根本上遏制高校特权化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关键词]高校行政;去行政化;特权现象;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722(2018)04-0097-06上世纪90年代,高校去行政化的问题就成为了学界和社会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现已上升为政府决策的对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共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1]问题是,高校去行政化究竟所指什么?又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有效去除?虽然学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个问题实际上至今还处在“熟知并非真知”的模糊状态,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诠释。

一、高校去行政化的对象是高校行政化高校行政化不利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反对和去除,这已成为政府、大学、学界的共识。

但关键是,高校去行政化究竟去什么、不去什么?这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高校行政化。

(一)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行政力量的泛化高校行政化的问题由来已久,社会和学界对它的关注、研究与争议也从未间断,但对于它的概念、内涵等,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和标准的规定。

有的研究者从高校组织内部管理模式的维度来界定,例如张瑞平认为“高校行政化就是指高等学校在整个构成和运作方面与行政机关有着基本相同的属性,即按照行政体制的结构和运作模式来建构、运行”。

[2]有的研究者立足于动力机制和政府与高校关系的视角来解读,例如陈学飞认为,“政府控制了高校所必需的资源,并习惯于用行政化的模式管理高校,甚至直接干预高校的运作。

同时,高校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承担了过多的政治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行政化” [3]。

有的研究者基于二元权力的视域来诠释,彭道林认为,高校的“‘行政化’是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超越和控制,改变了其从属地位和服务属性。

”[4]钟秉林认为,“高校的‘行政化’是行政权力的泛化和滥用,政府把高校当作行政部门来管理,高校把学术事务当成行政事务来处理。

”等等。

[5]结合高校现实及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研究认为,高校行政化主要是指行政力量的泛化,以及由此必然衍生出的行政力量的绝对化和异质化。

从表现形式看,高校行政化可分为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

外部“行政化”,是指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像管理内设组织一样,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管理高校,不断强化对大学的干涉和干预。

内部“行政化”,是指高校在自身运行和治理的过程中,以政府科层制为母版实施对[收稿日期] 2018-05-2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教育基金项目“高校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编号:15YJC810023)。

[作者简介]张发平,男(1980-),江西鄱阳人,讲师。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第35卷98高校的管理,过分和过度地重视和重用行政的能量和力量,无视、轻视或忽视高教自身的运行发展规律、学术研究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有意无意地挤压、消解学术组织的民主权、自由权和话语权。

(二)高校去行政化并非高校不要行政管理实施高校去行政化,除了弄清楚高校行政化的所指要义和根本实质外,还要厘清不去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免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高校去行政化中的不去什么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向度审视。

从高校内部看,高校去行政化并非弱化高校的行政管理,更不是不要行政管理。

高校虽不同于政府,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自然也离不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在任何时候都是高校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与活动。

而是说要反对行政力量的泛化及行政权力的特权化、绝对化和异质化,改变学术权力之于行政权力的从属关系,发挥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和行政权力对学术发展研究的服务作用。

正如钟秉林教授指出的,“大学去行政化,不是在大学取消行政管理,而是要加强科学管理,使行政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发展”。

[6]从高校外部看,高校去行政化也并非高校全然脱离政府组织,甚至与政府唱反调、搞对抗,变成一个独立王国。

实际上,要确保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党和政府对高校的领导和管理还是不可或缺的。

而是说要正确处理好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克服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不能把高校变为政府的一个下属组织,更不能越出权力和能力范围干涉和包揽高校的一切事务。

既要发挥政府对高校的方向领导和方针指引的作用,又要让高校始终按照自身规律和顺应自身特点进行建设和发展。

(三)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在于反对特权化高校行政化实质是权力的问题,是权力的错位、越位、失位的结果。

这种错位、越位、失位的权力实际上就是特权。

特权已经不是本初意义上的权力,而是一种权力的特殊化状态,权力已经不处于正常态,而是处于非正常态。

特权是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统一体。

特权思想强调权力主体千方百计地把法定之权演变为法外之权的思想、欲望、意图等主观想法。

特权现象侧重权力主体把手中的权力个有化、私有化,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及事实。

特权思想必然伴随着特权现象,特权现象是特权思想的对象化、客体化、现实化。

高校行政化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特权思想在作祟,是权力特殊化、特别化、特意化的结果。

“从权力关系角度看,高校行政化是指行政权力过多渗入高校,使教育学术单位呈现机构相似的特征”,[7]更为根本的是权力的乱用和滥用,导致权力背离了本意,出现了变质和异化,把本来用于服务高校办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权力变成了凌驾于高校自治权力、学术研究权力、学生发展权力之上的权力,变成了不受法律制度约束的权力、违背公平的权力、谋私的权力。

因此,从根本上讲,高校行政化即特权化。

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就在于防治特权,克服权力的异化,让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权、学校自治权回归本意。

二、高校行政化即特权化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高校行政化即特权化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除了来自政府在管理高校过程中行使特权以外,更重要的是高校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特权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以下方面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一)“衙门化”颇为严重高校是公益性组织、学术性组织,是知识的圣地、自由的殿堂,却有着和政府类似的建制,如有的大学是副部级的,有的是(副)厅级的。

高校内部职能部门、院系和单位也往往根据相应的行政级别和待遇设立,赋予处级、科级的级别和待遇,如同政府一样科层化。

在校园内,大家都津津乐道教授相当于什么级别的官。

学校在做宣传时也往往把做官的校友放在重要的位置。

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和当官的现实好处,诱使教学科研人员能进机关部门的绝不留在院系、能在机关部门提拔的绝不到院系工作。

不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了一官半职,不顾教育精神的圣洁和知识分子的风骨,宁愿放弃专业和学术,甚至不羞于拼得头破血流、鱼死网破。

奥妙就在于,有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获得项目、经费和各种资源。

“厅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校长是部长,老师像老板,学者似官僚,学生如员工”等现象是高校“衙门化”的真实写照。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市场化趋势的蔓延,“衙门化”的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

张发平:论防治特权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根本第4期99(二)“一言堂”甚是普遍高校里面有着“一言堂”的文化土壤。

教师从传统看就是“一言堂”的,现在的学生也习惯于“一言堂”,很多高校党员干部已经不会说话。

或者说,只会说官话和套话、形式主义话。

深受这样文化土壤的影响,“一言堂”便成为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

如有的高校领导班子分工不明确,或者根本就没有分工,书记、校(院)长的权力过分集中,尤其是独揽人财物的大权,为“一把手”演变成“一霸手”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决策前,不征求和听取各方意见,习惯靠拍脑袋定主题、定调子。

下基层兴师动众或走马观花,对实际情况不认真了解掌握、不进行科学研判。

决策中,不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甚至把民主变为特权的工具,“众言堂”变成了“一言堂”。

有权就任性,能说不能说,能办不能办,一切自己说了算。

对普通员工摆架子、耍威风,不顺自己心意的事拖着办或不给办。

“圈子里”的人、顺个人心意或得好处的事,则能办不能办,都开“绿灯”,违背规定也给办。

正是“一言堂”在高校大行其道,出现上述的选择性的行政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三)“重关系”较为盛行项目评选、职称评定、干部选拔等总是把关系放在第一位,什么都唯亲、唯利、唯圈,把学术水平和才能才华搁置一边。

这种行为在选人用人和三公经费的使用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些善做表面文章、跑官要官、不干事的老好人在与领导交往的“妙悟”中,在行贿受贿的“小意思”中,轻而易举地就能捞得一官半职,而那些有担当、说实话、求实效但不谙熟“人际关系潜规则”的老实人则不能上、不易上、难重用。

三公经费使用随意性大,有些领导干部的消费,只要能与工作沾边,不管合不合规,合不合法,都由公家买单,把大量个人私事的消费巧妙地转为公务经费支出。

公车配备超标,公车私用严重,办公用房奢华至极。

公务接待不按规定的标准执行,大吃大喝,借学习考察之名游山玩水等违规奢侈消费的现象在“重关系”的保护下已是见怪不怪。

“衙门化”“一言堂”“重关系”实质都是权力的错位、越位、失位和不到位,即特权在高校中的表现。

当然,特权化现象在高校中远不止这三种表现形式,只是它们表现的更为普遍、突出和典型,因而对其感受更深、体会更多,对它们的关注度和责骂声自然就高些,对其抨击的意愿和要求就更强烈些。

三、高校行政化即特权化现象的成因我国高校行政化事实的产生非“一日之寒”,特权化现象在高校普遍存在,而且还颇为严重,甚至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庸俗、教育乏力、制度失效、惩处不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