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下课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能够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关系,能够对1~10的数字进行简单的认知和排序。
2.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学生能够通过游戏、唱歌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数字和数量的关系2.1~10数字的认知和排序3.简单的数学加减法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新知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不同物品,例如黑板、桌椅、学生等,分别问学生有多少个黑板、桌椅、学生等,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第二步:1~10数字的认知和排序在引入新知后,教师会主动向学生展示1~10数字的卡片,让学生辨认,并进行简单的排序练习。
第三步:数学加法的引入与拓展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方式引入数学加法,例如让学生进行口算游戏,或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四步:数学减法的引入与拓展在学生掌握了数学加法后,教师可以通过相似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减法,并调整难度,让学生逐渐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掌握能力。
第五步:巩固练习如同许多科目的掌握一样,数学的学习也需要长期的巩固。
而在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和游戏,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并激励他们对数学的进一步掌握。
第六步:总结和回顾在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对今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关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入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2.帮助学生学习1~10数字的认知和排序。
3.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加减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认知和排列1~10数字。
3.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加减法。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在课程中进行提问和随堂测试,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通过游戏或其他方式进行小组活动,以检查学生掌握了数学加减法。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堂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关系;2.能够使用小学数学所学的基本算法来解决常见实际生活中时间计算问题;3.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4.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不断进取。
二、教学内容1. 时间1.时间的概念:秒、分、时的关系;2.时间的读法:用整、丁、半等词语来表示时间,如“3点半”、“6点钟整”;3.时间段:一个时间到另一个时间的时间差;4.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时间计算问题。
2. 时间段(介绍一些可能遇到的应用问题)1.小朋友上学需要多久时间?2.机场到家需要多长时间?3.等一个人到底需要多久?4.时间的利用:如何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任务?三、教学重点1.时间单位的概念及其关系;2.时间的读法;3.时间段的概念和计算。
四、教学难点时间的计算比较抽象,如何帮助学生具体感受时间,并掌握常见的时间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1. 手把手教学法师生互动,手把手地演示如何计算时间,帮助学生了解时间的概念、读法及计算方法。
2. 实践操作法通过一些具体实践操作,如测量时间、制定计划等,让学生深刻体验时间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性。
3. 问题导向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生活场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掌握较为实用的时间计算方法。
六、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一些有关时间的问题,导入时间的概念,如:•用哪些单位来表示时间?•如何用整、半、丁等词语来表示时间?2. 提升展示一些时间相关的图片、物品及实物,让学生根据实物感受一下时间的长短,让学生对时间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
3. 讲解讲解时间的概念、读法和常见的应用问题。
通过数学公式和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时间的计算方法。
4. 实践应用通过一些时间测量、计时比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时间感知和计时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的时间计算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重点巩固常见的时间计算方法,并与学生分享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
《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下课啦》(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案:《下课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五章《我们周围的数》中的“认识时间”一节。
具体内容包括学习钟表的认识,理解“下课啦”的含义,以及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钟表,理解时间的概念,掌握“下课啦”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珍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下课啦”的含义。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钟表,理解时间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钟表、实体钟表、PPT。
学具:学生自己的手表或钟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学校的课程表,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进而引出“下课啦”的概念。
2. 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实体钟表和电子钟表,向学生介绍钟表的构成,讲解小时、分钟的认识和转换。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如“现在是3点,下课时间是几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合作(10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钟表的认识、时间的转换、“下课啦”的含义。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画出一个钟表,标出现在的时刻。
2. 请计算:如果上课时间是9点,下课时间是几点?答案: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钟表。
2. 下课时间是9点40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和时间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时间的转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时间现象,如日出日落、交通高峰期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时间管理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
《下课啦》教学设计

《下课啦》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下课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用中文表达日常活动和动词短语。
2. 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中文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表达日常活动的词汇和句子。
2. 学习动词短语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学习和运用动词短语。
2. 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幻灯片或黑板。
2.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以下问题:- 你每天放学后会做什么活动?- 你想告诉其他人你正在做什么?- 你会说:“下课啦”吗?Step 2:呈现新知(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课件,向学生介绍并解释一些常见的日常活动词汇和动词短语,例如:- 上学/放学- 吃午饭/晚饭- 看电视- 打篮球/足球/网球- 做功课- 睡觉解释每个词汇的意思和用法,并与学生一起练习。
Step 3:练习(15分钟)使用图片或课件上的句子,让学生根据图片或中文描述来回答问题,例如:- 放学了,你要做什么?- 下课啦,你想玩什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在需要时给予提示。
Step 4:口语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三人一起进行对话练习。
每个学生轮流扮演一个学生、一个老师和一个其他人的角色,通过对话来练习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例如:学生A: 下课啦,我们一起去打篮球吧!学生B:好的,我想打篮球。
我们几点去?学生C:我们五点放学后去,好吗?鼓励学生使用新学的知识进行对话,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反馈。
Step 5:总结和评价(5分钟)通过问答或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以此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堂作业,例如写一篇短文描述下课后自己会做的活动,然后在下节课上让学生分享。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学到的知识和句子进行实践。
下课啦教案

下课啦教案《下课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读、写、运用下列单词和短语:class, recess, toy, play, book, pen, pencil, color, draw, write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态度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游戏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英语环境下自如使用所学的单词和短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PPT。
3. 单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Step 1 Warm-up1. Greeting: Greet the students and ask how they are doing today.2. Sing a song: Sing a song called "Hello, Hello" to warm up the class.Step 2 Presentation1. Show pictures: Show pictures of different activities such as playing with toys, coloring, and reading a book. Use the target words and phrases to describe the pictures.2. Drill: Use the flashcards to drill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after you and practice say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Step 3 Practice1. Game: Play a game called "What's missing?". Show the students some flashcards and have them memorize the order. Then, remove one card and ask the students which card is missing. Repeat the game with different flashcards.2. Role play: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pairs. Ask one student to be the teacher and the other student to be the student. The "teacher" will say "Class is over!" and the "student" will respond with "Yay, recess time!".Step 4 Consolidation1. Review: Use the flashcards to review the target words and phrases.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after you and practice saying the words and phrases.2. Play a memory game: Place some flashcards face down on the table. Have the students take turns flipping over two cards at a time and saying the words or phrases that match. If they find a match, they can keep the cards. The student with the most cards at the end wins.Step 5 Assessment1. Have students draw a picture of their favorite activity during recess and write a sentence describing it using the target words and phrases.2. Call on some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drawings and sentences with the class. Give positive feedback and encouragement.Step 6 Extension Activity1. Play a game called "Simon Says" using the target words and phrases. Give commands such as "Simon says color a picture" or "Simon says play with a toy". The students should only do the action if "Simon says" is said before the command.五、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巩固并运用所学的单词和短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案:《下课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间十分钟的合理安排,培养时间观念。
2.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及其意义。
2. 课间十分钟的合理安排与时间管理。
3. 课间活动的安全与秩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带课间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课间活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课间活动的关注。
2. 新课内容讲解:介绍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内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课间活动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课间活动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让自己的课间活动更加有趣、有益。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的好处。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间活动心得,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下课啦》2. 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3. 课间活动的合理安排4. 课间活动的安全与秩序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份课间活动安排表。
2.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课间活动的作文,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间活动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导。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间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间活动的安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课间十分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步骤,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

第二单元《下课啦》教案教案名称:小学数学第二单元《下课啦》一、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数字1-20并能正确读出来。
2.能够使用数字1-20进行简单计算。
3.学会借助物品进行数字对比,加减法。
4.了解计算加减法的应用场景。
二、教学内容1.认识数字1-20。
2.使用数字进行简单计算。
3.物品对比。
4.加减法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1.听讲教学法:以听讲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及举例来理解知识点。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实践教学法: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1.介绍数字1-20。
老师通过图片、卡片等形式展示数字1-20,让学生一个个认识数字,并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读出数字。
2.使用数字进行简单计算。
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题目来加强对数字的认识和计算能力。
例如:2 + 3 = ?、6 - 4 = ?等等。
3.物品对比。
老师给出一组物品,让学生将它们按照大小、数量等进行排列,并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让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例如:请你把这些小球按照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4.加减法的计算。
在这个环节,老师会通过实际生活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例如:小明手里有3个苹果,他要拿一个给小红,请问他手里还有几个苹果?五、教学评估通过测试题等形式来评估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例如:9 + 2 =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数字的识别和使用方面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多次训练。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最后需要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营造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七、教材选择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老师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所选教材应具备针对性和适应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
《下课啦》教案设计

《下课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1.2 课程目标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程设置本课程共设置10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等活动。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2.3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作品、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课程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时上课,携带相关学习用品,如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程导入教师通过趣味小故事、游戏等方式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课程内容讲解教师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解答。
4.3 实践活动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
4.4 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作品,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五章:课程拓展5.1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2 家长沟通教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家校合作。
5.3 课程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相关主题活动,如参观科学馆、博物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六章:课程实施6.1 课堂管理6.2 教学组织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6.3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评价7.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作品、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课啦》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的相对性。
2、在比较过程中体会高矮、长短的正确方法。
3、渗透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
绳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较的“多、少”)
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听课,谁能说出老师多还是学生多?
生:老师多!
生:学生多!
引导学生说:学生比老师多,老师比学生少。
二、新课。
1、请刚才回答的学生上来。
师:老师和××同学站在一起,请大家判断谁高?谁矮?
师:下面谁愿跟这个同学比较?
(有意请一位跟这个同学差不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比较的方法)。
师:大家觉得谁高?谁矮?(两个学生面向学生)
师:他们这样站着不容易看出高矮,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吗?
生:让他们背对背。
让两人背对背站着再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课件 1 ,让学生观察。
)
师:淘气和笑笑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高矮的,但是,淘气这样做,你觉得对吗?
生:淘气做得不对,因为他脚踮起来。
师:哦!比高矮时不能把脚踮起来,还要注意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在小组里发表意见。
如:把背挺直、鞋子一样高、都不穿鞋子等)。
2、老师小结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背对背、把背挺直、鞋子一样高、都不穿鞋子。
3、小组内互比身高。
师:大家都知道了比高矮的方法,现在你们可以比身高,还要请个同学帮助看。
(学生活动,老师适当指导)。
4、学生反馈活动结果。
三、练一练。
1、同桌比较铅笔的长短。
2、比较自己的书本和铅笔盒的长短。
3、同桌比较绳子。
4、指导学生完成第 21 页练一练的第 1、2 题。
5、师出示绳子和柱子,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最后出示结果。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比较高矮和长短,你们学到了什么?
比较高矮、长短的方法。
五、作业
回家跟妈妈比较个子的高矮,明天把结果告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