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办法

合集下载

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认定标准

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认定标准

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认定标准附件一: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时间以天计算,每天计6学时。

具体形式及课时如下:1、参加培训、研修活动① 参加国家部委和境外举办的培训、研究活动的学时,由所选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确定。

②参加省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主办或委托举办的培训、研修活动,学时数由主办单位认定。

③ 参加市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举办的培训研究活动的学时数,由办班项目审批单位认定。

2.参加学术、学位教育或进修课程凡考试考核合格者,每门课认定15学时。

3、个人自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当向本单位提出自学申请,经批准后纳入本单位年度继续教育计划。

①有考核的自学:完成自学计划后,参加有关部门或经认可的施教机构组织的考试、考核合格者,持有关凭证到上级业务主管单位认定学时数。

② 引导式自学:专业技术人员制定自学计划,经本单位批准后任命导师。

完成自学计划的,应当撰写自学报告,经教员考核合格后,报本单位上级行政部门课时数。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自学形式的继续教育,每年认定的学时数一般不超过35学时。

4、参加学术会议① 参加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会议:8学时。

报告论文2000字以下,加5学时;2000多个单词,外加8个课时。

②参加省级学术会议:认定6个学时。

报告论文者,2000字以内,另加3个学时;2000字以上,另加5个学时。

③ 参加市级学术会议:5学时。

报告论文2000字以下者,加2学时;2000多个单词,外加4个课时。

参加者的继续教育学时数由单位人事部门认定。

5、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①国家级课题(项目)a、主体(项目)团队人员:按职责排序(下同),前五名,每年确认72学时、60学时、50学时、40学时、36学时;b、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年分别认定40学时、35学时、30学时。

②省级课题(项目)a、主要学科(项目)团队成员:前三名,每年认可72学时、60学时和50学时。

b、子项目(项目)团队成员:前三名,每年认可30学时、25学时和20学时。

继续教育学时的认定

继续教育学时的认定

继续教育学时的认定(一)有以下情况者,以一天6小时计算继续教育学时(连续脱产学习6学时或同一学习内容连贯累计达6学时以上的继续教育方可登记)。

1.全脱产进修、培训学习;2.参加学术研讨会者;3.参加单位计划安排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系列讲座,并有听课笔记者。

(二)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同完成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

1.业务主管部门安排的学时在30学时以上系列讲座的主讲人(评聘教师系列人员除外,须附讲稿);2.取得福建省干部英语考试或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者,或厦门市高、中级职称外语考试、工程技术人员申报工程师资格计算机水平考试合格证书者;3.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已投产见效项目的主要贡献者(前3名);4.经地(厅)级以上部门鉴定的科技攻关项目的主要贡献者(前3名);(三)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同完成近三年的继续教育学时。

1.全脱产进修、培训学习,时间在3个月以上者;2.获得以下各等级奖的主要完成人(须提供获奖证书):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理论奖、国家国际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或省、部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或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说明:主要完成人按以下不同情况分别为:获奖项目完成人不足8人的,取前3名;获奖项目由8至10人完成的,取前4名;获奖项目由10人以上(不含10人)完成的,取前5名(以下类同)。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照执行。

3.出版个人专著者;4.参加在职学习,取得国家教委承认的大专(含专业证书班)以上学历者;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已投产见效项目的主持人;(四)自学的学时计算。

凡自学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知识,应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自学笔记、读书报告等,经所在单位评定认可,每2000字折算6个学时。

(五)论文、著作、译文、考察报告的学时计算。

1.论文(要求2000字以上),学时依据文章发表的刊物级别按以下标准计算;国外和国家级专业杂志及省级学报72学时/篇省级专业刊物及全国专业学会、协会论文汇编72学时/2篇地市(厅)级学术刊物及全省专业学会、协会、年会论文汇编72学时/3篇2.译文,按发表译文每1500汉字折算6学时。

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认定标准

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认定标准

附件一:继续教育培训学时的认定标准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时间以天为单位计算的,每天计6学时。

具体形式及学时认定办法如下:1、参加培训、研修活动①参加国家部委及国(境)外举办的培训、研修活动,学时数由选派单位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认定。

②参加省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主办或委托举办的培训、研修活动,学时数由主办单位认定。

③参加市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举办的培训、研修活动,学时数由办班项目审核单位认定。

2、参加学历、学位教育或课程进修凡考试考核合格者,每门课认定15学时。

3、个人自学专业技术人员应向本单位申报自学方案,经认可后列入单位年度继续教育计划。

①有考核的自学:完成自学计划后,参加有关部门或经认可的施教机构组织的考试、考核合格者,持有关凭证到上级业务主管单位认定学时数。

②有指导的自学:专业技术人员拟定自学计划,单位认可后指定指导教师。

完成自学计划者,撰写自学报告,经指导教师评定合格后,报单位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学时数。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自学形式的继续教育,每年认定的学时数一般不超过35学时。

4、参加学术会议①参加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会议:认定8个学时。

报告论文者,2000字以内,另加5个学时;2000字以上,另加8个学时。

②参加省级学术会议:认定6个学时。

报告论文者,2000字以内,另加3个学时;2000字以上,另加5个学时。

③参加市级学术会议:认定5个学时。

报告论文者,2000字以内,另加2个学时;2000字以上,另加4个学时。

参加者的继续教育学时数由单位人事部门认定。

5、课题研究与项目开发①国家级课题(项目)a、主课题(项目)组人员:按职责大小排序(下同),前5名,每年分别认定72学时、60学时、50学时、40学时、36学时;b、子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年分别认定40学时、35学时、30学时。

②省级课题(项目)a、主课题(项目)组人员:前3名,每年分别认定72学时、60学时、50学时。

合肥继续教育学时认定

合肥继续教育学时认定

合肥继续教育学时认定
在合肥,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满足一定的学时要求才能进行职称申报。

根据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职称的最近一个任职周期内,需要完成规定的学时要求,其中公需科目学时为30学时,专业科目学时为60学时,年度继续教育学时平均达到90学时。

这些学时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考试、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活动来获得。

如果专业技术人员在一个年度内无法完成规定的学时要求,他们可以在后续年度内补齐学时。

不过,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学时均不得在一个年度内突击完成。

在登记学时时,各行业主管部门、继续教育基地、相关培训单位会将学员的培训内容、学时和考试考核结果记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学时登记应按照时间顺序逐年、逐项登记,不得涂改,并在“部门审核意见”栏由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印章。

如果专业技术人员是从省外调入合肥的,他们需要按照合肥市的继续教育政策执行,确保自己满足当地的学时要求。

另外,如果省行业主管部门对专业知识学时有更高或其他要求,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1.课时制计算方法:这是最常见的计算方法,根据课程的学时来计算,一般以“小时”为单位。

通常情况下,1个学时等于45分钟到60分钟。

例如,一个培训班学习了3个小时,则可以计算为3个学时。

2.学分制计算方法:学分制是高等教育中常用的计算学时的方法,对于一些需要列入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的继续教育活动也会采用这种计算方法。

通常,1个学分等于15到18个学时。

例如,一个继续教育课程的学分为2个学分,则可以计算为30到36个学时。

3.学习时间累积计算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个人自主学习的继续教育活动,例如阅读专业书籍、学术论文、参与专题研究等。

根据个人实际的学习时间来计算学时。

例如,一个人连续学习了6个小时,则可以计算为6个学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单位对于继续教育学时的计算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的计算规定需要根据相关政策和要求进行。

此外,不同的继续教育活动可能需要满足一定的学时要求,例如一些职业资格认证或证书要求需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才能申请。

在计算继续教育学时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的开展时间:活动的计算时间应包括正式授课时间、考核时间、讨论时间等。

2.参与活动人员:只有真正参与并完成活动的人员才能计算学时,听众或旁听者不计入学时。

3.活动内容:活动的学时应与活动的内容和内涵相对应,不能出现学时和内容不匹配的情况。

继续教育学时的计算方法对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确保继续教育活动的学时计算准确、公正。

同时,这也给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积极性。

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实施细则

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实施细则

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实施细则一、总则:为进一步促进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制定本细则。

二、学时认定标准:根据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规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的总体标准为:每年至少完成40学时,其中要求至少有10学时的技术专业培训课程、10学时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10学时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训课程。

具体各类培训课程学时认定标准如下:1.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每学时认定为1学时;2.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每学时认定为1学时;3.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每学时认定为1学时。

三、学时认定的具体要求:1.学员报名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按照培训时间和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学时认定;3.学员须至少参加80%的培训课程,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培训效果测评;4.学员须完成培训课程学习后,由培训机构出具书面证明。

四、学时认定的具体程序:1.学员报名参加培训课程,缴纳相关培训费用;2.学员参加培训课程,按照培训计划和时间规定完成培训;3.培训机构完成课程培训后,出具培训证明和学时证明;4.学员收到培训机构出具的培训证明和学时证明后,将证明材料交由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学时认定;5.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学时认定细则的规定,对学员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和认定,确定学员所获得的学时。

五、学时认定的监管与评估:1.徐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监督学时认定工作的实施情况;2.徐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评估中心负责对学时认定工作进行评估,并进行年度综合评估;3.学时认定工作涉及的培训机构应具备相应资质,经常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培训质量。

六、学时认定的奖励与惩罚:1.顺利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的,由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提供晋升机会、加薪、奖金等;2.拒绝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的,单位将视为不履行岗位职责,依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的惩罚。

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学时计算办法

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学时计算办法

教师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学时计算办法引言: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制定一种科学合理的学时计算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培训内容与形式、学时计算办法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 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们可以更新教学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培训内容与形式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应该广泛涵盖各个学科和教学领域。

除了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外,还应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形式可以采取线下研讨会、网络课程、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3. 学时计算办法为了确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课时:根据培训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确定课程的学时长度。

例如,一场研讨会可以确定为2个学时,一门网络课程可以确定为10个学时。

(2)学习成果:教师参与培训后,应该进行学习成果评估。

可以通过考试、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评估教师的学习成果,并根据成果的质量给予相应的学时奖励。

(3)教学实践:教师在学习后需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可以将实践的时间与学时相关联,根据实践的深度和质量给予相应的学时奖励。

4. 学时计算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学时计算办法应该既具备合理性,又具备可操作性。

在确定学时时,应考虑培训内容的难度、学习成果的实际价值和教学实践的工作量。

同时,学时计算办法应该简洁明了,方便教师和培训机构操作。

5. 建立学时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学时计算的公正和准确,建立学时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应明确学时的来源和归属,成立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管理部门,负责学时的统计、审核和管理工作。

6. 建立培训资源数据库为了丰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资源,可以建立培训资源数据库。

通过收集、整理和发布各类培训资源,教师可以更便捷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课程。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

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

第十条继续教育学时计算办法可参照以下标准确定:(一)参加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主办或委托举办的学习、培训、研修班等活动,学时按承办单位要求确定,或由选派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确定;(二)参加学历、学位教育,考试合格者,每门课15学时认定;课程进修,考核合格者,不满6个月的,每月按10学时认定,超过6个月的,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

(三)参加国家部委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6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参加省级学术、交流会议的根据实际天数按每天5学时确定,宣读、报告论文者另加6学时。

(四)参加国家级课题(项目)研究:在国家规定的完成时间内,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42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24学时。

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

(五)参加省级课题(项目):主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每年确定为30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8学时。

子课题(项目)组人员,第一主持人确定为18学时,其他团队成员确定为10学时。

(六)公开发行出版著作(译作),以每万字为单位,主编确定为9学时,副主编确定为6学时,其他著作人确定为3学时;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国家一级学会主办并经出版部门批准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在省级专业刊物(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3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在具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每篇在2000字以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20学时,以此为标准,每排序错后一位减少3学时,增刊、副刊除外。

其论文被SCI、SSCI收录的可计算完成年度全部专业科目的学时,被EI、ISTP、ISSHP收录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确定为42学时,其他作者确定为18学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续教育学时认定办法
根据《福建省人事厅关于我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闽人发[]号)、《福建省人事厅关于加强继续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闽人发[]号)和《关于印发<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榕人专[]号)等文件精神,申报高、中级职务的人员任现职以来年月之前每年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学时(天)年月之后每年累计应不少于学时(天)。

继续教育的时间统一以“学时”为计算单位,每45分钟为一学时,每天以学时为标准换算,其中社会实践换算继续教育学时的标准另定(见下文第“十”点)。

可直接冲抵学时的学习项目如下:
一、论文
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均按学时。

三人以上合作的,第一作者占%,其余的由其他作者均分。

二、学历学位教育
每学年学时可折算为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

三、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出国培训外语考试:学时。

四、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学时。

五、教育管理岗前培训:学时。

六、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时。

七、短期培训、参加学术研讨会、参加单位计划安排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系列讲座等
按结业证或培训(会议)通知上的学时,无注明学时的一天按学时计算。

(证书上要能体现培训起止时间)
八、著作、教材、译文、考察报告等
.个人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按作者完成的内容,每字折算学时。

.译文,按发表译文每汉字折算学时。

.出国考察报告,专题调研报告,每字折算学时。

九、成果、专利
.获得以下各等级奖的主要完成人须提供获奖证书,可按完成学时计算。

省、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地、市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省直厅(局)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照执行。

.获得中国专利局授予权的专利项目,按以下标准计算学时:发明专利学时/项,实用新型专利学时/项,外观设计专利学时/项。

.同时获得成果奖及专利的项目,或同一成果多层次获奖,按高的一方计算学时。

其他学习项目,可以按照每分钟为一学时,每天以学时为标准换算。

十、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教学人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考核内容和必备条件,自年起量化为继续教育学时。

量化标准:个实践工作日折算课时的继续教育学时(实践形式为社会调查的,所撰写的报告每字折算学时,非全日参加社会实践的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学时,个小时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