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锦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作文
高考语文 智慧阅读第二辑 让自己沉10年作文素材

让自己沉10年•2012年2月,美国洛杉矶传来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消息: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个奖项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中国人从未摘取过,王澍的得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在理查德?迈耶、贝聿铭、丹下健三等熠熠闪光的建筑大师姓名之后,将镌刻上一位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的横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发人深思。
为什么在欧美处于绝对权威的建筑界,王澍能够异军突起,赢得广泛赞誉呢?业内专家评价王澍说:“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这种中国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
如今,王澍在国际舞台可谓意气风发,鲜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10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
学生时代的王澍,颇富才华却桀骜不驯。
有一次,他在街上摆了两个油桶,自称“装置艺术”,而这一惊人之举,招致了行人的不安,还惊动了警察。
警察当然不理会他的所谓“艺术”,责令其迅速拿掉,后来还是导师齐康教授及时赶到,才化干戈为玉帛。
毕业论文答辩时,他将论文题目贴满墙壁,齐教授劝他:“你这样贴出来,小心论文通不过呀。
”他不听,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说中国有现代建筑师,那只有一个半,半个是我导师,一个就是我。
”这句话得罪了不少评委,所幸齐教授背后力挺,答辩才得以顺利通过。
齐教授之所以特别器重王澍,关键在于欣赏他身上的两种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对专业热爱;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
齐教授认为,王澍天赋异禀,假以时日,应该是有大成就的人。
因此,在毕业前夕,师生二人进行了促膝长谈,齐教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而薄发。
”能够恪守师训其实并不容易。
王澍毕业后,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所,从事建筑、环境的研究工作。
当时,改革开放大潮汹涌,全国各地大兴土木,建筑师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澍却远离闹市,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

王澍:建筑师首先是个哲人中国建筑评论家史建曾为5家中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纽约策划了一个展览。
在这个专为专业机构举办的展览中,有一家却叫“业余建筑工作室”。
其他建筑师都滔滔不绝地讲解自己的作品,业余工作室的建筑师王澍却不慌不忙铺开一幅李公麟的山水画,对老外讲起了画中的空间布局。
他的讲解让外国建筑师大跌眼镜。
他们开始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是在描摹景物,更是一种洞悉世界的角度,甚至展现着某种含有哲学意味的世界观。
从学生时代起,王澍就想把中国山水画的思维方式移植到建筑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建筑思想。
这种建筑思想在他49岁时获得了世界级的承认,2012年2月,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公民。
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
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也更让他独树一帜。
“很奇怪,当你真正走上一条独创的道路时,你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无竞争的市场。
很多项目摆在面前等着你挑选。
”获奖后,王澍这样评价自己的成功,“当一些人重新考虑要不要走我这条道路时,我已经骑着一匹快马绝尘而去,只留下一团烟尘。
”人要过有信念的生活位于杭州转塘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按照传统观念,这里应该没有什么设计,因为50%的土地没有任何建筑,全部是水渠、田地、草木丛生的小山,房子仅仅是环境中的次要因素。
但迈进这里,顿感青瓦白墙间流露出书院般的古雅气息。
而远离一步,房屋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如天作之合。
象山校区工程被分成两期,分阶段完成。
王澍回忆,绘制二期的图纸前,脑子里整天都像在“过电影”,各个细节变成一个个分镜头,这样过了三个月电影,他最终只用4个小时就把整幅草图一气呵成。
画图时,他也没有借助任何电脑软件,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方法手工作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
中国建筑大师 普利策将获得者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

王澍:妻子是我的人生导师王澍:生于1963年,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院长,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有文人气质的建筑设计师。
我当年说过中国只有一个半现代建筑师,半个是我老师,一个就是我。
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不吐不快。
虽然我为说这话日后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我不太在意。
我认为现代意义的建筑师和传统的工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这和现代科学技术、工程的发展有关。
作为一个现代建筑师,你出现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你可以提出一个梦想,可以去远在千万里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找一种材料,然后运用这种材料组织整个工程去实现你的梦想。
现代建筑师掌握了一种职业权力,他能设计一个人、一群人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力。
这几十年,中国所有人的生活几乎都在重新计划,建筑师和规划师已经远不是扮演着一般意义给你设计一个房子的角色,他很深地介入了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候作为建筑师,如果没有批判性,没有自觉性,恰恰你手上掌握非常危险的专业权力,这样的建筑师就是不称职的。
现代社会,人们要求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得庞大无比,比如房子,我们需要巨大的房子,因为人的欲望在无限膨胀。
从西方文艺复兴开始,人变成了世界的主体,人的地位上升而压倒了自然、整个地球的一切位置。
而作为非常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思维,一切就是用巨大的尺度来象征权力和财富,人们对大住宅面积的追求,就是用面积数量来强调自己的财富,这时候我们失去了对合适尺度的把握。
城市到处都是巨型建筑,它完全和你失去了亲切的关系。
好像一切从天上来,像上帝在规划城市的态度,而不是从非常小、我们人生活的空间开始设计一切。
而我从中国园林传承了八个字的尺度观——小中见大,大中见小。
既要适应今天的巨型尺度,又要继承传统,这时候需要一种非常有效的思考模式。
比如在很小的房子里设计6米高的门,这就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这样做的时候,一个小的建筑和今天城市的尺度发生了关系。
这是一种自觉,不是按照一般的意义去处理尺度所谓的协调关系,而是用一种互为矛盾的尺度,把尺度这个问题本身变成一个问题。
阅读王澍_周亮

①王澍.造园记.建筑师,1999(2):79.②渊上正幸.现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师的思想和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5.摘要:通过一种解码式阅读,尝试对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做三点归纳:①“造园”交叉程序的设计方法;②“小品主义”追求表现自由的设计理念;③运用传统元素作为诗意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王澍;造园;小品;传统Abstract:Bydecipheringtactic,couldconcludeWangShu'sdesigntheoryandmethodinthreemainpoints.①GardenMaking,aCrossprogram-mingdesignmethod.②Essayisticdesigncon-cept.③Useingtraditionalelementasapoetryrepresentation.Keywords:WangShu;gardenmaking;sketch;tradition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3-0074-03阅读王澍的过程是痛苦的。
他的文章充斥着罗兰・巴尔特式的风格,屡屡让人在能指与所指之间不知所措。
他的建筑作品如迷园一般,让人在虚幻与现实之间迷失方位。
他布置迷局,但从不解释,把创造的快乐留给自己,把未知与联想留给读者。
阅读王澍的过程是快乐的。
在他近乎“零度”的文字陈述中;在他安静朴实的建成作品中隐隐约约抓住了一些感觉,一些记忆,一些印象。
从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经验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一个开放性作品所能带给读者多义性阅读的快感吧。
王澍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能算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职业建筑师。
在他身上所蕴含的那种细腻而敏感的文人特质远远超过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职业匠人。
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诠释。
按王澍自己的话说,他把自己称作“业余”建筑师,一个很建筑的“文人”。
陶澍的认识和见解作文

陶澍的认识和见解作文As an architect, I have always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works and thoughts of the renowned Chinese architect, Wang Shu.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一直深受著名的中国建筑师王澍的作品和思想的影响。
Wang Shu's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s into architecture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my own approach to design.王澍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和洞察力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设计方法。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aspects of Wang Shu's work is his emphasis on preserving tradition while embracing modernity.王澍作品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强调在迎接现代化的同时保持传统。
I have always admired his ability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elements with contemporary design concepts.我一直很欣赏他将古代中国建筑元素无缝融合到当代设计理念中的能力。
This approach not only pays tribute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but also creates a unique and harmonious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hat speaks to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致敬,也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和谐的建筑语言,既向过去又向现在倾诉。
王澍自述 素朴为家

转自:专筑网 王澍自述素朴为家一先从我的愤青时代说起。
那是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
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因为我已经把那些老师都看明白了。
我开始进入自学状态。
那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我们那个班被戏称为“大师班”,连每次作业不及格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大师的坯子,都坚信自己做得很好,跟老师辩论“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当年那种学习状态是,你到夜里12点还会看到同学捧着一本黑格尔的书坐在楼梯上,一直看到凌晨3点还不回宿舍。
大家都进入了自学状态。
这跟“文革”结束不久有关,老师其实能教给你的东西非常有限。
适逢新艺术新思潮,每个人都抓住机会用各种方式自学。
1987年我24岁,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位大师一直批到我的导师为止。
大师名字里,当然有梁思成。
那篇文章没有地方给我发表。
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当中,或许我想问题会更深入一些,更具探索性。
很多人在批判,我则总在问一个问题:批判完了我们做什么?是不是经过批判,经过这种所谓的革命就真的能诞生新的价值观或者新的事物?那时我就并不肯定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
这种对于“建设性”的觉醒,源于我在大学一年级时遇到的校长和恩师钱钟韩。
那是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人。
整个学校有九个系,刚进校时每个系要派一个学生代表去听校长训话。
我很幸运……其实至今也没弄清楚为什么他们选了我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代表。
钱钟韩校长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弟,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人。
他在欧美游学七八年之久,但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读完过,也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位,他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里。
他回来后搞出了一个“钱氏定理”。
用一个定理就变成了一位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学者。
他那个年代会出这样的人。
他在给我们训话的时候,主要是在教我们如何向教师挑战—“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有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你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在台上下不来的”— 他认为只有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才是他认为的好的学生,而不是那种听话的、拿高分的学生。
王澍素材

王澍:建筑若庸俗,则人庸俗今天,2012年普利兹克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昨天上午,作为“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国行的组成部分,本年度普里兹克奖得主、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和该奖历届得主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让·努维尔(Jean Nouvel)一起出席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建筑论坛。
“在历史中,民间的普通人都能建出美丽的建筑;但有趣的是,我们的新城市、新建筑却很糟糕。
如果这是专业建筑师干的,那么我甘于业余。
所以我把我的工作室命名为业余工作室。
在这个时代,我选择站在不知名的人民大众行列中。
”论坛上,本年度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的话音未落,全场掌声就已响起。
“王澍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创作理想和获得市场成功之间需要选择。
今天在中国,像王澍一样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是不容易做到的。
反之,认真地将市场化的产品做好,又具有社会意义。
但摇摆只能是机会主义的,执著是必需的。
”普奖首位中国评委张永和此前评论说。
在王澍看来,全球化带来交流开放,但对建筑来说,可能就是某一类商品化、标准化的建筑在世界泛滥,实际上破坏了文化多样性。
该论坛主要探讨建筑的全球化和地域性,及相应带来的挑战与发展,下午则在清华大学进行以建筑教育、建筑师成长为主题的学术讨论。
有趣的是,除了对于获奖的欢庆之外,论坛也成了建筑师们探讨快速都市化下中国新建筑的契机。
面对城市化压力下的千城一面的中国新建筑现状,王澍断言:“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全球化对建筑设计有利有弊普利兹克建筑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被视为专业最高荣誉。
1979年由美国芝加哥普利兹克家族通过旗下凯悦基金会创立,由专业评审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名作出杰出贡献的在世建筑师。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

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面对中国建筑发展现状的思考——从王澍获奖感受到的摘要:在当今“崇洋”风气盛行的中国建筑界,在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王澍获奖显示出国际上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是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建筑究竟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要如何更好地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王澍、传统、未来、文化、建筑发展普利兹克奖,有着“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中国建筑师王澍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对于有获奖情结的国人来说,此奖一出,立即引发了一系列关注。
王澍、象山校区等等都成了人们不太了解却又津津乐道的关键词。
“王澍证明了中国文化土壤孕育了非凡的创意,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与自然和谐共融。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这样评价王澍。
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有一个无处不在的中心词“传统”。
这个“传统”既是王澍本人所述的文化传承,也是西方人感兴趣的中国历史文化,与今日中国蓬勃发展令人惊愕的现实正成了映照。
在当今“崇洋”风气盛行的中国建筑界,在如今“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中,王澍获奖显示出国际上承认中国将在发展建筑理念中的作用,是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建筑究竟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要如何更好地建立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
1 回顾历史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
中国在城市规划中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那么究竟中国建筑的根是什么,传统建筑又有什么值得我们传承发扬的呢,在我看来,大概有这么几点:中国的建筑来源于关系和体验,园林很好的解释了这种观点。
包括东方的哲学都是在研究关系,而建筑最终的表达也是关系。
中国古代只有营造一说,建好的房子如何摆放是比建造更重要的问题,因此负责摆放的风水先生和文人倒是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锦市中返璞归真——观王澍教授讲座有感
建筑的表面,不过是繁华。
建筑的文化,唯有回归。
他们,在启往建筑事业的路上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在浮沉的世间随着人海漂移不定。
他们心怀渴望,怀抱新潮,在本就不平凡的街道上再创繁华,在姿态各异的建筑中愈加奋然。
追求,他们唯有追求,像踏上这条路一样的毫不犹豫地追求。
他,在前往建筑这条路上斟酌谨慎,在他们追求时,捡拾了一份静默来反省,坐在山头观看世间沉浮的人海。
意念在一片葱茏间琢磨那水墨山水,原始的元素,自然的奥妙。
跟随着工人在绿树下,在青草上追寻属于中国的建筑。
他怀抱着旁观者的态度,酝酿了几千年的古建筑文化,念想着文化的回归。
回归,才是建筑所需要的;回归,才是道路的宗旨。
这一念即在尘世间穿梭了七年。
他们,七年后,仍在用别人的材料在白纸上描绘,用别人的理念在原就缤纷的色彩上重抹一笔,用别人的一砖一瓦来建造自己的辉煌。
他们不知别人所云,一意孤行地在看似光鲜亮丽的道路上行走着自己口中的脱俗。
然而,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无人问津。
原本的路在如今他们所行走的路上渐渐被尘埃吞噬,被沙尘隐没。
他,七年后,决定用自己的念想来征服这个埋没了太多人才的建筑道路。
决定用那些无人在意的材料为自己铺路。
他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
或许,成功就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仍旧坚持自己的道路——回归文化,不回头,不仰望。
他在建筑中,抛弃了现代滥用的水泥,尝试了泥土与竹子的混合。
一次次的失败,可他从未想过放弃这条路。
观望他的建筑。
零碎的线条在空中凌乱却不失步伐地舞蹈,冷冽又不失风采。
粗犷的线条层层叠叠,最终的交汇是大自然的风情。
跌宕起伏的线条纵横交错,亦柔和亦锐利。
终究是回归了文化。
斑斑驳驳的墙面是泥土,是石子,是砖瓦。
土色般的色彩没有规律,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均匀地在线条上染上尘埃的色彩。
没有华丽的金色银色,没有夺人眼目的猩红深蓝,没有天际一线的工整无感。
有的只是感性的色彩,随心的线段和大胆的格局。
各型各色的俄罗斯方块般的窗在应该有的地方浑然不见,在不该有的地方堆积。
方格在墙面慵懒地卧着,亦是悠悠地悬挂。
更有像被工匠抡起大锤砸的一个个破碎的空洞巧妙地在它必然的位置惊艳了人们。
当王澍教授获得普利兹克,最高建筑奖时,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这样评价王澍教授: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多少人,会在长方体正方体三角体的建筑中选择了多边体;没有人,会在墙面上故意破碎一大块来使两座建筑相呼应。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材料,更在于设计,这种独具创意的设计。
他的返璞归真不仅在于设计,更在于灵魂,以往的古建筑所赋予的灵魂。
这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是真正属于王澍教授的建筑之路。
或许它并不华丽,或许它并不新潮,或许它并不繁华。
但它就像这个纷扰的世界,令人易沉浮其中的世界一般,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这条道路上,他付出了太多。
驻足观望七年余久,试问,谁能做到?坚定,如同王澍教授在自
己的建筑路上的态度。
坚持,不要认为无人问津的路即便被风卷浪打也无谓。
反而要去选择它,成就它。
回归,在繁华锦市中回归文化。
一味地追求新鲜只会让你失去最初的感觉,失去最初那种淳朴真实的东西。
正如同王澍教授一样,我们唯有坚定在自己道路上,不去追逐,去思考,去学会回归,才能真真实实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美妙的灵魂。
浙江杭州上城区建兰中学罗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