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为何物

合集下载

【禅机与禅物】禅居感物变

【禅机与禅物】禅居感物变

【禅机与禅物】禅居感物变八指头陀(1851―1912),近代著名诗僧,俗名黄读山,法号敬安,又号寄禅。

因曾于宁波阿育王寺烧残二指,剜臂肉以敬佛,故世称“八指头陀”。

八指头陀一生,虽身在佛门但心萦家国,为佛教,为国家,尽心倾力,至死不休,从而赢得了爱国诗僧的美誉。

八指头陀一生遗作近两千首,其诗歌成为参禅悟道的法门之一,带有鲜明的禅的色彩。

这些禅诗寓禅于物,体现了作者的禅悟与禅趣,其中的意象,是诗与禅的有机融合,是灌注着作者佛学境界与禅宗思想的特殊意象,即禅物。

在八指头陀禅诗中出现的禅物,最常见的是梅、月、云、钟四种。

一、禅诗中的禅物(一)禅与梅八指头陀对“梅”情有独钟,他从禅家角度将自己的心性与梅的质性融为一体,注入禅意,体现这种禅意的有如《咏白梅》: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

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

这首诗重在用梅的神传达出超尘脱俗的禅意。

“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用“梅”的孤洁透出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禅趣。

(二)禅与月自古以来,“月”为诗人所青睐,八指头陀的禅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禅物之一就是“月”。

八指头陀将“月”作为参禅者的观照对象,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重宿天童山寺》:踏遍千山复万山,夕阳影里叩禅关。

为寻锁翠堆云地,重到幽花瘦石间。

茅榻灯昏僧入定,松枝月冷鹤初还。

自怜碧海浮桴客,三宿云房鬓欲斑。

这首诗中的“月”象征了莹洁空明的清静的心。

禅定与月静融为一境,以皎洁之月象征自己的清净禅心,参悟禅的空、玄、净、妙,从而将月境、诗境、禅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传统的清明澄澈的审美意境。

(三)禅与云云的意象是悠然、高远、自由、淡泊,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禅意。

在八指头陀的禅诗中,“云”具有两层象征意义。

首先,“云”象征着闲适自由的生活。

八指头陀有《旅夜书怀》:野馆谁相伴?寒灯独可亲。

江湖惊岁晚,天地忽新春。

旅梦云千里,梅花月一身。

劳生方暂歇,明日又风尘。

在这首诗中,参禅的追求脱俗与心无外物的禅性尽显于“云”。

永生的解脱之门——禅,心物一元

永生的解脱之门——禅,心物一元

永生的解脱之门——禅佛教始于三千年前的印度古国,开启佛教序幕的是一位王子,名为悉达多乔答摩(SiddharthaGautama)。

悉达多王子出家后,因勤苦修行而得证佛果,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佛,或是直接称为佛。

释迦牟尼佛在世间成道证果是历史的事实,是众生的典范,佛启示了众生皆有佛性的创见,让世人知道不二的真心即是生命的本质与起源。

佛的教导如同历代禅师的主张:只要精进修行,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开悟解脱的境界,都可以成佛。

佛是第一个历史记录的正觉者,也就是开悟的觉者,佛教导众生因果及缘起无常等诸多心性的普世真理,教导众生如何开悟而离苦得乐,如何解脱生死轮回。

在本书后续的章节,将会更清楚地论述佛法的根本教义,以及禅的修持如何可能破除二元的妄想思维。

根据禅宗的教法,“佛”指的是本具的清净心,“清净心”是一切存在的起源。

每个人都具有心,无论心是执著或清净,每个人的心可以创造并呈现出现象。

心是完全含摄的、全能的、无所不知的、永恒无相的,它是生命根源、是宇宙中所有存在的造物主。

禅的本质就是心物一元,经由历史上的禅师们在淬炼学生的过程中,禅宗发展出具体破除二元思维的理论与训练系统。

用这套有效但非唯一的论证系统与实践方法,可以协助化解个体生命的虚妄无根,而回归到整体生命,以达成永恒生命的追求。

在古今中外的诸多文明中,禅堪称是智慧之学,智慧之学即是普世原则之学,亦是生命之学,从古至今,不同种族、国家、文化,无不对禅的精神有极高的推崇。

学禅不仅可以正向地影响自身与周遭的互动,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质,更能达到究竟解脱自在。

禅的原则就是“唯心”,其要义说明:任何经历的事情,无论好坏,都是依据心中所开启的门而呈现的。

只有自己能开创自己的心门,人一生当中所经历的现象及遭遇到的问题,均依所造出的心门为因,而成熟所感的现象为果。

因此遭遇问题时,不应该直接与问题冲突,而是应该承担自己所造,正视并修正自己的心念,任何困境都是心中问题的具体呈现。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 少均出自佛门高僧手笔,他们在诗句中充分表达了悲天悯人,胸怀法界的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称曰“禅”,即“禅定”之义。

所谓“禅定”是指四禅八定而言,虽云四禅八定其实却是四四定,曰四禅八定者,四禅四定共为八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禅宗产生,六祖慧能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传有语录名<六祖坛经>。

其中解释说:“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禅诗三百首

禅诗三百首

禅诗,指的是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是富含禅理禅意的诗词作品。

自古以来,我国关于写禅诗的僧人非常多,作品数量达30000首之多,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无相偈·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僧院花·白居易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3、赠衡岳僧·怀素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清松。

4、题僧院·灵一虎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5、简寂观·灵彻古松古柏岩壁间,猿攀鹤巢古枝折。

五月有霜六月寒,时见山翁来取雪。

6、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皎然路入松声远更奇,山光水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挂枝。

7、欲归山留别韩潮州愈偈·大颠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

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

8、马上作·贯休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音,家在凝岚一点中。

9、木仙庵吟诗·吴承恩禅心似月迥无尘,诗兴如天清更新。

半枕松风茶未熟,吟怀潇洒满腔春。

10、山中作·处默席帘高卷枕高攲,门掩垂萝蘸碧溪。

闲把史书眠一觉,起来山日过松西。

11、孤猿叫落中岩月偈·延寿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

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

12、千尺丝纶·德诚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3、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4、赠质上人·杜荀鹤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15、溪上遇雨二首·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次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16、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禅诗

禅诗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善慧大士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柴陵郁禅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晨钟入梦唤君眠,春至三门自在闲, 弹指伏毫本易事,案山清供眼前颠。
呈芙蓉楷禅师 悬崖撒手任纵横,大地虚空自坦平。 照壑辉岩不借月,庵头别有一帘明。
宋.道济和尚 五月西湖凉似秋,新荷吐蕊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世事纷纷如闪电,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工夫论是非。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李商隐诗选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寄碧岩道光法师 万事悠悠心自知,强颜于世转参差。 移床独向秋风里,卧看蜘蛛结网丝。
江宁夹口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半出岸沙枫欲死,系船犹有去年痕。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孟浩然山水诗风格特点】赏析孟浩然的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风格特点】赏析孟浩然的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风格特点】赏析孟浩然的山水诗一、清远的美,人情的美说到山水诗,我们马上就会想到谢灵运,清代的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说“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谢诗胜人正在排。

”也就是说谢灵运写山姿水态,是对山水情貌不遗余力地勾勒和描绘,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使得其诗歌大多是有句无篇。

及至唐代,山水诗是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这么一个发展孟浩然是作出了贡献了的。

笔者认为孟诗是体现出了一种人情之美和清远之美的。

首先来看他的《过故人庄》,当然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并非纯山水诗,但还是有必要提一下,毕竟其中含有对山水的描写,且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独创也!“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人首先并没有用很华丽的语言去可以雕琢这一诗作,而是用一种很朴素的言语来描写田园、山水之景,透出一种清远的意味,这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绿树、青山,两个简单而又平常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却是给人异样的感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再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种何等淳朴的民风,这是一个充满着人情美的农庄。

难怪沈德潜说孟浩然的诗歌是“语淡而味终不薄。

”虽然山水田园诗的融合从孟浩然开始,但他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他笔下的山水。

如《晚泊洵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洵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这首诗歌乍一读来,好象描写山水之处并不是很多,但这恰恰于无声处听惊雷,无声胜有声,因为他追求的是山水的神似,而非简单的形似。

他人看山水用眼看,孟浩然却是在用心去体悟,于这种静美中传达出更加深刻的东西。

从孟浩然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受到陶渊明的影响是很大的,因而他的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透露着玄音,富有一种清远之意,淡淡地,却又是那么美。

二、空灵的美,寂静的美空灵这个词,其实是来源于佛教用语的。

禅海十珍集

禅海十珍集

《禅海十珍集》【清】福州鼓山涌泉寺沙门道霈集述曰:夫别传之道,本离文彩。

然垂手接人,亦不废言说。

六传之后,二支五派。

浩浩说禅,智者悟之。

性海汪洋,恒沙法宝,自然流出,岂从修得,非自学来,乃自心本有性功德耳。

但时当末运,人根渐下。

上者,争以世智论量大法;下者,甘自守愚,菽麦不分。

且贪多得,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岂不惜哉!于是,拈此十篇纲宗,为初学标准,言约义明。

行止勤怠,存乎其人,实不在编辑之多耳。

●七佛传法偈第一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释曰:七佛传法偈,皆破身心妄见。

良以众生无始劫来,迷失真性。

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

既已,迷己为物,而复认为己。

从迷入迷,展转无涯。

故佛佛道破,令于身心中,悟明身心,了不可得。

法身真智,觌体圆明。

所谓: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佛语当信,幸无错会也。

●初祖达摩大师四行第二初祖云。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

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行入者,谓四行。

其余诸行悉入此中。

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

禅宗体会

禅宗体会

关于禅宗的杂感正文:佛教,全名佛陀教育。

是释迦牟尼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

教学的内容,从时间来说,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就空间而言,从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不分国家、族群、宗教,包含无限维次的空间。

佛法非哲学。

因哲学中必定有能所、有对待,故有唯心、唯物之说。

而佛法说明宇宙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则能所是一、心物不二,绝对没有丝毫分别对立。

通过中国禅宗智慧课程中:生活型禅宗,文化型禅宗,历史禅宗等的学习,我明白了禅宗是很深奥的,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包容万象,尤其是: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他拿着一朵花,面对大家,一言不发,这时听众们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只有迦叶会心地一笑。

于是释迦牟尼便高兴地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只要留意,我们就会体会到。

但我们已经习惯地用自己现有的妄心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有时我们太过于执着,也太过于坚持某些不该坚持,放弃某些不该放弃的。

但是,我们又必须得由自己的妄心去发现自己的真心,真心即: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参禅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真心,但有些人如中国的某些参禅者和泰国的小乘一样,只注重自己的身体的磨练,只是苦修折磨自己在世上的皮囊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苦练。

正如小隐于深山大隐于市一样,他们还是无法摆脱小乘佛法的至酷。

就像真心只有一个一样,悟也只有一种,但误却有千万种。

心正则崎岖即为坦途;心不正则大道为邪路。

真理若是明月,指向明月的手指是什么?这就是禅宗的特性,为什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而又有一些典籍流传,又会有那根手指呢?我们是通过那根手指参的禅,但是这不是参禅的唯一法门,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开悟,众生本无相,无实相,无法相,一切虚幻,有如梦幻泡影,只为找到那妙明本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宗思想和人生智慧明奘法师(讲于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慈辉佛教文化论坛”)我们世俗观念以为,出家人就是混不下去的人,跑到深山老林去躲避红尘。

有缘来到师大,来到慈辉佛教论坛,来到佛教研究所,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禅的精神,禅的体验乃至禅的智慧和禅的受用,也是我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开始前,我们大家都放下心来,跟我做几个放松的动作,先体验一下什么是禅。

在听之前先放下手中所有的东西,眼睛可以看着我,可以看着前边,但是要看而无看,为什么那,要看而没有看?看着我,看着前面,不要用力,平静地呼吸!因为我们从出生下来,第一个认知的工具就是眼睛,但是我们没有体会过看而不看的境界,那就是禅的境界。

所以你体会听而未听,你听到了我得声音,但是你也没听到,你什么都听进去了,又无做分别,那也是一个禅的境界。

我们不妨把手机都关掉,(此时某人手机铃声大作,全场哄笑~~),瞧,这也是个禅的境界,很快乐,但又无条件,这是禅!那么我们今天题目是:禅宗思想和人生智慧。

大家在吴先生的教导下已经接触了禅,接触禅宗,接触佛教很久,禅宗有没有思想那?禅宗是有一个思想,禅宗从创立开始,禅的思想强调的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禅宗的立宗思想基础就是一种超越性。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本身就超越了文字,超越了这些表相的东西,所以我们想从三个方面来契入:直接,不二,包容。

今天前半部分,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看看是否能否走入禅的境界。

一般人来讲,禅宗是佛法的一个宗派,既然是一个宗派,它就是佛教的一个形式,既然佛教的一个形式,那就要与信仰挂钩。

按我们正常人的想法,佛教-—佛的教导,佛的教育,乃至是佛的形而上玄的、圣的、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

但是禅没有这些!禅是直接的,超越了“距离”,首先就是“信仰的距离”,禅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

我们学过“宗教学”,“比较宗教学”,也了解其他宗教乃至佛教信仰者的实践和修行,但是禅不强调的就是信仰。

信仰是什么那?因为我很悲弱、我很无助、我很无能、我没有力量,我要找到能量高过我,力气大过我,智慧超过我的神也好、真主也好、菩萨或佛也好,把我交给他(她,它),这个叫信仰。

那么这个信仰就自然产生一种对立和距离。

神在哪里?神在天上!佛在哪里?佛在西天!那么我要从此地辛辛苦苦地跑到西天去,有没有一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那?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600多年前,那个地方我们可以坐飞机去,唐三藏步行骑马去,但是我们一般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你哪有一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到?到不了!所以禅的第一个超越,把信仰的卑与高、圣与凡的对立给超越了,那么它超越了圣与凡、能与所的对立之后,谁就是佛?我是谁?我是明奘,但是假名为明奘的我是否有具备佛陀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的可能性?佛陀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慈悲,对生命有情无穷尽的关怀和怜悯,更纯净的爱,我们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假如只有我有,只有上帝有,只有佛陀有,这是宗教,但是禅并不是如此。

禅是说,所有这些纯净的爱也好,智慧也好,无尽的慈悲也好,是你我他都有的,任何一个生命,只要他(她,它)能够脱离开遮蔽这个本质的迷惑与障碍,它(本质)自然就现前了。

它不是由一个全能的信仰对象赏赐给我们的,因为我信仰它而赏赐给我的,而是我原本具足。

既然是原本具足,那么西天咫尺和当下有没有距离啊?没有距离!所以大家读禅宗的诗歌: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这方面的禅诗很多,所以禅第一个超越距离就是信仰,主动与被动、贤圣和凡夫对立被超越了。

那么第二个,既然超越了信仰的层面,也必然超越了宗教的层面。

所以佛教其他宗派强调一个形式、典籍、经典、教育、教规以及教团的组织和必要的生活形式。

好比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的南山律宗,它是我们终南山的,是道宣律师所在的地方,那律宗是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中国历代的祖师们结合中国佛教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清规戒律。

所以中国佛教是清规戒律并行,那么这个清规戒律就必然有个具体的行法。

首先有一个大的范围,在这个范围里面有所可为,有所当为,有所绝不能为;然后有个基本的方式方法,有个经典的依据。

但是当历史或者社会发生某种不可预知的因素,甚至是某种动荡不安的时候,寺院无存了,和尚强迫还俗了,戒律自然就不存在了。

所以它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够发展,但是禅没有这样,禅超越了经典所限,“教外别传”嘛,“教”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些亲口宣说或者弟子们往返问答,或者徒弟与老师之间这些对答经典的记载都叫做“教”,那么禅超越了这个教的对立,强调的是“当下此心的纯静,即是佛土的安宁”,当下狂心得歇息,就是烦恼的停顿。

那么你在内心中完成了烦恼的止息和净化,烦恼和智慧的对立性当下就打破了,打破了,那么他的世界跟着就会是另一个空间,另一个境界。

所以第二个方面,禅超越了宗教的层面。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大家都了解,那个时候没有办法了,其他的宗派,经典给烧了、寺院给拆了、和尚还俗了。

但是当时禅宗的和尚跟老百姓穿衣没有什么差别,差别最大的就是头发。

我们中国有句古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毁伤”,所以只有被发配的犯人,有刺印,这是一种刑罚,标志他为非作歹,正在悔过自新。

另外就是和尚,当法难来临的时候,其他的和尚被迫还俗,但是禅宗和尚扎一个白头巾在头上,和老百姓混为一体,你也看不出他是和尚,当法难结束之后,头巾一摘,回到寺庙。

所以在经历了“三武一宗”法难之后,中国大地上的佛教基本都是禅宗。

所以禅宗超越了宗教,只有它超越了宗教,它才能真正地振兴宗教。

否则那些宗教的狂热和极端分子们,所谓“原教”分子们,甚至是那些想一味求新求变的分子们,他们就会经常脱离原本的“中道”,思想上的“中道”,在形式上的“中道”,在方法上和众生和生命是融为一体的。

它突破这些最核心的东西,成为了一种背叛和远离,那么背叛和远离的结果就成了邪教。

如果把“禅”的思想引入到宗教中来,无论是哪一个宗教,都可以在禅的这种意蕴,在禅的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力量下,把原有的宗教提升,更多的关注生命的本来和直接,而抛弃掉那些繁琐的形式。

所以我有时和年轻人,和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的禅学社青年人聊天时也说,我说我的观点就是这样,未来,乃至从现在开始,如果我们真能够体会到禅的境界,把握禅的精髓,你信仰什么都是可爱的,都是可以的,只要符合人间善法,符合国家法令,符合这个地球共生的原则,你信仰什么都是对的、可爱的,但是那个不足一定要用禅的精神把你的信仰提升一下,就是从芸芸众生对神灵、对圣者、对佛菩萨高高景仰的状态下,拉近一些距离,把他们和我们的距离拉近一点,这个只有禅能够做到,其他的宗教做不到。

我们有很多佛教和这个教的对话,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对话,这样对话讲求平和、讲求共同吉祥互助,但是都是非常表面的,这些都源自于我们众生内心的根本烦恼,是嗔恨的力量,是愚痴的力量,是贪欲的力量,这些力量太强了。

所有外在的诸如道德、法律、正义、真理,所有这些东西从有生灵以来到现在无不强调,但是这些东西在某个界限内起到它应起的作用,一旦刚才所说到的三种力量在人的内心中突破这个界限时,所有这些都没有用,那么禅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方法,可以在我们的内心里把这三种力量降服。

那么禅在拉近距离的同时还有一个,以禅宗和中国文化的这种距离来说,佛法是外来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文化是渊源深厚的,是很独立的文化传承体系,但是她也受到了两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个是这一百年来受到早期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学说的影响,一个是公元前2年传到中国来的佛教。

只有这两个外来力量,精神力量影响到中国文化,那么尤其是佛教影响更为深远,它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有机会到深圳参观游玩,大家可以到两个景点,一个是“锦绣中华”,另一个是“中华民俗村”,到两个景点参观,你会发现56个民族它们都有个浓缩,假如把佛教的去除了,基本上“锦绣中华”和“中华民俗村”都不存在了。

那么真正影响到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学说和老百姓正常人生生活轨迹的是禅!而不是早期的佛法。

早期佛教传到中国来,四五百年间没有一个中国的出家人,全是从西域诸国、印度、天竺那边过来的印度和尚,西域的和尚法师,没有一个中国的出家人。

那么早期经常也有这种辩论,公元68年的时候,在洛阳白马寺,汉明帝永平十一年时,翻译《四十二章经》的这两位法师和“道家”辩论,那是最有代表性的;到了晋朝的苻坚的时候,另一场辩论是发生在“四海习凿尺”和“弥天释道安”之间的,一个是著名的道人,一个是著名的和尚,这些在《法苑竹林》中都有很详细的记载。

但是辩论的结果慢慢是怎样哪?佛教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来,但是对中国文化仍然没有起到根本影响,直到唐朝禅宗兴盛起来。

假如白居易不提禅,假如他不写出去参访鸟巢禅师,所问鸟巢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问佛法大意本身就是禅宗的一个请问的方法,鸟巢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个太简单了,三岁小孩子都明白”,鸟巢禅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三岁小孩皆知道,八十老翁行不来”,知道是容易的,但行来就很难,那我们作为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学佛学禅,乃至学一个对我们的生命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的精神层面有很多净化和升华的,乃至其他的文化和信仰的时候,我们多数都有这个问题,什么我都明白,但是我就是做不到(众笑),很难很难做到,是吧。

后面唐代维摩诘居士、王维,关于终南山和香居寺,他写过不少诗,那么禅宗所依赖的一个经典《维摩诘所说经》,“不二”的思想就是源出于这部经。

所以从唐代以来,仍然只是对中国“儒家文化”注入了生命的动力,但并没有开花,一直到宋明理学,则完全借助于禅宗。

假如大家有机会到苏州去参访一下,那个拙政园“程门立雪”的公案,这个公案源自于少林寺后面西域而来的达摩祖师度二祖慧可的公案,宋明理学把这个公案的人物、环境、场景变一下,问答的意趣变一下,但是完全源自于这个公案,所以禅真正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乃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不再是边缘,不再是外来,是在那之后。

从唐发端,到宋明开始,那到今天,尽管我们不强调佛教信仰,也把它当作封建迷信几十年了,但是禅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譬如说单位,你们有没有单位(众答),“单位”是出自于禅宗。

一个和尚要跑江湖了,“江湖”也是来自于禅,怎么来的那?唐朝时,禅宗的祖师大德都在江西或湖南,禅宗的和尚寻师访道为参禅啊,打着赤脚,穿着草鞋跑啊跑,到了一个地方,那个时候禅宗开始脱离律宗的寺院独立而住,从马祖和百丈师徒开始倡议了丛林,那么来了之后被这管事的知客师带到禅堂,禅堂里面是一个这样的房子,进门的这边只有一个长条凳,是禅凳,打坐的,在东西北边,在凳子的后面都有一道帘子,帘子后面就是通铺,帘子前面有一根长长的棍子,圆的、削一削,出家人的袈裟海青没事就挂在那个上面,要念经了就穿上,那么平时打坐就在这个凳子上,那一睡觉,把帘子一撩钻进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