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五)

合集下载

中华精选禅诗赏析三百首

中华精选禅诗赏析三百首

禅诗赏析禅诗赏析(上)★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官职。

因“乌云台”事件被诬下狱,屡次被贬谪外放。

学识渊博,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纵横恣意,有如行云流水,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人书法家之一,可谓旷古罕见的文诗书画的全才。

常与吴越名僧交往,还曾与许多禅师斗试机锋;列东林常总禅师嗣下,曾自言前身是个僧人。

着有《苏轼诗集》、《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赏析】严羽曾言:“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

着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

,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

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

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

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

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

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

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

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安命知天者,对人生有一番彻悟后,就要达观地对待一切。

诗人正是以这一心胸直面人生沉浮,并达到了他人生的完满。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禅理诗。

黄庭坚谓之“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是这位可爱的东坡居士的心灵故乡,他对山是如此的迷恋:横看、侧视、远眺、近观、高瞻、俯瞰,对庐山诸峰奇妙的造化与形态感到意趣盎然。

古代垂钓诗歌赏析

古代垂钓诗歌赏析

古代垂钓诗歌赏析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钓侣皮日休严陵滩势似云崩,钓具归来放石层。

烟浪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杰。

<山居秋螟>(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酬张少府>(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月到,犹自梦渔樵。

青溪(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渔翁盼春丁洪蛰居茅室躲寒冬,忽见墙头柳色葱.只待桃花红大地,金钩一副钓金龙.渔乐丁洪树上蝉莺奏,花丛蜂蟀鸣.世间交响乐,最美钓铃声.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郑板桥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一生无事烟波足,惟有沙边水勃公。

----陆龟蒙长相思陆游云千重。

水千重。

身在千重云水中。

月明收钓筒。

头未童。

耳未聋。

得酒犹能双脸红。

一尊谁与同。

桥如虹。

水如空。

一叶飘然烟雨中。

天教称放翁。

侧船篷。

使江风。

蟹舍参差渔市东。

到时闻暮钟。

下陵阳讼三门六刺滩李白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盘旋。

何愁七里濑,使我欲投竿。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三)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三】隋唐五代时期【2】终南望余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699—7467)洛阳人。

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

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渔樵自终。

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

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

《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

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

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

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雪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

“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

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示法诗希迁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希迁(700-790)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

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

后往曹溪参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

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

著作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

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

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赏析】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

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

石头问他:“你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

”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

”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

”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

”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

行看流水坐看云 历代禅诗鉴赏 (十二)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二)两宋时期(4)赞师偈★守端百尺竿头曾进步,溪桥一踏没山河。

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罗里罗。

★守端(1025—1072)湖南衡阳人。

宋杨岐派禅师。

20岁出家,圆具后参临济宗杨岐方会禅师。

28岁住持江州(今江西九江)承天寺,安徽舒州白云山海会寺,所至禅众云集。

胆识过人,学众敬而畏之。

著有《白云守端禅师语录》2卷、《白云守端禅师广录》4卷。

【赏析】守端一日乘驴度桥,一踏桥板而堕,忽然大悟。

从此更不游方。

且出语洒脱,诗中有诗,意中有意,韵味无穷。

《赞师偈》便是守端的开悟偈。

首句写他决心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只是理入,还须行入;一天当他骑驴过桥时,桥板断了,他猝然跌到了桥下,一时间什么都消失了,包括大地山河,遑论玄理虚论,他也就猝然颖悟了大法。

从此他闭门不出,善加护持;闲来吟啸,也是不成腔不成调但古风犹存的“啷格啰里啰”。

诗如其人,从此白云守端踏上了宗林吟啸的大舞台,其语录、颂偈皆另有一种风骨。

蝇子透窗偈★守端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

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赏析】这是禅师对著名的神赞禅师古雅指化的赞颂。

全诗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对一只追求光明的蝇虫的描写,象征了追求禅道的衲子的探索与觉悟过程。

“光”在此处代指心珠、佛如意、禅心。

多少次在迷中求悟,不懈地上下而求索。

忽然,因缘时节成熟了,不经意间撞着飞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

如今,心眼打开了,第三只眼时刻“惺惺着”,他将是一位永远清醒的觉者。

守端禅师精妙的颂古偈众多,下面略举一例:“五陵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自古多。

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不奈幞头何。

”此为《颂古联珠》中所载守端颂云门“北斗里藏身”公案的偈子。

笑的是“冷地看他人富贵”的幞头世人,包括未悟的僧人,不知自己正是“游花惯”的“五陵公子”,因为佛性本自具足嘛!一拳拳倒★守端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踢踢翻鹦鹉洲。

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笑看人间沉浮事,灯火闲坐悟禅诗

笑看人间沉浮事,灯火闲坐悟禅诗

笑看人间沉浮事,灯火闲坐悟禅诗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安宁,不是深山老林的寂静,而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净。

深以为然。

人只有清空了心灵,才能脚踏实地拥有一个清净快乐的自我。

想不通看不开的时候,不妨读一读禅诗,感受诗人空诸所有、万虑全消的心境。

而品读禅诗的过程,亦是平息内心浮躁的过程。

今天给大家分享十五首禅诗,希望能帮助诸君放下心中烦恼,感受万物空明,只愿你心中无闲事,恬淡亦自由!01回归自我,心生繁花;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一个人光是东南西北地向外追求,哪里会找到“自己”呢?其实,“自己”就在我们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

人生,无论经历过多少,到最后,只想守着似水的流年,庭前看落花,花开花落间,将日子过成一杯清茶的味道。

02浮生若梦,愿你尽欢;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唐·鸟窠人的一生,从开始到最后,谁都无法摆脱心中的迷惑。

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

唯有在纷纭的世界中,独守己心,淡定从容,守心中一份美好,拾万物一片本心。

如此,便安好。

03聚散随缘,勿忘心安;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唐·龙牙一朵花,朝开暮谢是无常,一个人,有生有死也是无常。

世间上一切都会变化,而变化之间又有必然联系,一切都要仰赖因缘才能存在。

缘聚则成,缘散则灭,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04心向平常,皆是美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一首歌可以撩起一段记忆,一杯茶可以味染一份心情。

饿了,就取三两小菜;困了,就寻故地而眠。

热时取凉,寒来向火,生活的真相,也不过是平平常常。

自自然然,毫无造作,没有什么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

心中无事无纷扰,时时都是好光景!05放下得失,自在洒脱;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

王维《桃源行》古诗鉴赏《桃源行》全文赏析

王维《桃源行》古诗鉴赏《桃源行》全文赏析

王维《桃源行》古诗鉴赏《桃源行》全文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维《桃源行》古诗鉴赏《桃源行》全文赏析《桃源行》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坐看云起 古诗词

坐看云起 古诗词

坐看云起古诗词
___坐看云起时诗之意境与自然之美
《坐看云起时》
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部分,描绘了一个人在登高望远,看着云卷云舒,水流潺潺,偶遇林间老者,与之笑谈,流连忘返的场景。

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翻译:
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

我坐看云彩随风飘动,思绪随着云彩飞扬,不知不觉间走到了水流尽头。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间遇到了一个林间老者,我们谈笑风生,忘记了时间,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地方。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自然中的自由自在,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它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意境,即通过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丰富的意象,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感受。

这种简练、含蓄的文字表达方式,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总之,《坐看云起时》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

历代禅诗集锦鉴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带来的历代禅诗鉴赏。

李白(701-762)后世称为“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于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

“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下豪杰。

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

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

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妙构。

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赏析】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章。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

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自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

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

不知不觉,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

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师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

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

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

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行看流水坐看云历代禅诗鉴赏【十五】辽金元明清及近代(1)赠天纪☆圆至拈笔诗成首首新,兴来豪叫欲攀云。

难医最是狂吟病,我恰才痊又到君。

☆圆至(1256—1298)元僧,字牧潜,号天隐。

尝遍历荆襄吴越诸地,后居建昌之能仁寺。

精研禅理,且阅书无数;工于古文,诗亦清婉,与本诚(觉隐)、大欣(笑隐)以诗自豪相颉颃,并称“三隐”,为当时三位最著名的诗僧。

著有《牧潜集》七卷及《唐诗说》。

【赏析】这是一首诗兴豪狂的赠友诗。

天纪是诗僧的诗友兼僧友,工诗善答,隐居山中,超尘脱俗。

这首赠诗,将两位诗友间令人开怀又令人钦羡的狂吟病,表现得一览无遗,也将诗友间亲密自在的浓情,表现得如火如荼。

信笔拈来皆妙品,说明诗人灵感不绝,立意常新;兴来豪叫欲拿云,说明诗人并非苦吟深酌,而是依兴而发,豪气干天,气势如虹。

诗人自嘲这是一种狂吟病,最难收拾的是一方才罢一方又起,此起彼伏,永无绝期。

首二句诗意张扬,尾二句似转折抑落,而张扬更甚。

起承转合,自得其妙,实为佳构。

晓过西湖☆圆至水光山色四无人,清晓谁看第一春?红日渐高弦管动,半湖烟雾是游尘。

【赏析】衲子较常人本别具一格,其描写胜景西湖的诗作自然不同凡响,气色高华。

清晓时分,平湖薄雾初起,四下阒无人迹,是一幅最自然本色的湖光山色,这才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

这是西湖一天中最美丽的景色,这样清新悦人的景色,谁有幸第一眼亲睹芳泽?自然是心与大自然相契的僧家了。

西湖景色在常人眼中有“浓妆淡抹总相宜”之妩媚,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旖旎,有“叠爝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妖艳。

但是作为无一丝挂牵,无一点尘缘的出家人,则喜爱的是西湖的清旷与幽明,此处再举一诗无妨。

元僧梵琦(1296—1370)作有《晓过西湖》为:“船上见月如可呼,爱之且复留斯须。

青山倒影水连郭,白藕作花香满湖。

仙林寺远钟已动,灵隐塔高灯欲无。

西风吹人不得寐,坐听鱼蟹翻菰蒲。

”描绘的是秋晨的西湖的清旷秀丽,风格疏朗质朴,写景淡雅清幽,同样饱具释子气度。

江亭晚秋☆本诚独倚清江秋思长,晚潮初上水亭凉。

海门风起双峦暝,一抹银花涌夕阳。

☆本诚(生卒年不详)字觉隐,自称辅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等。

品局高洁,诗书画三绝。

草书得怀素法,画以写石、茭蒲、溪鸟为妙,诗共“三隐”之名。

性喜山水,著有《凝始子集》。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风华俊逸的写景佳作。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在秋暮之所见,抒发的是绵长的秋思,舒展的是与自然水乳交融的情怀。

首二句写晚潮初上时的清江景色,突出一个“凉”字,抒发的是释子的幽怀与心如止水的心境。

尾二句挥椽立笔,大书江上夕阳之壮美:在暮色四合的时分,海风渐渐地强劲,但见清澄的秋江碧水翻着晶莹的浪花,捧着一轮金灿灿的夕阳,在远方的地平线翻腾浮跃。

这是何等美丽的秋暮,此景中人,抱持的是何等怡人的心境,亦自不待言了。

兰☆宋无分向湘山伴野蒿,偶并香草入离骚。

清名悔出群芳上,不入离骚更自高。

☆宋无(1260—1340)字子虚,自称吴逸士。

苏州人,举秀才,以奉亲辞,终身不仕。

淡泊清寒,视富贵如浮云。

“游方遐览”、“谷隐岩栖”,时与名僧往来。

呕心诗作,著有《翠寒集》、《霭乃集》及《寒斋冷语》等。

其诗浓丽缜密而不艳,含郁静婉而不怨。

风格雅淡,句新意长,为元诗中的大家。

【赏析】这是一首立意新颖、气高傲世的咏兰诗,同时也是这位“有心依涧壑,无意谒王公”的傲世才子的心灵写照。

本来天公就是分到湘地的野山之中与蒿草为伍的,所谓不容荆棘不成兰;不料文人骚客多情,屈原引为知己,不经意间常将它与香草相提并论,让本自清雅的名节与群芳比高争低,最叫人后悔的是高出群芳之上。

要是不入《离骚》,只在深山,摆脱虚名,该有多好!在超尘脱俗者眼中、笔下,无论是深谷幽兰,还是方塘荷莲;不论是清幽野梅,还是琅玕修竹,更不谈那灼灼桃花、牡丹芍药,凡是稍有灵性者,皆可通灵犀,会心语,托幽情。

试看下面几首小诗:元代一位无名僧人的《池荷》写得高卓冷凛,自成一趣:“红藕花多映碧阑,秋风才起易凋残。

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

”明僧隆渊的《咏庭前牡丹》,禅韵跃然纸间:“自入空门不染尘,翻嫌富贵俗花神。

魏姚黄紫今何在,不及禅房别一春。

”想那花神若想不俗,除非悟得万缘皆空。

神若如此,人其奈何?!明末僧人道衡《知非吟》,也是一首标格别具的题兰佳作:“移兰近竹边,竹与兰争光。

竹影日渐薄,兰叶亦萎黄。

物以类相合,胡为反相伤?我今抱兰去,永保深林香。

”这位抱兰独去的僧人的品格,仿佛历现于眼前。

清僧行溗有诗《枯干开梅》曰:“谁种窗前腊月梅,霜姿铁干一枝开。

百花与我无交涉,独许寒香到枕来。

”好一枝霜姿铁干的枯梅,好一个独许寒香的清僧,梅僧之情,自然难与百花交涉了。

清僧际智的《咏新竹》则迥脱清冷,气势冲天:“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

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

”清人吴镇的《写菜》则极尽淡泊之意:“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

直须咬到根,方识澹中味。

”读唐僧诗☆马臻高僧吟兴苦,吹万各秋声。

着物鬼难测,为容人尽惊。

力回千古意,气逼五言城。

输与无心者,轻轻道得成。

☆马臻(生卒年不详)字志道,号虚中,钱塘人。

元代诗人,曾为道士,后隐居西湖,结交高士。

他能诗善画,诗韵清远,深受仇远(1247—1326)推崇;画长于花鸟山水,时人黄石翁称“诗未尽兴,溢为丹青,点缀精妍,诗意故在”。

著有《霞外诗集》十卷。

【赏析】一位自谓“悟来灵澈心多懒,老去维摩病渐频”(《伤存此山号性常子》)的隐居高士,想不到对唐僧的诗作有如此高妙的见解。

首联写唐代僧人们乐于苦吟,素恋秋声;颔联写唐代诗僧们在拟物状态等刻画、雕琢上的高妙;颈联写僧诗的气势与力度,直达古意,力逼五言城。

前六句,肯定了唐僧诗的成就。

尾联急转直下,直指唐僧诗在意境、神韵上的阙如:少无心之作,多苦吟之章,妙手偶得者寥寥无几!其实,岂止唐僧诗如此,诗史如此,万事皆如此!这一无心之境,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逸空灵之空境,实是诗歌的至境,也是人生的至境!读诗如此感慨,观城又有何喟叹?元人元准的一首《石头城》,高度浓缩了历史的风云与兴衰:“霸业回头一笑空,山河千古送英雄。

眼前几许兴亡事,尽在淮河落照中。

”虚中的《竹窗》一诗,描绘了一幅清明闲静的秋窗煮茶图:“竹窗西日晚来明,桂子香中鹤梦清。

侍立小童闲不动,萧萧石鼎煮茶声。

”而《送僧还天目》一诗,则体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极境:“瓶锡乱峰西,藤萝昼掩扉。

山藏翠微寺,僧向白云归。

梵寂风沉磬,禅深雪到衣。

想曾行道处,猿鸟共亡机。

”天目山☆明本一山未尽一山登,百里全无一里平。

疑是老僧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

☆明本(1263—1323)号中峰,为一代临济宗名僧高峰原妙(1238—1295)的得意弟子,被尊师评为“竿上林新篁”。

元仁宗时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宣政院屡请不就。

他常年草栖浪宿,随处结庵,徒众广布。

元末山水画四家之一的一代才子倪瓒(1301—1374)曾颂他“东南唱道据禅林”、“善矣不尘仍不染,美哉如玉复如金”。

著有《山房夜话》、《天日中峰和尚言语广录》三十卷和《天目明本禅师杂录》三卷等。

【赏析】这是一首对诗僧久居之深山的赞颂。

天目山即位于浙江杭州西北的名山。

首二句说明天目山重峦叠嶂,崎岖险峻,三个“一”字,极尽铺陈,一唱三叠,描绘出万山齐喑、逶迤绵延的宽阔山景,仿佛“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宋·杨万里)的连绵不绝。

而老僧明本的庵室,便在那万山深处。

这位自宋以来少见的坐禅高僧,二八时中,脚不履地,肘不侧席,不行不卧,自然是明白那遥指处的妙处,幡然领悟“只堪图画不堪行”处的清幽,这正是诗人题写天日山一诗的本意:最险峻遥远的山中,便是衲子最好的修行坐禅之所。

雪☆明本冻云四合野漫漫,谁解当机作水看。

只为皮中花未瞥,启窗犹看玉琅玕。

【赏析】这是一首独具风韵的题雪诗。

首句题写雪景,烘托宇宙的广茫与辽阔;在如此天地间,雪花自云间飘落,多少人站在窗前,欣赏着银装素裹,欣赏着玉树琼枝。

有谁在此一瞬间,由雪花生发开去,思索过生命的大意么?若有谁能临机直悟,把它当做镜月水花,去追寻生命循环往复的规律,则可谓是大觉者!思母☆与恭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粜米归。

☆与恭(生卒年不详)一作允恭,字行己,号懒禅,浙江上虞人。

时有诗名,与时士赵孟頫相善。

【赏析】这是一首饱蘸生活气息,充满真情实感的思母诗。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思情:霜打芦花,往日那一片片白茫茫的秋日生机欲舍难舍,令他想起了母亲的白发,想起了母亲的故去,不由潸潸泪下。

在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去年五月归家省亲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僧人典当了法衣,买了些粗米拿回家侍奉娘亲,而白头的娘亲就是在柴门边盼望着儿子的归来……诗如一帧发黄的老照片,一首低回沉婉的曲子,响着余韵,久萦心间。

自古有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身在清贫之中的僧人,同是人子,也一样有思母之心、报恩之念,“恩则孝养父母”(《坛经》)乃人伦大事,只不过更为超尘脱俗,且视各人因缘而行。

“弃恩入无为”,“与娘斋得一员僧”,才是真正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正如元僧中峰明本的《警孝偈》所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舍。

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

”而元僧明和尚的《母生日》更是直抒胸臆:“今朝是我娘生日,剔起佛前长命灯。

白米自饮还自吃,与娘斋得一员僧。

”清僧智朗有诗《归省母墓二首》,写得凄婉动人:“风木惊心二十年,偷生只为学金仙。

谁知杖锡归来日,荒草丛中化纸钱。

蓬鬓荆钗苎布裙,夕阳影里泪纷纷。

趋前欲讯重泉恨,吹过西风一片云。

”近代高僧八指头陀敬安的《清明伤怀》,亦饱诉孝心亲情:“最苦清明三月天,故乡心事倍凄然。

不知故里双亲墓,又是何人挂纸钱。

”有此一认识,我们不妨再浏览一下僧家回家省亲的诗句,体味其间饱蕴的禅趣空理:宋僧藏叟善珍的《送僧省亲》诗为:“衲衣换得彩衣斑,佛国宣传及第还。

母问子供何职事?空王殿上翰林官。

”全诗情趣盎然,赞颂了“佛国及第”的了悟,成佛成祖的超脱。

这难道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不是真正的衣锦还乡么?宋僧虚堂智愚的《送僧省亲》一诗为:“白头八十双亲在,日望南方应断肠。

一见掀眉呈旧面,莫言无物献尊堂。

”扬眉吐气地与长久思念你的八十高龄的双亲相聚,将“无”奉献给高堂吧!这可是人世间最可尊贵的道啊!元僧楚石梵琦的《送僧省亲》诗为:“空花要觅生时蒂,阳焰须寻起处波。

不是出家恩爱重,梦魂偏在故乡多。

”饮水思源,归乡省亲,乃人子的本分,衲子又何尝例外!其实,出家人的儿女情更长,恩爱感更重,何出此言?因为他们夜夜梦乡关。

那父母未生之前的所在,那精神的家园,不正是释子的理想之国么?省亲也罢,思亲也罢,那一份天生自然之情,亦是永恒的禅性的体现。

题裁缝☆清珙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