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详解课件

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操作不规范、血 液制品污染、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导致。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寒战、手术部位疼痛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心 肌酶谱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 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感染相关因素
01
02术后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
患者情况
高龄、营养不良、肥胖、糖尿 病等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
术前准备
术前准备不足,如肠道准备不 充分、皮肤准备不规范等,可
能导致术后感染。
术后管理
术后管理不当,如切口护理不 当、引流不畅等,均可能增加
感染风险。
感染症状
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手术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经实验 室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尿常规异常。
治疗方案
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加强伤口护理,及时更换 药物及敷料,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焦虑情绪 。
案例二: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01
感染原因
患者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可能由于术中清创
皮肤准备
术前应进行彻底的皮肤清洁,特别是手术切口部位,以减少细菌数 量。
抗生素预防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降低 感染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
1 2
手术室环境
确保手术室环境符合卫生标准,包括空气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等。
手术器械消毒
确保手术器械彻底清洗和消毒,避免因器械污染 导致的感染。
数据清洗和验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确保数 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医院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1全院总分析在2011年1月~6月(上半年)期间,我们院感科对外科阑尾炎手术感染情形进行监测(前瞻性调查),共监测了13例,有Ⅱ类切口12例、Ⅲ类切口1例。
其中有急性阑尾炎11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例。
共有手术部位感染者例,共13例手术(均为阑尾手术)。
其中Ⅱ类切口12(急性阑尾手术)1例为Ⅲ类切口,(化脓性阑尾切除)感染病例中有切除例、在例并感染病例中有例手术部位感染为Ⅱ类切口(子宫1例、胆道3例、结肠1例),另外3例为Ⅲ类切口(胆道2例、乙状结肠1例)。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 ,阑尾手术部位感染率=0/13==0.00%切口分析共监测了13例阑尾炎切口,有为首位大夫,其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13 ==0.001.1乳房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乳房手术切口感染率==0/99==0%1.2髋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10==0%,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感染率==0/10==0%1.3子宫手术部位感染率==1/123==0.81%,子宫手术切口感染率==1/123 ==0.81%1.4胆道手术部位感染率==5/38==13.16%,胆道手术切口感染率3/15= =0.20%1.5胆囊手术部位感染率==0/5==0.00%,胆囊手术切口感染率0/5==0. 00%1.6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15==6.67%,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15= =6.67%1.7乙状结肠手术部位感染率==1/6==16.67%,乙状结肠手术切口感染率==1/6==16.67%2各科室分析2.1骨科本季度共监测了全关节置换10例,有陈忠义7例,朱忠3例。
全部首大夫:全关节置换手术部位感染率==0/99==0.00%。
2.4肝胆外科本季度共监测了胆道手术29例,其中有蔡柳新10例、张法标6例,王爱东13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浅表、Ⅱ类及Ⅲ类各1例)。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我院自2024年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报告主要对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情况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2.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
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为患者手术后的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
4.监测方法采用纸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长和手术患者本人。
三、实施情况1.监测范围我院共有10个手术科室,涉及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2.监测人员培训在实施监测前,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监测指标的解释等。
3.监测数据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纸质调查表进行收集,监测者会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整理。
4.监测结果分享每个月,我们会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分析结果1.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2024年的监测结果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较2024年的5.2%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院在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在感染细菌的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同时,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占比明显较高。
五、改进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手卫生和切口处理的培训,减少手术切口污染的可能性。
2.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4.优化手术环境,加强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交叉污染。
医院感染管理2017年第三季度信息反馈

平舆县中心医院2017年第三季度感染管理信息反馈一、外科切口目标性监测切口类别监测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部位剖宫产术71 0 0子宫、附件切除术24 1 0疝类手术20 0 0阑尾切除术28 0 0胆囊切除或胆总管手术31 0 0全髋关节 1 0 0其他类手术159 1 % 器官腔隙合计334 1 %原因分析: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手术切口感染率低,本院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
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改进措施:1、加强重点科室培训,加强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医务人员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2、督导检查手术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手卫生等实施情况。
3、要求医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特别是严格管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感染病例监测汇总:科室监测人数感染人数感染率% 感染部位内一科659 4 % 上呼吸道3例、其他部位1例内二科526 2 % 上呼吸道2例内三科479 3 % 上呼吸道3例外一科144 2 % 上呼吸道1例、其他1例外二科290 2 上呼吸道1例、其他1例妇产科262 3 % 胃肠道1例、其他1例、器官腔隙1例儿科434 3 % 上呼吸道3例急诊科377 1 % 胃肠道1例合计3171 20 % 上呼吸道13例、胃肠道2例,器官腔隙1例、其他4例感染部位: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其他部位、下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系、表浅切口、皮肤软组织。
原因分析:1、病房内与室外温差大,天气忽冷忽热,易受凉。
2、患者自身抵抗能力低下,易造成交叉感染。
3、护士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个人卫生意识不强。
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目标监测 (1)

12
2
16.7
15
13.3
0
0
203
40
19.7
345
11.6
16
40
分析
1、2014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203例,发 生切口感染40例,平均感染率19.7%,调整后危险指数平均感 染率11.6%; 2、通过表2可以看出:手术切口平均感染率较2012年均有不 同程度上升,但对高危因素控制措施加强后,腔镜外科、普 外科、心胸外科阑尾炎手术病人危险指数切口平均感染率均 有明显下降,说明控制效果较好; 3、40例切口感染中,病原学送检为16例,送检率较2012年下 降; 4、普外科、心胸外科感染病人采样送检率仍很低。
1、2013年1月-12月,监测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人168例,感 染31例,平均感染率18.5%,调整后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 15.7%,通过表2可以看出对高危因素控制措施加强后平均感 染率和危险指数平均感染率明显下降,控制效果较好,尤其 是普外科;切口感染31例,病原学送检16例,送检率已有提 高,但普外科送检率仍较低。 2、 2012年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依次为:1、急性化脓 性阑尾炎并发阑尾穿孔、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 3、感染部位检出微生物:G-球菌6份,G-杆4份,表皮葡萄 球菌2份;G+球菌1份;
n
什么条件的医院可开展此项监测
n n
n
n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属于重点部位的目标性监测 开展目标性监测的前提是在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的 基础上,对全院的医院感染基本情况有了较全面了 解后,有针对性地对重点部门、重点科室、重点部 位开展监测。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有连续2年以上的全面综 合监测的医院可开展适应本单位情况的目标性监测。 适于上述条件的医院均可开展此项目的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表2.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表3.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

2013年第四季度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总结分析本季度继续选定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乳癌根治术、食管癌根治术作为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重点防控。
现将第四季度监测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一、胸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统计分析1、第四季度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23例,感染4例,感染率17.4%,具体目标性监测信息指标见表1~3。
表1.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危险指数感染率(75%=220min)表2.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不同医师危险因素汇总表表3. 第四季度胸外科目标检测手术-医师手术感染专率注:(1)某医生感染转率(%)=该医生在该时期感染例数/手术例数×100%。
(2)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
(3)调整感染专率(%)=某医生感染专率/某医生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2、手术部位感染分析及整改由表1-3统计显示本季度进入目标检测的手术23例,0级16例,感染1例;1级5例,感染3例;2级1例,无感染;无3级手术。
总感染4例,感染率为17.4%,平均危险因素指数0.35,从整体分析手术难度不大,而感染率较高,0及风险手术感染率为7.1%,较上季度10.0%略有下降,1级风险手术感染率为60%,较上季度33.3%增高,1级风险手术均为用时较长手术,为难度较大手术。
具体分析如下:(1) A医师手术13例,感染2例,感染专率为15.4%;0级风险手术10例,感染1例,0级风险感染专率; 1级风险手术3例,感染1例,1级风险感染专率为。
(2) C医生手术3例,全是0级手术,手术风险指数为0,未发生感染。
分析:A医师1例0级手术感染原因:患者于2013年10月3日在全麻下行左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尚可,16日拆线发现前部刀口1cm愈合差,轻微感染征象,其主要原因与患者肿瘤体质,刀口处清洁保持不到位有关,下一步加强手术刀口处保护。
A医师3例1级手术感染原因:病例一:301481,病人因“吞咽困难伴恶心、呕吐1月,加重半月”于2013年10月20日入院,入院诊断:“食管癌”;病人完全梗阻、严重消瘦、营养不良,肿瘤上方食管明显扩张,分泌物及肿瘤坏死组织混合感染并形成脓肿,11月4日手术探查时肿瘤及脓肿破裂,虽经碘伏、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充分冲洗,但病人术后早期即出现同种菌属所致脓胸及切口感染。
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手术切口分类
列别 标准
I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及 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 上述条件者 手术进入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无明 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 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 溢出污染;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 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 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h) 评分标准 ≤75百分位数 >75百分位数 切口清洁度 清洁、清洁-污染 污染 ASA评分 Ⅰ、Ⅱ Ⅲ、Ⅳ、Ⅴ 分值 0 1 0 1 0 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规范(附录C)
SSI的目标性监测方法
分析SSI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 确定监测的范围和监测 制订目标性监测的方案 培训、沟通、明确职责 监测数据的搜集(同时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汇总 找出SSI的主要影响因素 向临床反馈,指导制订干预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的 目标性监测
徐州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宋华宁
2013.09.24
主要内容
SSI的基本概念和目标性监测 SSI的危险因素 SSI目标性监测的实际应用 SSI的预防策略
什么是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职责与任务
⑴每周两次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 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 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⑵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 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 发生感染。 ⑶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三个 月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并根据医生代码通知医生本 人,分析特殊原因和共同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1-6月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报告
为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
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根
据我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在
我院开展了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共监测手术 例。在监测
过程中,及时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对手术部位感染和围手术期抗生
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监测的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表一)Ⅰ类手术切口按科室统计 2017 年1月- 2017年6
月,外科11例,妇产科0例,口腔科0例,均无感染病例。
科室 监测台次数 手术部位感染数 感染率(%) 调整感染(%)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
物/人数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感染人数 围术期使
用抗菌药
物感染率
(%)
外科 23 0 0 0 17 73.91 0 0
妇产科 0 0 0 0 0 0 0 0
合计 23 0 0 0 17 73.91 + 0 0
科别 切口例数 术前(30-120术中用 药例数 术后用药例数 联 合 用 药 感染 情况
(表二)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使用天数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4天以上
例 数
6 2 1 0 5 9
所占比例
26.08 8.7 4.35 0 21.74 39.13
分)用药例数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一联 二联 三联 四联 是 否
外科 31
24 7 0 0 24 7 24 0 0 0
3
1
妇产科 13 0 0 13 0
13 0 13 0 0 0 1
3
合计
41 24 7 0 0 37 7 37 0 0 0
4
4
2017年1-6月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天数
4天以上
39%
0天
26%
4天
22%
1天
9%
2天
4%
3天
0%
2016/2017上半年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天数对比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0天1天2天3天4
天
4
天
以
上
2016年所占比例
2017年所占比例
(表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级别统计分析
科别
使用抗生素
例数
非限制使用抗生素 限制使用抗生素 特殊使用抗生素
例数 所占比例(%) 例数 所占比例(%) 例数
所占比例
(%)
外科
25
5 20 20 80
妇产科
13
13 100 0 0
合计
38
18 47.37 20 52.63
抗生素使用级别占比
非限制级抗
生素使用占
比
47%
限制级抗生
素使用占比
53%
非限制级抗生素使
用占比
限制级抗生素使用
占比
(表四)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时间统计分析
科别
Ⅰ类切口 Ⅱ类
切口
用药天数
3天 所占比例(%) 4天 所占比例(%) 4天以上 所占比例
(%)
外科
23
8
2 6.45 6 19.35 15 48.39
妇产科
0
13
2 15.38 1 3.08 0 0
合计
23
21
4 9.09 7 15.91 15 34.09
科别
Ⅰ类切口 Ⅱ类
切口
用药天数
0天 所占比例(%) 1天 所占比例(%) 2天 所占比例
(%)
外科
23
8
4 12.90 3 9.68 1 3.22
妇产科
0
13
0 0 0 0 10 76.92
合计
23
21
4 9.09 3 6.82 11 25
使用抗生素天数占比
2天
25%
3天
9%
4天
16%
4天以上
34%
1天
7%
0天
9%
0天
1天
2天
3天
4天
4天以上
分析:
结果显示,医院各类切口44例次,Ⅰ类切口23例,Ⅱ类为
21例,无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0. 00 %。
Ⅰ类切口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91%;全院术
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4.09%,(其中外科术前给
药率为77.41%,妇产科均为剖宫产术,胎儿娩出,结扎脐带后
给药率为10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
术前0.5-2小时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
方面,医生、麻醉、护士均已普遍接受规范、合理接受抗生素合
理应用时机的理念,并能自觉执行,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的
进步
。
另外,在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面,对于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
52.63%,非限制性抗生素使用的比例47.37%。围手术期使用抗生
素的时间偏长(超过3天以上的占到50%),不能达到相关规范的要
求,但与2016年同期比较,
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的比例及使用天
数均在下降,虽然达不到相关规范要求,但经过手术室条件的改
善及对医务人员的反复培训。大家已逐步开始尝试尽量不使用或
缩短使用抗生素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
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达到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的目的。下一
阶段,希望各相关科室医师继续规范操作,进一步提高对医院感染诊
断标准的熟悉程度,
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
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院感科监督手术医生加强病原菌
的送检,及时收集、录入监测信息,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
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以达到
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