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导学案第19课
高一历史必修_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_《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导学案1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导学案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 )A.改善劳资关系B.增加就业渠道C.避免经济波动D.缓和社会矛盾5.下图是美国发行的纪念某一事件的银币,这一事件是哪一社会运动的产物( )A.黑人民权运动B.妇女运动C.学生运动D.反越战运动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关键因素是当时的美国( )A.工业产值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B.黄金储备居世界第一位C.是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军事大国D.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7.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代”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12.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为此,里根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C.降低个人和企业税率D.增加福利支出13.阅读下面的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和美国经济发展变化表,表中出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主要是( )国别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联邦德国3% 48% 49% 美国2% 36% 62%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B.普遍实行“福利国家”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二、非选择题失业补贴: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材料二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福利国家”出现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国家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评价。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案参考答案【史料史证能力训练一】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1)策略: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
第19课辛亥革命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通过自评、互评和他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
2.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本节课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图片、文献、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得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5.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采用了人性化的语言,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课堂氛围民主、活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使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所体现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亥革命的本质和意义。
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导学案: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堂检测——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姓名:1.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2.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可见西方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通过实行民主社会主义,暂缓阶级矛盾B.提高生产部门的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和生产的持续发展C.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显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D.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这是为了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4.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里根则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政策都符合各自面临的实际情况B.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资产阶级不断调整经济政策D.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得以解决5.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
以下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利于扩大就业,减少失业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③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6.2008年12月10日,美国《世界日报》发表了社论《奥巴马庞大救市计划是混合经济的新试验》,社论称:奥巴马的改革,将是再次实验混合机制的改革,这里的“混合经济”应是指()A.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B.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C.经济发展的“滞胀现象”D.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7.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降低税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资本家减轻对工人的剥削C.被压迫阶级改变了斗争手段D.政府推行福利政策。
江苏省新马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16-2017学年度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主备人:尤力班级:姓名: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学习目标】1.了解二月革命的结果2.了解“四月提纲”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4.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难点: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课前预习】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1.二月革命⑴时间:____________⑵革命结果:①推翻了统治(罗曼诺夫王朝)②出现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两个政权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⑶革命性质:革命2.了解“四月提纲”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新增)(1)“四月提纲”俄国革命领袖列宁,于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
他发表了著名的《___________》,提出将俄国革命从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任务。
他还明确提出“不给______________”和“全部政权归___________”的口号,争取以___________方式取得政权。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在___________的领导下,___________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1 1月,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___________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
___________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___________的信号。
因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___________”。
二.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1.人类历史: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领导,以建立___________制度为目的。
2.世界意义:它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___________统治,鼓舞了国际___________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高中历史第十九课教案模板

课题:《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相关历史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二、新课讲授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讲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引发人们对推翻清朝统治的渴望。
- 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为辛亥革命提供经济基础。
- 介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开展革命活动。
- 分析三民主义思想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2. 辛亥革命的过程- 讲解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清帝退位等历史事件。
-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原因。
3. 辛亥革命的成果和影响- 讲解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等成果。
-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如加速清政府灭亡、促进民主思想传播等。
三、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和影响。
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吗?二、案例分析1.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近代化进程。
第1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姓名:班级:日期:【学习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自学测评】1.阅读教材,把握时空定位,完成时间轴。
2.阅读教材P108历史纵横,明确清末新政的内容方面内容政治军事经济教育3.阅读教材P110,了解辛亥革命的经过。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结合教材P108-109,假如你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医生团,在为中国做革命手术前,需做哪些准备?组织准备理论准备军事准备合作探究二:材料一:吴玉章指出,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谁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1913年6月。
袁世凯命令学校恢复祀孔。
尽管这还只是帝稍复滔之先声,可就在通令一发表,即立即遭到人民的反对……张勋复辟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民情,莫不反对”,“来电反对,高可盈尺”。
材料二: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
——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措施材料三: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节选(1912.1)结合材料以及教材P112,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本课小结】根据所学,画出本课的思维导图。
【达标测评】一、选择题1.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上述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 )A.均主张“中体西用”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2.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3.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4.“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
第19课导学案

学科:历史备课组:9年级主备人:黄永松执行时间:2013、10
19、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课时
1
课时
课型:讲读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学、展、点、练、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电气时代”到来的时间、标志以及电力的使用。识记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说出电讯业的发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完成,老师评议、认可。
五、课堂小结(投影——知识结构图)
今天我们学到了:
1、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发明发电机——发明电动机——发明各种电器
——电力工业兴起……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发明有线电报电话------发明无线电通讯工具——电讯产业兴起——人类进入电讯时代
反思:
课前预习(投影:预习题)
快速浏览课本标题及正文,准确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及国家?电力取代蒸汽,人类跨入了什么时代?
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巡行指导
一、新课学习
活动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基本情况(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后,老师总结)
A、蒸汽时代B、电气时代C、原子时代D、信息时代
4、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都有了彻底改善的是()
A、改良蒸汽机的应用B、汽车、飞机的推广
C、石油化工的兴起D、电力的推广和应用
5、为发电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
A、法拉第B、爱迪生C、马可尼D、格拉姆
6、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发明了()
2、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插图、故事及其他资料,学会从课本内外多渠道获取信息,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2)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学习目标】(1)通过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观察、阅读,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级目标)(2)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从时空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过程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一级目标)(3)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的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性质和反封建的重大意义,以及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定责任内阁制是多方面博弈的结果,展现出历史的复杂性;(二级目标)(4)通过相关史料的解读,全面客观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对于这样的结果,通过相关史料进行分析,使学生避免从单纯的“阴谋论”解读,而是能够看到历史的复杂性。
(三级目标)(5)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重点说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但是对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绝不是一两场革命就能推翻的,据此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后续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级目标)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阅读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一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清末新政:①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③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④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核心精神是“大权统于朝廷”1911年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材料二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导学案
备课时间授课时间主备人审批人
班级姓名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知识体系梳理
【重难点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知识网络构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