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合集下载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

小结
杰斐逊坚信的人类理性至上、个人自我引 导及真理不受约束就能战胜一切的天真观 念已经受到挑战;但在杰斐逊时代,而经 过无限膨胀后新闻自由的名义下往往掩盖 着种种荒谬的行为。新闻自由在很大程度 上具有空想的性质,在实际运作中极易成 为纯粹政治斗争的武器,被用来充当国家 机器的润滑油。
5 新闻自由发现论 米尔
4 报刊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新闻自由以社会责 任为规范,报道新闻要正确而有意义,激励人运 用理性,摆脱被动视听的局面,新闻媒体不能一 味迎合受众的直接需要和欲望,新闻媒体对受众 的兴趣形成负有责任。 5 政府应对报业滥用自由加以干涉,对正当的 自由加以保护和支持。政府不能放任媒体任意行 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而应该积极促进媒体为社会 公众的利益而服务。
小结:
洛克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分析新闻自由,知 识的界限的观点为言论自由提供了充足的 理由。他强调理性对于信仰的终极决定以 及论证的作用,为言论自由的主体提供了 行动的基本动力。人与人之间在智能、知 识、体力、机遇、能力等层面上的差异有 可能使得言论表达自由法律形式上的平等 却又可以在现实上是不平等的,洛克主要 从认识上去理解。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既没有违反对 于公众的任何特定义务,也没有对自己以 外的任何个人发生什么觉察得到的伤害, 而由这种行为产生出来对社会的损害也只 属非必然或者可以说是推定的性质,那么, 这一点点的不便利,社会为着人类自由的 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 更大利益之故是能够承受的。”
三)社会责任理论
干预自由的原则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 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 是自我防卫。 社会对个人自由进行干预而不失正当的基本原则 是:伤害原则。伤害原则把人的行为分为两部分: 影响他人的部分或仅仅涉及自己的部分。影响他 人的部分只能是直接的或最初的。如果在仅仅涉 及自己那部分中,他的独立性或自由是绝对的, 在关于他自己的身体或者精神方面,那个个体是 绝对的君主,即密尔的私域。个人作为一种最高 主权者,在思想或言论方面是绝对自由的。

储安平的“文人办报”实践【分享】

储安平的“文人办报”实践【分享】

储安平的“文人办报”实践摘要:中国近现代报业史上,“文人办报”曾经走过了一段辉煌而曲折的路程。

本文尝试从储安平的办报活动出发,探究“文人办报”在中国走向终结的悲剧成因,并以此为鉴,论证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办报理念,即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

本文中的“报”,在现代意义上,泛指各类新闻媒体,新媒体除外。

关键词:文人办报储安平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文人”这一概念,主要指追求民主自由,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不隶属于某一党派,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崇尚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文人办报”就是一些忧国爱民的文人,利用报纸来发表意见,以此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论述的“文人办报”,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新闻界秉承的“政治家办报”理念而言的。

一般而言,“私人办报”(即商业办报)以追求利润为主耍目的,多为娱乐、服务性内容,迎合受众;“政治家办报”代表政府(或政党)的立场,往往依靠政府(或政党)的财政津贴,以宣传为主要任务,追求政治目标;“文人办报”政治上主张客观中立,经济独立,以国家、公众利益为是非标准。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民主报人储安平归类于“文人”这一群体,他的报刊活动属于“文人办报”的典型代表。

储安平的办报实践及其办报理念储安平,江苏宜兴人。

出身于宜兴望族,1928年至1932年就读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

1936年至1938 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做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

1940年在桂林《力报》任主笔,1945年在湖南《中国晨报》任主笔。

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共出版了17期。

1946 年9月,在上海创办《观察》周刊,担任社长和主编,同时担任复旦大学教授。

后来,《观察》因其自由正义立场被国民党查封停刊。

从储安平的办报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探究出“文人办报”的基本理念:1.追求民主自由。

在《观察》的发刊词中,储安平将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称为《观察》乃至整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应信守的“四个基本原则”,同时也奉劝拥兵相抗的国共两党亦能信守这“四个基本原则”。

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

王韬自由主义新闻思想探析
国报 界 记 者 名 闻 世 界 之 最 早 的 一 位 ” 。④

本 明 治 维 新 后 走 西 方 的 道 路 取 得 的成 效 。 为 了冲 破 封 建 儒 学 的 束 缚 , 韬在 “ 言 ” 王 立 中 反 复论 证 “ 则 变 , 则 通 ” 穷 变 的道 理 。 王 韬 以 《 环 日报 》 阵 地 , 表 了 大 循 为 发 量 政 论 文章 , 析 时 事 , 击 时 弊 , 剖 抨 表现 了
西 方 的 自由 主 义理 念 系统 传 人 中 国 的新
型 知 识分 子 和 自 由主 义报 人 , 誉 为 “ 国 被 中
了 言论 自 由从 空 想 到 现 实 的飞 跃 。
1 办报立 言, 、 倡导资产阶级改革
王 韬 的政 治 理 想 和 办 报 主 张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是 中 国 近 代 第 ~ 个 在 报 纸 上提 他 出实 行 君 主 立 宪 的人 。 王韬 毫 不 隐讳 地 宣
称 , 创 办 《 环 日报 》 目 的是 : 日报 立 他 循 的 “
言 , 切 尊 王 , 事 载 笔 , 殷 敌 忾 , 中 义 纪 情 强 以 攘 外 , 远 以 师 长 。 区 区 素 志 , 是 而 诹 如
那 种 “ 议 所 至 , 以 维 持 大 局 : 笔 之 清 足 主 事 , 置 卿 相 。 国 有大 战 事 , 笔 从 戎 , 位 投 随
他 于 向 封 建 言 论 挑 战 , 求 清 朝 统 治 者 要
的基 本概 念 。 类 是具 有理 性 的 . 享 有许 人 并 多 不能 被 剥夺 的天赋 权 利 , 生 存权 、 由 如 自
权 、 产 权 以及 追 求 幸福 的 权 利 等 , 新 财 而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2020·5(上)《科技传播》62作者简介:肖国庆,本科在读,济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肖国庆摘 要 改革开放后,中国新闻学引入了西方话语体系的专业理念,并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叠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主义价值取向。

在后真相时代,专业新闻机构的采写生产失去了信源优势,新生的公民记者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公信力,原有的媒体格局被打破。

而中国化的新闻专业主义实现了兼收并蓄的创新,在日益革新的传播生态中具有应对危机和挑战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党管媒体;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58-0062-02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于资产阶级“观点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媒体“第四权”和记者“无冕之王”的代名词。

客观性和独立性的核心标准指向了两个重要内涵:为公共利益服务,摆脱党派和利益集团的控制。

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在西方国家是独立于政治权力和经济体系之外的社会机构,是企业化的集团组织,高度理性的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所信奉的职业理想。

因此,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分离是媒体追求真实公正的新闻报道所必需的行业规范。

但从现实来看,“自治”的媒体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政党和财团等外部势力的支持,发展出具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政治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属于上层建筑的新闻事业必须实行国家公营的体制,承担更多的宣传功能。

不同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发端于煽情新闻和政党报纸的背景,中国的专业主义——或者称之为专业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舶来品,是改革开放后新闻学研究对西方话语体系的借鉴和吸收。

但中国的专业主义植根于儒家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早已内化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伦理,成为一种隐藏的新闻价值标准,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文化土壤。

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党报理论又赋予了专业主义一种新的内在秩序,即在客观和真实之外,新闻报道需要有立场和倾向。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看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看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看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摘要:清末,清政府封建统治被推翻,《大清报律》被废除,新闻自由呼声高涨。

民初,孙中山带来民主共和之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民国暂行报律》,给无章可循,无律可遵,政党报刊泛滥,报业秩序混乱,舆论氛围嘈杂的报界,进行有力的措施规制。

但是,受到报界组织和人士强烈反对,《暂行报律》只存活短短三天就夭折。

本文旨从《暂行报律》历史风波,探析报界反对报律之原因,折射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家自由主义新闻自由观念,只看报律惩治作用,未全面认识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之关系。

最终,对新闻自由理想化和幻想化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悲剧。

关键词:《暂行报律》;新闻自由;法制一、民国《暂行报律》风波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两年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丧钟,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新闻事件的发展清除了紧罗密布的障碍。

禁锢已久的新闻界一下子脱去了桎梏,无论何人只要有意愿有条件就可以开设报馆,中国报刊史迎来了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

新闻界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正是因为繁荣的到来,人们天真的认为,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就得到了新闻自由,而且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暂行报律》风波就是这种自由幻想的典型表现。

(一)《暂行报律》事件初始一九一二年元旦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为建立民主共和实体进行艰难的活动。

由于《大清报律》被废除后报界无章可循,无律可遵,并且政党报刊泛滥,严重破坏了报业秩序和舆论氛围,急需有力措施法律规制。

一九一二年三月四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颁布民国《暂行报律》。

民国《暂行报律》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自由新闻体制的第一次尝试。

其内容共三条:(一)新闻杂志已出版者和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资部注册。

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

新闻学原理第8章_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新闻学原理第8章_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8.2.3 现代新闻自由
古典新闻自由和近代新闻自由主要着重于出版权、报道 权,强调媒介的权利,可以统称为传统新闻自由,其思想 就是施拉姆所总结的“自由主义新闻理论”。
现代新闻自由是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自由,新闻自由不 只限于媒体和记者的行业自由,同时也赋予受众使用媒介、 表达意志的权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目前为止属于现代新闻自由阶段, 标志性的新闻自由观念就是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责任理论。
§8.2.1 续
《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内容是: ①反对专制主义对出版的控制,将自由解释为 一种“自然权利”,认为自由地抒发己见也是 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和特权”,同生命一样 神圣不可剥夺。 ②人类的全部幸福都是以自由为保证的,自由 比任何东西都更为重要,而“写作自由和言论 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③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能够在真理与谬误的较 量中分辨真伪。只有通过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人类才能不断获取真理。这一主张后来演化为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两大观念,即“观念的公 开市场”(Free Marketplace of Ideas)和 “自我修正过程”(Self-Righting)。
§8.2.2 续
报业应予自由。自由发表 真理与谎言,最后真理一定获 胜。我确信人民的智慧,经得 起新闻自由的滥用,这证明人 民在真理与黄岩之间,可以清 楚的分辨出来。 (我)将自己作为一项伟 大的试验,以证明一个廉洁、 公正而得到人民信任的政府, 即使荒唐报纸的谎言也不能将 其推翻。„„这种试验,在向 世人说明,出版自由与民主政 府不能并立的见解显然虚妄。 ——杰斐逊
§8.1.2 续
细分下的新闻自由具体权利
童兵,复旦大学教授
童兵教授认为传播者必须具备的职业权利包括 知察权、编辑权、传播权、监督批评权、密匿权、 著作权和人身安全权;收受者则享有:传播领域 的公民权利、付酬阅听得消费者权利、机关媒介 收受者的成员权利、信息传播收受者的终端权利。 刘建明教授认为新闻自由包括创办新闻媒介 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编辑权、采访权、维护新 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 现代新闻自由把关注的焦点部分地转向了收受者, 强调收受者应享有新闻自由权,包括知晓权与知 情权、交流权与对话权、更政权与答辩权三种重 要权利。 刘建明,清华大学教授

绪论 《新闻学概论》 马工程

绪论 《新闻学概论》 马工程
• 2. 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的精髓。
• 3.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 局服务。
• 4.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内容
• 5. 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 6.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十分丰富
• 1848年2月,马克思、恩 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 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 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诞 生。
• (左侧图为《共产党宣言》中 译本)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了 新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
• 第一次使新闻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 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
• 第一次提出创办工人阶级报刊的宗旨是为了工人阶级的解 放,同时也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
•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完全新型的新闻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 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性质 • 报刊在革命斗争或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 报刊和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 新闻工作者的素质等
马克思、恩格斯 毕生从事和指导无产阶级新闻工作
• 主持第一张公开出版的布尔什维 克日报《新生活报》。
• 新闻理论
•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总结 了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 领导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 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新闻 事业的有益成果,并经过 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的。
新闻学学科体系构成
新闻学
狭义新闻学 (理论新闻学)
广义新闻学
理论新闻学 历史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
新闻学理论研究对象
• 着重研究新闻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原 理,从宏观的角度阐释新闻、舆论、宣传、新闻出版自由 等基本理念;

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及实践

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及实践

2014年第6期(总第2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ofSocialScienceofHarbinNormalUniversityNo畅6,2014TotalNo畅25托马斯·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及实践郑 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陕西 西安 710061)[摘 要]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历史上最博学、最勤奋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之一,是他那个时代最为真诚的新闻自由主义者。

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主要缘起于自然权利学说和限权政府理论,与其民主理论和哲学理念一脉相承。

他从捍卫民主的角度指出新闻自由是监督政府、启发民智的有力保障。

在其总统任内,杰斐逊极力推动枟权利法案枠的通过,极力捍卫新闻自由等权利,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新闻自由主义理论。

[关键词]杰斐逊;新闻自由思想;自然权利[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6-0149-03[收稿日期]2014-09-26[作者简介]郑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律史。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1743-1826)是美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贡献主要是发扬了美国的自由民主理论。

他一生对暴政、对专制深恶痛绝,对自由、民主无限向往,而且终其一生为之奋斗。

从枟独立宣言枠的发表到美国宪法的通过乃至枟权利法案枠中新闻自由的确立,杰斐逊都成绩斐然。

正如方纳教授所言:“在开国元勋中,就奠定国家的民主方针来说,没有人比杰斐逊所起的作用更大。

”[1](P3)新闻自由是杰斐逊思想的一个主要思想,并且出现在他的很多著作中,他将该思想视为民主的基石。

他的这一新闻自由思想是迄今为止最具生命力和启示效力的。

我们将以新闻自由为主线,考察杰斐逊作为思想家,其新闻自由思想的渊源、主要内容以及作为政治家,他是怎样践行和确保新闻自由的。

一、杰斐逊新闻自由思想的渊源(一)自然权利学说杰斐逊的新闻自由思想来源于自然权利学说,该学说始于希腊化时期的斯多葛学派,该学派的重要特点是崇尚自然,主张“归依自然”,他们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的本性,人的理性看作主宰万物的普遍法则,自然法赋予人们以生命、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摘要:新闻自由主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然而自由主义决定于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新闻规律的水平,决定于新闻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平。

中国近代的历史中新闻自由主义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借鉴西方的先进自由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得到运用。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萌芽于19世纪末,百年的发展使其在地位得到巩固,并且影响深远。

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首先在报业方面得到体现和发展,19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列强环伺的夹缝中,许多有识之士从西方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各个层面,从而萌生了效法西方,以改变国家愚蒙闭塞现状的设想。

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利用报刊传播讯息以开发民智,从而踏上富国强民之路,便由此开启了自由主义之路。

在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自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新闻自由主义也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自由民间报业中国特色发展繁荣一、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潮1897年10月,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

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国闻报》的栏目为:一、告白;二、上谕及制台辕门抄;三、路透电报;四、社会;五、地方新闻。

它不仅刊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变法维新,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冲破了清朝政府的层层限制,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

除了各类政府官报陆续出台,维新保皇派和民主革命派竞相办报鼓吹各自的理念,就连教会和外商投资创办的报刊也有一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并涌现出一批自由主义报人。

王韬是近代中国倡导报刊言论自由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首位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输入这个古老帝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报人。

他撰写专文,系统阐述自由主义办报的思想,并且主张放宽言路、准许民间自由办报,认为这才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

“报盛行而中国振兴矣”,寄予了他对国家民族自强的殷切期望;同时,他在社论中屡屡抨击极权政治、宣传人权观念,首创“文人论政”的传统。

所谓“文人论政”,指的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不依附任何党派,独立昂扬地运用自由的原则发表政见,针砭时弊。

后来的办报者都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首家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在风格和编排方式上都受到英国《泰晤士报》的影响。

该报自创刊始便把批判专制、揭露罪恶,以及呼唤中国社会在思想和体制上实现根本性变革,放在了重要位置。

继王韬之后,梁启超是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重要人物。

1901年至1903年旅居日本期间,他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介绍西方的哲学、社会政治和经济学说,热情颂扬西方为争取自由和宪政的人物,同时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论文《新民说》,这是当时最具震撼力的“自由主义政纲”。

《新民说》中专门有一节“论自由”:“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

”捍卫个体自由与倡导民主,是梁启超新闻自由主义思想的两大主要核心。

1912年初,梁启超在天津创办了《庸言》报。

《庸言》的取名,体现了梁启超独立自由的办报思想,他解释说:“庸之义有三:一训常,言无奇也;一训恒,言不易也;一训用,言其适应也。

”[2]庸言,实乃平允之言,实用之言,独立之言。

梁启超还提出:夫报之所以有益于人国者,谓其持论之能适应乎时势也;为其能独立而不倚也;谓其能指陈利害,先乎多数人所未及察而警告之也;谓其能矫正偏颇之俗论而纳诸轨物也;谓其能补多数人常识所未逮,而为之馈贫粮也;谓其能窥社会心理之微,针对发药而使之相说以解也;谓其对于政治上能为公平透亮之批评,使当局有所严惮也;谓其建一议发一策,能使本国为重于世界,四邻咸知吾国论所在而莫敢余侮也。

然而,由于维新派人士把开放言禁从而获取民间言论自由的企盼,寄托在君主的开明和恩赐上,故前景的渺茫可想而知。

1914年,黄远生接替梁启超主持《庸言》报,在梁启超要求报刊“言论独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法律保障“言论独立”的思想,这是他“法治独立”、调和党争救时之策的延伸。

他曾撰文指出:“……法治国之不可无党,顾诚不欲以神圣高尚政党之名词,致为万恶之傀儡也,乃觉今日必有超然不党之人,主持清议,以附于忠告之列。

其言无所偏倚,或有益于滔滔横流于万一。

记者诚非其人,特有志焉而已。

”黄远生曾言,“吾人造言纪事,决不偏于政治一方。

以事到今日,吾人已深知一社会之组织美恶,决非一时代一个人一局部之所为。

”又说:“吾曹不敢以此区区言论机关,据为私物,乃欲以此裒集内外之见闻,综辑各种方面之意见及感想。

凡一问题,必期与此问题有关系之人,一一发抒其所信,以本报为公同论辨之机关”。

但由于他和梁启超一样,始终把言论独立的实现诉诸当时的政治力量,把制定法律的国家权力看成是悬空却又独立的最高权力。

因此,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引发了继维新运动后的又一次办报高潮。

当时的报人普遍认为报纸是社会之公器,有“昌言时弊,指斥政府,评论约法”[6]之天职,同时也是全体国民的喉舌,以及自由发表言论的园地。

此外,无论是“好政府”还是“坏政府”,都必须将它们严格地置于报纸这种“社会公器”和记者这种“社会公人”的批评和监督之下。

而报刊要发挥其社会舆论监督这一功能,它本身就必须是自由的。

1927年,首位撰写《中国报学史》的戈公振明确指出,真正的舆论,是民主政治环护之下的“公正意志”——“民主政治,根据于舆论;而舆论之所自出,则根据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言论自由,为报界切肤之问题,此问题不解决,则报纸绝无发展之机会!”而“拥护言论自由,实亦国民之天职也!”一时间,许多报人都以这一思想为报国途径,例如于右任与“竖三民”、邵飘萍与《京报》、史量才与《申报》、邹韬奋与《生活周刊》等。

然而,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报刊舆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首先必须做到经济独立。

关于报刊经济独立对言论独立的重要性,主持《申报》长达22年的史量才深有体见。

1921年,史量才在接待美国新闻学者格拉士(F.P.Glass)访问时说,“鄙报创立至今,已四十九年,较鄙人之年岁,尚多六载。

鄙人办此报,现历十年。

以敝报言,如老人之身。

惟全馆同人皆竞自勉,以新精神鼓运之,使向前进。

现在营业收入可以供用,故可自信不受任何方面津贴,虽十年来政潮彭湃,敝馆宗旨,迄未偶迁。

孟子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与顷者格拉士君所谓‘报馆应有独立之精神’一语,敝馆宗旨似亦隐相符合。

且鄙人誓守此志,办报一年,即实行此志一年也”。

[8]1926年,张季鸾在续办“新记”《大公报》时,实践了报刊的经济独立思想,他在社论中指出:“欲言论自由,贵在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

”其后大公报的接任者胡政之,也秉持独立经营思想充分确保了《大公报》对自由主义的贯彻。

在《大公报》走过的百年历史当中,最受新闻界赞誉的便是秉承“独立精神”直言论政的文人风骨。

二、《大公报》与新闻自由主义《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水流云在”,屹立不倒。

它饱览世事,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铸就了中文报业的辉煌,也饱尝了民营报业的艰辛。

它的历史是一笔财富,引导我们去思考和探索,也带给当今报业宝贵的启示。

1926年9月1日,张季鸾发表《本社同仁之志趣》,宣布“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方针。

决心办一张言论独立、不依靠任何财阀、任何政党的独立报纸,以“文人论政”的方式,为这张民营报纸开出一条新路。

从《大公报》办报宗旨和几位主办人的新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办报理念:报纸是独立的社会公共舆论机关,是为公众服务的。

它要求言论自由,主张经济独立,并且对报纸实行专业规范,已经接近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进入现代报刊的领域。

《大公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报纸并非为一党一人之私有,而是服务于公共利益,并独立地提供新闻和发表言论。

在《大公报》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报业所隐含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想。

三、展望中国特色新闻自由主义之路新闻自由是在历史给予的条件下,遵循其本身规律,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自由也在明显的跟进。

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和保障新闻自由的法律法规建设明显加快。

新闻界平衡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采访自由明显进步、报道自由,批评自由和出版自由明显进步,传统媒体国际化程度、网络媒体自由度、经营管理自主性明显提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主义发展道路上,我国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

我们还应不断地改革创新以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新闻自由主义。

笔者认为我国要想取得新闻自由更好更快的发展出路在于,在不危害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违反法律为前提的情况下,加大媒体环境的开放力度,允许私人创办媒体,并使其进入市场化运作。

这样才能才能激发媒体的活力,更有力的履行其舆论监督的职责,为国家和政府提供民意和执政参考。

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互联网与网民交流,温家宝总理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些都是我国领导人重视新闻自由、重视民意的表现。

我们作为国家的主人有理由相信,我国新闻事业将不断地改革创新,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媒体和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参考文献孙应祥著《严复年谱》第8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梁启超《序》《庸言》创刊号1912年12月1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2册《京报增刊国文祝辞》《远生遗著》卷一第84页《一年以来政局之真相》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84年《远生遗著》卷一第102页《本报之新生命》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84年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载《大共和报》1912年3月7日所谓“竖三民”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