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各县介绍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语言(方言)是一种文化(亚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方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文化标志,文化信息重要载体,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位居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东翼的潮汕地区,语言(方言)比较复杂且又比较特殊,流行的方言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有:“潮州话”(又称“潮汕话”,俗称“福佬话”,“即潮汕闽语”)、“广府话”(俗称“白话”)、“客家话”、“尖米语”(畲语)等多种方言。
其中,以潮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作为广东省内三大民系中的潮汕民系母语方言的代表,是潮汕地区分布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主体语言,是联系海内外广大潮人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民系是民族的分支,语言决定着文化,民系文化是以方言为主要特征来区分和传承的”。
有鉴于此,从民系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潮州文化,首先应该明确潮州文化是汉话文化中个性特征尤为突出的子文化,而潮州方言(“潮州话”)则是潮州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是潮州文化的根本载体。
它是一种维持了千百年文化生态,具有独特语言特征、民俗习惯的汉族民系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
属汉语方言七大语系中的闽方言语系在广东省内的潮汕闽语、雷州半岛闽语、海南岛闽语(现为海南省)等三大闽方言支系之一。
主要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4地级市所辖各县(市、区)的平原地区以及大埔、丰顺、惠来等县的部分地区。
除此而外,潮州方言还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广大海外潮人聚居区和各种社团的交际语言之一。
潮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秦汉之际的中原汉族人民南迁移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等地的历次移民高潮。
在这几次移民高潮中的中原汉族移民经福建南部进入潮汕地区带来了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与潮汕地区原住民所流行的语言乃至异族的语言等多元语言文化互相交融、求同存异之后而逐渐演化成为闽方言的一大重要支系。
广东省地市县镇目录

广东省地市县镇目录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广东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以及县、自治县、县级市等。
以下是广东省地市县镇目录: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
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盐田区。
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
东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阳市,云浮市,从化市,增城市。
广东省,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大省,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具有雄厚的实力,也在城市化进程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广东省的城市体系中,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一环。
这些中心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逐渐成为了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通和人口中心。
本文将介绍广东省中心镇的名单及其特点。
根据广东省最新的官方文件,全省共确定了157个中心镇。
这些中心镇是在综合考虑各镇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后选定的。
这些中心镇在广东省的城市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发展水平高。
广东省的中心镇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多数为中心城区的卫星城或工业重镇。
这些中心镇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强,不少镇的GDP已经超过100亿元,甚至达到几百亿元。
这些中心镇的产业结构也较为合理,不仅有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还有新兴的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产业。
人口聚集效应强。
中心镇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大,不少中心镇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这些中心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聚集,形成了较强的人口聚集效应。
地理位置优越。
广东省的中心镇多数位于珠三角地区或者沿海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这些中心镇与周边城市紧密,是区域内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资源禀赋丰富。
广东省的中心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南海、珠江等水资源,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潮汕历史文化知识

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第三节气候宜人,江河纵横一、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潮汕的纬度较低,北回归线从南澳岛、庵埠、莲塘、河婆等地通过,把全区一分为二,亚热带地区的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温暖,而亚洲大陆东岸的夏季风给潮汕带来丰沛降水。
水热结合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使潮汕平原土地生产力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
丰富的水热资源为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潜力提供广阔前景。
长夏无冬,秋去春来潮汕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强烈的热带色彩,但不是真正的热带,这一点从我们的周围可以观察到。
漫步在汕头市区海滨路,挺拔的椰子树给滨海城市带来一派热带风光,但却没见到像海南岛那样硕果累累的椰子。
椰树是典型的热带植物,它虽然能在潮汕生长,但受温度限制,不能开花结果,个别结了果也是空壳一个。
太阳辐射是地表热量的源泉。
由于纬度较低,潮汕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加上海拔高度低,所以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21—22℃,一月份最冷气温仍达13—14℃,七月份最热为27.4—28.4℃。
虽然与全球同纬度地区比较潮汕冬季的气温偏低。
如古巴哈瓦那(北纬23。
09‟)与汕头纬度相近,一月份气温超过22℃,比汕头高出8℃,这是由于潮汕受到干冷的冬季风影响的结果。
不过,从全国来看潮汕冬季气温仍然是比较高的。
按气候学的标准来衡量,潮汕没有真正的冬季。
气候上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候(五天一候)平均气温≥22℃为夏季,≤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
根据这一标准,潮汕夏季长达6个月,其余为春、秋季。
这就是潮汕气候上“长夏无冬,秋去春来‟‟的基本特点。
正当北国数九寒天,漫天飞雪之时,潮汕大地一片翠绿,生机盎然。
潮汕的冬季少有霜日,大部分地方农作物全年生长,群众利用冬季进行冬种,实现一年多造,耕地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特别是冬种蔬菜,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潮汕地区人口的发展(明)

[表 2] 方志所载洪武 24 年至万历 20 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表 ━━━━━━━━━━━━━━━━━━━━ 年 份 年数 年平均增长率 ──────────────────── 洪武 24 年 永乐元年 12 -3.53 永乐元年 永乐 10 年 10 0.6 永乐 10 年 弘治 15 年 89 5.69 弘治 15 年 正德 7 年 10 0 正德 7 年 嘉靖元年 10 -4.74 嘉靖元年 嘉靖 11 年 10 11.84 嘉靖 11 年 嘉靖 21 年 10 0.95 嘉靖 21 年 嘉靖 31 年 10 0.21 嘉靖 31 年 万历 20 年 40 0.73 总 计 201 2.9 ━━━━━━━━━━━━━━━━━━━━ 从表中可看到:永乐元年起,潮州人口开始摆脱负增长, 经过 10 年的较高年平 均增长率迅速发展 接着是 10 年的 0 增长 嘉靖元年前,又有 10 年幅度很大的负增 长, 而其后 10 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竟然高达 11.84‰ 此后的 60 年 人口增长率却 又徘徊在不足 1 的极低水平 这种大起大落的波动,完全背离人口发展的一般规 律 潮州志 户口志 所谓 稍合正轨 的论断其实是被数字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其二,男女性比率(即每 100 名女子相应的男子数)不正常 在 潮州志.户口志 历 00 代户口表 中,有几个明代户口数据是分别男子数和女子数的,我们计算出它 们的性别率,列表如下: 表 3 方志所载四个明代户口数据的性比率表 ━━━━━━━━━━━━━━━━━━━━━━━━━━━━━━━━━━━━ 县名 年份 户数 口数 男 女 性比率 见书 ──────────────────────────────────── 惠来 嘉靖 4 年(1525) 4267 20258 11931 8327 143.3 潮州志户口志 p15 饶平 嘉靖 16 年(1537) 15872 101730 68319 33411 204.5 同上 p.13 饶平 嘉靖 42 年(1563) 8450 65932 44294 22638 191.2 同上 p.13 揭阳 崇祯 5 年(1632) 8475 34125 14995 19130 78.4 同上 p.11 ━━━━━━━━━━━━━━━━━━━━━━━━━━━━━━━━━━━━ 如果说惠来县嘉靖 4 年的性比率还算接近正常情况,饶平县两个年份的性比率 就明显不合情理了 通过这种男女比例,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两个人口数据至少忽视 或者有意隐瞒了一部分妇女数目,也就是说,这两个年份饶平县的人口登记是不完全 的 揭阳县崇祯 5 年(1632)的人口数限示的性比率却又是另一种倾向,男子的数目少 于妇女 明末的动乱也许可以用来作为男子人数减少的一个不充分理由,但我们仍然 倾向于把原因归结到人口登记的不完全 因为我们还可以查阅到, 揭阳县的人口万 历 30 年(1602)的登记数是 66863 人,而到了万历 40 年(1612)却突然下降为 34125 人,20 年后的崇祯 5 年又原封不动保持着 34125 人的人口数字(5) 像这种情况,也 很难说是 稍合正轨 的 我们认为揭阳县万历 30 年的口数是依据黄册登记转录的, 而万历 40 年以后的口数却依据本地的赋役全书转录(6) 万历 30 年的口数,是该县 在编徭差男丁数(包括未成丁数)和该县科征盐税的女口数之总和 崇祯 5 年所录的 男子数,实际上是该县应交纳丁税银的数额,它大概与该县实际成年男性人口已经毫
潮汕地区的调查报告

潮人国内状况潮汕人往往以其精明务实的经商本色为外人所熟知。
而惟利是图精明过头的商人,总归招人嫉恨,这也是历史以来血迹斑斑的排犹运动的导火索,东南亚的排华运动”有着相似的原因。
大家都反犹,犹太人内部就更团结,对犹太的传统就更保守,更珍重,因而,犹太正教(Orthodox Judaism)也是今日世界上最保守的宗教之一,他们有的保守到要搞多妻制的程度。
在团结保守等方面,潮州人并不见得会逊色于犹太人,这也是一些充满偏见和敌意的外人一直“诟病”他们的地方。
而纵观网上评论,尤其是网易新闻,只要稍微可能跟潮州人有关(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主人公有一套功夫茶具),你就可发现当中各类捕风捉影栽赃嫁祸的用语抑或歹毒攻击、妖魔化潮州人的评论。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你常会意外为何几乎没有潮州人对此进行反击,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早就习惯各种无稽的是非排斥,再者则是因了其低调务实的性格特点(详见后章)。
早在1907年,亡府名人国学保存会创办人之一的黄节在其出版的《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上,不经思虑便引用了某位居心叵测的传教士的一句:“客家与福猪,非粤种,亦非汉种”,意即河洛民和客家民不单不是岭南人,连汉人都不是,为此客家人与广府人打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笔墨官司,客家学也由此显端。
而作为河洛民系(河即黄河,洛即洛河,河洛即指古时中原一带,但传教士与黄节却说中原人的后裔反而不是汉人,这种贻笑大方的言论是十分滑稽的)之中坚力量的潮州人对此蔑视言论根本就不屑一顾,你吹你的牛皮,反正你一个手指指着我三个手指却指着你自己,随你诋毁吧,我继续赚我的钱,务实不无聊。
综上所述,做为广东少数派的潮州人很多时候由于背负着的是非要远远大于褒美,他们有成绩时人家看不到,但一旦做错了,就会被狂妄无知的外人无限放大,所以在种种'愤愤不平”的言论中,潮汕人虽精明能干,但由于缺乏犹太人的宗教信仰,而单靠其潮州文化来维系,即便现实中他们隐隐有着自己的宗教一一德教,但这宗教如今也只能在东南亚一带找寻到确切踪迹。
21地市各县区

区区2地市荔湾区荔湾广州海珠区海珠广州白云区白云广州番禺区番禺广州南沙区南沙广州增城市增城广州武江区武江韶关曲江区曲江韶关仁化县仁化韶关乳源瑶族自治乳源韶关乐昌市乐昌韶关罗湖区罗湖深圳南山区南山深圳龙岗区龙岗深圳香洲区香洲珠海金湾区金湾珠海龙湖区龙湖汕头濠江区濠江汕头潮南区潮南汕头南澳县南澳汕头禅城区禅城佛山顺德区顺德佛山高明区高明佛山蓬江区蓬江江门新会区新会江门开平市开平江门恩平市恩平江门赤坎区赤坎湛江坡头区坡头湛江遂溪县遂溪湛江廉江市廉江湛江吴川市吴川湛江茂南区茂南茂名电白县电白茂名化州市化州茂名端州区端州肇庆广宁县广宁肇庆封开县封开肇庆高要市高要肇庆惠城区惠城惠州博罗县博罗惠州龙门县龙门惠州梅江区梅江梅州大埔县大埔梅州五华县五华梅州蕉岭县蕉岭梅州城区城区汕尾陆河县陆河汕尾源城区源城河源龙川县龙川河源和平县和平河源江城区江城阳江阳东县阳东阳江清城区清城清远阳山县阳山清远连南清远连南瑶族自治英德市英德清远湘桥区湘桥潮州饶平县饶平潮州榕城区榕城揭阳揭西县揭西揭阳普宁市普宁揭阳云城区云城云浮郁南县郁南云浮罗定市罗定云浮越秀区越秀广州天河区天河广州黄埔区黄埔广州花都区花都广州萝岗区萝岗广州从化市从化广州浈江区浈江韶关始兴县始兴韶关翁源县翁源韶关新丰县新丰韶关南雄市南雄韶关福田区福田深圳宝安区宝安深圳盐田区盐田深圳斗门区斗门珠海金平区金平汕头潮阳区潮阳汕头澄海区澄海汕头南海区南海佛山三水区三水佛山江海区江海江门台山市台山江门鹤山市鹤山江门霞山区霞山湛江麻章区麻章湛江徐闻县徐闻湛江雷州市雷州湛江茂港区茂港茂名高州市高州茂名信宜市信宜茂名鼎湖区鼎湖肇庆怀集县怀集肇庆德庆县德庆肇庆四会市四会肇庆惠阳区惠阳惠州惠东县惠东惠州梅县梅县梅州丰顺县丰顺梅州平远县平远梅州兴宁市兴宁梅州海丰县海丰汕尾陆丰市陆丰汕尾紫金县紫金河源连平县连平河源东源县东源河源阳西县阳西阳江阳春市阳春阳江佛冈县佛冈清远连山清远连山壮族瑶族清新县清新清远连州市连州清远潮安县潮安潮州揭东县揭东揭阳惠来县惠来揭阳新兴县新兴云浮云安县云安云浮东莞东莞东莞中山中山中山深圳深圳深圳广州广州广州佛山佛山佛山惠州惠州惠州江门江门江门珠海珠海珠海汕头汕头汕头揭阳揭阳揭阳潮州潮州潮州汕尾汕尾汕尾湛江湛江湛江茂名茂名茂名阳江阳江阳江云浮云浮云浮肇庆肇庆肇庆清远清远清远梅州梅州梅州河源河源河源韶关韶关韶关。
海阳县旧志考

海阳县旧志考海阳县旧志考◇黄继澍东晋咸和六年(331),析南海郡地置海阳,绥安,海宁,潮阳4县,隶东官郡.此为海阳县置县之始.海阳,因南滨大海而得名.义熙九年(413),析东官郡原揭阳县地域置义安郡,治所设于海阳.隋开皇十一年(591)于原义安郡地置潮州,治所也设于海阳.海阳辖地大小历代多有变化,但一直是郡,州,路,府,道的治所.民国3年(1914),因与山东海阳同名,改名潮安县.清以前海阳无修县志,入清后凡三修,即康熙二十五年(1868)金一风志,雍正十二年(1784)张士琏志,光绪二十六年(1900)卢蔚猷志.康熙金一凤《海阳县志》李默《广东方志要录》:《海阳县志》五卷首一卷,金一凤修,陈衍虞纂,康熙二十五年(1686)抄本.北京图书馆藏,缺卷五.庄威风,朱士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康熙]《海阳县志》五卷首一卷,金一凤纂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抄本,北京(存卷首,]一4).海阳向为潮郡首邑.'然邑丽于郡,郡之金汤即海阳之金汤,郡之人民即海阳之人民,郡之兵农礼乐即海阳之兵农礼乐.在粤则为紧县,在潮则为附庸,故各县皆有方书,首善独无职志."①清康熙间诏修《一统志》,'省郡邑无不各修志书以备参考".②于是,时任海阳知县的金一凤便着手纂修县志.金一凤与远祖金谧同为海阳知县,且均卓有政绩,是潮州的历史佳话.光绪《海阳县志》皆列传记载.金谧传:''金谧,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弘治间由举人知县事.时北门堤遇水涨崩溃, 三阳庐室半沈重渊,谧捐俸修筑,甍石立基.二百年来民免其鱼厥,功实钜.邑民陈姓以逐鸠罹大辟,冤久莫白,谧达监司释其罪.又简重为奸24东妇殒命累年未决,微服密访获其骨于枯井,论妇如律,一时颂为神君,祀名宦."③金一凤传:'金一凤,字子翔,号紫庭,山阴人,祖谧明弘治中为邑宰,有惠政.康熙二十五年一凤复为知县事,建名宦乡贤祠,东偶社学, 重修县署,北门堤,百废具举.邑治附廓,事统诸郡,故无志书.当时议者谓:郡统诸邑,则志从兼,兼则必略;邑自为志,则志从独,独则能详.自成一志,于义为允.然时积事湮,创举不易,一凤遍搜遗文,广询故老,成书为纪,类三十.邑之有志,自此始."④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藏本的康熙五卷本金一风《海阳县志》(以下简称金志抄本),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已于2001年2月整理翻印.据其目录,仅有26门类,校北京图书馆藏之康熙《潮州府志》,门类相当,排序相同.再校内容,与《潮州府志》中海阳县部分几乎完全相同,很简要仅332页.虽独立成志,然非'独则能详",而是属'兼则必略".很明显,五卷本《海阳县志》系抄录康熙《潮州府志》的海阳部分编辑而成的一部简志.历史上修志,前志总是后来修志参照的蓝本,据光绪《海阳县志》纂修者李芳兰称:'前邑志有二,日金日张,金志久佚."就是说光绪中金志已亡.但张士琏编修雍正《海阳县志》时,金志尚存,是否就是现藏北京图书馆的金志抄本呢?一校核,真出乎意料之外!雍正十二年(1734)张士琏《海阳县志》中涉及《金志》者有四项:一,张志"旧序"录自金志序文4篇,而金志抄本都没有这些序文.二,张志《凡例》云:'星野,潮汐,建置,金志已载,皆仍其旧."但经查张志《星野》,《潮汐》,《建置沿革考》诸文,在现存金志抄本中皆缺载.三,张志《凡例》又云:'疆域,城廓,各都旧有图",但金志抄本中只有疆域图,城廓图,却无各都之图,亦与张志所言不尽相合.四,张志各章之末,每有"旧志,金一凤日……"的引文,仅卷二多达20处.而上述文段,金志抄本皆无痕迹可寻.显而易见,张志所征引之"旧志",与现存金志抄本大不相同.据张志旧序引潮州知府石文晟《海阳县志序》称:'悔令金君子翔……来宰海邑,慨无旧志可循,标新创辑,广搜文献,博稽遗编,摭士女之歌谣,备载民风之习尚……缀辑成编,业已告竣,征序于余.余时丁艰解组回籍,整鞭之际,披阅是志,诚无间然……亟付剞劂氏."⑥由上序可知,金一凤送呈的县志,其内容决非单纯摘录郡志,而是准备'付剞劂"(即刊刻)的稿本.据饶宗颐《潮州志?职官》所载,石文晟于康熙二十七年到任,不久即丁艰回籍,翌年由李钟麟接任,故石序当撰写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也即是说, 金一风在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的三年中曾两修县志,前者为抄本,内容以摘录林志为主;后者为刻本(或刻本稿),内容大有别于抄本,此即张志所称之"旧志",故其屡加征引的材料在现存抄本中均欠缺.三年中两修县志,自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按潮州府属现存的县志,如蒋弥高《镇平县志》, 刘忭《饶平县志》,臧宪祖《潮阳县志》,郑濂《揭阳县志》,汪溶日《普宁县志》,张秉政《惠来县志》等,均修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王岱《澄海县志》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其时清廷编修《一统志》,檄各地进呈志书以备参考,故各县志书几乎同时修成.金一凤到任在康熙二十五年, 正逢府县志应当上交之时,而海阳向无志书,仓卒问难于新编刊刻,只能从林志中摘录有关海阳部分成书并以抄本形式上呈中央.此后又再'搜访遗文,购单四出,广询故老,织悉毕陈",成增订本.这与同一时期刘忭修《饶平县志》亦有一抄本,一刻本的情况十分相似,正可互相参证.金志增订本是否已有刊刻,目前尚难断定.但曾藏于公署且成为雍正张士琏《海阳县志》之蓝本,则是不争的事实,张志《凡例》已言之甚明.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这三年间,金一凤应前后修一简一详两部《海阳县志)).简志抄录于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海阳县部分,上交清廷, 算是完成任务.详志'类分三十",是一部很有水平的志书,成为张士琏修雍正《海阳县志》的蓝本,惜光绪前已亡佚.详志之纂修,应以简本为底本,又成45年后修张志的蓝本,故从阅读金志抄本与张士琏雍正《海阳县志》中,即可知已亡佚金一凤《海阳县志》详本的概貌.但金志简本因系仓促抄录,不但内容与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海阳部分同,且体例不规范. 全书无序,目录,凡例,而各门内容又有超越海阳县范围的.如'祠祀,'兵防",'职官"均录潮州府内容.足见抄录者之仓促与水平.雍正张士琏《海阳县志》李默《广东方志要录》:《海阳县志》十二卷,张士琏修,叶适纂,雍正十二年(1734)~4本,叙事至雍aT_/\年庚戌,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庄威风,朱士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雍正]《海阳县志》十二卷,张士琏修,叶适,陈珏纂,清雍正八年(1730)修,十二年(1734)刻本.雍正八年(1730),距康熙二十五年(1686)已隔45年,且适逢'诏修一统志,先下直省辑修通志, 而郡邑之乘遂奉檄以次增修."这时,张士琏知海阳县事已五年.'余承乏海阳获与斯役,于是少辍簿书,殚心搜讨,又得邑博叶君适,太学陈子珏,明经蔡子祖坤,文学陈子绳祖共相参订,自夏徂秋,四阅月而志成".⑧张士琏,治海阳颇有政绩,光绪《海阳县志》有传.张士琏传:"张士琏,安邑人,雍正三年(1725)以进士知县事,端方謇直,练达廉静.属辑纂通志,士琏奉檄乃修《海阳县志》,殚心搜讨, 四阅月而成.县有丰政都,其地僻远,处万山中, 向有抗公拒捕等习.又有仲坑诸山出产银铅,久为盗薮.士琏严查保甲,慎选约正,俾互相稽察, 积弊以嫠,一方以靖.又念其鸯远;凡输粮应试, 以及对牍,跋涉艰难,遂谕里民佥呈建县,后格囊一2007/525不行.乾隆三年(1738)总督鄂弥达巡阅至潮时,士琏已升任广州,复申前议,力赞成之.丰顺设县, 实士琏之力也."⑨张志以金志为底本,但"书缺有间焉,此稍加详,而广咨博采,惟有征者传信,莫考者阙疑."'卷目悉遵通志府志".'星野,潮汐,建置,金志已载,皆仍其旧."'公署,学校,古迹有兴废者,堤岸,陂涵,津梁有修举者,贡赋,兵防,祀祠有增减者,则为考核删补.""旧志未详各都及士民礼仪诸俗,专为增人.""旧志记载之后多附以论……而前论之不可易者,亦存之以备参考."⑩由此,可知已亡佚的金志详本的概貌.张士琏虽称:"旧志分天地人政事文六集,分门别类与通志,府志异,考订难于查检,今卷目悉遵通志,府志."⑩校其目录,确无按六集分.然细查志文,却仍以''天地人政事文"六集统领.必须指出的是张志因参通志而设《制诰》一目,此于县志似有画蛇添足之嫌.李默在《广东方志要录》中评:'论者谓是志全篇闲文太多,事实甚少,杂采诗文,无关典要.惟《兵事》一门,足与史籍相参."笔者倒另有看法.因康熙金一凤《海阳县志》详本亡佚,简本又缺诗部一卷;光绪卢蔚猷《海阳县志》仅设卷三十《艺文略》. 故张志多采诗文存史倒与康熙林杭学《潮州府志》一样同以艺文为典要.至于《兵事》一门,应是仍金志之旧,同抄自康熙《潮州府志》,难言'足与史籍相参".而是志在刻印时,将雍正十年(1732)知府龙为霖修建的韩山书院立体简图付印, 加以说明,《艺文》中又载龙为霖的《韩山书院碑记》,倒是弥足珍贵,尤其补雍正胡恂《潮州府志》亡佚造成的潮州一些史料之不足.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张志国内有20多个单位有藏,然我们查阅几个单位所藏,却极不理想.天津图书馆存书较完整,仍缺一百多页;广东中山图书馆存书整理得较好,但缺卷,缺页;华师图书馆与中山图书馆略同;潮州市博物馆甲种藏本缺卷九,卷十,各卷也有缺页.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于2002年10月扫描缩印的雍正张士琏《海阳县志》,系据天津,广东,潮州,华师等藏书互补的较全版本.据查,张志应有三次印刷.潮州市博物馆藏甲种本(缺卷九,卷十)应为首印本,纸色白,质量262007/5好.书长23.6厘米,宽15厘米,内文版圈长20.6厘米,宽13.2厘米,文字印刷质量较好.中山图书馆藏本应为再印本,纸色黑,质量较差.书长宽和内文版圈长宽与首印本同,文字印刷质量还可以.潮州市博物馆藏乙种本(缺卷一,卷二,卷三,卷七,余各卷均残)应为三印本,纸与再印本差不多,书长25.6厘米,宽16,6厘米,内文版圈长宽与首印本,再印本同,但文字印刷质量极差,不少模糊不见字.还特别要指出,我们在查阅潮州市博物馆藏的三印本中,最后附《海阳县志》半页,版式与上列三种印本的书页均不同,同一首金一凤《凤栖楼春眺》诗,刻版字体不同,同一诗句文字也有不一样.我们推断这半页《海阳县志》要不是张志另一版式本的书页,就是金一凤《海阳县志》详本的残页,让藏书者把它附贴于张志之后.如何下定论,让方家再帮助考证吧.光绪卢蔚猷《海阳县志》李默《广东方志要录》:《海阳县志》卢蔚猷修,吴道镕纂,光绪二十四年(1898)序,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潮州谢存文馆承刊,前事略至光绪二十八年,广东省中国图书馆藏.庄威风,朱士嘉《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光绪]《海阳县志》四十六卷首一卷,卢蔚猷修,吴道镕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4本.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海阳知县卢蔚猷纂修县志,''开局于郡北的王公祠.分纂三,杨镜川孝廉,陈端崖广文与兰(即李芳兰1,董局务则专属于兰,固辞不获,乃与诸君商榷义例,慎遴采访,若邱芝田,杨少山两明经.皆Et事勤搜,为珥笔助.迨采辑甫集,遂商之卢公延金山掌教番禺吴玉臣太史总其事.越明年己丑(18891,编纂将半,太史辞讲席,草稿随行箧去.人事蹉跎;倏忽五易寒暑,甲午(1894)杨明经赴省试,属便道谒太史,摧草稿归.阅之,挈领提纲,有条不紊.然其间如河渠,堤防,明金后,新列传,暨杂录各类,率多阙如,其成帙者亦不免错漏.时思与诸君同既其事,而陈广文已先二年归道山,所赖惟杨孝廉忽又捐馆,乃不揣固陋,引为己责.丙申(1896)约前采访邱杨两明经重行搜采而订讹增阙, 补缀成编.戊戌(1989)蒇事,得卷四十有六."@上边李芳兰《重修海阳县志序》这段话对了解光绪《海阳县志》很重要.一,光绪十三年(1887)卢蔚猷任海阳知县,十四年倡修邑志,但当年即被调走,由原饶平知县惠登甲继任,而十五年惠登甲又调走,由沈麟书继任,这样频繁的邑侯调任,应无暇来主修县志.固光绪志无卢蔚猷序文.而由光绪二十四年成书时的在任知县池伯炜作序,认定光绪志为卢蔚猷修,有点勉强.二,分纂有3人,然以李芳兰'董局务".当资料收集差不多时,才延请金山掌教吴道总其事.隔年编纂交半,但草稿已让辞教职的吴道带走.几经周折,光绪二十年(1894)1T1午才把草稿取回.这时的知县是吴志道,屁股坐未温,二十一年又调走,可见他也无暇顾及修志.好在李芳兰偕邱杨二位监生还是认真负责,于二十二年(1896)丙申重为补编,终于二十四年(1898)戊戌蒇事.可以说,李芳兰也有并列总纂之功.三,我们曾认为民国饶宗颐《潮州志》系从官修到民修的典型,其实光绪《海阳县志》应是由官修到民修的先例.两者都是潮州文化史的代表作四,雍正张志"四阅月而成",而光绪卢志却历11年换13任知县之艰辛.怪不得李芳兰在序中又发感慨:"噫!自戊子(1888)庀局纂修,迄今十有一年,而始克就绪.难矣!然卒于有成,抑又幸矣."⑩一部县志历11年才修成,这也是少见的.光绪吴志至二十六年(19oo)庚子季春才由潮城谢存文馆刊行.故后限(如《前事略》,《职官表》)延至二十六年.李默说'前事略至光绪二十八年",其所见光绪吴志非二十六年刊本,似应是再印本.就粤东传世的光绪吴志而言,现已发现有三种刊本:即首印本,再印本,三印本.潮州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8月印行扫描缩印之原本为二十六年首印本,潮州市档案馆藏本为再印本,汕头文物站1988年印行(油印)之原本为三印本.据查三种印本,在卷3第22页,卷9第l页,卷l5第18至19页,卷15第37至38页,卷16第20页,卷17第3页,卷18第6页,卷18第11页,卷19第4l页,卷】9第44至45页,卷20第33页,卷25第31页,卷27第8至9页,卷28第3至4页,卷45第l3页有多处异同.下面列举三种印本文字的异同,便可判别:潮州市志办扫描潮州市档案馆汕头文物站油卷页次缩印本藏本印翻印本卷l5第无陈龙庆,二十陈龙庆,二十38页八年岁贡八年岁贡卷l6第无补遗:黄成熙补遗:黄成熙20页卷20第解元坊,列盛端解元坊,列盛端解元坊,列盛明……明……端明……33页等七^,姓名等七等十四人姓名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六年正月卷25第二十一31页日夜子刻黉门二十八年春旱二十八年春旱亭巷火.卷26第今据汉自撰金今据汉自撰金今据王汉自撰l4页城记城记金城记从上表中,我们能了解到光绪吴志三次刊行的情况.一,从卷16第20页中可见:首印本遗漏的,在再印本和三印本中均给予'补遗".二,从卷15第38页,卷25第3l页中可见:首印本应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印刊行,再印本应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行,三印本应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g后刊行.三,从卷20第33页,卷26第14页中,结合上述,可见,潮州市志办扫描缩印本应为首印本,因该本既漏(无补遗),也错(王汉写为汉).潮州市档案馆藏本为再印本,该本记述延至光绪二十八年,也补遗,但王汉仍写为汉,解元坊仍照前本列七人姓名.而汕头文物站油印翻印本应为三印本,该本按再印本有补遗与延记至光绪二十八年,但对再印本沿袭首印本的错漏,能给予更正.如'今据汉自撰金城山记"改为'今据王汉自撰金城山记",'解元坊,列盛端明……等七人专27,一辫§姓名"改为'解元坊,列盛端明……等十四人姓名".上面对三种版本的查证说明,我们希望有助于读者在引述光绪《海阳县志》中,因查阅不同版本而出现疑问时,能得到解释,而作出中肯的判断.结语清以前海阳无志,入清凡三修.康熙金一凤两修邑志,详本亡佚,仅存简志五卷抄本.因金志简本系抄录康熙《潮州府志》内容,故其使用价值不高.但作为首部《海阳县志》,有较大的存史价值.雍正张士琏《海阳县志》以金志详本为底本,稍事增补加详.从张志可知已亡佚之金志概貌,也为海阳县留下丰富的史料.特别是'艺文",前志亡佚,后志以'艺文略"形式不载全文,张志'艺文"便显得更为珍贵.故张志是首部使用价值,存史价值都较高的县志.光绪卢蔚猷《海阳县志》体例悉遵阮元《广东通志》,如设置'舆地略",'建置略",'经政略",'前事略",'古迹略",'艺文略",'金石略"等,与阮通志相同,而与张志不同.然也参他志而增损之,但不冠训典.乾隆二十八年前,多采周硕勋《潮州府志》;道光二年以前,多采阮通志.此外,或抄之案牍,或考之碑记,或辑自私家着述,或录自故老传闻,可谓广征博采.故卢志应是体例完备,内容精博,使用广泛的一部好县志.注释:①⑦林杭学:康熙《海阳县志序》.雍正《海阳县志》第l0页,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2年l0月.②⑥石文晟:康熙《海阳县志序》.雍正《海阳县志》第9页.③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二.光绪《海阳县志》第344页,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2年l0月.④⑨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三.光绪《海阳县志》第347页.⑤⑩⑩李芳兰《重修海阳县志序》.光绪《海阳县志》第4页,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⑧张士琏《海阳县志序》.雍正《海阳县志》第4页,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2年l0月.⑩⑩张士琏《海阳县志?凡例》.雍正《海阳县志》第l2页.(附记:本文编写时,承蒙邢锡铭,林英仪两位前辈对吴志,张志的版本鉴证给予帮助,特致谢忱.)(作者单位:潮州市地方志办)深港方志界同行座谈会在深圳召开2007年8月13日,深圳市史志办在迎宾馆召开了深港方志界同行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张骁儒,香港地方志筹备委员会秘书长,香港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智鹏博士,香港地方志筹备委员会委员,香港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蜀永教授,深圳市史志办主任黄玲,副主任王地久,广东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史志办原主任陈宏在教授,深圳各区志办负责人和修志专家,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馆长孙霄,市史志办全体同志共20多人.双方交流深港两地地方志编纂的开展情况;签订缔结友好单位协议书;互赠双方编辑出版的图书.28型。
潮汕人为什么不承认是闽南语

潮汕人为什么不承认是闽南语一潮汕人大多认同祖籍莆田,因为门楣上、族谱上都有写,铁证如山,这是没办法否认的,否则就会背负忘祖骂名。
但潮汕人大多不认同自己是闽南人,首先是莆田属于闽中,实际祖籍闽南泉漳的潮汕人相对少些,加深了隔阂;然后是闽南的地域特征太明显,意指福建南部,作为广东东部的潮汕自然不愿承认,因为一承认就显得自己弱势,且等级低了一等,就像大树干旁边的枝叶,谁都不愿当陪衬的绿叶。
潮汕四市是哪四市的别称潮汕四市是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揭阳市四市。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北靠莲花山脉,南濒南海,西至海丰县,东至饶平县,是通行潮语、流行潮汕文化的地区。
潮汕四市在文化、语言、民俗等都相近相亲,截至2020年,区域总面积约为1618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800多万人。
潮汕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宋代以来就享有“岭海名邦、南国邦郡、海滨邹鲁”之称。
潮汕地区还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南澳岛、广济桥、潮州古城、揭阳楼、红海湾、龙湖古寨等著名景点。
二因为古潮州人一部份是从福建迁来的,一部份是从中原河南一带经福建迁到潮州,所以潮州话有一部分带闽南音,一部分是从中原带来的古汉语。
所以潮州话又跟闽南话不同,潮州话是古汉语和闽南语结合形成一种方言,它保留古汉语的词语比较多,所以潮州话和闽南话的关系是表亲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更不是闽南话的分支。
中原移民由闽入潮汕,主要有三次,即两晋时期,隋唐时期和南宋末年。
因为福建地少人满,不少先民继续往南迁徙到潮汕地区。
可以说,每一次中原移民潮,都会大大增加潮汕地区的人口。
可以说潮汕和闽南本身处于同一个文化圈内,二者的紧密程度可以用兄弟关系形容,而二者并无太大的差异,无非是他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省份,闽南属福建,潮汕属广东,一个是哥,一个是弟的关系罢了。
广东的潮州话(潮汕话)和福建省厦漳泉的闽南话同属闽语闽南方言,两地方言接近,能互相听懂不少(如果确有其事,陈三和五娘谈恋爱应该就是一个说泉州话一个说潮州话),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安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东邻饶平县,南连汕头经济特区,西与揭阳市揭东县交界,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
潮安县始建制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后与原潮州市(现在的潮州市区)几度分合改称。
1991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潮安县建制,县城设于庵埠镇,隶属于潮州市。
潮安县辖18个镇和1个国营林场,共有461个行政村和29个社区居委会。
全县总面积1238.77平方公里,2011年末常住人口114.4万人。
县耕地面积20.2万亩,山地丘陵面积110万亩。
广东省第二大河流——韩江贯穿县域境内南北96公里。
境内的维管束植物1500种以上。
2011年潮安县森林覆盖率55.89%,县城区绿化覆盖率36.8%。
潮安县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潮安县凤凰山山地森林湖泊自然保护区和潮安县梅林湖海蚀地貌自然保护区。
潮安境内主要矿物有锡、钨、钼、铜、铅、锌、钴、银、铍、铟、镉、铁、独居石、硫铁矿、伴生硫、高岭土、饰面用花岗岩;潮安县的土特产主要有凤凰茶、龙湖酥糖、江东菜脯、江东竹笋、凉果、猪脚圈、萝卜糕、栀棕、蚝烙、春饼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从熙公祠、东山湖温泉度假村、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凤凰山生态旅游区、龙湖古寨等。
潮安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抽纱、泥塑、陶瓷、嵌瓷、木雕、石雕、漆画、竹帘画、剪纸、花灯、香包和响铜乐器等是潮安的传统工艺,还有颇具地方特色的工夫茶、名菜小食以及舞龙、舞狮、舞鲤鱼、英歌舞和畲族招兵节等。
潮安人崇文尚武,英才辈出,如唐宋潮州八贤中的赵德、许申、林巽、卢侗、王大宝,以及明清时期的文状元林大钦和武状元黄仁勇。
潮安县获得“中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
庵埠镇被授予“中国食品第一名镇”和“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称号,彩塘镇被授予“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古巷镇被授予“中国卫生陶瓷重镇”称号,凤凰镇被授予“中国乌龙茶之乡”称号,凤塘镇被授予“中国陶瓷重镇”称号。
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2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79.34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102.35亿元,增长10.4%。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7亿元,增长5.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1.85亿元,增长24.67%。
外贸出口总额8.79亿美元,增长19.1%。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0.91亿美元,下降10.4%。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8亿元,增长22.3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74亿元,增长18.4%。
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收入2.91万元,增长1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增长21.77%。
饶平县位于广东省最东端,是广东省“东大门”。
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县,县城设于弦歌都下饶堡(今三饶镇),1953年迁至滨海的宋代古城黄冈镇,现辖21个镇、1个林场。
行政区域面积2227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海岛岸线长136公里。
2011年末常住人口88.69万人。
饶籍旅居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约60多万人,是著名的侨乡之一。
饶平有山有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耕地面积19856公顷,水力资源蕴藏量8.3万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65.8%。
常见珍稀动植物多达140余种,有古生物活化石之称的苏铁蕨类植物分布于县境中北部山区;探明矿产资源有钛、铁、铜、铝、锡、钼、金、稀土、高岭土、耐火粘土和花岗岩等20多种,其中高岭土勘查含量1亿吨以上;农副产品种类繁多,渔副并重,林果兼盛,是广东省茶、果、海鲜、蔬菜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茶叶有岭头单丛茶、大叶奇兰、黄金桂、铁观音等;水果有渔村杨梅、龙眼、荔枝、蕉柑、径南红柿、橄榄、青梅、蜜柚等;畜牧为饶平黑猪、浮滨狮头鹅原产地;海鲜水产品有海山紫菜、饶平对虾、虾蛄、梭子蟹、薄壳、大蚝、珠蚶等,全县可供开发海滩涂面积14.7万亩,已鉴定鱼类471种,属常捕主要经济鱼类有100多种;传统土特产有:饶平香米、高堂菜脯、汉塘柿饼、五香花生、佛手香橼、咸金枣、宝斗饼、山枣糕、蚝烙等。
2011年,岭头单丛茶、狮头鹅、高堂菜脯3个传统地域品牌农产品通过全国第二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会审定。
饶平县依山傍海,一河两岸,峰峦叠翠,碧波浩淼,风景这边独好,古有“岭南佳胜地、瀛洲古蓬莱”之称。
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绿岛山庄、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的绿岛青岚地质公园、世界地质遗产的“中华海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饶道韵楼、始建于晋朝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刹海山隆福寺、赵朴初先生题书“粤东一璧”的石壁山风景区、有千岛湖之称的汤溪水库以及张竞生博士故居、“茂芝会议”纪念馆、中山公园、云峰兰苑等。
饶平海域面积宽广,海岛岸线长,拥有众多岛屿与美丽的海湾沙滩和罕见的海滨温泉,形成别具风格的海上旅游资源,现开发有野水渡假村、东沙湾、金狮湾天然浴场等生态悠闲旅游渡假区。
饶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辈出。
先后涌现出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第一性学家”张竞生博士和中国词学家、“岭南一大家”詹安泰等一大批精英人物。
1907年4月11日打响的黄冈丁未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第三次武装起义,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1926年1月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1927年7月成立中共饶平县委,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抵达饶平并召开茂芝军事决策会议,为“朱毛井冈山会师”和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做出了伟大贡献。
2010年6月3日饶平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饶平民间艺术精彩纷呈,主要有饶平布马舞、金漆木雕、剪纸、舞龙、灯谜、工夫茶等,其中尤以饶平布马舞最有特色。
布马舞和采青艺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全县列入国、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其中三饶道韵楼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饶平县是“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布马舞之乡”和“中国水族器材产业重要基地”。
先后荣获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海域管理示范区、全国渔业百强县和海水养殖先进县、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重点产茶县、国家级无公茶叶示范基地县、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黄冈镇、三饶镇、新丰镇分别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黄冈镇上林社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1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69.49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60.07亿元,增长9.7%。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8亿元,增长30.8%。
外贸出口总额4.45亿美元,增长3.6%。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3亿元,增长16.09%。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3.04亿元,增长88.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72亿元,增长13.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33元,增长23.12%。
潮州市湘桥区位于潮州市中心城区。
1991年建区,区辖9个街道和1个镇。
行政区域面积155.14平方公里。
2011年末常住人口45.4679万人,户籍人口35.13万人。
201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8.47%,森林蓄积量为35.1万立方米。
重要的矿产资源有“飞天燕”高岭土(瓷土矿)、花岗岩和黄蜡石等。
土特产有青皮橄榄、金佛手、黑皮王黄皮、信发三元杂交猪、紫莲牌茶叶、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州小食等。
潮州湘桥山川秀美,悠久的人文历史留下了众多文物胜迹。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为广济桥、许驸马府、开元寺、已略黄公祠、笔架山宋窑遗址、韩文公祠;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5处,为葫芦山摩崖石刻、凤凰塔、海阳儒学宫、涵碧楼、广济门城楼;列入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
此外,域内还有不少古文化遗址、古井泉、古民居、古牌坊等。
可供游览观光的风景区主要有金山、葫芦山、笔架山、别峰山、西湖、北阁佛灯景区、祭鳄台景区、凤凰洲景区、牌坊街、甲第坊古民居、石庵、淡浮院、滨江长廊等。
历代潮州、海阳、湘桥籍或居住于湘桥的较为著名的名宦乡贤和文人高士有:唐代的赵德;宋代的许申、许珏、卢侗、刘允、刘昉;元代的陈肃;明代的盛端明、林熙春、黄锦、辜朝荐;清代的蔡元、陈衍虞、陈琼、张中阳、邱步琼等。
现、当代知名人士有:饶锷、詹显哲、丘玉麟、翁辉东、詹安泰、佃介眉、许世芳、王显诏、詹昭清、柯柏年、薛汕、梅益、饶宗颐等。
2011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51.54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58.43亿元,增长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4元,增长14.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61元,增长20.95%。
枫溪区位于潮州市中部、市区西面。
1995年12月底设区,行政领导机关为“潮州市枫溪区管理委员会”,行使县级区职权,是潮州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辖3个办事处,共26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区域面积24.47平方公里。
2011年末常住人口10.86万人,户籍人口10.86万人。
全区农业人口65279人,农田保护区面积2179亩;山林场14个,总面积14868亩,其中,茶500多亩,速生桉树3000多亩。
枫溪区地缘优势和科研优势十分突出。
广梅汕铁路横贯而过,潮州火车站设在界内,省道潮汕公路、安揭公路、安丰公路交汇于枫溪广场,交通运输方便,商品经济发达;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枫溪陶瓷工业研究所、中国瓷都陈列馆、潮州陶瓷研究院均设在域内,枫溪区陶瓷产业创意园也正在加快建设,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1家,民营陶瓷研究所2所,是全国最大工艺瓷、日用瓷的生产出口基地,全国最大卫生洁具生产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枫溪区主要旅游景点有水月庵、陶瓷城、法光寺等,陶瓷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枫溪区陶瓷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是“中国瓷都”——潮州的龙头,陶瓷生产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代已形成陶瓷之乡。
是省陶瓷集群升级示范区、省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单位,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枫溪陶瓷集体商标”,并注册“FONSIC”区域国际品牌集体商标;全区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1名,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12名,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0名;“枫溪瓷烧制技艺”、“枫溪手拉朱泥壶”分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分别为1人、3人。
枫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英才辈出。
孕育了明代进士吴殿邦、清代翰林刘起振、革命英烈冯铿和邱安、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吴佑寿等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