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

发热第一节概述体温的中枢调节以调定点学说来解释。
发热的概念: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过热的概念: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导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概念: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种类:(一)外致热原1.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分枝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疟原虫(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3.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二、内生致热原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3.干扰素4.白细胞介素-6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EP产生的过程:产EP细胞的激活、EP的产生和释放产EP细胞种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产内生致热原的活化方式:1.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细胞活化LPS和LPS结合蛋白结合---LBP转移LPS给sCD14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CD14结合---作用于TLR---TLR激活NF-κB---启动细胞因子表达产生致热原。
2.T细胞受体介导的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分为正调节中枢和负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内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
通过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
负调节中枢包括中杏仁核(MAN)和腹中隔(VSA)。
通过负体温调节介质使体温下降。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2.EP通过终版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cAMP(3)中枢Na+/Ca2+比值(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5)一氧化氮2.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2)黑素细胞刺激素(3)膜联蛋白A1(4)白细胞介素-10(四)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发热机制: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的产生和释放---EP经血液循环到POAH 或OVLT附近---引起中枢介质的释放---中枢介质作用于神经元使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负调节介质产生---抑制调定点和体温的上升发热的三个时相:1.体温上升期特点: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
病理生理学 发热

释放方式、致热效应等均不同,引起的发热过 程(热型)表现不同特征。常成为临床诊断疾 病的线索。
一、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
体内产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等)都有顽固的发热。
体温负调节介质限制产热和促进散热→限制体温升高, 使体温升高限度在一定范围内。
EP→中枢 →启动体温升高机制的同时,启动限制体温 升高机制 → 整合效应使调定点上移,但升高幅度被限制 在一定范围内(热限)。
三、发热的中枢机制
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
热限(febrile ceiling) : 发热(非过热)时的体温很少超过41℃,这种发热
呼吸深快
4. 消化系统功能变化
① 体温↑使消化酶活性↓; ② 交感兴奋性↑—→消化系统缺血—→消化道蠕动↓,
消化液分泌↓; ③ EP(PGE)对中枢的直接作用;
—→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口干、口腔异味。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生理功能改变
5.免疫功能 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共存。
因之一。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生理功能改变
2. 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心脏功能 冷敏N元兴奋性↑—→交感兴奋性↑ 血温升高 —→ 窦房结兴奋性↑ 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中枢效应
→
心率↑ 收缩↑
心脏负荷增加
致热原对心肌毒性作用———→心肌受损,功能障碍。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生理功能改变
2 循环系统功能变化 外周血管
竖毛肌收缩 “鸡皮”
下 丘
交感神经
皮肤血流↓
发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

发热名词解释病理生理学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生理现象。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引起的生理功能异常的学科。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发热和病理生理学进行全面解释。
首先,发热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或其他病理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
当机体感染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物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升高。
发热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反应,加速病原体清除。
其次,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在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侵入机体后,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和炎症反应,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如白细胞介素的释放、前列腺素合成增加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体温升高。
此外,炎症反应还会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变,进一步增加体温。
第三,发热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
急性发热通常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慢性发热则可能是由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
对于不同类型的发热,病理生理学的机制也有所不同。
此外,发热还可以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进行分类。
轻度发热通常指体温在37.5-38.3摄氏度之间,中度发热为38.3-39.5摄氏度,高度发热则超过39.5摄氏度。
不同程度的发热可能反映了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激活程度。
最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例如,了解发热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可以指导开发新的抗感染药物或免疫调节剂。
同时,研究发热的病理生理学还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总结来说,发热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或其他病理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
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热的机制,包括免疫系统的激活、炎症反应的发生等。
发热的类型和程度也反映了不同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激活程度。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生理学发热

3)脂皮质蛋白1(lipocortin-l)
(四)发热的发生机制:
如下图所示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源 免疫复合物
体温↑(发热)
产热↑
散热↓
产EP细胞 EPs
骨骼肌紧张、寒战
皮肤血管收缩
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体 PGE
⑵ET、病毒、IL-l、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都 可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
⑶给兔、鼠静脉或脑室内注射IL-6,可致体温明显 升高。
5 .其它
⑴白细胞介素一2(interleukin-2,IL-2); ⑵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n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l,MIP-l); 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 血压的改变:
体温上升期:心率加快、外周血管的收缩→血压↑; 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外周血管舒张→血压↓; 少数病人可因大汗而致虚脱,甚至循环衰竭。
(三)防御功能改变
1.抗感染能力的改变 :
有利面:抗感染能力增强 不利面:降低免疫细胞功能 2.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3.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se) 是机体在细 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时所出现的一系列急性时相的 反应。 包括:急性期蛋白的合成增多 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 白细胞计数的改变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
热代谢特点:散热↑产热↓→产热 < 散热→体温↓ 表现: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第三节 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分解代谢↑)
病理生理学-发热PPT课件

病例二:肿瘤性发热
总结词
肿瘤性发热通常由恶性肿瘤引起,表现为持续的低热,且较难控制。
详细描述
肿瘤性发热的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反应,或者肿瘤 细胞本身释放出热量。治疗肿瘤性发热需要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如手术切除、放 化疗等,同时可采用抗炎药物缓解症状。
病例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抗体产生
发热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更 多的抗体,提高免疫力。
炎症反应
发热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的 发生,有助于清除感染病 灶。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发热时,心率加快,以增加心输出量, 满足机体代谢需求。
发热时,心肌收缩力可能增强,以提 高心输出量。
血压
发热时,血压可能升高,以维持足够 的血液循环。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发热的分类
根据发热的原因,可 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则常见 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反应、肿瘤等。
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各 种病原体感染,如细 菌、病毒、支原体等。
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可以增 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对感染的抵 抗力。
发热还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一些特殊的 免疫物质,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01
02
03
糖代谢
发热时,机体通过增加糖 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来提 供能量,可能导致血糖升 高。
蛋白质代谢
发热时,蛋白质分解增加, 合成减少,导致负氮平衡。
脂肪代谢
发热过程中,脂肪酸氧化 增加,可能导致高脂血症。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免疫细胞活性
发热时,免疫细胞活性增 强,有助于清除病原体。
病理生理学第八章发热

二、内生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一)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
(Concept of endogenous pyrogen)
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产生并 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产生EP的细胞种类
(三) 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endogenous pyrogen)
❖产EP细胞的激活
LPS LPS结 合蛋白
Toll样受体
激活NF-κB
启动基因转录,EP表达 产EP细胞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 节机制
体温调节中枢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单核巨噬细胞 肿瘤细胞 其它细胞
(二)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Category of endogenous pyrogen)
❖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 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 )
腹中膈
(ventral septal area,VSA)
(二)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
(Pathways of EP signal transduction to the thermoregulation center)
发热 激活物
体温
产EP 细胞
体温 调定点
EP
?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病史:男性患者,3岁,1天前出现发热, 体温39.5℃, 咳嗽,无痰,无呼吸困 难。于入院前开始抽搐,两眼向上凝 视,四肢抖动,持续1分钟后自行缓解。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

202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contents •发热概述•发热病因及影响因素•发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变化•发热的危害及并发症•发热的防治措施目录01发热概述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机体产热过多或散热不足,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大于散热,出现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发热口温为36.3~37.2℃,肛温为36.5~37.7℃,腋温为36℃~37℃。
正常体温发热定义发热激活物指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合成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如细菌的内毒素、病毒的核酸等。
致热原指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物质,包括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和外源性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内生致热原指由激活物激活而产生的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发热机制感染性发热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非感染性发热指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反应、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发热的分类02发热病因及影响因素病因感染炎症Array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肿瘤其他恶性肿瘤可引起肿瘤性发热。
如手术、药物等引起的发热。
影响因素如气候变化、环境温度等。
环境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等。
生理因素如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等。
病理因素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
心理因素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与发热相关的常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炎等。
肺部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
03发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变化神经调节温度感受器身体内存在温度感受器,感知体内外温度变化。
神经调节途径通过温度感受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调节皮肤血管、骨骼肌等组织的活动,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异常神经调节在感染、炎症等病理状态下,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体液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正常。
病理生理学发热

革兰氏阳性菌(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外毒素、全菌体、肽聚糖致热
病毒
致热成分:包膜
脂蛋白 血凝素
SARS病毒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
类固醇:苯胆烷醇酮(不引起动物的发热 反应)
二 、内生致热原(EP)
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 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
糖代谢
糖原分解↑,血糖 ↑ ,乳酸↑
脂肪代谢
脂肪贮备↓,分解↑ , 酮体↑ , 消瘦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 ,负氮平衡
水、盐及维生素代谢
体温下降期:脱水,[Na+] ↓,维生素消耗增多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
烦躁、幻觉、嗜睡、头痛,高热惊厥
循环系统
心率↑ 心肌收缩力↑
血温刺激窦房结 心输出量↑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第六章 发 热 (fev时相 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发热的防治
第一节 概 述
正常体温
直肠:36.5~37.5℃
口腔:36.3~37.3℃
腋窝:36.0~37.0℃
整 合 器
深部温度 感受器
POAH
调定点
感 受 器
呼吸系统
血温↑ 、酸性代谢产物↑
吸加深加快
呼吸中枢兴奋,呼
加强散热、呼吸性碱中毒
消化系统
交感神经兴奋 → 消化液分泌↓ 胃肠蠕动↓
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抗感染能力的改变:提高抗感染能力
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 急性期反应:是机体的防御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发热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
经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 通过终板血管器(OVLT区):视上隐窝上
方,紧靠POAH,是血脑屏障的薄弱部位 通过刺激迷走神经
病理生理学发热
EP
POAH
脑腹中膈区(VSA)
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
中心体温↑
病理生理学发热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CRH)
IL-1、IL-6刺激下丘脑CRH释放 中枢注入CRH引起体温升高 CRH单克隆抗体和CRH受体拮抗剂阻断
体温升高
病理生理学发热
一氧化氮(NO)
作用于POAH、OVLT介导发热 刺激棕色脂肪组织引起发热 抑制发热时负调节介质的合成与释放
病理生理学发热
体温升高 (>0.50C)
生理性 体温升高
病理性 体温升高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病理生理学发热
37℃
正常
37℃
Set point BT
调定点上移
37℃
37℃
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过热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失衡或调节障碍 引起的机体被动性体温升高,其程度可超 过体温调定点。
具有解热作用 ▪ PGE2影响温病敏理生理神学发热经元的放电性质与EP相似
Na+/Ca2+比值
脑室内灌注Na+时体温 ,灌注Ca2+时体温 降钙剂(如EGTA)灌注时体温,且脑脊液中
cAMP明显 预先灌注CaCl2可阻断EGTA的致热作用,同时
也抑制脑脊液中cAMP
EP下丘脑Na+/Ca2+ cAMP 调定点上移
散热障碍:中暑、先天性汗腺缺乏 产热过多:甲亢、癫痫大发作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下丘脑损伤
病理生理学发热
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过热
发热
病因
发病 机制
无致热原(体内因素 周围环境温度过高)
调定点无变化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防治 原则
物理降温
病理生理学发热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对抗致热原
病理生理学发热
环磷酸腺苷(cAMP)
➢ 外源性cAMP脑内注射引起发热,潜伏期较EP明 显为短
➢ 外源性cAMP的中枢致热作用可被磷酸二酯酶抑 制剂增强,被磷酸二酯酶激活剂或腺苷酸环化酶 抑制剂减弱
➢ 在某些发热激活物、EP及PGE引起的发热时, 脑脊液cAMP明显,且与发热效应呈正相关
➢ 过热时cAMP不发生明显改变 病理生理学发热
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 含内毒素(ET),其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 生物学特性: (1)分子量大 (2)耐热性高:160℃干热2h灭活(是血液制品和
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3)致热活性高 (4)易产生耐受
病理生理学发热
革兰氏阳性菌(G+)菌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 外毒素、全菌体、肽聚糖致热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发外热致激热活原物
激活
产热致原内热生细原致胞
产生和释放
内生致热原
病理生理学发热
发热
一 、发热激活物
概念: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 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 疟原虫等
体内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
病理生理学发热
革兰氏阴性菌(G-)菌
病理生理学发热
IL- 6
多种细胞都可产生 由18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21KD ET、IL-1、TNF等都能诱导其产生和释放 环加氧酶抑制剂可阻断其作用 致热作用较弱
病理生理学发热
三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一)体温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 冷敏神经元:促进产热 ➢ 热敏神经元:促进散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TNF
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的小分子蛋白 两种亚型:TNF- 和 TNF- 致热作用较强,也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阻断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
病理生理学发热
IFN
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抗病毒、抗肿瘤 亚型多,其中IFN- 和 IFN-与发热有关 不耐热 反复注射产生耐受
(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 正调节介质 前列腺素E(PGE) Na+/Ca2+比值 环磷酸腺苷(cAMP) 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一氧化氮(NO)
病理生理学发热
前列腺素E(PGE)
▪ EP性发热的同时脑脊液中PGE2明显 ▪ PGE2直接灌注脑室时引起发热,且呈量效依
赖关系 ▪ 引起体温升高的潜伏期比EP短 ▪ 环氧合酶抑制剂对IL-1、IL-6及TNF性发热
散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平衡
示正 意常 图体
温 调 节 基 器效 本 应机 制
体温的升高就是发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40 ℃ 36 ℃
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 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 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0C。
注意:(1)发热≠体温升高 (2)发热时无体温调节障碍
病理生理学发热
本章内容
概述 发热的病因和机制 发热的时相 发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的改变 发热的防治
病理生理学发热
正常体温
直肠:36.5~37.5℃ 口腔:36.3~37.3℃ 腋窝:36.0~37.0℃
病理生理学发热
器整 合
器感 受
深部温度 感受器
外周温度 感受器
汗腺Hale Waihona Puke POAH 调定点骨骼肌
外周血管 产热
病理生理学发热
病毒
致热成分:包膜 脂蛋白 血凝素
病理生理学发热
SARS病毒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 狼疮等
类固醇:苯胆烷醇酮(不引起动物的发热 反应)
病理生理学发热
二 、内生致热原(EP)
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 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 升高的物质。
病理生理学发热
产EP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 淋巴细胞 肿瘤细胞 其它细胞
病理生理学发热
EP的种类
白细胞介素-1(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 白细胞介素-6(IL-6)
病理生理学发热
IL-1
单核巨噬细胞等合成和释放的多肽类物质 致热作用强,可被环加氧酶抑制剂阻断 不耐热,70℃ 30min失活 反复注射不产生耐受
热限:发热时,体温升高很少超过41℃, 这种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 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是机体调节体温 升高的自我限制。
病理生理学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