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导论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

”“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四章史学的高度发展

最新版精品课件第四章史学的高度发展
姚思廉修《梁书》、《陈书》 李百药修《北齐书》 令狐德棻、岑文本修《周书》 魏征修《隋书》
《隋书》
《隋书》成于众史家之手,在唐初所修五史中,它最集中 体现了唐初官修正史的史学特点。《隋书》的纪传部分,参 与者共七人,其中魏征的贡献最大。 《隋书》共85卷,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记事起于隋 文帝开皇元年(581),止于恭帝义宁元年(618),载有隋 朝38年的历史。 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 “五代史志”,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是“梁齐陈周隋” 五代的志(《五代史志》),称“《隋书》十志”。“综记 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价值高,门类齐全,共 30卷,是继《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 著作。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 地理、经籍。十志所述的典章制度,并不限于梁、陈、北齐、 北周、隋,如魏及南朝宋、齐都有涉及。因此可以弥补“五 代史”无志之缺憾。
三、隋朝修史的影响

隋代史学是北朝史学的继续,同时亦承接南朝梁、陈史学 的遗风。其中有些影响是深远的、根本性的。如隋文帝下诏 明令禁绝私修国史,对唐朝乃至千余年之中国封建史学的影响 颇为深远。 隋朝李德林、姚察、王劭、魏澹等史家的史学成就对唐 初史家修史影响很大。隋代史家所撰国史为唐初修《隋书》 在资料上作了准备工作。 隋朝统治者史学意识的强化为唐统治影响巨大,直接促成 唐初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官修史书高潮的到来。
第四章 史学的高度发展—隋唐宋元史学
第一节 隋朝史学的成就及失误 第二节 “正史”编撰的突出成就 第三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 通》 第四节 典制史的创立和发展 第五节 编年史的发展 第六节 纪事本末体的创立
第一节 隋朝史学的成就及失误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授课题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史学的发展△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时代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史学发展的特点、史籍类型的演化以及重要历史著述的内容、特点及史料价值;了解隋朝修史对唐朝修史的影响、唐初史馆及监修制度的确立及对后世修史的影响,了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及杜佑《通典》体例、内容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三国志》的内容、特点;裴松之《三国志注》的特点;《后汉书》在沿袭《汉书》体例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唐修“八史”的条件;唐代设馆修史;刘知几与《史通》;杜佑与《通典》。

△授课对象:历史专业一年级△授课时数:6学时△授课方式:讲授第一节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一、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成长起来以后走向发展的时期。

700年左右历史的时代特点,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史学的发展。

首先,门阀政治的形成,政权的更迭和对峙,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出现了“一代之史,至数十家”的盛况;同时也推动了姓氏之学的发展,谱学之书的撰述成为这个时期史学活动的时尚。

这是门阀地主政治在史学上的突出反映。

其次,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推动了各民族对国史的撰述,隋唐时期将其列为正史,扩大了民族史撰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这时期的许多历史著作突出加重了对南方社会发展进程的记载。

历史记述反映在地域上和内容上更加宏富了。

其三,民族大融合反映在思想领域中,是“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形成,在唐代的许多历史撰述中都有突出的反映,比秦汉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了更多的对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

其四,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外交通、域外情况撰述的发展(《法显传》、《大唐西域记》、《高僧传》等)。

其五,不少王朝重视以皇家的力量组织官书的撰述,并做出了成绩。

中国史学史4

中国史学史4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
• 1、隋禁私人修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史官,但对 史学控制不严,齐设史馆,但仍不限制私人修史,隋朝 统一后设史馆,禁止私人修史,开皇十三年(593)文 帝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 文帝纪》)从客观上扼杀了私家修史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学的繁荣。 • 2、官府修史不力,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 的分工合作。 • 3、修史者多非其才。炀帝时网罗的人才中,多是 以词章见长的文士,如虞绰、王胄、庾自直等。后人评 价“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 数代之事殆将泯绝”(《州府元龟》)卷554国史部》 虽好文儒,然轻修史,这是事实。
• 牛弘字里仁。入隋任秘书监、吏部尚书。 著有《隋朝仪礼》百卷,《周史》十八卷(未 最后成书)等。 • 刘知几批评道“夫以宇文之言,而动遵经 典,多依《史》、《汉》,“虽文皆雅正,而 事悉虚无”(《杂说下》) • 此外尚有李德林《齐史》、杜台卿《齐 纪》、许善心《梁史》、姚察《梁书》等,这 些史书为以后唐修诸史提供了基础。
第二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 修撰
• 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 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混乱以后,隋唐二代 重新建立起封建统一大帝国。唐初,由于政治 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秩序趋向稳定,朝廷对 于前代文化的整理开始重视。唐太宗时,正式 设立史馆,专修国史,又对唐以前诸朝史籍进 行大规模的整》、 《陈》、《北齐书》、《北周书》、《隋书》、 《南史》、 《北史》, 后二部乃李延寿私撰 而由朝廷颁行)是在这时期修成的。
二、隋朝修史的成就
• 魏澹,字彦渊(深),澹父季景是魏收族 叔。澹历任北齐殿中死后、侍御史,北周纳言 中士,入隋任太子舍人,后升为著作郎。 • 开皇中,文帝认为魏收《魏书》“褒贬失 实”,“诏澹别成《魏史》”,澹书以西魏为 正统,东魏为僣伪,共92卷:十二纪、七十八 传,另加史论及例并目录。据《崇文总目》, 澹书仅存纪一篇。(《太宗纪》)今本收书 《太宗纪》取自于澹书。

隋唐的史学成就

隋唐的史学成就

隋唐的史学成就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史学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史学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史书的编纂。

隋朝时期,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杨素和刘知几等人编写了《隋书》,记载了隋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这部史书以其详实的记载和精确的史料,成为后世研究隋朝的重要参考资料。

唐朝时期,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历史学家魏徵的主持下,唐朝开始编纂《旧唐书》和《新唐书》。

这两部史书是对唐朝历史的全面梳理和总结,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隋唐时期的史学成就还体现在史学理论的发展上。

隋朝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了“以史为师”的观点,强调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唐朝的史学家魏徵则提出了“治史之道”,指出史书应当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并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

这些理论观点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杜佑、王勃、杜牧等人都是隋唐时期的史学家和文化人物,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对
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的史学成就是丰富多样的。

通过编纂史书、发展史学理论以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化人物,隋唐史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启示。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讲义《中国史学史》导论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也是如此。

所谓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为更好地学习中国史学史,我们得先了解和弄清一些史学史的相关问题。

一、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四、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一、史、历史(一)史学习、研究和讲述中国史学史,处处会碰到一个“史”字,而不同时期“史”之含义并不一样。

“史”之含义最早是官名,是广泛意义的官名,许多文武官都称史。

后来成为专门掌管历史的人的专用名,即史官。

专门掌管历史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就有,称为“尹”、“史”、“作册”、“卿史”、“御史”、“西史”等。

职责是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

史官是最早的文化人,即知识分子,他们负有读书、藏书、写书、献书之责。

我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我国古代史官设置之早、地位之尊、史官制度之健全分不开的。

在秦以前,“史”一般不是指书,而是指人,如“良史”是称好的史官、优秀的史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史”以新的含义:史书、史事、史学等。

如:把历史记载称为史,“史之阙文”、“其文则史”。

但直到东汉以前,史都是称人和事的,而不是史书的名称。

最早史书的名称是书。

《诗》、《书》、《礼》、《乐》中的《书》(《尚书》)就是记载历史的书。

这种称法被沿袭,如《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唐书》,直到北宋前,绝大多数史书都称书。

此外,史书也称“纪”、“春秋”、“志”之类。

史书被称为“史”是从东汉末年刘若《小史》开始的。

其后,梁武帝编《通史》、许享写《梁史》、唐李延寿撰《南史》、《北史》。

但这时官修的著作还称书,如唐修八部“正史”中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等。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史·历史·史学1.何谓之“史”?(1)《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2)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3)“史”的原意就是指掌握文献记载的一种官职。

2.历史是指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3.史学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二、远古的传说1.阅读以下内容,思考远古传说具有哪些史料价值?2.从远古传说看人类原始的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了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远古传说居住情况:“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饮食情况:“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类征服自然的状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2.历法的产生;3.史学意识的产生四、史学产生的年代我国的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其统治服务。

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第二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其职掌1.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

2.商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和分工1.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2.从夏商周看史官的任务:一是关于人事方面,一是关于天道(宗教迷信)方面。

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1.《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称:其中“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八枋: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

第五章2讲: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第二讲 两宋时期的史学)

第五章2讲: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第二讲 两宋时期的史学)

(八)、《通鉴》的续作
• 1、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 2、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 3、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 4、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六、朱熹与《资治通鉴纲目》
• 1、《通鉴纲目》的渊源 • 2、《通鉴纲目》的特点 • 其一,此书在记载方式上大有改变,即大书为纲,
细书为目,实际上是受《春秋》经、传相互配合 的启发,便于阅读和查阅,具有历史编纂学的创 新性。 • 其二,讲求“《春秋》笔法”,即斟酌书法以示 褒贬。 • 其三,审定历代政权的正统性,是本书的重点之 一。 • 3、《通鉴纲目》的影响
(四)、《通鉴》的突出特点
• 1、鲜明的资治鉴戒目的 •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
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 揆,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 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 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 闲之宴,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 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史之盛德, 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 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 ——《进资治通鉴表》
第四章 隋唐至两宋:传统史学发展的成熟 第二讲 两宋时期的史学
一、两宋史学的社会背景
• 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 提倡“右文”致治 • 雕板印刷的普遍使用和活字印刷的发明 • 学派林立 • 理学给了史学以直接的指导和广泛的影响
二、两宋史学的主要成就
• 1、官方修史机构与制度更加细密、完备。 • 史馆、起居院(专修起居注)、国史院、
著史的最明显的例子。
四、欧阳修的正统论思想和“春秋笔法”
• 1、正统论思想 •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随着政治统一,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意识也须高度统一,才能巩固统一局面。

唐处统治者深谙此理,因此设立史馆,组织史官编修前代史和国史,以求统一人们的历史认识,清除分裂割据的历史影响,适应统一政权的需要。

(2)社会经济发展。

从贞观到开元百余年间,唐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经济的繁荣,必定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发展,史学也不例外地得到发展。

(3)封建统治者重视。

唐初最高统治者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深知要巩固一统政权,还必须时时“以古为镜”。

加强对前朝兴亡治乱历史的研究,特别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

因此,高度重视修史工作,加强组织管理,将史馆由过去的秘书省所属移置到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并提高史官的地位,“馆宇华丽,酒馔丰厚,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

唐太宗还亲自参与《晋书》的史论撰写。

3、唐朝史馆的成绩唐朝史馆成立后,史官们编修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等纪传体史书,还编修了本朝大量的起居注、实录和国史。

在《隋书、经籍志》中明确将群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并以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列于史部之首,这说明当时官修正史已制度化和明确化,对魏晋南北朝历史作了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

二、起居注、实录、国史的修撰唐朝史馆的人物,既修前朝史又修本朝史。

史官包括专职和兼职两种,名称为修撰、直馆。

专职史官人数很少。

但“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旧唐书.职官二》)兼职史官主要承担前朝史的修撰,事成职罢,专职史官负责修本朝史。

1、起居注和时政记起居注是“录天子法度”(《新唐书.百官志二》),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在君主上朝时立于阶下,“人主有命,则逼阶延首而听之,退而编录,以为起居注”(《史通.史官建置》)是记录君主言行法令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也是编修实录的重要依据。

唐朝规定。

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录送史馆。

起居注始于汉朝,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东汉明德马皇后撰有《明帝起居注》,以后,历代相沿。

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和《开元起居注》,流传至今仅存《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此外,唐朝还有一种由宰相专职的原始记录资料,名曰《时政记》,是对起居注的一种补充,始于武则天长寿二年宰相姚(王寿)之手。

《旧唐书》本传载:“自永徽以后,左右史虽得对仗承旨,仗下后谋议,皆不预闻,寿以为帝王谟训,不可(zhan)无记述,若不宣自皇帝,史官无从得书。

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

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寿始也。

”由此可知,《时政记》也是唐朝史馆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

为了广泛详尽地收集史料,唐朝还制定了《诸司应送史官条例》,规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有关部门都要按期向史馆送报详细材料,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史料搜集制度。

2、实录实录是封建帝王的大事记,起源于南朝,梁人周兴嗣修撰《梁武帝实录》3卷。

唐时,新君即位后,即令史官修撰先帝实录,并成定例,一直沿袭到清朝。

唐朝历代皇帝都有实录,可惜流传至今者,仅存《顺宗实录》5卷,因保存在《韩昌黎外集》中而未散失。

3、国史据史书记载,唐朝先后八次修撰国史,为后晋修唐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三、八部“正史”的修撰1、唐修五代史唐高祖武德五年,就颁布了《命萧禹等修六代史诏》,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成而罢。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诏重修六代史,大家认为,北魏史已有魏收的《魏书》,于是决定只修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

同时,任命宰相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与魏征共同监修。

贞观十年,五代史的纪传部分全部修成,但当时并无表志,故又合称为“五代纪传”。

(1)《梁书》和《陈书》作者姚思廉,在其父姚察所撰梁、陈二史的基础上,奉诏撰成。

贞观十年完成,次年姚病逝。

二书由魏征“裁其总论,其笔削则皆思廉之功”(《旧唐书.姚思廉传》)《梁书》56卷,其中帝记6卷,列传50卷,记事起自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迄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共56年的历史。

梁武帝执政长达47年,因此《武帝纪》就占了3卷的篇幅。

《梁书》列传内容较丰富,以类传为主。

有的类传史料价值较高,如《诸夷传》详细记载了海南诸国的历史;《儒林传》立有梁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传》,并全文收录了他的代表作《神灭论》;《文学传》记载了文学家钟嵘、刘勰的生平事迹,还收录了他们的名著《诗品》和《文心雕龙》二书的序言。

这些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重要史料。

《陈书》36卷,其中帝记6卷,列传30卷,记事起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终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共33年的历史,姚察曾任陈吏部尚书,所以,对陈统治者多有曲笔讳饰。

列传不记载少数民族与族外之事,涉及的社会面狭窄,十分之九的篇幅记载的都是王室贵族及诸臣,这样,《陈书》就好象一部帝王家谱了。

《梁》、《陈》二书出于姚氏父子,二人都先后经历过并任过职,所以内容充实,史料丰富。

另一特点是文风质朴,文字简练,崇尚两汉散文,一改六朝浮艳骈俪文风。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韩昌黎始,而岂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陈末唐初也哉。

”(2)、《北齐书》作者李百药,其父李德林,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

北齐时奉诏撰《齐书》,未成而卒。

其子在此基础上撰成《齐书》50卷,其中本纪8卷,列传42卷。

记事起于高欢(496年),终于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包括东魏和北齐两朝历史。

《北齐书》的价值在于,一是保存了一代史料,二是内容完整,不仅写了北齐,而且写了东魏。

(3)、《周书》作者令狐德芬,他是建议唐高祖修撰前代史的第一人。

参与者有岑文本、崔仁师。

《周书》50卷,其中帝记8卷,列传42卷,记事起于宇文泰(505),止于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包括西魏和北周两朝历史。

《北齐书》和《周书》都曾在宋代残缺,是后人复原不足的。

(4)、《隋书》《隋书》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

纪传和十志分两次完成。

纪传由魏征主编,于贞观十年(636)完成,志由长孙无忌领衔,于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隋书》记事起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止于恭帝义宁元年(618),共记隋朝38年的历史。

《隋书》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古为镜”、“以隋为鉴”的修史目的明确,将修史与借鉴紧密结合,故大多能据实直书。

隋朝是个短命王朝,其兴亡直接给唐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教训。

《隋书》注意总结分析隋亡的原因,对隋帝王的胡作非为作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谴责。

统记述了各类人物,广泛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保存了许多重要史料。

第二、文字简洁,受到后代史家好评。

2、五代史志五代史只有纪传而没有志。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诏褚遂良监修。

永徽元年(650)。

高宗复命令狐德棼监修,至显庆元年(656)成书,长孙无忌奏进。

《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

亦称《隋志》,在史学发展上,它是自《史记》的八书和《汉书》的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

首先,它综合并囊括了除前史符瑞志以外的全部内容,是“正史”书志撰述以来的一次总结性成果。

其次,它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

《五代史志》前五志即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是以天道为中心,讲尊天敬神、天人感应,这是为君权神授和现实的上下长幼之序制造理论根据和神秘的面纱。

跟这个认识体系相对应的是它的后五志,即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志,记述了五个朝代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区域建置和唐初皇家所藏隋朝以前历代典籍存亡及学术流变。

这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逻辑建立起来的又一认识体系。

这个认识体系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天道”的影响,但在具体认识上已经把天道撇在一边而着重于人事的分析了。

这种还不得不讲天道,但把天道和人事分别开来看待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五代史志》中的《经籍志》,是以目录书出现的学术史专篇。

它精练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变,是继刘向、刘歆之后一次更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之总结性成果。

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著录历史文献,以道、佛作为附录,这就奠定了古代文献分类的基础,影响所及,直至明清。

《五代史志》在撰述思想上不止是有兼容南北的明确要求,而且有上承两汉的自觉意识,显示出一种细致爬梳和宏大气度相结合的格局。

《五代史志》的多方面成就,是“正史”书志发展的新阶段,也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的问世,提供了思想上和撰述上的条件。

三、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1、《晋书》的编修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著述,唐太宗对此都不满意,贞观二十年下达《修晋书诏》,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

贞观二十二年修成,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