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方剂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风方剂方解

化痰通络汤: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
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烦躁不安,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星蒌承气汤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泄腑热。
热象明显者,加山栀、黄芩。
腑气通后,应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痰盛者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兼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者,可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若口干舌燥,年老体弱便秘伤津者,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液。
补阳还五汤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等养血活血化瘀。
本方亦适用于中风恢复期以及后遗症的治疗。
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利窍;心悸、喘息,失眠者为心气不足,加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眼肉以温经通阳、养心安神;小便频数或失禁者,为气虚不摄,加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以温肾固摄;肢软无力,麻木者可加桑寄生、杜仲、牛膝、鸡血藤以补肝肾,强筋骨。
镇肝熄风汤
方中龙骨、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白芍、天冬、玄参、龟板滋养肝肾之阴;重用牛膝并辅以川楝子引血下行,合用茵陈、麦芽清肝舒郁,甘草调和诸药。
潮热盗汗、无心烦热者加黄柏、指目、地骨皮以清相火;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杜仲、何首乌等以补益肝肾;兼痰热者加天竺黄、瓜蒌、胆南星以清热化痰;心烦不寐者加珍珠母、夜交藤以镇心安神。
治疗中风病的10首经方总结

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今总结共有10首一、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古代治疗中风,盛行应用续命汤。
续命汤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医生治疗中风的重要方剂,如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里。
这些方子流传的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中也有收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收录更全,是古代五脏偏枯中风的通治方,也就是中风的专病专方。
这些方子被唐宋医家奉为治风的准绳,在唐宋以前辨治真中风,主要就是用这些续命汤来加减化裁,治愈率是很高的。
孙思邈深有体会,认为“以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续命汤……效如神”,“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千金要方》明末清初医家汪昂在《汤头歌诀》中小续命汤下的按语里说“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
说明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根本方。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对续命汤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简要:“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
”然而到了金元时期,对中风的认识便开始转变了,逐渐抛弃了中风从风论治的大法。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医家各持一说,刘河间主心火暴盛;张从正主肝风内动;李东垣主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湿痰生热。
后世大都效法这些学说,以为中风是心火、痰热、肝风内动等所致,治之多用平肝潜阳、清火化痰等药,而将自古辨治中风的良方续命汤弃而不用,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二、续命汤用途广泛,亟待广发潜力对于中风,唐代医家孙思邈从临床特征上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种类型,主要病因就是风邪。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风痹”不能算作中风病一类的病证,而应该属于风湿痹证的范畴。
对于中风的治疗,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治诸风方》中说:“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
”并在《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不少以治风为主的大、小续命汤等古方。
中风,不仅古代有,现代也是发病率非常高的大病、重病,如果得了中风,也就是现在的脑卒中,就可以据证应用续命汤,应用续命汤最好在24小时之内就开始服药,这样疗效是最好的。
药王孙思邈自治中风(脑血栓)的速效方法和方剂

药王孙思邈自治中风(脑血栓)的速效方法和方剂唐代号称药王的孙思邈自己中风以后,完全不能动,他就口述一个方子,让徒弟帮他磨成粉,做成“煮散”。
什么叫煮散?就是一副中药,打成粉,分成若干个包,一天几包,放到水里边煮开了,然后连汤带药喝下去,那个叫“煮散”。
这个比汤剂稍微慢一点,但是比那个丸剂又快。
孙思邈一天吃四服,吃了十天,第十一天的时候他自己起床了,这证明'大小续命汤'在治疗中风范围这个病,那绝对是久经考验的。
组成: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克,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术120克,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用法:每次1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
连饮7-10日。
加减法: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
主治:1、中风急重症;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
特别说明:1、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邈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
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
2、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
3、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
中风以后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就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康复。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

中风病(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方,小续命汤,补阳还五汤,千金三黄汤中风病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
其病因以积损正衰为主,病位在脑,常涉及心、肝、肾、脾,其病机多由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治疗方面,结合病类(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不同)及证候特点,而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平肝熄风、清化痰热、通腑化痰、益气活血、育阴熄风、醒神开窍、回阳固脱等法。
中风病的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注意康复训练。
本病在未发之前,如有中风先兆,必须积极防治。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辨证要点1.了解病史及先兆中老年人,平素体质虚衰或素有形肥体丰,而常表现有眩晕、头痛,或一过性肢麻、口舌歪斜、言语謇涩。
多有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等诱因。
若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为首发症状者一般诊断不难。
但若起病即见神志障碍者,则需深入了解病史和体检。
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
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3.明辨病性中风病性为本虚标实,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为主,根据临床表现注意辨别病性属火、风、痰、血的不同。
平素性情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发病后甚或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则多属火热为患;若素有头痛、眩晕等症,突然出现半身不遂,甚或神昏、抽搐、肢体痉强拘急,属内风动越;素来形肥体丰,病后咯痰较多或神昏,喉中痰鸣,舌苔白腻,属痰浊壅盛为患;若素有头痛,痛势较剧,舌质紫暗,多属瘀血为患。
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

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文章目录*一、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二、中风如何预防*三、中风怎么护理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1、中风中药治疗方剂有哪些风中经络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肌肤不仁,发热恶寒,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滑或弦。
方药:肉桂,炮附子,麻黄,防风、防己、当归,人参、川芎、白芍、杏仁、黄芪、甘草,生姜。
腑气不通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或见头晕烦躁,舌红,舌苔黄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厚朴、大黄、枳实、甘草气虚痰阻型症状:半身不遂,口眼弯斜,面色萎黄,语言骞色,痰稀而白,或见头晕目眩,舌质淡有齿痕,舌苔白滑或腻,脉滑或弦。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甘草,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竹茹、胆南星。
2、中风临床表现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
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属中风中经络。
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
五型的临床表现见辩证施治各证型中的证候。
3、中风病因病机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
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
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
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
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
【偏方】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方

【偏⽅】张仲景治疗中风的秘传偏⽅学习学习岐黄名家岐黄名家偏⽅偏⽅秘⽅⼤全秘⽅⼤全中风⼜称为急性脑⾎管疾病,是⼀种⾮外伤性⽽⼜发病较急的脑局部⾎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神经性损害。
因其发病急骤,故也称为卒中或脑⾎管意外。
⼀般分为出⾎性和缺⾎性两类。
属脑出⾎、脑⾎栓形成、脑栓塞等范畴。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厥,不省⼈事,并伴有⼝眼⼝喝斜、⾆强语謇、半⾝瘫痪、⽛关紧闭或⽬合⼝张、⼿撒肢冷、肢体软瘫等。
重者可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陷⼈昏迷、⼤⼩便失禁等。
中医学认为,脑溢⾎⼤体属于中脏中腑范畴,脑⾎栓、脑栓塞为中经、中络范畴。
乃因患者平素⽓虚⾎亏,⼼、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或招受外邪或内伤七情⽽致病。
三七粉治中风【⽅剂】三七粉5-10克。
【⽤法】上⽅为1次量,温开⽔冲服,不能⼝服者予以⿐饲。
【功效】⽌⾎活⾎,⾏瘀化瘀。
【主治】中风【验证】李某,男,60岁。
因头痛、呕吐(呕吐物为咖啡⾊)、左侧偏瘫3⼩时。
经头部CT 检查为右侧内囊区出⾎。
⼼电图提⽰:急性⼼肌缺⾎。
对病⼈予以常规抢救治疗,但病情改善不明显。
遂改投三七粉10克,置于冰镇⽔150毫升中予以⿐饲,2⼩时后再次使⽤。
此后,病情逐渐稳定。
次⽇意识渐清,排⿊⾊⼤便1次。
继给三七粉10克,2次⿐饲。
第三天,能吞咽饮⾷。
停⽌⿐饲,改⽤三七粉7.5克,每⽇2次冲服。
经2个⽉治疗,病愈出院。
⽔蛭娱蚣治中风【⽅剂】⽔蛭、⼭药各15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全蝎6克,丹参24克,川芎⽢草各10克。
【⽤法】每⽇1剂,⽔煎,分2次⼝服,10剂为1疗程。
【功效】活⾎化瘀,补益肝肾。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治疗惠者26例,平均治疗45天,痊愈16例,显效5例,进步4例,⽆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地龙蕊根治中风【⽅剂】地龙25~40克,葛根30~50克,红花(后⼊)15~20克。
【⽤法】每⽇1剂,⽔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功效】祛风化痰,⾏瘀通络。
【主治】脑⾎栓形成。
【验证】⽤此⽅加减共治86例,治愈44例,占51.2%,显效30.2%,好转10例,占1.7%,⽆效6例,占6.9%,总有效率为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