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灶【宋】朱熹
茶的古诗词 茶的古诗词30首

茶的古诗词茶的古诗词30首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茶的古诗词,以及茶的古诗词30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关于茶的诗词有哪些?关于茶的诗词有哪些?茶的诗句有哪些:_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_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_雀舌未经三月枣拍雨,龙芽新占一枝春_;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渣岩陵香我无须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山泉煎茶有怀》唐代: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野泉烟如戚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img]描写茶的古诗词描写茶的古诗词描写茶的古诗词如下:1、山泉煎茶有怀唐代: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唐代:皎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槐洞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3、品令·茶词宋代: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4、满庭芳·茶宋代:黄庭坚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浅乳,金兄明败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羡颤小窗前。
关于茶叶的经典诗句关于茶叶的经典诗句1.关于茶的经典诗词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惟兹初成,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煜若春敷。
乐茶诗词 茶与乐 诗句

乐茶诗词茶与乐诗句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乐茶诗词,以及茶与乐诗句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李白关于喝茶的诗句李白关于喝茶的诗句1、比起茶,李白更喜酒,他笔下关于茶的诗作不多,倒是其他诗人更喜茶,诗作如下:《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唐代:李白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2、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唐〗李白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3、好茶出名山,佳茗长古寺。
李白在诗中的前六句写景,得天独厚,以衬序文: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4、李白茶诗句大全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唐〗李白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5、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有吟咏蒙山茶的著名诗句:“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此联出自白居易晚年时期的《琴茶》诗,非常典型地表现了他诗酒琴茶相娱的心态以及对蒙山茶、渌水曲的挚爱之情。
《诗经》中关于茶的诗句《诗经》中关于茶的诗句谁谓茶苦,其甘如荠。
(《邶风·谷风》) 释义:苦人不觉茶菜苦,就好像荠菜回味甘。
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诗·围风·七月》) 释义:采来苦菜又砍柴,农夫生活难温饱。
周原瞧膝,堇茶如饴。
茶的诗句有哪些:_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_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_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_;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诗经中最唯美的茶名诗经中关于茶叶的诗句:《出其东门》这首诗下阕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美女如云”一词就出自这首诗,指漂亮的女孩子多得像天上的云彩。
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

朱熹的诗词的解释关于朱熹的诗词的解释【作者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宋朝理学(即道学)的集大成者。
他在宋高宗(赵构)时考中进士,以后在中央和地方做官。
在政治上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屈服。
【题解】这篇记偏重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简洁地介绍了百丈山的六处胜景。
作者的描写是有主有宾、层次分明的,而且愈向前走,愈有兴味,最后到了瀑布、石台之处,更是色彩绚烂。
文字由简约到繁复,境界由平淡到奇幻多变,很能掌握逐步深入的技巧。
【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1]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3],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4],深昧[5]险绝。
于林薄[6]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7],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8],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9],余又叙次其详如此[10]。
朱熹与武夷道统

朱熹与武夷道统作者:昔哲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07期朱熹,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名字,亦如很多历史人物一样,被后人品头论足,褒扬贬斥。
但不论你褒扬他或者贬斥他,他已然就在那里,无悲也无喜。
谈起宋明理学,很多人想到的是“坐而论道”“空谈义理”。
我想朱熹的生活绝不仅仅是在九曲溪划船赏景,在武夷山下读书品茗那么简单。
作为一个士子,当年的朱熹必定是怀着“仁以为己任”的情怀和“治国平天下”理想的。
他可能并未奢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却本着一个读书人的担当一直默默耕耘。
朱熹旅居武夷山半个世纪之久,那里的山水鉴证了朱熹从一个摇头晃脑读书的懵懂少年,到“不知老之将至”的一代大儒。
1999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料遗产,朱熹用自己的“身后名”回馈了哺育他的那片热土。
时下的传统文化圈很热的一个话题便是家风家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是云云,不绝于耳,也诚然有其道理。
朱熹的经历就是对这些观点的极好的诠释。
朱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也是官宦家庭。
其父朱松在他出生不久,就升任了朝廷的秘书省正职。
说起这些古代的官职可能比较陌生,让大家都觉得很高大上。
朱松所从事的工作主要负责主要著作、日历、会要、实录等工作,主要负责国家文书档案、维持历法、重大事件纪要等事务,部分类似于现在的档案馆、办公厅等机构。
但是,怀着“以道事君”梦想的朱松,公然连同一些同事反对当时皇上面前的“大红人”秦桧的“宋金议和”的主张。
后果并不像很多古装剧演的那样,皇上开明听取诤谏,天下清明。
历史就是历史,在皇帝的朱批之下,朱松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老家去教朱熹了。
这样,朱熹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度过了童年。
至少从朱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点是从父亲的身上继承而来的。
其一是朱松早年受到二程理学的影响,学问也是棒棒的,与著名学者胡宪、刘勉之、刘子羽交游甚密。
朱熹很明显继承了这一点。
其二,朱松是在泉州开讲理学的第一人,朱熹的巡游讲学也是走了不少地方。
茶叶句子、成语和诗句

茶叶句子、成语和诗句一、茶叶句子1、人在路上走,茶在苦中乐。
2、茶有千滋百味,亦有万种风情。
3、品茶如人生,浓有浓情,淡有淡意。
4、浅笑安然看红尘,邀杯共饮谈香茗。
5、人心如茶叶,一生一落,一落一生。
6、淡茶待明者,浓茶待强者,好茶待善者。
7、以茶的洒脱笑看过往,以茶的苦淡随境而安。
8、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精神,花茶润肠胃,清茶滤心尘。
9、花香蝶自来,茶香人自品,不问花开几许,千言万语尽茶中。
10、穷,要穷得像茶,苦中带一缕清香;傲,要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11、茶有千百种,如千姿百态的芸芸众生,不同阶段,有不同滋味。
12、人生如茶,悠闲自在,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13、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14、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
15、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16、人生沉浮,如茶翻涌,忽上忽下,不是浮到水面,就是沉到水底,与其逆水而行,不如顺水而动。
17、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却是一种心境。
真我时刻,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18、伴一曲古典乐,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19、茶叶在汤水中释放,从清甜甘爽到浓烈醇和,极富层次感;人在生活中历练,从懵懂无知到厚积薄发,极富层级感。
20、以茶静心,过得从容;一茶敬心,赢得坦荡;以茶净心,爱得真洁;以茶尽心,活得纯粹。
21、静坐品茶,读书翻页,一边品尝杯中的茶香,一边品读文人笔下的墨香,茶香墨香,经年久月,却不染尘埃。
22、闲暇泡一盏茶,让幽幽的茶香,溢满心湖,拾一本经纶,于书中寻日语让,或邀约一知己,浅酌慢饮,畅谈心语。
23、琴有松风听古韵,茶无心念起真香。
茶起禅空香自在,琴鸣道妙韵天成。
24、做人像茶一样,心怀感恩,必有厚报。
25、做人像茶一样,泡开自己,认识自己,悟透自己,心疼自己,把握住自己,生活才会有滋有味。
26、做人像茶一样,失落时不会让苦涩占满,满足时不让香甜填满,没有期待中的完美,只有淡然的相守,虽苦犹甜。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着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评价: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宋名家诗导读——朱熹

宋名家诗导读——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自号晦翁、晦庵,别称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尤溪),侨寓建阳(今属福建)考亭。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
光宗时,知漳州,入为秘阁修撰。
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庆元二年(1196),伪学禁起,落职罢祠。
后致仕。
其一生自负才学,以圣贤自期,欲为帝王师,曾十余次辞谢诏命,在朝仅八十余天。
一生大部分时间用于讲学传道。
卒后追谥文,理宗朝,从祀孔庙。
朱熹受业于李侗,得二程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
明清两代,其学说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
朱熹学问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贡献。
他是理学家中最富于文学修养的人,对诗文有欣赏能力和独到之见。
他的五古,颇为前人推崇,但多模拟之迹。
近体明秀,但嫌浅,有时仍露出理学气,原是本色,尚不酸腐。
一些散文写得清新明动,颇有欧阳修、曾巩的遗风。
著有《朱文公文集》。
今人郭齐《朱熹诗词编年笺注》,由巴蜀书社2000年4月出版,该书对朱熹所作七百六十二题一千二百一十八首诗词进行了校勘、注释、编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方便的读本。
残腊[1]残腊生春序,愁霖逼岁昏[2]。
小红敷艳萼,众绿被陈根[3]。
阴壑泉方注[4],原田水欲浑[5]。
农家向东作[6],百事集柴门。
【注释】[1]残腊:即残冬,临近春天。
腊:农历十二月,十二月也称腊月。
[2]愁霖:久雨。
逼岁:迫近年关。
岑参《岁暮碛外寄元?》: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
[3]小红二句:春花初绽,红艳娇嫩;老树嫩芽,新绿满眼。
[4]阴壑:隐藏在地下的水沟。
[5]原田:原野上的田地。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6]东作:春耕。
《尚书尧典》:寅宾出日,平佚东作。
福建茶诗英译词语转换策略研究

是朱熹当年亲笔题写并请工匠刻上去的。原诗中, 也保持了译诗格律上的一致。
朱熹对武夷精舍前溪水中的茶灶石展开了想象 ,认
再如晁补之的《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
为这块石头是仙翁在此凿石为灶,饮茶之后留下的 茶》中两句:
遗迹。译者在译文中增添了新意象,将茶灶石比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水晶岛屿(crystal isle )",与诗中"仙翁(wonder eld
收稿日期:2021 -03 - 08 基金项目:2018年闽江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高校'茶文化+英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201810395013) ;2020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福建地方高校创新型双语茶文化人才 培养路径研究"(S202010395026)。 作者简介:阮晶(1984-),女,福建福安人,讲师,硕士。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叶 是福建的传统和特色产业。英语中的“tea(茶)”一 词就是借用了闽南语中“茶”的发音。福建茶叶种类 丰富,制茶、品茶历史悠久,闽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 中占据重要地位。福建茶诗用简练的语言反映了福 建茶事和茶史,展现了福建丰富的地域茶文化。福 建茶诗的翻译,对于推动福建茶文化在全球范围的 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向读者展示出中国古典 诗词中的茶文化魅力。目前对福建茶诗翻译的研究 较少,茶诗译文只是散见于各个古典诗词翻译集,没 有福建茶诗英译本辑录。本文根据文军教授提出的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中的译诗词语转换策略 ,结 合福建茶诗译文,分别用增添法、节略法、替换法、概 括法⑷92等翻译方法解决文化差异,再现原诗文化内 涵,以促进对福建茶诗翻译的系统性研究,助力福建 茶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