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义述闻》指瑕三则

合集下载

闲读《经义述闻》

闲读《经义述闻》
取 得 了 巨大 成 就 , 对后 世 有深 远 的
假借字。 2 刑 用 前人 传 注 , 但 不迷 信 以是 否 能 “ 得 经意 ” 为 取 舍 标 王 氏 父 子 在 古 代 汉 语 词 汇 研 究 方 传 注 , 面 的最 大 成 就 。 王 氏 父 子 提 出 “ 声 准 , 不 合 经 意 的要 敢 于 以 “ 己 意 逆 近义 同” 说, 揭 开 了 词 汇 研 究 的新 经 意 ” ( 就 是 努 力 揣 测 经 籍 中 字 句 篇 章 。王 念 孙 在 《 广雅疏证 ・ 序》 中 的意 思 ) 。3 . “ 参 以他 经 ” , 即 同其 他 说: “ … …诂 训 之 旨 , 本 于声音 ( 注 经文 中的语 言 材 料相 参证 。这 就是 意: 指 词 的声 音 ) 。故 有 声 同字 异 , 用归 纳 法 归 纳 同 类 语 言 材 料 , 作 归 声 近 义 同 … …” 就 是 说古 籍 中有 些 纳 对 比研 究 。4 . “ 诸 说 并 列 ,求 其 文字 , 不 能光看字 面 , 如 果 按 字 面 是 ” 。 用 比较 法辨 明是 非 。 5 . “ 字 有假 讲不通 , 就 要 以声 音 为 线 索 , 探 索 借 , 则改 其 读 ” 。即把 假 借 字改 读 为 这 个 字背 后 的词 是 什么 。他 这些 话 本 字 。6 . 有 时用 同源 词材 料 相 参 证 多 半是 指 破假 借 字 说 的 。汉字 不 是 以求得 本 字 。7 . 利 用 古音 知 识 及 方 拼 音 文 字 ,字 与 词 的关 系 非 常 复 言 材料 以证古 语 本 字 。 杂 。 词 是 音 和 义 这 二 者 结 合 而 成 王 氏父 子 对 “ 终风且暴” 、 “ 王 的, 字 是形 、 音、 义 这 三 者 的 统 一 事 靡 盛 、 ” “ 有纪有堂” 、 “ 能不我知 , 体 。用 历 史 的 眼 光 看 , 词 的音 和 义 能不 我 甲”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日止 日时 ” 等考 证 , 充 都 在不断地变 化 ; 字形 、 字 音 和 字 分 体 现 了他们 的学 术 思想 和成 就 。 义也 有 变化 。词 的变 化 常常 会影 响 由于 时代 的局 限 , 王 氏父 子 对 到 文字 的变 化 , 因 为文 字 是 记 录词 词 的 假 借 义 与 同 族 词 共 有 的 语 源 的 符 号 体 系 。但 有 时 也 不 一 定 , 词 义 未 能 加 以 区 别 , 他 们 提 出 的“ 声 变 了, 文 字 也 可 以不 变 , 因 为 文 字 近 义 同 ” 、 “ 就古音以求古义” 的 又 有 其 稳 定性 的一 面 。如 “ 拉” 字, “ 义” , 既包括词 的假借 义 , 又 包 括 《 说文》 云: “ 拉, 摧也 。” 今“ 拉” 多用 同 一 族词 所 共 有 的语 源 义 , 这 使 得 为牵 、 扯 义( 如 拉车 、 拉拢 、 拉 着 手 他 们 的考 证 难 免 有 些 粗 疏 。总 之 , 等) , 只有“ 摧枯拉 朽” 一个成语 中 研 究 假借 字 意义 重 大 , 王 氏父 子 的 而 他 们 的 不 足 还 保 留 本 义 。但 “ 拉” 字 仍 保 持 未 方 法 值 得 我们 借 鉴 , 变 。反 之 , 有 的词 并没 有 变化 , 而 文 则 有 待后 人继 续 努 力 。 字却 发 生 了变化 。有 时 文字 形体 虽

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有人格魅力的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家有名士》文言文阅读原文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

仍与语,转造精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

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历年高考真题专项(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

荣本齐桓公后。

桓公作伯,支庶用其谥立族命.氏焉。

少学长安,治《欧阳尚书》,事博士朱普。

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

桓荣勤学,讲论不怠。

桓荣拜议郎,入侍太子,每朝会,辄令荣于公卿前敷奏经书,帝称善,曰:“得卿几晚。

”《欧阳尚书》博士缺,上欲用桓荣,荣叩头让曰:“臣经术浅薄,不如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

”帝曰:“俞,往,女谐。

”因拜荣为博士,引.闳为议郎。

车驾幸太学,会诸博士论难于前,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明经义,每以礼让相厌,不以辞长人,儒者莫之及,特为加赏赐。

建武二十八年,以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荣大会诸生,陈车马印绶,曰:“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乎!”初,桓荣遭仓卒困厄时,尝与族人桓元卿俱捃拾,投闲辄诵《诗》。

元卿谓荣曰:“卿但尽气尔,当安复施用时乎?”荣笑而不应。

后荣为太常,元卿来候荣,荣诸弟子谓曰:“平生笑君尽气,今何如?”元卿曰:“我农民,安能预知此。

”显宗即位,尊桓荣以师礼。

常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骠骑将军东平王苍以下、荣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即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其恩礼如此。

永平二年,辟雍初成,拜荣为五更。

每大射养老礼毕,上辄引荣及弟子升堂,执经自为下说。

明帝诏曰:“五更沛国桓荣,以《尚书》辅朕十有余年,《诗》云:‘日就月将,示我显德行。

’其赐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

”(节选自《东观汉记ꞏ卷十五》)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贫A窭B无C资D常E客F佣G以H自I给J精K力L不M倦N十O五P年Q不R窥S家。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命,指命名,与《琵琶行并序》中“命曰《琵琶行》”的“命”字意思相同。

《汉语大字典》等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以语境义立项指瑕

《汉语大字典》等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以语境义立项指瑕

《汉语大字典》等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以语境义立项指瑕作者:赵海燕来源:《辞书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编纂语文辞书时,立项是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工作。

义项应具有概括性、客观性等特点,义项與义项之间应界限分明。

能够建立义项的,应该是一个词的“词义”而非“文意”。

现在的几部大型语文辞书中,均出现了一些以“语境义”立项的情况。

不同性质的语文辞书处理“语境义”的方式是不同的。

某些专门性辞书可以多收,大型语文辞书宜从宽,双语辞书、规范性辞书则不应收。

文章列举了几部大型语文辞书“语境义”立项不当的几种情况,并提出具体的修订意见。

关键词语文辞书语境义辞书修订一、语境义及其性质我国古代大量的字书、韵书、注疏材料等训诂资料是储存古代词义的宝库,在现代辞书的编纂中,不仅可以从中归纳、概括出义项,也可以直接被用为书证、例证。

然而,从注疏材料中概括义项时,有时会因为不细心而建立“虚假义项”,以语境义立项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

“语境义”(contextual meaning)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在社会语境中传递的某种用法信息。

(克里斯特尔2000)语境指使用语言的环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内部语境指一定的言语片段和一定的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外部语境指存在于言语片段之外的语言的社会环境。

语境义常用于“有限”的场合,与内部语境或外部语境(或二者同时)关系密切。

王力先生(1962)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中曾指出:“我们只应该让上下文来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不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决定’词义。

前者可以叫做‘因文定义’,后者则是望文生义。

二者是大不相同的……因文定义比较有客观标准,各家注释比较容易趋于一致;望文生义则各逞臆说,可以弄到‘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王宁先生(1996)则进一步从理论上分别用“词义训释”和“文意训释”来概括二者之间的区别。

“文意训释”是就释义的类别来说的,从辞书立项的角度来说就是“语境义”,即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切合文意的一个解释。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原文及翻译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原文及翻译

古书疑义举例三则原文及翻译原文:子曰:“中庸之义以治国家,在天下为大,其可大观而不可乱也。

故和乐而不流,强哉矣乎!”翻译:孔子说:“中庸之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它有着天下之大,可以宏大的观察,但不能乱来。

所以它是和谐、乐观而不放浪的,啊多么绝妙啊!”二、《战国策魏策》:原文:时益之治曰:“诚信而事行,恩德而进贤,整顿旧贡,乃可以为魏。

”翻译:益之政治道:“要真诚守信,行事仁慈,培养贤才,安排旧贡,这样才能作为魏国之主。

”三、《史记滑稽列传》:原文:滑稽说:“夫所谓以言取人者,不以其言求也,实以其人赚也。

”翻译:滑稽说:“所谓以言取人,不是凭借你的言辞就可以让人信服,而是要凭借你自身的品质来赢得别人的拥护。

”以上就是古书疑义举例三则原文及翻译,这三则古书被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力,它们不仅涉及礼仪、政治、道德、文化,还反映了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

《礼记中庸》中庸之义,是孔子认为治国家之本,可以观察国家的宏大形势而不会乱来,强调和谐、乐观的态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而《战国策魏策》则刻画了治国的哲学原则,诚实守信,仁慈行事,培养贤才,是治理国家和治理民政的重要准则。

《史记滑稽列传》提出了“以言取人”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教育人们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以自身的信任、诚实、正直、仁慈、忠诚、善良来赢得他人的拥护和认可。

中国一直依照把“中庸之义”作为治国理念,“诚信奉行”作为治理民政之准则,“以言取人”作为治理人民之原则,古书疑义的三则古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熊熊烈火”,古今中外皆所公认。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古书疑义的三则古书,却始终如一,深入人心,指导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引领着中国人坚持传统文化精髓,行善积德,朝气蓬勃,把和谐社会建设得更加完美。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高一语文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养成训练[使用建议:可借助正确选项及答案解说将选段看懂,然后多读几遍。

]一、轶事十则(一)粟粥荠菜宋,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山僧舍修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经宿①遂凝,刀割为四块。

早晚取二块,断荠菜②十数茎于盂③,暖而啖④之。

如此者三年,后登进士,为兵部尚书,谥文正公。

[注:①宿:xiǔ,宵,夜。

②荠(jì)菜,一种野菜。

③盂,yú,一种圆口器皿。

④啖,dàn,吃,]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惟煮粟米二升惟:只。

B.经宿遂凝遂:就。

C.暖而啖之暖:暖和。

D.谥文正公谥: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被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这里用作动词。

2.这段文字表达的主旨是:(二)不展家书宋,胡瑗(yuàn),布衣时,与孙明复、蔡守道为友,读书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寐。

十年不归,得家书,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不复展读,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断下面语句翻译是否正确()“读书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读书,攻读勤苦,饭食粗淡。

2.下面词语,哪几项能概括语段中胡瑗的性格()A.勤奋B.不怕清苦C.持之以恒D.谦虚E.不顾家室F.专心致志(三)铸砚示志宋,桑维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长。

常临鉴自奇曰:“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

”屡举进士,试官恶其姓与“丧”同音,不取。

或劝改业,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曰:“砚穿则易。

”卒以进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常临鉴自奇鉴:镜子。

B.屡举进士举:推举,推荐。

C.试官恶其姓恶:wù厌恶,讨厌。

D.或劝政业或:有的人。

E.翰乃自铸铁砚以示人示:给人看。

F.砚穿则易。

易:容易。

G.卒以进士及第卒:终于。

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

2.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桑维翰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维翰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

C.试官是一个昏庸的官员。

(四)系剑冢树吴,季札,出游上国①,过徐君。

王引之《经义述闻》辨正二则

王引之《经义述闻》辨正二则

( 一) 应 当将《 左传》 与“ 君子 日” 区分来看
笔者认为要理解此传文中应作 “ 子臧之服” 还 文“ 身之灾也” 。
是“ 子臧之及” , 应当首先明确《 左传》 中“ 君子日” 的
综上 , 我们认为“ 君子日” 是通过引《 诗》 与感叹
服之不称” , 若照此思路来理解则 性质。赵光贤先生把《 左传》 中的“ 君子日” 当作“ 解 来反复强调子臧“ 经语” , 认为是后加进去的, 并非《 左传》 原文。① 王 “ 服” 亦 可不 改为 “ 及” 。
不称 其服 。 ’ 子 臧之服 , 不 称也 夫 ! 《 诗》 日: ‘ 自 刘绩云 : “ 据尹注但言 ‘ 被及 ’ , 而不言 ‘ 被服 ’ , 之子 ,
【 收 稿 日期1 2 0 1 6 — 1 0 - 0 2
【 作者简介】 刘光( 1 9 8 9 一 ) , 男, 清华大学历史 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先秦史与出土文献 。
和先生把“ 君子 日” 作为《 左传》 中后人附益部分。②
两 说具 可从 。


王引之 “ 棠 尹 尚” 的依 据
传文 中的“ 鹬冠” , 注家多解为“ 据鹬鸟之羽而 谓其得罪出奔 , 犹不 自 韬晦且好奇耳。” ③ 此说不近
二、 “ 子 臧之 及” 当作“ 文》 异文 , 认为此 当作 说 。清儒刘文淇《 春秋左 氏传旧注疏证》 从 王说 ; ②
以影响巨大, 是因为其具有一定合理性 :


“ 子臧之及” 。王氏之说影响很大 , 后世学者多从王 及 行 。 ” 今人杨伯峻先生也以“ 王说为是” ③ 。王氏之说之所 作 暇’ , 与‘ 及’ 相似 , 往往致误 。” ‘ 可从 。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

课文注释和参考书译文指瑕《文心雕龙·指瑕》原文及翻译原文:管仲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然则声不假翼,其飞甚易;情不待根,其固匪难。

以之垂文,可不慎欤!古来文才,异世争驱。

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纤密,而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其当乎?左思《七讽》,说孝而不从,反道若斯,馀不足观矣。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弱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

若夫君子拟人,必于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于黄虞,向秀之《赋嵇生》,方罪于李斯。

与其失也,虽宁僭无滥,然高厚之诗,不类甚矣。

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

繁例难载,故略举四条。

若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

字以训正,义以理宣。

而晋末篇章,依希其旨,始有“赏际奇至”之言,终有“抚叩酬酢”之语,每单举一字,指以为情。

夫赏训锡赉,岂关心解;抚训执握,何预情理。

《雅》、《颂》未闻,汉魏莫用,悬领似如可辩,课文了不成义,斯实情讹之所变,文浇之致弊。

而宋来才英,未之或改,旧染成俗,非一朝也。

近代辞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语求蚩,反音取瑕,虽不屑于古,而有择于今焉。

又制同他文,理宜删革,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宝玉大弓,终非其有。

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时同者为尤矣。

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研求,或率意而断。

《西京赋》称“中黄、育、获”之畴,而薛综谬注谓之“阉尹”,是不闻执雕虎之人也。

又《周礼》井赋,旧有“匹马”;而应劭释匹,或量首数蹄,斯岂辩物之要哉?原夫古之正名,车两而马匹,匹两称目,以并耦为用。

盖车贰佐乘,马俪骖服,服乘不只,故名号必双,名号一正,则虽单为匹矣。

匹夫匹妇,亦配义矣。

夫车马小义,而历代莫悟;辞赋近事,而千里致差;况钻灼经典,能不谬哉?夫辩匹而数首蹄,选勇而驱阉尹,失理太甚,故举以为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7月 Vol.30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8────────── 收稿日期:2008-02-27作者简介:张素凤(1966-),女,河北丰南人,文学博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1 -✧语言学研究✧《经义述闻》指瑕三则张素凤(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对《经义述闻》中“王亦能军”“波及晋国”“天不假易”的训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王亦能军”应为“王不能军”,意思是“王不能指挥全军”;“波及晋国”中“波”字是名词作状语,非“播”之假借;“天不假易”中“假易”是动宾短语,意思是“资助慢易之人”。

关键词:亦;军;波;假易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4-0001-04Three Articles about Pointing Out Flaws of Jing Yi Shu WenZHANG Su-feng(Chinese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Abstract: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a different opinion about interpreting Wang Yi Neng Jun, Bo Ji Jin Guo and Tian Bu Jia Yi from Jing Yi Shu Wen . Our opinion is that Yi of Wang Yi Neng Jun should be “not”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is that the King can’t command his army. The noun Bo of Bo Ji Jin Guo works as adverbial and is not borrowed as “播”. And the meaning of Tian Bu Jia Yi is that the God wouldn’t help the arrogant.Key words: Yi; Jun; Bo; JiaYi《经义述闻》是清王引之转述其父王念孙对经书中部分字词句训释情况的一部著作,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高邮王氏四种”之一。

这部书是对王氏父子倡导的“用古声求证古义”训诂方法的具体实践,也是他们父子几十年训诂实践的集大成之作。

但千虑一失,笔者在研读《经义述闻》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左传》中一些字词的训释尚有可商榷之处,因此写出“指瑕三则”,以就正于方家。

第一则 释“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杜预注:“虽军败身伤,犹殿而不奔,故言能军。

”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王已伤矣,尚安能殿?自古军败而殿,皆群臣为之,不闻王侯身自为殿也。

‘亦’当为‘不’,字形相似而误。

此言王之余师不复能成军耳”。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将“王亦能军”释为“王虽受肩伤,尚能指挥全军”。

前人对“王亦能军”的释义分歧,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对“亦”字的解释:杜预和杨伯峻认为作“副词”,意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也”,是“亦”字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意义;《经义述闻》认为是“不”字之讹;二是对“军”字的解释,杜预认为是“殿而不奔”,《经义述闻》认为是“成军”,杨伯峻认为“指挥全军”。

那么,“王亦能军”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亦”是“不”之讹《左传》中“能军”连用的只有两例,除了“王亦能军”,还有一例就是《宣公十二年》“及昏,楚师军于邲,晋之余师不能军”;此外,《左传》中还有“能师”连用三例,即《文公十六年》“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襄公十三年》“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哀公十一年传》“齐人不能师”。

这些例句中,除了“王亦能军”,“能军”“能师”前边的副词都是否定词“不”。

笔者又全面测查了《四部丛刊》中“能军”连用的所有用例,二十多个例句都是“不能军”连用。

例如:(1)元符初,乃知橫州安化蛮犯宜州,州将杨应辰射第30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 2 -中臂,不能军。

——《豫章黄先生文集》第二十二卷(2)新店之战,唐兵为贼掩,几不能军,使非回纥相与夹攻,则虽郭汾阳李嗣业,且将再不胜。

——《范香溪先生文集》卷十二“能军”前边副词为“亦”的只是一个孤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怀疑:“亦”字是否为“不”字之讹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要证实这一点,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证明。

逻辑事理方面:从这些例句可以看出,“不能军”的原因都是战场上处于劣势或战败。

“王亦能军”也发生在“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的不利形势下,与例(1)“州将杨应辰射中臂,不能军”的情况尤为相似。

按照逻辑事理,在“王卒大败”、本身肩部又中箭的情况下,“王”应该是没有能力组织抵御了,即“不能军”了,因此,“亦”字当为“不”字之讹。

语法方面:不难理解,“王能军”与“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之间是转折关系,句中表达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是副词“亦”。

可是,根据古汉语语法规律,“亦”不能单独表示转折关系,“亦”与表示让步的连词“虽”或副词“自”“唯”等相配合时,所表达的转折关系也比较轻微。

因此,“亦”按本字理解不符合语法规律,应该看作“不”字之讹。

文情语境方面:下文紧接“王亦能军”的句子是“祝聃请从之”,“祝聃请从之”的意思是祝聃请求去追赶王,这说明王军已战败遁逃,即已经“不能军”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语用习惯来说,还是从逻辑事理、语法和文情语境方面来说,“王亦能军”中“亦”字都应看作“不”字之误。

此外,隶书“不”字与“亦”字形体十分相近,书写时很容易因形近而误。

二、关于“军”的意义《经义述闻》将“军”释为“成军”,而“王”作为个人,无法成军,于是将“王亦能军”解释为“王之余师不复能成军耳”,即把“王”译为“王之余师”,显然有增字解经之嫌。

其原因可能是受《左传》中“不能军”“不能师”的主语都是群体名词的影响,而对个体名词“王”作主语时,谓语动词“军”的意义没有详加考辨。

其实,“不能军”“不能师”的主语既可以是军队群体,又可以是将帅个人,前者如例(2),主语是“唐兵”;后者如例(1),主语是“州将杨应辰”。

根据词义学理论,同一个动词,由于与之搭配的对象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中显示出具体的行为方式、动作形态也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义位或义位变体。

“军”作为谓语动词,其意义也会因主语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那么,“王亦能军”中“军”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甲骨文“军”字从车从勹会意,取象于古代战争以战车围成营垒的现象,本义是“营垒”,引申有“驻扎”和“军队”义,由“军队”义,又引申为“指挥全军”,如例(1)主语是将帅,“军”的意义是“指挥全军”;又《四部丛刊·遗山先生文集》卷二十七“公知帅不能军,缚暴横尤甚者三人,斩之以徇军中”,其中“帅不能军”的原因是一些“暴横”者不听指挥,难以组织,“军”的意义也是“指挥全军”。

由“军队”义又可以引申为“成军”,如例(2)主语是军队群体,“军”的意义是“成军”。

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能军”的主语不同,“军”的义项也就不同,当主语是群体名词时,“军”的义项是“成军”,当主语是个体名词“将帅”时,“军”的义项是“指挥全军”。

“王亦能军”的主语“王”是个体名词,“军”的义项应该是“指挥全军”。

显然,《经义述闻》把“军”字释为“成军”与主语“王”不能搭配;杜预把“军”释为“殿而不奔”,不仅与“王”的身份和在战争中的作用不符,而且“军”也没有该义项;只有杨伯峻对“军”的训释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王亦能军”中,“亦”是“不”字之讹,因字形相似而误;“军”的意义是“指挥全军”。

“王亦能军”可以译为“王不能指挥全军”,也就是说,《经义述闻》和杨伯峻对“王亦能军”的训释都只对了一半。

第二则 释“波及晋国”《经义述闻》:“‘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波’字杜无注。

家大人曰:‘波’读为‘播’。

”然后列举了七个例子说明“波”假借为“播”在文献中十分常见,最后总结说“此皆古人借‘波’为‘播’之证,学者失其读久矣。

”笔者认为,“波及晋国”中“波”字不应该看作“播”的通假字,而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名词作状语现象,即名词“波”作动词“及”的状语。

理由如下:一、论据不成立论据是论点的基础和根据,是论点得以成立的前提。

如果论据本身不能成立,那么,由此得出的论点也是值得怀疑的。

因此,我们首先对其论据的正确性进行考察,下面就对其所列举的七个例子逐一进行分析。

1.《尚书·禹贡》“荥波既猪”孔安国传:“荥泽波水已成遏猪。

”陆德明《经典释文》:“荥,泽也。

波如字。

马本又播,荥、播,泽名。

”显然,“波”字意义用法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用如本字,一种认为“波”作为水名,是“播”的通假字。

2.《周官·职方氏》“其浸波溠”郑注云:“波读为播。

”郑玄认为其中的“波”是水名,是“播”的通假字。

3.《管子·君臣篇》:“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也。

”《说文》:“波,水涌流也。

”“波而上”的意思就是“水涌流而上”,“波”是动词。

显然,“波”字用本字解释非常通顺,没有必要把“波”看作“播”的通假字。

4.《庄子·人间世篇》:“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也。

”《经典释文》:“家世父曰:‘实丧,犹言得失。

实者,有而存之;丧者,忽而忘之。

’”那么,“实丧”是并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文中“风波”与“实丧”相对为文,则“风波”的结构关系应该与“实丧”相同,即“风波”也应是并列结构。

毫无疑义,“风”是名张素凤:《经义述闻》指瑕三则- 3 -词,与之并列的“波”也应该是名词;“风”“波”的共同特点是“散播”,这也正是“言”的特点。

所以把“波”字释为名词“水波”,不仅符合文章对仗工整的特点,也与文情语境十分吻合。

5.《外物篇》“鲋鱼对庄周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司马彪云:“谓波荡之臣。

”这里的“波臣”和“河伯”“风伯”“雷神”“雨师”等词的构词法一样,表示主管某一方面的神,没有必要将“波荡之臣”改为“播荡之臣”。

6.司马相如《上林赋》“山林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荡波”即“荡起波澜”,“波”用如本字,没必要迂曲解释为“荡波即波盪,波盪犹播荡”。

7.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盪,吴岳为之阤堵。

”《说文》:“盪,涤器也。

”引申有“洗涤”“清洗”义,又引申有“冲激”“震动”义,如《庄子·庚桑楚》“此四六者不盪胸中则正”,郭象注:“盪,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